相关信息
附录 访谈对象与背景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问题与概念的重构
第一节 中间阶层的政治命题
一 中间阶层现象
二 政治与社会
三 对中间阶层问题探索的得与失
第二节 中间阶层基本概念的辨析
一 “阶级”、“阶层”与“群体”
1.“构建和谐社会”总体趋势下的理念变化
2.中、西文互译的辨析
3.“阶层”与“群体”
二 “中间”与“中产”
三 对其他一些概念的考察
1.中等收入者、较富裕群体、后小康一代等
2.白领阶层
3.BOBO(波波),小资,IF等
第三节 中间阶层的界定
一 中间阶层的“老”与“新”
二 “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
三 新马克思主义与新韦伯主义的分歧
四 多元化的界定指标
五 经验的界定
六 量化的误区
第四节 中间阶层分析起点的思考
一 中间阶层的政治内涵
二 界定中间阶层的新视角
三 中间阶层分析的多重层面
第五节 研究途径与设计
一 研究途径的选择
二 开放式深度访谈方法
三 样本的选取与使用
第二部分 内在冲突
第二章 中间阶层的结构特征
第一节 当代的“吏阶层”:基层公务员
一 安身立命的职业
二 烦恼与变数
三 灰色地带
四 坚持与逃离
第二节 脚踏两只船的“事业人”
一 庞大的群体
二 左右逢源的幸福生活
三 责难与辩解
四 行政人员的去强势化
五 悄然的变化与扭曲
第三节 市场中的游泳者:企业白领
一 风险与回报同在
二 压力中向上的渴望
三 进退之间的职业女性
第四节 市场中的弄舟者:自营者
一 传统中间阶层的新版本
二 自断后路
三 融合、顺从与冲突
四 “城市新地主”
小结 “双色蛋糕”理论
一 体制与市场
二 中间阶层的“双色蛋糕”
三 资源获取的冲突
第三章 中间阶层的意识与倾向
第一节 交往认同
一 阶层意识的界定
二 社会交往中的“圈子”意识
第二节 利益认同冲突
一 利益的分野
二 感情上的抵触
第三节 感受阶层分化与冲突
一 面对底层*,不只是同情
二 面对上层:不只是疏远*
三 模糊的阶层冲突意识
第四节 政治关注
一 冷漠多于关注
二 并不简单的理由
三 政治冷漠的梯级模型
第五节 社会责任与爱国热情
一 普遍的社会责任感
1.“事业人”
2.机关公务员
3.企业白领
4.自营者
二 国家认同与热情
第六节 理性人的进与退
一 清晰的判断力
二 妥协中求生存的理性
三 理性的选择
小结 扭曲的“市场知识分子”人格
一 意识领域里的影响因素
二 二重扭曲人格
第四章 中间阶层的行动取向
第一节 政治选举
一 模糊的候选人面孔
二 关于“酝酿”的争论
第二节 民主理念与需求
一 冷淡与负面
二 “拜佛主义”的民主需求
三 启蒙的迹象与变数
第三节 社会运动
一 运动中的各种角色
二 过后的冷静
三 主动的变化
第四节 公共事务
一 关注公共政策
二 关注公共管理
三 难以释放的参与热情
第五节 业主维权运动
一 新集体行动
二 角色定位
1.业主运动中的冷漠者
2.业主运动中的普通参与者
3.热情参与者
4.组织领导者
三 途径的选择
四 行动的理性
小结 政治参与及其理性线索
一 民主政治研究中的政治参与视角
二 行动取向中的理性线索
1.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集体行动从动员取向逐渐转化为内源性自发取向
2.中间阶层的行动参与从意识形态取向逐渐转化为现代政治理念取向
3.中间阶层的集体行动目标从原来的单一化逐渐转向多元化
4.中间阶层从大众参与(mass participation)向利益群体参与(interest group participation)转变
第三部分 政治变数
第五章 中间阶层的兴起与障碍
第一节 文凭社会的门槛
一 日趋僵硬的跨越
二 门槛的作用
第二节 膨胀中的拥挤空间
一 膨胀的力量
二 拥挤的空间
第三节 社会联系与组织
一 社会联系的局限
二 需求与缺失
三 规制与发展
第四节 公民性特征
一 公民文化
二 积极——理性公民的迹象
1.中间阶层法律层面上的公民意识较强
2.中间阶层的政治能力较高
3.中间阶层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动机
4.中间阶层具有一些现代的政治理念
5.中间阶层所具有的公民性程度相对较高
6.中间阶层所包含的具有典型公民文化特征的个体和群体最多
第五节 异质化的共同体
一 “新中间”与“老中间”
二 职业群体的隔阂
三 中间阶层的细分
四 “知识分子”的分化
五 分配模式的二元性
小结 新阶层的发展冲突
一 “砌墙模型”
二 发展中的两难与冲突
1.膨胀趋势与社会容纳能力有限的两难
2.能力与行动的距离
3.整合与分化的冲突
4.社会联系约束与需求的冲突
5.政治冷漠与公民性特征的冲突
三 曲折中的发展变数
第六章 中间阶层与政治秩序
第一节 纷纭的理论与“稳定器说”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二 众说纷纭的西方观点
三 国内众口一词的“稳定器说”
第二节 对“稳定器说”的审慎
一 “稳定器说”的反例
二 中间阶层的变数
三 “稳定器说”的偏颇
第三节 理性与秩序的逻辑
一 理性的“去道德化”
二 不确定的秩序取向
第四节 新图式的解说
一 政治活跃度模型
二 两个维度的解说
第五节 优越中的焦躁
第六节 沉默中的变数
一 沉默与疏离
二 疏离中的热情
三 政治活跃的消解与诱导
小结 未来的模式
一 边缘化的力量
1.起点或持续萎缩
2.边缘化与犬儒化
二 壮大中的变数
1.“稳定器说”的理想
2.社会转型的推动力量
3.走向激进的模式
第四部分 结语
第七章 中间阶层与政治发展
第一节 “推进器说”
一 构建和谐社会的范式选择:现代冲突论
二 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政治发展
三 和谐社会的“推进器”:中间阶层
第二节 对中间阶层的容纳
一 体制创新中的容纳性
二 执政支点:容纳中间阶层的利益诉求
三 体质弹性:容纳中间阶层的参政诉求
四 “安全阀”:容纳释放社会紧张的诉求
五 “抗震带”:容纳构建社会联系的诉求。
后记
〔德〕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德〕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德〕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德〕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德〕韦伯:《支配的类型》,台湾新桥出版公司,1987年版。
〔法〕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美〕奥本海默:《当代白领政治》,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阿尔蒙德:《公民文化》,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333页。
〔美〕亨廷顿:《第三波》,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吉尔伯特:《美国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R.柯林斯:《文凭社会——教育与阶层化的历史社会学》,(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美〕柯林斯:《教育阶层化的功能论与冲突论》一文,载于历以贤主编《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版。
〔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拉斯韦尔:《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美〕李普塞特:《政治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怀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丹尼尔·缪勒:《理性选择》,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3年版。
〔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三联书店,1987年版。
〔美〕杰克·普拉诺:《政治学分析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美〕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精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希〕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英〕柏克:《法国革命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英〕吉登斯:《超越左与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英〕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英〕麦奎尔等:《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丁元竹:《志愿者精神在中国》,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资助撰写的工作报告,1999年。
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
葛云松:《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郭定平:《韩国政治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国家人事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内部资料。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剑鸣:《大转折的时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李路路:《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李强:《市场经济、发展差距与社会公平》,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厦门),2000年版。
李春玲:《中产阶级:中国社会值得关注的人群》,载《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版。
陆学艺等:《中国社会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第四次修订。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王元:《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述评》,载《西方学术思潮论丛(第一辑)》,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萧新煌:《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9年版。
袁方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杨凤春:《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第十四章,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张宏发:《中国社会年报:裂变与整合》,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纯明:《中国政治两千年》,(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辛保平:《中国中产阶级真相》,载《投资科学》杂志,2003年总第617期,第26、38页。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阿布拉汗:《冲突理论》,载《国外社会学》,1987年第3期。
白杨:《社会分层理论与中国城市的类中间阶层》,载《东方论坛》,2002年第3期。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8日第8版。
鲍罗克:《中国的收入有多“灰”》,载《财经时报》,2004年3月,第559期。
鲍迪克:《李强:收入体制紊乱引发隐性收入现象》,载《财经时报》2004年3月第559期。
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陈秀武:《论大正时代新中间阶层的社会意识》,载《日本研究》,1995年第3期。
陈义平:《关于中产阶级概念的理论问题》,载《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蔡定剑:《公民素质与选举改革调查》,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崔志鹰:《试析韩国市民社会的发展》,载《国际观察》,2000年第4期。
邓国胜:《中国非政府组组织发展的新环境》,参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网。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亲切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并与他们座谈》,载《人民日报》2001年8月8日第1版。
达伦道夫:《关于社会冲突的理论》,载《国外社会学》,1987年第3期,原文载于美国《冲突平息》1958年2月号。
J.H.特纳:《科塞关于冲突过程的命题》,载《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段忠桥:《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特征及其三个代表性成果》,载《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2期。
董根洪:《论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观的异同》,载《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
郭继光:《浅析新加坡中产阶级》,载《东南亚研究》,2000年第3期。
顾兴斌:《论英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发展与作用》,载《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1期。
胡荣:《国外社会学对越轨行为的研究》,载《国外社会学》,1988年第1期。
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1版。
华青:《结构功能学派和冲突学派》,载《国外社会学》,1987年第6期。
黄颂:《简论阶级观念对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影响》,载《孝感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黄颂:《战后西方社会结构演变中的职业分层思想》,载《滨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黄贤全:《试论美国进步运动兴起的原因》,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康晓光:《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
雷泳仁:《中间阶层与巴西独立运动》,载《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
林楚方:《官方学者提交中国选举状况报告》中对蔡定剑的相关访谈,载《南方周末》,2003年3月20日。
卢嵘:《业主在行动》,载《南方周末》,2003年8月14日。
李银河:《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载《国外社会学》,1987年第2期。
李其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探析》,载《真理的追求》,1997年第6期。
李青宜:《当代西方新中间阶层理论评介》,载《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7期。
李强:《关于中产阶级和中产阶层》,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李强:《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载《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3期。
李强:《社会分层与小康社会》,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李路曲:《东亚的中产阶级、市民社会与政治转型》,载《当代亚太》,2000年第11期。
李志东:《中产阶级与市民社会和民主化——东南亚中产阶级兴起及其影响探析》,载《东南亚纵横》,2000年增刊。
李正东:《试论中国中产阶层》,载《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刘精明:《教育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刘国锋:《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中间阶层与政府能力》,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陆梅:《中产阶级的概念及理论回顾》,载《南通师专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
雷弢:《瑞典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梁初鸿:《知识分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脑力劳动者阶级》,载《兰州学刊》1995年第2期。
陆梅:《殖民统治时期印度中产阶级的特性与作用》,载《东南亚纵横》,2002年第5期。
米加宁:《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标准——与李强讨论两种社会分层标准》,载《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1期。
牛慧娟:《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兼评印度尼赫鲁时期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的关系》,载《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哪些人构成社会中间层:关注社会和言论自由》,载《中国青年报》2004年8月9日版。
青连斌:《我国社会是否存在一个中产阶级》,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3期。
任开蕾:《关于俄罗斯的中产阶级问题》,载《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宋严萍:《试论19世纪法国中间阶层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宋鸥:《有关拉美国家军人干政问题的研究述评》,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6期。
特纳:《科塞关于冲突过程的命题》,载《国外社会学》,1988年第2期。
特纳:《社会分层的若干理论原则》,载《国外社会学》,1988年第5期。
唐建光:《中国非政府组织正在走向前台》,载《新闻周刊》2004年第24期,总第186期。
唐和平:《找退路的白领阶层》,载《社会》,1999年第10期。
汪宁:《俄罗斯“中产阶级”论析》,载《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2期。
王岩:《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亚里士多德正义观探析》,载《江海学刊》,1996年第3期。
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王奇摘译:《浅谈西方社会结构和功能》,载《国外社会学》,1987年第2期。
肖文涛:《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肖华锋:《19世纪后半叶美国中产阶级的兴起》,载《文史哲》,2001年第5期。
辛保平:《中国中产阶级真相》,载《投资科学》,2003年总第617期。
薛求知、诸葛辉:《跨国公司与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与发育》,载《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郗杰英:《解读新白领》,载《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6期。
叶继红:《论白领犯罪的形成及社会控制》,载《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
叶继红:《在温文尔雅的外衣下——聚焦白领犯罪》,载《社会》2000年第6期。
杨雄:《上海“白领”青年职业生活调查》,《青年研究》,1999年第6期。
袁鹏:《论镀金时代美国社会思潮之主流》,载《北方论丛》,1997年第2期。
曾庆红:《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扎实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6日版。
张建明等:《中国城市中间阶层的新装及其未来发展》,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张乐宁:《当代西方社会学关于越轨的理论》,载《国外社会学》,1989年第5期。
张乐宁:《当代西方社会学关于越轨的理论》,载《国外社会学》,1989年第5期。
张孝德:《知识经济社会与中产阶层》,载《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第5期。
张元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及“中间阶级”问题》,载《天津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张宛丽:《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张忠祥:《黑人中产阶级与南非民主进程》,载《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1期。
张孝德:《知识经济社会与中产阶层》,载《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第5期。
周奇:《关于“中间阶级”概念的理论问题》,载《欧洲》,1994年第4期。
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周卉平:《圈子的意义及女儿的生日快乐》,载《投资科学》,2003年第6/7期。
赵喜顺:《近年来理论界对我国中产阶级研究概述》,载《天府新论》,2003年第2期。
Jurgen Kocka:《欧洲的中产阶级社会》,载《贵州师专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3期。
Assies Willema:Theory,Practice and External Actors in the Making of New Urban Social Movements in Brazil,
Amira Proweller:
Butler & Mike Savage(Eds)Tim:
Bourguig-non,Verdier,Thierry:Oligarchy,democracy,inequality and growth,
Barber,B.:
Barnes,S. and Kaase,M. et al.:
Carchedi G.:
Chalmers Johnson:Revolution and the Social System,a Paper in
David Rose:
David Blackbourn and Richard J. Evans:
D. S. Parker:
Daniel J. Walkowitz:
Eric Wright:
Freese,Roseanne:China’s construction market:a new star in the East,
Fidler:
Gabrielian,Vatche: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An overview,
Gerhard. E. Lenski:
George Simmel:
Hough,J. F. and Fainsod,M.:
Huntington,S. P.:
Heinrich Schurtz:
J. Van Maanen:
Jenkins,Stephen P.:Did the middle class shrink during the 1980s?UK evidence from kernel density estimates,
Lixin Colin XU,Heng-fu ZOU:Explaining the change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
Lichunling:The Class Structure of China’s Urban Society during the Translational Period Social Science,ChinaSpring,2002.
Marshall,C. and G. B. Rossman: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2
Max. Weber:
Melvin.L.Kohn and Carmi Schooler:Work and personality:An inquiry into the impact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Michael Zweig:The Working Class Majority:America’s Best Kept Secret,
Marshall,C. and G. B. Rossman: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2
Margaret Mead and Gregory Bateson:
Milbrath,L. W.: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ulantzas N.:On Social Classes,
Parry,G.ed.: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Pateman,C.: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Quah,Danny T:
Qiuliping:
Rosemary Crompton:Class and stratifi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current debates,
Robert Dahl:Polyarchy: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Sanjay Joshi,Fractured Modernity:Making of a Middle Class in Colonial North India,
Smith,Patrick:
Scott Mainwaring:
Thomas L. McMahon:
Teresa A.Sullivan:
Van Wolferen,Karel,
Vecerník,Jirí:
Verba,S. and Nie,N.H.:Participation in America:political democracy and social equality,
Verba,S. and Nie,N. H. and Kim,J.O.: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Equality:a seven nation compar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