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4 !

参考文献

173

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图书

Cultural Sovereignty and Cultural Power of Nation

SSAPID:101-7016-7121-28
ISBN:978-7-5097-083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民族政治意识的养成需要文化主权的锻造,在这一场全球化时代新的文化价值秩序领导权的争夺中,如果我们不能从主权角度来思考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不能以文化主权来构造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形态,恐怕我们中华文明的复兴就会落空。文化主权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文化战略理论的重要构想,而且关乎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命运。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京生
编 辑:李响;王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5 世界政治

 前言·文化战略与大国责任

 第一章 文化主权学说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

  第一节 主权的终结与再生

   一 主权的终结

   二 主权的再生

  第二节 什么是文化主权

   一 文化主权概念的提出

   二 作为文化自觉的文化主权

   三 文化主权与血气政治

  第三节 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权学说

   一 国内学界对软实力概念的讨论和误用

   二 作为一种主权学说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 认真对待文化民族主义

 第二章 文化主权的争夺与世界文明秩序的重建

  第一节 主权国家和近代文明格局的变动

   一 主权国家的兴起与文明变速

   二 文明的冲突与后工业社会的动力机制

   三 从“权力体”、“经济体”到“文化体”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政治文化秩序的合法性

   一 第二次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秩序变化

   二 人口全球流动和文化认同问题

  第三节 文化战略在中国崛起国家战略中的位移

   一 中国经济的再崛起和文化短缺约束

   二 文化战略在国家大战略中的位置

 第三章 文化主权在欧洲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作为文明概念的欧洲

   一 欧洲文明的同一性

   二 欧洲的分裂

  第二节 文化主权意识与民族国家的出现

   一 西欧民族国家的出现

   二 作为文化主体的民族国家

   三 文化主权与大国竞争

  第三节 文化主权与欧洲一体化

   一 一体化:欧洲的千年梦想及其实现

   二 文化主权与欧洲一体化

 第四章 中国文化主权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中国文化图式与先秦文化危机

   一 神话、传说与“华夏共同体”的兴起

   二 先秦文化及其危机

  第二节 王朝更迭与“文化中国”意识的历史展开

   一 “大一统”与帝国文化的出现

   二 中古文化危机与中国软实力的历史消长

   三 多民族帝国的文化整合

  第三节 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化主权危机及其应对

   一 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与东亚朝贡体系的崩溃

   二 中国文化主权的危机

   三 追寻新的认同:对文化主权危机的应对

 第五章 通过文化主权拓展国家利益

  第一节 物质性国家利益和观念性国家利益

   一 国家利益的性质与判定

   二 什么是物质性国家利益和观念性国家利益

  第二节 中国国家利益判定的国际和国内因素

   一 中国国家利益判定的国际因素

   二 中国国家利益判定的国内因素

  第三节 通过文化主权拓展观念性国家利益

   一 美国扩张国家利益的文化主权战略

    (一)汉密尔顿主义

     1.海上自由

     2.门户开放

     3.资金在世界主要贸易国间自由流动

    (二)威尔逊主义

    (三)杰斐逊主义

    (四)杰克逊主义

   二 建构中国国家利益的文化主权战略

    (一)改革主义

    (二)开放主义

 第六章 中国文化主权战略构想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主权战略的双重性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主权战略的目标、步骤与原则

  第三节 构建中国文化主权战略的维度与思路

   一 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强化中国的文化认同和主体意识

   二 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价值体系的重建,扩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三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以建设文化大国来维护文化主权

   四 加强国家核心价值理念表述,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

   五 发展发达的现代传媒系统,强化中国文化诠释力与话语传播力

 后记

民族政治意识的养成需要文化主权的锻造。在这一场全球化时代新的文化价值秩序领导权的争夺中,如果我们不能从主权角度来思考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不能以文化主权来构造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形态,恐怕我们中华文明的复兴就会落空。文化主权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文化战略理论的重要构想,而且关乎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命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1995。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

约瑟夫·A.凯米莱里、吉米·福尔克:《主权的终结——日趋“缩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梅里亚姆:《卢梭以来的主权学说史》,法律出版社,2006。

陈端洪:《宪治与主权》,法律出版社,2007。

杨泽伟:《主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延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

洛克:《政府论》,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4。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2。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

阿克曼:《我们人民:宪法变革的原动力》,孙文恺译,法律出版社,2003。

鲍曼:《立法者与解释者》,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译,三联书店,1999。

大沼保昭:《人权、国家与文明》,王志安译,三联书店,2003。

安东尼奥·奈格里、麦克尔·哈特:《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篠田英朗:《重新审视主权——从古典理论到全球时代》,戚渊译,商务印书馆,2004。

约翰·霍夫曼:《主权》,陆彬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肖佳灵:《国家主权论》,时事出版社,2003。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

亨廷顿:《失衡的承诺》,东方出版社,2005。

亨廷顿:《我们是谁?》,新华出版社,2004。

王沪宁:《国家主权》,人民出版社,1987。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王沪宁:《王沪宁集——比较·超越》,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王缉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王逸舟:《探寻全球主义国际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王逸舟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新世界出版社,2007。

阎学通:《国家政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阎学通:《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王建:《虚拟资本主义时代与帝国主义战争》,高全喜主编《大国》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商务印书馆,1993。

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

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顾肃、吕建高译,东方出版社,2006。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马建标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查尔斯·库普乾:《美国时代的终结:美国外交政策与21世纪的地缘政治》,潘忠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郭树勇:《大国成长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入江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

洪兵:《国家利益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黄硕风:《综合国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威廉·奥尔森、戴维·麦克菜伦、弗雷德·桑德曼主编《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罗伯特·阿特:《美国大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常志霄、沈群红等译,三联书店,2001。

高全喜:《论相互承认的法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高全喜主编《大国》第1~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刘小枫:《现代人及其敌人——公法学家施米特引论》,华夏出版社,2005。

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第1~23辑,华夏出版社,2007。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本),三联书店,2004。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三联书店,2008。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6册,中华书局,1989。

米兰·昆德拉:《帷幕》,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三联书店,1997。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2005。

林国华:《诗歌与历史——政治哲学的古典风格》,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编《国际体系与中国的软力量》,时事出版社,2006。

丁学良:《中国经济的再崛起——国际比较的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丁学良:《共产主义后与中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相蓝欣:《传统与对外关系》,三联书店,2008。

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苏姗·邓恩:《姊妹革命——论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迈克尔·卡门:《自相矛盾的民族——美国文化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金耀基:《中国人的三个政治》,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公司,1989。

理查德·罗蒂:《筑就我们的国家——20世纪美国左派思想》,三联书店,2006。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马俊亚、郭英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吴莉苇:《当诺亚方舟遭遇伏羲神农——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上古史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刘俊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赵明:《康德〈论永久和平〉的法哲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5。

汪丁丁:《通向林中空地——汪丁丁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蒋仁祥、胡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孙嘉明、王勋编《全球社会学——跨国界现象的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2005。

埃德加·莫兰:《反思欧洲》,三联书店,2005。

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2006。

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佩尔·安德森:《绝对主义的国家谱系》,郭方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贾英健:《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三联书店,2005。

罗兹·墨菲:《亚洲史》,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6。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2006。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甘阳:《八十年代中国文化的意识》,三联书店,2006。

甘阳:《通三统》,三联书店,2007。

甘阳:《走向“政治民族”》,《读书》2003年第4期。

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2006。

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刘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强世功:《立法者的法理学》,三联书店,2007。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阮炜:《地缘文明》,上海三联书店,2006。

雅克·布道编《建构世界共同体:全球化与共同善》,万俊人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

黄平:《中国高速发展能不能持续》,《中国与世界观察》,商务印书馆,2006。

《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新华出版社,2004。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阎广耀、方生:《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0。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中国近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78。

迈克尔·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叶自成:《中国大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威廉森·默里等编《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张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战略:历史演进与理论构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国家战略课题组2006年报告,未刊稿。

法利德·扎卡利亚:《从财富到权力》,门洪华译,新华出版社,2001。

戈尔茨坦·基欧汉主编《观念与外交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福山:《国家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97。

李猛等编《思想与社会》1~6辑。

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产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许进、赵鼎新:《政府能力和万历年间的民变发展》,《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J.F.C.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钮先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张骥、刘中民等:《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新华出版社,2006。

郑必坚:《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胡鞍钢:《中国崛起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胡鞍钢主编《中国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胡鞍钢、门洪华主编《解读美国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门洪华主编《中国:大国崛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黄平、崔之元主编《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乔舒亚·库珀·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杨伟芬主编《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陈志武:《大国崛起:面向全球化的中国》,2004年12月4日《经济观察报》。

陈志武:《财富是怎样产生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Charles Kupchan,The End of the American Era:U.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Geopolitic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York:Knopf,2002.

Saskia Sassen,Losing Control?Sovereignty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

Lassa Oppenheim,International Law,London:Longmans,Green,and Co.,1905.

Samuel P. Huntington,Clash of Civilizations,Free Press,2002.

Samuel P. Huntington,Who Are We?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Simon & Schuster,2005.

Samuel P. Huntington,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91.

John King Fairbank,“introduction”,Akira Iriye,Across the Pacific:An Inner History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 New York:Harcourt,Brace & World,Inc.,1967.

Hans J.Morgenthau,“Another‘Great Debate’: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ume 46,Issue 4(Dec.,1952).

Arthur M. Schiesinger,Jr.,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y,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86.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Jr.,“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1998.

W. J. Stankiewicz,“Sovereignty as Political Theory”,Political Studies,Volume 24 Issue 2.

Joseph S. 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Joseph S. Nye,Jr.,“The 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Th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29 December 2005.

Joseph S. Nye,Jr.,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版),2000.

Richard A. Falk,Human Rights and State Sovereignty, New York,1981.

L.L.Blake,Sovereignty Power beyond Politics, London,1988.

简 介:本书从西藏地域的特殊性、西藏文化的特色入手进行分析,详细介绍了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思路和方法,并介绍了西藏的文化特色产业,其中对唐卡、藏药、藏毯、藏餐、藏香、藏纸、藏族建筑、藏戏、藏族歌舞等进行了重点介绍。

作者: 罗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简 介: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指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动力。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8月

简 介: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国家,特别是大国之间,无不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硬实力之强和软实力之魅。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软实力对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国际较量中,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苏联解体就是因软实力大厦坍塌而不打自败的典型例...

作者: 张国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2月

简 介:文化软实力强弱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存亡。近年来文化软实力研究议题广、与者众,成果多,影响大,效果好。为了满足使广大读者,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理论工作者、党政干部和高校师生的需求,便于集中、选优、择要领略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精髓,我们邀请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主编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该文集内容涉及理论建设、...

作者: 张国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