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6

金融市场化改革中的货币市场图书

Money Market in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SSAPID:101-7006-8075-18
ISBN:978-7-80230-863-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作品从金融市场入手,论述货币市场的充分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重要意义。书中强调金融市场化实际上就是指金融结构的调整;而金融结构调整的基础就是要发展货币市场。基于此,作者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较深刻地剖析了两者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中国货币市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特别是在对当前采取的提高准备金率的弊端进行剖析的前提下,提出了多方面的具体改革建议。诸如应建立健全做市商制度;建立经纪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票据交易系统以及加强内部管理(用政府“看得见的手”管资格、管票源、管价格)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库
作 者:
编 辑:陈云卿;屠敏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总序

 江万龄出版基金委员会

 江万龄博士基金会简介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货币市场与金融市场化改革

   第一节 麦金农与爱德华·肖的金融发展理论与金融市场化

    一 金融抑制及其手段

     1.特别信贷机构

     2.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利率管制

    二 金融抑制的后果

    三 麦金农—肖的金融市场化

    四 一个简短评价

   第二节 金融约束论与金融市场化

    一 金融约束论

    二 对金融约束理论的简要评价

   第三节 金融功能观下的金融市场化与金融结构的调整

    一 金融功能观

    二 新金融发展理论下的金融市场化过程:金融结构的调整

   第四节 金融市场化改革中货币市场的作用

    一 确立金融体系的基准利率

    二 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渠道

    三 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市场化的依托

    四 小结

  第二章 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和固定收益证券定价

   第一节 基准利率的界定

    一 简单的资产定价模型

    二 基准利率的标准

     1.作为基准利率的条件之一:无风险溢价

     2.作为基准利率的条件之二:反映市场参与者的预期

   第二节 货币市场与基准利率的理论关系:利率期限结构

    一 静态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二 动态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第三节 基准利率与固定收益证券的价格:利率的风险结构

    一 基准利率固定情况下的利率风险结构

    二 利率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的风险结构

    三 小结

   第四节 货币市场与基准利率的载体

    一 基准利率的载体:国债

    二 其他基准利率的载体

     1.同业拆借

     2.其他证券品种

    三 固定收益证券市场中的报价基准

   第五节 基准利率与金融工具的结构调整

    一 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金融工具结构比较

    二 新兴经济体固定收益证券不发达的原因:货币市场被抑制

  第三章 货币市场、流动性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第一节 流动性的供给机制:市场和银行比较

    一 银行和市场解决流动性冲击的机制分析

    二 流动性保险与银行脆弱性

    三 金融市场与流动性管理

   第二节 货币市场发展与机构投资者:一个理论分析

   第三节 流动性管理与货币市场基金

    一 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工具与投资策略

     1.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工具

     2.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策略

    二 货币市场基金与流动性管理

     1.货币市场基金与居民的流动性管理

     2.货币市场基金与机构投资者的流动性管理

   第四节 货币市场基金与金融机构的结构调整

    一 货币市场基金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二 货币市场基金与银行业变革

    三 其他国家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以日本为例

   第五节 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及其影响

  第四章 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货币市场与中央银行货币调控机制

    一 货币市场与货币调控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

     3.公开市场操作

    二 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

     2.泰勒规则与货币市场利率

   第二节 中国间接货币调控机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 中国货币调控机制的转变

    二 中国间接货币调控机制工具的实践

     1.公开市场操作

     2.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3.再贴现与再贷款

   第三节 完善中国货币市场、提高货币政策效率

    一 由国债操作转向央行票据:背景与局限

    二 全面认识现代国债的功能,推进国债管理体制的改革

 下篇 实践发展篇

  第五章 中国货币市场发展总览

   第一节 中国货币市场总量变化

   第二节 中国货币市场结构

    一 同业拆借市场

    二 债券市场

    三 票据市场

   第三节 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动

    一 中国货币市场资金流动的基本格局

     1.国有商业银行

     2.其他商业银行

     3.证券公司与基金管理公司

     4.保险、信托及其他国内金融机构

     5.外资金融机构

    二 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动与风险传播

    三 未来货币市场资金流动格局的展望

    四 丰富货币市场金融工具,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

   第四节 货币市场的利率与利率风险规避

    一 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总体波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1.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总体态势

     2.同业拆借利率与债券回购利率之间的同合性

     3.准备金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

    二 建立货币市场利率风险规避机制

     1.开放式回购与利率风险规避

     2.探索建立纯规避利率风险的机制

  第六章 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历史及其功能

    一 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历史:全球视角

    二 同业拆借市场的功能分析

   第二节 中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历史

    一 分割的市场:1996年之前

    二 市场的统一:1996年

    三 参与机构的扩大:1999年——

    四 外币同业拆借市场的建立:2002年

   第三节 中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功能变化及进一步的发展

    一 中国同业拆借市场早期功能的异化

    二 同业拆借市场效率的增进

    三 改革银行准备金制度,促进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

  第七章 短期政府债券及回购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国债市场的历史回顾

    一 中国国债市场的组织形式

    二 中国国债的交易结构:现券与回购交易

    三 短期政府债券市场与回购市场的作用

   第二节 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与做市商制度的发展

    一 中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分析

     1.交易机制

     2.交易成本

     3.市场参与者行为

     4.产品设计

    二 交易机制:从封闭式回购转开放式回购

    三 建立国债市场中的做市商制度

     1.做市商制度在国债市场发展中的作用

     2.中国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实践

     3.进一步完善中国双边报价商制度的政策措施

   第三节 完善中国国债市场的套利机制

    一 完善国债市场套利机制的重要性

    二 建立债券远期交易与期权交易机制

  第八章 票据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票据和票据市场

    一 票据体系与票据市场

    二 票据市场的功能

   第二节 金融体系中的票据市场:国外的经验

    一 美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和结构变化

    二 票据市场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快速发展的原因探讨

   第三节 中国票据市场发展回顾

    一 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二 中国票据市场快速增长的原因

     1.中国票据市场快速增长的原因:企业的角度

     2.中国票据市场快速增长的原因:商业银行的角度

   第四节 中国票据市场发展中的缺陷与进一步的改革

    一 中国票据市场发展中的缺陷

     1.票据结构缺陷

     2.交易机制的缺陷

     3.运行机制的缺陷

     4.政府主导的缺陷

    二 中国票据市场的进一步改革与制度创新

     1.正确定位票据市场的功能

     2.逐步发展融资性票据

     3.大力发展商业承兑汇票

     4.票据交易的市场化

     5.建立票据专营公司和票据清算所

     6.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系统

     7.正确定位政府在票据市场制度中的职能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多个视角探讨了货币市场的充分发展在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展改革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与传统金融市场化理论不同的看法,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金融深化理论,同时对货币市场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

[2]陈时兴:《中国转型期国债的经济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曹海珍:《关于发展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思考》,《中国货币市场》2003年第8期。

[4]戈德斯密斯:《金融结构和经济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龚浩成、金德环:《上海证券市场十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青木昌彦等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7]阙方平、朱华:《金融创新:中国票据市场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财贸经济》2003年第2期。

[8]李扬:《国债规模:在财政与金融之间寻求平衡》,《财贸经济》2003年第1期。

[9]李扬、殷剑峰:《计算人类的疯狂——全球金融结构变动的历史和趋势》,《中国金融家》2003年第10期。

[10]李扬:《中国需要怎样的金融体系》,《21世纪评论》2002年8月26日。

[11]李扬:《理顺调控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中国证券报》2005年3月18日。

[12]李杨:《中国金融改革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3]李扬:《金融全球化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第一版。

[14]李扬、何德旭著作《经济转型中的中国金融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5]李扬、王国刚:《资本市场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16]饶余庆:《现代货币银行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7]欧洲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译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8]谢多:《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的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19]李扬、彭兴韵:《货币市场:理论与实践》,《中国货币市场》2001年第1、2期。

[20]彭兴韵:《全球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5、6期。

[21]中国人民银行(2007):《200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2]中国人民银行(2006):《200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3]李格平:《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新华出版社,2002。

[24]李格平:《推进公开市场业务发展的构想》,《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1期。

[25]李格平、殷剑峰:《发展货币市场与金融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26]娄蕾:《加强开放式回购的风险防范》,《中国货币市场》2003年第8期。

[27]毛从容、陈强、李国柱:《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比较研究》,中国债券信息网,www.chinaboud.com.cn。

[28]卢新波、余立智:《我国票据市场发育的制度性障碍及其变迁路径的选择》,《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7期。

[29]马丁·迈耶:《货币市场》中译本,海南出版社,2000。

[30]毛金明、宋永明:《公债期限管理的宏观经济效应》,《财贸经济》2003年第9期。

[31]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

[32]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3]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4]彭兴韵:《金融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2003。

[35]周骏:《提高借贷资本效率综论》,《财贸经济》2003年第2期。

[36]周荣芳:《稳健规范地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货币市场》2002年第10、11期。

[37]周素芳:《通货膨胀目标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3。

[38]Allen,Linda. And A.Saunders. 2002. A survey of cyclical effects in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models. BIS working paper No.126. www.bis.org.

[39]Allen,F.,and D.Gale,1998:“Optimal Financial Crisis”,Journal of Finance 53,pp.1245-1283.

[40]Black,F. 1972. 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 with restricted borrowing. Journal of Business 45 pp.444-455.

[41]Boot,A.W. and A.V.Thakor. 1997.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0,pp.693-773.

[42]Brewer,Elijah,and B.A.Minton,J.T.Moser. 2000. Interest-rate derivatives and bank lending.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4,pp.353-379.

[43]Bouthton.J.M:1972:Monetary Policy and the FF. Market 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

[44]Chari,V.,and R.Jagannathan,1998:“Banking Panics,Information,and Rational Expectations Equlibrium”,Journal of Finance 43,pp.749-760.

[45]Chun Chang,2000. The informational requirement on financial system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ase of South Korea.

[46]Demirguc-Kunt,A. and R.Levin. 1999. Bank based and market based system:cross-country comparisons.

[47]Diamond,Douglas W. and Raghuram G.Rajan. 1999. Liquidity risk,liquidity cre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a theory of banking. NBER working paper no.7430. www.nber.org.

[48]Dimond,D.,and P.Dybvig,1983. 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1,pp.401-19.

[49]Duffee,Gregory R. 1996. Idiosyncratic Variation of Treasury Bill Yields. Journal of Finance,vol.51,pp.527-51.

[50]Fry,M.J. 1988. Money,interest and bank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ess.

[51]Gorton,G. and A.Winton. 2002.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NBER working paper no.8928.

[52]Greenwood,J.,and Bruce D.Smith. 1997.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ment,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1,pp.145-181.

[53]Harwood,Alison. 2000. “Building Local Bond Markets:Some Issues and Actions.” In Building Local Bond Markets:An Asian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Washington,D.C.Available at www.ifc.org/publications/pubs/bond.html.

[54]Holmstrom,B and J Tirole(2001):“LAPM:a liquidity-based asset pricing model”,The Journal of Finance,56,pp.1837-67.

[55]Ingersoll,Jonathan E.,1987. Theory of 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Rowman and Littlefield Studies in Financial Economics Totowa,N.J.:Littlefield,Adams;Rowman and Littlefield,pp.xix,474.

[56]Joshua,N.Feiman,1993:Reserve Requirement:History,Curreut Practice and Poteutial Reform,Federd Keserve Bulletin,June.

[57]Eli Talmor,1980:A Normative Approach to Bank Capital Adequacy,The Journal of Finance and Quantitatiue Aralysis. Vol.15,No.4. pp.785-811.

[58]Leland,H.E. and K.B.Toft,1996: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Endogenous Bankruptcy and the Term Structure of Credit Spreads. Journal of Finance,51(3),July,pp.987-1019.

[59]Levine,R. 2000. Bank-based or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Which is better?Email:rlevine@csom.umn.edu.

[60]Mastroeni,Orazio. 2001. Pfandbrief-style products in Europe. BIS working paper No.5. www.bis.org。

[61]Merton R.,D.B.Crane.,K.A.Froot.,Z.Bodie.,S.P.Mason.,E.R.Sirri.,A.Perold. and P.Tufano. 1995.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62]Merton,R. 1974. 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Journal of Finance 29,449-77.

[63]Merton,R. 1973. An intertemporal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Econometrica,41,pp.867-87.

[64]Mishkin,F.C.,and Stanley G.Eakins 2001.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英文影印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5]Mohanty,M.S. Improving liquidity in government bond markets:what can be done?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债券市场发展国际论坛”提供资料,2003年12月。

[66]Pritsker,M:Large investors,implications for equilibrium asset returns,shock absorption,and liquidity,mimeo,Federal Reserve Board,2002.

[67]Rajan,R. and L.Zingales,1998. Which capitalism?Lessons from the East Asian crisi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11,3,pp.40-48.

[68]Rothschild,M. and J.Stiglitz. 1971. Increasing risk II:its economic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3,pp.66-84.

[69]Rothschild,M. and J.Stiglitz. 1970. Increasing risk I:a defini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pp.225-243.

[70]Rubinstein,M. 1976. 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s and capital budget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47,pp.13-37.

[71]Sarig,Oded and Warga,Arthur,1989. Some empirical estimates of 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Journal of Finance,44(5),pp.1351-60.

[72]Shimko,D.,N.Tejima and D.V.Deventer. 1993. The princing of risky debt when interest rates are stochatic. The Journal of Fixed Income. September pp.58-65.

[73]Stiglitz,J. and A.Weiss. 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3):pp.393-410.

[74]Vasicek,O. 1977. An equilibrium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erm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pp.177-88.

[75]Wilton.D. 1994. Money markets matter. The World Bank.

[76]Wilson.J.S.G.,1993:Money Markets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etive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