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6

青藏高原生态变迁图书

The Ecological Changes of Tibetan Plateau

SSAPID:101-6985-3052-03
ISBN:978-7-5097-219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考察资料和历史记载数据, 通过对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变迁研究,客观而科学地探讨了整个青藏高原特别是西南部地区第四纪以来地质活动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对青藏高原近千年的生态环境变迁进行解读,力图展示青藏高原生态变迁的基本过程,预示未来发展趋向,为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马生林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X2 社会与环境

 后记

 引言

 第一章 青藏高原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理特征

  第二节 形成原因

  第三节 气候类型

   一 温度低而冷季漫长

   二 光照充足,辐射量大

   三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四 季节不分明,多夜雨大风

   五 气候复杂多样,地区差异明显

   六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的敏感区

  第四节 地质地貌

   一 蛇绿岩带

    (一)北祁连蛇绿岩带

    (二)昆仑蛇绿岩带

    (三)龙木错—金沙江缝合蛇绿岩带

    (四)班公错—怒江蛇绿岩带

    (五)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

   二 地层区

    (一)祁连地层区

    (二)柴达木地层区

    (三)昆仑地层区

    (四)巴颜喀拉地层区

    (五)羌塘—昌都地层区

  第五节 自然资源

   一 太阳能、风能及地热资源

   二 河流和湖泊资源

   三 土地资源

   四 矿产资源

   五 畜牧业资源

   六 野生动植物资源

   七 冰川资源

   八 谷地和森林资源

   九 旅游资源

 第二章 青藏高原的隆起

  第一节 古陆地板块漂移

  第二节 古地理环境演变

  第三节 高原隆起的“大冰盖”之说

  第四节 高原隆起的地理特征

  第五节 高原隆起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迁概述

  第一节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第二节 唐以前的生态环境

  第三节 隋唐至宋元以来的生态环境状况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

  第五节 生态环境现状

 第四章 生态环境变迁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历史原因和自然因素

   一 历史原因

   二 自然因素

  第二节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第三节 冰川消融速度加快

  第四节 生态演化对冻土的影响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灭顶之灾

   一 高原生物多样性遭受的劫难

   二 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濒临灭绝

   三 冬虫夏草、雪莲等珍稀物种也是在劫难逃

   四 湿地生态失衡

  第六节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第七节 土地“三化”形势加剧

  第八节 水资源减少

 第五章 沙尘暴灾害频发

  第一节 破解沙尘暴之谜

  第二节 沙尘暴的危害

  第三节 探寻沙尘暴源头

  第四节 沙尘暴卷土重来

  第五节 沙尘暴肆虐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第六节 国外治理沙尘暴的启示

 第六章 青藏高原的人类活动

  第一节 史前人类活动

  第二节 旧石器时期

  第三节 新石器时期

  第四节 青铜器时期

  第五节 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六节 隋唐至宋元时期

  第七节 明清时期

  第八节 民国时期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史前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第三节 农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超载放牧造成的影响

  第五节 滥伐林木造成的影响

  第六节 中藏药资源面临枯竭

 第八章 青藏高原的人口承载力

  第一节 青藏高原的人口状况

  第二节 民族成分与分布区域

  第三节 人口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四节 生态负荷量增大

  第五节 人口迁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九章 三江源——青藏高原的生命源

  第一节 三江源区基本状况

  第二节 三江源富集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 三江源生态环境状况

  第四节 重点区域生态状况

   一 长江源头

   二 黄河源头

  第五节 三江源区的生态环保

 第十章 青藏高原典型生态脆弱区

  第一节 青海湖区生态环境

   一 青海湖区自然状况

    (一)基本特征

    (二)青海湖盆地的形成

    (三)气象

    (四)冰川

    (五)水文

    (六)水资源利用

    (七)地下水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八)湿地

    (九)野生动物的“天堂”

    (十)自然灾害和换水周期

    (十一)湖区自然景观

   二 青海湖区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自然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1.湖水位持续下降

     2.湖水矿化度不断增加

     3.湖底沉积物增加

     4.鸟岛成为半岛,致使鸟类大量迁徙

     5.湿地面积越来越少

     6.沙尘暴灾害加剧

     7.周边沙化面积扩大

    (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1.人为活动加速了植被退化

     2.草场退化、牲畜超载、畜产品水平下降

     3.河道侵蚀、水土流失加剧

     4.水质污染及富营养化形势严峻

     5.湟鱼资源日渐枯竭

     6.珍稀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三 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二)自然因素

     1.厄尔尼诺影响

     2.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

    (三)人为因素

     1.人口增加

     2.滥垦、滥伐、滥牧

     3.引水灌溉造成的危害

     4.超载放牧

     5.旅游活动

   四 对青海湖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几点对策

    (一)开展应用开发研究

    (二)保护水源涵养林,实施湖区“无人居住区”战略

    (三)退耕退牧还湖还林草

    (四)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保的关系

    (五)建立湟鱼人工放流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六)防沙治沙

    (七)引调外部水源维持湖水平衡

    (八)环湖地区森林恢复的可能性

    (九)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十)始终不渝坚持绿色发展之路

  第二节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第三节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

  第四节 河湟谷地生态演化趋势

   一 河湟谷地在青海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河湟谷地生态环境现状

  第五节 藏南河谷地区生态环境状况

  第六节 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演化

   一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地貌特征

   二 可可西里的气候特征

   三 可可西里以藏羚羊为主的物种资源

  第七节 羌塘高原的原始生态

  第八节 祁连山生态环境

 欣慰化成的结束语——一如既往加大生态环保力度

  一 进一步强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保重要性的认识

  二 有效解决生态治理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 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的社会政策

  四 重视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 确保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

  六 明确定位转变观念

  七 积极争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质结构最为活跃、气候类型最为复杂的高原——青藏高原被地质学家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人类学家认为它是“生命禁区”,生物学家将其誉为“野生动植物王国”。青藏高原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雅鲁藏布江等众多大江大河,故有“中华水塔”和“亚洲江源”之称,是人类除南、北极之外的最后一片净土。但在数万亿年的生态变迁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类型使其成为地球上最原始、最敏感和最脆弱的生态区域,尤其是近百年来在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其生态环境前所未有地持续恶化。据此,本书在阐述其自古以来生态变迁的同时,力求从历史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三方面探讨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诸多影响。

黄汲清、陈炳蔚:《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地质出版社,1987。

肖序常等《喜马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总论》,地质出版社,1988。

牛亚菲:《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第18期。

莫申国、张百平、程维明等《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第23期。

杨桂芳、彭红霞、李长安等《西北地区水热条件分析及生态恢复对策》,《西北地质》2001年第34期。

孙健初:《青海湖》,《地质评论》1938年第3卷。

青海地质研究所:《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青海分册》,地质出版社,1980。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青海湖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古岳主编《忧患江河源》,民族出版社,2000。

周毅:《谁主地球沉浮》,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

祁进城:《青海湖伤心欲绝》,2001年7月8日《中国环境报》。

刘天仇:《雅鲁藏布江水文特征》,《地理学报》1999年第54期(增刊)。

杨志峰、李春晖:《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突变性与周期性特征》,《山地学报》2004年第22期。

蒋晓辉、刘昌明、黄强:《黄河上中游天然径流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动因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第18期。

邵晓梅、许月卿、严昌荣:《黄河流域降水序列变化的小波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42期。

宗海锋、张庆云、彭京备:《长江流域梅雨的多尺度特征及其与全球海温的关系》,《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第10期。

简 介: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研究报告,内容涉及青海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各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书中围绕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重大现实问题,从战略高度对2019年乃至未来青海面临的形势进行了综合阐释和认真分析,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进行了科学预测和理性研判,力求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3月

简 介:本书系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区生态移民与生产生活转型”的成果,通过对西藏日喀则市部分生态移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旨在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移民研究提供材料。

作者: 达瓦次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