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94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Overseas Chinese Study (2017)

SSAPID:101-6963-5831-71
ISBN:978-7-5201-1919-1
DOI:
ISSN:
关键词:

华侨 华人 文化传播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分为四部分来探讨。华侨华人与民心相通篇探讨了华侨华人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交往,促进相互了解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华侨华人与贸易畅通篇探讨了华商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华侨华人与政策沟通篇聚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相关侨务政策与对外政党交流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华文教育篇探讨了不同地区的华文教育情况。

相关信息

丛书名:华侨华人蓝皮书
编 辑:曹长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主要编撰者简介

 前言

 华侨华人蓝皮书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子库介绍

 摘要

 法律声明

 Ⅰ 总报告

  B.1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共享价值观及其传播研究:以东南亚华侨华人为例

   一 共享价值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一)共享价值观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共享价值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 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共享价值观研究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1.数据

     2.变量

     3.分析方法

    (三)分析结果

     1.信度检验和描述统计

     2.中国同东南亚四国价值观得分的秩和检验*

     3.共享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中国—泰国

      (2)中国—马来西亚

      (3)中国—新加坡

    (四)小结

     1.不同国家最认同和相对最不认同的价值观不尽相同

     2.中国与东南亚四国具有不尽相同的共享价值观

     3.影响中国和不同国家的共享价值观的模式不一样

   三 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共享价值观及其传播

    (一)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共享价值观的关系

     1.东南亚华侨华人概况

     2.共享价值观之于东南亚华侨华人

     3.东南亚华侨华人传播共享价值观的意义

    (二)东南亚华侨华人传播共享价值观的路径和方式

     1.共享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和方式

     2.通过宗教信仰传播共享价值观

     3.通过教育传播共享价值观

   四 结语

 Ⅱ 华侨华人与民心相通

  B.2 海外侨领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优势、贡献及未来展望*

   一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

    (一)“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内涵与定位

    (二)民心相通建设的重点与实现途径

     1.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了解“中国人”——人心相通

     2.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相通

     3.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了解“中国倡议”——理念相通

   二 海外侨领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的资源与优势

    (一)历史上老侨领为民心相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话语权与海外侨领的媒体资源优势

    (三)海外侨领强大的影响力与民间外交优势

     1.广大侨领的经济优势为其民间外交奠定了坚实基础

     2.侨领个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保持紧密联系

     3.侨领领导的华商网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较强的影响力

   三 新时期海外侨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民心相通的贡献

    (一)作为经贸文化和人员交流的纽带,推动“一带一路”沿线民众了解“中国”

     1.利用个人资源和影响力组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

     2.领导所在社团组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

    (二)大力资助华文教育,打造民心相通的语言基础

    (三)积极推动文化传播,让“一带一路”沿线民众了解“中华文化”

    (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使“一带一路”沿线民众了解“中国人”

   四 发挥海外侨领力量、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建设的未来展望

    (一)海外侨领信息掌握不全面,亟待建立数据库并动态更新

    (二)海外侨领领导下的华文媒体资源还有待深入开发

    (三)资源整合不足,亟须建立沟通机制和平台

  B.3 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妈祖文化传播

   一 妈祖信仰在东南亚的传播

    (一)在中南半岛的传播

     1.越南妈祖宫庙的特征

     2.泰国妈祖宫庙的特征

     3.缅甸妈祖宫庙的特征

     4.柬埔寨和老挝的妈祖宫庙

    (二)在海岛国家的传播

     1.菲律宾妈祖宫庙的特征

     2.新加坡妈祖宫庙的特征

     3.马来西亚妈祖宫庙的特征

     4.印度尼西亚的妈祖宫庙

   二 东南亚妈祖信仰的主要职能

    (一)会馆与妈祖庙的结合

    (二)妈祖宫庙与公司、行会

    (三)华人的集会地

    (四)妈祖宫庙的多功能性

   三 东南亚妈祖信仰的主要特征

    (一)东南亚妈祖信仰的基础特征

    (二)东南亚妈祖信仰的地域性特征

     1.凯萨赛圣母——特殊的天后

     2.泰文典籍中的妈祖故事

     3.东南亚地区的妈祖祭祀仪式

   四 东南亚妈祖信仰的历史作用

    (一)海上女神

    (二)母性意义

    (三)族群认同

   五 结语

  B.4 中国民族舞蹈的东南亚传播模式研究

   一 中国民族舞蹈在东南亚传播的主体分析

   二 中国民族舞蹈在东南亚传播的内容分析

   三 中国民族舞蹈在东南亚传播的渠道分析

    (一)通过华文学校传播中国民族舞蹈

    (二)通过华族舞蹈比赛传播中国民族舞蹈

    (三)通过华族舞蹈社团传播中国民族舞蹈

    (四)通过华文传媒传播中国民族舞蹈

   四 中国民族舞蹈在东南亚传播的受众分析

    (一)坚守华侨华人为受众主体

    (二)以扩大当地族群受众为辅

   五 “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民族舞蹈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效果分析

   六 中国民族舞蹈在东南亚传播的策略分析

    (一)争取东南亚各界华人、非华人乃至主流社会加大支持力度

    (二)积极推动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

    (三)增进华裔青少年对华族舞蹈的了解,进而增强对中国民族舞蹈的情感认知

   七 结语

  B.5 华侨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作用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一 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尼华侨的形成与发展

   二 印尼华侨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作用

    (一)“丝路”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建设者

    (二)“丝路”经贸促进者

    (三)“丝路”上的文化传播者

    (四)“丝路”上的友好使者

    (五)“丝路”探险者

   三 印尼华侨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历史作用的运行机制

    (一)影响因素

    (二)作用方式

   四 启示

 Ⅲ 华侨华人与贸易畅通

  B.6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畅通及华商效应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现状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贸易现状

     1.总体贸易现状

     2.地域贸易现状

     3.沿线国家贸易现状

    (二)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1.总体贸易现状

     2.出口贸易方式及出口企业性质

     3.进出口商品结构及进口区域

    (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关系现状

     1.进出口额

     2.进出口结构

     3.贸易商品结构

     4.贸易主体

     5.贸易方式

     6.贸易合作模式

   四 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1.模型构建

     2.数据收集

    (二)实证分析

   五 浅析印度尼西亚华商对贸易畅通的作用

    (一)中国与印尼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华商对贸易畅通的作用

   六 结论和政策建议

  B.7 东南亚华商在中国—东盟贸易畅通中的行为和作用*

   一 引言

   二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投资关系发展概述

    (一)双边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

     1.20世纪70~80年代双方贸易的简要回顾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方贸易的发展变迁

      (1)双边贸易高速发展

      (2)相互贸易地位不断提升

      (3)贸易构成变化显著

      (4)双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并存

    (二)双边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1.东盟五国对华投资的概况与特点

     2.中国对东盟五国投资的概况与特点

   三 东南亚华商参与中国—东盟贸易畅通的基础与优势

    (一)东南亚华商经济与贸易实力

     1.东南亚华商发展历程与总体经济实力

     2.东南亚华商的贸易(商业)实力

      (1)新加坡

      (2)马来西亚

      (3)泰国

      (4)菲律宾

      (5)印度尼西亚

    (二)东南亚的华商网络

   四 东南亚华商在中国—东盟贸易畅通中的角色分析

    (一)拓展双边贸易的主要力量之一

     1.作为所在国进口商的华商

     2.作为所在国出口商的华商

     3.积极参加和支持广交会等各类展览会、推介会

     4.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

    (二)作为对华投资的开拓者与引导者

     1.担当住在国对华投资的主力之一

     2.带动住在国企业对华投资

    (三)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想合作伙伴

    (四)迈向共赢:协助消除各种贸易投资障碍

   五 小结

  B.8 “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侨华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互动关系研究*

   一 引言

   二 华侨华人与中国企业互动的理论渊源

    (一)华侨华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

    (二)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

    (三)华商社会网络

   三 华侨华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互动关系现状

    (一)互动前提:利好的国家政策

    (二)情感基础:华侨华人的身份认同感

    (三)区位选择:华侨华人集中的地区,从亚洲到美洲地区

    (四)行业分布:与海外华商企业比较一致

    (五)企业主体:民营企业是新生力量

    (六)互动平台:“三大支柱”+互联网平台

   四 “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侨华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互动关系机理

    (一)华侨华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

     1.提供特有的社会资本

     2.提供国际化的人才支撑

     3.保障基本的语言交流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华侨华人的影响

     1.增强经济实力

     2.提高在当地的社会地位

     3.增加就业机会

    (三)华侨华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交互影响

   五 “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侨华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互动关系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华侨华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互动关系面临的机遇

     1.华人参政积极性高涨

     2.华侨华人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3.重视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

    (二)华侨华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互动关系面对的挑战

     1.政治风险

     2.贸易壁垒

     3.留学生低龄化

   六 优化“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侨华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互动关系的建议

    (一)以互相包容为前提

    (二)维持资源共享的关系

    (三)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

    (四)搭建全方位的合作平台

    (五)通过“互联网+”构建华侨华人同中国企业的互动关系

   七 小结

  B.9 我国新生代移民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 文献综述

   二 我国新生代移民的界定和特点

    (一)我国新生代移民的界定

    (二)我国新生代移民的特点

   三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概述

    (一)贸易规模

    (二)贸易结构

    (三)贸易对象

   四 我国新生代移民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二)数据说明

     1.样本国家范围

     2.数据来源

    (三)实证结果分析

   五 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理论启示与政策建议

 Ⅳ 华侨华人与政策沟通

  B.10 “一带一路”与侨务新思维

   前言 “一带一路”与侨务新思维

   一 华人新移民对侨务的挑战

    (一)移民政策与新移民的调查研究

    (二)国籍问题

    (三)新移民子弟的教育与认同问题

   二 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再认识

   三 建立华商网络

   四 侨务与公共外交

   五 结语

  B.11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推动中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研究*

   一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简介

    (一)名称

    (二)建党历程与主要功绩

    (三)立党宗旨与政治主张

    (四)政党发展现状及与中国的关系

   二 “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提出后马华公会的认知与反应

    (一)政党外交搭建对话平台

    (二)新设党务机构专职对接

    (三)战略研讨推动相互合作

    (四)发挥执政优势牵线搭桥

    (五)舆论发声积极阐释引导

    (六)党内计划纳入寻求战略对接

    (七)推动国内华社参与融入

   三 马华公会大力推动并参与中马两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的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着眼大选巩固民意基础与执政地位

    (二)根本原因:维护华社权益,推动中马关系行稳致远

   四 进一步发挥“一带一路,马华带路”作用的相关思考

 Ⅴ 华文教育

  B.12 战后非洲华文教育的兴衰与复苏*

   一 非洲华文教育的兴盛(1950~1960)

    (一)华校扩建热潮的持续

    (二)华文教育的兴盛:以新华中学为例

    (三)留尼汪的华文教育

   二 华文教育的重重困难

    (一)困境之一:中国政策之变与放弃承认双重国籍

    (二)困境之二:居留国政策的困扰

    (三)困境之三:授课语言、师资与经费诸问题

    (四)困境之四:生活环境与语言环境迥异

    (五)困境之五:中国政策之变与华人选项之难

   三 华文教育的衰落(20世纪60~70年代)

    (一)华文教育衰落:缓慢过程与两种判断

    (二)华文教育:苦苦支撑与逐渐衰落

    (三)对西文教育的推崇

    (四)西文教育的成就

   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文教育的复苏

    (一)具备汉语能力的华人:朱翔的中文与蒋鸣庆的爱情

    (二)华教的复苏:从胡清芳座谈会到王惠君的镜报文章

    (三)中文水平的优势:朱志筠大使在北京

    (四)华文教学的复苏:南非及其他国家

    (五)华文教育的其他方式

  B.13 缅甸华侨华人办学现状调查*

   一 缅甸华侨华人的历史分布与办学历程

    (一)缅甸华侨华人的历史与分布

     1.缅甸华侨华人移民史

     2.缅甸华侨华人分布情况

     3.缅甸华人社团情况

    (二)缅甸华侨华人的办学历程

     1.19世纪晚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

     3.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二 缅甸华文学校整体情况

    (一)果文学校

     1.历史背景

     2.定位与教学对象

     3.课时安排及师资配备

     4.个案分析——果文中学

    (二)孔教学校

     1.历史背景

     2.定位与教学对象

     3.班级与课时

     4.课程与教材

    (三)语言电脑学校

     1.定位与教学对象

     2.课时安排及师资问题的解决

     3.教育理念及学生出路

     4.案例分析——曼德勒福庆语言电脑学校

    (四)私立学校

     1.定位与教学对象

     2.课程与教材

     3.师资情况

     4.学生出路

    (五)师范学校

     1.定位与教学对象

     2.教材及课时安排

     3.师资及管理

     4.办学特色

    (六)寺庙学校(教学点)

     1.寺庙学校的历史及宗旨

     2.教学对象与教学环境

     3.课时安排

     4.师资配备

     5.福庆孔子庙堂教学点分布

   三 缅甸华文学校的发展困境与解决之道

    (一)华校正规化问题

     1.问题描述

     2.原因分析

     3.可行的解决之道

    (二)教材标准化问题

     1.问题描述

     2.原因分析

     3.可行的解决之道

    (三)教师专业化问题

     1.问题描述

     2.原因分析

     3.可行的解决之道

   四 结语

  B.14 东南亚华裔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与文化认同调查*

   一 引言

   二 东南亚华裔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情况调查

     1.语言能力调查

     2.第一语言调查

     3.学习普通话的时间与地点调查

    (二)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1.与不同对象交谈时的语码选择

     2.不同场景的语码选择

    (三)语言态度调查

     1.认知因素

     2.行为倾向

   三 东南亚华裔学生文化认同调查

    (一)祖籍地与中文姓名

     1.祖籍地调查

     2.中文姓名调查

    (二)饮食习惯与中医诊疗

     1.喜爱的饮食类型调查

     2.中医诊疗调查

    (三)岁时节令

    (四)亲属称谓

   四 文化认同与语言使用情况相关性分析

   五 结语

 Contents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除总报告外,分为华侨华人与民心相通篇、华侨华人与贸易畅通篇、华侨华人与政策沟通篇、华文教育篇四个部分。华侨华人与民心相通篇探讨了华侨华人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交往,促进相互了解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华侨华人在海外长期生存和发展,在了解所在国文化的同时,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在东南亚的案例中发现,尽管华侨华人与当地居民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在长久的往来中,依托自身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推动了妈祖信仰、中国民族舞蹈等极具特色的文化向外传播。尤其是侨领,积极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声音,成为中国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华侨华人与贸易畅通篇探讨了华商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受到人口、汇率、交通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不断加深,东南亚华商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与华商网络,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畅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而新生代移民作为一国沟通内外的桥梁,在推动中国与全球各国的双边贸易合作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华侨华人与政策沟通篇聚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相关侨务政策与对外政党交流应注意的相关问题。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侨务工作面临新移民数量增加带来的挑战。要在把握新侨特点的基础上,创新侨务思维,用更宏观的视野面对华人社会,以侨务公共外交开拓新侨务。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是中国大陆之外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华人政党,积极响应并参与推动中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华文教育篇探讨了不同地区的华文教育情况。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华文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挫折,当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非合作的日益密切而走向复苏。缅甸的华文学校有百年的历史。缅甸的华侨华人通过各种方法维持缅甸华文教育在波折中延续至今,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复杂的原因,缅甸的华校都面临学校、教材、师资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希望与挑战并存。对东南亚华裔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大多掌握了多种语言,其中居住国语言占据主导地位。东南亚华裔学生较为重视学习普通话,对中华文化仍有较强的认同感。

F. Kluckhohn & F. Strodtbeck,“Dominant and Variant Value Orientations”,in C. Kluckhohn et al.,eds.,Personality in Nature,Society,and Culture. New York:Knopf Press,(1953)。

Naomi Struch et al.,“Meanings of Basic Values for Women and Men:Cross-Cultural Analysi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rtin 28(2002)。

Shalom H. Schwarts et al.,“Extending the Cross-Basic Valitidy of the Theory of Basic Human Values with a Different Method of Measurement”,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2(2001)。

S. H.,Schwartz. An Overview of the Schwartz Theory of Basic Values. Online Readings in Psychology and Culture,2(1).http://dx.doi.org/10.9707/2307-0919.1116.

〔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美〕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周晓虹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

〔美〕许烺光:《文化人类学新论》(第三版),张瑞德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

陈琮渊:《中泰亲善,华商搭桥:泰国华侨华人》,载陈琮渊、黄日涵编著《搭桥引路: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冯丽萍:《从施瓦茨价值观维度看中美共享价值观:基于WVS第五波调查中的SVS数据分析》,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南京,2011。

高志华等:《施瓦茨价值观问卷(PVQ-21)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修订》,《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年第11期。

关世杰、尚会鹏:《建构中国海外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观》,《群言》2014年第7期。

关世杰:《对外传播中的共享性中华核心价值观》,《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15期。

郭爱丽等:《国外跨文化价值观理论发展评述》,《国外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胡越云:《文化传承,战略对接:大马华人的连通角色》,载陈琮渊、黄日涵编著《搭桥引路: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李德顺:《充分重视价值观念系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2期。

李天锡:《观音信仰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传播的原因及其作用》,《佛学研究》2000年第9期。

李天锡:《略论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清水祖师信仰及其现代价值》,《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刘慧:《郑和来到三宝垄》,《人民日报》2015年2月16日,第13版。

曾少聪、李善龙:《“一带一路”建设与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作用》,载贾益民主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聂德宁:《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保生大帝信仰》,《南洋问题研究》1993年第3期。

邵龙宝:《儒学在中国崛起中如何贡献与世界共享的价值观》,《孔子研究》2014年第6期。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苏文菁:《中国海洋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以海神妈祖在东南亚的传播为例》,《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涂小雨:《转型期共享价值观的确立与执政党社会整合》,《求实》2009年第5期。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17年1月18日。

徐光井、胡静丽:《新加坡大学生共享价值观培育的实践及启示》,《老区建设》2016年第12期。

许永璋:《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学习中国:《习近平用“和”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5-08/08/c_128106637.htm。

杨宜音:《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游国龙:《许烺光的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张历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人民论坛》2017年第7期。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前线》2017年第5期。

钟大荣、张禹东:《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的历史角色与当代价值》,《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

钟敏:《中国人价值观在施瓦茨普世价值理论框架下的跨文化可比性:来沪外来务工人员与上海本地居民的价值观实证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庄国土:《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冯邦彦:《香港华商与“全球华人网络”的崛兴》,《新经济》1998年第10期。

胡邦胜:《“一带一路”建设中媒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对外传播》2016年第10期。

贾益民:《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康荣平等:《海外华人跨国公司成长新阶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李国梁:《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李明欢:《东欧社会转型与新华商群体的形成》,《世界民族》2003年第2期。

刘天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与华人华侨文化适应的互动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龙登高:《海外华商经营模式的社会学剖析》,《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2期。

丘进:《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沙翎:《东南亚华人同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世界民族的融合角度看东南亚华人同化问题》,《八桂侨史》1992年第4期。

王辉耀、康荣平:《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7)》,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

闫婧:《海外华侨在文化冲突下文化适应策略的运用》,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严嵩涛:《新加坡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2007。

岩崎育夫:《新加坡华人企业集团》,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原晶晶:《当代非洲华商的发展战略探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曾玉仙:《印度尼西亚华文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詹丽峰、秦国柱:《论潮汕文化背景下的民间慈善心理——以2013年潮汕“8·17洪灾”民间救助为例》,《汕头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张光忠:《中华民族商帮文化的全球意义——基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张禹东:《海外华商网络的构成与特征》,《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庄国土、刘文正:《东亚华人社会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美〕薛爱华著《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吴玉贵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新〕庄钦永:《新加坡华人史论丛》,新加坡南洋学会,1986。

陈骅:《潮人在新加坡》,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3。

陈棠花:《泰文典籍中之天后神话》,《南洋学报》1941年第二卷第二辑。

陈兴贵:《神圣与世俗:妈祖信仰的社会文化功能演变》,《中国宗教》2009年第12期。

陈衍德:《试析菲律宾华人宗教信仰的经济动机》,《南洋问题研究》1994年第1期。

范晔撰、李虎等译:《后汉书(上)》,三秦出版社,2004。

付振中、陈小力:《从本土到异域:文化认同视野下的东南亚妈祖信仰》,《黑龙江史志》2014年总第329期。

高小岩:《妈祖祭典:信俗文化遗产在沿海空间的本体映像》,《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韩槐准:《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南洋学报》民国三十年(1942年)第二卷第二辑。

洪玉华:《宗教的融合——描东岸的妈祖和KAYSASAY》,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90。

黄露夏:《马来西亚华侨华人编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纪宗安、颜丽金:《试析吧国华人公堂的盟神审判》,《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3期。

李露露:《妈祖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

李天锡:《潮汕籍华侨与泰国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莆田学院院报》2008年第1期。

李天锡:《福建民间信仰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其影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李天锡:《泉州华侨华人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林明太主编《妈祖文化研究论丛(Ⅱ)——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专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林其锬:《五缘文化论》,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林纬毅、曾伟:《妈祖信仰的在地化研究——以新加坡为例》,《2016年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下)》,2016。

林希:《论马来西亚的妈祖宫庙及其信仰特色》,《莆田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林希:《论马来西亚妈祖宫庙与华文教育》,《莆田学院院报》2015年第1期。

林孝胜、张夏帏、柯木林等:《石叻古迹》,新加坡南洋学会,1975。

刘崇汉:《会馆天后宫与妈祖文化——以马来西亚两座天后宫为例》,《2016年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上)》,2016。

刘芝田:《中菲关系史》,正中书局,1964。

施坚雅:《泰国华人社会:历史的分析》,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市川信爱:《泰国华侨社会的特点和各种华侨帮派形式》,《南洋资料译丛》1981年第3期。

苏庆华、刘崇汉:《马来西亚天后宫大观:第一辑》,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妈祖文化研究中心,2007。

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海风出版社,2007。

许永璋:《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闫彩琴:《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越南华人会馆初探》,《兰台世界》2012年第18期。

叶烨、侯杰:《论述妈祖信仰中的性别观念》,《学理论》2010年第26期。

曾衍盛:《马六甲兴安会馆天后宫》,《马六甲天后宫大观》第一辑,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出版,2007。

张龙林:《试论东南亚华人宗教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特征》,《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赵树冈:《族群互动的历史隐喻:菲律宾南吕宋岛的凯萨赛圣母》,《开放时代》2012年第12期。

郑衡泌:《移民民间信仰祭祀空间认同指向变迁研究——以福建移民妈祖信仰为例》,载林明太主编《妈祖文化研究论丛(Ⅱ)——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专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郑志明:《泰国华人社会与宗教(上)》,《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庄国土、刘文正:《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陈晓林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马来西亚〕傅承德:《共享空间——马来西亚华人第一个专业舞团》,大将出版社,2002。

〔美〕詹宁斯·布莱恩特、苏珊·汤普森:《传媒效果概论》,陆剑南等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马来西亚“第20届全国华人舞蹈节暨第9届全国华校校际舞蹈观摩赛”纪念特刊。

马来西亚“第23届全国华人舞蹈节暨第12届全国华校校际舞蹈观摩赛”纪念特刊,2011。

马来西亚“第23届全国舞蹈节”纪念特刊,2010。

马来西亚“第4届全国华族舞蹈公赛——舞迹可循”纪念特刊,2010。

马来西亚“第4届全国华族舞蹈公开赛”纪念特刊,2010。

马来西亚“第二十二届全国舞蹈节暨第二十一届全国校际舞蹈观摩会”纪念特刊,2010。

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中华民族舞蹈观摩赛”简章,2013。

陈俊林:《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贡献》,《东南亚纵横》2012年第5期。

李景强:《跨文化传播的性质》,《新闻界》2010年第4期。

林宛莹:《传统的再生:中国文学经典在马来西亚的伦理接受》,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马来西亚维护与发展华文教育的民间组织:《董教总简介》,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2009。

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1/03/c_114228372.htm。

新华网,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11.htm。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官网,http://www.beltandroadforum.org/n100/2017/0514/c24-397.html。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明)马欢:《瀛涯胜览》,冯承钧校注,中华书局,1955。

(清)张廷玉:《明史》。

(清)张燮:《东西洋考》。

(清)谢清高:《海录注》,冯承钧校注,中华书局,1955。

《清季外交史料》。

《清朝文献通考》。

〔英〕W.J.凯特:《中国人在荷属东印度的经济地位》,王云翔等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布赛尔:《东南亚之华侨》,郭湘章译,台湾正中书局,1974。

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郭梁:《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李长傅:《中国殖民史》,上海书店,1984。

廖大珂:《海上丝绸之路与华侨》,《海交史研究》2015年第1期。

温北炎:《印尼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现状、挑战和发展趋势》,《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4期。

温广益、蔡仁龙、刘爱华:《印度尼西亚华侨史》,海洋出版社,1985。

吴凤斌:《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夏秀瑞:《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研究(第一辑)》,海洋出版社,1993。

薛秀霞:《印尼华侨移民的历史考察》,《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外一种),中华书局,2008。

保建云:《论我国“一带一路”海外投资的全球金融影响、市场约束及“敌意风险”治理》,《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3期。

陈虹、杨成玉:《“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国际经济效应研究——基于CGE模型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10期。

崔日明、黄英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9期。

龚静、尹忠明:《铁路建设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运输时间和运输距离视角的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2期。

黄宪、白德龙:《中国货币政策对经贸关联国货币政策的外溢影响研究——基于“一带一路”相关国的证据》,《国际金融研究》2017年第5期。

孔庆峰、董虹蔚:《“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与贸易潜力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12期。

林乐芬、王少楠:《“一带一路”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6年第2期。

刘洪铎、李文宇、陈和:《文化交融如何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往来——基于1995~2013年微观贸易数据的实证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2期。

孙楚仁、张楠、刘雅莹:《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国际贸易问题》2017年第2期。

孙瑾、杨英俊:《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贸易成本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5期。

许和连、孙天阳、成丽红:《“一带一路”高端制造业贸易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的指数随机图分析》,《财贸研究》2015年第12期。

许家云、周绍杰、胡鞍钢:《制度距离、相邻效应与双边贸易——基于“一带一路”国家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17年第1期。

薛伟贤、顾菁:《西部高新区产业选择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9期。

赵东麒、桑百川:《“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10期。

张亚斌:《“一带一路”投资便利化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选择——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及投资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9期。

钟慧娟:《“一带一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7期。

Dajin Peng,“Ethnic Chinese Business Networks and Asia Pacific Integration”,in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Vol. 35,No. 2,May 2000.

Fukuyama Francis,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New York:Free Press,1995.

James E. Rauch and Vitor Trindade,“Ethnic Chinese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Trad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 84,No. 1(Feb.,2002).

John Kao,“The Worldwide Web of Chinese Business”,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April,1993).

Leo Suryadinata,“Southeast Asia’s Chinese Businesse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Coping with the Rise of China”. 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6).

Leo Suryadinata,“China and the ASEAN States:the Ethnic Chinese Dimension”,Singapore:Marshall Cavendish Academic (2005).

Yu Chungsun,“Ethnic Chinese Their Economy,Politics and Culture”. The Japan Times,Ltd.,(2000).

〔美〕吴元黎等著《华人在东南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汪慕恒、薛学了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日〕游仲勋著《东南亚华侨经济简论》,郭梁、刘晓民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程毕凡、谢陈秀瑜编《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关系:国内发展及其对双方关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郭梁:《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黄滋生、温北炎:《战后东南亚华人经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李一平:《世纪之交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2期。

廖小健等:《全球化时代的华人经济》,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刘文正:《机遇和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东南亚华商》,(新)《东亚论文》2011年第88期。

蒙英华:《海外华商网络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与证据》,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汪慕恒:《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王望波:《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庄国土、黄兴华、王艳:《华侨华人经济资源研究》,国侨办政策法规司编,2011。

庄国土、刘文正:《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曹德军:《流动的“关系”:社会资本与东南亚华商网络演变分析》,《南海学刊》2016年第1期。

陈卓武:《海外华商网络在广东“走出去”战略中的功能与作用》,《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6期。

陈志雄、陈新等:《“一带一路”背景下晋江市优势产能“走出去”的几点思考》,《发展研究》2016年第2期。

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何琳煜、冯源:《“一带一路”上的语言:海南与“一带一路”》,语言与商务——科技翻译学术交流研讨会,中国海南海口,2015年。

李翀:《论国际贸易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

林跃勤:《“一带一路”连接海外华侨华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9日,第5版。

刘宏:《社会资本与商业网络的建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刘天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与华人华侨文化适应的互动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5期。

刘文正:《21世纪初马来西亚华商的经济地位》,《东南亚纵横》2013年第7期。

蒙英华、孔令强:《国际贸易与投资中的华商网络:文献评述》,《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12期。

米拉:《近十年来印尼华人参政情况分析》,《东南亚研究》2016年第2期。

王多多:《浅谈海外华文媒体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使命——从“一带一路”讲起》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中国贵州贵阳,2015。

王子昌:《“一带一路”战略与华侨华人的逻辑连接》,《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3期。

杨明、张瑄:《华商经济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新经济》2015年第13期。

杨宇、张莉:《社会资本与国际贸易》,《金融经济》2015年第22期。

张华、郎淳刚:《吸收能力与华商社团邻近程度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创新战略的影响研究》,《软科学》2015年第8期。

张冀北:《肯定海外贡献 提高社会地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3月16日,第6版。

张家瑾、谢丹丹:《我国企业对土耳其直接投资现状及建议》,《人力资源管理》2016年第8期。

张向前、朱琦环、吕少蓬:《世界华文教育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张星星:《我国留学低龄化趋势下的公共政策分析: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经营决策学术研讨会,中国北京,2016。

张秀明:《华侨华人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年第2期。

方奕、何玲等:《我国低龄留学生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11期。

邹嘉龄、刘春腊、尹国庆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5期。

《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搜狐教育,http://learning.sohu.com/20161213/n475735926.shtml。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http://www.beltandroadforum.org/GB/index.html。

中国侨网,http://www.chinaqw.com/jjkj/2016/10-13/107472.shtml。

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hr/2016/12-12/8091807.shtml。

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

“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http://fec.mofcom.gov.cn/。

Bhagwati,J. and K. Hamada,“The Brain Drain,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of Markets for Professionals and Unemployment:A Theoretical Analysi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1)(1974).

Cohen,L. M. andShin-shan H. Tsa.“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America”,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3(3)(1986).

Dunlevey,J. A. and W. K. Hutchison,“The Impact of Immigration on American Import Trade in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59(4)(1999).

Fagiolo,G. & M. Mastrorillo,“Does Human Migration Affect International Trade?A Complex-Network Perspective”,Plos One 9(5)(2014).

Gen,M.,M. Gheasi,P. Nijkamp and J. Poot,“The Impact of Immigra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a Meta-analysis”,Iza Discuss Papers,39(2)(2011).

Girma,S. and Z. Yu,“The Link between Immigration and Trade:Evidence from the UK”,Nottingham,University of Nottingham,Centre for Research on Globlisation and Labour Markets,Research Paper No. 2000/23,2000.

Gould,D. M.,“Immigrant Links to the Home Country:Empirical Implications for US Bilateral Trade Flow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6(2)(1994).

Head,K. and J. Ries,“Immigration and Trade Creation:Econometric Evidence from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31(1998).

Krugman,P. and M. Obts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 Policy”,Seventh Edition,Addison Wesley,2006.

Markusen,J. R.,“Factor Movement and Commodity Trade as Complemen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4(3-4)(1983).

Mishra,P.,“Emigration and Wages in Source Countries:Evidence from Mexico”,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82(1)(2007).

Mundell,R. 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7(3)(1957).

Olubiyi,E. A.,“Trade,Remittanc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Nigeria:Any Causal Relationship?” 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26(2)(2014).

Rauch,J. R.,“Networks versus Marke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NBER Working Paper,No. 5617,1996.

Rauch,J. R.,“Business and Social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9(4)(2001).

Rauch,J. R. & V. Trindale,“Ethnic Chinese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Trad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4(1)(2002).

Schiff,M.,“Substitution in Markusen’s Classic Trade and Factor Movement Complementary Model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 3974,2006.

Takaki,R.,Strangers from a Different Shore,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Press,1998.

Tinbergen,J.,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New York:Twenty Century Fund,1962.

崔雅静:《海外移民网络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韩平、陈雪:《中国智力&资本密集人群海外移民给中国带来的风险分析》,《西北人口》2013年第2期。

侯松岭:《华侨华人:移民南洋及其影响》,《东南亚研究》2000年第2期。

康晓丽:《论印度的海外印度人政策及其对中国侨务政策的启示》,《南亚研究》2013年第1期。

蒙英华、黄建忠:《信息成本与国际贸易:亚洲华商网络与ICT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蒙英华、孔令强:《海外华人网络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当代财经》2007年第9期。

蒙英华、李艳丽:《移民网络对中国企业文化产品出口效应评估》,《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5期。

王云飞、杨希燕:《社会网络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了吗?——基于移民网络视角的检验》,《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第10期。

吴臣辉:《论精神因素在华人早期移居美国潮中的作用》,《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杨权:《中国智力流失及其经济影响估算》,《统计研究》2013年第6期。

赵永亮、刘德学:《海外社会网络与中国进出口贸易》,《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郑道文:《人力资本外流与经济增长——对人才外流损失的计量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庄国土:《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世界历史》2011年第5期。

庄国土:《全球化时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学术前沿》2015年第4期。

庄国土、康晓丽:《以色列的侨务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国际观察》2013年第6期。

潮龙起:《侨务公共外交:内涵界定与特点辨析》,《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3期。

程希:《从“双重国籍”的放弃看中国侨务与外交的关系》,《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3期。

顾长永:《台商在东南亚台湾移民海外的第三波》,丽文文化公司出版,2001。

金正昆、臧红岩:《当代中国侨务公共外交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李安山:《华侨华人国籍问题刍议》,《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2期。

李其荣:《华人新移民研究评析》,《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5期。

刘国福:《中国国际移民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探索》,《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刘宏:《中国崛起时代的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变迁与挑战》,《东南亚研究》2012年第6期。

隆德新、林逢春:《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内核、本体特征与效用函数》,《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5期。

任贵祥:《当代与近代两次移民潮比较研究》,《史学月刊》2002年第9期。

史书美:《反离散:华语语系作为文化生产的场域》,《华文文学》2011年第6期。

滕海区:《印度“双重国籍”政策探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王赓武:《单一的华人散居者?》,《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王伟男:《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建构的尝试》,《国际展望》2012年第5期。

韦朝晖、何战:《简析东南亚台商发展现状及趋势》,《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徐文永、谢林森:《华侨华人社团与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八桂侨刊》2012年第3期。

游俊豪:《移民轨迹和离散论述:新马华人族群的重层脉络》,上海三联书店,2014。

曾玲:《一部研究东南亚华人的力作——读游俊豪〈移民轨迹和离散叙述:新马华人族群的重层脉络〉》,《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年第4期。

曾少聪、曹善玉:《华人新移民研究》,《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6期。

张秀明:《国际移民体系中的中国大陆移民——也谈新移民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赵可金、刘思如:《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兴起》,《东北亚论坛》2013年第5期。

朱崇科:《华语语系的话语建构及其问题》,《学术研究》2010年第7期。

朱崇科:《再论华语语系(文学)话语》,《扬子江评论》2014年第1期。

庄国土、刘文正:《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庄国土:《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世界历史》2011年第5期。

〔马来西亚〕芭芭拉·沃森·安达娅、伦纳德·安达娅:《马来西亚史》,黄秋迪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马来西亚〕林武璨:《朝向参与性的政治文化:论述马华公会政治发展》,光华日报有限公司,2005。

《“第一次出访,我选择的就是拜访中国共产党”——专访马来西亚马华公会总会长翁诗杰》,《当代世界》2009年第2期。

《第60届马华中央代表大会党务报告》,2013年12月21~22日。

《第61届马华中央代表大会党务报告》,2014年10月12日。

《第62届马华中央代表大会党务报告》,2015年10月11日。

费昭珣:《马华公会:对马来西亚华人政党的个案分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费昭珣:《对马华公会党员及其政治参与的研究》,《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3期。

费昭珣:《马来西亚政治制度对马华公会的制约》,《八桂侨刊》2001年第4期。

高媛媛:《党际渠道增互信 中马企业话商机——“一带一路”中国—马来西亚工商界对话侧记》,《当代世界》2015年第9期。

郭伟伟、俞可平、陈家刚编《世界主要政党规章制度文献:马来西亚》,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龚晓辉等:《马来西亚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

廖中莱:《马来西亚全力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当代世界》2015年第11期。

廖小健:《英国殖民政策与马来亚马华种族政党联盟的建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05年9月。

廖小健:《试论马来西亚华人政党的“不入阁”》,《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6期。

罗杨:《“308与505大选后的马华公会:回顾与展望”讲座综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3年第4期。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章程》,2013年12月。

《马华公会党史·1949~2015》。

马华公会内刊《蓝天》2014年第1期~2017年第3期。

马华公会青年团内刊《立新》第1期~第3期。

马华公会内部宣传材料《马华改革运动三部曲》。

马华公会内部宣传材料《马华改革 勇往直前》,2015年10月。

马华公会内部宣传材料《华小5000万令吉拨款课题:问与答》。

马华公会内部宣传材料《355法令修订案:问与答》。

《马华公会45周年纪念特刊》,马华中央宣传局,1994。

《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马华中央宣传局,1999。

冉智渊:《完美架设一带一路友谊桥梁》,《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第10期。

宋效峰:《2008年大选后马来西亚政党政治的走势》,《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5期。

原晶晶:《“308政治海啸”后马华公会的党争分析》,《东南亚研究》2012年第4期。

原晶晶:《2003~2008年马华公会的政策研究》,《南洋问题研究》2014年第2期。

原晶晶:《论马来西亚华人公会对华人社团的统合》,《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年第3期。

吴沛斌:《马来西亚马华公会总会长、政府交通部长廖中莱谈“一带一路”合作》,《当代世界》2017年第6期。

张应龙:《马来西亚国民阵线的组成与华人政党的分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张应龙:《“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百年: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张祖兴:《英国殖民当局与马华公会的成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

“Chinese Middle School”,China Town Magazine,No.1,December,2015,20。

Edith Wong-Hee-Kam,La Diaspora Chinoise aux Mascareignes:Le Cas de la Réunion

Melanie Yap and Dianne Leong Man,Colour,Confusion and Concessions: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outh Africa,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1996

Transvaal Chinese Association,The South African Chinese——Their Wayof Life,Johannesburg,October 5-10,1982。

《卑拉中华会馆新行政措施》,(南非)《侨声报》1969年1月23日。

蔡仁龙:《印度尼西亚华侨国籍问题的产生及其演变》,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编《华侨历史论丛》第二辑,1985。

程希:《从“双重国籍”的放弃看中国侨务与外交的关系》,《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3期。

多米尼克·迪朗、让·亨顿:《留尼汪华侨史》,方积根编《非洲华侨史资料选辑》,新华出版社,1986。

葛仁局:《炎黄子孙在海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第43~44页。

《给朝阳同学们的一封信》,(毛里求斯)《新商报》1957年2月15日。

《光爱教育中心招生简章》,(博茨瓦纳)《博华日报》2008年11月20日,第6版。

《广东侨报》1993年1月1日。

(毛里求斯)《国民日报》,1962年1~3月各期。

何静之:《留尼旺岛华侨志》,华侨志编纂委员会,1965。

何梓楠:《毛里求斯罗帝利岛华侨史略》,方积根编《非洲华侨史资料选辑》,新华出版社,1986,第66页。

慧绮:《毛埠民主的摇篮——新中》,(毛里求斯)《华侨商报》1953年9月29日。

《纪念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非洲区华侨代表邓军凯先生逝世三周年特刊》,(毛里求斯)《新商报》1957年11月15日。

柯月霖:《“浪迹天涯,落叶归根”——一位摩洛哥老华侨的身世》,《华声报》1984年8月12日。

李安山编注《非洲华侨华人社会史资料选辑(1800~2005)》,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李安山等:《双重国籍问题与海外侨胞权益保护》,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李原、陈大璋:《海外华人及其居住地概况》,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第320页。

刘华:《华侨国籍问题与中国国籍立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第160~92页。

《留尼汪的华人“民间外交家”》,2015年9月21日,新华网,http://news. xinhuanet.com/overseas/2015-09/21/c_128250890.htm。

刘新粦:《他山之石》,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刘新粦:《漫谈毛里求斯华侨教育》,《华侨教育》1983年第1期。

刘岩:《毛里求斯汉语教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国际汉语教师》,马洪海主编《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第1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吕挺:《非洲华侨华人新移民教育需求分析与供给模式探索》,《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第259~282页。

《马达加斯加费市中山学校举行新教学楼落成典礼》,2015年3月5日,中国侨网,http://www.chinaqw.com/hwjy/2015/03-05/40125.shtml。

《毛里求斯华人欢宴庆贺——林检样获国家勋章,七学生考取留英生》,《华声报》,1994年5月27日。

《毛里求斯中文教师联合会通告“中华文化大乐园”毛里求斯营》,(毛里求斯)《华声报》2016年11月7日。

《南非华裔女青年获金山大学博士学位》,《华声报》1984年8月26日。

聂俊璎:《毛里求斯汉语教学现状和发展前景》,未刊稿。

欧铁编著《南非共和国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店,1991。

帕斯卡尔(Pascale Siew):《唐人街毛岛往事》,Port Louis:Edition Vizavi,2016,第172~173页。

潘福在毛里求斯汉语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2008年11月18日。

朴尹正:《荣誉至上——南非华人身份认同研究》,吕云芳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第69~80页。

《侨教永远是春天》(社论),(毛里求斯)《国民日报》1962年1月5日。

《热烈欢送返国校友》,(毛里求斯)《华侨商报》1953年7月13日。

《叶顺兴同志伉俪返国志庆》,(毛里求斯)《华侨商报》1953年9月19日。

上官小红:《建国后归国侨生安置工作探析》,《东南亚研究》2017年第1期。

沈志德:《拳拳思乡情》,《华声报》,1983年8月23日。

石沧金:《衰微中的坚持与努力——毛里求斯华人社会发展动态考察与分析》,《东南亚研究》2014年第1期,第95页。

汤曼莉:《海上传奇:留尼汪华人华侨志》,飞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3。

《旺埠消息:华民学校扩建宿舍,该区侨胞热烈赞助》,(毛里求斯)《国民日报》1962年1月17日。

王雪辉,《毛里求斯中学汉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鸠必皇家中学为例》,甘地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为筹组“返国学习团”告返国同志书》,(毛里求斯)《中国时报》1954年2月8日。

吴前进:《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新华出版社,2003,第126~54页

吴小佛、杨道麟:《南非华文教育浅论》,《八佳侨刊》2013年第1期,第67~71页。

晓芳:《新中,我忘不了你》,(毛里求斯)《华侨商报》1953年9月29日。

(毛里求斯)《新商报》1957年4月6日。

(毛里求斯)《新商报》1957年9月25日。

《新友会举行全侨运动大会筹委会紧急通知》,(毛里求斯)《华侨商报》1953年8月17日。

许永璋:《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考论》,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第358页。

有仪:《漫谈侨教》,(毛里求斯)《国民日报》1962年1月5日。

袁南生:《走进非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第249页。

张芳:《华侨在非洲》,《侨务报》1964年第1期,第37页。

郑向恒:《马拉加西侨情》,台北《侨务月报》1967年第166期。

《中法学校招生简章》,(毛里求斯)《国民日报》1962年1月4日。

(毛里求斯)《中国时报》1954年1月22日。

(毛里求斯)《华侨日报》1955年12月21日。

周南京:《南非华侨华人教育概述》,《八佳侨史》1997年第3期,第1~6页。

周南京、梁英明:《略论中国血统主义的历史作用》,《华侨历史》1986年第4期。

朱志筠:《写我真情》,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6,第38页。

陈萍:《大其力滇籍华人宗教生活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寸待蜜:《缅甸北部地区汉语教学的个案分析——以腊戍果文中学为例》,华侨大学境外生硕士学位论文,2016。

段颖:《华文教育、地方化与族群认同——以曼德勒为例》,《世界华侨华人研究》(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方雄普:《关于缅甸华侨华人族群的几个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冯立军:《20世纪初以前华侨移民缅甸述略——兼论缅甸华侨社会的形成》,《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郝志刚:《缅甸华人华侨华文教育》,《东南亚研究》1997年第4期。

贾益民主编《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李晨阳:《缅甸佛教的现状》,《东南亚研究》1998年第1期。

李佳:《缅甸的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第2期。

李欣、严文蕃:《海外华文教育标准的类别分析及模型建构》,《华侨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林玲:《缅甸曼德勒市寺庙学校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华侨大学境外生硕士学位论文,2016。

林锡星:《缅甸华文教育产生的背景与发展态势》,《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3期。

刘权:《整合与分化——从华文教育看曼德勒华人社会的内部关系》,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吕子态:《缅北华文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探析》,华侨大学境外生硕士学位论文,2016。

台湾监察部门2010年度项目调查研究:《“海外侨教工作之研究与检讨”之项目调查研究》,2011。

王士录:《缅甸的“果敢族”:族称、来历、状况及跨国互动》,《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

徐雪玉:《缅甸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本土外派教师从业现状调查与分析》,华侨大学境外生硕士学位论文,2016。

袁丁:《缅甸瓦城华侨观音寺研究》,《八桂侨刊》2000年第1期。

庄国土、李瑞晴:《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策法规司编,2011。

〔以〕博纳德·斯波斯基:《语言管理》,张治国译,商务印书馆,2016。

李如龙:《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李宇明:《语言竞争试说》,《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2期。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郭熙:《东南亚华人的语言使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双语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郭熙:《关于新形势下华侨母语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语言文字应用》2015年第2期。

王爱平:《东南亚华裔学生语言与文化背景调查研究方法述论》,《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庄国土:《略论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周聿峨:《东南亚华文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