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7 !

参考文献

70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4~2015)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2014-2015): Innovation,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Outlook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SSAPID:101-6958-6588-09
ISBN:978-7-5097-7967-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创新、体制转型和‘十三五’展望”为主题,通过总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区域经济发展前景报告三个部分对我国2014~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从总体和区域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对于指导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信息

丛书名:经济蓝皮书夏季号
编 辑:冯咏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摘要

 Abstract

 皮书数据库

 经济蓝皮书(夏季号)编委会

 BⅠ 总报告

  B.1 中国经济转型与“十三五”展望

   一 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事实与预测

    (一)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事实

    (二)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预测

   二 结构、转型与效率:“十三五”时期的增长趋势(2016~2020年)

    (一)人口结构变化与劳动力供给下降

    (二)经济发展阶段与资本投入变化

    (三)全要素生产率

    (四)产业结构变化与效率变动

    (五)2016~2020年的潜在增长

   三 区域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一)各省区市发展前景2015年排名情况

     1.2015年发展前景排名及权重

     2.2015年经济增长排名及权重

     3.2015年增长可持续性排名及权重

     4.2015年政府效率排名及权重

     5.2015年人民生活排名及权重

    (二)各省区市发展前景2015年分级情况

     1.2015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2.2015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3.2015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4.2015年各省区市政府效率分级

     5.2015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三)发达地区增长绩效

     1.从产出效率来看

     2.从经济结构来看

     3.从经济稳定来看

     4.从增长潜力来看

     5.从公共服务效率来看

   四 政策与“十三五”路径的选择

    (一)清晰定位“两只手”,把政府职能逐步转到秩序规范和经济社会整合上来

    (二)防止规模效率模式向租金抽取模式退化,进行存量改革

    (三)把握要素再生产的动态变化特征,重视人力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

    (四)规范投融资秩序,建立效率改进的长效机制

    (五)运用空间整合发掘报酬递增机会

    (六)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经济社会整合平台

  B.1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Outlook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1 Experiences and Forecasts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2015

    1.1 Experienc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2015

    1.2 Forecas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2015

   2 Structure,Transformation and Efficiency:Growth Expectations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2016-2020)

    2.1 Change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decline of labor supply

    2.2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apital investment

    2.3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2.4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fficiency

    2.5 Potential growth in 2016-2020

   3 Analysis on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3.1 The rankings of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for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2015

     3.1.1 Rankings of development indices and weight ratio in 2015

     3.1.2 Ranking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weight ratio in 2015

     3.1.3 Rankings and weight ratios of sustainability of growth in 2015

     3.1.4 The ranking and weight ratios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 in 2015

     3.1.5 The ranking and weight ratios of people’s lives in 2015

    3.2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for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2015

     3.2.1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for overall prospect in 2015

     3.2.2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for economic growth in 2015

     3.2.3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for sustainability of growth in 2015

     3.2.4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for government efficiency in 2015

     3.2.5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for people’s lives in 2015

    3.3 Developed regions growth performance

     3.3.1 Rankings related to the output efficiency

     3.3.2 Ranking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structure

     3.3.3 Rankings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of economy

     3.3.4 Rankings related to the growth potential

     3.3.5 Rankings related to public service efficiency

   4 Policies and Paths Selection for 13th Five-Year Plan

    4.1 Clearly positioning the “two hands” to gradually change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to the integra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4.2 To conduct stock reform and prevent the mode of scale efficiency from degrading to the mode of rent extraction

    4.3 Grasp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s reproduction,with emphasis on human reproduc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4.4 Regulate investing and financing order,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to improve efficiency

    4.5 Explore opportunities for increasing returns by spatial integration

    4.6 Strengthen the social infrastructure,build platform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BⅡ 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B.2 技术进步、新常态与政策阶段最优性*

   一 引言

   二 经济增长阶段优化理论的简要回顾

   三 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化事实

    (1)20世纪末研发经费投入稳中有降,21世纪初显著增加

    (2)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设备进口先增后减

    (3)研发主体结构得到升级,逐利厂商成为市场主体

   四 技术进步视角下的阶段最优性增长基准模型

    1.最终产品厂商行为

    2.中间产品厂商行为

    3.技术研发部门行为

     (1)生产率增长的两种来源

     (2)最优增长路径选择

     (3)基本结论

   五 技术进步视角下阶段最优性增长的扩展模型

    (1)增长最大化均衡

    (2)扭曲加速增长均衡——模仿战略的加速机制

    (3)扭曲加速增长均衡——创新战略加速机制

    (4)多重均衡中的模仿陷阱

   六 经济增长新常态与政策选择

  B.3 宏观经济紧缩的财政制度基础*

   一 2013年的稳健财政政策与账面紧缩:从一般公共预算到全口径预算

   二 超收与超支中的财政紧缩:公共财政预算

   三 预算执行紧缩:从“分钱”到“花钱”再到“分钱”

   四 中国财政政策的全口径分析框架

   五 结论和建议

  B.4 我国资本回报率的测算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我国资本回报率的测算

    (二)测算资本回报率的方法

     1.公式法

     2.劳动份额法

     3.计量估计法

     4.生产函数法

   三 由公式法、劳动份额法测算的资本回报率

    (一)由公式法测算的资本回报率

     1.有关数据

      (1)投资价格指数和GDP价格指数

      (2)资本-产出比和资本折旧率

      (3)劳动份额及资本份额

     2.由公式法测算的资本回报率

    (二)劳动份额测算法

   四 由生产函数法测算资本回报率

    (一)生产函数形式及资本回报率

     1.C-D生产函数

     2.CES生产函数

    (二)生产函数的估计及资本回报率的测算

     1.C-D生产函数的非参数局部线性估计

     2.CES生产函数系统法估计

    (三)不同方式测算的资本回报率比较

   五 小结及政策建议

 BⅢ 区域经济发展前景报告

  B.5 1990~2015年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评价

   一 引言

   二 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评价结果

    (一)2015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及一级指标排名

     1.2015年发展前景排名及权重

     2.2015年经济增长排名及权重

     3.2015年增长可持续性排名及权重

     4.2015年政府效率排名及权重

     5.2015年人民生活排名及权重

    (二)各省区市发展前景与一级指标指数及排名

     1.各省区市发展前景指数及排名情况

     2.各省区市经济增长指数及排名情况

     3.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指数及排名情况

     4.各省区市政府效率指数及排名情况

     5.各省区市人民生活指数及排名情况

   三 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情况

    (一)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1.2000~2015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2.1990~2015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3.2015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4.2014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5.2013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6.2012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7.2011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8.2010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二)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1.2000~2015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2.1990~2015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3.2015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4.2014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5.2013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6.2012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7.2011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8.2010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三)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1.2000~2015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2.1990~2015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3.2015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4.2014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5.2013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6.2012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7.2011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8.2010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四)各省区市政府效率分级

     1.2000~2015年各省区市政府效率分级

     2.1990~2015年各省区市政府效率分级

     3.2015年各省区市政府效率分级

     4.2014年各省区市政府效率分级

     5.2013年各省区市政府效率分级

     6.2012年各省区市政府效率分级

     7.2011年各省区市政府效率分级

     8.2010年各省区市政府效率分级

    (五)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1.2000~2015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2.1990~2015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3.2015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4.2014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5.2013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6.2012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7.2011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8.2010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四 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一级指标

     1.一级指标权重

     2.主要省区市发展前景雷达图

    (二)二级指标

    (三)具体指标权重

   五 区域发展情况

    (一)构建“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

     1.从“三大城市群”“四大区域板块”到“四大经济带”

     2.“四大经济带”战略规划的新棋局

      (1)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协调治理首善之区

      (2)长江经济带——支撑中国经济的脊梁

      (3)“一带一路”——推动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经济一体化

      (4)珠江-西江经济带——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增长极

     3.“四大经济带”推进的重点、难点及其政策支持

    (二)自贸区扩容:改革开放深化驶入快车道

     1.上海自贸区设立的背景与目标

      (1)应对三大挑战

      (2)肩负四项重大使命

     2.上海自贸区的实践与进展

      (1)自贸区扩容: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新格局

      (2)自贸区扩容的缘由

     3.四大自贸区扩容的基本内容及其比较

      (1)空间范围与产业特色

      (2)战略定位与目标

      (3)产业发展侧重点

      (4)金融创新的着力点

      (5)投资的亮点

     4.自贸区的“红利”及其面临的困难

      (1)自贸区的“红利”

      (2)自贸区建设面临的困难

    (三)区域发展:发达省区市发展情况

     1.从产出效率来看

     2.从经济结构来看

     3.从经济稳定来看

     4.从产出消耗来看

     5.从增长潜力来看

     6.从环境质量来看

     7.从公共服务效率来看

     8.从社会保障来看

     9.从人民生活来看

   六 结论

   七 附录1——评价结果相关图表

   八 附录2——指标设计及数据处理

    (一)发展前景评价指标设计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1.数据来源

      (1)城市化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3)城市登记失业率

      (4)能源消费总量

      (5)电力消耗量

      (6)专利授权量

      (7)人力资本

      (8)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

      (9)市场化程度

      (10)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

      (11)产品质量

      (12)反贪腐情况

      (13)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1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

      (15)人均储蓄存款

      (16)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1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18)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

      (19)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2.指标的处理

     3.关于指标的一些说明

      (1)省份多、时间跨度大

      (2)指标众多而系统

      (3)数据收集过程费时费力

      (4)数据准确性问题

    (三)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评价过程

     (1)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

     (2)变量共同度

     (3)碎石图

  B.6 参考文献

 主要编撰者简介

 文前辅文

本报告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第二部分为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三部分为区域经济发展前景报告。总报告回顾了2014~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的经验事实,认为我国处于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型时期,体制性问题所导致的纵向和横向分割以及人力资本的缺失,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障碍。2015年及“十三五”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新转型的关键时期,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投资增速的下滑、“干中学”效应的衰减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是造成经济结构性减速的主要原因。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6.9%,在技术进步贡献率为30%的预期下,“十三五”时期的总体增长速度可以勉强维持在6%。全要素生产率的增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中之重,尤其要重视中西部地区生产效率的有效改进。因此,制度完善和人力资本培育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主要手段。宏观经济专题报告探讨了技术进步、新常态与政策阶段最优性,宏观经济紧缩的财政制度基础以及我国资本回报率的测算。区域经济发展前景报告通过对1990~2015年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30个省区市1990~2015年的发展前景指数与排名情况,以及经济增长、增长可持续性、政府效率和人民生活4个一级指标的发展前景指数与排名情况。将各省区市2000~2015年、1990~2015年、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和2010年按权重比3∶3∶2∶1∶1分为五级,发展前景方面,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均处于第一级。和2014年相比,2015年分级发生变化的省区市具体如下。第二级:内蒙古自治区从Ⅲ级上升到Ⅱ级,上升了一级。第三级:湖北省从Ⅱ级下降到Ⅲ级,下降了一级;湖南省从Ⅳ级上升到Ⅲ级,上升了一级;重庆市从Ⅳ级上升到Ⅲ级,上升了一级。第四级:河南省从Ⅲ级下降到Ⅳ级,下降了一级;山西省从Ⅲ级下降到Ⅳ级,下降了一级。本报告对影响各省区市发展前景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2015年,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的权重为28.95%,增长可持续性为31.48%,政府效率为21.67%,经济增长为17.90%。二级指标中人民生活的权重最高,为28.95%;其次是增长潜力,权重为17.28%;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效率的权重分别为11.80%和9.87%。具体指标中专利授权量的权重最高,为3.61%,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人均GDP、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城市化率和消费水平的权重分别为3.57%、3.47%、3.43%、3.43%和3.40%。这反映了我国从工业化转向城市化和城市化加速过程中,涉及的创新、养老保险、收入、城市化水平、消费水平等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指标的重要程度。本报告还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带和四大自贸区协调发展、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举措。经分析发现,排名前5位的发达省区市分属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前5个发达省区市中就有3个属于长三角地区,即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北京市属于京津冀地区,广东省属于珠三角地区。而四大自贸区分属4个省区市,即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和天津市,其中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也是发展前景排名前几位的省区市。本报告同时对5个发达省区市的发展前景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白重恩、谢长泰、钱颖一:《中国的资本回报率》,美国布鲁金斯经济问题论文,2006。

边雅静、沈利生:《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陈昌兵:《城市化与投资率和消费率间的关系研究》,《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9期。

陈昌兵:《城市化、集聚效应与可持续增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年研究报告(批准号为llBJY053)。

戴天仕、徐现祥:《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世界经济》2010年第11期。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单豪杰、师博:《中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回报率:1978~2006》,《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樊纲、姚枝仲:《中国财产性生产要素总量与结构的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樊潇彦:《中国工业资本收益率的测算地区、行业结构分析》,《世界经济》2004年第5期。

方红生:《顺周期性财政政策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期。

方文全:《中国的资本回报率有多高?——年份资本视角的宏观数据再估测》,《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2期。

〔美〕菲利普·阿格因、彼得·豪伊特:《增长经济学》,杨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财政部网站,2015年3月17日,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1503/t20150317_1203481.html。

高培勇:《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进程盘点与走势前瞻》,《财贸经济》2010年第1期。

高培勇:《当前经济形势与2012年财政政策》,《财贸经济》2012年第8期。

高铁梅主编《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雷辉:《我国资本存量测算及投资效率的研究》,《经济学家》2009年第6期。

李稻葵:《中国经济在2016年后恢复到8%增长率》,中金在线,2014年4月2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梁红:《中国资产负债表中的奇葩——政府部门巨额银行存款》,中金公司研究报告,2014年11月5日。

廖楚晖:《中国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的结构及政府教育投入》,《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吕炜、刘晨晖:《经济转轨中的财政干预与政策效应》,《财政研究》2013年第11期。

麦肯锡:《债务与微弱的去杠杆化》,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5。

宋国青:《中国投资率太低》,“CCER中国经济观察”季度研讨会,2006年夏季。

孙波:《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述评》,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网。

孙辉、支大林、李宏瑾:《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及典型性事实:1978~2008》,《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孙文凯、肖耿、杨秀科:《资本回报率对投资率的影响:中美日对比研究》,《世界经济》2010年第6期。

魏枫:《模仿陷阱、自主创新与经济赶超》,《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5期。

吴培俊、王玥入:《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叶文虎、仝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9期。

袁富华、张平、陆明涛:《规模效率模式向租金抽取模式的退化:经济演化低效率的原因》,《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袁富华、张平、陆明涛:《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结构——兼论中国人力资本梯度升级问题》,《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5期。

张帆:《中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经济研究》2000年第8期。

张军:《用积极财政政策解开债务死结 增长很快回8%》,澎湃新闻网,2014年11月5日。

张明海:《增长和要素替代弹性——中国经济增长1978~1999年的实证研究》,《学术月刊》2002年第8期。

张平:《通缩机制对中国经济的挑战与稳定化政策》,《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4期。

张平:《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减速治理》,《现代经济探讨》2015年第1期。

张自然:《考虑人力资本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1期。

张自然:《TFP增长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金融评论》2014年第1期。

张自然、陆明涛:《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金融评论》2013年第1期。

张自然、王宏淼、袁富华、刘霞辉:《资本化扩张与赶超型经济的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张自然、张平、刘霞辉:《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2期。

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我国资本回报率估测(1978~2006)——新一轮投资增长和经济景气微观基础》,《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3期。

李扬主编《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路径、效率与潜在增长水平》,《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经济研究》2013年第10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经济研究》2014年第12期。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

Acemoglu,D.,F.Zilibotti and P.Aghion,“Distance to Frontier,Selection,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Vol.4,No.1,2006.

Aghion,P. and P.Howitt,The Economics of Growth,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2009.

Box and Cox,“An Analysis of Transformation”,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B (Methodogical),Vol.26,No.2,1964.

Christopher R.Udry and Santosh Anagol,“The Return to Capital in Ghana”,Yale University Economic Growth Center Discussion Paper,No.932,2006.

De La Grandville,O.,Economy Growth:A Unified Approac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De La Grandville,O.,“In Quest of the Slutsky Diamond”,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3).

David,P.A. and Klundert,T.,“Biased Effciency Growth and Capital-Labor Substitution in the U.S.,1899-1960”,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5,55.

Djankov,S.R.La Porta,F.Lopez-de-Silanes,and A.Shleifer,“The Regulation of Entr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7,2002.

Frankel,J. and D.Romer,“Does Trade Cause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9,1999.

Gerschenkron,A.,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Book of Essays,Cambridge,MA: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Hideo Noday and Koki Kyoz,“Bayesian Estimation of the CES Production Function with Labor and Capital-Augmenting Technical Change”,Working Paper,2011.

http://www.cfi.net.cn/p20140403000538.html.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5886.

Jchong-En Bai,Chang-Tai Hsieh,Ying-Yi Qian,“The Return to Capital In China”,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6(2).

Klump,R. Mc Adam,P. and Willman,A.,“Factor Substitution and Factor-Augmenting Technical Progress in the United States:A Normalized Supply-Side System Approach”,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7,89.

Kaminsky,G.,C.Reinhart,and C.Vegh,“When it Rains,it Pours:Pro-cyclical Capital Flow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ies”,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19,2004.

Maddison,A.,“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1-2030 AD,Oxford University,2007.

Peterson,Willis,“Rates of Return on Capital: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KYKLOS,1989,42(2).

Solow,R.. M.,“The Last 50 Years in Growth Theory and the Next 10”,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Vol.23,No.1,2007.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Human Development Repor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World Bank,“The World Bank Public Information Center Annual Report FY95”,Washington D.C.,1995.

简 介: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由于中国经济依然面临着结构性减速压力,宏观政策需要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积极财政政策需兼顾需求侧和供给侧管理的平衡。本书是我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助出版项目,作者都是活跃在国内经济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序言由原中国社科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简 介:本书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迈向中高端”为主题,宏观报告回顾了2016~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的经验事实,认为保持中高速与迈向中高端是经济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迈向中高端路径的达成,是宏观稳定实现的基础;中国区域经济前景报告通过对1990~2017年中国各省区市可持续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30个省区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简 介:本书以“迈向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为主题,分为两部分,宏观报告回顾了2017-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的经验事实,认为中国需要转向依靠高端人力资本,发展高端科技和现代可贸易服务业的路径上来;中国区域经济前景报告,通过对1990~2018年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30个省区市1990~2018年的发展前景和五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简 介:本书以“结构性改革与经济二次转型”主题,总报告部分回顾了2015~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的经验事实;宏观经济专题部分探讨了产业发展、知识部门和可持续城市化、基于创新来思考经济增长的动因以及区域增长动力差异和均衡增长等;中国区域经济前景报告部分通过对1990~2016年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30个省区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简 介:本书以“迈向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为主题,分为两部分,宏观报告回顾了2017-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的经验事实,认为中国需要转向依靠高端人力资本,发展高端科技和现代可贸易服务业的路径上来;中国区域经济前景报告,通过对1990~2018年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30个省区市1990~2018年的发展前景和五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简 介:本书以“迈向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为主题,分为两部分,宏观报告回顾了2017-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的经验事实,认为中国需要转向依靠高端人力资本,发展高端科技和现代可贸易服务业的路径上来;中国区域经济前景报告,通过对1990~2018年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30个省区市1990~2018年的发展前景和五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简 介:本书对2018年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与回顾,并对2019年经济走势进行了预测与研判;聚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领域的重点问题,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全书分为总报告、宏观经济篇、战略分析...

作者: 杨松 唐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