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7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87

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发展图书

Fertility Policy Adjustment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SSAPID:101-6953-9321-35
ISBN:978-7-5097-4733-9
DOI:
ISSN:

[内容简介]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的中国学者、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学者等二十几位著名学者撰写,应用2010年人口普查等最新数据和理论分析,通俗易懂地论证为何尽快调整现行生育政策,将大大有利于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铺路架桥;相反,如继续保持现行生育政策,必将导致未来劳力资源匮乏,人口老化过度,男女结构失调和终生光棍剧增,军队中独生子女比例不断升高而严重挫伤国防实力,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与失独孤寡老人越来越多等诸多灾难性后果,而使中国梦成为一句空话!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梁建章 郭志刚
编 辑:周映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 人口学

 序 经济发展战略与现行生育政策调整

  序 经济发展战略与现行生育政策调整

   一 北京大学研究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优良传统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战略与生育政策

   三 不同发展战略下人口多少的利弊分析

   四 结语:对当前和未来人口生育政策的思考

 前言——历史回顾、主要议题及背景概述

  前言——历史回顾、主要议题及背景概述

   第一部分 人口形势与对策

   第二部分 生态环境、经济活力与基层干部呼声

   第三部分 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与现行生育政策调整

   第四部分 “以人为本”与国际比较视野

 第一部分 人口形势与对策

  第一章 重新认识中国的人口形势*

   一 重新认识人口形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 以往高估了出生数和人口增长,低估了老龄化问题

   三 未来的适度生育率必须重新认真研究

   四 当前的人口判断和决策决定将来如何应对老龄化

  第二章 人口政策与应对老龄化策略*

   一 一个必须面对的挑战——中国人口老龄化

   二 远虑和近忧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调整现行生育政策

    1.远虑:入不敷出的养老保障,谁来养活中国老人

    2.近忧:中国1.4亿个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

   三 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的路线图设想

   四 必须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跨学科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的政策研究

  第三章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第四章 建议尽快实行“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政策*

   一 从2010年六普数据看我国低生育水平现状

   二 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将大大加速人口老化和劳力资源萎缩

    (一)不同生育政策方案下人口增长趋势的对比分析

     1.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2023年以后人口快速下降将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2.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绝不会造成人口失控

    (二)现行政策不变方案下的老年人口比例与空巢老人比例显著高于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

    (三)现行政策不变方案下的劳动力资源大大少于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

    (三)不同生育政策方案下人口总数和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对比分析

   三 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的其他主要弊端

    (一)显著助长出生性别比大幅偏高的危险倾向

    (二)制造大量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严重违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三)滋生超生造假和罚款敛财诸多腐败,其管理成本与政治代价太高

   四 只开放双单独生二孩方案极不可取

   五 尽快实施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的政策建议及其效益与可行性分析

    (一)因地制宜的二孩政策建议

    (二)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的社会经济政治效益分析

    (三)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的可行性分析

   六 结语:尽快启动生育政策平稳过渡的紧迫性

  特邀评论 尽快实施普遍允许生二孩政策

   首先,关于我国生育率估计的问题,即我国生育率究竟有多高的问题

   其次,关于我国生育率下降与未来人口变动趋势的问题

   最后,关于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和如何调整生育政策的问题

  自由讨论*

 第二部分 生态环境、经济活力与基层干部呼声

  第五章 人口城镇化有可能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一 “人口生态恶性循环”并不是必然的

   二 山区农地退耕是生态压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三 劳动力价格上涨引起土地退耕

   四 劳动生产率低削弱山区农业竞争力

   五 结论及其对现行生育政策调整的启示

  第六章 现行生育政策负面影响中国经济活力

   一 现行生育政策会削弱未来中国经济的创业和创新活力吗?

   二 年龄和能力的关系

   三 年龄和创业的关系

   四 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五 昙花一现的日本经济

   六 日本企业的老化现象

   七 日本社会的老化现象

   八 考虑生育政策要有30年的前瞻性

  第七章 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对现行生育政策的认识

   一 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二 调查的结果分析

    1.三省一市区域的人口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低生育率时代已经到来,人口问题出现新的关注点

    2.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系列性变化,城乡二元的生育政策与社会的现实发展不相匹配

    3.外来人口使现有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管理面临时代性挑战

    4.刻板固化的生育政策与丰富多元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步履艰难

    5.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发展趋势问题困扰着人口计生干部的思想,使计划生育技术的优质服务工作难以深入下去

    6.目前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方面有很大的投入,但城乡一体化的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体系都没有破冰,城市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许多年没有进展

   三 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关于调整现行生育政策的呼声

   四 调查研究后的改革建议

  特邀评论 尽快调整现行生育政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自由讨论*

 第三部分 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与现行生育政策调整

  第八章 高房价与低生育意愿

   一 引言

   二 房价与中国城市生育率负相关

   三 生育率与利率正相关

   四 结论

  第九章 生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 引言

   二 生育政策调整与人口内部环境的关联性分析

    (一)人口规模变化与生育政策调整

    (二)人口结构变化与生育政策调整

    (三)人口迁移、流动变化与生育政策调整

    (四)人口分布变化与生育政策调整

   三 生育政策调整与人口外部环境的关联性分析

    (一)社会协调发展与生育政策调整

    (二)经济持续发展与生育政策调整

    (三)资源环境变化与生育政策调整

   四 总结与讨论

  第十章 人口抚养比提高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 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和人口抚养比变化趋势

   二 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率的影响

   三 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预测(2011~2050年)

    (一)超低生育率假设下未来人口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二)低生育率水平假设下未来人口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三)替代生育水平假设下未来人口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四 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建议加快调整一胎政策*

  第十二章 我国中长期人口发展趋势与现行生育政策调整分析

   一 我国中长期人口发展趋势

    (一)未来50年人口总量规模发展趋势测算

     1.总人口数的变化

     2.65岁及以上人口数的变化

     3.抚养比的变化

    (二)未来我国人口发展趋势的问题分析

     1.总人口数量变化

     2.老年人口数量变化

     3.人口抚养比变化

   二 基于人口发展趋势的生育政策调整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及政策方案分析

    (二)生育政策实施强度对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影响——基于总和生育率调整的政策方案模拟

     1.紧缩型人口生育政策情景

     2.世代更替型人口生育政策情景

     3.膨胀型人口生育政策情景

    (三)现行生育政策调整时间对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影响——基于生育政策调整时点的政策方案模拟

     1.2015年调整人口生育政策情景

     2.2020年调整人口生育政策情景

     3.2025年调整人口生育政策情景

    (四)基于人口发展趋势的生育政策调整的政策建议

     1.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应该朝适度生育、优化人口的方向努力

     2.加快发展“银发产业”,将“银发经济”打造成未来经济新增长点

     3.最大限度地推进老年发展,创造老年人口红利

     4.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培育和创造“新人口红利”,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第十三章 中国“用工荒”的分省研究

   一 关于“用工荒”问题的文献综述

    (一)“刘易斯拐点”研究

    (二)“用工荒”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国内几个大城市的“用工荒”问题研究

   二 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未来中国分省“用工荒”形势分析

    (一)中国六大经济强省的流动人口需求强度

    (二)中国六大经济省份的流动人口供给来源

    (三)中国六大经济省份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性

   三 基于就业调查的未来中国分省“用工荒”形势分析

   四 结论

  特邀评论 调整生育政策的人口与发展战略意义*

   一 转型时期中国人口国情现实

   二 调整生育政策是当前统筹解决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问题的战略选择

   三 我国人口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生育政策必须与时俱进

   四 调整生育政策的人口发展战略意义

  自由讨论*

 第四部分 “以人为本”与国际比较视野

  第十四章 中国人口法制的变迁与反思

   一 新中国人口法制的建立与发展

   二 从战略规划到权利保障:中国人口法制的根本变迁

   三 正视变革:对人口法制定位的反思

   四 人口法制的未来道路

    1.缓和规制措施,建立指导性计划

    2.建立生育权的保障机制

    3.扩展人口法制的覆盖范围

    4.完善救济途径,确保权益保障目标

   五 结论:尽快启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全面修改

  第十五章 人口转型与经济兴衰

   一 引言

   二 人口转型

   三 人口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四 人口转型与欧美债务危机

   五 中国的人口转型

   六 结论和建议

  第十六章 人口变迁替代规律与大国兴衰*

   一 大国软硬实力较量背后的人口因素

    (一)与大国硬实力相关的人口要素比较

    (二)与大国软实力相关的人口要素比较

   二 人口替代规律与国力兴衰

   三 结语

  第十七章 世界人口新形势下中国的生育政策抉择*

   一 世界人口的两个新特征

   二 国际人口政策转向

   三 被困扰的东亚

   四 中国的抉择

  特邀评论 生育政策调整的多维审视

   一 引言

   二 中国人口发展的多维审视

    (一)比较视角下的中国低生育率的可信性

    (二)竞争视角下的生育意愿弱化

    (三)比较视角的重要性

    (四)民主法治视角下的中国计划生育的重新审视*

    (五)社会政策后果的双面性

    (六)家庭发展的重要性

    (七)可持续发展对人口政策的要求

   三 几点思考

    (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历史使命是否已经完成

    (二)持续争论中的良机渐失

    (三)人口政策调整中多学科视角的重要性

    (四)人口政策调整不是万能的,但人口政策不调整是万万不能的

    (五)以人为本还是以数为本

    (六)人口问题的特殊性与风险规避

    (七)致残与康复并存的思维逻辑混乱

    (八)学会妥协

   四 结语

  自由讨论*

   新时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战略论坛结束语

 术语表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的中国学者、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学者等二十余位著名学者撰写,应用2010年人口普查等最新数据和理论分析,通俗易懂地论证尽快调整现行生育政策将大大有利于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铺路架桥;相反,如继续保持现行生育政策,将导致未来劳动力资源匮乏,人口过度老化,男女结构失调,军队中独生子女比例不断升高而严重挫伤国防实力,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与失独孤寡老人越来越多等诸多灾难性后果,使中国梦成为一句空话!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经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2年1卷2期。

林毅夫:《发展战略、人口与人口政策》,《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林毅夫:《制定“十一五”计划应考虑的十个战略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林毅夫:《人口老龄化及对我国人口政策的思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简报》2003年第35期(总第377期)。

林毅夫:《为什么中国一直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解放日报》2009年7月3日,选自《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课题组:《关于调整我国生育政策的建议》,《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论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丁峻峰:《浅析中国1991~2000年生育模式变化对生育水平的影响》,《人口研究》2003年第2期。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国人口网(http://www.chinapop.gov.cn/ghjh/sygh/200807/P020080703591531518824.doc#_Toc153078790),2006年,2012年12月28日访问。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十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国人口网(http://www.chinapop.gov.cn/ghjh/sygh/200807/P020080703591531518824.doc#_Toc153078790),2006年,2012年12月28日访问。

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财务司、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编《人口和计划生育常用数据手册(2002)》(内部资料)。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与信息司、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编《人口和计划生育常用数据手册(2008)》,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10各年。

郭志刚:《从近年来的时期生育行为看终身生育水平》,《人口研究》2000年第1期。

郭志刚:《近年生育率显著‘回升’的由来——对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的评价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2期。

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率与被忽略的人口风险》,《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6期。

郭志刚:《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估计和预测严重失误》,《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6期。

张维庆主编《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

中国国家统计局、美国东西方中心编《中国各省生育率估计:1975-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Bongaarts J.,“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Preference in Post-Trasitional Societies”,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27,2001,Supplement Global Fertility Transition:260-281.

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范红蕙:《独生子女家庭与国防风险研究》,《青年探索》2006年第1期。

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2007。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郭志刚:《2000年人口普查按生育政策类型的人口分析》,《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2002年重点研究课题最终研究报告》,国家统计局,2005。

郭志刚:《从近年来的时期生育行为看终身生育水平——中国生育数据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的研究》,《人口研究》2002年第1期。

郭志刚:《近年生育率显著“回升”的由来——对2006年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的评价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2期。

顾宝昌:《对人口的客观规律性要抱有敬畏感——读“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选择”》,《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12卷第3期。

顾宝昌、宋健、刘爽、王金营、江立华:《人口与发展论坛: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实践及启示》,《人口研究》2008年第4期。

王鲁豫、陈庭富、景占峰、高勇民、张现华:《入伍新战士心理健康分析》,《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年第3卷第2期。

王宝琼、韩珊瑞、张宝林、姜桂华、虞仁和:《新生儿体格发育与母亲分娩年龄的关系》,《中华医学杂志》1993年第4期。

王爱平、周增改、张洁:《军队士兵健康人格适应能力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5期。

蒋忠军、曾岚等:《生活条件对新兵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中国职业医学》,2002年第29卷第4期。

李权超、王应立、杨阳、张小燕、陈星伟、李明生、蓝新友:《独生子女新兵心理应激及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水平的研究》,《中国职业医学》2004年第31卷第6期。

李川云、严进、许涛、刘晓红、程灵芝、李兆申:《1077名新兵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第25卷第6期。

刘学敏、黄少罗:《独生子女兵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10卷第1期。

刘素珍:《军人心理问题自我评估结果的分析》,《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3卷第8期。

林毅夫:《制定“十一五”计划应考虑的十个战略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老龄化与人口政策》,《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第十四章,科学出版社,2010。

郑真真:《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郑文达:《论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新兵的影响》,《国防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曾毅:《从国际视野看我国生育政策的平稳过渡》,《经济参考报》2009年6月17日。

曾毅:《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有利于解决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曾毅:《论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曾毅:《中国人口老化,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3期。

曾毅:《建议尽快实行“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政策——六普等新数据分析的启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No.C2012004)。

Cramer,V.A.,R.J.Hobbs(eds.),Old Fields:Dynamics and Restoration of Abandoned Farmland,Washington:Island Press,2007.

Lambin,E.F.,H.J.Geist,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ocal Processes and Global Impacts(Global change,the IGBP series),Berlin:Springer,2006.

Lambin,E.F.,P.Meyfroidt,“Land Use Transitions:Socio-ecological Feedback versus Socio-economic Change”,Land Use Policy, 27(2),2010:108-118.

Lambin,E.F.,P.Meyfroidt,“Global Land Use Change,Economic Globalization,and the Looming Land Scarcity”,PNAS,108(9),2011:3465-3472.

Mather,A.S.,“The Forest Transition”,Area, 24(4),1992:367-379.

Mather,A.,Needle,C.,“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and forest trends”,Geography 84,1999:55-65.

Mather,A.S.,“Recent Asian Forest Transitions in Relation to Forest-transition Theory”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9(1),2007:491-501.

Pointereau,P.,Coulon,F.,P.Girard,et al.(eds.),Analysis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and the Extent and 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Areas that are Actually Abandoned or are in Risk to be Abandoned,JRC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EUR 23411 EN),2008.

Rudel,T.,Coomes,O.T.,Moran,E.,et al.,“Forest Transitions:Towards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Land Use Change”,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5(1),2005:23-31.

Uchida,E.,Xu,J.and Rozelle,S.,“Grain for green:cost-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conservation set-aside program”,Land Economics,81(2),2005:247-264.

Yoo,J.C.,“Republic of Korea”,In:Partap,T.(ed.),Sustainable Farming Systems in Upland Areas,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Tokyo,2004.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拐点》,《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商务印书馆,2004。

甘肃调查总队:《甘肃农村耕地撂荒情况调查报告》(http://www.sannong.gov.cn/fxyc/ncjjfx/200703020124.htm),200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资源报告——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南亮进:《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日本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日本农林水产省:《耕作放弃地的现状》(http://www.maff.go.jp/j/nousin/tikei/houkiti/pdf/genjou_1103r.pdf),2011。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水土流失数据卷)》,科学出版社,2010。

田新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公布》,《中国林业》2011年第1B期。

张存涛、焦必方:《人均GDP 1000~3000美元时期韩国产业政策调整及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赵一海:《人猪大战》,《南方周末》2010年9月22日。

Jones,B.F.,“Age and great invention”,NBER Working Paper 11359,2005.

Hiroaki Miyoshi and Yoshifumi Nakata,Have Japanese Firms Chang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D.Huth Whittaker and Robert E.Cole,Recovering from Success,Palgrave Macmillian Asian Business Series,2006.

Florian Coulmas,Harald Conrad,Annette Schad-Seifert,Gabriele Vogt,The Demographic Challenge,BRILL,2008.

Ronald Dore,“The end of jobs for life?Corporate employment systems:Japan and elsewhere”,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96.

Brown,Clair and Greg Linden,Chips and Change,How Crisis Reshapes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MIT Press,2009.

Shire,Karen,“Gender Dimensions of the Aging Workforce”,The Demographic Challenge,A Handbook about Japan,BRILL,2008.

梁建章、李建新:《中国人太多了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Becker,G.S.,“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In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hange in Developed Countries,No.11 in Universities-National Bureau Conference Seri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Dettling,Lisa J.,and Melissa S.Kearney,“House prices and birth rates:the impact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on the decision to have a baby”,NBER Working Paper,2011.

Jefferson,Gary,“The impact of economic structure on the fertility,savings,and retirement behavior of Chinese household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1990:201-224.

Johnson,D.Gale,“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a Economic Review 10,1999:1-16.

Jones,L.E.,and M.Tertilt,“An economic history of fertility in the U.S.:1826-1960”,In Frontier of Family Economics,ed.by P.Rupert,Vol.1.Emerald Press,2008.

Kalwij,A.S.,“The effects of female employment status on the presence and number of children”,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 13,2000:221-239.

Kim,D.-S.,“The 1997 Asian economic crisis and changes in the pattern of socioeconomic differentials in Korean fertility”,In G.Jones,P.Tay Straughan,and A.Chan(eds.),Ultra-low Fertility in Pacific Asia:Trends,Causes and Policy Issues,Oxon,U.K.:Routledge,2009:110-131.

Sander,W.,“The effects of women’s schooling on fertility”,Economic Letters 40,1992:229-233.

Steven A.Camarota,“Birth rates among immigrants in America:comparing fertility in the U.S.and Home Countries”,Center for Immigration Studies,2005.

陈卫:《再论中国的生育水平》,《人口研究》2009年第4期。

梁中堂、谭克俭:《山西省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人口学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7年第5期。

徐建国:《低利率推高房价:来自中国、美国和日本的证据》,《上海金融》2011年第12期。

易君健、易行健:《房价上涨与生育率的长期下降:基于香港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3期。

Retherford,Robert D.,Minja K.,Choe,Jiajian,Chen,李希如,崔红艳:《中国的生育率:到底下降了多少》,《人口研究》2004年第4期。

陈友华:《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若干问题》,《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1期。

左学金:《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生育政策调整何须迟疑》,《社会观察》2012年第9期。

桂世勋:《关于调整我国现行生育政策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李建新:《城乡社会“断裂”与“人口逆淘汰”再思》,《人口学刊》2010年第1期。

郑真真:《生育意愿研究及其现实意义——兼以江苏调查为例》,《学海》2011年第2期。

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53.htm)。

陈友华:《中国生育政策调整问题研究》,《人口研究》1999年第6期。

郭熙保、尹娟:《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理论月刊》2005年第11期。

郭志刚:《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人口模拟方法探讨》,《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2期。

李建民:《老年人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及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增长预测》,《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5期。

刘继同:《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模式的制度创新与战略转型》,《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2期。

刘永平、陆铭:《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基于家庭养老视角的理论分析》,《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4期。

石人炳:《生育控制政策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5期。

王红晓:《构建和谐社会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姚宗桥:《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5期。

Bongaarts John and Griffith Feeney,“On the quantum and tempo of fertility”,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4(2),1998:271-291.

Bongaarts John,“The end of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the developed world”,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8,2002:419-444.

Mason,Andrew and Ronald Lee,“Reform and Support Systems for the Elder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apturing the Second Demographic Dividend”,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the Demographic Window and Healthy Aging:Socio-economic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China Centre for Economic Research,Peking University,Beijing,2004.

Wang,F.and A.Mason,“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Prospec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UN Expert Group Meeting on Soci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hanging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Population Division,Mexico,Aug.31-Sep.2,2005.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于学军:《中国人口转变与“战略机遇期”》,《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1期。

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启示:以亚洲五个经济体为例分析》课题报告,2004。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拐点》,《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田雪、王金营、周广庆:《老龄化——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中国经济出版,2006。

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沈君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红利及其实现》,《南方人口》2005年第1期。

侯东民:《是人口问题,还是人口红利》,《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2月5日。

张宗坪、张士强:《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探索——兼论绿色人口红利调整模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5期。

李军:《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宏观经济效应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贺菊煌:《人口红利有多大》,《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刘永平:《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与经济增长》,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刘永平、陆铭:《从家庭养老角度看老龄化的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世界经济》2008年第1期。

许非、陈琐:《快速人口转变后的中国长期经济增长——从预期寿命、人力资本投资角度考察》,《西北人口》2008年第4期。

巩勋洲:《人口红利、财富积累与经济增长》,《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6期。

彭秀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应用一般均衡分析》,《人口研究》2006年第4期。

邢慧民:《劳动力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7期。

田雪原:《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经济参考报》2005年10月。

周晨、熊和平:《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基于SOLOW模型的解释》,《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蔡昉:《刘易斯拐点及其政策挑战》,《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吴要武:《“刘易斯拐点”来临:我国劳动力市场调整的机遇》,《开放导报》2007年第6期。

田岛俊雄:《刘易斯拐点和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Ⅱ》,学术研讨会,2008年5月。

荣世芳:《“刘易斯拐点”理论与检验》,《经济学家》2009年第2期。

张晓波、杨进、王生林:《中国经济到了刘易斯拐点了吗——来自贫困地区的证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王诚:《劳动力供求“拐点”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6期。

樊纲:《企业家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创造就业》,新华网重庆频道,2007年11月。

刘洪银:《从中国农业发展看“刘易斯拐点”》,《西北人口》2009年第4期。

大泉启一郎:《中国的人口红利持续至何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课题,《RIM环太平洋经济信息》2011年第11期,No.40。

蔡昉:《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6期。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拐点》,《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张宗坪:《“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出现”证伪——“民工荒”假象分析》,《山东经济》2008年第2期。

白南生:《刘易斯拐点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研究》2009年第2期。

刘尔铎:《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与“民工荒”》,《人口学刊》2006年第1期。

钱文荣、谢长青:《从农民工供求关系看“刘易斯拐点”》,《人口研究》2009年第2期。

章群、张微:《“民工荒”实为“权利荒”》,《四川劳动保障》2004年第12期。

刘林平、万向东、张永宏:《制度短缺与劳工短缺“民工荒”问题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8期。

高帆:《“民工荒”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诉求》,《学习月刊》2010年第4期。

翟振武等:《民工荒:是刘易斯拐点还是伊斯特林人口波谷》,《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8期。

张丽萍:《北京市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周建军、王军:《上海人口红利效应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6期。

梁汉学:《广州市人口红利机遇分析》,广州统计信息网(www.gzstats.gov.cn),2007。

赵昌文等:《要高度重视因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国研中心调查研究报告择要,2012年3月12日第17号。

赵昌文等:《我国近期是否会出现用工荒》,国研中心调查研究报告择要,2012年3月12日第16号。

Chen Yuyu,Hongbin Li,and Lingsheng Meng,“Prenatal Sex Selection and Missing Girls in China:Evidence from the Diffusion of Diagnostic Ultrasound”,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12.

Edlund Lena,Hongbin Li,Junjian Yi,and Junsen Zhang,“Sex Ratio and Crime:Evidence from China’s One-Child Policy”,IZA Discussion Papers 3214,2007.

Guiraudon Virginie,“The Constitution of a European Immigration Policy Domain:A Political Sociology Approach”,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10(2),2003:263-282.

Li Hongbin,Junjian Yi,and Junsen Zhang,“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the One-Child Policy on Sex Ratio Imbalance in China: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Demography,2012.

Liang James,“Entrepreneurship and Demographics”,Working Paper(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984831),2011.

Mankiw Gregory,and David Weil,“The Baby Boom,the Baby Bust,and the Housing Market”,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1989:235-258.

Modigliani Franco,and Richard Brumberg,“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54.

Qu Jianding,and Therese Hesketh,“Family Size,Fertility Preferences,and Sex Ratio in China in the Era of the One Child Family Policy:Results from 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Survey”,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33,2006:371-373.

Romer Paul,“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5),1990:71-102.

Shapiro Robert,How Superpowers,Populations,and Globalization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Live and Work, St.Martin’s Press,2008.

Todaro Michael,and Stephen Smith,Economic Development, Addison Wesley Press,2009.

David E.Bloom and Jeffrey G.Williamson Demographic,“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in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Vol.12,No.3,1998:419-455.

Jonas Salk,“The Next Evolutionary Step in the Ascent of Man in the Cosmos”,Leonardo,Vol.18,No.4,Special Issue:Jacob Bronowski,A Retrospective,1985:238.

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0 Revision),Vol.1,Comprehensive Tables,New York,2011.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日〕黑田俊夫:《基本战略和倒三角形的论理》,《人口与开发》(日文)1999年第1、2期。

〔日〕黑田俊夫:《人口爆炸的新阶段和21世纪》,《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3年第2期。

〔意〕卡洛·M.奇波拉:《世界人口经济史》,黄朝华译,商务印书馆,1993。

〔美〕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从历史的发展模式看世界的未来》,钱峰译,中信出版社,2011。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吕丹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Aries,Philippe,“Two Successive Motivations for the Declining Birth Rate in the West”,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6,1980:645-650.

Frejka,Tomas,Gavin W.Jones and Jean-Paul Sardon,“East Asian Childbearing Patterns and Policy Developments”,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36(3),2010:579-606.

Kwon,Won-Yong,“Globalization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In F.Lo and P.Marcotullio(eds.),Globalization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Tokyo,2001.

Lutz,Wolfgang,and Vegard Skirbekk,“Policies Addressing the Tempo Effect in Low-Fertility Countries”,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31,2005:699-720.

Tsui,Amy Ong,“Population Policies,Family Planning Programs,and Fertility:The Record”,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7,2001:184-204.

Yap,Mui Teng,“Population Policies and Programs in Singapore”,East-West Center Occasional Papers,Population and Health Series,No.123,2001.

Zheng,Zhenzhen,Yong Cai,Feng Wang,and Gu Baochang,“Below-Replacement Fertility and Childbearing Intention in Jiangsu Province,China”,Asian Population Studies,5(3),2009:329.

盖文·琼斯:《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低生育率:原因与政策回应》,《全球化与低生育率:中国的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郭志刚:《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估计和预测严重失误》,《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1期。

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简 介:本书对2014年陕西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移民搬迁、党风廉政建设、网络社会治理以及经济新常态下的陕西民生建设等多个领域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深入探讨;透过对陕西改革发展进程的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变化发展动态,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以及对宣传倡导传统文化的理解、评价与建议的调查,获取陕西公众对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