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

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2013-2014)图书

Annual Report on 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2013-2014)

SSAPID:101-6950-9730-31
ISBN:978-7-5097-5784-0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为追踪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进程,本书以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对创新主体和创新政策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吸纳国内创新领域专家和决策者的研究观点,着重于分析科技创新在商业模式、产业发展、地方政策、知识产权、信息化等几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关信息

丛书名:创新蓝皮书
作 者: 詹正茂
编 辑:林木;陈颖;郑庆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创新蓝皮书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序

 《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2013~2014)》课题组

 Abstract

 法律声明

 主要编撰者简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摘要

 BⅠ 总报告

  B.1 打造“中国硅谷”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 党的十八大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一)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

     1.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坚持对外开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前提

     3.创新型国家建设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二)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硅谷”创新工场

     1.人的作用

     2.机构的作用

     3.市场环境的作用

   二 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

    (一)“中国硅谷”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1.“中国硅谷”诞生记

     2.“中国硅谷”名不副实

    (二)中美创新能力缩小,中国具备建设“中国硅谷”的基础和实力

     1.中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与发达国家创新差距不断缩小

     2.中国未来创新前景利好,有望超越美国跃居全球第一

    (三)建设“中国硅谷”面临困境的原因探析

     1.传统追赶模式下,个体创造力低,直接影响创新主体的活力

     2.创新系统结构特征不同,各创新主体地位存在差异,削弱创新能力

     3.政府地位、作用和决策模式不同,导致创新方式和效果的差异

     4.创新型企业创新积极性不高,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强烈

     5.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

     6.对鼓励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的普遍性政策落实不到位

   三 打造“中国硅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建议

    1.培育创新人才,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

    2.开展全球分布式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3.转变政府职能,确立服务型政府职能

    4.转变政策制定方向,提升国家创新引导力

 BⅡ 专题报告

  B.2 中国个人创造力调查报告

   一 研究个人创造力的意义

    (一)个人创造力是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缺乏适合中国个人创造力的测量标准和多样本调查研究

   二 个人创造力定义

    (一)个人创造力概念的演化

     1.古代个人创造力指的是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

     2.近现代个人创造力指的是新颖的产品及思维解决过程

     3.当代个人创造力被定义为多种成分的综合体

     4.个人创造力是个性、思维、环境、产品的综合

   三 中国个人创造力现状

    (一)人格的不独立造成个体创造动力的缺失

    (二)思维的禁锢造成个体更倾向于模仿而不是创造

    (三)社会氛围的开放度和信任度不够抑制创造力

    (四)社会认可方式不能激励更多原创产品的产生

   四 个人创造力的测量指标

    (一)创造力测量的两种取向

    (二)个人创造力测量的四种路径

     1.创造性人格测量

     2.创造性思维测量

     3.创造性环境测量

     4.创造性产品测量

    (三)中国个体创造力测量的合适路径

     适合中国人创造力测量的框架——4P理论

   五 个人创造力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数据收集过程

    (一)个人创造力测量量表收集

    (二)中国个人创造力问卷设计

     1.中国个人创造力测量量表设计及问卷题目选择

     2.中国个人创造力测量问卷试填及修改

     3.问卷发放及回收

   六 中国个人创造力调查分析

    (一)被调查者具体人口统计学特征

     1.地域构成以北上广为主

     2.性别

     3.年龄

     4.学历

     5.平均月收入

     6.职业

    (二)被调查者在创造力四个维度上的总体得分情况

     1.中国人创造性人格得分为6.7分

     2.中国人创造性思维得分为5.81分

     3.中国人创造性氛围得分为6.07

     4.中国人创造性产品得分为4.85分

    (三)不同地域类型的被调查者在创造力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对比

     1.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个人创造力在四个维度上高于上海及广东地区

     2.三个地域被调查者想象力得分均低,好奇性得分趋高且差别大

     3.三个地域在创造性氛围的自由度得分差异较大

     4.三个地域社会认可标准得分类似,产品和专业认可得分存在差异

    (四)不同年龄被调查者在创造力四个维度上得分对比

     1.不同年龄的人在创造性人格上得分差别不大

     2.年龄大于35岁的被调查者挑战性得分更高

     3.年龄在25~34岁的被调查者创造性思维得分更高

     4.年龄大于35岁的被调查者创造性氛围得分更高

     5.年龄大于35岁的被调查者创造性产品得分更高

    (五)不同收入被调查者在创造力四个维度上得分对比

     1.不同月收入的被调查者差别不大

     2.不同收入被调查者好奇性得分一致,想象力得分差异大

     3.被调查者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情况

    (六)不同职业被调查者在创造力四个维度上得分对比

     1.不同职业在创造性思维和氛围上差别较大

     2.金领冒险性得分高,灰领缺乏冒险性但挑战性得分高

     3.白领的发散思维得分较高,灰领的收敛思维得分较高

    (七)中国个人创造力的总体水平

   七 提高中国个人创造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培养个人判断力和独立精神

     1.培养孩子的个人判断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尊重个体差异,培养“独立人格”

    (二)加强对人才的选拔工作,注重个人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沟通互动,建立信任机制,为个人创造力的提高营造自由氛围

     1.营造和谐氛围,实现个体或团队间的沟通与互动

     2.建立完整的信任机制,增强上下级间信任感,淡化等级观念

    (四)健全评价与激励机制,优化公平的评价机制

 BⅢ 专家论丛

  B.3 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

   引言

   一 税收政策对科技创新有显著的激励作用

   二 税收政策与税政管理体制共同影响政策效果

   三 现行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局限性

    (一)政策门槛较高

    (二)政策界定不清

    (三)政策重心分散

   四 优化税收政策,提升创新能力

    (一)变优惠型政策为激励型政策

    (二)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

    (三)优化税政管理体制

   结论

  B.4 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

   一 从科技型企业需求看,“成长瓶颈”迫切需要专业化的新型金融机构

   二 金融创新才能解决科技企业“成长瓶颈”问题

   三 设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律的科技银行

    (一)设立科技银行的制度安排

    (二)建立科技银行风险控制机制

    (三)设立科技银行的条件基本具备

  B.5 对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一 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回顾

   二 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现状

    (一)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分布

    (二)知识产权服务业态类型分布

   三 对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知识产权服务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支撑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机制

    (三)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效能、环境与资源

    (四)知识产权网络信息化服务、商用化服务等新兴业态的培育

    (五)知识产权服务需求培养及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

   四 结语

  B.6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顶层设计 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一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同时着力防止两种错误倾向

    (一)欧债危机本质上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危机

    (二)“阿拉伯之春”的根源是保障民生不力

   二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顶层设计的着力点

    (一)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二)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

    (三)重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四)本着“积极福利”原则改革社会救助制度

    (五)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筹资机制

  B.7 关于推进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创新探索的思考

   一 从供给角度看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领域面临的问题

   二 加强监管改革创新,推动市场机制创新,净化食品药品市场

   三 以监管制度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提高食品药品产业供给能力和水平

  B.8 世界文化消费业态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发展情况初探

   一 世界文化消费业态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消费的全球化

    (二)文化消费的科技化

    (三)文化消费的融合化

    (四)文化消费的集中化

    (五)文化消费的即时化

   二 国内文化消费市场所处发展阶段与形势判断

    (一)消费观念的多元引发内容理念的更新

    (二)消费方式的改变引发业态模式的重构

  B.9 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进展

   一 行政体制改革

   二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三 行政服务机构创新

   四 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B.10 形成合力 促进手机产业创新

   一 促进手机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信息产业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创新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二)手机产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我国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

   二 我国手机产业发展现状

    (一)手机产业起步晚,发展快,已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

    (二)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从模仿逐渐走向创新

    (三)手机产业由低端产业链向中高端升级

   三 手机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一)从劳动密集环节逐步向技术密集环节延伸

    (二)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拓展

    (三)产业集群促进行业创新

   四 手机产业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技术的基础性研究落后,制约着企业参与前沿技术创新

    (二)企业参与产业高端环节竞争面临较高的知识产权壁垒

    (三)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不利于手机产业技术创新

   五 促进手机产业创新的建议

    (一)引导企业在专利、标准、研发等方面建立产业联盟,共同应对国际竞争

    (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手机产业创新成果

    (三)着眼下一代通信技术发展,集中研发资源,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B.11 正本溯源论“创新”*

   一 “创新”还是“innovation”

   二 中外“创新”概念辨析

    (一)中文语言中“创新”到底指什么?

    (二)‘innovation’的含义

    (三)国内学术界对技术创新问题的探索

    (四)国内“创新”概念应用泛化的趋势

   三 创新泛化带来的危害及表现

    (一)用研发投入指标代替创新能力指标必将产生严重后果

    (二)科学家在谈创新,产业界被边缘化

    (三)资源错配,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四 结论与讨论

  B.12 加强数据治理 提升国家创新力

   一 数据促进创新的重要作用

    (一)数据与经济发展

    (二)数据与政府治理

    (三)数据与社会管理

   二 数据战略促进创新的国际经验和做法

    (一)美国的数据战略

    (二)英国的数据战略

   三 我国以数据促进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我国推进数据治理的必要性

    (二)我国数据治理的重点内容

   四 以数据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制定数据战略体系,启动数据相关立法

    (二)探索公共数据开放模式,加快数据开放试点工作

    (三)加大对数据领域的投入,建立良性发展生态环境

    (四)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探索“数据政府”新模式

    (五)培养基础数据人才,打造复合型数据人才

 BⅣ 政策和研究评述

  B.13 国内创新政策评述

   引言

   一 国内创新政策综述(2012~2013年)

   二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一)政策背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能够实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政策内容:企业主导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运营全过程

    (三)政策评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配置与流动问题

   三 以协同创新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政策落实至关重要

    (一)政策背景:高校创新优势突出,但仍需注重服务社会

    (二)政策内容:高校内部资源与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

    (三)政策评述:协同创新内涵深刻,还需要落在实处

   四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产业政策也应适时创新

    (一)政策背景:科技进步尚未成为产业成长的核心动力

    (二)政策内容:兼顾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三)政策评述:产业政策重心应多引导,少干预

   五 民生科技创新促进民生发展,相关政策体系亟须建立

    (一)政策背景:民生科技需要创新政策的更多关注

    (二)政策内容:农业科技创新与文化科技创新

    (三)政策评述:民生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亟待建立

   六 结论

  B.14 国内研究动态:创新创业的区域崛起

   一 创新创业的“土壤”:科技环境

    (一)宏观创新环境直接影响创新主体的科技发展

    (二)创新环境包含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法律、科技支持政策等要素

     1.科技人才的创意、创造力及创新文化环境是激励人才发展与凝聚的重要因素

     2.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建设

     3.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的制定、落实与效果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社会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体系建构和发展的条件

    (四)城市(区域)管理创新体现出新时期的参与式与信息化特点

    (五)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内部创新环境对于创新创业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 创新创业的“枝干”:科技主体

    (一)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应注重环境文化与培养模式

    (二)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优势互补的最佳途径

    (三)创业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支撑基石应予以足够重视

   三 创新创业的“茎叶”:科技金融

    (一)政府科技基金促进财政与金融的联动,加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投资必然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资本来源

    (三)企业创新风险投资与融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模式

   四 创新创业的“养料”:科技传播

    (一)知识扩散与传导机制影响组织内创新绩效

    (二)区域间与企业间知识网络作用机理和传导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 创新创业的“根脉”:科技联盟

    (一)改善孵化器成长模式是创新产业发展应关注的重点

    (二)中小企业及其创新联盟创新发展与大企业的差异

    (三)合作技术创新与非合作创新从不同方面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高

   六 总结

 中国皮书网

2013年9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创新”和“科技”成为开启中国梦的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为继续深化创新理论研究,将创新研究落到实处,课题组在2012年创新蓝皮书的基础上,以国民创造力调查为基础,动态跟踪创新型国家建设新进展,结合创新领域专家观点,提出建设“中国硅谷”的对策建议,出版了《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2013~2014)》。本年度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除总报告外,主要还分为专题报告、专家论丛、政策和研究评述三大部分。下面将每部分的特点一一进行阐述。专题报告是有关中国个人创造力的调查研究。本报告从发散性思维、创造性产品、人格和环境四个方面对个人创造力进行描述,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不同职业的个人创造力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系统描绘中国个人创造力的总体水平和特点。并根据个人创造力四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提出相应的创造力提升对策。专家论丛主要包含两类群体的言论观点。一类是科技创新相关部门领导者的观点,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国家信息中心、北京市文化局等,从领导者现实工作出发,针对当前创新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评述,提出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另一类是有关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观点,主要包括清华大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等单位的专家,根据个人研究方向,理论联系实际,剖析造成当前创新现状的根源,并针对问题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政策和研究评述融合了过去一年我国在创新学术和政策制定两大领域的最新进展。该部分以“创新、创造、创意、知识、科学、技术、信息、科技”等为关键词,检索并梳理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政策文件,归纳总结我国在过去一年中的科研成果和政策新动向,并找出科学研究的偏颇和政策制定的漏洞,为将来创新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Greenfield: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

Muller,“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esearch Policy 30(2001).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经济学家》2006年第6期。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调查报告》,2013年7月。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13年4月。

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刘菊芳:《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关键问题与政策研究》,《知识产权》2012年第5期。

魏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与分类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期。

闫星宇:《我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