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编 欧洲的联合
第一章 欧洲经济一体化:由来、发展与前景
一 历史背景与深层动因
(一)历史背景与经济基础
(二)政治性考虑的有力推动
(三)欧洲内外周期性、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1.冷战与雅尔塔格局的影响
2.欧洲经济发展演变的推动作用
3.国际经济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二 三次历史性飞跃
(一)关税同盟阶段(1958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
(二)统一大市场建设(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2年)
(三)经济与货币联盟建设(1991年~)
三 当前危机与经货联盟建设的深化
(一)强化《稳定与增长公约》实施机制,深化财政政策协调
(二)将经济监管扩大到宏观经济和竞争力失衡领域
(三)建立“欧洲学期”制,加强欧盟对各国经济决策的协调力度
结语
第二章 民族建设、国家转型与欧洲一体化
一 关于国家建设与转型的两种观念
二 “中心构成”(center formation)、“体制建设”(system building)与“系统程序”(systemic progress)
三 “民族建设”(nation building)与“国家转型”(state transformation)
结语:民族国家的转型与欧洲一体化
第三章 欧元与欧洲的联合和改革
一 中国人应如何观察欧洲一体化(包括欧元)进程
(一)要有历史感
(二)要有现实感
(三)要有战略观
1.社会模式
2.地缘经济
3.地缘政治
4.多边主义
5.安全观
6.国际组织
二 欧元对欧洲本身和外部世界的重要影响
(一)欧元将促进欧洲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而欧元自身也需要得到后者的支持
(二)欧元将进一步推动欧洲联合和欧洲改革,而欧元自身同样也需要得到后者的支持
1.关于欧洲联合(欧洲一体化)
2.关于欧洲改革
三 欧元与外部世界
1.欧元给包括国际货币体系在内的世界格局注入了新的因素
2.欧元正式流通,不仅会加深与扩大欧洲地区本身的一体化进程,而且还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地区化”热潮
3.欧洲货币统一为世界其他地区考虑货币联盟与合作开创了先河,提供了一种“榜样”的力量,包括给亚洲也提供了一种参考
4.欧元对外部地区的经济影响
第四章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反一体化
一 反一体化研究的状况及其学术意义
二 “反一体化”的界定与现实表现
(一)“反一体化”的界定
(二)不同分析层次的“反一体化”
1.国家层次的“反一体化”
2.政党层次的“反一体化”
3.民众层次的“反一体化”
(三)不同问题领域的“反一体化”
1.政治领域的“反一体化”
2.经济领域的“反一体化”
3.社会文化领域的“反一体化”
三 “反一体化”的动因
(一)利益分配的影响
1.集体与个体的利益冲突
2.大国与小国的利益冲突
3.“先行者”与“后来者”的利益冲突
4.精英与民众的利益冲突
(二)观念领域的动因
1.传统主权观念的影响
2.民族主义的影响
四 “反一体化”的影响
第二编 危机中的欧洲
第一章 欧债危机下欧洲经货联盟治理结构转型
一 欧债危机的四个阶段
二 债务危机与欧元区的治理
三 欧洲的短期应对
四 欧洲经货联盟治理结构改革
(一)强化了欧元区政治协调
(二)设立永久救助机制
(三)在货币联盟方面,欧洲中央银行逐渐演变成“准最后贷款人”
(四)推出财政条约,以期从制度上根治债台高筑的状况
(五)增长契约成为《稳定与增长公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六)设立单一监管机制,推进欧洲银行业联盟建设
五 欧洲经货联盟治理转型的发展趋势
六 希腊问题
(一)欧盟对希腊的两次救助,都是通过私人部门参与自愿减记希腊债券,削减希腊债务规模,以提振市场信心,解决欧债危机的核心问题
(二)希腊2012年5月的选举使希腊状况急转直下,希腊再次成为危机的焦点
(三)希腊二次大选虽然成功组阁,但希腊问题的最终解决,还需增长做支撑
七 结论
第二章 欧债危机中的欧洲社会保障制度
一 主权债务危机中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表现
(一)欧债危机中欧盟经济的表现
(二)欧洲社会保障制度在主权债务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1.稳定预期、促进消费和减轻经济衰退压力
2.保障就业
3.降低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安定
(三)欧洲社会保障制度在主权债务危机中的负面影响
1.加重了债务负担
2.降低了欧洲经济增长的活力和潜力
3.老龄化加剧了福利制度应对难度
(四)危机期间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绩效分析
1.危机前后总体绩效呈现恶化,但各子模式间的基本格局不变
2.各子模式国家之间两极分化趋于严重
3.公平与效率此消彼长
二 欧债危机中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表现及其成因
(一)欧洲一体化不完善和全球化制约了欧洲社会保障制度最大效能的发挥
(二)各子模式的社保制度的理念、结构和发展战略差异
(三)各子模式社保制度改革的及时性与深、广度差异
(四)各子模式国家在危机中的社保应对措施的差异
三 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景展望
(一)改革将会延续
(二)各子模式一定程度的趋同是改革的趋势
1.劳动力政策将更注重增加劳动力市场活力与促进就业
2.养老保障政策更关注应对老年化压力
3.医疗保障政策更重视抑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
(三)改革进程恐难一帆风顺
第三章 危机阴影下的欧洲政党
一 欧洲的政党格局
二 危机过程中各国政党在选举政治中的表现
三 各国主流政党在处理危机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一)无奈的紧缩政策
(二)主流政党在欧盟问题上的共同立场与分歧
(三)社会民主党日益强调反紧缩政策
四 左右翼阵营中激进力量的发展
五 影响欧洲政党政治未来发展的问题
第四章 危机背景下的欧洲认同发展
一 欧洲认同的发展现状
1.2002年之前欧洲认同的水平
2.危机背景下欧洲认同现状
3.欧洲认同的新变化
二 危机背景下欧洲认同原因分析
(一)间接体现:对欧盟的关切度
(二)直接反映:欧洲认同原因的主观判断
(三)主体间认同:共同体感形成的原因
(四)相关性检验:不同人群的认同差别
三 欧洲认同的发展前景
(一)利益
(二)功能
(三)制度
(四)小结
四 结论与启示
(一)扩大与深化的矛盾仍未消失,老问题具有新意义
(二)“宪政时刻”不现实,多速前进可预期
(三)树立欧洲模式,探寻欧洲价值
第三编 欧洲的未来
第一章 德国欧洲政策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一 德国在欧债危机应对中的表现
二 经济治理理念与内政因素的影响
(一)反通胀与秩序自由主义经济治理理念的影响
(二)内政因素的影响
三 德国欧洲政策的新变化
(一)德国欧洲政策日益为内政所驱动
(二)德国的“欧洲使命”在日益衰减
(三)德国似乎日益成为地缘经济强权
四 德国与欧洲一体化的未来
五 结语
第二章 法国的欧洲政策与欧洲的未来*
一 欧债危机与法国欧洲政策的新环境
(一)法国的欧洲政策
(二)法国面临一个日益失衡的欧盟
二 危机中的领导者:在失衡的欧盟中追求领导
(一)外交与安全政策:重振法国的领导地位
(二)经济治理与危机应对:从“法德轴心”到“德法轴心”
(三)其他欧洲政策诉求
三 法国大选与奥朗德:追求欧盟的再平衡
(一)欧债危机下的法国大选
(二)奥朗德的欧洲政策:追求欧盟的再平衡
(三)外交与安全政策:保持强势进攻性
四 欧债危机下的成员国与欧洲一体化
第三章 英国欧洲政策的特殊性与延续性
一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英国问题”
二 英国欧洲政策的成因
(一)疑欧主义与现实主义外交传统
(二)议会主权观念与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三)现实利益:既是阻力又是动力
三 英国欧洲政策的特殊性
四 英国欧洲政策的未来
第四章 欧元、欧债危机和欧洲的未来
一 “德国问题”现今还存在吗?
二 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诞生
三 欧债危机的乱象与应对战略的分歧
四 德国的战略定位成为欧盟兴衰的关键
五 欧盟一体化动向和欧洲的未来
第四编 欧盟的对外战略
第一章 新安全观与欧盟安全战略
一 威胁与安全:理论解读
(一)传统安全观:以国家为核心的安全
(二)非传统安全观
1.安全化(Securitization)理论
2.解放理论(Emancipatory Theory)
3.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t)
4.人的安全观(Human Security)
(三)关于安全理论发展的小结
二 欧盟的安全定位与新安全观
(一)安全提供主体
(二)对威胁的认识与评估
(三)应对安全问题的手段
三 欧洲安全战略及其影响
四 结论性评价
第二章 欧盟的全球治理战略
一 欧盟全球治理的主要理念
(一)主权共享理念
(二)以国际制度规范行为体行为的理念
(三)分权理念
二 欧盟全球治理战略的形成
三 欧盟全球治理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维护既有国际关系秩序,调整国际机制的投票权分配
(二)以欧盟整体身份谋求在重要国际机制中的代表权和话语权
(三)借助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契机,提高欧盟独立的集体行动能力
(四)通过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主导全球公益领域的治理进程
四 欧盟全球治理的主要路径与工具
(一)将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有效融合
(二)通过推行“逐步走计划”循序渐进地融入全球治理进程
(三)在全球贸易、环境治理等领域推广高标准以求发挥主导作用
五 欧盟全球治理战略的特点
(一)包容性与排外性
(二)“有效的多边主义”
(三)关注全球公益领域治理
(四)是在治理的“幌子”下推广欧盟式民主
六 欧盟全球治理与美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第三章 欧盟的中东-北非战略调整
一 变局前欧盟中东-北非地区战略的特点
(一)欧盟中东-北非地区战略的既有目标
1.确保能源安全、扩展经济利益,是欧盟的根本战略目标*
2.确保该地区的总体稳定,是欧盟的首要战略目标
3.推动中东-北非的政治改革,推广欧盟的民主价值观,是欧盟的“最新辅助性”战略目标
(二)变局前欧盟中东-北非地区战略的实施手段
二 欧盟中东-北非地区战略目标面临的冲击
(一)欧盟在安全方面面临骤然而严峻的冲击
1.大量非法移民持续涌入,这已对欧盟构成直接威胁
2.中东-北非阿拉伯国家政局动荡、前景不明,是欧盟在较长时期内面对的难题
3.中东-北非的地区力量对比正向不利于欧盟的方向演变
(二)欧盟经济复苏受到冲击,特别是能源安全问题再次凸显
三 欧盟中东-北非战略的调整趋势
(一)欧盟在变局之初的被动应对
(二)对欧盟中东-北非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前瞻性思考
1.顺动荡之势推广民主,逐步与安全考虑及能源和经贸利益比肩,成为欧盟在中东-北非地区的主要关切点和战略目标
2.欧盟很可能转变“发展政策”至上的做法,积极筹备出台新的“一揽子”型区域政策框架文件,将人权问题与援助挂钩
3.欧盟将加大力度稳定巴以和阿以关系,力求中东和平问题有所突破,以避免中东-北非出现更大动荡
4.欧盟有可能化危机为机遇,将干预中东-北非局势当作彰显“重要国际行为体”身份的试金石,尤其是可通过外交和军事行动发展CFSP及ESDP
(三)欧盟中东-北非战略的制约因素
1.欧盟内部意见不统一。欧盟毕竟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其对外战略实质上是各成员国立场的“最大公约数”,是各国妥协的结果
2.欧盟“心有余而力不足”,雄心与实力有较大差距
3.欧盟在该地区强力推行“民主化”的前景难称乐观
4.巴以问题和叙利亚问题将是中近期欧盟在该地区推行战略的主要难点
5.欧美在该地区的战略博弈依然复杂微妙
四 简短的结论
第五编 多边关系中的中国与欧洲
第一章 中国、美国和欧洲:新三边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
一 冷战时期的三边关系:模型与实践
(一)冷战时代的竞争性三边关系
(二)冷战时期的合作性三边关系
(三)合作性三边关系中的竞争博弈
二 冷战后中美欧新三边关系的浮现
(一)冷战后新“三方世界”的出现
(二)冷战后中美欧三边关系的演变
(三)现阶段中美欧三边关系的特点
三 中美欧新三边关系的管理
(一)冷战后中美欧三边博弈的基本特征
(二)管理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双边策略
(三)管理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制度架构
第二章 冷战后欧、美、俄三边关系的结构变化及未来趋势
一 三边关系的研究为何具有重要意义?
二 欧盟、美国、俄罗斯三边经济关系的结构与特点
(一)从冷战史角度对欧、美、俄三边关系的追溯
(二)欧、美、俄三边关系的经济结构性动因
(三)欧盟、美国、俄罗斯之间的经济关系结构
(四)对于欧、美、俄三边经济关系的深层理解
三 欧盟、美国与俄罗斯三边关系的政治背景
(一)“北回归线民主共同体”政治理念的失而复起
(二)来自意识形态的内在激励与欧、美、俄三边关系
(三)三种不同的政治文化:实力、空间与制度创新
(四)欧、美、俄关系中的周期现象及其国内政治背景
四 欧盟、美国、俄罗斯三边安全关系结构
(一)欧、美、俄安全力量对比变化
(二)欧、美、俄三边安全关系的变动
(三)欧、美、俄三边安全关系的关键:北约与反导之争
结语
第三章 中、欧、非贸易关系及发展前景
一 中国、欧洲和非洲的贸易关系比较
(一)中非、欧非进出口贸易整体状况
(二)中非、欧非贸易结构分析
(三)中国和欧洲在非洲的主要贸易伙伴
(四)对中非、欧非贸易关系的几点认识
二 中、欧、非贸易关系的经济分析
(一)中、欧、非贸易关系的互补性
(二)中、欧、非贸易条件变化的福利效应
三 欧洲对中非贸易关系快速发展的认知
(一)基于能源博弈等方面的利益之争
(二)基于理念和思路差异的发展观之争
四 中国、欧洲对非贸易竞争优势分析
(一)中国对非贸易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二)欧洲对非贸易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五 中国和欧洲发展对非贸易的利益共同点
六 结论
简 介:本书对近代以来欧洲与中东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梳理,揭示欧盟成立后与中东国家关系发展的脉络与特征。书中分析了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与中东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它们在当前中东重大热点问题上的立场、角色和作用等;对近年来欧盟在利比亚战争、埃及政局演变、伊朗核问题多边国际谈判、叙利亚危机的发展、打击“伊斯兰国”极端势力...
作者:
余国庆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
简 介:欧元和欧洲经货联盟是欧洲一体化迄今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本书站在历史的角度较为详细地回顾了欧洲经货联盟的发展沿革,系统分析了欧洲经货联盟的非对称制度设计--“货币统一与经济分散”这一制度性缺陷以及在欧债危机过程中所进行的经济治理改革,有助于读者以更全面的视角来认识欧洲经货联盟的发展及未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走向。
作者:
熊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
简 介: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巴尔干国家加强地区合作和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其相互关系的专著。作者全面系统地评述了巴尔干地区合作及其欧洲化的进程和困境,从“欧洲化双向运动”维度讨论了巴尔干地区与欧洲一体化的相互关联,从身份认同与国家建构的视角思索了巴尔干与欧洲的属性关系。作者以“大历史”的思维模式加“本土的”叙事方式来拓展对巴...
作者:
徐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