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07

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uangzhou (2016)

SSAPID:101-6928-7865-77
ISBN:978-7-5097-9464-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出版、跟踪研究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蓝皮书,从学术视野探究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途径。书中重点从宏观视角全面考量广州城市国际竞争力、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并围绕进出口贸易、企业“走出去”、跨境电商发展、金融中心及对外交往平台建设等广州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热点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广州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广州蓝皮书
作 者: 朱名宏 伍庆
编 辑:丁凡;张丽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

胡惠丹:《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广州国际物流中心》,《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年第14期。

户松芳:《城市:作为符号的传播》,《传播与版权》2016年第1期。

李鲁、刘乃全、刘学华:《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定位和路径探析》,《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年第5期。

梁海明:《“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应如何化解文化冲突与误解》,《对外传播》2016年第5期。

Abbott C,“The International City Hypothesis,An Approach tothe Recent History of U. S Cities”,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24(1)(1997):28-52.

Friedman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and Change 17(1986):69-83.

Hall P. The World Cities,London:World University Library,Weidenfeld & Nicolson,1983.

Sassen S.,The Global City:New York,London,Tokyo,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邵波:《我国城市国际化水平比较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盛文:《城市国际化评价研究述评》,《中华建设》2009年第4期。

宋金平:《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启示》,《城市问题》2008年第4期。

王发明:《城市国际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1期。

薛德升:《广东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水平与过程研究》,《地理科学》2006年第10期。

Abrahamson M.,“Urban Sociology:A Global Introduction”,Urban Sociology A Global Introduction 22(2)(2014):203-220.

Friedman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and Change 17(1986):69-83.

Friedmann J.,and Wolff G.,“World City Formation: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6(3)(1982):309-344.

Gottman J.,What are Cities Becoming Centers?Sorting out the possibilities,London and Delhi:Sage,1989.

P. J. Taylor,“Specification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Geographical Analysis 2(2001):181-194.

P. J. Taylor,“World Cities and Territorial States under Conditions of Contemporary Globalization”,Political Geography 1(2000):5-32.

P. J. Taylor & D. R. Walker,“World Cities:A First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ir Service Complexes”,Urban Studies 1(2001):23-47.

Sassen S.,Rebuilding the Global City:Economy,Ethnicity and Space. Anthony D. King,ed. Re-presenting the City:Ethnicity,Capital and Cultur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etropolis,London:Macillan Press,1996.

Sassen S.,The Global City:New York,London,Tokyo,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Thrift N.J.,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isorder,Oxford:Blackwell,1989.

段霞、文魁:《基于全景观察的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顾朝林、孙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性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学刊》1999年第3期。

金万富、史晨怡、周春山:《新时期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思考》,《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34期。

金钟民、叶贵勋:《上海与国内外大城市指标的比较研究》,《规划师》2000年第2期。

李志刚、孙丽萍、薛德升:《广东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水平与过程研究》,《地理科学》2006年第26期。

宁越敏、张旭亮:《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及国际化空间发展战略》,《经济地理》2011年第31期。

彼得·卡尔克·拉索、倪鹏飞:《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孙春媛:《长三角城市国际化水平动态变化与原因分析》,《经济论坛》2014年第522期。

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

杨立勋:《深圳建设国际性城市的指标选择与对策措施》,《特区发展战略》1999年第10期。

叶珊珊、翟国方:《基于要素贡献率和弹性分析的城市国际竞争力驱动要素研究》,《经济地理》2010年第30期。

蔡鹏鸿:《为构筑海上丝绸之路搭建平台:前景与挑战》,《当代世界》2014年第4期。

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求是》2014年第9期。

曹晓蕾、张莉、张远鹏:《江苏省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研究》,《东南亚纵横》2014年第11期。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广州市委宣传部编:《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广州论坛论文集》,2014。

刘赐贵:《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4期。

刘宗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我国沿海城市和港口的发展》,《城市观察》2014年第6期。

吕余生:《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术论坛》2013年第12期。

吴崇伯:《福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优势、挑战与对策》,《亚太经济》2014年第6期。

杨伦庆等:《广东推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若干思考》,《海洋信息》2014年第4期。

张斌:《以对东盟国家公共外交策略的创新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东南亚纵横》2014年第11期。

赵明龙:《人文交流: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东南亚纵横》2014年第11期。

蔡彤娟、李俊:《我国进口性质的转变与新时期扩大进口新战略》,《国际贸易》2013年第12期。

林洁珊:《广东推动扩大进口的对应之策》,《广东经济》2013年第8期。

刘雪松:《“无缝隙政府”视域下海关公共服务改革的路径选择》,《海关与经贸研究》2015年第4期。

马静:《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7期。

方边:《“一带一路”给企业走出去带路》,《企业文化》(上旬刊)2015年第5期。

刘城:《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本土跨国公司培育路径探析》,《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吕韶菲:《完善我国企业“走出去”政府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项凌:《我国“走出去”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研究》,《时代经贸》2014年第1期。

黄海:《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争夺国际贸易制高点》,《大陆桥视野》2015年第17期。

庞燕:《跨境电商环境下国际物流模式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15年第10期。

张莉萍:《加快拓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区域和业务范围》,《对外经贸实务》2015年第7期。

Berger A.N.,Humphrey D.B.,“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International Survey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98(2)(1997):175-212.

Bernanke B.S.,Bertaut C.C.,DeMarco L,et al.,“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and the Return to Safe Assets in the United States,2003-2007”,FRB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 1014(2011).

Jao Y. C.,Hong Kong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Evolution,Prospects and Policies (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97).

Cassis Y.,Capitals of Capital:The Rise and Fal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s 1780-200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Von Peter G.,“International Banking Centres:A Network Perspective”,Research on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The Use of BI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CGFS Papers 40(2010):71-82.

陈平等:《后危机时期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单豪杰、马龙官:《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冯邦彦、覃剑:《国际金融中心圈层发展模式研究》,《亚太经济》2011年第4期。

高洪民:《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竞争趋势与上海的战略选择》,《财经研究》2009年第7期。

高洪民:《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互促发展的机理和渠道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高洪民:《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崛起于沪港竞合关系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何丽、田田、闫彦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演化的动力模式研究》,《经济学家》2013年第2期。

贺瑛等:《国际金融中心比较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

凯西斯:《资本之都:国际金融中心变迁史(1780~2009年)》,陈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李豫等:《金融危机下的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

潘英丽等:《国际金融中心:历史经验与未来中国》,格致出版社,2010。

彭晗蓉、薛波、杨小军:《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吴晓求:《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探讨》,《金融研究》2011年第8期。

谢玲玲、杨长江:《国际金融中心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谢玲玲、杨长江:《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政府作用的演化经济学分析》,《复旦学报》2011年第1期。

殷剑峰:《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评论》2011年第1期。

余秀荣:《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变迁与功能演进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张宏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路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曹继军、颜维琦:《上海自贸区一周年答卷:四大制度创新取得重要成果》,《光明日报》2014年9月28日。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8号),2015年4月20日。

黄少宏、张西陆:《南沙自贸片区晒首年成绩单》,南方网,2015年12月23日,http://economy.southcn.com/e/2015-12/23/content_139430740.htm。

黄少宏、吴哲:《广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上线》,南方网,2016年4月22日,http://news.southcn.com/shouyeyaowen/content/2016-04/22/content_146416863.htm。

蔡娟娟:《上海航运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论坛》2014年第11期。

葛春凤:《广州航运交易所发展战略研究》,《当代经济》2012年第16期。

陈维、赵可金:《城市外交:寻求全球都市的外交角色》,《外交评论》2013年第6期。

广州市外办多边合作工作组:《创新转型发展之路——广州城市多边外交实践的机遇与挑战》,《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李小琳:《加强战略思维,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开创新时期民间外交工作新局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网,2012年5月15日,http://www.cpaffc.org.cn/content/details25-22522.html。

王婕、熊炜:《城市外交:理论政变与实践特点》,《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春季号。

赵可金:《中国城市外交的若干理论问题》,《国际展望》,2016年2月刊。

2012 Frankfurt/Main Urban Development Report,Frankfurt am Main,December 2013.

Greating the Future:The Long-term Vision For Tokyo.

Los Angeles County General Plan Revised Draft March,2015.

One New York:The Plan for a Strong and Just City,http://nyc.gov/onenyc.

The London Plan,The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London Consolidated with Alterations Since 2011,Greater London Authority,March 2015,Published by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姚阳:《广州建设世界城市的对策建议》,《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白洁:《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条件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董旭、万庆、吴传清:《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文本内容的若干评议》,《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李耀华:《中欧班列的运行现状与发展对策》,《对外经贸实务》2015年第2期。

刘奇:《积极融入国家战略 建设宁波港口经济圈》,《求是》2015年第11期。

刘兴景、孙立锋:《高水平推进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浙江经济》2015年第6期。

童孟达:《宁波建设港口经济圈的几点思考》,《中国港口》2015年第4期。

阎勤:《宁波港口经济圈的内涵特征与构建对策》,《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4年第12期。

简 介:《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17)》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出版、跟踪研究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蓝皮书,从学术视野探究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途径。本书从国际经贸、国际交往、城市发展的国际经验等方面对广州城市国际化状况展开研究,并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专题从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国际交往中心等枢纽型网络...

作者: 张跃国 伍庆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