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5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199

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No.2图书

Report on Innovations of China's Social Administration No.2

SSAPID:101-6928-6227-62
ISBN:978-7-5097-5067-4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推进以社会领域改革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起终点重点是要解决好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特殊人群如何融入社会,“两新”组织如何发挥作用、矛盾化解如何提升能力、虚拟社会如何有效管理、突发事件如何及时应对、民意诉求如何畅通渠道、社区自治如何公众参与、政府公信如何重新塑造、公民社会如何依法治理等十大问题,要在这十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创新也在基层,本书在梳理美国、欧洲、亚洲等国外社会建设模式,充分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广州顺德、贵阳等国内十个城市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实践做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我国社会建设战略的实施和推进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管理蓝皮书
作 者: 连玉明 朱颖慧
编 辑:姚冬梅;陈晴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导语:转型关键期社会建设四个新动向

 《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No.2》编委会

 法律声明

 BⅠ 总报告

  B.1 中国社会建设模式设计与宏观体系构建

   一 加强社会领域改革是当前我国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但全面深化推进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1.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2.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型的关键期,亟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潜力

     3.要以社会领域改革为突破口,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亟待启动,但全面推进需以社会领域改革为基础

     1.当前我国进入了改革的“攻坚区”和“深水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更为紧迫和艰巨

     2.我国全面启动政治体制改革有待时机成熟,需要通过社会领域改革奠定基础

   二 我国实施以政府管理为主体的社会建设模式

    (一)政府:社会建设的核心主体

    (二)社会组织:社会建设的实施主体

    (三)企业:社会建设的市场主体

    (四)社会公众:社会建设的参与主体

   三 我国社会建设的宏观体系设计与完善

    (一)完善领导机制——社会建设委员会

     1.科学健全的领导机制是我国社会建设有效推进的保障

     2.“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是我国社会建设宏观制度体系的总原则

     3.成立社会建设委员会统筹协调社会建设相关工作

    (二)健全组织机构——1委1办合署办公的组织架构

     1.基层组织架构的创新实践为社会建设组织机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建议实行1委1办合署办公的社会建设组织架构

    (三)出台改革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1.现有的社会体制制约了我国社会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

     2.参照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出台社会体制改革的工作意见

     3.关于社会体制改革意见任务的设想

    (四)制定发展规划——国家社会发展规划

     1.社会建设需要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安排

     2.社会建设要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分阶段推进

     3.社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的构想

 BⅡ 理论探索篇

  B.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流动人口融入城市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新趋势

    (一)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城市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三)当前我国流动人口迁移呈现三大特点与趋势

     1.群体数量庞大,比例明显增长

     2.集聚速度加快,服务需求超载

     3.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地位不高

   二 当前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面临四大障碍

    (一)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

     1.就业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生存之本

     2.流动人口进城就业稳定性增加,但无法享受平等就业权

     3.改善就业环境,保障流动人口就业的合法权益

    (二)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

     1.住房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重要基础

     2.流动人口居住条件较差,住房质量与城市人口相比差距明显

     3.建立多渠道住房供应体系,分层次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

    (三)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1.社会保障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关键保障

     2.流动人口参保率低,诸多权力无法得到保障

     3.探索推进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化与法制化进程

    (四)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

     1.子女教育是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的落脚点

     2.流动人口子女求学成本高,面临诸多社会问题

     3.落实“就近入学”原则,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 解决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关键是推动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公共财政改革

    (一)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难的根本性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与区域差异并存的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体制

    (二)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处理好两大关系

     1.处理好相对与绝对的关系,客观维护社会公正

     2.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有序安排服务供给次序

    (三)构建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公共财政体制应解决好三个问题

     1.改革转移支付体制,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2.建立公共预算体制,解决钱要怎么花的问题

     3.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解决钱应如何管的问题

  B.3 如何破解新时期特殊人群融入社会难题

   一 新时期我国特殊人群问题的特殊性

    (一)特殊人群的概念及相关政策

     1.特殊人群的概念界定

     2.我国特殊人群的相关政策

    (二)特殊人群的特殊性

     1.个体生理与心理特殊

     2.生活状况与能力特殊

     3.社会地位与影响特殊

   二 近年来引起社会关注的部分特殊人群事件凸显特殊人群融入社会“难”

    (一)特殊人群主观个体易引发社会安全稳定问题

    (二)特殊人群融入社会的主要障碍

     1.社会偏见导致的制度性歧视

     2.就业困难导致的市场性排斥

     3.环境欠佳导致的情感性缺失

    (三)当前特殊人群管理的五大难点

     1.管理制度不健全

     2.管理信息不畅通

     3.管理理念不清晰

     4.管理资源难整合

     5.管理队伍不稳定

    (四)特殊人群融入社会的三个标志

     1.社会能够平等对待

     2.自我能够承担责任

     3.社会能够保持稳定

   三 破解特殊人群融入社会难题的对策方案

    (一)政府的政策支撑从治安管理向治理帮扶转变

    (二)社区服务从节点式管制向互助性网络转变

    (三)社会组织从有限整合向自治参与转变

  B.4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治理模式创新

   一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三大类社会组织迅速发展

     1.民办非企业单位以教育类机构为主,发展较为平稳

     2.社会团体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发展较不稳定

     3.基金会发展较快,已经初具规模

    (二)从发展大事看社会组织建设管理取得的新进展

     1.新政策进一步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2.创新实践引领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三)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组织发展的认识性偏差

     2.社会组织发展的结构性失衡

     3.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4.社会组织发展的内部性制约

   二 社会组织发展的治理模式与价值导向

    (一)在坚持独立性的同时,保证社会组织发展的合法性

     1.加快社会组织登记审批制度改革,提高社会组织进入的合法性

     2.加快构建社会组织分类监管的法规体系,提高社会组织运行的合法性

    (二)在坚持社会性的同时,保证社会组织发展的公益性

     1.完善政府评估体系

     2.建立自我评估体系

     3.健全社会监督体系

     4.创新第三方评估体系

    (三)在坚持创新性的同时,保证社会组织发展的先进性

     1.加大政府对社会组织创新活动的引导与扶持

     2.构建社会组织创新性人才的培育与管理体系

     3.推进社会组织先进性品牌的建设与培育

    (四)在坚持开放性的同时,保证社会组织发展的融合性

     1.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与我国社会建设目标相一致

     2.促进社会组织自治化发展与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大格局相一致

    (五)在坚持组织性的同时,保证社会组织发展的导向性

     1.加快实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覆盖

     2.加快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服务覆盖

     3.加快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活动覆盖

   三 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确立政治核心地位

     1.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民主决策制度是民主决策机制建设的重要基础

     2.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的民主决策程序是民主决策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

     3.加强以党组织为引领的民主决策监督是民主决策机制建设的基本保障

    (二)实施政治引领功能

     1.推动党的组织结构与社会组织的业务组织结构相适应

     2.推动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的业务工作相促进

     3.推动党员教育和管理与社会组织的人才培育相结合

    (三)发挥政治保障作用

     1.加快社会组织党的工作覆盖,提高对社会组织的服务覆盖

     2.加强社会组织中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组织用人提供重要保障

     3.畅通社会组织与政府沟通合作渠道,满足社会组织的发展需求

  B.5 从十个典型事件看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与应对

   一 群体性事件持续高发凸显社会领域改革的紧迫性

    (一)群体性事件的对抗性显著增强

    (二)群体性事件的违法性更加凸显

    (三)群体性事件的盲目性大量存在

    (四)群体性事件的危害性不断加大

   二 近年来十个典型群体性事件回顾

    (一)苏州“通安事件”

    (二)贵州“瓮安事件”

    (三)浙江“瑞安事件”

    (四)陕西“神木事件”

    (五)贵阳“暴力拆迁事件”

    (六)合肥“社区事件”

    (七)江苏“吊水门事件”

    (八)吉林“通钢事件”

    (九)四川“什邡事件”

    (十)安徽“池州事件”

   三 典型事件反映十类纠纷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一)征地纠纷

    (二)干群纠纷

    (三)劳资纠纷

    (四)借贷纠纷

    (五)拆迁纠纷

    (六)物业纠纷

    (七)医患纠纷

    (八)企业改制纠纷

    (九)环境污染纠纷

    (十)外地人与本地人纠纷

   四 从典型事件看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演进规律与应对重点

    (一)从典型事件看群体性事件的演进规律

     1.起因很小

     2.反应滞后

     3.事件升级

     4.局面失控

     5.媒体围观

     6.高层应急

     7.迅速处置

     8.事态平息

    (二)当前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引发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2.地方政府应急机制不健全致使案件处置力度不够

     3.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导致群众积怨

    (三)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公开机制

     2.加强建设及时有效的应急机制

     3.畅通高效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

  B.6 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及带来的管理挑战

   一 虚拟社会的内涵和特点

    (一)虚拟社会的内涵

     1.虚拟社会的概念

     2.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二)虚拟社会的特点

     1.“无中心”与交互性

     2.“无边界”与开放性

     3.“无时空”与即时性

     4.“无控制”与分散性

   二 虚拟社会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1.网络问政:为公众参与民主政治搭建新平台

     2.政务微博:为政府引导网上舆论打造新渠道

     3.网络监督: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新手段

    (二)加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1.互联网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

     2.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3.信息服务业潜力巨大

    (三)重构现实社会发展体系

     1.社会关系的变化

     2.组织模式的重构

     3.社会管理的挑战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1.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双重性

     2.新媒体助推全媒体时代来临

     3.网游产业助推网络文化发展

   三 虚拟社会对我国现实社会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1.网络攻击的威胁

     2.网络设备的隐患

     3.信息垄断的危害

    (二)国家政治安全受到挑战

     1.网络信息战的危险

     2.意识形态的渗透

     3.颜色革命的诱因

    (三)经济产业安全受到挑战

     1.从资本控制看经济产业安全

     2.从设备应用看经济产业安全

     3.从金融服务看经济产业安全

    (四)社会发展安全受到挑战

     1.群体性事件和网络失范

     2.网络欺诈和社会失信

     3.网络舆情和社会稳定

   四 正确认识虚拟社会带来的挑战及加强治理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在全媒体时代的主导作用,加强虚拟社会的舆论阵地建设和舆情引导机制建设

     1.加强新媒体建设,发挥互联网在全媒体时代的主导作用

     2.加强舆论阵地建设,提升虚拟社会信息治理能力

     3.加强舆论引导机制建设,提高网络舆情监管的科学化水平

    (二)正确认识网络技术对虚拟社会的支撑作用,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

     1.加强网络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研发应用,建立局域安全网络和保护屏障

     2.加强互联网技术在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中的应用,完善信息化平台和智力支持系统

    (三)正确认识虚拟社会对创新社会管理的深刻影响,加强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和模式创新

     1.传统社会管理理念和手段已经不适应虚拟社会发展要求,积极构建虚拟社会—现实社会协同治理的社会管理体系

     2.现有的虚拟社会管理滞后于网络社会的发展,早日构建以法治为保障的虚拟社会自治模式

     3.外来的意识形态不断侵袭主流价值观,虚拟社会这一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任重道远

  B.7 从“非典”十年看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问题

   一 以“非典”危机为标志我国总体上进入突发事件高发期

    1.地理区位环境与对自然掠夺式发展模式相互叠加

    2.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城市管理手段相对滞后相互叠加

    3.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与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相互叠加

   二 以“非典”危机为起点我国不断改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1.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2.应急管理体制取得突破

    3.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4.应急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三 回顾“非典”十年间我国在若干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表现

    1. 2008年冰冻灾害

    2.“5·12”汶川特大地震

    3.甲型H1N1流感

   四 我国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方面应进一步解决的十个问题

    1.重建设轻管理

    2.重硬件轻软件

    3.重地上轻地下

    4.重经验轻标准

    5.重预案轻预警

    6.重集中统筹轻分级响应

    7.重单兵作战轻部门联动

    8.重行政命令轻制度建设

    9.重政府管制轻公共参与

    10.重安全保密轻信息公开

  B.8 当前民意诉求表达的特点分析与模式探讨

   一 畅通民意诉求表达对转型期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一)利益关系不协调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主要特点

     1.城乡利益关系不协调

     2.区域利益关系不协调

     3.阶层利益关系不协调

     4.行业利益关系不协调

     5.劳资利益关系不协调

     6.干群利益关系不协调

    (二)协调利益关系的前提是充分发挥民意诉求表达的功能

     1.畅通民意表达能够维护社会稳定

     2.畅通民意表达能够提高政府公信力

     3.畅通民意表达能够提升公共政策成效

     4.畅通民意表达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二 从近期热点舆情事件看民意诉求表达的非常规性

    (一)信上不信下

    (二)信闹不信法

    (三)信网不信党

   三 当前畅通民意诉求表达“三位一体”模式探讨

    (一)政府主动接收模式

    (二)群众主动表达模式

    (三)社会主动引导模式

  B.9 观察中国社区居民自治的三大发展趋势

   一 协商民主:以“对话”为中心的政府放权

    (一)协商民主的基本概念

    (二)在我国社区自治中推动协商民主的实践探索

    (三)在我国社区自治中推动协商民主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对在我国社区自治中进一步推动协商民主的思考

   二 参与式预算:以“公平”为重点的资源分配

    (一)参与式预算的基本概念

    (二)在我国社区自治中推动参与式预算的实践探索

    (三)在我国社区自治中推动参与式预算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对在我国社区自治中进一步推动参与式预算的思考

   三 公共治理:以“参与”为主体的管理模式

    (一)公共治理的基本概念

    (二)在我国社区层面构建公共治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三)在我国社区层面构建公共治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对在我国社区层面构建公共治理模式的思考

  B.10 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重构与提升

   一 我国政府公信力呈现弱化趋势

    (一)政府公信力下降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

    (二)三大因素导致我国政府公信力弱化

     1.社会问题日益增多,政府治理难度不断加大

     2.改革进展缓慢,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3.公众参与空间有限,群众满意度不断下降

   二 政府公信力构成与新媒体时代对政府公信力带来的挑战

    (一)现代政府公信力的三大构成因素

    (二)新媒体时代传播载体的三个典型特征

    (三)新媒体时代对政府公信力带来三大挑战

   三 以“三个转变”为核心提升政府公信力

    (一)推动政府从管制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提高政府能力

    (二)推动传播方式从单向宣传向交互引导转变,实现有效传播

    (三)引导公众从情绪宣泄向理性参与转变,实现满意度提升

  B.11 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与基本方向探讨

   一 公民社会奠定公共治理的社会性基础

    (一)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治理理念

    (二)公民社会是公共治理在社会层面的基础

    (三)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需要在公共治理的框架下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

   二 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一)我国公民社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二)我国公民社会发展呈现成长性特征

    (三)我国公民社会发展面临三大困境

   三 我国进一步推动公民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二)从“大政府”转变为“大社会”

    (三)从“善政”转变为“善治”

 BⅢ 国际借鉴篇

  B.12 完善的市场秩序与成熟的法制体系下的美国社会建设模式

   一 完善的市场秩序与成熟的法制体系是美国社会建设的前提与基础

   二 美国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与重要措施

    (一)构建核心价值理念是美国推动社会建设的根本

     1.将社会活动作为构建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途径

     2.将家庭教育作为构建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方式

     3.将学校课程作为构建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

     4.将国家政策作为构建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支撑

    (二)发展非营利组织是美国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

     1.简便的注册政策

     2.优惠的免税政策

     3.完善的捐赠政策

     4.灵活的发展政策

    (三)再造行政制度是美国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改革

     1.推行福利政策改革,实现政府社会职能收缩

     2.放松经济领域管制,实现政府经济职能收缩

     3.实施政府分权改革,实现政府绩效提升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美国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

     1.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2.针对人口老龄化和历史负债逐步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案

    (五)推行人口均衡政策是美国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1.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

     2.解决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三 美国的社会建设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必须在法制的框架下推动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

    (二)立足国情,依靠“中国梦”凝聚社会共识

    (三)培育社会组织,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功能互补的社会管理网络

    (四)加快行政制度改革是推动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

    (五)注重人口问题和历史负债问题,加速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B.13 英、法、德与政党活动有机融合的社会建设模式研究

   一 英国:社会建设与政党发展“齐步而行”的经验及模式

    (一)依法设立独立的社会组织管理机构,实现运行管理的独立性

    (二)推动政党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实现功能上的互补性

    (三)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实现价值观的一致性

    (四)发挥政党和社会组织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实现政策的兼容性

   二 法国:多党联合联盟执政体制下的社会建设模式

    (一)执政党在党内成立社会建设专题组织推动社会建设

    (二)政党与社会组织共商合作推动社会建设全面化

    (三)执政党不断完善社会机制支撑社会建设

    (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经营和分散管理模式

   三 德国:严谨精细的社管机构构建起的社会建设经验和模式

    (一)系列直属各部的联邦机构、部门和组织共同负责社会建设和管理

    (二)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发挥中介作用的法人组织、团体或基金会

    (三)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在国家立法和社会自治相结合的基础之上

   四 英、法、德三国的社会建设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导向

    (二)充分发挥政党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必须纳入法制化框架

  B.14 亚洲国家和地区社会建设模式的研究

   一 新加坡:“政府管理与社会治理相融合”的社会建设模式

    (一)社会建设的根本:构建“德治法制”并重的公共价值体系

    (二)社会建设的责任:建设“民生优先”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社会建设的重点:实施“政府主导”的社会组织发展策略

    (四)社会建设的保障:完善“政民互动”的民主机制

   二 日本:国家政策推动下的“社会现代化”模式

    (一)通过推动社区重建,形成“自立型地域社会”

    (二)通过推动企业组织发展,培育集团主义意识

    (三)通过社会结构的重构,夯实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

    (四)通过中产阶层的扩大,强化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 中国香港“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建设模式

    (一)香港政府在社会建设中居主导地位

    (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执行作用

    (三)志愿组织与义工队伍在社会建设中具有基础功能

   四 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的社会建设模式对我国推动社会建设方面的启示

    (一)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格局是符合亚洲国家和地区实际的一种较为通行的做法

    (二)社会共同价值体系的构建不能脱离传统的文化基础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考虑社会公平,更要注重法制化建设

    (四)加快培育社会组织与各类志愿组织

 BⅣ 国内实践篇

  B.15 贵州省贵阳市: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贵阳经验”

   一 基层基础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与贵阳市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需要

    (一)体制机制不顺,难以应对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变化和挑战

    (二)方式方法不活,难以落实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任务和要求

    (三)基层基础不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的需求和期待

   二 贵阳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实践

    (一)“减转分合”构建更加科学的基层管理体制

    (二)“三化并举”完善了为群众服务的社区科学运行体系

    (三)“三创一强一提升”提高了社区基层服务的管理水平

   三 贵阳市打造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样板的示范性分析

    (一)要牢牢把握精简管理层级这个核心

    (二)要牢牢把握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实质

    (三)要牢牢把握完善治理架构这个重点

    (四)要牢牢把握加强制度建设这个关键

    (五)要牢牢把握便民利民惠民这个目的

  B.16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议事厅”探索党政群共商共治奥运村模式

   一 党政群共商共治是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实践

   二 居民议事厅:“五环国际社区”目标体系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一)规范议事规则,健全社区合作治理体系

     1.组建组织机构

     2.明确推进程序

     3.规范议事规则

    (二)完善参与机制,搭建社区合作治理平台

    (三)整合社会资源,增强社区合作治理合力

   三 奥运村“居民议事厅”破解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三大难题

    (一)“居民议事厅”破解了居民如何实现自治的难题

    (二)“居民议事厅”破解了社会如何协同的难题

    (三)“居民议事厅”破解了基层如何协商的难题

  B.17 重庆市渝中区:“社区工作日”走出新时期联系服务群众创新社会管理新路子

   一 新时期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与渝中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

    1.中央高层反复强调新时期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2.重庆市渝中区立足地区实际推动群众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

   二 渝中区“社区工作日”制度的探索实践

    1.“社区工作日”凸显了群众主体的价值取向

    2.“社区工作日”健全了群众工作的办理机制

    3.“社区工作日”构建了社会管理的创新载体

    4.“社区工作日”夯实了服务管理的基层基础

   三 渝中区在社会管理中服务基层、夯实基础的创新性分析

    1.“社区工作日”是紧密联系群众的实践创新

    2.“社区工作日”是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新形式

    3.“社区工作日”是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4.“社区工作日”是打造和谐社会的“减压阀”

  B.18 辽宁省大连市:“民生十梦”绘就基层群众看得见的“中国梦”

   一 从“中国梦”到基层的“民生梦”

    (一)中国梦为基层扎实推动社会服务管理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日新街道用实践诠释“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民生梦”

   二 日新街道“民生十梦”让“中国梦”照进现实

    (一)光荣梦——让党员成为服务群众的榜样

    (二)主人梦——让居民群众成为社区的主人

    (三)教育梦——让终身教育在社区成为现实

    (四)文化梦——让社区散发浓郁的文化气息

    (五)帮扶梦——让贫困家庭感受社会的温情

    (六)公德梦——让文明新风吹遍院落和家庭

    (七)平安梦——让百姓生活充满和谐与安宁

    (八)智民梦——让网络引领居民智慧化生活

    (九)楼院梦——让楼院变成美丽温馨的家园

    (十)养老梦——让老人安享幸福的晚年时光

   三 日新街道以“民生十梦”为载体推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意义与价值

    (一)“民生十梦”增强了社会服务管理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二)“民生十梦”破解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难题

    (三)“民生十梦”让居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民生十梦”实现了社区和党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B.19 江苏省南通市:以“亲情社区”为抓手创新基层社区服务体系

   一 和平桥街道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推进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二)推进群众连心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三)推进社区公共事务自主化、民主化管理

    (四)推进便民服务项目多元化、社会化运行

   二 北濠东村“亲情社区”模式: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一)完善组织机制,为创建服务型社区提供动力

     1.创新组织领导机制

     2.创新教育引导机制

     3.创新共建共管机制

     4.创新服务工作机制

    (二)推动社会参与,为创建服务型社区夯实基础

     1.畅通渠道积极参与

     2.培育社团主动参与

     3.创新品牌吸引参与

     4.组建团队志愿参与

    (三)创新服务方式,为创建服务型社区形成支撑

     1.创建“亲情工作”服务方式

     2.创建“普惠居民”服务方式

     3.创建“实事工程”服务方式

    (四)搭建服务平台,为创建服务型社区创新载体

     1.服务中心成为服务居民的重要平台

     2.教育活动成为服务居民的重要载体

     3.社区文明成为服务居民的重要体现

    (五)建立社工队伍,为创建服务型社区培育人才

     1.义工联合会队伍建设

     2.民情直通站队伍建设

     3.社情民意调查队建设

   三 和平桥街道北濠东村“亲情社区”模式对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启示

    (一)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需求的原则

    (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要以创新机制,优化服务为核心内容

    (三)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要以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任务

    (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要注重创新服务载体,实现资源共享

  B.20 江苏省无锡市:打造信息化、网格化、扁平化“三化”联动的全天候服务新模式

   一 江溪街道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推动社区服务管理创新

   二 太二社区加强社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推动社区管理服务转型

    (一)信息化建设:整合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二)扁平化管理:“三机制”工作原则实现多方共赢

    (三)网格化系统:实现社区服务管理精细化

    (四)全天候服务:提高社区服务管理质量

   三 江溪街道太二社区信息化建设样板的示范性分析

    (一)政府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全面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二)加大社区信息化服务的推广宣传力度,化解居民顾虑心理

    (三)落实社区服务区域、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三个全覆盖

  B.21 安徽省合肥市:“两委两站”化解社区工作“三个不满意”

   一 蜀山区推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基层面临的四大现实问题

   二 西园街道“四步走”推行“两委两站”模式

    (一)推动组织创新

     1.重构“两委两站”

     2.实行“议行分设”改革

     3.形成社工引领、义工补充的联动机制

    (二)设置服务平台

     1.开展专业指导

     2.给予引导扶持

     3.实施行业管理

    (三)培养社区人才

     1.开展有计划的专业培训

     2.实施规范化的系统培训

     3.确立标准化的专业人才配备机制

    (四)实施特色服务项目

     1.“情暖夕阳”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2.特殊家庭“阳光四季”帮扶服务项目

     3.老少活动家园服务项目

     4.志愿广场服务项目

     5.“蜀苑之声”文化服务项目

     6.社区矫正和心理辅助服务项目

     7.呼叫中心服务项目

   三 蜀山区西园街道通过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基层服务方式转变带来的启示

    (一)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重构社区组织体系是基础

    (二)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引入社会组织,搭建服务平台是关键

    (三)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重视社工人才的吸纳与培养是重点

    (四)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特色服务项目是支撑

  B.22 湖北省襄阳市*:产权制度“双改双赢”推动“城中村”改造的成功样本

   一 “檀溪模式”的改革动因:破解“城中村”改造中的体制问题

   二 “出政策、定方案、依法规、重监管”多管齐下推动檀溪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城中村”改造

    (一)上下联动,优惠扶持,出台“城中村”改造政策

    (二)广泛动员,开门纳谏,制定“城中村”改造方案

    (三)依法行事,亲情化解,推进“城中村”改造拆迁

    (四)公开招标,加强监管,保证“城中村”改造质量

   三 以产权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开启“双改双赢”的檀溪模式

    (一)推行产权制度创新,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是基础

    (二)推行产权制度创新,清人分类,界定股东是难点

    (三)推行产权制度创新,量化资产,配置股份是重点

    (四)推行产权制度创新,健全机构,建章立制是保障

   三 “双改双赢”的檀溪模式的创新性分析

    (一)创新经营方式,推动了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创新分配方式,实现了股民集体的双赢

    (三)创新改造方式,引领了城市发展的前沿

  B.23 广东省佛山市:“建点”“设线”“拓面”构建社会组织党建顺德模式

   一 顺德推动社会组织党建的基本背景

    (一)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成为我国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广东省以加强党建工作为保障探索社会组织管理新体制

    (三)佛山市顺德区以社会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

   二 顺德创新社会组织党建模式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一)“建点”:结合社会综合体制改革建立示范点,发挥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

     1.乐从镇:“三建立三强化”构建“诚信建设”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

     2.顺德和平外科医院:首创“爱心屋”,探索“爱心接力”党建新模式

     3.顺德区通过建立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逐步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全辐射”

    (二)“设线”:建立“信息直通线”和纵横交错的“组织线”,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运作

     1.开通网络化的“信息线”,实现各级政府无缝对接

     2.建立纵横交错的“组织线”,实现三级联建共建

     3.顺德区通过建立社会组织党建“信息线”与“组织线”,逐步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全贯通”

    (三)“拓面”:建立社会党组织广覆盖的长效机制,保障社会组织更好的发展

     1.创新管理机制,形成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合力

     2.建立孵化机制,夯实社会组织党建的群众基础

     3.建立激励机制,保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高效运行

     4.顺德区通过管理、孵化、激励三措并举的机制,逐步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全覆盖”

   三 顺德创新党建模式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可借鉴性分析

    (一)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需要思想引导与制度保障

    (二)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需要资金支持与设施保障

    (三)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需要服务先行与队伍保障

   四 从顺德创新实践引发的关于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要进一步明确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功能定位

    (二)要进一步理清社会组织党组织的隶属关系

    (三)要进一步探索面向党员、面向社会的开放型党建模式

    (四)要进一步建立一套符合社会组织发展实际的党组织工作制度体系

  B.24 世纪金源集团:44亿元善款成就转型期中国公益慈善之奇迹

   一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承载的使命和发展概况

    (一)公益慈善事业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益慈善事业是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实现手段

   二 世纪金源集团公益慈善之路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

    (一)成就中国首善——22年持续捐赠44亿元

     1.捐助方向多元化,教育领域最受关注

     2.受助地域范围广,家乡福建受益最多

     3.受捐主体全覆盖,设立个人非公募基金会

    (二)彰显慈善精神——公益慈善的探索与实践

     1.公益慈善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把慈善理念渗透到员工关爱当中

     2.公益慈善与企业发展相结合,把慈善理念上升到企业战略当中

     3.公益慈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把慈善理念融入社会建设当中

    (三)成为慈善坐标——公益慈善实践的特点和效果

     1.做长久的慈善,做宽慈善领域

     2.做实在的慈善,做好慈善品牌

     3.做创新的慈善,做实慈善效益

   三 世纪金源公益慈善实践对发展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启示

    (一)准确理解公益慈善的本质,确定公益慈善的正确导向

    (二)全面把握社会责任的内涵,以公益慈善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品质

    (三)深刻认识社会价值的精髓,营造慈善精神塑造核心价值的社会共识

 BⅤ 北京模式篇

  B.25 北京社会建设:新定位中探索新思路和新模式

   一 北京社会建设的定位、问题及路径

    (一)北京社会建设的定位

    (二)北京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

    (三)北京社会建设的基本路径

   二 立足和谐首善之区建设,北京全面提升社会建设水平

    (一)创新工作体制:加快形成整体设计、政策保障的工作体系

    (二)完善社会服务: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全面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折子工程”落实民生服务

     2.“四步走”战略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

    (三)创新社会管理:借助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推进城市服务管理精细化

     1.网格化探索形成经验,但精细化服务还有待走向常态化

     2.通过产业发展和功能区建设规划引导流动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四)激发社会活力:加快形成政社分开、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体制

     1.“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的“北京模式”

     2.志愿者:后奥运时代继承转化带动城市文明大幅提升

    (五)加强社会领域党建: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1.“五站合一”创新商务楼宇服务新模式

     2.非公企业党建带动企业创先争优

   三 开创北京社会建设新局面的思考

    (一)开创北京社会建设新局面,必须进一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通过社会建设推动政府转型

    (二)开创北京社会建设新局面,必须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在重点突破中全面提升社会建设水平

    (三)开创北京社会建设新局面,必须坚持法治保障,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建设与法治建设同步提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摘要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当前关键是要解决好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特殊人群如何融入社会、“两新”组织如何发挥作用、如何提升矛盾化解能力、虚拟社会如何有效管理、突发事件如何及时应对、民意诉求如何畅通渠道、社区自治公众如何参与、政府公信如何重新塑造、公民社会如何依法治理等十大问题,要在这十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本书梳理了美国、欧洲、亚洲等国外社会建设模式,在充分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广州顺德、贵阳等国内十个城市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实践做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我国社会建设战略的实施和推进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丁元竹:《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路与基本对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张静、关信平:《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陆学艺、唐军等:《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对话·争鸣》[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王秀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李韬、邹农俭:《社会建设的承担主体与动力机制探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蒋占峰:《社会建设领域政府的角色定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秦燕:《政府推动社会建设的基本逻辑》[J],《政府改革与创新》2012年第4期。

于福君:《系统科学与我国社会改革发展战略的研究与探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刘智峰:《中国政治改革的要义是渐进》[J],《政治发展与治理》2011年第3期。

陆学艺:《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J],《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7期。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必须加快建立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费保障机制的步伐》[N],2010年12月。

陈爱云:《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6年第4期。

符坚、吴红宇:《流动人口的特征、现存问题和公共政策思考》[J],《广东经济》2006年第3期。

彭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财政体制优化》[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年第2期。

项继权:《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邱石扬:《检察机关如何以刑事和解化解社会矛盾》[J],《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7期。

罗昭:《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扎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J],《中国司法》2010年第8期。

胡秀丽、黄圣平:《发展居民文化消费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8年第10期。

蔡烈伟、陈开梅、郑雪艳:《从文化消费的增长看茶馆的发展》[J],《理论研究》2010年第6期。

王亚南:《全国各地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指数研究——2000~2007年国颁统计数据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年。

史香芝:《我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调查分析》[J],《高校教育研究》2009年。

龚世俊:《我国城市特殊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学术界》2013年第5期。

朱燕:《关注特殊人群 创新社会管理》[Z],《“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8月4日。

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连玉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No.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李伟等:《社会组织建设现实、挑战与前景》[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严振书:《转型期社会组织发展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王秋波:《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N],《学习时报》2011年4月25日。

岳金柱、宋珊:《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J],《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5期。

周玉萍:《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社会管理改革分析》[J],《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8期。

李茂平:《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间组织的基本属性》[J],《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2期。

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高成运:《社会组织管理需要“四个转变”》[J],《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4期。

张高陵:《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思考》[J],《社团管理研究》2009年第11期。

周玉玲:《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江南论坛》2011年第7期。

石国亮、廖鸿:《社会组织党建的现状、难题与对策——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的深入分析》[J],《长白学刊》2012年第3期。

周璇:《浅析马恩基层党建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第9期。

张宵:《和谐社会视野下群体性事件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

田慧:《论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与特征》[EB/OL],http://www.aisixiang.com,2010年3月4日。

范铁中:《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导刊》2011年第12期。

辛斐:《基层政府治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与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1年第10期。

李全森:《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研究》[D],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1日。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3年7月。

王子珺:《虚拟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3月。

符晓辉:《网络虚拟社会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曾润喜、王国华、陈强:《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网络社会治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陈力丹、李冠礁:《公权力不该做绑架舆论的事情》[J],《新闻记者》2009年3月。

《互联网重构了当代社会的互动模式和组织模式》[N],《光明日报》2010年5月27日。

杨建新:《网络虚拟社会语境下青少年价值观的重塑》[J],《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6期。

王青松:《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及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谢俊贵:《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J],《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

任丽梅:《金融“巧实力”对互联网产业及文化主导权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7期。

李华俊:《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J],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文摘》2012年第4期。

夏德才:《网络时代社会稳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尹彦:《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EB/OL],求是理论网,2011年2月10日。

索寒雪:《中国寻解“后斯诺登时代”》[N],《中国经营报》,2013年7月1日。

曾润喜、郑斌、张毅:《中国互联网虚拟社会治理问题的国际研究》[J],《电子政务》2012年第9期。

江涌:《最透明的中国:信息流失与经济安全》[J],《绿叶》2009年第10期。

于志刚:《网络虚拟社会和社会管理创新》[R],《第六届中国法学家论坛——社会管理创新论坛》,中国法学会官网,2011年11月27日。

李钢:《虚拟社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EB/OL],人民网,2011年4月12日。

陈中小路、金渡江:《“自媒体”:离开组织的日子》[N],《南方周末》,2013年4月1日。

卢涛:《应急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8。

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张振学:《领导者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9种能力》[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张卫:《社会风险发展趋势与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于芳:《政府危机管理预防预警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云南行政学院院报》2006年第8期。

毛瑞明:《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崔竞月、詹淑慧等:《对燃气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标准化的思考》[J],《城市建设研究理论版》2011年第33期。

刘红芹、沙勇忠等:《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构建:三种视角的分析》[J],《情报杂志》2011年第4期。

高小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1期。

高军、吴鹏:《新形势下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11期。

连玉明、武建忠:《十大维度听民意、观民情、察民生》[R],载《大参考1105》,团结出版社,2011。

连玉明、武建忠:《建立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三大典型案例》[R],载《大问题1105》,团结出版社,2011。

俞可平:《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朱丽峰:《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孙媛风、肖鹉:《加强和创新群众利益诉求机制的路径思考》[J],《求实》2012年第10期。

任学婧、朱勇:《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周红云:《通过治理创新构建和谐社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吴光芸:《社会资本与协商民主:渊源、互动与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9期。

吴猛:《社区协商民主:理论阐释与路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任维德:《公共治理:内涵 基础 途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修宏方:《城市社区治理及发展走向》[J],《黑龙江社会科学》(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版)2008年第4期。

徐昌洪、杨莉:《三轮改革创新孕育成熟的“江汉模式”》[J],《社区》2010年第15期。

湖北省委政研室、湖北省民政厅联合调研组:《十年探索结硕果”江汉模式”誉全国——武汉市江汉区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调查》[J],《政策》2010年第8期。

唐亚林、陈先书:《社区自治:城市社会基层民主的复归与张扬》[J],《学术界》2003年第6期。

胡慧:《社区自治视角下的居民参与有效性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连玉明、武建忠:《网络新政》[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商务印书馆,2002。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刘超:《论当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孟财、杨宁:《网络化背景下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重构与提升》[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涂燕子、孙巧珍:《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周红、赵娜:《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理论探讨版)2012年第1期。

孟财、杨宁:《政府、媒介、公民——互联网时代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路径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吴曲波:《网络化背景下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重构与提升》[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杨宁、孟财:《网络化背景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路径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连玉明、武建忠:《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No.1》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罗豪才、宋功德:《公域之治的转型——对公共治理与公法互动关系的一种透视》[M],《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徐刚:《公共治理与公民社会》[J],《中国商界》2009年第3期。

谢志岿:《转型期社会问题与国家治理创新——兼论政治体制改革中国道路的核心内涵与路径选择》[J],《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4期。

朱文涛:《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和发展》[J],《中国证券期货》2009年第8期。

李穆基:《我国政府治理模式转变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

徐越倩:《治理的兴起与国家角色的转型》[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5月。

孙浩然:《美国的宗教与宗教渗透》[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5期。

邓大松、刘威:《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议与反思》[J],《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6期。

崔志胜:《美国价值观念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N],《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3卷第2期。

陶静坤、张媛媛:《浅析美国行政改革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第11期。

贾广虹、陈靖:《借鉴美国人口政策 推进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年第8期。

蒋励佳:《美国进步时代改革对当下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2年第6期。

李阳春:《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启示》[N],《南方日报》2011年8月4日。

邱运华:《政治要改革,但社会建设更迫切》[N],《环球时报》2012年4月19日。

徐延辉、黄云凌:《社会服务体系:欧洲模式与中国方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17期。

林卡、张佳华:《北欧国家社会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3期。

周荣美:《法国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J],《当代世界》2012年第1期。

陈露:《欧洲社会党组织转型比较研究——以英国工党、法国社会党、德国社民党为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2期。

李勇:《德国非营利组织管理工作考察报告》 [EB/OL],http://www.chinanpo.gov.cn/1938/index.html。

田永坡:《德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趋势》[J],《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4月23日。

黄鼎:《欧洲社会建设与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9月1日。

战涛:《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

杜海波:《新加坡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M],《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年3期。

郭伟伟:《战后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功效评析》[M],《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10月。

李升:《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的社会建设》[M],《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7月。

王继雨:《新加坡推进社会建设的经验》[J],《红旗文稿》2010年第13期。

王学锋、闫勇、杨春玉:《日本低碳社会建设规划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7期。

堺屋太一:《日本式经营的优点和缺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连玉明、武建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干部读本》[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新型社区的“贵阳探索”》[N],《法制日报》2012年7月26日。

《贵阳精简层级服务升级》[N],《人民日报》2011年4月1日。

《从“衙门”到“家门”——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贵阳探索”》[N],《光明日报》2012年2月22日。

万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童星:《创新社会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夏静、祝军:《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市民幸福指数》[N],《光明日报》2012年3月3日。

《北京市朝阳区奥运村街道五年行动计划纲要(2012~2016)》,2012年5月。

《奥运村街道关于开展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工作方案》,2013年1月17日。

《奥运村街道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居民议事厅活动方案》,2012年6月6日。

连玉明、武建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干部读本》[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社区工作日”渝中区群众工作“金钥匙”》 [EB/OL],http://cqrbepaper.cqnews.net/cqrb/html/2012-12/08/content_1595445.htm,2012年12月8日。

陈朋:《基层社会管理:重点与路径》[EB/OL],http://www.studytimes.com.cn:9999/epaper/xxsb/html/2012/07/16/06/06_32.htm,2012年7月16日。

《一场特殊的院坝会》[N],《重庆日报》2012年9月5日。

《走基层,播暖意》[N],《瞭望东方周刊》(延伸阅读),2012年12月13日。

《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中国梦”》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3-05/08/c_124669102.htm,2013年5月28日。

《十个民生工程实现居民幸福梦》 [EB/OL],http://epaper.hilizi.com/shtml/bdcb/20130627/42072.shtml,2013年6月27日。

《民生改善是梦想的最好诠释》 [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326/c359238-20915104.html,2013年3月26日。

《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实现中国梦》 [EB/OL],http://news.lnd.com.cn/htm/2013-05/14/content_2904597.htm,2013年5月14日。

《和平桥街道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四化”建设》[EB/OL],http://wm.jschina. com.cn/9658/201305/t1209623.shtml,2013年5月22日。

《北濠东村社区:做强亲情服务品牌,打造阳光活力社区》[EB/OL],http://www.js.xinhuanet.com/ccq/2010-04/01/content_19403985.htm,2010年4月1日。

毛瑞红:《在和平桥街道2012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2月19日。

葛玉琴、程萍:《社区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崇川探索》,《行政管理改革》[J]2012年4月。

南通市统计局:《南通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南通统计信息网,2013年3月22日。

沈大风:《电子政务发展前沿(2013)》[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洪毅、杜平:《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十年回顾与展望(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赖茂生、樊振佳、张丽丽:《中国社区信息化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年5月15日。

马贵侠:《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13年第3期。

庞圣民:《虚拟社会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2年第2期。

李翠英、刘志红等:《湖南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之研究》[R],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暨首届城区论坛,2008年10月13日。

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社区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共性技术规范》[S],2011年11月10日。

陈群:《浅论角色身份视角下的当代城市社区体制改革——基于对合肥市蜀山区社区体制改革实践的探索》[D],《学理论》2009年第10期。

《社区有了“呼叫中心”》[N],《安徽日报》2012年7月4日。

《“自己做主”解搬迁难题》[N],《安徽日报》2013年4月10日。

《让“社会人”成为“社区人”》[N],《合肥日报》2013年5月23日。

《居民楼搬迁,住户两个月内全搬走》[N],《新安晚报》2013年3月8日。

《安徽行政学院学员来我区考察社区先进管理模式》[N],《今日蜀山》2012年3月20日。

《合肥出社会管理全国“典型”》[N],《合肥晚报》2013年8月1日。

《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 构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EB/OL],http://leaders. people.com.cn/n/2013/0522/c359550-21575047.html,2013年5月22日。

郭松、杨东伟:《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意义》[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36期。

郭向彤:《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现象的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位论文,2005年11月1日。

朱科、王万水、李世婷:《借城中村改造良机 谱写惠民富民新篇》[N],2013年4月19日。

《“退村进城”协奏曲檀溪城中村改造实践的民生意义》[N],《人民日报》2011年9月23日。

黎智辉:《城中村改造实施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1日

刘嘉麟:《试点社会组织党建“三孵化”》[N],《南方日报》2013年7月13日。

王秋波:《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N],《学习时报》2011年4月25日。

连玉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No.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严瑾:《以党建促社会组织发展》[N],《佛山日报》2013年5月3日。

孟志强、彭建梅、刘佑平:《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阳光:《从巴菲特的“鸿门宴”透视我们该如何做慈善》[EB/OL],http://tech.ifenj.com,2010年9月29日。

王朝柱:《我心目中的黄如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9月。

陈先义:《临沧的绿色之路》[N],《人民日报》2010年10月30日。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陆学艺、宋贵伦、宋国恺等:《2013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陆学艺:《社会建设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邓伟志:《谈谈社会建设》[M],东方出版社,2009。

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北京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深化社保一体化》[N],《人民日报》2013年5月29日。

《从优化社会结构入手加强社会建设》[N],《人民日报》2013年7月2日。

罗湘明:《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5月1日。

韩跃民:《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基本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2年4月1日。

连玉明:《社会建设:要“善政”更须“善治”》[N],《光明日报》2010年10月29日。

简 介:本书以“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对治理方式与法治建设、治理模式与基层自治、治理结构与共治体系等理论与制度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从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城市治理三个方面,梳理了美国、欧洲、亚洲等国家与地区先进城市的治理体系建设模式;从基层治理实践出发,总结了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国内11个城市(城区)在社会治理创新...

作者: 连玉明 朱颖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0月

简 介:本书以“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对治理方式与法治建设、治理模式与基层自治、治理结构与共治体系等理论与制度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从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城市治理三个方面,梳理了美国、欧洲、亚洲等国家与地区先进城市的治理体系建设模式;从基层治理实践出发,总结了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国内11个城市(城区)在社会治理创新...

作者: 连玉明 朱颖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0月

简 介:本书对有着“中国的华尔街”之称的金融街开展研究,重点对金融街地区的功能完善、服务提升、产业发展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同时,针对工作人口、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拆除违建、文化发展、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流动人口管理、就业服务等重点领域进行了调查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三网融合”网格化治理模式、“新市民之家...

作者: 连玉明 朱颖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