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4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30

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4)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2014)

SSAPID:101-6927-9107-98
ISBN:978-7-5097-618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主题,新华社、人民网、环球时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社、外文局、中新社、中国电影资料馆、蓝海电视台等l0多家权威机构首次系统展示、深入分析了各自领域的国际传播发展情况;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加拿大西募菲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l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讨论了全球传播研究的新范式、打造国际流媒体的突破点、跨文化传播以及文化领导权等焦点话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际传播蓝皮书
编 辑:陈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4)课题组

 中国皮书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Abstract

 主编简介

 皮书数据库

 摘要

 BⅠ 总报告

  B.1 新理念、新战略、新模式:2014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

   一 政策导向:新理念的提出

    1.新意识:倡导命运共同体

    2.新目标: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

    3.新拓展:鼓励社会组织等参与国际传播实践

    4.新方式:融通中外

   二 实践创新:新战略转型期的开启

    1.观念转变:从关注经济价值的实现到倡导当代中国价值的传播

    2.主体拓展:从强调国有机构主导地位到倡导多元共进

    3.内容创新:基于用户本位的跨领域、跨国家和跨文化的内容体系正在形成

    4.平台升级:从单向度传播到全向度传播转型

   三 理论探索:一种全球传播能力模式的建构

    1.全球思维能力

    2.多元主体协同能力

    3.跨文化沟通能力

   四 发展趋势

    1.加强顶层设计以形成合力应是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所在

    2.传播好当代中国形象应是当前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任务

    3.建构公共传播模式应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途径

  B.2 全球传播研究的新范式:多维历史性分析及去殖民化知识建构说明:因版面有限,文中文献出处请登录Internation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官网,查阅该刊2014年第8期(Vol8)赵月枝教授的“Communication,Crisis & Global Power Shifts:An Introduction”一文。">*

   引言:警惕单维度叙事逻辑与避免极端态度

   一 全球权力转移的理论化与传播:民族—国家与阶级分析

   二 种族和帝国:国家与阶级分析以外的视角

   三 结论:多维的历史性分析及去殖民化知识范式

  B.3 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突破点:主体·诉求·渠道·类型

   一 主体:淡化“硬”身份,打造“软”身份

   二 诉求:从“宣传”走向“传播”

    1.中国气质,共通表达

    2.贴近不同受众的文化背景与接受习惯

   三 渠道:从单一扁平的传播渠道走向多媒体渠道融合的立体传播

    1.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打造多元传播渠道,提高传播覆盖力

    2.摸索市场与产业渠道,提高国际传播渗透力

   四 类型:从“一驾马车”走向“三驾马车”

    1.巩固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排头兵”地位,提升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

    2.解决好中国电视剧的价值观吸引力问题

    3.打造新闻国际传播的“中国好视角”

   五 结语

 BⅡ 实践篇

  B.4 以海外受众为中心打造国际传播“王牌战略”

   一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体发展概貌

   二 海外阵地建设

    (一)海外阵地总体布局不断优化,新华社在世界各地的覆盖面和辐射力进一步扩大

     1.北美地区战略布局顺利完成

     2.亚欧地区战略布局顺利完成

     3.邻国国家和地区实现全覆盖

     4.海外阵地的不断壮大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

    (二)优化驻外队伍结构,扩充海外雇员队伍,进一步加强驻外队伍建设

     1.内派人员

     2.雇员队伍

   三 报道力建设

    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物特稿采用创新纪录

    2.“月球车玉兔”报道引发国内外强烈关注

    3.重大国内外突发事件、海外涉华事件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出权威声音

    4.着力打造独家高端产品,占领国际舆论制高点

    5.加强评论报道,着力扩大报道影响力

   四 营销能力建设

    1.海外有效机构用户发展成效显著

    2.影像化新闻引领传统新闻信息落地

    3.图像化新闻信息的深加工赢得海外媒体青睐

    4.“新华频媒”屏幕群稳步布局

    5.移动信息终端海外积极拓展

   五 新兴媒体建设

    1.CNC

    2.新华网

    3.中国屏

    4.新华影廊

   六 媒体外交建设

    1.积极主导或参与全球性公益报道活动,深化与联合国所属机构的交流合作

    2.不断巩固世界媒体峰会成果,深化与国际一流媒体机构的交流合作

    3.新华社社长在欧美主流媒体发表文章,多元化对外交流合作结出新成果

  B.5 中国网络媒体对外传播发展报告

   一 中国网络媒体对外传播发展二十年

    1.Web1.0:传统媒体内容平移上网,以打破西方对华封锁为主要目的

    2.Web2.0:多媒体、多形式的网络对外传播,以促进中外交流为主要目的

    3.Web3.0:社交、移动助力网络对外传播,扬帆出海“本土化”建设进行时

   二 近年中国网络媒体对外传播业务进展——以人民网为例

    1.提高落地率,加强对外传播内容建设

    2.利用社交媒体与移动互联网丰富对外传播渠道

    3.“本土化”网站运营方式创新对外传播

   三 中国网络媒体对外传播人员现状

    1.对外传播网络媒体汇集了一批青年才俊,但人才储备存在挑战,知识背景有所局限

    2.近半数网络媒体对外传播人员对工作表示满意,兴趣因素在职业选择中影响较大,收入多处在社会中等水平

    3.网络媒体对外传播工作强度高,具有一定挑战性

   四 积极应用,主动调整,推进网络媒体对外传播发展

    1.网络媒体对外传播需要长期战略部署与投入

    2.网络媒体对外传播管理模式需要调整以适应全球化特点

    3.网络媒体对外传播效果科学评测机制亟待补充

    4.网络媒体对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长远规划

  B.6 搭建民间舆论平台 争夺国际话语空间

   一 报道方向:打造民间舆论平台,影响国际主流舆论

    (一)重点报道涉及中国外交及国家安全方面的热点事件

    (二)精心组织国内重大时政新闻报道

    (三)密切关注国内社会热点和舆论动向

    (四)探索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中方观点

   二 报道特点:建设驻外记者队伍 触碰敏感社会话题

    (一)调动发挥驻外记者资源

    (二)敢于触碰社会敏感话题

    (三)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三 多元体系助推报纸影响力

    (一)打造“四位一体”综合平台

    (二)《环球时报》美国版与《透视俄罗斯》专刊

    (三)社会公益活动有声有色

     1.举办“让边疆不再遥远”大型主题公益活动

     2.支持高校青年教师和学生

     3.举办“环球大讲堂”系列公益讲座

     4.成功举办中德媒体论坛和中印媒体对话

    (四)发行数量保持稳定,广告团队顶住压力

  B.7 搭建沟通平台 传递华文华音

   一 全球华语广播网追求务实、有效合作,深化可持续发展

   二 设立全球华语广播奖,增强华语广播自信,提升合作质量

  B.8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跨越

   一 国际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成效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成效

     1.传播基础实力明显增强

     2.海外媒体规模质量并重

     3.国际舆论影响务实有效

     4.媒体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

   二 制约国际台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有效落地区域不平衡

    (二)媒体品牌竞争力不强

    (三)国际传播人才短缺

    (四)市场运营能力不强

    (五)“走出去”配套政策不完善

   三 国际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综合化传播

    (二)坚持全球化传播

    (三)坚持品牌化传播

    (四)坚持本土化传播

    (五)坚持公司化运作

    (六)坚持科学化管理

  B.9 中央电视台国际传播建设发展现状及战略前瞻

   一 央视加快推进国际一流媒体建设进程

    (一)央视硬件建设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媒体水平

    (二)央视在欧美主流媒体中的舆论影响力快速上升

     1.海外媒体关注度呈现总体上升趋势

     2.央视国际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3.央视重点新闻节目改版获得国际舆论广泛关注

     4.央视的国际合作交流受到外媒欢迎

   二 央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前瞻

    (一)全面缩小央视与国际一流媒体的差距

     1.平台建设:实现以电视、网络新媒体为核心的多平台传播

     2.舆论引导力建设:提升海外品牌形象和新闻议程设置能力,争夺国际话语权

     3.受众影响力建设: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海外落地,快速增加海外实际用户

     4.国际运营能力建设:以资本方式推动海外传播实体的建设,实现国际传播的跨越式发展

    (二)推进央视国际传播由“走出去”向“走进去”转型

     1.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全台资源,打造国际传播合力

     2.借鉴国际先进节目模式,从内容、形式、机制等多方面提升节目品质

     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助当地媒体资源提升海外影响力

     4.加强海外主流传播平台的建设与合作,提升海外本土传播能力

     5.推进海外机构的市场化运营,探索本土化、商业化的国际传播之路

     6.利用当地的受众优势和竞争优势,快速拓展澳洲和拉美等新的海外市场

  B.10 统筹协调 转型发展 遵循规律 培养人才

   一 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二)面对的挑战

     1.西方舆论普遍对中国持防范乃至批判的态度

     2.海外受众对中国媒体的认可度低

     3.西方媒体整合资源能力依然强大

   二 中国媒体开展国际传播的具体实践及经验启示

    (一)强化分众传播,打造全媒体产品集群

    (二)强化人才建设,推动国传工作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内容为王”,着重影响当地有影响力的人

    (四)强化国际传播的本土化、市场化和公司化运作

    (五)强化借力使力,多形式助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六)强化技术驱动,为国际传播提供技术支撑

   三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统筹协调是核心:需加强协调指导和顶层制度建设,构建大传播格局

    (二)转型发展是趋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举,发挥各自传播优势,实现全媒体转型发展

     1.移动新媒体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媒体发展落地成本较高的问题

     2.根据不同地区的传媒市场,具体分析,区别应对

    (三)遵照规律是根本:必须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加强和适应从语言到思维和传播方式的转换力度

     1.打破旧观念,以开拓创新的勇气去应对竞争激烈的国际舆论环境

     2.加大“走出去”步伐,进一步提升本土化、市场化运营能力

     3.找准海外核心目标,影响该影响的人

    (四)培养人才是关键:多种形式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确保国传事业永续发展

     1.目前我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尚需提高

     2.引进外脑,使用传播目的地国家的领军传播人才,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技术和运营人才的培养

  B.11 在传承与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

   一 发展概况

   二 外文局国际传播新实践

    (一)率先实施本土化战略,培育国际传播核心竞争力

    (二)大力推进新媒体建设,拓展对外传播新的增长点

     1.发挥多语种网络集群优势,打造综合性中国国情和观点网络平台

     2.加快数字化步伐,探索向全媒体转型

    (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际话语权

    (四)发挥主渠道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传播理论和国际舆情研究成为外文局业务延展新亮点

     1.开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和政策研究

     2.在国际受众调查和舆情研究方面形成品牌

     3.搭建高端交流平台,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三 在国家对外传播工作大局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一)不断彰显对外传播国家队的地位和作用

    (二)在对象国主流社会中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 结语

  B.12 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历史、现状与对策

   一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历史

    (一)1920~1949年

    (二)1949~1976年

     1.政策支持

     2.影片内容

     3.传播特点

     4.传播渠道

    (三)1977年~2000年

    (四)2001年至今

     1.跨国合作与海外并购

     2.“经典电影”国际展映

     3.在“请进来”的平台上拓宽国际传播通道

   二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短板何在?

    (一)文化认同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二)国际表达与本土化色彩并非相互依存关系

    (三)境外生活体验是海外传播必备的实践条件

    (四)语言是观众观影的最大障碍

   三 对策与建议

    (一)了解对象国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特性,讲好中国故事

    (二)要使用“他们”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传播好中国声音

     1.拓宽中国影片的海外放映和发行渠道

     2.推动多国和跨地区的电影合拍市场发展

     3.进一步发挥公共外交优势,配合国家领导人高层互访,认真策划并推动落实走出去工程重点项目

     4.增进与各大国际电影节的交流

     5.高度重视利用新兴媒体“走出去”

     6.加大对数字化修护工程的支持力度

     7.加大“请进来”的力度,为外国影片在国内放映提供便利通道

     8.注重国外学习与交流

  B.13 BON蓝海电视:构建“全媒体云平台”推动中国内容全球传播

   一 BON蓝海电视台开拓国际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传输覆盖体系构建

     北美

     欧洲

     亚太

    (二)节目内容平台建设

   二 BON蓝海电视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创新优势

    (一)中国内容西方表达,突破沟通障碍

     1.西方视角选择内容:抓住受众真实需求

     2.西方思维制作节目:消除受众文化障碍

     3.西方方式沟通:让收视成为习惯

    (二)民营电视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崛起

     1.灵活的企业运营机制

     2.较强的资本运作

     3.专业人做专业事

   三 “蓝海全媒体云平台”占领未来发展先机

    (一)蓝海云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

     1.电视节目运营环境的创新

     2.电视节目生产形式的变革

     3.视频内容传播途径和形式全覆盖

     4.节目内容交易形式电商化

     5.节目内容交付形式多样化

    (二)蓝海云与公众的关系

     1.蓝海云是视频制作团队及个人创作能力的展示平台

     2.蓝海云是好作品的销售交易平台

     3.蓝海云是视频内容创作的跨地域招标合作平台

     4.蓝海云是视频内容与市场需求的桥梁纽带

    (三)以依托蓝海云打造的“BON城市海外台”为例,综合展示蓝海云的实际应用

     1.BON城市海外台的节目通过蓝海云实现了社会化制作

     2.BON城市海外台通过蓝海云,实现了多种媒体方式、多种渠道的传播,从而形成一个复合的传播模式

   四 蓝海电视“走出去”的启示

    (一)民营电视机构是广电“走出去”的重要主体

    (二)企业运作机制更能适应国际广电市场竞争

    (三)新媒体是广电“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B.14 2003~2013新闻发言人制度十年历程及前景展望

   一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十年发展历程

    (一)初步推进期(2003~2006年)

    (二)制度化建设及快速推进期(2007~2010年)

    (三)制度反思和深入探索期(2011~2013年)

   二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新闻发言人制度普遍建立

    (二)新闻发言人队伍不断成长壮大

    (三)新闻发布成为媒体报道政府工作的主要信息源

    (四)新闻发布成为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引导舆论的重要平台

    (五)新闻发布形式和手段日益多样化

   三 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新闻发布的制度机制亟须进一步完善

    (三)新闻发言人的能力水平亟须进一步提高

   四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前景展望

    (一)去除形式主义,加强深层次沟通

    (二)敢于涉入改革深水区,直面社会敏感问题

    (三)多种发布形式并重,充分运用新媒体渠道

    (四)打造专职化、专业化的新闻发言人队伍

  B.15 孔子学院:一种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模式

   一 国家汉办与孔子学院的设立

   二 孔子学院的基本架构与制度体系

   三 孔子学院的多样化合作办学模式

    模式一:中外高校合作办学模式

    模式二:中外高校及企业合作办学模式

    模式三:外国政府机构与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模式

    模式四:国内外政府机构合作办学模式

    模式五:国外社团机构与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模式

    模式六:国家汉办委托国外社团机构办学模式

    模式七:“广播孔子学院”办学模式

    模式八:中资机构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模式

   四 孔子学院的汉语文化对外推广方式及其提升途径

    1.提供汉语教学服务,不断优化汉语教学服务资源体系

    2.培训汉语教师,提升汉语教学师资规模与质量

    3.组织、承办和推广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

    4.开展多样化的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推广活动

    5.运用新媒体形式,增强孔子学院的互动性与开放性

  B.16 2008~2013中国城市国际传播“黄金五年”与反思

   一 城市国际传播的新浪潮

    (一)缘起及现状

    (二)我国城市国际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三)国内省级行政区网络情绪指数

   二 以奥运会、世博、亚运会为例

    (一)北京奥运会的认知策略

     1.概述

     2.国际传播策略:认知策略

     3.传播策略评析

    (二)上海世博会的植入策略

     1.概述

     2.国际传播策略:植入策略

     3.传播策略评析

    (三)广州亚运会的精准传播

     1.概述

     2.国际传播策略:精准传播

     3.传播策略评析

   三 城市国际传播的具体策略

    (一)目的地理论

    (二)城市品牌三度论

    (三)遵循城市形象传播四步骤

    (四)打造城市品牌传播20个出口

   四 城市国际传播的未来和展望

    1.建立城市全媒体传播平台

    2.公共关系取代传统广告

    3.全球协作与区域合作

    4.发动民间力量

  B.17 外国精英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 中国的综合国际影响力获超过半数的正面评价

   二 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外交能力得到外国精英高度评价

   三 “中国梦”和“城镇化”议题拉高外国精英好感

    1.“中国梦”和“城镇化”议题适合通过不同渠道传播

    2.社会化媒体成为重要信息传播渠道,并具有鲜明舆论倾向性

    3.中国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影响议题的传播效果

   四 “中国威胁论”虽然过时但仍有部分市场

    1.中国的政治形象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2.中国的军事能力被过分强调和误读

   五 腐败、食品安全和领土争端等议题拉低外国精英好感

   六 新闻媒体的使用偏好影响外国精英对中国的友好度

   七 官方渠道传播效果最佳,学术出版物传播效果最差

   八 社会化媒体成为重要传播渠道

   九 民族主义情绪是双刃剑

  B.18 智库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用与实践

   一 智库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1.媒体与智库

    2.政府与智库

    3.高校与智库

   二 美国智库的对外传播经验

    1.研究与传播并重

    2.议程兼顾全球化与地方化

    3.多渠道对外传播

    4.价值观推广——以民主为例

   三 中国智库的国际传播实践

    1.二轨外交

    2.智库交流

    3.借助媒体平台

    4.搭建自媒体平台

 BⅢ 专题篇

  B.19 全球权力转移与文化领导权*

   一 国际传播理论的分类法

   二 葛兰西视角与文化领导权

   三 国际传播理论背后的文化领导权之争

    1.西方理论代表: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与软实力理论

    2.反西方理论代表:依附理论、媒介帝国主义与后殖民理论

    3.非西方理论代表:跨文化交流理论与全球公共领域理论

   四 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超越民族国家

  B.20 跨国媒体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视角

   一 跨国媒体国际传播发展演变素描

   二 跨国媒体的发展现实推动着国际传播研究视角的转变

   三 跨国媒体的国际传播研究视角综述

   四 如何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研究跨国媒体

  B.21 国际传播能力的界定及其评估

   一 国际传播能力的界定

   二 国际传播能力的评估

  B.22 大数据背景下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

   一 思维变革——大数据时代国际传播的战略制高点

   二 实践转向——大数据时代国际传播的战略突破

   三 直接舆情——大数据时代国际传播的战略增长点

   四 信息安全——大数据时代国际传播的战略防守

  B.23 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一 加快建立健全遍布全球的新闻采集网络,实现阵地前移

   二 走全媒体发展道路,打造超级舰船

   三 加强新媒体业务发展,以集成报道拓展影响力

   四 “国际视野、中国视角”,打造融通中外的高品质内容

   五 积极开展媒体外交,提升国际舆论话语权

   六 技术为先,以先进技术为海外传播提供保障

  B.24 电视国际传播的“化整为零”策略

   一 数字化加速了电视国际传播的“碎片化”

   二 我国电视国际传播的现状及挑战

   三 境外主流电视机构的国际传播策略转型及启示

   四 “化整为零”是现阶段我国电视国际传播的重要策略

   五 中央电视台国际传播实践中的“化整为零”策略探索

  B.25 版权输出:做足专业,树立品牌

   一 华教社近5年版权输出情况

    (一)输出总量

    (二)输出目的地

    (三)输出类型

   二 华教社版权输出的特点

    (一)多文种输出

    (二)多品种输出

    (三)未出版先输出

   三 华教社版权输出的启示

    (一)立足中国文化,增加选题多样性

    (二)争取政府补贴,扩大输出范围

    (三)加强全媒体出版,开创利益增长点

    (四)利用市场优势,打造知名品牌

  B.26 撕下标签:中国媒体走出去的困惑与努力

   一 CCTV美洲分台建立的背景

   二 CCTV美洲台引质疑

    1.对媒介管治的质疑

    2.对中国意图向世界扩张的质疑

   三 CCTV美洲台的“去标签化”努力

    1.聘请西方资深媒体记者和主播

    2.新闻报道视角独特而全面

    3.正面的反响

   四 总结

  B.27 国产电影“走出去”的误区分析

   一 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困局

    1.国产电影票房的海内外差距

    2.华语影片在国际知名奖中的表现*

   二 国产电影“走出去”的误区及其成因

    1.价值偏差:市场价值导向的资本路径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性

    2.诉求偏差:欧洲与美国国际电影奖不同的评价体系

    3.政策偏差:“走出去”扶持力度不断加强与电影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不理想

  B.28 知名职业运动员媒介形象与国家形象

   一 制造符号:知名职业运动员的符号化解读

   二 界定身份:李娜的四种身份维度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一)个人身份

    (二)类属身份

     1.职业网球运动员类属

     2.女性类属

    (三)角色身份

     1.挑战体制者角色

     2.妻子角色

     3.体育明星角色

    (四)集体身份

   三 回归个体:职业运动员和国家形象关系之辩

  B.29 传播鸿沟:中日冲突的传播视角

   一 信息传播与国际冲突

   二 传播鸿沟的内在规范与外在推力

   三 认知共同体还是巴尔干化?

   四 结论

 BⅣ 境外篇

  B.30 “新媒体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形象建构和传播

   一 奥巴马的公共形象是什么?

    1.平民的改革者

    2.平民守护者形象

   二 奥巴马及其团队如何构建和传播其公共形象?

    1.形象构建的制度化——专业化团队

    2.构建形象的渠道

   三 奥巴马形象建构的动因和传播策略分析

  B.31 俄罗斯媒体展开与政府政策紧密结合的舆论战

   一 美俄在乌克兰展开舆论战

    (一)俄舆论在于强化团结意识*

    (二)俄罗斯舆情支持普京

    (三)俄美天然气之战使乌克兰两难

    (四)俄媒体早已预测俄乌关系生变*

   二 俄罗斯媒体理论基础与信息政策的特点

    (一)俄媒体中央集权的信息空间一体化政策

    (二)俄电子媒体兴国家资本运作

   三 俄罗斯国际传播与区域冲突

    (一)乌克兰反对派错估局势

    (二)俄美对峙使欧盟尴尬

    (三)俄罗斯反制之道

  B.32 公共政策、规制的市场与国家安全:“依附之路”Dependency Road:Communications,Capitalism,Consciousness and Canada),1981年。">*上的加拿大

   一 “依附之路”与主权捍卫:加拿大文化政策的历史和多维逻辑

   二 塑造和输出加拿大文化:本土政策主导下的市场化

   三 政府协同规制与对信息传播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

   四 网络安全:一个国家战略

   五 小结

  B.33 日本的“文化外交”与NHK的国际传播策略

   一 NHK的国际传播架构

    1.日本电视国际传播

    2.日本国际广播电台

    3.网络传播——NHK在线(http://www.nhk.or.jp)

   二 NHK的国际传播历程——文化外交策略的推进

   三 内容产品——节目定位

    1.亚洲的视角

    2.日本文化全面透视

    3.迎合受众需求

   四 新媒体化

    1.数字化

    2.广播电视的新媒体化

    3.新媒体服务

   五 公关与营销

    1.精细而实在的媒体推广

    2.多元化的内容产品输出

    3.主题性活动营销

  B.34 中亚五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管窥:现状与成因

   一 哈萨克斯坦

    (一)形成原因

     1.历史沿袭

     2.经济状况

     3.相关法律

    (二)纸质媒介、广播电视媒介与互联网媒介现状概述

   二 吉尔吉斯斯坦

    (一)形成原因

     1.历史沿袭

     2.经济方面

     3.法律方面

     4.社会方面

    (二)发展模式

   三 塔吉克斯坦

    (一)形成原因

     1.历史沿袭

     2.经济方面

     3.法律方面

    (二)纸质媒介、广播电视媒介与互联网媒介现状

    (三)新闻事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四 土库曼斯坦

    (一)形成原因

     1.思想沿袭

     2.法律原因

    (二)土库曼斯坦的新闻审查

    (三)印刷业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生存状况

    (四)土库曼斯坦的独立媒体

   五 乌兹别克斯坦

    (一)形成原因

     1.历史沿袭

     2.经济状况

    (二)电视行业的现状

    (三)转折点——安集延事件

   结论

 法律声明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研究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的年度专业报告,由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组织,并汇聚从事国际传播实务的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教育文化以及其他信息传播机构的领导、专家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编撰而成。全书从实践与理论、国内与国外、宏观与微观三组维度,全面、系统而深入地梳理、分析中国国际传播行业动态、发展趋势和理论前沿,进而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全球价值的国际传播模式与理论范式,建构体现国情、行情和世情的国际传播阐释体系。全书采用“3+1”内容结构方式,即阐释整体态势的“总报告”、总结业界经验的“实践篇”以及侧重对微观话题进行理论分析的“专题篇”,这三部分聚焦于中国的国际传播问题;“境外篇”则关注境外国际传播问题。本书致力于为政府决策、业界实操和学术研究提供具有实证性、针对性和理论性的权威研究成果。2014年度报告以“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主题,20多位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社、外文局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近5年来政府部门、主要媒体、文化教育机构等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历程、现状和趋势以及国际传播研究动态、范式等话题。其中,三篇“总报告”分别从全局概览、研究范式和媒体战略三个角度梳理、分析了中国国际传播政策导向、实践探索、理论思考和发展趋势;并综合民族、国家、阶级、种族和知识权力范式等多维立体视野,提出了多维历史性分析及去殖民化的知识范式;进而从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个层面论述了中国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关键突破点。“实践篇”则由10多位业界领导、专家剖析了主要媒体、教育机构、城市、智库等主体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实践历程及其经验,还分析了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外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等话题。“专题篇”汇集了海内外10多位中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对文化领导权、跨文化传播、传播战略、版权输出和走出去策略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案例分析,展示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多维视点。“境外篇”对俄罗斯、中亚五国等周边国家以及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国际传播实践案例予以关注,特别是对国家领导人形象与新媒体以及文化外交等前沿话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武和平:《打开天窗说亮话:新闻发言人眼中的突发事件》,人民出版社,2012。

刘笑盈:《突发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

侯锷、潘建新、寇佳婵编著《微政时代:政务微博实务指南》,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

王晨:《积极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求是》2010年第20期。

华清:《政府新闻发布工作60年:进展、经验与前瞻》,《对外传播》2009年第12期。

Berenger,R.D.(Ed.).(2004). Global media go to war:role of news and entertainment media during the 2003 Iraq war. WA:Marquette Books.

Chalaby,J.K.(Ed.).(2005). Transnational Television Worldwide:Towards a New Media Order:I.B.Tauris & Co.Ltd.

Gershen,R.A.(1997). The transn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global messages and free market competition.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Gudykunst,W.B.(1987).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In C.R.B.a.S.H.Chaffee(Ed.),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pp.847-889). Newbury Park,CA:Sage.

Hackett,R.A.,& yuezhi,Z.(Eds.).(2005). Democratizing Global Media:One World,Many Struggles: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

Jiang,f.,& Huang,k.(2011).How the Transn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s(TNMCs)and the response of the Chinese state to the influences of TNMCs affect the lives of the Chinese-A Culural Security Perspective. In V.Bajc & W. d. Lint(Eds.),Securitization and Everyday Life(pp.212-235):Routledge.

McPhail,T.L.(2002). Global communication:Theories,Stakeholders,and Trends. Boston,MA:Allyn and Bacon.

Thussu,D.K.(Ed.).(1998). Electronic Empires:Global Media and Local Resistance. London:Arnold.

White,J.D.(2005). Global media:the television revolution in Asia. New York:Routledge.

史安斌:《从“陌生人”到“全球公民”——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演进及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载史安斌《国际传播研究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李舒东等《国际一流媒体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

李从军:《构建世界传媒新秩序》,《华尔街日报》2011年6月1日。

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姜飞:《构建世界传媒新秩序的中国方向》,《中国记者》第7期,2011a。

姜飞:《传播与文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b。

姜飞:《如何理解大数据时代对国际传播的意义》,《对外传播》2014年第2期。

姜飞、张丹:《海外传媒在中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姜飞、黄廓:《社交媒体研究:动态的舆论领袖与流动的议程设置》,《中国传媒海外报告》2013年第2期。

胡正荣:《中国企业海外谋生将面临全媒体舆论场挑战》,人民网,2012年9月27日,http://media.people.com.cn/n/2012/0927/c120837-19129819.html。

唐润华:《解密国际传媒集团》,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唐绪军:《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程曼丽:《国际视野国情意识是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关键》,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n/2013/1016/c40606-23226406.html,2013年10月16日17:02。

刘建明:《媒介史与世界和谐的联动》,《新闻与写作》2003年第8期。

苏珊·L.卡拉瑟斯:《西方传媒与战争》,张毓强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

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简 介:本书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研究勾勒了三个支点:文化、影像表达、好莱坞电影。即以文化作为基础,以影像表达作为切入口,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作为参照来进行考量和研究。全书共分为九章,梳理了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简史,分享了《红高粱》《卧虎藏龙》等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探讨了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语境及实践经验,分析了中国电影跨...

作者: 陈晓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