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古汉语论集图书

SSAPID:101-6918-0288-27
ISBN:978-7-5097-5515-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此《古汉语论集》收有几十年来笔者所写的关于古代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论文40余篇。另有语文短评数十篇。后者虽篇幅短小,却是笔者用所学的较为古奥的文言常识为当前社会语言实践服务的一种尝试,也有正确传承古代文化的意图。此外,还有为学界长辈和青年朋友的古汉语新著所写的几篇序、评,此论集的出版,对汉语研究,尤其古汉语研究,也许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作 者: 王海棻
编 辑:陈凤玲;刘宇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汉语

 自序

 专书语法研究

  《公羊传》语法研究*

   一 《公羊传》的语法特点

    1.三种类型的判断句

    2.主谓结构的主、谓语间加“之”问题

    3.介词“于”、“於”、“乎”的用法

    4.疑问句首“此”“其”“此其”的问题。

    5.关于“何·动·乎·宾”句法的讨论

    6.有“称”义的词

    7.《公羊传》的疑问词语

   二 《公羊传》句型表

    1.《公羊传》句型表(上)

    2.《公羊传》句型表(下)

 共时语法的比较研究

  《公羊传》《穀梁传》疑问词语的比较

   1.询问原因的疑问词语

   2.询问人、事、物的疑问词语

   3.询问处所的疑问词语

   4.询问情况的疑问词语

   5.询问办法和商量可否的疑问词语

   6.表示反问的疑问词语

   7.表示拟议或测度的疑问词语

   8.表示感叹的疑问词语

   9.现将《公羊》《穀梁》疑问词出现频率列表统计如下:

  《公羊传》《穀梁传》有“称”义的词的比较

   1.名词[副词、介词]用作动a

   2.动词用作动b

   3.致

   4.结尾的话

  《马氏文通》代字章述评

   一 界限不清 引例混乱

   二 分析失当 结论片面

   三 模棱两可 自相矛盾

  《马氏文通》句读论述评

  《马氏文通》的“次”

   主次

   宾次

   偏次

   同次

  《马氏文通》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

   一 共时比较研究法

   二 历时比较研究法

   三 中、西比较研究法

  建立科学的语法学批评

   回顾

   思考

  正确评价《马氏文通》的模仿与创新

   1.《文通》在哪些方面是模仿的?

   2.《文通》在哪些方面是创新的?

  《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

   一 《文通》的字

    (一)《文通》字类理论中的几个问题

     1.文字的“字”和字类的“字”

     2.字类的“字”

     3.字类划分 实字与虚字

     4.字类假借

     5.字无定类

     6.名字辨音与动字辨音

     7.字的构造——构词法(详见本书〔五〕)

    (二)名字

    (三)代字

    (四)静字

     1.象静与滋静

     2.静字诸用

     3.滋静诸式

     4.象静司词(参见2·6节“司词”)

    (五)动字

     1.《文通》动字的分类

     2.动字相承

     3.散动诸式

    (六)状字

    (七)介字

    (八)连字

    (九)助字

    (十)叹字

   二 《文通》的词

    (一)起词

    (二)语词

    (三)止词

    (四)转词

    (五)表词

     1.无断词

     2.有断词或同动字、状字等:

    (六)司词

    (七)加词

    (八)前词 后词

    (九)状词

   三 《文通》的次

    (一)主次

    (二)宾次

    (三)偏次

    (四)同次

   四 《文通》的读和句

   五 比较与评议

    (一)《文通》全备后著所略者

     1.构词法(古汉语构词法)

     2.《文通》不把论述的内容局限在严格意义的语法范围之内,行文常常涉及修辞

     3.充足的书证

    (二)《文通》首创后著发展者

     1.共时比较研究法

     2.历时比较研究法

     3.中外比较研究法

    (三)《文通》疏略后著详密者

     1.单句

     2.状字

     3.介字

     4.连字

     5.动字

     6.助字

    (四)《文通》零乱后著梳理者

     1.“所”字

     2.“重指”问题

     3.复句

     4.句子成分

    (五)《文通》所无后著始有者

     1.表达论——句法的语义分析

     2.句法的变化

     3.共同语与方言的比较研究

     4.某些具体的语法现象也有被《文通》忽略而后著始发的

    (六)《文通》实误后著匡正者

     1.纠正《文通》解释例句方面的错误

     2.纠正《文通》字类划分方面的错误

     3.纠正《文通》分析句子方面的错误

     4.纠正《文通》结论方面的错误

    (七)《文通》不误后著错批者

    (八)《文通》有失批评过甚者

     1.《文通》在哪些方面是模仿的呢

      词类问题上的模仿

      在格位方面的模仿

      句子成分方面的模仿

      句子分析方面的模仿

     2.《文通》全面揭示了古汉语语法规律

     3.《文通》注意揭示专书的语法规律

    (九)《文通》矛盾后著讨论者

     1.词无定类还是词有定类问题

     2.词类划分标准和词类划分问题

     3.实词与虚词的范围问题

     4.主语、宾语问题

      (1)主语问题

      (2)宾语问题

     5.“是”“非”“为”“即”“乃”

     6.“犹”“如”“若”

     7.“适”“往”“之”

   六 《文通》简明词典

   七 主要引用书目

 古汉语字、词及语法研究

  古今词义褒贬义的变迁

   一 古代为褒义词,现代变为贬义词

   二 古代为贬义词,现代变为褒义词

  “曷”字琐议

   一 “曷”可作主语

   二 “曷”可作名词修饰语

   三 “曷”可作动词宾语

   四 “曷”可作介词“以”的宾语

   五 “曷”字意义上的两点补充

   六 提出一个问题

  “最”字古今谈

  “许”字用法例释

  古汉字浅谈

   第一节 汉字的源流

    一 所谓“结绳而治”

    二 所谓“契刻”

    三 所谓“八卦”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

    一 甲骨文

    二 金文

    三 籀文

    四 战国古文

    五 小篆

    六 隶书

    七 楷书

    八 草书

    九 行书

   第三节 六书

    一 象形

    二 指事

    三 会意

    四 形声

    五 转注

     (一)老 考 耆 耋

     (二)舟 船 舸

     (三)至 到 臻

    六 假借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二)本有其字的假借

   第四节 古今字

   第五节 异体字

   第六节 繁简字

   第七节 异读字

   第八节 汉字改革

  疑问代词“奚”及其与“何”字用法的比较

  先秦疑问代词“谁”与“孰”的比较

   一 从意义上比较

   二 从用法上比较

  谈古代白话小说中的“把”“打”“相”“地”

   1.一种特殊的“把”字句:“S·把·O”

   2.动词前加“打”:“打·V”或“打·一V”

   3.动宾短语前加“相”:“相·V·O”

   4.动词后加“的(地)”:“V·的(地)”

  “几何”浅说

   一 内容

   二 用法

   三 “几何”与“几”、“何”

  多少与久暂

   表示数量多少的疑问词语

   表示时间久暂的疑问词语

  “以(已)来”可以表示未来时间

  “所生”指儿子,指母亲?

  古汉语疑问词语的歧义与鉴别

  名词、代词、数词用作动词释例

   一、名词用作动词(兼及名词用作状语)

   二 代词用作动词

   三 数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代词连用现象试析

  用于询问的反义词语

   多少

   近远 远近 疏近

   深浅 浅深 厚薄 高下 大小

   早晚 长短 贵贱

   虚实

  古代汉语的比较问句

   一 用“孰”的比较问句

   二 用“孰与”的比较问句

   三 用“孰若”的比较问句

   四 用“何如”的比较问句

   五 用“何与”的比较问句

   六 用“奚与”的比较问句

   七 用“奚若”的比较问句

   八 用“曷若”的比较问句

  古代汉语反复问句源流初探

   一

   二

   三

  近代汉语中一种新型反复问句

  “如(若)·n·比”小议

  精练的句法 生动的比喻

  六朝以后汉语叠架现象举例

   一 疑问词语*的叠架形式

    (一)A与B叠架为一种新格式

    (二)“A+B”的并列联立格式

   二 副词(状语)的叠架形式

   三 代词的叠架形式

   四 句子格式的叠架形式

   余论

  物体大小表述方式的历史考察

   一

   二

   三

   四

  古代短时词语的构成方式

  古汉语表年龄的语词及其文化背景

   一 年龄表述与人的头发

   二 年龄表达与人的牙齿

   三 年龄表述与人的视力、体力

   四 年龄表述与人的皮肤

   五 年龄表述与人的养育

   六 年龄表述与文献

   七 年龄表述与两数相乘

   八 年龄表述与比喻

   九 年龄表述与宗教习俗

   十 其他年龄表述方式

  古代记时方式与社会文化

   一 以天色的明暗记述时间

   二 以太阳的位置或日影的正斜记述时间

   三 以星月的运行规律及其形变记述时间

    1.以星辰的隐现记述时间

    2.以月亮的位置、形状记述时间

   四 以风霜雪雨露记述时间

   五 以农时、农作物或其它植物的盛衰记述时间

   六 以动物的活动规律记述时间

   七 以人群的活动规律记述时间

   八 以更鼓记述时间

   九 以晷漏记述时间

  论古汉语记时词语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一

   二

   三

   四

  古汉语度量范畴初探

   1.数量表述法

   2.比况表述法

   3.结语

  “V死了”是真死了吗?

  反义词的妙用

   反正

   高低

   死活

   横竖

   左右

 传媒用语短评

  从“冠盖如云”谈开去

  一位“莘莘学子”?

  成语换字小议

  “一个女犯罪小说作家”究竟为何意?

  “各位朋友们”的提法不妥

  “命运多舛”的“舛”

  这是孔老夫子的话吗?

  与赵忠祥同志谈“宁馨”

  应是“休戚与共”

  “光临”前不必用“来”“到”

  恰当使用“如泣如诉”

  是“沧桑”,不是“苍桑”

  “振聋发聩”者究为谁

  “蹉跎”用法商兑

  怎么能“隔岸观火”

  是“别出心裁”还是“别出新裁”

  浅说“匪夷所思”

  “漫长的维谷”?

  “莘莘学子”前不宜再用“多少”

  说“弥”

  应作“世态炎凉”

  注意区分褒、贬义

  说“殆尽”

  音义近似致误举例

  说说“一病不起”

  “黄发垂髫”不能修饰“儿童”

  关于现代汉语“们”字用法的思考

  媒体用语商兑三则

   (一)“明星”与“农民工”

   (二)“情结”一词该用在这里吗?

   (三)“把牢底坐穿”可以这样用吗?

  关于成语的运用

   一 “正中下怀”

   二 “喜怒无常”

   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四 “费尽心机”

   五 “谈何容易”

  对两个电视标题和栏目名称的异见

   (一)

   (二)

  媒体错别字举例

   一 读错的

   二 写错的

  媒体字词运用欠妥举例

  传媒用语商兑三则

   是“倖存者”还是“幸存者”?

   这里用“突兀”恰当吗?

   是“卵生”,还是“孪生”?

  两字同音而误用之举例

   (一)恣——眦

   (二)血——雪

   (三)峙——质

   (四)在——再

   (五)书——叔

  说“巨孹”

  “亲亲我我”应是“卿卿我我”之误

  也说“广袤”

  由“弥天大网”想到的

  浅说“豆蔻”与“豆蔻年华”

  “年华”何以“生生不息”

  “理喻(谕)”不是“理解”

 书评与序

  《西周金文语法研究》读后

  读《古汉语虚词》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读后

  一部专书语法研究的重要著作

  读《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

 纪念文章

  我爱吾师李何林先生

  怀念恩师吕叔湘先生

《古汉语论集》收集了作者自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这半个世纪间发表的大部分论文、文章等(篇幅所限,《论集》成书时删去数篇)。写于1962年初的《〈公羊传〉语法研究》,是作者在导师马汉麟先生指导下撰写的副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也是较早进行的专书语法研究。有关《马氏文通》的论文以及《先秦疑问代词“谁”与“孰”用法的比较》一文,是由吕叔湘先生命题并亲自指导写成的。其他文章,或长或短,也都力求做到立论新颖,言之有据。至于《论集》所收传媒用语短评数十则,是作者用比较深奥的古汉语知识为当前的社会语言实践服务的一种尝试。这些短评对现代语言文字工作者或许有一定的品鉴和指导作用。此作品也对汉语研究工作者,尤其是古汉语工作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