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38

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Talent (2016)

SSAPID:101-6916-1763-83
ISBN:978-7-5201-0114-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概括了首都人才发展的基本情况,论述了首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进展,同时对未来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收录了北京市重点行业、区域和领域的人才发展研究报告,从不同角度展示有关部门、各区、专家学者在推进人才发展中的实践探索、工作成果和思路措施;收录了2016年北京市人才发展的重要事件和政策文件目录,供读者全面了解这一时期北京人才发展的总体脉络。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人才蓝皮书
作 者: 刘敏华
编 辑:仇扬;张苏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6 人才学

[1]王辉耀、刘国福:《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王辉耀:《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

[3]“2016 Silicon Valley Index”,Joint Venture Silicon Valley,2016.

[4]《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特区发展报告(2015)》,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2016.

[5]《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数据手册(2016)》,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2016。

[1]金振鑫:《基于GERT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政策设计问题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集。

[2]乌云其其格:《促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发明与创新》2012年第12期。

[3]白春礼编《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

[4]《白春礼谈中科院打造人才“宜居”新环境》,《科学时报》2011年6月15日。

[5]陆琦、刘淑:《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创造条件》,《科学时报》2008年5月25日。

[6]白春礼:《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 加快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第27期。

[7]李和风:《探析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年第22期。

[8]韩文玲、陈卓、韩洁:《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下的科技人才成长路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29期。

[9]艾树:《基于青年科技人才需求特征的激励机制探讨》,《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第27期。

[10]程郁、王胜光:《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及其政策完善》,《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年第25期。

[11]白春礼、李和风:《科研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践探索》,科学出版社,2011。

[12]李晓轩、李萌:《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三个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年第25期。

[13]张陆、王研:《中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现状及分析——以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为例》,《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4]廖中举:《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环境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基于1662份问卷的实证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8期。

[15]周海金:《广东省青年科技人才状况调查报告》,《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6]李素矿:《我国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培育模式战略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

[17]陈松、周希贤:《重庆青年人才开发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8]于淼主编《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9]王通讯:《人才发展战略论》,中国人事出版社,2013。

[20]赵刚等:《自主创新的人才战略》,科学出版社,2007。

[21]王通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三大模式》,《当代贵州》2013年第21期。

[1]中央组织部等18部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组发[2011]25号。

[2]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京发[2007]27号。

[3]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京组发[2012]5号。

[4]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

[1]民政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辅导读本,2011。

[2]刘军胜:《薪酬管理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美〕约瑟夫·马尔托奇奥:《战略薪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民政部:《2013年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情况通报》。

[5]鄢永斌:《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初探》,《社会福利》2007年。

[6]朱希峰:《加拿大的社会工作体制及其启示》,《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7]顾东辉:《社会工作岗位制度的外来经验》,《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10期。

[8]朱希峰:《台湾社会工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考察》,《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7年第7期。

[9]李迎生:《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

[10]彭善民;《近十年来大陆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社会工作》2009年。

[11]陈琛:《社会工作人才职业素质刍议》,《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第6期。

[12]姚志文:《开发社会工作人才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求是》2007年第18期。

[13]徐坚成、陈跃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趋向及对策》,《人才开发》2007年第9期。

[14]周胜、周爱萍:《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来自厦门市社会救助领域的调研报告》,《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9期。

[1]《〈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解读》,http://www.sipo.gov.cn/zcfg/zcjd/201111/t20111110_630095.html。

[2]王根、李文伟、朱晓光等:《东莞市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现状及发展需求调查与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3卷第32期。

[3]蓝玉、谢子春、谢玲玲:《广西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法制与经济》2015年第12期。

[4]戴宏伟、郑垂勇、赵敏:《东部知识产权人才SWOT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11期。

[5]虞文武、范丽恒、许柏松:《常州市知识产权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知识经济》2012年第17期。

[6]曹新明、梅术文、吴汉东:《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现状及其培养思路》,《知识产权年刊》2007年。

[7]王淑贤:《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前线》2011年第11期。

[8]王肃:《知识产权人才之概念探析》,《学习论坛》2014年第12期。

[9]钱建平:《论高校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错位培养》,《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0]郑胜利:《新经济时代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教育的思考》,《知识产权》2008年第18期。

[11]于立:《浅析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国商界》2009年第1期。

[12]《专利代理机构年度报告公示》,http://dlgl.sipo.gov.cn/txnqueryNdbg.do。

[13]《各区专利申请、授权情况统计》,http://www.bjipo.gov.cn/zwgk/tjxx/zxtj/201505/t20150525_34271.html。

[14]《职等职级》,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G4sz2FBfYJSAgsnFLXVn0 Ikk2chqPr6rZRSNLIyv5tpfSwZhENSlOKQQb23FvpHxMkLcwJDAi-628_SeWuZwa。

[15]《北京市统计局关于公布2014年全市有关平均工资数据的通告》,http://www.bjstats.gov.cn/zwgk/ystg/201506/t20150605_293865.htm。

[1]黄如欣:《医学类高层次人才的获取、保留与发展机制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2010。

[3]国家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卫人发〔2011〕15号,2011。

[4]北京市委组织部:《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京组发〔2012〕5号,2012。

[5]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北京市2014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转自《北京卫生年鉴(2014)》。

[6]David·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

[7]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临床医学发展专项——“扬帆”计划》(2013~2017),2013。

[8]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使命、登峰、青苗”人才认定评审与管理考核暂行办法》,2015。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6。

[3]《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4]《北京市石景山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5]王爱凤、王善杰、彭树堂:《北京创新创业人才特点及发展》,转引自《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6]中共陕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不断促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发展》,《陕西日报》2014年4月10日。

[1]姜黎:《国际人才社区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载体》,《杭州周刊》2016年第8期。

[2]程华民:《国际化社区建设的杭州实践与思考》,《杭州周刊》2016年第4期。

[3]鲍佩萍:《国际化社区建设探索——以无锡新区长江社区为例》,《江南论坛》2015年第9期。

[4]孟续铎、李付俊:《世界城市背景下的北京国际人才发展》,《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5]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统战部课题组:《社区国际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南京市鼓楼区涉外涉侨社区管理的启示》,《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6]牛仲君、崔越:《北京的国际化社区建设——麦子店、望京社区的发展》,《当代北京研究》2012年第1期。

[7]王名、杨丽:《国际化社区治理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8]杨丽:《国际化社区概念辨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9]张杉杉、杨河清:《海归人才需求视角下的政府公共服务》,《中国人才》2011年第4期。

[10]刘中起:《国际化社区公众参与的路径研究》,《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第1期。

[1]姜智鹏:《“长三角人才一体化”七年之困》,《就业与保障》2010年第3期。

[2]肖鸣政、金志峰:《当前区域人才开发合作的成果、问题与对策》,《中国人才》2009年第8期。

[3]陆良程、董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与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大众科技》2013年第15期。

[4]马宁、饶小龙、王选华等:《合作与共赢: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问题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第10期。

[5]蔡吉臣:《环渤海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的成效、问题与建议》,《求知》2012年第4期。

[6]杨洁、辛灵、孙超:《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对策探析》,《当代经济》2015年第31期。

[7]林剑、张向前:《闽台创意人才开发合作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32期。

[8]陈书洁、曹立锋:《区域人才资源开发合作的主要方式研究——基于十六个区域人才开发的历史实践》,《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第4期。

[9]丁向阳、王素玲:《探索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新模式》,《中国人才》2007年第1期。

[10]沈琳、王强:《我国典型区域人才合作模式对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的借鉴与启示》,《河北企业》2014年第2期。

[11]吴继红、乔国通:《区域人才资源开发合作新机制的探索》,《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第22期。

[12]杨君:《京津冀区域人才开发合作的制度变迁模式与未来走向探究》,《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23期。

[13]沈琳、王强:《我国典型区域人才合作模式对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的借鉴与启示》,《河北企业》2014年第2期。

[14]张向前:《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华侨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1]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10~2011)、(2011~2012)、(2013~2014)、(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15年各版。

[2]〔加〕梁鹤年:《政策规划与评估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罗红铁、周琪:《人才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13。

[4]戴长征:《发达国家人才流动与配置》,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

[5]菲利普·蒂尔、魏桂东:《人才战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吴江、王选华:《首都地区人才效能差异化实证研究》,《吉首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7]沈荣华:《世界城市的人才战略》,《组织人事报》2010年7月1日。

[1]《人才学辞典》,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2]《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3]程萍、刘涛:《卢曼理论视角下的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解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4]孟宏道、刘海林:《医学科研机构能力评估的研究现状》,《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98年第4期。

[5]王捷民等:《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与高端人才发展:实践与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3期。

[6]雷忠:《高层次人才绩效模糊综合评价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1年第3期。

[7]黄加文、余健靖、徐莹:《高校高端领军人才绩效评价及决策模型研究综述》,《金融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8]王贝贝:《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政策效能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3。

[9]张瑾:《海外引进高端人才科研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科研环境的视角》,《全球化》2013年第5期。

[10]邱伟年等:《绩效考核方法的介绍、评价及选择》,《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3期。

[11]蔡永红、林崇德:《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2]杨丹萍:《集聚和培养高端人才机制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4期。

[13]刘丽君等:《技术创新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09。

[14]白雪:《科技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第18期。

[15]刘振华等:《科技人才绩效评估方法研究》,《科研管理》2007年第S1期。

[16]王鲁捷、侯建:《科技人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探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1期。

[17]徐向真等:《现代企业绩效考核方法述评》,《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第10期。

[18]丁杰:《知识员工的绩效特征及影响因素与考评策略》,《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3期。

[19]曹凯、牛萍:《中关村高端产业集群创新团队发现与遴选机制研究(2013~2014)》,《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0]萧鸣政主编《人员测评与选拔》,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1]李光红、杨晨:《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4期。

[1]北京市委组织部:《构建人才顺畅流动制度体系调研报告》,2015。

[2]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编《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京津冀产业人才一体化研究》,2014。

[1]陶蕾:《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3年第13期。

[2]杨刚:《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中国电化教育》2016年第3期。

[3]黄兆信:《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模式探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

[4]丁雪峰:《轻管理——让管理很简单的真正秘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5]丁雪峰:《轻管理七步法》,《中欧商业评论》2014年第7期。

[6]丁雪峰、杨河清:《管理的三个逻辑起点》,《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0期。

[7]丁雪峰:《决策中的轻管理》,《企业管理》2013年第7期。

[8]丁雪峰:《中西方人才开发研究的比较》,《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第8期。

[9]丁雪峰:《雇主品牌战略制定的“4P”模型》,《北大商业评论》2007年第10期。

[10]丁雪峰等:《中国雇主品牌蓝皮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简 介:本书总报告概括了首都人才发展的基本情况,论述了打造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的主要进展,同时对未来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行业篇、区域篇、专家篇和特邀报告主要收录了北京市重点行业、区域和专家的人才发展研究报告,力求从不同角度展示有关部门、各区、专家学者在推进人才发展中的实践探索、工作成果和思路措施;附录部分收录了2017年以来...

作者: 刘敏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