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后记
代序 全球史观和中国史学断想
近年“全球化和全球史”论文要目索引
一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探析
一
二
三
四
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整体观
一 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二 关于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 关于世界历史的整体与部分
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
1.“历史发展规律”、作为总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各个民族或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2.关于资本主义与世界历史时代的关系问题
二
1.马克思从来没有脱离开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演变发展和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来谈“跨越”
2.马克思的“跨越”思想并非包含着“不同于西方的另一条完整的历史发展线索”,即所谓“东方发展道路说”
三
全球化视野中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 世界历史的形成开辟了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二 世界历史理论与历史发展道路
(一)单线发展论的局限
(二)跨越“卡夫丁峡谷”
(三)“中心—卫星”式的世界格局
三 历史发展与价值关怀
四 世界历史与全球化浪潮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机制的理论及方法论启示
一 世界历史的形成机制理论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中介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机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资本主义大工业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3.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4.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世界交往的作用机制
(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机制
(一)在世界市场形成后产生的世界交往包括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普遍的全方位的交往与联系
(二)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的形成造成了世界性的阶级对抗和冲突
(三)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的形成构成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的重要前提
二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启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 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论
1.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含义
2.马克思坚持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特性
3.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4.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相统一的
二 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论
1.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普遍的交往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2.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交往之间互动关系构成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
三 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道路论
1.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单线论
2.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由单线论向多线论的转变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系统分析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系统的基本特征
1.“世界历史”的系统整体性
2.“世界历史”的系统相关性
3.“世界历史”的系统动态性
二 马克思“世界历史”系统的发展图式
“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
一
二
1.资本主义的起源:原始积累
2.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的动力:资本的本性
3.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市场
4.资本主义的国际矛盾:国际交换与国际剥削
5.资本主义对待世界经济的双重手法:保护关税与自由贸易
6.资本主义的世界图式:中心与外围
7.资本主义发展的走向:危机与极限
三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历史进程的实际
一 全球化进程的历史轨迹
二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三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型发展的意义
(一)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巨大发展机遇:理论剖析
(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巨大发展机遇:实证考察
四 走向世界大同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
真实与虚幻:全球视野中的近代早期世界经济图景
一 全球视野:“反欧洲中心论的欧洲中心论”?
二 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事实抑或虚构?
三 欧洲的兴起:一种短暂的幸运?
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
一 全球化催生民族国家
二 强势民族主义与弱势民族主义
三 新形势下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
全球化的历史回顾
一 三种时段的全球化观点评析
二 全球化是世界文明对话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民族主义与现代拉美文化的独特性
一 全球化潮流——外来文化的传送带
二 民族主义思潮——滋养本土文化的温床
三 现代拉丁美洲文化的独特性
现代化视野中的全球化
一 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及成因
二 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
三 全球化对世界现代化的影响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城市理论
一 关于“世界城市”理论
二 关于“国际城市”理论
三 “国际城市”理论假说的意义
浅论西方学术界关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
一 西方学术界内存在着很强的质疑全球化观点
二 西方学术界中似具有更强的认同全球化观点
三 西方学术界有关全球化问题争论所带来的启示
反“文化全球化”
一
二
三
四
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
一
二
三
四
五
全球化与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角度
一 全球化正在改变我们赖以参照的坐标系,要求我们同时具有民族性的和全球性的思维
二 全球化正在改变我们的视角,要求我们不断地从背逆性的思维转为前瞻性的思维
三 全球化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向,要求我们不断从纵向思维转为横向思维
四 全球化正在打破非此即彼的简单两分法,要求我们更加综合性地思考问题
五 全球化正在摧毁目的论和宿命论的现实基础,要求我们进行过程性的思维
全球化:已知的与未知的
全球化视野下的亚洲现代化
一 亚洲现代化:世界整体观
二 亚洲现代化:多样性的统一
三 亚洲现代化:宏观与微观
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杂交”现象及概念
一 杂种文化的概念及其意义
1.“杂种”一词的语义学背景
2.“文化杂种化”概念的政治意义
3.社会认同的杂种化
4.文化杂种化的概念与传统文化概念
二 中国历史思想史上的文化交流观念
1.“和而不同”的观念
2.“求同崇儒”对“和而不同”的否定
3.宗教融合论
4.杂种宗教:中国化的佛教与禅宗
5.种族和文化的杂交
6.文化交融的“体”、“用”二分思维
结语
德里克全球化理论述评
一 德里克对全球化的诠释与批判
二 对后殖民批评的批评——对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研究的分析
三 对全球化背景下新儒家思想的批判
混杂性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
一 全球化与文化观念的变迁
二 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混杂性
三 文化混杂性与全球地方化
结语:寻求一种新的平衡
三
全球化和“全球历史观”
一
二
三
略论“全球历史观”
一 全球历史观的基本内涵
二 全球历史观产生的原因分析
三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历史观
“全球历史观”的困境与机遇
全球化与全球史观
从全球史观及其影响所想到的
全球视野下的世界文化史编纂
历史中心与历史联系
全球化、全球史与中国史学
我们真的需要“全球史观”吗?
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构
“全球史观”和世界史学的重建
一
二
三
四
五
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体系的多样性与编纂实践
一
二
三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
一 什么是全球史
二 全球史观的借鉴意义
巴勒克拉夫对欧洲历史的解读
一 变动的世界
二 欧洲与欧洲的“统一”
三 欧洲文明
四 欧洲的遗产
五 欧洲历史的“终结”
六 欧洲的困境
结语
从怀特透视全球史
相关链接
简 介:本书立足于全球史观,在大航海之后的全球化进程中,探讨中葡两种法律文化在16—19世纪 300多年中相遇、碰撞和流变的过程。全书的主题是“共治与分治”,分析了共处与分治的渊源、共处与分治的形成,回溯了共处与分治的发展、共处与分治的动摇,最后探讨了共治与分治的转型,叙述在国际形势突变之中,葡国单方制宪运作,对澳门造成重大影...
作者:
何志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
简 介:该书对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西方史学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从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进行了介绍和研究,特别是西方史学发生的转折和新的契机,如后现代史学的出现和走出后现代、从社会史向文化史的转向、历史人类学的兴起等都有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对于西方新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如跨文化研究、心智史、环境史、全球史、影视史学、后殖民史学等也...
作者:
姜芃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
简 介:本书以全球史观为视角,通过回溯澳门史上的治理结构,分别考察了澳门法律在不同时期的构建及内容,从明末至鸦片战争前夕华洋共处状态下的澳门法律多元格局,到鸦片战争以来至1976年殖民管制时期的澳门法律形态,以及以五大法典为核心的葡萄牙成文法体系在近代澳门社会的延伸适用,还有1976年至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通往“高度自治”的...
作者:
何志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0001年0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