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图书

SSAPID:101-6899-7525-27
ISBN:978-7-5097-0685-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作为研究主题和考察中心,在力图论证和展现其史学思想核心内容的同时,折射出这位国际史学大师的学术理念和治史心路,论及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在中国的影响问题,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 者: 梁民愫
编 辑:李心华;徐思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新探索

 “真文章在孤灯下”

 绪论

  一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和相关研究

  二 关于霍布斯鲍姆史学研究和学术述评

  三 课题研究的理论路径和基本方法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材料来源和价值取向

  五 问题困惑、研究意义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 霍布斯鲍姆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渊源

  第一节 国际思潮与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一 社会心理的作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二 西方新史学潮流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

   三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第二节 英国社会政治变革与学术文化传统

   一 国内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

   二 国内马克思主义学术文化传承

  第三节 英国传统学术理念与人民史学方法

   一 经验主义传统的观念影响和方法熏陶

   二 传统主义史学的学术理念和理论渊源

 第二章 历史本体论:学术人生和社会历史观

  第一节 进步历史观念的变化和意义

   一 西方进步历史观念的嬗变与启示

   二 霍布斯鲍姆进步史观的演化与价值

  第二节 “西方中心论”和“全球历史观”

   一 “西方文明中心论”到“全球历史观”

   二 全球视野与霍布斯鲍姆史学研究

   三 欧洲中心主义情结与思想悖论

  第三节 “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念和底层历史

   一 “自下而上”的历史观与底层历史学

   二 阶级分析方法与底层历史研究

 第三章 历史认识论:过去和现在的理论认知

  第一节 过去的意义与历史的客观性

   一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理论认识前提

   二 过去的意义和历史的客观存在

   三 过去与现在的内在关系和辩证解释

  第二节 历史认识、历史预测与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一 历史认识的实践价值和历史学的预测功能

   二 预测未来和社会改造: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功能差异

 第四章 历史方法论:历史证据、历史学和社会科学

  第一节 历史方法论的分析前提

  第二节 历史学和社会科学

   一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传统论争

   二 历史学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节 历史证据、历史学和社会科学

   一 历史证据、历史事实与历史学的科学性

   二 历史证据对于历史学、社会科学的共同价值

 第五章 理论属性和史观取向:整体社会史的理论方法

  第一节 西方社会史研究传统取向和现代“解释类型”转换

  第二节 整体社会史的理论属性和学科特性

   一 理论依据与整体社会史研究

   二 整体社会史的价值目标追求

   三 整体社会史的学科特征归属

  第三节 整体社会史学的理论架构和分析模式诉求

   一 理论框架的宏观建构与结构分析的精心运用

   二 传统社会结构模式的借鉴与现代社会理论模式的超越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思与整体社会史的建构

 第六章 整体社会史研究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国际反响

  第一节 整体社会史学研究的实践成效

  第二节 整体社会史研究实践的基本特征

   一 整体社会史研究的大众叙述性

   二 整体社会史研究的跨学科特性

   三 整体社会史研究的综合性特征

  第三节 整体社会史学思想的国际回响

   一 对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潜在影响

   二 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显性激励

   三 成为国际社会史学的重要推动因素

 第七章 史学思想现实关怀和历史学家社会责任

  第一节 世界文明的忧患意识与史学研究的现实关怀

  第二节 神话化的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

   一 意识形态、认同历史和史学研究效果

   二 神话历史、历史记忆和意识形态话语批判

   三 史学社会功能、史家社会责任和史学神话终结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创新和研究取向

  第一节 唯物史观与史学思想的理论创新

   一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史学认知和理性继承

   二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批判反思和创新阐释

  第二节 史学研究取向与双重理论视阈(代结语)

   一 霍布斯鲍姆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取向

    (一)霍布斯鲍姆的史学研究取向

    (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二 注重对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双重考察

    (一)关注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渊源研究

    (二)关注文化研究传统中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附录 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反响研究

  一 中国学者视阈下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二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学术界的传播路径

   (一)国内主要学术期刊成为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播媒介

   (二)网络信息成为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快速通道

   (三)史学著作成为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观念载体

   (四)史学原著翻译成为透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依据

   (五)学校专业教育成为传播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基本观念的重要途径

  三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史学的潜在影响

  四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内容摘要

 后记

本课题在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下,试图对兼具当代西方新社会史学家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双重身份的学术名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的史学思想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梳理与挖掘其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指出霍布斯鲍姆的史学研究及以此为显例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实践对国际史学发展所作的贡献,特别揭示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史学的潜在影响。在力图论证和展现其史学思想核心内容的同时,折射出这位国际史学大师的学术理念和治史心路。全书共八章和一个附录,构成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试图提出和解决的问题是:第一章 本章以学术流派与社会变革相互关系为总体框架,具体考察霍布斯鲍姆及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中重要成员的学术渊源。从学派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发展的国际思潮背景入手,阐明西方新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为这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之所以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学术前提。从社会政治、社会心理思潮和学术文化等思想背景层面出发,分析以霍布斯鲍姆为显例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观念形成与学术创新的国内外环境,同时强调英国传统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内在影响。第二章 本章从进步史观、全球史观和“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念等分析视角出发,论述霍布斯鲍姆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历史本体论思想。一方面,分析霍布斯鲍姆进步历史观念的变化和意义;另一方面,在概括“西方中心论”的渊源与流变基础上,阐释霍布斯鲍姆史学研究的全球视野与全球史观的本质特点。特别指出霍布斯鲍姆的全球史观无力避免传统西方中心论的情境浸润,在某种程度上,其欧洲中心主义情结则是一种显性的和隐蔽的西方中心论的结合形态。再者,正是以“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互结合的历史观和史学观为思想指导,他与其他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共同开创了一种关于社会历史研究的新模式。第三章 本章主要集中于霍布斯鲍姆史学观念的中心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并揭示霍布斯鲍姆在历史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和原则设定。有关论述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对过去的意义与历史的客观存在、过去与现在关系问题的深入思考;其二,深切关注历史认识与历史预测未来功能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认识论上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历史学家的独特史学思想内涵。第四章 本章开宗明义地指出霍布斯鲍姆的历史方法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方法。从此核心问题着手,探讨霍布斯鲍姆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论价值及其对社会科学的意义问题,展现著作家基于方法论角度的论题寓意: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复杂关系;历史证据和史学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历史学、社会科学和历史证据的密切关系等理论问题反思。第五章 本章主要揭示霍布斯鲍姆的新社会史学思想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从融合社会历史观、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为一体的史学理论与研究实践层面来说,霍布斯鲍姆关于整体社会史研究方面的深邃见解和理论洞识,无疑集中凝聚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本章概述了他所理解的整体社会史含义,认为这种整体社会史的理论架构主要就是通过结构模式的综合分析,努力追求或执意撰写整体的社会历史,同时指出霍布斯鲍姆整体社会史学思想在社会史学内部与社会科学外部的基本理论视野和双重学术价值。第六章 本章在国际史学、社会科学的外部宏观框架与西方新社会史学内部微观谱系的双重视阈中,旨在阐述霍布斯鲍姆和汤普森等历史学家开创英国新社会史学派的实践成效与基本特征。这也体现了霍布斯鲍姆倡导以整体社会史研究的实践方式,试图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基本动机和重要内容。就史学实践的国际影响而言,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地位已然为国际史学界所认同,这集中表现在英国新社会史学对国际史学的蓬勃发展所作出的推动性贡献方面。第七章 本章认为霍布斯鲍姆无疑是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凝重的历史使命感的人文社会科学家。迄今为止在整个史学研究生涯中,霍布斯鲍姆非常自觉而有意识地直面社会现实的需要和时代环境的挑战,表现出史学思想的强烈现实关怀。他力图寻求历史学的普遍科学性与政治认同性之间的话语制衡机制和合理诠释立场,不懈追求历史解释的科学性和历史学的客观性,切实捍卫历史学的科学性,努力恪守历史学家的价值立场,呼吁任何具有社会良知的历史学家要谨防成为具有纯粹意识形态倾向的政治史家和抛弃史学科学精神的御用工具,批判民族主义史学神话,避免历史或历史学的误用和滥用,从而真正实现历史政治功用和史学社会功能,履行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第八章 本章主要论证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中一个鲜明的治学特征和追求宗旨,史学研究的理论风格与史学理论的创新问题。作为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和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对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进行重新理解与史学认知,并把它视为史学研究的指导原则,这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本章还概述了霍布斯鲍姆的史学研究取向和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强调将来的学术研究需要从双重理论视阈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进行深入考察,深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史学认识。最后,在附录部分,本书重点分析了中国学者视阈下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及其史学思想成果的传播路径,揭示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史学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有益启示和积极作用,预示关于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1.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2。

3.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阿诺德·汤因比:《汤因比与厄本对话录:汤因比论汤因比》,王少如、沈晓红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6.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7.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马俊亚、郭英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埃里克·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赵丙祥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埃瑞克·霍布斯鲍姆:《匪徒:秩序化生活的异类》,李立玮、谷晓静译,中国友谊出版社,2001。

12.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安东尼奥·波立陶:《霍布斯鲍姆:新千年访谈录》,殷雄、田培义译,新华出版社,2000。

13.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贾士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4.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非凡的小人物:反抗、造反及爵士乐》,王翔译,新华出版社,2001。

15.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6.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4。

17.巴尔格:《历史学的范畴和方法》,莫润先、陈桂荣译,华夏出版社,1989。

18.保罗·利科:《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王建华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19.别尔嘉耶夫:《历史的意义》,张雅平译,学林出版社,2002。

20.B.A.哈多克:《历史思想导论》,王加丰译,华夏出版社,1989。

2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2.鲍绍霖编《西方史学的东方回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3.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姚朋、周玉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4.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5.陈启能等:《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6.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7.陈启能主编《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8.杜经国等:《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9.丹尼斯·史密斯:《历史社会学的兴起》,周辉荣、井建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0.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2版。

31.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2.丁耘、陈新主编《思想史研究》(第I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3.德罗伊森著、耶尔恩·吕森、胡昌智编选《历史知识理论》,胡昌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4.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5.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6.《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编选《对历史的理解》,商务印书馆,2007。

37.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顾良、张慧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38.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唐家龙、曾培耿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

39.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吴模信译,商务印书馆,1996。

40.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商务印书馆,1984。

41.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振逢、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2.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43.郭圣铭:《西方史学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44.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5.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6.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刘鑫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

47.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48.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历史: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2007。

49.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或2004。

50.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上),郑明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1.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郑明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2.基思·詹金斯:《论“历史是什么?——从卡尔和艾尔顿到罗蒂和怀特》,江政宽译,商务印书馆,2007。

53.基佐:《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败落起到法国革命》,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1998。

54.姜义华等:《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5.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张广勇、张宇宏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56.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7.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58.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9.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以沃勒斯坦为中心》,上海三联书店,2007。

60.卡尔·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何林、赵平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1.卡尔·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熊子云、翁延真译,重庆出版社,1996。

62.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63.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4.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

65.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

66.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67.陆象淦:《现代历史科学》,重庆出版社,1991。

68.陆象淦主编《新大陆VS.旧大陆》(当代人文译丛,第I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9.罗风礼主编《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70.罗素:《论历史》,何兆武、肖巍、张文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1.刘北成、陈新:《史学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2.刘纪刚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4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3.刘新成主编《历史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

74.马丁·吉尔伯特:《二十世纪世界史》(第1卷),史建云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5.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76.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7.庞卓恒主编《西方新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78.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9.庞卓恒:《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0.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1.钱乘旦、陈晓律等著:《日落斜阳:20世纪英国》,华东师范大学,1999。

82.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2。

83.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4.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97。

85.施密特:《历史和结构——论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历史学说》,张伟译,重庆出版社,1996。

86.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8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88.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9.舒小昀:《分化与整合:1688~1783年英国社会结构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0.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91.特里·伊格尔顿:《历史学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2.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3.吴泽主编《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94.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95.徐迅:《民族主义》(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6.雅克·勒高夫:《新史学》,姚蒙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97.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译,译林出版社,2005。

98.约翰·托什:《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吴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9.严建强、王渊明:《从思辨的到分析与批判的西方历史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100.于沛、周荣耀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论文集1964~2004》(史学理论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1.于尔根·科卡:《社会史的理论与实践》,景德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2.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3.姚军毅:《论进步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4.杨念群、黄兴涛、毛丹:《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5.易兰:《兰克史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06.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赵世玲、赵世瑜译,华夏出版社,1989。

107.伊格尔斯:《20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108.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I卷),龙来寅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09.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II卷),吕丹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10.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III卷),孙立田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1.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2.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3.阎照祥:《英国史》,人民出版社,2003。

114.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115.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116.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2版。

117.张文杰等编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118.朱政惠:《美国中国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9.张雄、王晶雄主编《新编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120.张艳国:《张艳国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121.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

123.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现代史学的挑战——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1961~1988)》,王建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24.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5.周樑楷:《史学思想与现实意识的辩证:近代英国左派史家的研究》,合志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126.张广智主编《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2期。

2.查特吉:《关注底层》,《读书》2001年第8期。

3.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4.陈启能:《略论当代西方史学的观念变革》,《学习与探索》1996年1期。

5.陈启能:《西方史学的发展趋势》,《历史研究》1993年2期。

6.陈启能:《二战后西方历史学的发展趋势》,《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

7.陈立柱:《西方中心主义的初步反省》,《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8.蔡少卿等:《回顾与前瞻——关于社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9.邓广:《〈新左翼评论〉的“更新”》,《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7期。

10.邓京力:《新时期中国社会史发展趋势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

11.德里克:《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历史》,《中国学术》2001年第1期。

12.大卫·伦顿著、王代月摘译:《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反思》,《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7期。

13.恩里科·弗洛雷斯卡诺:《历史学的社会职责》,《第欧根尼》1994年第168期。

14.樊骏:《论文学史家王瑶》,《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

15.弗朗索瓦·贝达里达:《历史实践与责任》,《第欧根尼》(中文版)1996年第1期(总第23期,1996年6月)。

16.冯尔康:《开展社会史研究》,《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17.葛志毅:《由社会史研究引发的史学思考——论史学发展中的科学化与大众性问题》,《求是学刊》1997年第5期。

18.何平:《托玛斯博士谈英国史学》,《史学理论》1988年第4期。

19.赫苏斯·加西亚·马林:《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和总体历史学——皮埃尔·维拉尔教授访问记》,《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3年第9期。

20.侯建新:《西方社会史定义与发展趋势》,《世界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5期。

21.霍布斯鲍姆等:《卡尔·马克思——百年不衰》,《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3年第9期。

22.霍布斯鲍姆:《葛兰西思想评论》,《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2年第12期。

23.霍布斯鲍姆:《判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或观点的标准》,《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3年第3期。

24.霍布斯鲍姆:《“马克思至今仍然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人物”——霍布斯鲍姆访谈录》,《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1期。

25.霍布斯鲍姆:《没有权利的权力——霍布斯鲍姆谈美国的“人权帝国主义”和欧美关系》,《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11期。

26.霍布斯鲍姆:《认同政治与左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2期。

27.霍布斯鲍姆:《工人运动的世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6期。

28.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2期。

29.霍布斯鲍姆:《摆脱困境——社会主义仍然富有生命力》,《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2年第1期。

30.霍布斯鲍姆:《国家与全球化》,《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9年第8期。

31.霍布斯鲍姆:《当今的意识形态危机》,《国外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32.姜芃:《霍布斯鲍姆与新社会史》,载陈启能主编《八十年代的西方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3.姜芃:《试析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现状和历史命运》,《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

34.姜芃:《中国社会史的发展与英国新社会史:若干比较与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1期。

35.姜芃:《霍布斯鲍姆的世界体系思想》,载《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6.姜芃:《霍布斯鲍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37.姜芃:《E.P.汤普森的史学思想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38.姜芃:《20世纪的世界体系——读霍布斯鲍姆的〈极端的年代〉》(上、下),《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3期、第4期。

39.井上幸治:《年鉴学派成立的基础——亨利·贝尔在法国史学史中的地位》,《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40.居伊·布瓦:《马克思主义和新史学》,《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1年第4期。

41.科吉斯托夫·波米扬:《史学:从道德科学到电脑》,《第欧根尼》(中文版)2000年第2期(总第32期,2000年12月)。

42.李剑鸣:《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南开学报》2003年第2期。

43.李剑鸣:《关于二十世纪美国史学的思考》,《美国研究》1999年第1期。

44.刘军:《E.P.汤普森阶级理论述评》,《世界历史》1996年第6期。

45.刘为:《历史学家是有用的——访英国著名史学家E.J.霍布斯鲍姆》,《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4期。

46.罗依德:《社会史的理论方法》,《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1期。

47.马雪萍等:《现代西方史学理论发展的趋向和特点》,《史学理论》1987年第3期。

48.孟凡东:《亚洲区域模式论——滨下武志教授的“亚洲史重构”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5期。

49.迈克尔·罗伯茨:《历史》,《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第15卷第3期(1998年8月)。

50.尼尔·J.斯梅氏尔瑟:《社会学理论》,《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第12卷第1期(1995年2月)。

51.瞿林东、龚书铎等:《面向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如何深入——既要“自下向上”也要“自上向下”》,《求是》2000年第11期。

52.庞卓恒:《让马克思主义史学宏扬于国际史坛——访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希尔顿》,《史学理论》1987年第3期。

53.庞卓恒:《唯物史观与西方史学的危机与变迁》,《世界历史》1984年第4期。

54.普里皮斯诺夫:《论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学的关系》,《哲学问题》1961年第1期。

55.沈汉:《纪念英国左翼史学家拉菲尔·萨缪尔》,《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

56.沈汉:《评爱德华·汤普森的新作〈民众的习惯〉》,《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57.沈汉:《爱德华·汤普森的史学思想》,《历史研究》1987年第6期。

58.沈汉:《希尔与英国革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11期。

59.沈汉:《史学巨擘 杰出一生:悼念爱德华·汤普逊》,《世界历史》1994年第1期。

60.邵大伟:《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评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1.松村高夫:《英国社会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

62.唐纳德·奥斯特洛夫斯基:《回到史料》,《第欧根尼》(中文版)1989年第1期(总第9期,1989年6月)。

63.涂志勇:《英国新社会史学派概述》,《社会科学》(沪)1986年第10期。

64.王尔勃:《雷蒙德·威廉斯及其晚期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载刘纪刚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4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5.王加丰:《伏尔泰的世界史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66.王家范:《解读历史的沉重——评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史林》2000年第4期。

67.王家范:《中国社会史学科建设刍议》,《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68.王学典:《新时期史学思潮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69.王先明:《中国社会史理论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5期。

70.王先明:《试论社会史研究对象及其范围》,《河北学刊》1990年第2期。

71.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晋阳学刊》2004年第1期。

72.沃尔冈·屈特勒:《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叙事体”史学》,《史学理论》1988年第1期。

73.谢天冰:《英国的社会史研究评述》,《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3期。

74.徐浩:《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辨析》,《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6期。

75.徐浩:《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演进》,《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6期。

76.徐浩:《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史学的变迁》,《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2期。

77.许殿才:《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78.孟广林:《密切追踪西方史学流派、深化我国的世界史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79.伊格尔斯:《近十五年西方历史学的新发展》,《文史哲》2005年第4期。

80.于沛:《变动中的西方史学》,《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6期。

81.于沛:《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82.于沛:《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

83.于沛:《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回顾与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

84.于尔根·科卡:《20世纪下半叶国际历史科学的新潮流》,《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1期。

85.易克信:《霍布斯鲍姆论唯物史观》,《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7期。

86.俞吾金:《突破“欧洲中心论”的思维框架》,《学术月刊》1998年第5期。

87.张广勇:《论美国史学理论取向》,《史林》1996年第4期。

88.张玲蓉:《战后美国史学主要流派及方法论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89.张澜、鄢玉枝:《从地方性知识角度看西方独特价值的普遍性叙事》,《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90.张广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趋向》,《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6期。

91.张广智:《西方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

92.张广智:《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刍议》,《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93.张广智:《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5期。

94.张旭鹏:《文化、权力与世界历史——兼评埃里克·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95.周樑楷:《1956年对英国马克思史家的冲击:以哈布斯颇和汤姆森为分析对象》,载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主编《第三届史学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青峰出版社,1992。

96.周樑楷:《英国史学上的“经济史取向”:其形成及艾希顿的贡献》,载中兴大学历史系主编《中西史学史研讨会论文集》,台中中兴大学,1986。

97.周俊文:《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论工业革命》,《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6期。

98.兹韦耶列娃、列宾娜:《英国的社会史和“新史学”》,《世界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2期。

99.周晓虹:《浅论社会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00.朱政惠:《柯文教授的清史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

101.朱政惠等:《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回顾》,《史林》2004年第5期。

102.赵世玲:《人·文化·历史——爱德华·汤普森及其〈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史学理论》1987年第4期。

1.Barraclough,G. 1955:History in a Changing World,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Blackburn,R. 1972:Ideology in Social Science:Readings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London:Fontana/Collins.

3.Bloch,M. 1983:Marxism and Anthropology,Oxford.

4.Burckhardt,J. 1958:Judgments on History and Historians,London:S.J. Reginald Saunders & Company.

5.Burke,P. 1980:History and Sociology,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6.Cantor,N.F. 1997:The American Century:Varieties of Culture in Modern Times,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7.Chatterjee,1993:The Nation and Its Fragment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Cornforth,M.(ed) 1978:Rebel and Their Causes:Essays in Honor of A.L.Mortom,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

9.Corner Paul. 1985,“Marxism and British Historiographical Tradition”,in Zygmunt G. Baranski(ed,.)Developing Contemporary Marxism,London:The Mac Millan Press.

10.Dobb,M. 1946: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1.Dworkin,D. 1997:Cultural Marxism in Postwar Britain:History,the New Left,and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Studies,Durn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12.Feinstein,C.H.(ed) 1967:Socialism Capitalism and Economic Growt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Forgacs,D.(ed.)2000,The Antonio Gramsci Reader:Selected Writings,1916-1935,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14.Fogel,R.W.,and Elton,G.R. 1983:Which Road to the Past:Two Views of History,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5.Galtung,J.,and Inayatullah,S. 1997:Macrohistory And Macrohistorians:Perspectives on Individual,Social,and Civilizational Change,London:Westport,Connecticut.

16.Gilbert,F.,and Graubard,S.R. 1972:Historical Studies Today,New York.

17.Gutta,R. 1983:Elementary Aspects of Peasant Insurgency,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Hill,C. 1956:Economic Problems of the Church:From Archbishop Whitgift to the Long Parliament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Hill,Chr. 1955:The English Revolution:1640,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

20.Hill,Chr. 1957: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Harmondsworth:Penguin.

21.Hilton,R. 1983:A Medieval Socie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Hilton,R. 1987:The Transition from Feudalism to Capitalism,London:Version.

23.Hobsbawm,E. 1994:The Age of Extremes:A History of the World 1914-1991,New York:Pantheon books.

24.Hobsbaw,E.J.,and Rude,G. 1969:Captain Swing,London:Lawrence & Wishart.

25.Hobsbawm,E.J. 1997:On History,New York:The New Press.

26.Hobsbawm,E.J.(ed) 1982:The History of Marxism,Volume 1:Marxism in Marx’s Day,Brighton:The Harvester Press.

27.Hobsbawm,E.J.,and Ranger,T. 1983: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Hobsbawm,E.J. 1948:Labour’s Turning Point:1880-1890,London:Lawrence & Wishart.

29.Hobsbawm,E.J. 1959:Primitive Rebels:Studies in Archaic Forms of Social Movement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30.Hobsbawm,E.J. 1964:Karl Marx:Pre-Capitalist Economic Formations,London:Lawrence & Wishart.

31.Hobsbawm,E.J. 1964:Labouring Men: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Labour,New York:Basic Books.

32.Hobsbawm,E.J. 1969:Bandits,Harmondsworth:Weidenfeld and Nicolson.

33.Hobsbawm,E.J. 1969:Industry and Empire:From 1750 to the Present Day,Penguin Books:Weidenfeld and Nicolson.

34.Hobsbawm,E.J. 1973:Revolutionaries:Contemporary Essays,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

35.Hobsbawm,E.J. 1984:Worlds of Labour:Further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Labour,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

36.Hobsbawm,E.J. 1990: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Programme,myth,Rea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7.Hobsbawm,E.J. 2000:On the Edge of the New Century,New York:The New Press.

38.Hobsbawm,E.J. 2002:Interesting Times:A Twentieth-Century Life,New York:Pantheon Book.

39.Iggers,G.G.,and Parker,H.T. 1979: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storical Studies:Contemporary Research and Theory,Westport Conn:Greenwood Press,Inc.

40.Johnson,R.,and McLennan,G.,et al.(eds) 1982:Making Histories:Studies in History Writing and Politics,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41.Jones,G.S. 1976:Outcast London,Harmondsworth:Penguin.

42.Jones,G.S. 1983:Languages of Cla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3.Kaye,H.J. 1984:The British Marxist Historians:An Introductory Analysis,Cambridge:Polity Press.

44.Lacapra,D. 1984:Rethinking Intellectual History,New York.

45.Loryd,Ch. 1986:Explanation in Social History,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6.

46.Makdisi,S.,et al.(eds) 1996:Marxism beyond Marxism,New York:Routledge.

47.Marho,1983:Visions of History:Interviews with Radical Historians,New York:Pantheon Books.

48.McLellan,D. 1998:Marxism after Marx:An Introduction,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49.McNeill,W.H. 1967:A World History,New York.

50.Meszaros,I.(ed) 1971:Aspects of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51.Morton,A.L. 1979:A People’s History of England,London:Lawrence & Wishart Ltd.

52.Newton,K. 1969:The Sociology of British Communism,London:Allen Lane.

53.Nisbet,R. 1980:History of Ideal of Progress,New York:Basic Books.

54.Samuel,R.,and Jones,G.S. 1982:Culture,Ideology and Politics:Essays for Eric Hobsbaw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55.Samuel,R. 1981:People’s History and Socialist Theor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56.Stone,L. 1965:The Crisis of the Aristocracy:1558-1641,Oxford.

57.Stone,L. 1973:Family and Fortune,London.

58.Stone,L. 1977:The Family,Sex and Marriage in England:1500-1800,London.

59.Thane,P.,et al.(eds)1984:The Power of the Past:Essays for Eric Hobsbaw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0.Thomas,K. 1978:Religion and the Decline of Magic,London:Penguin.

61.Thompson,E.P. 1955:William Morris:Romantic to Revolutionary,London:Lawrence & Wishart.

62.Thompson,E.P. 1968: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Harmomdsworth:Penguin.

63.Thompson,E.P. 1977:Whigs and Hunters,Harmondsworth:Penguin.

64.Thompson,E.P. 1978:The Poverty of Theory and Other Essays,London:Merlin Press Ltd.

65.Thompson,E.P. 1991:Customs in Common:Studies in Traditional Popular Culture,London:Merlin Press.

66.Torr,D. 1956:Tom Mann and His Times,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

1.“Interview with E.P.Thompson”,Radical History Review,3,Fall 1976.

2.Aaron I. Gureuich,“The Doub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Historian”,Diogenes,No.168,1994.

3.Christopher Hill,“Historians on the Rise of British Capitalism”,Science & Society,Vol.14,no.4(Fall 1950).

4.Christopher Hill,R.H.Hilton,and Eric Hobsbawm,“Past and Present:Origins and Early Years”,and,Jacques Le Goff,“Later History”,Past and Pre-sent,No.100,(August 1983).

5.Daphne May,“Work of the Historians’ Groups”,Communist Review,May 1949.

6.David McLellan,“Past and Present:Marx and Marxism”,Politics Study,Vol.47,No.5,(December 1999).

7.E.J.Hobsbawm,“The Contribution of History to Social Science”,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xxxiii,no.4,1981

8.E.J. Hobsbawm,“A life in History”,Past and Present,Vol.,177,Number 1(November 2002).

9.Herbert Gutman,“Work,Culture,and Society in Industrializing America,1815-1919”,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June 1973.

10.Harvey J. Kaye,“Fanning the Spark of Hope in the Past:the British Marxist Historians”,Rethinking History,4:3(2000).

11.James Klugmann,“The Found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Great Britain”,Marxism today,January 1960.

12.James A.Henretta,“Social History as Lived and Written”,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84,No.5.(Dec.,1979).

13.James Cronin,“Creating a Marxist Historiography:The Contribution of Hobsbawm”,Radical History Review,19,Winter 1978-1979.

14.Jon S.Cohen,“The Achievements of Economic History:The Marxist Scholl”,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38,No.1,(Mar.,1978).

15.Raphael Samuel,“British Marxist Historians,1880-1980:Part one”,New Left Review,no,120(3-4,1980).

16.Tim Patterson,“Notes on the Historical Application of Marxist Cultural Theory”,Science & Society,Volume xxxix,Number 3,Fall 1975.

17.Paul Corner,“Marxism and British Historiographical Tradition”,in Zygmunt G. Baranski(ed).1985:Developing Contemporary Marxism,London:The Mac Milla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