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5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0)图书

Annual Report on Action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2010)

SSAPID:101-6895-7901-38
ISBN:978-7-5097-1909-1
DOI:
ISSN: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坎昆

[内容简介] 本书由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分析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资深专家撰稿,全面介绍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进展,深入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成效和面临的挑战,力图为读者全景式地展示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关键问题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帮助读者关注和理解坎昆会议各种可能的国际气候政策选择,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本书资料翔实、分析透彻、观点权威,对从事相关领域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研究人员、研究生和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希望了解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动态、政策和行动的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新闻媒体和非政府组织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气候变化绿皮书
编 辑:王玉水;赵学秀;蔡莎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X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中文摘要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总报告

  转折调整 务实行动

   一 哥本哈根会议:从乐观到挫折

    (一)哥本哈根会议预期

    (二)预期幻觉:全面实现巴厘路线图

    (三)哥本哈根的利益交锋

    (四)受挫的结局

    (五)哥本哈根进程的反思

   二 坎昆会议难以跨越的焦点问题

    (一)双轨还是并轨

    (二)关键要素的序列解读

    (三)长期目标

    (四)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

    (五)资金

    (六)发展中国家减缓行动的透明度或“三可”

    (七)贸易措施

   三 采取措施,促国内行动

    (一)明确减排目标

    (二)着力关键减排领域

     1.调整产业结构

     2.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

     3.优化能源结构

    (三)采取积极减排措施

   四 理性认识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

    (一)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努力与绩效

    (三)如何看待“二氧化碳排放大国责任”

   五 中国低碳转型的动因、挑战与途径

    (一)低碳转型的动因

    (二)转型进程

    (三)高碳补贴低碳的转型悖论

   六 跨越坎昆:气候谈判的走向与选择

    (一)当前国际气候谈判形势分析

    (二)跨越坎昆的可能策略与选择

    (三)“顺势而为”:顺势,但要有所作为

 气候变化热点议题

  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规则和评估流程以及主要结论介绍

   一 IPCC的由来

   二 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规则和评估流程

    (一)IPCC的组织结构

    (二)IPCC评估报告的内容

    (三)IPCC评估报告引用文献的指导方针

    (四)IPCC评估报告的评审规则

    (五)IPCC评估报告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1. IPCC所有重大决策,都需要在全会上一致通过

     2.组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主要作者团队

     3.强调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对基础信息的忠实性

     4.严格遵照既定程序对报告进行评审和一致批准

   三 IPCC四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其影响

    (一)第一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其对《公约》谈判的影响

    (二)第二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其对《公约》谈判的影响

    (三)第三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其对《公约》谈判的影响

    (四)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其对《公约》谈判的影响

   四 理性看待对IPCC评估结论的质疑

   五 第五次评估报告的最新进展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新动向及其对于谈判的可能影响

   一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IPCC AR5第一工作组报告主要内容

    (二)IPCC AR5第二工作组报告主要内容

    (三)IPCC AR5第三工作组报告主要内容

    (四)IPCC AR5涉及的交叉性问题

   二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可能对谈判进程产生影响的关键问题

    (一)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关键脆弱性

    (三)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水平

    (四)适应的选择及其成本效益

    (五)减缓措施的选择和社会经济成本

    (六)责任分担机制及公平性

   三 结论

  减缓行动的中长期目标

   一 全球长期目标

   二 各国更新后的中期目标评价

   三 可比性问题

    (一)量化承诺强度的可比性指标

    (二)法律形式与履约的可比

  《巴厘行动计划》下发展中国家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国内减缓行动

   一 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NAMAs与“三可”的演进

   二 NAMAs及其“三可”要求在未来气候制度中的位置

   三 NAMAs的定义与范围

   四 可测量、可报告与可核实的含义

   五 国家信息通报

   六 对于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的磋商与分析

    (一)秘书处报告阶段

    (二)被审议成员的自我评估

    (三)书面问题与会议审议

    (四)审议报告的公布

  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机制现状、动态及展望

   一 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机制现状

    (一)《公约》内资金机制

     1.全球环境基金

     2.气候变化特别基金和最不发达国家基金

     3.《议定书》下的适应基金

    (二)《公约》外资金机制

     1.多边机制

     2.双边机制

   二 巴厘路线图以来谈判动态

    (一)谈判动态和各方主要观点

     1.供资义务、资金规模

     2.资金来源

     3.治理结构

    (二)《哥本哈根协议》概述

   三 气候变化资金机制展望

    (一)关于快速启动资金

    (二)关于2012年后资金机制

     1.资金来源

     2.资金使用

     3.制度安排

     4.治理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改革

   一 CDM的发展现状

    (一)全球CDM市场的发展

    (二)中国CDM市场的发展

   二 CDM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系统效率低下

    (二)决策的透明性、一致性和公平性有待提高

    (三)项目审定/注册/核证/签发中的不确定性较大

    (四)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

    (五)项目的区域分布不均衡

    (六)2012年之后规则的不确定性较大

   三 CDM的未来发展

    (一)2012年之前的改革

     1.提高系统效率

     2.提高EB决策的透明性、一致性和公平性

     3.提高DOE的工作质量

     4.促进CDM项目的均衡区域分布

    (二)2012年之后的改革

  REDD+谈判议题的进展和走向

   一 REDD+谈判议题的背景

   二 REDD+谈判议题由来和演变过程

   三 REDD+议题谈判所涉主要问题和各方主要立场

   四 当前谈判取得的进展

   五 未来谈判走向

 主要国家或集团气候政策新进展

  美国气候与能源立法进展及其影响

   一 参议院主要气候与能源法案内容分析

    (一)综合性法案

     1.《清洁能源就业与美国电力法》和《美国电力法》

     2.《促进美国复兴碳限排与能源法》

    (二)专门性法案

     1.《美国清洁能源领导法》

     2.《电动汽车促进法》

     3.《清洁能源就业与石油公司责任法》

   二 限量排放与交易:气候与能源立法辩论的核心

   三 美国气候与能源立法前景评估

   四 美国气候与能源立法对国际气候合作的影响

   五 结语

  欧盟气候政策新进展

   一 背景

   二 欧盟有关2012年以前的气候制度立法

    (一)欧盟成员国2020年减排20%的目标的分担

     1.概况

     2.灵活减排

    (二)有关CO2收集和地质储存的2009/31/EC号指令

    (三)有关推广清洁、节能公路运输车辆的2009/33/EC号指令

    (四)有关燃油质量的2009/30/EC号指令

   三 欧盟的可再生能源政策

    (一)各成员国的目标

    (二)中间目标

    (三)各成员国可自由选择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

    (四)建筑和集中供暖

    (五)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

   四 有关EU ETS第三阶段(2012~2020年)的政策

    (一)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第三阶段(2012~2020年)的运行规则(2009/29/EC号指令)

    (二)将民航纳入EU ETS的监管范围*

   五 提高能效

    (一)欧洲能效行动计划(EEAP)〔COM(2006)545〕

    (二)2009/125/EC号生态设计指令

    (三)能效一揽子计划〔COM(2008)772〕

     1.改写建筑节能指令(2002/91/EC)的建议〔COM(2008)780〕

     2.标签指令修订(2010/30/EU)

   六 分析和展望

    (一)分析

    (二)欧盟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反应

    (三)展望

  BASIC集团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前言

   二 BASIC集团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三 基础四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趋势

   四 基础四国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合作基础

    (一)保障发展权益争取合理的排放空间

    (二)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行动

   五 基础四国在构建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中的努力

    (一)积极参与公约内外对话机制

    (二)公布国家减排行动目标

    (三)建立“基础四国+”部长级会议机制

   六 基础四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凝聚共识、消除分歧、促进团结

    (二)争取发展权益的“矛”和“盾”

    (三)协调南北立场的新途径

   七 巩固已有交流机制,加强四国集团协调能力

  中小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及对谈判的影响

   一 引言

   二 基本背景

   三 各方利益诉求

    (一)利益集团的主要立场

     1.非洲集团

     2.最不发达国家

     3.小岛国联盟

     4.玻利瓦尔联盟

     5.初步分析

    (二)各利益集团对《哥本哈根协议》的态度

   四 未来展望

    (一)与发展中国家总体立场一致的方面

    (二)与发展中国家立场相左的方面

    (三)对未来国际气候变化制度构建的影响

    (四)我国与中小发展中国家携手参与国际气候制度构建的建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及成效

  “十一五”节能目标及绩效评估

   一 节能减排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强能源立法和中长期能源规划

    (二)制定实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方案

    (三)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五)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增长

    (六)投资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七)强化高耗能企业节能管理

    (八)推动交通和建筑节能

    (九)低碳城市试点

   二 节能目标和政策实施绩效

    (一)全国总体完成情况

    (二)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完成情况

    (三)高耗能行业的表现

    (四)实施主要政策措施的成效

     1.淘汰落后产能

     2.投资重点节能工程

     3.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4.千家企业节能考核

     5.建筑节能

     6.逐渐健全能源统计和节能减排评估考核体系

   三 推动节能减排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推动节能减排的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四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的前景展望

  实现40%~45%目标的途径和政策思考

   一 中国2020年碳强度目标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二 中国实现2020年碳强度目标的优化路径分析

    1.低碳能源与经济模型简介

    2. LCEM模型模拟结果

   三 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减排目标分配及其影响分析

    (一)“十二五”和“十三五”减排目标分配

    (二)不同减排目标的影响分析

    (三)“十二五”与“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及碳排放总量

    (四)影响目标实现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四 中国实现2020年碳强度目标的政策思考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与进展

   一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回顾

   二 2009年以来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和计划

    (一)农业

    (二)水资源

    (三)森林和草原

    (四)海岸带及沿海地区

    (五)其他领域

   三 2009年以来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和行动的主要进展

    (一)针对干旱采取积极的适应行动,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

    (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防汛抗旱体系建设,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抗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

    (三)加强森林和草原管理工作,推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四)加强海洋观测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沿海重点经济发展区域的海洋灾害预防,强化应对海平面升高的适应性对策

    (五)加强防灾减灾协作体系建设,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

   四 适应气候变化的地方行动和区域进展

    (一)长江三峡库区气候适应措施和行动进展

    (二)鄱阳湖流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和能力建设*

    (三)云南省积极实施适应措施并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

   五 适应气候变化的科研支撑和公众参与的进展

    (一)我国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国家增加了对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二)通过科普宣传和公众参与,促进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非政府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六 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面临巨大挑战

    (二)适应气候变化在政策、技术、资金、体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障碍

    (三)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薄弱,政府决策机制建设、区域影响评估和适应措施均有待加强

    (四)相对于减缓而言,适应气候变化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公众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五)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机制和国际转移机制尚未建立

   七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建议

    (一)制定国家层面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二)加强基础研究和适应风险管理,开展区域影响评估和适应措施

    (三)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和科普宣教,提高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四)建立巨灾保险基金,推广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及衍生品市场,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国际分担机制

    (五)加强能力建设,在重点领域和脆弱区域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低碳建筑领域的相关政策和行动

   一 建筑行业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一)低碳建筑释义

    (二)建筑碳排放总量与比例呈增长趋势

    (三)建筑行业减排潜力巨大

    (四)建筑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领域

     1.北方地区城镇供热计量改革

     2.提高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

     3.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4.推广住宅全装修和装配式施工

     5.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

     6.绿色建筑的示范推广

   二 建筑领域的现行相关政策及行动进展

    (一)低碳建筑相关法律、政策与标准

    (二)近期推动建筑节能减排的行动进展

     1.研究制定建筑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2.标志认证与评奖示范

     3.监督检查与摸底调查

     4.完善节能减排体系与部门规章

     5.国际合作与国内区域合作

   三 建筑行业减排所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1.部分地方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2.建筑节能各项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包括法律层面和经济政策层面

    3.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水平有待提高

    4.北方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任重道远

    5.农村建筑节能工作尚未启动

   四 推动低碳建筑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建筑节能的基准线

    (二)对建筑节能标准的更新与维护要制度化、系统化和定期化

    (三)加快编制建筑碳排放的计算方法与核算规则

    (四)切实加强政府办公建筑与大型公共建筑的碳排放公示

    (五)加强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和节能监察部门的能力建设

  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一 森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功能与作用

    (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储碳库

    (二)森林锐减造成大量碳排放

    (三)恢复和保护森林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四)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五)木质林产品和林业生物质能源的贮碳减排作用

    (六)林业措施是低成本减排并增加社会就业的有效途径

   二 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实践

    (一)中国林业建设的努力与成就

     1.人工林面积继续位居世界首位

     2.我国森林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抵消了部分工业排放

    (二)管理创新 促进增汇

     1.健全机构,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管理

     2.积极探索,实施全球首个清洁发展机制的林业碳汇项目

     3.建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推动捐资造林增汇减排

     4.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确保管理科学规范

     5.开展林业低碳试点,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6.积极宣传,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三 实现2020年林业双增目标

    (一)提出并落实林业双增目标的意义重大

    (二)实现林业双增目标所面临的困难和具备的有利条件

    (三)推进实现林业双增目标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

    (四)我国林业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展望

  NGO与气候变化

   一 哥本哈根会议后NGO参与国际气候进程的新特点

   二 国际NGO对中国的关注

   三 中国本土NGO的兴起和工作进展

  低碳世博与城市发展

   一 上海世博会的低碳特色

    (一)主要低碳技术

     1.开发利用太阳能

     2.江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减少运营能耗

     3.水体修复技术改善环境

     4.半导体照明点亮世博

     5.既有建筑改造传承文化

    (二)绿色生态建筑

    (三)低碳世博园区的运营

     1.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

     2.网上世博会开创先河

     3.气象服务和环境监测

     4.人流仿真科学运营

     5.门票信息化技术

     6.能源与环境信息管理系统

    (四)低碳世博会和宣传

   二 城市低碳发展背景

   三 世博会低碳效应

    (一)战略效应

    (二)技术效应

    (三)经济效应

    (四)理念效应

   四 世博会低碳效应的优化

 研究专论

  中国对碳关税问题过度担忧了吗?

   一 碳关税问题的由来

   二 碳关税问题的本质

    (一)碳关税对碳泄漏的过度纠正将引发新的不公平

    (二)碳关税是发达国家对内安抚和对外施压的工具

   三 碳关税对中国的潜在影响

   四 中国的政策应对

    (一)国际层面

    (二)国内层面

  低碳经济试点省市低碳发展现状评估

   一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及核心要素

   二 低碳经济转型的基础与驱动因素

    (一)资源禀赋

    (二)技术进步

    (三)消费模式

    (四)经济发展阶段

   三 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低碳产出指标

    (二)低碳消费指标

    (三)低碳资源指标

    (四)低碳政策指标

   四 低碳经济试点省市的低碳发展状态评价

   五 结束语

  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含义

   一 适应气候变化的理论分析构架

   二 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

   三 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选择

    (一)农业适应能力建设

    (二)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

    (三)健康风险管理及城乡医保体制

    (四)沿海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

   四 结论与讨论

  二氧化碳累积排放相关研究进展

   一 人均历史累积排放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一)人均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人均历史累积排放

    (三)人均历史累积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

     1.模式简介

     2.资料

     3.模式验证和敏感性试验

     4.人均历史累积排放对全球变化相对贡献的数值模拟

   二 基于人均和累积排放的减排责任分担方法介绍

    (一)外国学者提出的减排责任分担方法

    (二)中国学者提出的减排责任分担方法

     1.基于人均累积排放的分担方法

     2.碳预算方案

   三 基于人均历史累积排放相等原则下的碳排放权计算

    (一)人均累积排放收支

    (二)碳排放权计算

   四 相关建议

 附录

  附录Ⅰ 哥本哈根协议

  附录Ⅱ 世界部分国家人口数据(2008年)

  附录Ⅲ 世界部分国家经济数据(2008年)

  附录Ⅳ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能源与碳排放数据(2009年)

  附录Ⅴ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指标

 Abstract

 气候变化绿皮书编撰委员会

 法律声明

 前言

2009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尽管哥本哈根会议没能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定,但对推动国际气候进程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了使2010年底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会议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10月在中国天津额外增加了一次技术层面的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坎昆会议能够有实质性突破吗?本书组织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分析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资深专家撰稿,介绍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进展,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及成效和面临的挑战,关注和理解坎昆会议各种可能的国际气候政策选择,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本书包括总报告及四个专题篇。总报告旨在分析从哥本哈根走向坎昆之路,从总体上把握当前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和挑战。第一专题篇聚焦气候变化领域的热点议题,分别就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减缓行动的中长期目标,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MRV),资金,清洁发展机制(CDM)改革,减少毁林排放(REDD)等问题的近期谈判形势、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走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二专题篇集中反映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气候政策新进展,分别就美国气候相关立法、欧盟气候政策的目标和主要措施、“基础四国”(BASIC)集团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中小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利益诉求进行了探讨。第三专题篇聚焦中国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具体行动,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十一五”规划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到2020年减缓行动目标的实现途径、适应战略和政策、低碳建筑、森林碳汇、非政府组织(NGO)与公众参与、上海世博会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等问题。第四专题篇为研究专论,选取碳关税、低碳城市指标体系、适应气候变化评价方法、人均累积碳排放等热点问题,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最后还收录了《哥本哈根协议》,各国人口、经济、能源和排放等主要数据,以及中国各地区完成“十一五”规划节能目标进展情况等,供读者参考。

[1]戴晓苏、任国玉:《气候变化外交谈判中的科技支持》,《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6期,第91~95页。

[2]秦大河、陈振林、罗勇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第2期,第65~73页。

[3]林而达、吴绍洪、戴晓苏等:《气候变化影响的最新认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第5期,第125~131页。

[4]潘家华、孙翠华、邹骥等:《减缓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认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第7期,187~194页。

[5]王绍武、罗勇、赵宗慈等:《关于气候变暖的争议》,《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第8期,第917~922页。

[6]IPCC.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UK and New York,US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7]方精云、王少鹏、岳超等:《“八国集团”2009意大利峰会减排目标下的全球碳排放情景分析》,《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第10期,第1339~1346页。

[8]丁仲礼、段晓男等:《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第8期,第1009~1027页。

[9]潘家华、陈迎:《碳预算方案: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83~98页。

[10]何建坤、滕飞等:《在公平原则下积极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47~53页。

[11]Hu Guoquan,Luo Yong,Liu Hongbin,“Contributions of Accumulative Per Capita Emission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Adv. Clim. Change Res.,2009,5(Suppl.):30-33.

[1]AWGKP,Reports of the Ad Hoc Working Group on Further Commitments for Annex I Parties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on the second part of its fifth session,on its sixth session and on the second part of its sixth session,2008.

[2]AWGKP,Reports of the Ad Hoc Working Group on Further Commitments for Annex I Parties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on its seventh session,on its eighth session,on it ninth session and on its tenth sessions,2009.

[3]AWGKP,Reports of the Ad Hoc Working Group on Further Commitments for Annex I Parties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on its eleventh session,on its twelveth session,and on its thirteenth session,2010.

[4]UNFCCC,Report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on its fifteenth session,held in Copenhagen from 7 to 18 December 2009,2009.

[5]UNFCCC. CDM Home. http://cdm.unfccc.int.

[1]《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8。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度报告)》,2009。

[6]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2009。

[7]国家海洋局:《2009年中国海平面公报》,2010。

[8]农业部:《2009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2010。

[9]水利部:《2008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2010a。

[10]水利部:《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10b。

[11]徐明、马超德:《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水利电力出版社,2009。

[12]刘宁:《进一步提高科学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求是》2010年第8期。

[1]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李怒云:《林业碳汇计量》,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张小全、武曙红:《中国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指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4]周晓峰等:《森林生态功能与经营途径》,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5]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

[6]Clark S.Binkley,“Carbon Sink by the Forest Sector-options and Needs for Implementation”,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2.

[7]Houghton,R A.,“The Annual Net Flux of Carbon to the Atmosphere from Changes in Land Use 1850-1990”,Tellus,51B(1999)29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