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6

中国粮食需求中长期趋势研究图书

Study on Long-Term Trends in China's Grain Demand

SSAPID:101-6895-3226-86
ISBN:978-7-5201-1179-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分析中国中长期粮食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趋势,通过借鉴世界粮食消费经验,对中国粮食需求中长期总体趋势进行判断;对稻谷、玉米、小麦和大豆具体粮食品种的消费特征和格局进行了分析;对中国四大主要粮食品种在全面小康水平时(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人口达到峰值时(2030年)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2050年)的需求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并对各粮食品种的中长期需求趋势进行判断。

相关信息

丛书名:河南大学经济学学术文库
作 者: 吴乐
编 辑:宋淑洁;汪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文前辅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一 关于粮食需求研究方法

   二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粮食消费需求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国外学者和机构对中国粮食消费需求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对中国粮食消费需求研究的主要结论

   三 中国粮食需求的影响因素

   四 影响粮食需求预测可靠程度的因素

   五 研究进展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二 主要研究方法

   三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的主要创新

   二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范畴的界定

   一 粮食

   二 消费

   三 需求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收入消费理论

   二 需求层次理论

   三 弹性理论

    (1)缺乏弹性(inelastic)

    (2)富有弹性(elastic)

    (3)单一弹性(unit elastic)

    (4)完全有弹性(perfectly elastic)

    (5)完全无弹性(perfectly inelastic)

   四 消费偏好理论

  第三节 预测分析方法

   一 灰色系统理论

   二 GM(1,1)三大检验方法

    (1)残差检验

    (2)关联度检验

    (3)模型精确度后验残差检验

   三 线性函数预测方法

    (一)线性回归模型

    (二)对数线性函数模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粮食消费的特点与趋势

  第一节 国外粮食消费的特点与启示

   一 欧美国家粮食消费特征分析

   二 韩国、日本粮食消费特征分析

   三 国外粮食消费特征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世界粮食消费趋势分析

   一 人口增长带来粮食消费刚性增长

   二 食品消费结构升级拉动粮食消费增长

   三 解决贫困人口营养不良问题任重道远

   四 生物质能源开发与人争粮愈演愈烈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粮食需求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

  第一节 宏观影响因素

   一 人口

   二 城镇化进程

   三 国家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

   四 畜牧业发展

   五 国家粮食消费政策

  第二节 微观影响因素

   一 价格

   二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三 饮食习惯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粮食消费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消费的历史回顾

   一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居民粮食消费处于温饱不足阶段

   二 从1978年到1987年,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基本解决温饱过渡,粮食消费快速增长

   三 1988年至2002年,人民生活由基本解决温饱向总体小康过渡,口粮消费开始下降,饲料粮消费快速上升

   四 2003年至今,人民生活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处于多用途争粮阶段

  第二节 中国居民粮食消费现状

   一 粮食消费用途结构

   二 粮食品种消费结构

   三 城乡居民粮食消费差异

  第三节 中长期粮食需求总量预测

   一 灰色系统理论用于粮食需求总量预测的适用性分析

   二 中国粮食需求总量的GM(1,1)新陈代谢模型

   三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1)模型检验

    (2)结果分析

  第四节 中国居民粮食需求的中长期趋势展望

   一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口继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粮食消费需求总量呈刚性增长趋势

   二 食品消费结构升级,渐趋多元化,但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

   三 口粮消费需求平稳趋降,饲料粮、工业用粮需求快速增长,种子用粮需求稳中趋减

   四 稻谷、小麦消费需求呈下降趋势,玉米、大豆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稻谷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稻谷消费的结构和格局

   一 中国稻谷消费的年度变化

   二 中国稻谷消费的用途结构

   三 中国稻谷口粮消费的区域差异

    (一)城乡差异

    (二)地区差异

   四 稻谷消费的品种特征

  第二节 稻谷需求模型

   一 模型结构与方程形式

   二 研究数据

   三 方案设计

   四 模拟结果

   五 中长期稻谷需求预测

  第三节 稻谷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玉米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玉米消费需求的结构和格局

   一 中国玉米消费的年度变化

   二 中国玉米消费的结构变化

   三 中国玉米消费的区域特征

  第二节 玉米在饲料工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三节 粮食供求紧平衡下的玉米加工

  第四节 玉米需求模型

   一 模型结构与方程形式

   二 研究数据

   三 方案设计

   四 模拟结果

   五 中长期玉米需求预测

  第五节 玉米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小麦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小麦消费的结构和格局

   一 中国小麦消费的年度变化

   二 中国小麦消费的用途结构

   三 中国小麦口粮消费的区域差异

    (一)城乡差异

    (二)地区差异

   四 小麦消费的品种特征

  第二节 小麦需求模型

   一 模型结构与方程形式

   二 研究数据

   三 方案设计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五 中长期小麦需求预测

  第三节 中国小麦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国大豆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大豆消费的结构和格局

   一 中国大豆消费的年度变化

   二 中国大豆消费的结构变化

   三 中国大豆消费的区域特征

  第二节 豆油消费在植物油消费中的地位

  第三节 豆粕消费与畜产品生产增长

  第四节 大豆需求模型

   一 模型结构与方程形式

    (一)食用需求子模型

    (二)大豆压榨需求子模型

    (三)大豆种子需求模型

   二 研究数据

   三 方案设计

   四 模拟结果

   五 中长期大豆需求预测

  第五节 大豆需求中长期趋势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 有关中长期粮食需求总量

   二 有关中长期稻谷需求

   三 有关中长期玉米需求

   四 有关中长期小麦需求

   五 有关中长期大豆需求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 积极引导科学合理的粮食消费

   二 不断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三 确保国家口粮安全,不断优化和调整粮食品种结构

   四 整合优化粮食流通资源,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五 努力提高统筹国际国内农业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能力,积极实施海外农业资源利用战略

 Abstract

 附表

古今中外,“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与能源问题、金融问题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问题。近年来,世界粮食问题不容乐观,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粮食危机,危机过后,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经受住了世界粮食价格暴涨的考验,以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和占世界6.5%左右的淡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吃饭问题,为全球粮食安全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人口众多、农业生产资源相对匮乏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粮食问题的长期性和战略性。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国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趋势,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从农村不断向城市转移,中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影响粮食需求的新因素和新趋势不断涌现,在新的形势下重新评估中国粮食需求中长期趋势,将有助于我们及时制定政策措施,以合理调剂粮食品种结构余缺,对合理配置粮食生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书较为详尽地整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中国粮食需求的相关研究文献,以西方经济学、消费者行为学、数理经济学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中国中长期粮食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趋势,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方法,在对中国粮食消费历史与现状、消费结构与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世界粮食消费经验,构建了GM(1,1)新陈代谢模型,对中国粮食需求中长期总体趋势进行了模拟和判断;对于稻谷、玉米、小麦和大豆四大粮食品种,首先针对具体粮食品种的消费特征和格局进行分析,然后抓住影响各粮食品种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构建结构化的需求模型,利用1995~2009年中国影响粮食消费的宏微观变量数据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粮食政策课题组提供的较为翔实的中国粮食供求平衡表中的粮食消费序列数据资料,对相关变量参数进行估计,并根据低位方案、基准方案、高位方案对中长期中国四大主要粮食品种在全面小康水平时(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人口达到峰值时(2030年),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2050年)的具体需求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对各粮食品种的中长期需求趋势进行判断,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中长期内中国人口总量将呈倒“U”形变化,在较长时期内还处于净增长状态,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对粮食数量和质量将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根据GM(1,1)新陈代谢模型和各主要粮食品种需求模型的模拟结果,中长期内,在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刚性增长的同时,稻谷、小麦需求呈数量和比重双重减少的趋势,玉米、大豆需求量快速增加;到21世纪中叶,玉米、大豆需求量将超越稻谷、小麦成为中国粮食需求的第一、第二大品种;口粮需求的数量和比重将双重减少,21世纪中叶,粮食用途需求结构将从口粮需求占绝对优势转变为口粮需求、饲料粮需求以及工业用粮需求基本均衡。对于四大主要粮食品种,从口粮(食用)需求收入弹性来看,城乡居民的稻谷、小麦口粮需求收入弹性为负值,城镇居民玉米口粮需求弹性为正值,而农村居民玉米口粮需求弹性为负值,城乡居民的大豆食用需求弹性均为正值;从自价格弹性来看,城乡居民稻谷、玉米、小麦、大豆人均口粮(食用)需求自价格弹性均为负值,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稻谷、小麦口粮需求自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较大,而城乡居民玉米、大豆口粮(食用)自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均较小;从交叉弹性来看,稻谷(小麦)口粮需求与小麦(稻谷)价格的交叉弹性为正值,稻谷口粮需求和小麦口粮需求存在替代关系;稻谷(小麦)口粮消费偏好对于其口粮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稻谷(小麦)玉米比价是影响稻谷饲料需求的主要因素,玉米(豆粕)饲料需求量由中国居民人均收入、肉类产量以及玉米(豆粕)价格共同决定,各粮食品种的工业需求主要受其价格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各粮食品种的种子需求量则通过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估计。对于四大粮食品种的需求结构,稻谷、小麦口粮需求数量和比重在其需求总量中呈数量和比重双重减少的趋势:稻谷饲料需求比重降低,工业需求比重增加,小麦饲料需求和工业需求比重均增加,稻谷、小麦种子需求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总的来讲,稻谷、小麦需求结构中口粮需求占绝对比重,饲料需求、工业需求和种子需求比重较小的局面难以发生根本改变。玉米口粮消费绝对数量增加,但在玉米消费总量中比重减少,饲料需求和工业消费需求在玉米需求总量中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大豆榨油需求将快速增长,是大豆需求增长的主体,由于大豆食用需求量和大豆种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大豆消费需求结构基本稳定。最后,本书从积极引导科学合理的粮食消费;不断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口粮安全,不断优化和调整粮食品种结构;整合优化粮食流通资源,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努力提高统筹国际国内农业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能力,积极实施海外农业资源利用战略五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美〕布拉德利·希勒:《经济学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蔡承智、陈阜:《中国粮食安全预测及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

陈锡康、潘晓明:《不但不会构成威胁还会做出更大贡献——21世纪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分析与预测》,《科学决策》1997年第1期。

陈锡文:《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期。

陈先枢:《中国粮食消费需求预测》,《消费经济》1998年第1期。

陈亚军:《中国粮食需求的中长期趋势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陈永福:《中国食物供求与预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程国强、陈良彪:《中国粮食需求的长期趋势》,《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3期。

程国强、周应华、王济民等:《中国饲料供给与需求的估计》,《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5期。

丁声俊:《客观认识发展生物质能源危及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粮食研究》2010年第2期。

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2009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12224,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2月6日。

樊胜根、〔美〕莫塞迪塔·索姆比拉:《中国未来粮食供求预测的差别》,《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3期。

联合国粮农组织:《2010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http://www.fao.org/docrep/013/i1683c/i1683c00.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3月2日。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册,微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顾尧臣:《韩国有关粮食生产、贸易、加工、综合利用和消费情况》,《粮食与饲料工业》2007年第8期。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73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物燃料乙醇以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http://www.ndrc.gov.cn/gzdt/t20061123_94889.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2月12日。

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gov.cn/gzdt/2010-02/25/ content_1541240.htm,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2月5日。

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08-11/13/content_1148414.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2月1日。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outline.jsp,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1月23日。

郭书田:《中国粮食形势与实现供求动态平衡的对策》,《中国软科学》1997年第8期。

韩俊:《多少粮食才安全》,《瞭望》2005年第27期。

韩俊、谢扬、肖俊彦等:《中国粮食消费需求分析与政策建议》,《中国发展评论》2005年第5期。

韩一军:《近年来国内外粮食供求变化及未来展望》,《农业展望》2008年第1期。

贺晓丽:《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现状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5期。

黄季焜:《社会发展、城市化和食物消费》,《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黄季焜:《收入增长与农村稻米消费行为的演变》,《农业技术经济》1994年第8期。

黄季焜:《中国农业的过去和未来》,《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

黄季焜、〔美〕斯·罗泽尔:《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黄季焜、Scott Rozelle、Mark Rosegrant:《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粮食问题》,《中国农村观察》1996年第1期。

黄佩民、俞家宝:《2000—2030年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及其对策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3期。

胡鞍钢:《中国中长期人口综合发展战略(2000—2050)》,《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姜长云:《2020年前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状况展望》,《科学决策月刊》2006年第1期。

姜风、孙瑾:《对当前中国粮食需求的中长期预测方法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9期。

蒋乃华:《全国及分省肉类产品统计数据调整的理论和方法》,《农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6期。

蒋乃华、辛贤、尹坚:《中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2期。

降蕴彰、马健:《稻米隐忧》,《农经》2010年第2期。

〔美〕坎贝尔·麦克康耐尔等:《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康晓光:《2000~2050: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

克劳德·奥伯特:《中国的食品消费和生产:一些有根据的推测》,《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2期。

孔祥智:《中国粮食供给:回顾与展望》,《中国粮食经济》1998年第11期。

〔美〕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4期。

兰玉洁:《中国粮食供求状况预测与系统分析》,《数量经济技术与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李成贵:《中国粮食消费:数据及有关问题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9期。

李道亮、傅泽田:《中国粮食供求的基本特征与态势》,《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李经谋:《2009年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2010粮农组织在工作》,http://www.fao.org/index_zh.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2月5日。

梁世夫、王雅鹏:《中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变迁与路径选择》,《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年第1期。

梁书民、孙庆珍:《中国食物消费与供给中长期预测》,《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年第2期。

廖永松、黄季焜:《21世纪全国及九大流域片粮食需求预测分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4年第1期。

廖永松:《全球小麦供求和贸易形势分析及预测》,《中国粮食经济》2009年第6期。

林毅夫、陈锡文、梅方权等:《中国粮食前景与战略》,《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8期。

刘日红、宋英杰:《世界粮食供求变化及长期走势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2009年第2期。

刘巽浩、胡跃高、陈阜:《粮食——中国农业永恒难题与主题》,《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第7期。

刘志澄:《中国粮食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

刘志仁:《关于“布朗旋风”及中国粮食战略的选择》,《改革》1996年第2期。

娄源功:《WTO框架下中国小麦供求平衡及发展趋势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6期。

卢峰:《中国若干农产品产消量数据不一致及产量统计失真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10期。

陆伟国:《中国粮食消费量中长期预测模型研究》,《统计研究》1996年第4期。

陆伟国:《中国粮食生产、消费、储备中长期预测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第11期。

陆文聪、黄祖辉:《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预测:基于区域化市场均衡模型》,《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陆文聪:《对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需变化趋势的基本判断及政策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

吕新业、王济民:《中国粮食供需预测》,《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年第2期。

吕新业、王济民:《中国粮食安全预警机制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5期。

罗良国、李宁辉、杨建仓:《中国粮食供求状况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2期。

马恒运:《在外饮食、畜产品需求和食品消费方式变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http://kns.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马晓河:《中国中长期粮食供求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路》,《管理世界》1997年第3期。

马晓河、蓝海涛:《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美〕迈克尔·帕金:《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美〕曼斯菲尔德:《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梅方权:《21世纪前期中国粮食发展分析》,《中国软科学》1995年第11期。

梅方权:《中国粮食供需前景》,《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8期。

梅方权:《21世纪前期中国粮食发展分析报告》,《中国食物与营养》1996年第2期。

梅方权:《2020年中国粮食的发展目标分析》,《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年第2期。

梅燕:《中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变化研究:模型构建与模拟分析》,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8。http://kns.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Melissa Alexander:《韩国粮食消费和制粉简况》,《面粉通讯》2005年第2期。

聂振邦:《2004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聂振邦:《2005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聂振邦:《2006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聂振邦:《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聂振邦:《2008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聂振邦:《2009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聂振邦:《2009中国粮食年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聂振邦:《2010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聂振邦:《2010中国粮食年鉴》,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美〕N·亚历山德拉托斯:《从全球角度看对中国未来粮食短缺的预测——评莱斯特·布朗的著作〈谁来养活中国〉》,《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4期。

石扬令、常平凡:《中国食物消费分析与预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斯坦利·费希尔等:《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新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田维明、周章跃等:《中国饲料粮市场供给需求与贸易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王川、李志强:《不同区域粮食消费需求现状与预测》,《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年第6期。

王莉、胡胜德:《中国玉米深加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纵横》2008年第10期。

魏方、纪飞峰:《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中长期情景预测及政策建议》,《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2期。

徐国祥:《统计预测和决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一德期货:《优质强筋小麦的用途和主要消费地区》,http://news.u88.cn/zx/shipinzixun _mimianlei/789532.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3月22日。

D.盖尔·约翰逊:《中国将使世界挨饿吗?——谈中国未来的粮食供给》,《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7期。

张帆:《中国的粮食消费与需求》,《管理世界》1998年第4期。

张桐:《中国粮食供需前景与结构优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8年第6期。

张笑涓、曲长祥:《21世纪中国粮食消费的新趋势》,《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6期。

钟甫宁:《关于肉类生产统计数字中的水分及其原因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10期。

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与对策》,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

《中国农村经济》编辑部:《对〈谁来养活中国〉一文的不同看法》,《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5期。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稻米质量安全与HACCP》,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www.cpirc.org.cn,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2月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认识》,《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2期。

周曙东、崔奇峰、吴强:《美国发展生物质能源对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贸易与生产格局的影响——基于CGE的模拟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期。

朱杰、聂振邦、马晓河:《21世纪中国粮食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朱希刚:《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2期。

朱希刚、冯海发:《“九五”及2010年中国农业发展目标测算》,《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7期。

朱希刚:《跨世纪的探索:中国粮食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朱希刚、山下宪博等:《中国的稻米生产和一体化经营》,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美〕左天觉、何康:《透视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Aders on,W. and Thomas,J.,“Identifying the Convenience Oriented Consumer”,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8(1971).

Andersen,P. P.,Lorch,R. P. and Rosegrant,M.W.,“World Food Prospects:Critical Issues for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October,1999.

Delgado,C.,Rosegrant,M.,Steinfeld,H.,et al. “Livestock to 2020. The Next Food Revolution. Food”,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Discussion Paper No. 28.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International Livestock Research Intitute,1999.

Duesenberry,J. S.,Income,Sav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9).

Fan,F. and Agcaoili-Sombilla,M.,“Why Do Projections on China’s Food Supply and Demand Differ?” EPTD Discussion Paper,No.22,IFPRI,1997.

FAO,“State of Food Insecurity in the World 2008,High Food Prices and Food Security-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2009.

FAO,“State of Food Insecurity in the World 2009,Economic Crises-Impacts and Lessons Learned”,2010.

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agriculture:towards 2015/2030”,Summary Report. Rome,2002.

Friedman,M. A.,Theory of Consumption Func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Fuller,F.,Hayes,D. and Smith,D.,“Reconciling Chinese Mea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Date”,Presented for Food Markets in China-New Looks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Proceedings of WCC-101,1998.

Fuller,F.,Hayes,D. and Smith,D.,Reconciling Chinese Mea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Data,Working Paper 99-WP210,Februray 1999,Center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Iowa State University,Ames,1999.

Goulda,B. W. and Villarrealb,H. J.,“An Assessment of the Current Structure of Food Demand in Urban China”,Agricultural Economics 34,(2006).

Huan,J. and Bouis,H.,“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Demand for Food in Asia: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aiwan”,Agricultural Economics 26,(2001).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Entire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10”,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0/01/weodata/download.aspx,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2月10日。

Ishida,A.,Law,S. H. and Yoshihisa,A.,“Changes in Foo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in Malaysia”,Agribusiness 19,(2003).

Keynes,J. M.,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London:Macmillan ST. Martin’s Press,1936).

LaFrance,J. T.,“The Structure of US Food Demand”,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47,(2008).

Laura,Y. and Venkatesh,A.,“Toward the Construct of Convenience in Consumer Research”,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3,(1986).

Modigliani,F.,“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the Demand for Wealth and the Supply of Capital”,Social Research 33,(1966).

Morganosky michelle,“Cost-Versus Convenience-Oriented Consumers:Demographic,Lifestyle,and Value Pers pectives”,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3,(1986).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09 Revision”,http://esa.un.org/wup2009/unup/,Sunday,March 20,2011;11:51:57 AM.

“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8 Revision and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09 Revision,http://esa.un.org/wup2009/unup/,Friday,September 24,2010;4:06:51 AM.

Rae,A. N.,“The Effects of Expenditure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on Food Consumption in East Asia:A note on Animal Products”,Agricultural Economics 18(1998).

Rosegrant,M.W.,Agcaoili-Sombilla,M. and Perez,N.,“Global Food Projections to 2020:Implications for Investment”,(New York:Internal Food Poficy Research Institute,1995).

Rosegrant,M.W.,Cai,X. and Cline,S.A.,“World Water and Food to 2025:Dealing with Scarcity”,(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2002).

Rosegrant,M.W.,Paisner,M.S. and S.Meijer,et al.,“2020 Global Food Outlook. Trends,Alternatives,and Choices”,(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August,2001).

Shoichi Ito,E.W F.Peterson,and Warren R. Grant,“Rice in Asia:Is It Becoming an Inferior Good?”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1,1989.

Tian,W.,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Paper presented to Firs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ALARN Network,Congresso Brasileiro de Agribusiness an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Negotiations,Sao Paulo,Brazil,August 2007).

Zhang,Xiaoyong,“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ojection Models on China’s Food Economy”,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3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