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0

文化视域中的美学与文艺学图书

Aesthetics and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Culture Horizon

SSAPID:101-6890-3939-77
ISBN:978-7-5097-4543-4
DOI:
ISSN:
关键词:

美学 文艺学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总论、哲学、美学、文艺学与文化”五大部分,从后现代知识合法性危机出发,把美学与文艺学置于文化研究语境下,展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西方前沿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多元对话,以人文使命为指引,把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论统一起来,在互动关系中研究了美学文艺学有关学科重建之若干重大问题。带着当下问题意识重新审视,美、审美、美学的发生,美学的复兴与科学性危机、美学与伦理学等界限以及审美主义与去审美化,文艺学与意识形态、艺术生产/消费/价值、文艺的目的性与手段性的关系、艺术终结、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建构等重大理论问题。本着“划”而不“死”,“解”而不“消”,“游”而知“返”,“通”而有“分”学科性原则,全书最后回到文化理论从“后现代死了”引出“酷资本主义批判”,在后现代“终结”与“回到”话语之间的历史张力下,勾划出历史向善之方向性与目的性的总体运动之轮廓。最后附以十多部电影的诗学与文化政治学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 者: 毛崇杰
编 辑:孙以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小跋

 索引

 总论

  一 后学科与后理论状况

  二 人文与科学/学科与学科性

  三 科学性、学科性与文化研究

  四 社会分工与学科分界

  五 马克思与文艺学学科性

 哲学篇

  一 美学文艺学重建的哲学基础

  二 我国哲学界有关的几场论战

  三 新世纪的再交锋

  四 我国美学界的介入

  五 自然与人——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六 文学与哲学解释学

   (一)文本“阐释”与“利用”中的“曲解”

   (二)从解构主义到还原主义

   (三)走出《圣经》的撒旦

  七 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与普世价值

   (一)自由人道主义与普世价值

   (二)普世价值与共产主义

   (三)晚期资本主义状况与普世价值

   (四)普世价值与美学文艺学

 美学篇

  一 美、审美与美学的发生

   (一)反本质主义与对美的“无”之思

   (二)美学之学科性基于美的存在

   (三)“原天地之美”与“知性的灰尘”

   (四)审美发生与“美”字的结构

   (五)美学与自然科学

   (六)自然景观成因与美之生成的一个实例

   (七)人化自然美与本真自然美若干实例之比较(上)

   (八)人化自然美与本真自然美若干实例之比较(下)

   (九)大美有言——知性可不可以不是灰尘

   (十)全球化时代的人与自然——生态美学与美学的学科间性

  二 美学,应对复兴与学科性危机

   (一)“美学复兴”的兴奋点

   (二)当代中国美学的简略回顾

   (三)美学的几道学科性边界

   (四)美学边界的限制与思想自由之无限

  三 美学“学科新形式的探讨”

   (一)“审美化”及其语义分析

   (二)来自康德的“认识论审美化”依据

   (三)来自尼采的“认识论审美化”依据

   (四)审美泛化之悖论

   (五)“审美公正”——审美的伦理化

   (六)美学对艺术的超越

  四 “内美”不是美

   (一)“社会美”范畴与命题的由来

   (二)从美学与伦理学之学科性关系来看

   (三)回到屈原来看“内美”

   (四)美与善的外在形式差别

   (五)作为社会美的环境

  五 美学与文艺学之本体论与本质论

   (一)所谓“本体论转向”

   (二)海德格尔热与文艺本体论

   (三)本体与本质/本体论与本质论

   (四)有关“实践美学”之争

   (五)原教旨实践美学与“后/新”实践美学

   (六)社会存在与本体论

   (七)本体论与文艺的多重本质构造式关系

  六 蔡仪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建设的重要贡献

   (一)蔡仪对西方美学传统的继承与批判

    1.蔡仪美学与西方唯物主义传统

    2.蔡仪美学与西方的辩证法传统

    3.蔡仪与西方现代美学

   (二)蔡仪美学的方法论问题

    1.探求美的本质的途径

    2.从艺术典型掌握美的本质的逻辑

    3.辩证的思想与研究方法

 文艺学篇

  一 文艺学学科合法性问题

   (一)文艺学有没有科学性?

   (二)文艺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教本沿革

   (三)文艺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

  二 本体论上的艺术生产/消费/价值

   (一)艺术生产论的有关思想资源

   (二)两种劳动与艺术生产

   (三)艺术的生产与消费

   (四)艺术的生产与价值

   (五)文化产业的内在矛盾及理论变异

  三 文艺的目的性与工具性

   (一)文艺能够摆脱工具性的纠缠吗?

   (二)若干有关思想资源

   (三)本体论自由观上文艺目的性与工具性的辩证关系

  四 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一)“文化自觉”提出的多元文化语境

   (二)走出“体—用”框架

   (三)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化复原与重构

   (四)文论多元对话中的身份认同与普遍性诉求

   (五)生存之关键在发展,没有未来就没有生存

  五 “思无邪”:文学对真理的审美关系

   (一)“无邪”即“去蔽”;“思无邪”即“认识真理”

   (二)真理之思与审美之维

   (三)文艺之本体论追问与现实人生之反映

   (四)艺术对真理的审美关系

  六 艺术终结——艺术与科技进步

   (一)艺术“进步”与“终结”

   (二)超真实、符号生产与虚拟性

   (三)存在的时间性与商品拜物教

   (四)身体直接性与精神分裂症

  七 艺术的审美本性与去审美化问题

   (一)什么是审美主义

   (二)去审美化与艺术的审美本性

   (三)美的法则(规律)与人的解放

 文化篇

  一 后现代果真死了吗?

  二 回到亚里士多德

  三 回到康德

  四 “回到黑格尔”与“回到马克思”

  五 “回到马克思”之东方话语

  六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与世界命运

 附:艺术电影的文化政治学与诗学阐释

  《暴君焚城记》与信仰自由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与电影的史诗品格

  法西斯亡灵的招魂曲——日本电影《吾为君亡》

  电影《女王》是保守主义的吗?

  小人物们的正义之歌——俄罗斯影片《十二怒汉》

  电影中的冷战——《同伙》

  “无乐不作”与“娱乐致死”

  太虚幻境与梦工厂中的性幻想

   (1)秦可卿,人还是神

   (2)“女人城”与太虚幻境

   (3)葛洛妮亚与秦可卿

   (4)“蝶梦”还是“梦蝶”

   (5)另外的一半

  超越“乡愁”的《乡愁》

   一

   二

   三

 前言

“泰初有无”,万物原初中美之为“大”无名却有实。大美终而有了一个言说的对象,这位不速之客却反客为主。从寂寞入喧闹,在主体之间七嘴八舌中大美难免名实相乖,美名之下往往其实难副。在“自然人化”过程中感官“人化”发生了美感与艺术创造力,继之美学与文艺学分别成为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知识合法性以各自认识上的真理性支持。我们人文家园中这两片小小田畦。它们紧相毗邻又以田埂与其他地块相隔。这就是美学和文艺学以其对象的感性审美形式区别于其他学科对象的形式。

西奥尔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

西奥尔多·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7。

A.G.鲍姆加登:《美学》,简明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0。

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张国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让·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0。

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三联书店,1986,第93页。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燕等译,广西大学出版社,2009。

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赵京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理查·伯恩斯坦:《超越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郭小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

钱竞:《社会美》,漓江出版社,1984。

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

蔡仪主编《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蔡仪:《蔡仪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斯拉沃热·齐泽克:《易碎的绝对》,蒋桂琴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尼·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出版社,1958。

党圣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6。

塞内尔·达内西:《酷: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孟登迎等译,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菊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

昂贝多·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7。

冯宪光:《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体论形态问题》,《二十世纪国外政治学文艺理论研究》,巴蜀书社,2008。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等译,三联书店,1998。

米歇尔·福柯:《戒规与惩罚》,刘北城等译,三联书店,1999。

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城等译,三联书店,1999。

米歇尔·福柯:《福柯集》,杜小真编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常宏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

郭英德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华书局,1995

歌德:《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

季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黄呜奋:《电脑艺术》,学林出版社,1998。

黄遵宪:《日本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韩振江:《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

尤根·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刘北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三联书店,1987,第264页。

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弗里德利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弗里德利克·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

弗里德利克·杰姆逊:《论文化研究》,《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弗里德利克·杰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与西方世界的衰落》,张莉译,中信出版社,2010。

诺埃尔·卡罗尔:《超越美学》,商务印书馆,2006。

道格拉斯·凯尔纳等:《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伯纳特·科恩:《科学中的革命》,鲁旭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特·安·库克:《生命的曲线》,周秋麟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

贝尼季托·克罗齐:《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

康德:《什么是启蒙》,《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

彼德·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李庆本主编《国外生态美学读本》,长春出版社,2009。

陆梅林编《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鲁迅:《鲁迅全集》(合订本),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

李泽厚:《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李泽厚等主编《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李忠尚:《“新马克思主义”析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罗钢等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罗钢等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罗钢等编《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里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里查德·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里查德·罗蒂:《筑就我们的国家——20世纪美国左派思想》,黄宗英译,三联书店,2006。

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格奥尔格·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王伟光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格奥尔格·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白锡堃译,重庆出版社,1997。

列宁:《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5。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让-弗·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三联书店,1997。

保罗·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魏常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第6页。

毛崇杰:《席勒的人本主义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毛崇杰:《存在主义美学与现代派艺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毛崇杰:《颠覆与重建——后批评中的价值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毛崇杰:《走出后现代——历史的必然要求》,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毛崇杰:《实用主义的三副面孔——杜威、罗蒂、舒斯特曼的哲学、美学与文化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毛泽东:《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述评(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

赫伯特·马尔库塞等:《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阿拉斯戴·麦金太尔:《德行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海尔格·诺沃特尼等:《反思科学——不确定时代的知识与公众》,冷民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弗里德利希·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

弗里德利希·尼采:《权力意志》,张念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7。

彭亚非:《中国正统文学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

让·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郑文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乔象钟:《蔡仪传》,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任继愈:《老子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114页。

司马迁:《史记》,台海出版社,1997。

让·萨特:《萨特研究》,柳鸣九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译,华夏出版社,2005。

封·谢林:《艺术哲学》,魏庆征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商务印书馆,2002。

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爱弥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等译,三联书店,1998。

爱弥尔·涂尔干:《实用主义与社会学》,渠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扬巴蒂斯塔·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路德维格·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

王毓红:《在〈文心雕龙〉与〈诗学〉之间》,学苑出版社,2002。

伊曼努尔·沃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三联书店,刘锋译,1997。

伊·沃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刘健芝编译,三联书店,1999。

马克斯·韦伯:《科学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川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96页。

N.维纳:《人有人的用处》,陈步译,商务印书馆,1978。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

袁梅:《诗经译注》,齐鲁书社,1983。

俞可平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杨树等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译文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杨义:《还原诸子》,中华书局,2011。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周平远:《文艺社会学史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赵忠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漓江出版社,1987。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Paolo Crivelli:Aristotle on Truth, Cambridge Univ. Press,2004.

Arthur Danto: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Columbia Univ. Press,1986.

John Dewey:Art as Experience,The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a division of Penguin Putnam Inc.1980.

Terry Eagleton:Criticism & Ideology,Nodon:Verson,1976.

Delluze,Gilles & Guattari,Felix:Anti-oedipus: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New York:Viking Penguin,1977.

Ernesto Laclau and Chantal Mouffe:Hegemony & Socialist Strategy:Toward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85。

Jose Lopez Garry Potter:After Postmodernism: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Realism,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New edition 2005。

Christopher P. Long:Aristotle on the Nature of Trut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edition,November,2010。

A. Macintyre,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Macmillan Publ. 1966.

Richard Shusterman:Pragmatist Aesthetics:Living Beauty,Rethinking Art, Ro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0.

Richard Shusterman:Practicing Philosophy:Pragmat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Life,Routlege,New York and London,1997.

Richard Shusterman,Aesthetic Experience:From Analysis to Eros. The Jounal and Criticism 64:2,Spring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