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探索·曲折·崛起图书

reaserach about the history of r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SAPID:101-6880-3628-51
ISBN:978-7-5097-2238-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论文集囊括了至今为止国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起步开始的60年历程进行全面审视。作者包括原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成员,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和中青年学者,台、港、澳地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者。涉及的重大事件有三大改造、人民公社、中苏决裂、“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等;重要人物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朱德;重大理论如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国两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谐社会;重要问题如党与政、知识分子问题、“三农”、城乡关系、户籍制度、村民自治、边界与海权、两岸关系等。而国史研究就是在这些复杂的历史进程中起步。争论、反思、总结,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论文集
作 者:
编 辑:徐碧姗;赵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重点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课题组

 编选说明

 第一辑 总论

  30年来经济建设的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0年*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的成功之路*

  新中国50年的历史发展*

   一 新中国50年的发展历程

   二 新中国50年的历史巨变

   三 21世纪的中国的艰巨使命

  中国共产党对旗帜和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

   一 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探索贯穿于党的整个历史实践

   二 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的历史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探索到形成*

   一

   二

    (一)中国式工业化、现代化思想

    (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说

    (三)社会主义需要发展商品经济、运用价值法则

   三

  延伸与准备:1949~197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进程与原因*

   一

   二

   三

   四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所犯的错误*

   一 对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原因的分析

    (一)毛泽东为什么提出加快建设速度

    (二)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

   二 对所有制急于求纯原因的分析

    (一)最根本的原因是超越阶段

    (二)超越阶段的原因

   三 对阶级斗争扩大化原因的分析

    (一)理论认识上的错误

    (二)国际环境的影响

    (三)制度方面的原因

   四 要正确体现对这29年历史的总体评价

    (一)不能把这29年的历史说成全是错误

    (二)这29年与以后的历史是联系在一起的

    (三)要把我们党能够自己纠正错误这一点写充分

    (四)正确理解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中给我们留下哪些遗产?*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选择

    (一)这种选择,是近代以来不断选择的继续

    (二)这种选择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既不能回避,也不能逾越

    (三)这种选择,是努力结合中国国情的选择,是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创造性的选择

   关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关于“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关于毛泽东在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

  毛泽东对建设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其当代启示*

   一

   二

   三

  毛泽东与文化的社会主义转变*

   一 为什么说有一个社会主义文化转变时期

   二 文化改造的五个步骤及其对象

   三 文化转变和文化改造的反思

  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

   一

   二

    (一)毛泽东关于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辩证思维

    (二)重视大众教育

    (三)高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基础的初步奠定

    (四)民用科技、基础理论的开发与创新

   三

    (一)全球化不能“替代”自主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的唯一选择

    (二)科学无止境,自主创新需要智慧和勇气

    (三)保护知识产权,需要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四)注重知识普及、基础研究、人的素质提高与尖端人才的培养

    (五)正确处理引进和创新的关系

  朱德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从中国国情出发的思考和建议

    (一)正确判断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中国发展战略

    (二)发展对外贸易、开展国际合作

    (三)中国国情复杂,不能过于集中,要因地制宜

    (四)在发展大工业的同时,手工业要保留,并加以发展

    (五)要重视山区建设,农业要因地制宜,多种经营

    (六)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

    (七)发挥上海等沿海城市“母鸡”的作用,采取自由开放政策

    (八)主张发展旅游事业

    (九)发展要尊重规律,订计划要留有余地

   二 针对“左”的错误的思考和批评

    (一)搞社会主义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光想快不行

    (二)“吃大锅饭”不行,还是要有家庭,让人们安居乐业

    (三)应当让农民致富,一家一家地富,一县一县地富,群众的生活越富越好

    (四)全国要求一律,就没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五)要保留集市贸易,允许长途贩运

    (六)多搞点国际市场,不等于不是自力更生

    (七)有“左”反“左”,有右反右,不要一风吹扩大化

  永久的怀念*

  独特的超越: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对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的超越*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回顾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深远意义*

   一

   二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

   一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建国53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若干特点*

   一 建国初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几个发展阶段

   二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三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体制

   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关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探索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情况的回顾*

   一 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探索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过程

   二 关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

   三 关于党的十五大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情况

  新中国党的经济理论和思想发展的回顾与评析*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某些失误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实践中的问题

    (二)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三)强调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价值规律的客观必然性

    (四)经济理论上的主要失误与经验教训

     1.把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说成是马克思所讲的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2.不适当地提出破除和限制“资产阶级法权”

     3.误解并不适当地宣传列宁关于小生产的一个论断

   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理论上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三)提出和实践为世界所瞩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总结与评价*

   一 引言

    城市化的推力、拉力和制约因素

    关于国际标准模式

    设立城市的标准

   二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比重和城市数量的变动

    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率走势

   三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国际标准模式的比较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从工业化水平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四 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分析

    工业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脱节——工业化速度的影响

    就业结构转换与产业结构变动相脱节——工业化道路的影响

    户籍管理与城乡二元结构

   五 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

   一 国家工业化战略和新中国户籍制度安排的历史缘由

   二 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重新启动与户籍制度的调整和初步改革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制度创新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一 “三农”理论的由来

   二 当今中国的“三农”问题

    (一)农业问题

    (二)农民问题

     1.农民人口众多,至今还是9亿农民

     2.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还是穷苦

     3.农民更散了

     4.农民太弱

    (三)农村问题

   三 原因分析

    (一)我国目前仍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形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至今没有改变,是造成目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

    (三)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不利于农村和农民

    (四)近几年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改革有许多方面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是不成功的

    (五)认识上的严重滞后

   四 几点建议

    (一)要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二)要下决心改革户籍制度

    (三)要改革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

    (四)要改革现有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五)要改革乡镇现有的政权体制包括财政体制,建议恢复农村工作部

  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

   一 1949~1978年的城乡关系

    (一)为提高农业积累而实行的农村经济体制

    (二)决定城乡关系走向的工农业关系

    (三)城乡分隔制度的形成

    (四)城市化的缓慢推进

   二 1979~2003年的城乡关系

    (一)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为突破“二元结构”奠定了基础

    (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三)城乡分隔制度的解构

    (四)乡村支持城市内容的演变

   三 2004年以来城乡关系的历史性转折

  论建国60年农民利益获得机制的调整和创新*

   一

   二

   三

  对1984年以前社队企业发展的历史考察与反思*

   社队企业的定义

   社队企业的来源

   社队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对社队企业发展道路的若干反思

    (一)曲折发展阶段

     1.错误的指导思想与激进的政治环境

     2.不合理的分配方式

     3.企业本身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动性

    (二)异军突起阶段

     1.国家的政策调整

     2.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

     3.社队企业的整顿

  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程与经验*

   一

   二

   三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度的沿革和确立*

   一 1949年以前的地方政制

   二 1949~1954年过渡时期的地方政制

   三 1954年宪法确立的当代中国地方政制

  我国宪法内容历次变动的思路、重点、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一 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基本思路

   二 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重点

    (一)经济制度是我国宪法修改修正中的重要内容

    (二)有关公民权利的内容也是我国宪法修改特别是现行宪法修正中的重点

   三 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特点

    (一)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由降低变为不断提高

    (二)公有制由社会经济主体变为全部又变为主体

    (三)对社会主义原则的坚持始终如一

    (四)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不断加强

   四 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对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的具体体现

  陈云处理执政党内部矛盾的思想与实践*

   一

   二

   三

   四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环境:对策与经验*

   一 敢于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不怕压,不信邪;善于斗争,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争取和平,发展国内建设

   二 以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和平环境更多地吸收对我们有利的东西,集中精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 积极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广泛参与多边外交活动;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实行“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倡创新精神

  从“一边倒”到“全方位”*

   “一边倒”

   “反两霸”

   “大三角”

   “全方位”

  “告别冷战”:中国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含义*

   一

   二

   三

  解放后我国处理边界冲突危机的回顾和总结*

   一 对印度由争取其友好中立转向被迫采取边境反击战

    (一)印度对华建交之初实行两面政策,使中国在争取友好时便预有警惕

    (二)西藏叛乱发生后,中国对印度的反华浪潮适当反驳却力避军事冲突

    (三)针对印度武力改变边界现状采取反击,随后迅速撤回以求得缓和

   二 中苏对立后由边界冲突发展为长期军事对峙

    (一)中苏两国由友好转入严重对立,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便激化起来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边界棍棒武斗冲突演变成边界战斗

    (三)危机关头虽实行了和缓措施,两国却陷入长期临战状态

   三 当年处理边界冲突危机的经验和教训

    (一)在承认实际控制线的基础上以谈判划界的方针是解决边界问题的正确途径

    (二)对危机的处理应由经验决策转为建立有效的机制

    (三)肯定解放后控制危机升级的成功,同时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海峡两岸对南沙和西沙群岛主权的共同维护*

   一 南沙、西沙等南海诸岛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二 20世纪50年代海峡两岸对南沙群岛主权的维护

   三 20世纪70年代海峡两岸对西沙群岛主权的维护

   四 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维护南沙群岛主权再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一 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

    (一)“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

    (二)由“积极防御”向“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调整

    (三)由“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再到“积极防御”的演变

    (四)“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提出

   二 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战略方针演变的启示

    (一)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和改变是适应客观条件变化的结果

    (二)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战略是实现军事战略方针调整和改变的基本前提

    (三)军事战略方针要有一整套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方针作为补充和支撑

    (四)必须把握好军事战略方针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五)军事战略方针的主动调整和改变是牵引军事领域发生全面变革的杠杆

本论文集收录了大量国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国家建设历程进行全面审视。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理论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及影响进行了全面集中的探讨与展示。同时也对以此为背景的国史研究自身的学术史和学术方法进行了回顾与讨论。有争论,有反思,有总结,内涵丰富,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