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12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治理发展报告(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et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Governance (2018)

SSAPID:101-6877-5303-62
ISBN:978-7-5097-7766-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宏观研究基础上下沉式研究行业创新发展与治理规范,以“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为研究目标,以互联网金融创新和监管科技发展为主题,以北京市互联网金融发展为案例,从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治理创新三个层面论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治理,强调和突出理论性、实证性和实践性。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互联网金融创新蓝皮书
编 辑:吴敏;吴云苓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编撰机构简介

 互联网金融创新蓝皮书编委会

 Ⅰ 总报告

  B.1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及治理回顾与展望

   一 2017年互联网金融发展总体情况

    (一)行业规模

    (二)发展现状及前景

     1.普惠金融在路上

     2.合作联合成趋势

     3.风控监管是主调

   二 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情况

    (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二)移动金融

    (三)分布式技术(区块链)

    (四)生物识别技术和加密技术

   三 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情况

    (一)互联网支付领域

    (二)小微企业融资领域

    (三)互联网理财领域

    (四)供应链金融领域

    (五)资产证券化领域

    (六)消费金融

   四 互联网金融治理创新情况

    (一)政府部门

    (二)行业协会

    (三)企业平台

   五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行业自带高风险属性

    (二)跨界创新的监管困难

    (三)征信披露的数据缺漏

    (四)用户权益的安全保障

   六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治理趋势与政策建议

    (一)监管治理原则导向,严守底线留足空间

    (二)积极推动金融改革,部分地区先行先试

    (三)企事政府信息共享,相互制约通力协作

    (四)持续营造创新氛围,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Ⅱ 理论篇

  B.2 2017年互联网金融研究综述

   一 基于金融视角的互联网金融研究

    (一)微观层面研究

     1.参与决策

     2.融资成本

     3.融资效率

     4.违约行为

     5.羊群行为

     6.歧视行为

    (二)中观层面研究

     1.空间分布特征

     2.融资模式选择

    (三)宏观层面研究

     1.互联网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

     2.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利率波动

   二 基于法律视角的互联网金融研究

    (一)互联网金融整体

     1.针对合规问题的法律规制研究

     2.针对竞争问题的法律规制研究

     3.针对税收问题的法律规制研究

    (二)网络借贷

    (三)网络众筹

    (四)互联网保险

    (五)虚拟货币

   三 基于技术视角的互联网金融研究

   四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B.3 2017年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理论综述

   一 理清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概念辨析

    (二)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1.从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角度分析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2.新常态下中国实体经济的突出问题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论依据

     1.功能金融理论

     2.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

    (四)新形势下实体经济发展对金融领域提出的新要求

     1.完善金融市场运行准则,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

     2.优化融资渠道,积极拓展中长期融资模式

     3.发展普惠金融,合理分配金融资源

   二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论内涵

    (一)互联网金融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1.金融抑制下的金融创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

     2.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是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客观条件

     3.信息技术进步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优势

     1.互联网金融支付环节的变革降低了实体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

     2.互联网金融信贷门槛的降低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3.互联网金融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三)防范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Ⅲ 技术创新篇

  B.4 2017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 2017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情况

    (一)定价与营销

    (二)风险识别及控制

    (三)产品设计及管理

    (四)大数据征信

    (五)反洗钱

    (六)智能客服

    (七)智能核身

    (八)智能投顾

   二 2017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特点

    (一)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且逐渐成熟

    (二)应用价值日渐体现

    (三)机构间加强开放与合作

   三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质量与安全问题

    (二)数据聚合问题

    (三)专业人才不足

    (四)监管困难

    (五)技术难点

    (六)金融风险

   四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趋势

    (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金融中应用更广

    (二)进一步加强合作,构建合作共赢生态

    (三)监管将助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健康发展

   五 政策建议

    (一)加强大数据监管,确保数据安全

    (二)鼓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三)加快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法律法规

  B.5 2017年互联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 2017年互联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情况

    (一)移动支付

    (二)风险控制

    (三)供应链金融

   二 2017年互联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特点

   三 互联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

   四 互联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趋势

   五 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互联技术相关金融服务法律法规

    (二)进一步加强信用社会建设,打造无死角的社会信用体系

    (三)进一步加大对信息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操作流程

    (四)构建完整的数据监测体系和信息交流平台

  B.6 2017年分布式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 2017年分布式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发展情况

    (一)数字货币

    (二)支付清算

    (三)银行票据

    (四)智能合约及权益证明

    (五)保险管理

    (六)金融审计

    (七)征信管理

    (八)云计算解决金融大数据量的应用问题

   二 2017年分布式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发展特点

    (一)区块链的六层模型成为目前其应用的基础架构

    (二)区块链的应用场景由单一向多元化扩展

    (三)区块链在互联网金融的应用进入逐步落地阶段

    (四)云计算正在全方位的改变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进程

    (五)云计算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改造未全面深入金融行业核心系统

   三 分布式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自身局限性带来的挑战

     1.效率的挑战

     2.能耗的挑战

     3.资源浪费的挑战

    (二)法律及监管限制带来的挑战

    (三)金融市场整体设计及商业模式运行的挑战

   四 分布式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趋势

    (一)短期看,联盟链和私有链更具有发展潜力

    (二)区块链与云计算融合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三)区块链与云计算将逐渐触及金融系统核心

    (四)分布式技术与其他金融科技技术结合应用形成生态发展

   五 政策建议

    (一)尽快健全法制,制定标准,营造较好的技术发展环境

    (二)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注重人才培养及科研成果转化

    (三)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确保掌握核心技术

    (四)制定战略规划了推动业务场景应用布局,强化监管科技能力

    (五)鼓励创新,正视技术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挑战

  B.7 2017年生物识别技术和加密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 2017年生物识别和加密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

    (一)生物识别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

    (二)加密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

   二 2017年生物识别和加密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特点

    (一)生物识别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特点

     1.应用范围扩大化

     2.应用针对性增强

     3.技术迭代加快

     4.业务高度线上化

    (二)加密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特点

     1.模式创新大于技术创新

     2.加密技术提高了监管难度

   三 生物识别和加密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

   四 生物识别和加密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趋势

    (一)识别模式多样化

    (二)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展

    (三)新识别模式加速落地

   五 政策建议

    (一)加强法律法规研究

    (二)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安全体系研究

    (三)加强相关金融标准研究,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

 Ⅳ 模式创新篇

  B.8 互联网支付模式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 发展情况

    (一)互联网支付基本定义、概念

    (二)互联网支付的表现形式

    (三)互联网支付推动数字经济成效

    (四)两大巨头普惠潜力较大

   二 发展特点:支付市场监管、竞合与创新之路

    (一)洗牌效应明显

    (二)市场竞争激烈

    (三)支付生态建设火热

    (四)客群:用户的争夺

    (五)B端市场仍是蓝海

    (六)创新业务、模式涌现

   三 支付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支付公司违规乱象频发

    (二)支付市场过于集中

    (三)同质化问题严重

    (四)支付公司“无证经营”

   四 发展趋势:移动支付助推数字普惠金融实践

    (一)移动支付使金融覆盖率更高

    (二)移动支付使金融服务更“便宜”

  B.9 互联网金融下的投融资市场创新与小微企业融资

   一 发展情况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

    (三)小额贷款公司

    (四)金融科技公司

   二 发展特点:新业务模式的崛起——从P2P到众筹

    (一)P2P网贷

     1.信用卡模式

     2.类担保债券模式

     3.类资产证券化模式

    (二)互联网众筹

   三 发展趋势与建议: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与解决路径

    (一)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

     1.小微企业自身的固有问题

     2.融资渠道覆盖面不够、融资成本高

     3.融资渠道存在结构失衡

     4.外部政策环境不完善

    (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途径

     1.大数据征信将有力地促进企业融资

     2.技术手段有望提高放贷效率

     3.控制资金流入虚拟经济

   四 小结

  B.10 互联网理财聚集闲散资金服务实体经济

   一 发展情况

    (一)银行理财产品具体情况

    (二)银行理财面临的窘境

    (三)互联网理财的崛起

     1.余额理财

     2.余额宝

     3.其他“宝类”产品

   二 发展特点

    (一)P2P理财

     1.交易规模

     2.贷款余额

     3.借款期限

     4.投资利率

     5.借款人数

     6.投资人数

     7.问题平台

    (二)综合性理财

     1.参与平台背景丰富

     2.主要资产

    (三)众筹

     1.产品众筹发展规模

     2.代表平台发展情况

    (四)互联网保险

     1.2017年的互联网保费收入同比下降21.83%

     2.互联网巨头涌入保险领域,互联网保险服务有望继续提升

    (五)互联网理财总体规模

   三 发展问题、趋势及政策建议

    (一)监管合规问题

     1.严格产品拆分发行

     2.代理销售资管产品需监管部门许可

     3.公募产品投资范围限定

     4.刚性兑付的认定

     5.非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要求

    (二)产品的同质性问题

    (三)互联网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B.11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一 2017年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情况

    (一)供应链金融相关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二)部分新兴市场主体获得融资进入供应链金融市场

    (三)供应链金融市场空间巨大

   二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特点

    (一)银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二)基于电商的银行供应链金融

    (三)电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四)基于核心企业的P2P供应链金融

   三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整体特点

    (一)从供给上看,各类主体纷纷参与供应链金融市场

     1.电子商务平台是供应链金融市场最活跃的主体

     2.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线上交易重要入口,成为线上放贷的重要基础设施

     3.物流平台是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参与者

     4. P2P网贷平台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缓慢增长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范围在不断扩大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更加注重新技术探索应用

     1.物联网与供应链金融

     2.大数据与供应链金融

     3.云计算与供应链金融

     4.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

   四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

     1.供需之间信息不对称,供给存在缺位

     2.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不足

     3.综合性风险评估分析缺失

     4.产融结合水平较低

    (二)融资需求方存在的问题

    (三)其他外部制约因素

   五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线上化趋势不可阻挡

    (二)垂直化和细分化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资金来源方面,资产证券化可能扩大,并成为重要渠道

    (四)供应链金融服务将呈现平台化趋势

    (五)金融服务协同效应形成,组织体系呈现多元化

   六 促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金融产品与服务应合理设计,机构需提供垂直化、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二)政府应该引导产业链供应链的建设,金融机构应该加以支持,以实现产融结合

    (三)政府应加速实现供应链企业的信息共享

    (四)行业需发挥自律作用,促进生态整体共荣共利

  B.12 运用互联网提升资产证券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 互联网资产证券化概况

    (一)概念及发展历程

    (二)比较优势

   二 发展特点:互联网+资产证券化的新模式、新玩家、新资产

    (一)新模式:金融科技助力资产证券化

     1.区块链技术大量运用

     2.云平台涌入,抢占ABS市场“基础设施”

    (二)新玩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参与发行资产证券化

     1.阿里小贷

     2.京东白条

     3.分期乐

    (三)新资产: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大量涌现

   三 互联网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挑战

   四 发展趋势

 Ⅴ 治理创新篇

  B.13 2017年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自控创新

   一 2017年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自控发展情况

    (一)政府加强监管倒逼互联网平台重视风险自控建设

    (二)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披露的推动有助于推动业务平台的风险自控

    (三)科技能力行业共享初现端倪有助于提升全行业风险自控能力

    (四)互联网金融行业信用共享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五)专业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商正逐步形成

   二 2017年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自控发展特点

    (一)政府行业协会层面的全局性建设对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自控的倒逼机制正在形成

    (二)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披露的规范化有助于提升行业的风险自控水平和能力

    (三)行业能力及信息数据共享逐步形成行业发展合力

    (四)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服务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自我风控能力

   三 2017年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自控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建设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

    (二)互联网金融各领域业务风险频发

    (三)互联网金融信用共享平台建设仍然不足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仍然没有形成对于平台自控的有效约束

   四 2017年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自控发展趋势

    (一)统一的互联网金融信息监控平台将日臻完善,形成与传统金融机构的融合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机制将更加完善

    (三)互联网信用信息未来实现统一化融合

   五 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自控对策建议

    (一)尽快完善法规标准,构建全国一体化的信息监测平台

    (二)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征信信息平台

    (三)鼓励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共享数据及其他资源,努力打造支撑行业发展的专业服务队伍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B.14 2017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自律创新

   一 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自律定位

    (一)行业协会成立的初衷

    (二)行业协会的功能与架构

    (三)行业协会的发展情况

   二 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自律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活动

    (二)互联网金融标准化建设

    (三)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提示

   三 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自律问题

    (一)行业协会的指导单位不明确

    (二)行业协会会员准入标准不统一

    (三)行业协会的组织结构不清晰

    (四)行业协会的会员管理不规范

    (五)行业协会的自治权限不完善

   四 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自律对策

    (一)明确行业协会的上级指导单位

    (二)提高行业协会会员的入会标准

    (三)清晰划定行业协会的组织结构

    (四)规范行业协会的会员管理制度

   五 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自律趋势

    (一)完善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机制

    (二)提高行业协会内部管理水平

    (三)创新行业协会风险防控体系

  B.15 2017年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创新

   一 2017年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情况

    (一)行业政策密集出台,监管体系不断健全

     1.网贷行业:“1+3+X”监管体系,存量时代来临

     2.第三方支付

     3.金交所

     4.代币发行(ICO)

    (二)完善统计监测和信息系统,加快行业基础设施建设

     1.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系统上线

     2.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上线

     3.“信联”的筹建

    (三)监管体制改革,重塑金融监管

   二 2017年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建设特点

    (一)从严监管,防范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多元化

    (三)开展相关风险提示,注重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 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相关基础性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二)产品转型较快,监管“计划赶不上变化”

    (三)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严苛,重视防范风险

    (四)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仍须不断完善

   四 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建设的趋势

    (一)一定时间内持续从严监管

    (二)鼓励互联网金融行业服务实体,发展普惠金融业务

    (三)互联网金融监管与科技应用紧密结合

    (四)刚性法制兼具软法治理

   五 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相关基础性法律,完善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二)发挥新金融监管体制优势,构建全面协调监管新格局

    (三)加强国际合作研究,紧跟新业态发展趋势

    (四)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多元化主体参与监管

  B.16 2017年互联网金融监管技术创新

   一 2017年互联网金融监管技术现状

    (一)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应用

    (二)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应用

    (三)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应用

    (四)生物识别技术助力互联网金融监管

   二 2017年互联网金融监管技术现状及创新

    (一)人工智能的I.C.E风控系统提升监管效率与质量

    (二)“穿透式”监管全面实施

   三 互联网金融监管技术的问题和挑战

    (一)数据共享和标准化问题

    (二)国内征信体系不完善

    (三)信息技术风险

    (四)立法落后于实践

   四 互联网金融监管技术创新的趋势

    (一)利用金融技术创新强化微观监管

     1.大数据支撑下的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

     2.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深度应用

    (二)将互联网金融监管纳入宏观金融监管体系

   五 推动互联网金融监管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持续推进先进科技的发展,加大相关领域基础设施投资

    (二)促进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争夺全球监管规则和标准的话语权

    (三)尽快完善“监管沙盒”制度

 Ⅵ 案例篇

  B.17 2017年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发展简述

   一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简介

    (一)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成立

    (二)协会业务范围与业务发展

     1.协会业务范围

     2.协会业务发展

    (三)协会主要工作成果

     1.互联网金融行业合规方向调研工作

     2.网络贷款平台仲裁建设

     3.互联网金融风险舆情监测预警平台

     4.存管数据报送及分析系统

    (四)协会组织结构与职能

     1.组织构架概况

     2.组织结构职权概述

    (五)协会首届管理单位

     1.会长单位:宜信惠民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2.监事长单位:易宝支付有限公司

     3.常务副会长单位

     4.副会长单位

   二 协会会员发展

    (一)正式会员

    (二)观察员

   三 专业委员会

    (一)技术风险专业工作委员会

     1.技术风控专业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

     2.技术风控专业工作委员会2017年工作总结

    (二)合规法务专业工作委员会

     1.合规法务专业工作委员工作职责

     2.合规法务专业工作委员2017年工作总结

    (三)银行技术服务专业工作委员会

     1.银行技术服务专业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

     2.银行技术服务专业工作委员会2018年工作计划

    (四)资金运营专业工作委员会

     1.资金运营专业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

     2.资金运营专业工作委员会2017年工作总结

    (五)支撑服务专业工作委员会

     1.支撑服务专业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

     2.支撑服务专业工作委员会2018年工作计划

    (六)投资者教育与保护专业工作委员会

     1.投资者教育与保护专业工作委员会职责

     2.投资者教育与保护专业工作委员会2017年工作总结

   四 协会 2018年工作计划

    (一)互联网金融平台评价项目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舆情监测预警平台项目

    (三)网贷行业银行存管数据报送及分析系统项目

    (四)合规监管调研项目

    (五)组织召开闭门会议

    (六)《北京市互联网金融年度发展报告2018》

    (七)《中国P2P借贷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18》

    (八)《应用安全测评报告》采购项目

  B.18 宜人贷:科技驱动金融创新

   一 平台简介

   二 平台业务

    (一)财富管理——宜人财富

    (二)风控创新——YEP共享平台

   三 合规发展

    (一)信息披露

    (二)网络征信

    (三)信息与网络安全

   四 模式归纳

    (一)风险评估流程

    (二)风险预警管理情况

    (三)催收方式

   五 案例总结

  B.19 融360:用科技解决金融信息的不对称

   一 平台简介

   二 平台业务

    (一)平台业务

    (二)服务和盈利模式

    (三)风控创新

   三 合规发展

    (一)行业规范

    (二)行业自律

    (三)投资者教育

   四 模式归纳

    (一)细分客户

    (二)抓住关键业务

    (三)风控创新

   五 案例总结

  B.20 人人贷:实体经济服务者

   一 平台简介

   二 合规发展

   三 价值创造

   四 案例总结

  B.21 众安保险:抢占服务实体经济新入口

   一 平台简介

   二 平台业务

    (一)承保业务

    (二)投资业务

    (三)技术业务

   三 合规发展

    (一)退运货险

    (二)网络保证金保险

    (三)碎屏险

    (四)区块链+保险

    (五)区块链+养鸡

    (六)三农

   四 模式归纳

   五 案例总结

 Ⅶ 附录

  B.22 2017年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治理大事记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摘要

●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是金融的未来形态。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把握好技术创新与制度建设的关系,有效促进金融与科技融合、监管与科技融合,切实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金融领域的资源配置精准化、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实时化和决策支持智能化。● 本书坚持互联网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深入研究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分析互联网金融服务小微实体经济和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倡导金融科技创新有方向、有底线和有规矩。● 本书写作团队由学界和业界的研究人员组成,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行业研究经验,能够准确把握研究方向和内容,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了一份思想深邃、内容全面、数据翔实的研究成果,可为理论界、政府部门、行业研究机构和国内外企业提供参考。

刘巧莉、温浩宇、Hong Qin:《P2P网络信贷中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拍拍贷平台交易的证据》,《管理评论》2017年第6期。

董纪昌、王国梁、沙思颖、苗晋瑜、李秀婷:《P2P网贷平台信任形成机制研究》,《管理学报》2017年第10期。

何俊:《校园贷的刑法规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S1期。

冯辉:《论互联网金融的私法规制——以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合同的效力问题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李玫、徐颖:《我国互联网校园贷市场法律问题与规制路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7期。

颜凌云:《P2P网络借贷行业税收征管研析》,《税务研究》2017年第4期。

郑观:《P2P平台债权拆分转让行为的合法性之辨》,《法学》2017年第6期。

乔远:《刑法视域中的P2P融资担保行为》,《政府论丛》2017年第1期。

杨东:《P2P网贷风险保障金制度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刘宪权、陈罗兰:《我国P2P网贷平台法律规制中的刑民分界问题》,《法学杂志》2017年第6期。

冯辉:《网络借贷平台法律监管研究》,《中国法学》2017年第6期。

丁国峰:《P2P网贷平台异化经营的法律规制》,《海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刘玉:《股权众筹平台法律地位界定及制度构建——基于对美国相关制度的考察》,《河北法学》2017年第6期。

李文莉、杨宁:《股权众筹监管的法律定位与实现路径》,《交大法学》2017年第4期。

汪振江:《股权众筹的证券属性与风险监管》,《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钟洪明:《论股权众筹发行豁免注册的制度构建——基于美国及台湾地区经验之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年第4期。

彭真明、曹晓路:《论股权众筹融资的法律规制——兼评〈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曾威:《互联网金融竞争监管制度的构建》,《法商研究》2016年第2期。

唐士亚:《论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的税法适用及完善》,《税务与经济》2017年第6期。

王怀勇、钟颖:《论互联网金融的软法之治》,《现代法学》2017年第6期。

黄韬:《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监管与法律》,《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李齐广:《刑民对话视野下窃取虚拟财产刑事责任的认定》,《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高国其:《网络“虚拟财产”的现实定位与刑法规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池骋、陈耀南:《台湾地区互联网保险监管法制研究及其经验启示》,《江淮论坛》2017年第3期。

何丽新、池骋:《互联网保险对于传统保险法律规则的冲击与重塑——以类型化分析为视角》,《兰州学刊》2016年第8期。

王家骏:《互联网保险明确说明义务问题研究——基于司法判例争议的分析》,《保险研究》2017年第8期。

彭岳:《互联网金融监管理论争议的方法论考察》,《中外法学》2016年第6期。

沈伟、余涛:《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的内生逻辑及外部进路:以互联网金融仲裁为切入点》,《当代法学》2017年第1期。

冯乾、王海军:《互联网金融不当行为风险及其规制政策研究——以市场诚信、公平竞争与消费者保护为核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张斌:《互联网金融规制反思与建议——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5期。

邢会强:《相对安全理念下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模式与路径》,《法学》2017年第12期。

靳文辉:《互联网金融监管组织设计的原理及框架》,《法学》2017年第4期。

宋盈:《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谦抑说之反驳——兼与刘宪权教授商榷》,《学术界》2017年第7期。

赵天书:《比特币法律属性探析——从广义货币法的角度》,《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陈娟娟、张亚斌、尹筑嘉:《众筹市场投资者行为变化研究——基于众筹平台“众筹网”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9期。

李晓鑫、曹红辉:《信息披露、投资经验与羊群行为——基于众筹投资的研究》,《财贸经济》2016年第10期。

何飞、张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数据驱动与模式衍变》,《财经科学》2016年第6期。

张正、王孚瑶、张玉明:《云创新与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构建——以阿里金融云为例》,《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第3期。

许闲:《区块链与保险创新:机制、前景与挑战》,《保险研究》2017年第5期。

王海巍、周霖:《区块链技术视角下的保险运营模式研究》,《保险研究》2017年第11期。

赵增奎:《以区块链技术推动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研究》,《经济纵横》2017年第11期。

庄雷、赵成国:《区块链技术创新下数字货币的演化研究:理论与框架》,《经济学家》2017年第5期。

刘波、刘彦、赵洪江、冷梦玥:《预售众筹与股权众筹的选择:基于众筹平台与企业家声誉的视角》,《金融研究》2017年第7期。

王潇颖、冯科:《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基于微观主体持币动机的研究》,《南方金融》2011年第3期。

周光友、施怡波:《互联网金融发展、电子货币替代与预防性货币需求》,《金融研究》2015年第5期。

邓建鹏:《互联网金融时代众筹模式的法律风险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郭峰、孔涛、王靖一:《互联网金融空间集聚效应分析——来自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的证据》,《国际金融研究》2017年第8期。

姚耀军、施丹燕:《互联网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的逻辑与检验——路径依赖与政府干预视角》,《金融研究》2017年第5期。

刘澜飚、齐炎龙、张靖佳:《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基于微观银行学框架的经济学分析》,《财贸经济》2016年第1期。

陈霄、叶德珠:《中国P2P网络借贷利率波动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6年第1期。

何启志、彭明生:《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网贷利率特征研究》,《金融研究》2016年第10期。

谢平、刘海二:《ICT、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金融研究》2013年第10期。

何光辉、杨咸月、蒲嘉杰:《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及其决定因素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年第1期。

廖理、李梦然、王正位:《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地域歧视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廖理、李梦然、王正位、贺裴菲:《观察中学习:P2P网络投资中信息传递与羊群行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吴佳哲:《基于羊群效应的P2P网络借贷模式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11期。

向虹宇、廖理、王正位:《注意力与P2P投资者投资决策——来自人人贷的证据》,《经济学报》2017年第3期。

章元、王昊:《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与地域歧视: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管理世界》2011年第7期。

陆海天、雷震:《中国P2P网贷平台违约停业原因分析与监管建议》,《清华金融评论》2016年第8期。

王正位、向佳、廖理、张伟强:《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投资者学习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

廖理、吉霖、张伟强:《语言可信吗?借贷市场上语言的作用——来自P2P平台的证据》,《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4期。

李悦雷、郭阳、张维:《中国P2P小额贷款市场借贷成功率影响因素分析》,《金融研究》2013年第7期。

岳中刚、周勤、杨小军:《众筹融资、信息甄别与市场效率——基于人人贷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1期。

王会娟、廖理:《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认证机制研究——来自“人人贷”的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4期。

彭红枫、赵海燕、周洋:《借款陈述会影响借款成本和借款成功率吗?——基于网络借贷陈述的文本分析》,《金融研究》2016年第4期。

周雄伟、朱恒先、李世刚:《平台参与投资与P2P筹资效率——基于拍拍贷平台“拍活宝”数据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4期。

夏恩君、李森、赵轩维:《股权众筹投资者动机研究》,《科研管理》2017年第12期。

黄玲、周勤:《基于期望理论的众筹设计研究》,《财经科学》2015年第6期。

陈冬宇、朱浩、郑海超:《风险、信任和出借意愿——基于拍拍贷注册用户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14年第1期。

王伟、陈伟、祝效国、王洪伟:《众筹融资成功率与语言风格的说服性——基于Kickstarter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6年第5期。

黄健青、陈欢、李大夜:《基于顾客价值视角的众筹项目成功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6期。

郑海超、黄宇梦、王涛、陈冬宇:《创新项目股权众筹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1期。

陈冬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P2P网络放贷交易信任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4年第3期。

廖理、吉霖、张伟强:《借贷市场能准确识别学历的价值吗?——来自P2P平台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2015年第3期。

彭红枫、米雁翔:《信息不对称、信号质量与股权众筹融资绩效》,《财贸经济》2017年第5期。

黄健青、黄晓凤、殷国鹏:《众筹项目融资成功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7期。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王达:《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12期。

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5期。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8期。

刘澜飚、沈鑫、郭步超:《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探讨》,《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8期。

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2期。

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财贸经济》2015年第2期。

杨东:《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Belleflamme P.,Lambert T.,Schwienbacher A.,“Individual Crowdfunding Practices”,,2013,15(4):313-333.

Guo F.,Kong S.T.,Wang J.,“General Patterns and Regional Disparity of Internet Finance Development in China:Evidence from the Peking University Internet Finance Development Index”,,2016:1-19.

Agrawal A.,Catalini C.,Goldfarb A.,“The Geography of Crowdfunding”,,2014.

Zhang J.,Liu P.,“Rational Herding in Microloan Markets”,,2012,58(5):892-912.

Ceyhan S.,Shi X.,Leskovec J.,“Dynamics of Bidding in a P2P Lending Service:Effects of Herding and Predicting Loan Success”,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2011:547-556.

Herzenstein M.,Dholakia U.M.,Andrews R.L.,“Strategic Herding Behavior in Peer-to-Peer Loan Auctions”,,2011,25(1):27-36.

Lee E.,Lee B.,“Herding Behavior in Online P2P Lending: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2012,11(5):495-503.

Yum H.,Lee B.,Chae M.,“From the Wisdom of Crowds to My Wwn Judgment in Microfinance Through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Platforms”,,2012,11(5):469-483.

Scharfstein D.S.,Stein J.C.,“Herd Behavior and Investment”,,1990,80(3):465-479.

Cavalluzzo K.,Wolken J.,“Small Business Loan Turndowns,Personal Wealth,and Discrimination”,,2005,78(6):2153-2178.

Blanchflower D.G.,Levine P.B.,Zimmerman D.J.,“Discrimination in the Small-Business Credit Market”,,2003,85(4):930-943.

Phelps E.S.,“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Racism and Sexism”,,1972,62(4):659-661.

Becker G.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

Akerlof G.,“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1970,84(3):488-500.

Sharpe W F.,“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1964,19(3):425-442.

Li X.,Tang Y.,Yang N.,Ren R.,Zheng H.,“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Lead Investor in Equity-based Crowdfunding:An Exploratory Empirical Study”,,2016,7(3):301-321.

Kim K.,Viswanathan S.,“The ‘Experts’ in the Crowd:The Role of ‘Expert’ Investors in a Crowdfunding Market”,,2016.

Klafft M.,“Peer to Peer Lending:Auctioning Microcredits over the Internet”,SSRN Working Paper,2008.

Rennekamp K.,“Processing Fluency and Investors' Reactions to Disclosure Readability”,,2012,50(5):1319–1354.

Laura Larrimore,Li Jiang,Jeff Larrimore,Markowitz D.,Gorski S.,“Peer to Peer Lend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Features,Trustworthiness,and Persuasion Success”,,2011,39(1):19-37.

Herzenstein M.,Sonenshein S.,Dholakia U.M.,“Tell Me a Good Story and I May Lend You Money:The Role of Narratives in Peer-to-Peer Lending Decisions”,,2011,48(SPL):138-149.

Freedman S.,Jin G.Z.,“Do Social Networks Solve Information Problems for Peer-to-Peer Lending? Evidence from Prosper.com”,SSRN Working Paper,2008.

Freedman S.,Jin G.Z.,“The Information Valu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s:Lessons from Peer-to-peer Lend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7,51:185-222.

Kahneman D..Prentice-Hall,1973.

Kruschke,John K,Johansen,Mark K.,“A Model of Probabilistic Category Learning”,,1999,25(5):1083-1119.

Mollick E.,“The Dynamics of Crowdfunding:An Exploratory Study”,,2014,29(1):1-16.

Zheng H.,Li D.,Wu J.,Xu Y.,“The Role of Multidimensional Social Capital in Crowdfunding:A Comparative Study in China and US”,,2014,51(4):488-496.

Ahlers G.K.C.,Cumming D.,Günther C.,et al.,“Signaling in Equity Crowdfunding”,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2015,39(4):955–980.

Lukkarinen A,Teich J E,Wallenius H,Wallenius J.,“Success Drivers of Online Equity Crowdfunding Campaigns”,,2016,87:26-38.

Xiao S.,Tan X.,Dong M.,Qi J.,“How to Design your Project in the Online Crowdfunding Market? Evidence from Kickstarter”,Working Paper,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2014.

Herrero-Lopez S.,“Social Interactions in P2P lending”,The Workshop on Social Network Mining & Analysis.DBLP,2009:1-8.

Janine Nahapiet,Sumantra Ghoshal.,“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1998,23(2):242-266.

Bandura A.. Prentice-Hall,2002.

Lin M.,Prabhala N.,Viswanathan S.,“Judging Borrowers by the Company They Keep:Friendship Network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2013,59(1):17-35.

Pope D.G.,Sydnor J R.,“What's in a Picture?:Evidence of Discrimination from Prosper.com”,,2011,46(1):53-92.

Yang X.,“The Role of Photographs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Behavior”,,2014,42(3):445-452(8).

Gonzalez L.,Loureiro Y.K.,“When can a Photo Increase Credit? The Impact of Lender and Borrower Profiles on Online Peer-to-peer Loans”,,2014,2:44-58.

Ravina E.,“Love & Loans:The Effect of Beauty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n Credit Markets”,,2013.

Puro L.,Teich J.E.,Wallenius H,Wallenius J.,“Borrower Decision Aid for people-to-people lending”,,2010,49(1):52-60.

Duarte J,Siegel S,Young L.,“Trust and Credit:The Role of Appearance in Peer-to-peer Lending”,,2012,25(8):2455-2483.

Barasinska N.,Schaefer D.,“Does Gender Affect Funding Success at the Peer-to-Peer Credit Markets? Evidence from the Largest German Lending Platform”,SSRN Working Paper,2011.

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3期。

王永钦、高鑫、袁志刚等:《金融发展、资产泡沫与实体经济:一个文献综述》,《金融研究》2016年第5期。

陈志武:《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新金融》2014年第4期。

欧阳日辉:《打造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生态》,《银行家》2016年第8期。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金融研究》2015年第8期。

刘澜飚、沈鑫、郭步超:《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探讨》,《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8期。

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探索新金融监管范式》,《金融监管研究》2014年第2期。

李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辨》,《中国经济报告》2017年第6期。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欧阳日辉:《互联网金融监管:自律、包容与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R.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陈斌开、林毅夫:《金融抑制、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12年第1期。

Allen F,Gale D.,“Comparing Financial Systems”, 2000,1(2).

Bencivenga V R,Smith B D.,“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1991,58(2).

Merton R C,Bodie Z. The World Of Risk Management.

高建辉:《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策研究》,《经贸实践》2017年第20期。

王玉龙:《大数据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分析》,《现代营销》2017年第11期。

巴曙松、侯畅、唐时达:《大数据风控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2期。

Minsky.M..Cambrige,Mass:MIT,1998.

杨文斌:《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分析》,《信息化论坛》2017年第12期。

张逸凡:《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年第23期。

杨卓越:《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安全风险分析》,《金融经济》2017年第2期。

吴俊、陈亮、高勇:《国外人工智能在金融投资顾问领域的应用及对我国启示》,《金融纵横》2016年第6期。

闵璐:《浅谈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科技信息》2015年第1期。

薛立宏、张云华、曹敏:《移动互联网运营关键问题及商业模式探讨》,《电信科学》2009年第25(5)期。

马敏、王旗:《中国移动互联网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互联网天地》2014年第2期。

陆岷峰、汪祖刚:《关于“物联网+银行”发展战略的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7年第39(12)期。

李晓雯:《物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与安全问题研究》,《物流科技》2017年第40(01)期。

姜顺荣:《物联网中信息共享的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郭开荣:《物联网技术下的供应链金融》,《商场现代化》2015年第2期。

郭瑞波、陈永:《物联网应用于金融服务的模式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年第31(11)期。

武晓钊:《物联网时代的金融服务与创新》,《中国流通经济》2013年第27(07)期。

陈宇:《浅谈分布式系统数据分布》,《电子世界》2014年第18期。

顾炯炯:《云计算架构技术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吴朱华:《云计算核心技术剖析》,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虚拟化与云计算小组:《云计算实践之道:战略蓝图与技术架构》,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Don Tapscott & Alex Tapscott.,2016。

赵赫、李晓风、占礼葵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采样机器人数据保护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15(43)期。

李董、魏进武:《区块链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及挑战》,《电信科学》2016年第12期。

刘伟、蔺宏宇:《区块链技术原理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服务浅析》,《产权导刊》2016年第11期。

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3期。

Kurt Fanning,David P.Centers.,“Blockchain and Its Coming Impact on Financial Services”, 2016.27(5).

金宏:《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银行家》2016年第7期。

长铗、韩锋:《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中信出版社,2016。

陈庆来、乔冠峰、殷西、乔燕:《生物识别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河北金融》2017年第4期。

廖敏飞、黄瑞吟、刘丽娟:《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分析》,《金融电子化》2016年第4期。

静妍:《生物识别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喻凌云:《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金融安全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毛巨勇:《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与现状》,《中国安防》2010年第8期。

蒋颢:《金融自助服务领域生物识别技术可用性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韩从梅:《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研究》,《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年第3期。

邓亮:《数据加密技术在金融交换系统终端中的应用》,《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8年第4期。

张述平、杨国明、时武略:《数字加密技术与应用》,《福建电脑》2006年第7期。

孙宝文等:《互联网金融元年:跨界、变革与融合》,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欧阳日辉等:《互联网金融治理:规范、创新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国家级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上线》,搜狐网,2016年8月11日。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正式获发改委批复立项》,2017年12月13日。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信息披露》,2017年12月13日。

《央行正式集中存管第三方支付备付金》,新浪网,2017年1月13日。

《网联平台启动试运行》,搜狐网,2017年3月31日。

《中国互金协会信披平台今日上线》,新浪网,2017年6月5日。

《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接入机构已增至百余家》,财经网,2018年3月15日。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召开研究课题开题会议》,2017年9月18日。

邓建鹏、黄震:《互联网金融的软法治理》,《金融监管研究》2016年第1期。

邓建鹏、马文洁:《现金贷域外监管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农村金融》2018年第4期。

邓建鹏:《ICO的投资风险与防范》,《证券日报》2017年8月26日。

邓建鹏:《七部委关于ICO公告的解读与思考》,《证券日报》2017年9月9日。

邓建鹏:《现金贷的法律风险与监管思考》,《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王晓:《2017年互联网金融报告》,《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12月7日。

张新宝:《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中国法学》2015年第3期。

何剑锋:《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路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胡剑波、丁子格:《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经济纵横》2014年第8期。

黄震、蒋松成:《监管沙盒与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国金融》2017年第2期。

李全:《中国小微金融——贯穿中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规划与盈利模式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刘志阳、黄可鸿:《梯若尔金融规制理论和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思路》,《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2期。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8期。

尹海员、王盼盼:《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及体系构建》,《财经科学》2015年第9期。

杨东:《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探析》,《中国金融》2014年第8期。

俞林、康灿华、王龙:《互联网金融监管博弈研究:以P2P网贷模式为例》,《南开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于蔚、钱水土:《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中国金融》2015年第1期。

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探索新金融监管范式》,《金融监管研究》2014年第2期。

赵渊、罗培新:《论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学评论》2014年第6期。

零壹财经·零壹智库著、雷群涛主笔:《北京市网贷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17》,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

《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的挑战》,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