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61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图书

Trade,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Research on Theory, Model and Empirical based on the Opening Economy

SSAPID:101-6873-5206-60
ISBN:978-7-5097-5780-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尝试引入开放经济视角并始终遵循“从封闭到开放”的研究思路。以开放经济下的贸易、环境与城币化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梳理出开放经济下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三者的内存传导机制,构建政策评价模型,并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例进行实证和政策分析。以期为中国的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 者: 刘耀彬
编 辑:高雁;梁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索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1.问题之一:学术需求

    2.问题之二:国际需求

    3.问题之三:国内需求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际意义

  二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一)相关概念

    1.贸易

    2.环境

    3.城市化

   (二)研究对象

   (三)主要内容

  三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

    1.选题具有前沿性

    2.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

    3.研究区域具有代表性

   (二)创新之处

    1.研究理论的创新

    2.研究模型的创新

    3.实证检验的创新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研究综述

  一 城市化理论的环境观回顾

   (一)古典城市化理论的环境观

    1.承认土地供给不足而主张农村剩余劳动无限供给的古典二元结构理论

    2.淡化土地约束并摒弃剩余劳动无限供给假设的新古典二元结构理论

    3.持资源环境可替代观的传统城市经济增长理论

   (二)新古典城市化理论的环境观

    1.注重地理位置的新古典区位理论

    2.引入土地租金的第Ⅰ类集聚经济的新经济地理理论

    3.重点研究第Ⅱ类集聚经济的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

   (三)内生城市化理论的环境观

   (四)城市化理论资源环境观演变的总结

  二 贸易理论的环境观回顾

   (一)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溯源

    1.环境本位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2.贸易本位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3.新环境本位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二)纳入环境要素的比较优势理论回顾

    1.纳入环境要素的李嘉图模型

    2.纳入环境要素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三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2.贸易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3.环境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二)国内研究综述

    1.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2.贸易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3.环境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第三章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的互动效应

  一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互动作用的分析框架

   (一)常用的PSR分析框架

   (二)贸易、环境与城市化互动的PSR分析框架

   (三)贸易、环境与城市化互动的数学表达

  二 贸易与环境相互效应分析

   (一)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1.贸易作用的环境效应

    2.贸易活动的非持续性对环境的影响

   (二)环境对贸易的影响

    1.环境对贸易影响的基本途径

    2.环境对贸易的作用效应

  三 贸易与城市化相互效应分析

   (一)贸易对城市化的影响

    1.贸易作用于城市化的基本途径

    2.贸易对城市化的作用效应

     (1)分析假设

     (2)结果分析

   (二)城市化影响贸易

  四 城市化与环境相互效应分析

   (一)环境约束城市化的效应

    1.城市化的“资源尾效”效应

     (1)经济增长的“资源尾效”效应

     (2)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

     (3)城市化的“资源尾效”模型

    2.城市化的“资源诅咒”效应

     (1)生产函数

     (2)社会偏好

     (3)均衡分析

     (4)“资源诅咒”效应讨论

   (二)城市化影响环境

    1.城市化作用环境的基本途径

    2.城市化导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效应

     (1)污染与收入关系的假定

     (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立的条件

     (3)多个经济个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的条件

    3.城市化作用环境的效果

     (1)人口增长中的环境压力IPAT模型

     (2)城市化进程中的IUPAT效应模型

  五 政策启示

 第四章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传导机制

  一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传导机制的概念与内涵

   (一)贸易、环境与城市化传导机制的概念

   (二)贸易、环境与城市化传导机制的内涵

  二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传导机制分析假设

   (一)有关贸易的假设

   (二)有关环境的假设

   (三)有关城市化的假设

  三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传导过程分析

   (一)贸易为工具目标的传导模式

    1.环境为中间目标,城市化为最终目标

    2.城市化为中间目标,环境为最终目标

   (二)环境为工具目标的传导模式

    1.贸易为中间目标,城市化为最终目标

    2.城市化为中间目标,贸易为最终目标

   (三)城市化为工具目标的传导模式

    1.贸易为中间目标,环境为最终目标

    2.环境为中间目标,贸易为最终目标

  四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传导机制模型

  五 政策启示

 第五章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的内生增长模型

  一 贸易、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模型

   (一)基本模型假定

    1.生产技术

     (1)最终产品部门

     (2)中间产品部门

     (3)研发(R&D)部门

     (4)环境质量

    2.消费偏好

    3.市场结构

   (二)市场均衡分析

    1.均衡条件

     (1)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2)最终产品生产商利润最大化

     (3)中间产品生产商利润最大化

     (4)R&D生产者利润最大化

     (5)所有市场出清

    2.均衡增长路径

    3.环境与增长

    4.贸易与增长

    5.贸易与环境

  二 城市化二元经济模型

   (一)基本假设

   (二)模型结构

    1.两部门的生产函数

    2.劳动力转移函数

    3.非农业部门农产品供需市场

   (三)稳定性和结论分析

    1.稳定性分析

    2.模型结论分析

  三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的内生增长关系模型

   (一)基本假设

   (二)模型结构

    1.生产方程

     (1)人力资本函数

     (2)人均生产函数

     (3)人均物质资本函数

     (4)人均贸易函数

     (5)环境污染函数

    2.消费偏好

   (三)市场均衡

   (四)贸易、环境与城市化的内生增长关系模型

  四 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六章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政策评价模型

  一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一)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内涵

   (二)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特征

  二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

   (一)协调度评价模型

    1.协调度模型

    2.协调发展度模型

   (二)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目的性原则

     (3)相对完备性原则

     (4)相对独立性原则

     (5)可比性原则

     (6)可获取性原则

     (7)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

    2.指标体系构成

     (1)贸易子系统指标

     (2)环境子系统指标

     (3)城市化子系统指标

    3.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情景模拟方法

   (一)政策模拟方法概述

   (二)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情景分析方法

    (1)情景分析的概念及其特点

    (2)“情景”理论体系的构成

    (3)情景分析法的步骤

    (4)情景分析法在经济评价与预测中的应用

   (三)贸易、环境与城市化情景分析

    1.情景方案的设计

    2.情景方案的比较

  四 政策启示

 第七章 基于长三角(16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的基本状况

   (一)对外贸易状况

    1.外贸规模和外贸速度迅速扩大

    2.外贸依存度急速上升

    3.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

    4.对外贸易区域差异明显

    5.污染品贸易逐渐增加

   (二)环境状况

    1.水体污染较为突出

    2.土地侵占和污染比较严重

    3.大气环境污染呈现

    4.工业“三废”排放增加

   (三)城市化状况

    1.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2.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内部差异存在

    3.城市体系较为完善

  三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互动效应: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资料来源与计量模型

    1.资料来源

    2.时间序列计量模型

     (1)单位根检验

     (2)协整检验

     (3)结构式向量自回归(SVAR)识别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二)贸易与环境

    1.对整个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实证

     (1)指标和实证模型

     (2)ADF单位根检验

     (3)Johansen协整检验

     (4)SVAR模型识别

     (5)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2.对长三角16个城市的实证

   (三)贸易与城市化

    1.对整个长三角(16个城市)的实证

     (1)指标和实证模型

     (2)ADF单位根检验

     (3)Johansen协整检验

     (4)SVAR模型识别

     (5)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2.对长三角16个城市的实证

   (四)环境与城市化

    1.对整个长三角(16个城市)的实证

     (1)指标和实证模型

     (2)ADF单位根检验

     (3)Johansen协整检验

     (4)SVAR模型识别

     (5)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2.对长三角16个城市的实证

   (五)政策启示

  四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传导机制: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组估计

   (一)数据、变量与模型

    1.资料来源

    2.变量选择

     (1)主要变量选择

     (2)其他变量选择

    3.实证模型

   (二)数据检验与模型计量

    1.数据描述与预处理

    2.面板单位根检验

    3.面板协整检验

    4.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

    5.面板联立方程估计

   (三)实证结果分析

   (四)政策启示

  五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的内生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与估计

   (一)数据、变量与模型

    1.资料来源

    2.变量选择

    3.实证模型

   (二)面板数据模型检验

    1.面板数据模型概述

    2.面板数据应用条件检验

     (1)面板单位根检验

     (2)面板协整检验

     (3)Hausman检验

    3.面板模型选取

   (三)面板模型估计

    1.面板OLS估计结果

    2.面板FMOLS和DOLS估计结果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政策启示

  六 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政策评价:基于协调度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的实证分析

   (一)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评价: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实证

    1.资料来源与处理

    2.贸易、环境与城市化的综合水平计算

     (1)指标权重的确定

     (2)综合水平的计算

    3.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评价

     (1)协调度计算

     (2)协调发展度评价

   (二)贸易、环境、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情景模拟: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应用

    1.情景模拟方案的确定

    2.情景模拟方案优选

     (1)自然演变方案

     (2)情景模拟方案Ⅰ

     (3)情景模拟方案Ⅱ

     (4)情景模拟方案Ⅲ

     (5)情景模拟方案Ⅳ

     (6)情景模拟方案Ⅴ

     (7)情景模拟方案Ⅵ

     (8)情景模拟方案Ⅶ

     (9)情景模拟方案Ⅷ

   (三)政策启示

 第八章 国外处理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关系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国外处理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美国处理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经验

    1.使用绿色壁垒

     (1)制定绿色市场准入制度

     (2)采用绿色检疫制度

     (3)施行绿色标志制度

     (4)运用绿色包装制度

     (5)禁止绿色补贴

     (6)实施PPM(Processing & Product Method)标准

     (7)征收碳关税

    2.向国外转移污染企业

    3.颁布环境法律

    4.构建促进环境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二)美国处理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1.创新应对绿色壁垒的技术

    2.实践企业绿色战略

    3.创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市场氛围

    4.推进标准化工作

    5.加快建设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6.完善环境法律

   (三)欧盟处理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经验借鉴

    1.构建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政策法律体系框架

     (1)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政策基础性条约

     (2)欧盟机构制定的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法规

     (3)欧盟签署或参加的国际环境条约

     (4)其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2.使用绿色贸易壁垒

     (1)绿色生产

     (2)规定绿色技术标准

     (3)实行生态标签标志

     (4)推广绿色包装制度

     (5)执行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3.实施新绿色贸易壁垒

     (1)制定REACH法规

     (2)出台EuP

     (3)执行WEEE指令

     (4)运用ROHS指令

   (四)欧盟处理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1.加强对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学习和了解

    2.推进环保立法工作

    3.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检测标准

    4.加强与欧盟的环境外交

    5.推进绿色壁垒预警机制的建立

    6.调整产业结构

  二 国外处理贸易与城市化关系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美国处理贸易和城市化关系的经验

    1.充分发挥港口优势

    2.注重科技创新作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一体化组织体系

     (2)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3)构建多维度的法律体系鼓励科技发展

    3.创意产业的兴起

     (1)保护知识产权

     (2)增加投资力度

     (3)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4)建设创意产业园区

    4.实施贸易保护主义

    5.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企业

    6.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二)美国处理贸易和城市化关系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1.利用先天优势,大力发展港口贸易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4.弱化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5.扩大区域经济合作

   (三)欧盟处理贸易和城市化关系的经验

    1.内部贸易一体化

     (1)实施欧盟单一市场计划

     (2)安排合理的贸易制度

     (3)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区域政策

     (4)技术创新引导产业升级

    2.贸易自由化

     (1)发展货物贸易

     (2)促进服务贸易

     (3)扩大直接投资

    3.技术贸易壁垒的伤害

     (1)发展中国家贸易受阻

     (2)发展中国家投资受挫

     (3)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

   (四)欧盟处理贸易和城市化关系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1.创新拉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扩大对外开放并寻求贸易合作

    3.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 国外处理城市化与环境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美国城市化发展处理环境问题的经验

    1.蒸汽机和铁路时代(1830~1870年)

    2.蒸汽机和钢铁时代(1871~1920年)

    3.汽车和飞机时代(1921~1970年)

     (1)致力于公共土地的经营和管理

     (2)前期在工业污染和废弃物处理方面建树不多,后期逐步由国家出面控制污染

     (3)改革环境管理机构

    4.疏散时代(1971年至今)

     (1)加强环境管理,确定战略目标

     (2)建立三位一体的环境管理体系

     (3)实施环境保护政策

   (二)美国处理城市化与环境问题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1.确立明确的战略目标体系

    2.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法律体系

    3.构建完善的环境法执法机构体系和有效的执法机制

    4.加强环境道德培养和环境技术开发

     (1)加强环境道德的培养

     (2)提高环境技术水平

    5.改革和完善现行环境税收制度

    6.促使排污权交易制度化

   (三)欧盟处理城市化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经验

    1.1951~1972年环境政策的萌芽阶段

     (1)各成员国制定的环境法规(见表8-2)

     (2)欧共体颁布的法令(见表8-3)

    2.1973~1987年环境政策的初步制定

    3.1988~2000年环境政策的发展阶段

    4.低碳时代(2001年至今)

     (1)欧盟环境政策的战略体系

     (2)建立欧盟可持续城市发展行动政策框架

     (3)加强与区域联盟并注重与世界对接

     (4)加快环境科研的步伐

   (四)欧洲处理城市化与环境关系对中国的启示

    1.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

     (1)建立新的可持续性生产和消费方式

     (2)实行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补偿制度

     (3)追求经济产业分布和生活居住机能的集约化

     (4)完善可持续城市化相匹配的环境制度框架

    2.制定推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

    3.关注环境正义,创新可持续发展合作机制

    4.明确环境责任,运用市场机制激发企业的环保积极性

    5.增加人力资本投入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讨论

 Abstract

本书是作者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制与调控研究》、《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和《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宜城市化进程测度理论与实证研究》之后又一部关于城市化的力著。本书尝试引入开放经济视角并始终遵循“从封闭到开放”的研究思路。以开放经济下的贸易、环境与城市化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梳理出开放经济下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三者的内在传导机制,构建政策评价模型,并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例进行实证和政策分析。以期为中国的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1] Aldaba,R.,Cororaton,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Pollution:Evidence from the Philippines,PID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2001,No.2001-2025.

[2] Alfaro,L.et al..“FDI and Economic Growth:the Role of Financial Marke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S0022-1996),2004,64(1):89-112.

[3] Al-Kharabsheh,A.R.T,“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during Drought Periods at South Jordan,”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3(53):619-630.

[4] Anderson,K.,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Welfare of Liberalizing World Trade:The Cases of Coal and Food,Anderson,K.,Blackhurst,R.,Eds.The Greening of World Trade Issues,AnnArbor:Uni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2.

[5] Antweiler,W.,Copeland,B.T.,Taylor,M.S.,“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4):877-908.

[6] Armstrong,W.,Megee,T.G.,Theatres of Accumulation:Studies in Asian and Latin American Urbanization,New York:Methuen,1985.

[7] Astrid Kander,Magnus Lindmark,“Foreign Trade and Declining Pollution in Sweden: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Long-term Structural and Technological Effects,” Energy Policy,2006,34(13):1590-1599.

[8] Atef,A.Al-Kharabsheh,“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Water Quality at Wadi Kufranja Basin (Jordan),”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1999(43):79–89.

[9] Auty,R.M.,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Oxford:Oxford Uniersity Press,2001.

[10] Auty,R.M,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

[11] Bairoch,P.,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From the Dawn of History to the Present,London:Mansell Publishing,1988.

[12] Barbier,E.B.,“Endogenous Growth and Natural Resource Scarcity,”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1999(14):51-74.

[13] Barrett,S.,“The Strategy of Trade Sanction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1997,(19):345-361.

[14] Barry,F.,Bradley,J.,“FDI and Trade:The Lrish Host-country Experience,” Economic Journal(S0013-0133),1997,107(445):1798-1811.

[15] Baumol,W. and Oates,W.,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2nd Edi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ersity Press,1998.

[16] Beghin,J.,Roland-Holst,D.,Van Der Mensbrugghe,D.,A Survey of the Trade and Environment Nexus:Global Dimensions.OECD Economic Studies,1994,23:167-192.

[17] Birdshall,H.J.,Nance,H.L.,and Daved,W.“Trade Policy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Latin America:Where Are the Pollution Have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93,(2):137-149.

[18] Black,D.,Henderson,J.V.,“A theory of Urba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107(2):252-284.

[19] Borensztein,E.,De Gregorio,J.,Lee,J.W.,“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ffect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S0022-1996),1998,45(1):115-135.

[20] Braat,L.,Lieropw,V.,“Economic-ecological Modeling:an Introduction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Ecological Modeling,1986,31:33-44.

[21] Bradshaw,Y.W.,Noonan,R.,Urbanization,Economic Growth,and Women’s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A The 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assessment.Josef Gugler.Citi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Issues,Theory,and Policy.New York:Oxford Uniersity Press,1997.

[22] Busse,M.,Trade,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New Empirical Evidenc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361,2004.

[23] Button,K.J. et al.,Improving the Urban Environment:How to Adjust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 Policy for Sustainable Urban Growth,Oxford:PergaMon Press,1990.

[24] Castells,M.La.,Question Urbaine,Paris:Maspero,1972.

[25] Chichilni,Sky,G.,“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Dynamics of Renewable Resources,”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993,4(2):219-248.

[26] Chichilnisky,G.,“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4):851-874.

[27] Christaller,W.,Die Zentralen Orte in Sueddeutsch Land,Jena:Gustau Fischer,1933.

[28] Cole,M.A.,Rayner,J.,“The Uruguay Round and Air Pollution:Estimating the Composition,Scale and Technique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2000,9(3):339-354.

[29] Cole,W.E.,and R.D.Sanders,“Internal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175(3):481-494.

[30] Cooke,K.,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Masters Research Essay,National Center for Development Studies,Australian National Uniersity,Canberra,A.C.T.,1997.

[31] Copeland,B.R.,and Taylor,M.S.,“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3):755-787.

[32] Copeland,B.R.,and Taylor,M.S.,“Trade and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4):716-737.

[33] Cronon,W.,Nature’s Metropolis:Chicago and the Great West,NewYork:Orton,1991.

[34] Dae-Sik,K.,Mizuno,K.,Kobayashi,S.,“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Causing Farmland Loss in a Rapid Growth Area Using GIS and RS,” Paddy Water Environment,2003(1):189-199.

[35] Dean,J.M.,Lovely,M.E.,Wang,H.,Are Foreign Investors Attracted to Weak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Evaluating the Evidence from China.World Bank USITC Working Paper 2004-01-B May,2004.

[36] Dean,J.M.,“Does Trade Liberalization Harm the Environment?A New Test,”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35(4):819-842.

[37] Dean,K.,Judith,M.,and Shubhashis,G.,“Export Ban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nd Unemployment,”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1):324-336.

[38] Dixit,A.,Stiglitz,J.E.,“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ers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3):252-284.

[39] Donald,R.et al.,The Factor Content of Trad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2001,No.8637pp2 http:// www.nberorg/PaPers/w 8637.

[40] Ducrot,R.et al.,Articulating Land and Water Dynamics With Urbanization:An Attempt to Model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t the Urban Edge,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4,28(1-2):85-106.

[41] Ederington,J.,Levinson,A.,Minier,J.,“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Pollution Havens,” The BE Journals in 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2004,4(2) Article 6.

[42] Ehrhardt-Martinez,K.,Grenshaw,et al.,“Deforest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ents Curve:A Cross-N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vening Mechanism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2,83(1):226-243.

[43] Ehrlich,P. R.,Holdren,J. P.,“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 Science,1971,3977:12-17.

[44] Ekins,P.,“The Kuznets Curve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Examining the Evidenc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97,29(5) 805-830.

[45] Eliste,P.P.,Fredriksson,G.,“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Transfers,and Trade: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2,43(2):234-250.

[46] Fei,J. C. H,Ranis,G.,“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7):65-70.

[47] Frankel,J.,Rose,A.,Is Trade Good or Bad for the Environment?Sorting out the Causality.NBER Working Paper Number 9021,2002.

[48] Frankel,J.,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 Report for the Swedish Globalisation Council,Government of Sweden;Jan.2009,Stockholm.

[49] Friedman,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1986,17:69-73.

[50] Fujita,M.,Thisse,J.F.,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Cities,Industrial Location,and Regional Growth,Cambridge:Cambridge Uniersity Press,2002.

[51] Ghali,M.,Akiyama.M.,Fujiwara,J.,“Factor Mobility and Regional Growth,”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8,60:78-84.

[52] Gilbert,A.,Gugler,J.,Cities,Poverty,and Development:Urbanization in the Third World,Oxford Uniersity Press,1982.

[53] Grossman,G.,Krueger,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353-377.

[54] Grossman,G.,Helpman,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Cambridge,MA,MIT Press,1991.

[55] Grossman,G.A.,Krueger,A.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BER Working Papers 3914,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1991.

[56] Grossman,G.M. and Krueger,A.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ger 3914,NBER,Cambridge,M.A.,1991.

[57] Gylfason,T.,“Natural Resources,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5(4-6):847-859.

[58] Gylfason,T,Zoega,G.,“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Role of Investment,” The World Economy,2006,29 (8):1091-1115.

[59] Harris,J. R.,Todaro,M.,“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 Sectors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40:126-142.

[60] Hein,S.,“Trade Strategy and the Dependency Hypothesi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2,40(3):495-520.

[61] Hettige,H.,Lucas,B.,Wheeler,D.,“The Toxic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Global Patterns,Trends and Trade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478-481.

[62] Hettige,H.,Lucas,R·E·B·and Wheeler,D.,“The Toxic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Global Patterns,Trends and Trade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1992,82:473-481.

[63] Hirschman,A.O.,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Haven:Yale Uniersity Press,1958.

[64] Holtz-Eakin,D. and Selden,T.M.,“Stoking the Fires?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5(10):57-85.

[65] Horvath,R.J.,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d Ebate,Department of Geography,Uniersity of Sydney,Sydney NSW,1997.

[66] Hurlin,C.,Venet,B.,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A Re-Examination Using a Panel Granger Causality Test,Working Paper,September,2004.

[67] Hurlin,C.,Testing Granger Causality in Heterogenous Panel Data Modelswith Fixed Coefficients,Working Paper,January,2004.

[68] Im,K. & Pesaran,M.H.,Shin,Y.,“Testing for Unit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3,109:53-74.

[69] Jeffrey,D.,Alissa,M.R.,“Integrating Urbanization Into Land-scape-level Ecological Assessments,” Ecosystem,2001,(4):3-18.

[70] Jenkins,R.,Industrialization,Trade and Pollution in Latin America:A Review of the Lssues,Paper for Deliery at the 1998 Meeting of the Latin 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1998.

[71] John,A.,Pecchenino,R.,Schimmelpfennig,D.,and Schreft,S.,“Short-lied Agents and the Long-lied Environment,”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5,58:127-141.

[72] Jorgenson,D.W.,“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The Economic Journal,1961,171:309-341.

[73] Kao,C.,Chiang,M.H.,“On the Estimation and the Inference of a Cointegrated Regression in Panel Data,” In:Baltagi,B.H. (Ed.),Advances in Econometrics,2000 (15):179-222.

[74] Kao,C.,and Chiang,M.H.,“On the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of a Cointegrated Regression in Panel Data,” Advances in Econometrics,2000,15:179-222.

[75] Kao,C.,“Spurious Regression and Residual-based Tests for Cointegration in Panel Data,”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105:1-44.

[76] Kao,C.,“Spurious Regression and Residual-based Tests for Cointegration in Panel Data,”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105:1-44.

[77] Karen,E.M.,Edward,M.C.,J.,“Craig Jenkins.Deforest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A Cross-N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vening Mechanism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2(1):226-243.

[78] Kasarda,J.D.,Crenshaw,E.M.,“Third World Urbanization:Dimensions,Theories,and Determinant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1,(17):467-501.

[79] Kaufman,R.K.,Davidsdotfr,B.,Grahams S.,and Pauly P.,“The Date,Minuets of Atmospheric SO2 Con-centrations:Reconsider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cological Economics,Special Issue on EKC,l997.

[80] Kentor,J.,“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Peripheral Urbanization:The International Depende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1,46:201-211.

[81] 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82] Kuik,O.,et al.,In Search of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s,1994.57-67.

[83] Lee,H.,and David,R.H.,“The Environment and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Trade and Tax Polic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52):65-82.

[84] Levin,A,Lin,C.,and Chu,C.,“Unit Root Tests in Panel Data:Asymptotic and Finite-Sample Propertie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2,108:1-24.

[85] 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 (2):139-191.

[86] Liddle,B.T.,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and Regional Pollu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4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Boston Uniersity,Boston M.A.,1996.

[87] Lopez,R.,“The Environment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27):163-218.

[88] Lucas,R.J.,“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 (22):3-42.

[89] Ludema,R.D.,and Ian,W.,“Cross-Border Externalities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The Strategic Control of Pollu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27):950-966.

[90] Maclaren,V.W.,“Urba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6,62(2):185-202.

[91] Maddala,G.S.,Wu,S.A.,Comparative Study of Unit Root Tests With Panel Data and a New Simple Test,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1999,61:631-652.

[92] Markus Pasche,“Technical Progress,Structural Change,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2):381-389.

[93] Markusen,J.K.,James,R.,Edward,R.Morey,and Nancy Olewiler,“Competition in Regin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when Plant Locations are Endogenou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5,(56):55-77.

[94] Martinez-Zarzoso I.,Maruotti A,“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Co2 Emissions: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Ecological Economics,2011(7):1344-1353.

[95] Matsuyama,K.,“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2,58:317-334.

[96] McConnell,K.E.,“Income and the Demand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2(4):383-399.

[97] McCoskey,S,Kao,C.,“A Residual-based Test of the Null of Cointegration in Panel Data,” Econometric Reviews,1998,17:57-84.

[98] McGuire,M.K.,Martin,C.,“Regulation,Factor Rewards,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2,(17):335-354.

[99] Merrifield,J.H.,John,D.,“The Impact of Selected Abatement Strategies on Transnational Pollution,the Terms of Trade,and Factor Rewards: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88,(15):259-284.

[100] Mutti,J.H.,John,H.,David,J. Richardson,S.,“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Displacement from Environmental Control:The Quantitative Gains from Methodological Refine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77,(4):135-152.

[101] Myrdal,G.,Rich Lands and Poor:the Road to World Prosperity,New York:Harper & Brothers,1957.

[102] Odum,H.T.,Elisabeth C.,Modeling for all Scale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 Simulation,San Diego:Academic Press,2000.

[103] OECD,“OECD Core Set of Indicators f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view,” Paris:Environmental Monography,1993.

[104] Paavo Eliste,Per,G.,“Fredriksson.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Transfers,and Trade: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2,43(2):234-250.

[105] Papyrakis,E,Gerlagh,R.,“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6(4):253-282.

[106] Papyrakis,E.,Gerlagh,R.,Natural Resources,Innovation,and Growth Working Paper No.129.04,http://www·ifw-kiel·de/VRCent/DEGIT/paper/degit_10/C010_054.pdf,2004.

[107] Patti,D.M.A.,Navarra,P.,Globalization,Democrat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S1350-4851),2009,16(7):731-734.

[108] Pearce,D.,et al.,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New York:Harvester Wreathes,1990),pp.215-289.

[109] Pearson,A.K.,Charles,J.J.,“Environmental Control Costs and Border Adjustments,” National Tax Journal,1974,(27):599-607.

[110] Pedroni,P.,“Panel Cointegration:A Syrnptotic and Finite Sample Properties of Pooled Time Series Test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PPP Hypothesis,” Economic Theory,2004,20:597-625.

[111] Pethig,A.,Rüdiger,M.J.,“Pollution,Welfare,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76,(2):160-169.

[112] Petrakos,G.,Urb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World Development,1989,17(8):1269-1277.

[113] Pizarro,R.E.,Wei Liang,Banerjee,T.,“Agencies of Globalization and Third World Urban Form:A Review,”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2003,18(2):111.

[114] Porter,M.E. and C. van der Linde,“Green and Competitiv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9-10):120-134.

[115] Porter,M.E.,“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97-118.

[116] Portnov,B.A.,Safriel,U.N.,“Combating Desertication in the Negev:Dry Land Agriculture vs. Dry Land Urbanization,”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4,(56):659-680.

[117] Ranis,G.,Fei,J.C.H.,“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4):533-565.

[118] Renard,R.,“Rural-to-urban Migration and the Shadow Wage in LDC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4,24(3):401-407.

[119] Rivera-Batiz L.,Romer P.,“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531–555.

[120] Rivera-Batiz,L.,Romer,P.,“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531-555.

[121] Robison,H. David,D.,“Industrial Pollution Abatement:The Impact on Balance of Trad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8,(21):187-199.

[122] Romer,D.,Advanced Macroeconomics,Shanghai:Shanghai Uni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es Press,The McGraw-Hill Companies,2001:30-38.

[123] Sachs,J. D.,Warner,A. M.,“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5:827-838.

[124] Sachs,J.D.,Warner,A.M.,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WP 5398,Cambridg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5.

[128] Samuelson,P.A.,“The Transfer Problem and Transport Costs:the Terms of Trade When Impediments are Absent,” Economic Journal,1952,64:264-289.

[129] Selden,I.M. and Song,D.,“Neoclassical Growth,the J Curve for Abatement and then Inverted U Curve for Pollu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5,29:162-168.

[130] Shafik,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An Econometric Analysis,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4,(46):757-773.

[131] Sinha,D.R.,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and Legacy Pollution:a Geo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E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Worcester,Massachusetts(USA).The Industrial Geographer,2010,7(1):1-18.

[132] Stevens,R.B.,“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Yale Law Journal,1993,102(8):2039-2139.

[133] Sukopp,H.,W.,“Biotopemapping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in Urban area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88,(15):39-58.

[134] Sun,V. and Hapman,D.C.,“Economic Growth,Trade and Energy:Implications for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cological Economics,Special Issue on EKC,1997.

[135] Taylor,M.S.,Copeland,B.R.,“Trade and Tran Boundary Pollu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4):716-737.

[136] Terras,M. and Boyce,J.K.,Income,Inequality,and Pollution:a Re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cological Economics,Special Issue on EKC,1996.

[137] Tobey,J.A.,“The Effects of Domestic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n Patterns of World Trade:An Empirical Test,” Kyklos,1990,43(2):191-209.

[138] Todaro,M.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138-148.

[139] Tsur,Y.,Zemel,A.,“Scarcity,Growth and R&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5(49):484-499.

[140] Waggoner,P. E.,Ausubel,J. H.,A Framework for Sustainability Science:A Renovated IPAT Ident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2002,99(12):7860-7865.

[141] Walter,T.L.,Ingo,W.,“The Pollution Content of American Trade,” Western Economic Journal,1973,(1):61-67.

[142] Wang,T.,Watson,J.,Trade,Climate Change,and Sustainability. In State of the World:Into a Warming World.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2009.

[143] Westbrook,T.,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Economic Structure.M.Sc Dissertation,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Uniersity of York,York. U.K.,1995.

[144] Whalley,J. and Randall,W.,“Cutting CO2 Emissions:The Effects of Alternative Policy Approaches,” Energy Journal,1991,(12):109-124.

[145] Wheeler,D.,“Racing to the Bottom?Foreign Investment and Air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001,10(3):224-45.

[146] Yasuhiro,S.,“Kazuhiro.Population Concentration,Urbanization a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5,58(1):45-61.

[147] Yele,G.,“Trade Policy and Mega-cities in LDCs: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s,”In P. David (Eds),Integrative Modelling of Biophysical,Social,and Economic Systems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Solutions. Proceeding of MODSIM 2003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2003,4:1938-1943.

[148] York R. et al.,“STIRPAT,IPAT and ImPACT: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6):351-365.

[150] Zilberbrand,M.,Rosenthal,E.,Shachnai,E.,“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Hydrochemical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and on Unsaturated-zone Gas Composition in the Coastal City of Tel Aviv,” Israel 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2001(50):175–208.

[151] Brannen,L.,“The EU Broadens Its Reach,” Business Finance,2007,13(6):28-35.

[152] Anderson,E.,“New Rules,New World:Representatives of American Chemical Companies Get a Look at the Future During Conference,”Knight Ridder Tribune Business News,2007.

[153] Anderson.T.:《环境与贸易——生态、经济、体制和政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第32页。

[154]阿尔弗雷德·韦伯著:《工业区位论》,李刚剑译,商务印书馆,1997。

[155]艾尼瓦尔·买买提:《干旱区城市化对城市内河水质的影响研究——以吐曼河为例》,《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第3期,第58~63页。

[156]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王守礼译,商务印书馆,1995。

[157]包颉、侯建明:《外商直接投资与上海环境问题的实证研究》,《科技与管理》2010年第2期,第15~19页。

[158]贝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59]蔡竞:《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国四川的实证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60]蔡俊豪、陈兴渝:《“城市化”本质含义的再认识》,《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第5期,第22~23页。

[161]曹凤中、田春秀:《美国环境保护发展战略(一)》,《陕西环境》2000年第3期,第31~35页。

[162]曹慧、胡锋、李辉信等:《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生态学报》2002年第5期,第787~792页。

[163]陈百助、晏维龙:《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64]陈崇成:《基于信息空间集成技术的城市环境时空分析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

[165]陈春桥、汤小华:《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以福建省为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274~278页。

[166]陈冬勤、卢新卫:《咸阳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定量评价》,《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年第2期,第154~162页。

[167]陈红蕾:《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工业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68]陈红蕾、陈秋峰:《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联立方程的估计》,《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第29~34页。

[169]陈晖:《从有限到无限美国创意产业的七种武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3期,第66页。

[170]陈杰、陈晶中、檀满枝:《城市化对周边土壤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2期,第22~26页。

[171]陈钧浩:《国际贸易、FDI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现实、理论与启示》,《生态经济》2009年第5期,第60~62,71页。

[172]陈六君、王大辉、方福康等:《中国污染变化的主要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561~568页。

[173]陈晓红、宋玉祥、满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机制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9年第2期,第153~160页。

[174]陈欣欣:《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迁移——理论、实证与政策分析》,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75]陈艳莹:《污染治理的规模收益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因的一种新解释》,《预测》2002年第5期,第19,46~49页。

[176]陈燕、蓝楠:《美国环境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38~42页。

[177]陈予群:《上海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2期,第33~41页。

[178]程建伟:《基于异质面板因果检验的债务与盈利关系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第103~105页。

[179]程兰芳、王强:《税制变迁对我国吸引FDI影响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第15~20页。

[180]崔同宜:《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7期,第47~61页。

[181]戴炳源、万安培:《乔根森的二元经济理论》,《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第2期,第23~26页。

[182]戴春丽:《欧盟WEEE指令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年第1期,第7~9页。

[183]戴宏民、戴佩燕:《欧盟新绿色壁垒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对策》,《包装学报》2013年第1期,第43~47页。

[184]党玉婷:《中国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全球视角下投入产出技术矩阵的环境赤字测算》,《财经研究》2010年第2期,第26~35页。

[185]杜淑芳、甄江红、魏爱祥:《乌海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8年第5期,第669~673页。

[186]杜希饶、刘凌:《贸易、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基于开放经济下的一个内生增长模型》,《财经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06~120,129页。

[187]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经贸政策和发展司:《世界各国贸易和投资指南——美国分册》,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188]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哈佛大学出版社,1967。

[189]樊芷芸、黎松强编《环境学概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190]方创琳、黄金川、步伟娜:《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下城市化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的理论探讨》,《干旱区地理》2004年第1期,第1~7页。

[191]方甲:《西方经济发展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92]方鸣、应瑞瑶、刘美玲:《FDI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0期,第204~207页。

[193]费艳颖、王越、刘琳琳:《以法律促进科技创新:美国的经验及启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299~303页。

[194]冯·杜能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86。

[195]冯正强等:《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运作》,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96]弗兰西斯·斯奈德:《欧洲联盟法概述》,宋英译,北京大学出社,1996。

[197]高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新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9期,第60~63页。

[198]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99]宫方丽:《绿色卫生检疫制度与食品安全问题分析》,《中国经贸》2008年第24期,第6页。

[200]管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创意文化产业链》,《艺术百家》2007年第7期,第4~6页。

[201]郭红燕、刘民权:《“贸易、城市化与环境——环境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经济科学》2009年第6期,第5~13页。

[202]郭娅琦:《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03]国家发改委地区司与外经所课题组:《国外可持续发展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8期,第2~13页。

[204]韩凤舞:《贸易开放和金融开放的互动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05]杭海、张敏新、王超群:《美、日、德三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1期,第147~157页。

[206]何立华、金江:《论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32~37页。

[207]贺俊:《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10页。

[208]贺文华:《FDI、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64~71页。

[209]贺文华::《FDI视角的环境库兹涅茨假说检验——基于中国中部八省的面板数据》,《产经评论》2010年第2期,第84~96页。

[210]洪阳:《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尼茨关系探讨》,《上海环境科学》1999年第3期,第112~114页。

[211]胡必彬:《欧洲联盟环境标准体系及其分析》,《化工环保》2005年第3期,第195~198页。

[212]胡彬:《区域城市化的演进机制与组织模式》,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13]胡滨:《成都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刍议》,《四川建筑》1997年第1期,第8~9页。

[214]胡峰:《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评介》,《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41~42页。

[215]胡晓舒:《论中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构建》,《经济研究》2011年第27期,第98~100页。

[216]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第15~23页。

[217]黄河、周春光、袁瑶南:《我国城市化发展与FDI的动态关系研究》,《统计教育》2009年第8期,第13~17页。

[218]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地理研究》2003年第2期,第211~220页。

[219]黄利春:《欧盟一体化对珠三角一体化的启示》,《广东经济》2010年第7期,第35~39页。

[220]纪纲:《城市可持续性:欧洲城市改造的经验与启示》,《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7期,第166~167页。

[221]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第4~15页。

[222]姜爱林:《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回顾与评述》,《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3期,第44~48页。

[223]蒋伟、曹荣林:《FDI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以江苏省地级市为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254~256页。

[224]蒋尉:《欧盟环境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目标演进与制度因素》,《欧洲研究》2011年第5期,第73~87页。

[225]柯坚:《欧洲联盟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政策演变与立法发展》,《世界环境》2001年第1期,第17~18页。

[226]兰天:《贸易与跨国界环境污染》,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27]李诚固、韩守庆、郑文生:《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城市规划》2004年第4期,第31~36页。

[228]李峰峰、周易:《城市化理论二元结构分析框架文献述评》,《城市规划》2005年第7期,第47~51页。

[229]李高产:《城市集聚经济微观基础理论综述》,《城市问题》2008年第5期,第46~52页。

[230]李国柱:《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31]李会宁:《福建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水平协调度分析》,《科技广场》2009年第4期,第84~86页。

[232]李计广:《欧盟贸易政策体系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33]李静、方伟:《长三角对外贸易增长的能源环境代价研究》,《财贸经济》2011年第5期,第80~85页。

[234]李静、李雪铭:《大连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协调性评价与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08年第2期,第29~35页。

[235]李慕菡等:《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0期,第102~106页。

[236]李帅、徐广军:《开放经济下的中国城市化二元经济模型》,《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78~81页。

[237]李秀香、张婷:《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CO2排放量为例》,《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7期,第9~12页。

[238]李迅、许顺才、朱文华等:《21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的探讨》,《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4期,第55~62页。

[239]李友梅:《环境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240]梁进社:《城市化与国民经济发展之关系的理论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9年第4期,第351~354页。

[241]刘军善:《论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财经问题研究》1996年第11期,第36~40页。

[242]刘利:《广东省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分析》,《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7~11页。

[243]刘利永、黄琳、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及新思路》,《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10期,第41~45页。

[244]刘林奇:《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理论与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3期,第70~84页。

[245]刘玲玲:《规模经济、聚集经济与城市化研究》,《特区经济》2006年第4期,第147~148页。

[246]刘欣:《欧盟技术性贸易新壁垒——REACH法规探析及对策研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91~96页。

[247]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48]刘引鸽、宋军林:《城市化对地表水质的影响研究——以宝鸡市为例》,《水文》2005年第2期,第4~8页。

[249]卢晨阳:《欧盟地区政策的发展及评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03~106页。

[250]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财经研究》2000年第10期,第53~59页。

[251]罗茜:《FDI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开发研究》2008年第4期,第19~23页。

[252]马传栋:《论生态经济学与经济生态学、环境科学的联系和区别》,《环境科学与技术》1983年第4期,第18~22页。

[253]马娜:《中国与欧盟环境政策比较研究》,《上海标准化》2005年第2期,第40~45页。

[254]马秋香:《湖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动态计量分析》,《现代商业》2010年第8期,第34~37页。

[25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

[256]曼昆:《宏观经济学(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57]米健:《欧洲单一市场法律制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258]倪伟清:《贸易自由化对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59]聂艳、雷文华等:《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时空变异特征——以湖北省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第11期,第56~62页。

[260]宁登:《21世纪中国城市化机制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3期,第41~45页。

[261]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地理学报》1998年第5期,第470~477页。

[262]牛仁亮、张复明:《资源型经济现象及其主要症结》,《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第162~163页。

[263]牛晓姝、董继文:《贸易、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4期,第89~94页。

[264]彭水军、赖明勇、包群:《环境、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上海三联书店,2006。

[265]戚晓明:《国内外乡村城市化的理论研究综述》,《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8期,第7~9页。

[266]钱陈:《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和模型述评》,《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190~197页。

[267]秦尊文:《美国城市群考察及对中国的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第81~84页。

[268]邱竞、薛冰:《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综述》,《兰州学刊》2008年第4期,第76~80页。

[269]任保平、马晓强:《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政策及其启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6页。

[270]邵帅、齐中英:《基于“资源诅咒”学说的能源输出型城市R&D行为研究——理论解释及其实证检验》,《财经研究》2009年第1期,第61~73页。

[271]沈伟玲:《FDI与浙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特区经济》2009年第1期,第49~51页。

[272]沈文辉:《三位一体——美国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启示》,《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第78~83页。

[273]沈亚芳、应瑞瑶:《对外贸易环境污染与政策调整》,《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期,第59~63页。

[274]宋德勇、胡宝珠:《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经济地理》2005年第4期,第445~448页。

[275]宋建波、武春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2期,第78~87页。

[276]宋建波、武春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2期,第78~87页。

[277]宋金平、李香芹:《美国的城市化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城市问题》2006年第1期,第88~93页。

[278]孙志英、吴克宁、吕巧灵、赵彦锋、李玲、韩春建:《城市化对郑州市土壤功能演变的影响》,《土壤》2007年第1期,第3~10页。

[279]索洛::《经济增长论文集》,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80]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第81页。

[281]谭伟:《欧盟包装与包装废物指令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82]唐艺彬:《美国纽约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83]王冬梅、何青松:《外商直接投资对长三角地区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20~124页。

[284]王家庭:《国际贸易与城市化的相关性及其贡献的计量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第5期,第65~69页。

[285]王家庭、王璇:《我国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基于28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城市问题》2010年第11期,第9~15页。

[286]王军:《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低碳经济》,《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第50~55,80页。

[287]王莉:《西部环境产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88]王立和:《绿色贸易论——中国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89]王立平、管杰、张纪东:《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地理科学》2010年第6期,第818~825页。

[290]王琪:《世界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第89~94页。

[291]王伟年、张平宇:《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第2期,第22~26页。

[292]王新杰、薛东前:《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演化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第8期,第1378~1385页。

[293]王岩:《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94]王艳秀:《美国贸易保护的动因与效应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95]王燕飞、曾国平:《FDI、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变迁》,《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第51~57页。

[296]王铮:《中国国家环境经济安全的政策模拟分析》,科学出版社,2004。

[297]王铮、薛俊波、朱永彬:《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CGE技术》,科学出版社,2010。

[298]魏东:《贸易的环境影响: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99]魏伟忠、张旭昆:《区位理论分析传统述评》,《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84~191页。

[300]温怀德、刘渝琳:《对外贸易、FDI的经济增长效应与环境污染效应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08年第5期,第95~100页。

[301]邬丽萍、周建军:《基于集聚效应的城市地价分布与城市空间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92~95页。

[302]吴慧英:《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03]吴巧生、成金华:《能源约束与中国工业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

[304]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第239~240页。

[305]夏德孝:《人力资本积累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06]徐春秀:《城市化动因、机制与条件的经济理论分析》,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

[307]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第78~89页。

[308]徐嵩龄:《论环境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政策选择》,《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第98~111页。

[309]许士春、庄莹莹:《经济开放对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财贸经济》2009年第3期,第107~112页。

[310]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11]薛凤旋、杨春:《外资影响下的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城市规划》1995年第6期,第2~7页。

[312]薛永鹏、张梅:《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警系统研究》,《统计教育》2009年第8期,第7~12页。

[313]杨丹辉、李红莉:《地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以山东省域为例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经济管理》2011年第3期,第37~46页。

[314]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15]杨小凯、赖斯:《分工和经济组织:一个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北荷兰出版公司,1994。

[316]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17]杨新铭:《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1~7页。

[318]杨永华:《FDI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基于我国工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国际商务研究》2010年第1期,第3~9页。

[319]姚淑梅:《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新动态》,《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8期,第21~29页。

[320]叶华光:《国际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路径与政策启示》,《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3期,第34~36页。

[321]叶继革、余道先:《我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5期,第72~77页。

[322]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商务印书馆,2001。

[323]易晓娟:《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及我国的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6期,第33~37页。

[324]尹改:《中国环境保护技术政策框架及实施方式》,《中国环保产业》1999年第4期,第18~20页。

[325]尹翔硕:《欧洲单一市场对欧盟成员国贸易流动和产业区位的影响》,《欧洲》2001年第2期,第67~74页。

[326]于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回顾与评析》,《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8期,第4~12页。

[327]余官胜:《贸易开放的劳动力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28]喻本德、姜淑娟::《深圳市大气污染源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及控制措施研究》,1995年第2期,第25~32页。

[329]袁晓玲、许杨、杨万平:《基于重心法的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环境污染关系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2期,第73~77页。

[330]苑涛:《欧洲国家产业内贸易分析》,《欧洲研究》2003年第5期,第112~121页。

[331]约瑟夫·M.贝图拉:《美国环境史,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旧金山博伊德-弗雷泽出版公司,1977,第208页。

[332]岳利萍、白永秀:《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演进关系模型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41~46页。

[333]张复明、景普秋:《资源型经济的形成:自强机制与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5~11页。

[334]张广翠:《欧盟区域政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35]张金屯、Pichett,S.T.A.:《城市化对森林植被、土壤和景观的影响》,《生态学报》1999年第5期,第10~15页。

[336]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第35~44页。

[337]张连众、朱坦、李慕菡、张伯伟:《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第25~30页。

[338]张曙霄、郭沛:《“碳关税”的两重性分析》,《经济学家》2010年第12期,第35~41页。

[339]张天桂:《国际合作中贸易与环境的协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340]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地理研究》2001年第4期,第506~515页。

[341]张晓明、胡忽林、章建刚:《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42]张学才、郭瑞雪:《情景分析方法综述》,《理论月刊》2005年第8期,第125~126页。

[343]张学哲:《欧洲法院在欧洲一体化中的作用——对欧洲法院有关公司法裁决的分析》,《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1期,第38~52页。

[344]张妍、尚金城、于相毅:《城市经济与环境发展耦合机制的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107~112页。

[345]张艳辉:《“知识与城市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城市问题》2008年第1期,第73~76,81页。

[346]张燕文:《从国际绿色包装制度看我国包装工业的“绿色化”》,《包装世界》2004年第6期,第25~27页。

[347]张祯、张宏武:《美国环境产业相关政策及启示》,《中国环保产业》2006年第11期,第41~44页。

[348]张忠华、刘飞:《当前我国城市病问题及其治理》,《发展研究》2012年第2期,第84~85页。

[349]章亮、张明龙、张琼妮:《美国灵活有序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分析》,《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6~8页。

[350]赵修渝、陈虹全:《广东省FDI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1期,第124~127页。

[351]郑春荣:《从里斯本战略到“欧洲2020”战略:基于治理演进视角的分析》,《欧洲研究》2011年第3期,第81~92页。

[352]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2012中国十大创新城市排行榜》,http://www.china-citynet.com/yjh/fyphb_show.asp?id=2225.2010。

[353]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环境与发展:世纪挑战与战略抉择》,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354]中国食品科技网:《美国的技术标准、法规的技术壁垒状况》,http://www.tech-food.com/kndata/1000/0001713.htm.2005。

[355]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56]周海丽、史培军、徐小黎:《深圳城市化过程与水环境质量变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273~279页。

[357]周静、杨桂山、戴胡爽:《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的动态演进——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进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4期,第414~419页。

[358]周伟林、严冀:《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59]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

[360]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1999年第12期,第8~12页。

[361]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62]朱江玲、岳超、王少鹏、方精云:《1850~2008年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碳排放与社会发展》,《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497~504页。

[363]朱烨、卫玲:《产业结构与新型城市化互动关系文献综述》,《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113~117页。

[364]朱永安:《环境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对绿色壁垒的一项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365]朱月莹、陈玉平:《FDI——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5年第12期,第15~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