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15

信息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响应图书

Informationization,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Spaces Responding

SSAPID:101-6857-8538-62
ISBN:978-7-5097-1817-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国际化城市快速成长与变化时期,由于城市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空间变化。研究成果可以使我们有判定经济是否合理发展的依据,从空间认识经济发展。同时,这也可以使我们利用政策合理规划城市空间,使得城市空间的功能分工合理化和综合化,使得经济与社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基础。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丛书
作 者: 陈建华
编 辑:丁凡;田玉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编辑委员会

 序言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框架

   一 概念界定

    1.全球城市

    2.世界城市

    3.国际化城市

    4.产业与产业结构

    5.空间

    6.大都市区

    7.城市带

   二 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特色与创新

   一 研究方法

    1.抽象演绎推理法

    2.归纳法

    3.比较法

    4.个案分析法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三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第一节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一 城市经济学者的相关研究进展

   二 城市规划学者的相关研究进展

   三 人文地理学者的相关研究进展

   四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信息化、产业分工协作和经济服务化

  第一节 信息结构分析与信息产业特征

   一 信息的结构分析

   二 信息技术革命

   三 信息产业的出现

   四 信息产业的特征

  第二节 信息化条件下产业分工与协作

   一 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分工与融合

   二 作为生产协作的信息产业

   三 信息产业成为国际化城市主导产业

  第三节 经济服务化

   一 产业信息化

   二 需求精致化

   三 服务业发展

 第三章 世界经济格局与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形成

  第一节 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与经济全球化非均衡机制

   一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二 世界经济格局形成

   三 经济全球化非均衡机制

   四 世界经济增长

  第二节 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形成

   一 城市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轴

   二 城市的功能与等级

   三 世界城市网络体系

   四 全球城市区域的形成与发展

   五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城市国际化的作用与影响

 第四章 全球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重构

  第一节 全球城市的经济服务化趋势

   一 城市产业发展一般性规律

   二 全球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变化

   三 纽约、伦敦与东京的产业结构变化

    (一)纽约

    (二)伦敦

    (三)东京

   四 全球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 全球城市空间重构的机理分析

   一 信息结构与城市空间二元化

   二 产业信息化与城市产业扩散

   三 服务业及其城市空间区位选择

   四 产业发展的空间协同效应与流动空间的形成

  第三节 全球城市区域的产业空间分布

   一 全球城市的产业空间分布

   二 全球城市区域的产业空间分布

 第五章 我国国际化城市产业发展及其解析

  第一节 上海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历程

   一 上海城市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1978~1990年)

    (一)上海城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二)上海工业结构调整分析

    (三)上海服务业结构调整分析

   二 上海城市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991~2000年)

    (一)上海城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二)上海工业结构调整分析

    (三)上海服务业结构调整分析

   三 上海城市产业联动发展阶段(2001年~现在)

    (一)上海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二)上海工业结构调整分析

    (三)上海服务业结构调整分析

  第二节 上海城市产业发展解析

   一 上海城市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

    (一)城市体系的首位与位序—规模分布

    (二)地区性首位城市地位对上海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国际产业转移对上海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 上海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

   三 上海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

   四 上海城市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一)上海与全球城市第二产业发展状况比较

    (二)上海与全球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比较

    (三)上海城市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剖析

 第六章 我国国际化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响应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我国国际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历史起点

   一 发展中国家国际化城市空间扩展的一般特征

   二 国际化城市空间扩展的原点

  第二节 我国国际化城市空间区位的租金解析

  第三节 我国国际化城市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化效应

   一 国际化城市劳动力供给及其影响

   二 国际化城市进出口依存度及其效应

   三 国际化城市社会收入差距扩大与城市空间分化

 第七章 我国国际化城市空间扩展与极化

  第一节 我国国际化城市郊区化

   一 西方国家城市郊区化

   二 开发区与我国国际化城市郊区化

    (一)开发区的产生

    (二)开发区的产业聚集作用

    (三)开发区与中心城区的相对位置

    (四)开发区与我国国际化城市郊区化

   三 上海城市郊区化详析

  第二节 我国国际化城市郊区新城建设状况与优化之道

   一 国际化城市郊区新城建设状况

   二 促进国际化城市郊区新城发展的对策

  第三节 我国国际化城市空间蔓延

   一 国际化城市空间蔓延途径

   二 国际化城市空间蔓延的形成机制

   三 国际化城市空间蔓延的实质与负面影响

  第四节 我国国际化城市空间极化

   一 国际化城市空间极化形式

   二 国际化城市空间极化的形成机制

   三 国际化城市空间极化的实质与负面影响

 第八章 我国国际化城市空间的复杂性与展望

  第一节 我国国际化城市空间的复杂性

   一 国际化城市空间的虚拟化

   二 国际化城市中心城区与郊区的空间连续性与间断性

    (一)发达国家全球城市的中心城区与边缘的混合

    (二)国际化城市中心城区的空间连续性

    (三)国际化城市中心城区与郊区的空间间断性

   三 国际化城市的空间隔离与社会分异

  第二节 我国国际化城市空间发展展望

   一 国际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理想形态

   二 国际化城市空间扩张的有序化

   三 国际化城市空间扩张速度的合理化

 后记

 总序

本书主要研究信息化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以及城市空间对产业发展的响应。作者通过研究认为,在信息技术革命以后,全球经济进入真正全球化时代,全球城市如纽约和伦敦经济服务化趋势愈趋明显。与此同时,全球城市空间发生了重构现象,郊区城市化,中心城区重新发展。与发达国家全球城市不同的是,我国国际化城市空间变化兼具有工业化与后工业化城市空间变化特征,城市空间极化与城市蔓延同时存在。因此,应当实现城市空间相对均衡化发展,形成大集中与小分散的城市空间布局。

[1]蔡来兴:《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冯健:《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科学出版社,2004。

[4]高汝嘉、罗守贵:《城区核心竞争力》,《都市功能空间表现的根本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5]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科学出版社,1995。

[6]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7]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研究》,(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

[8]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9]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人民出版社,2001。

[10]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11]李程骅:《优化之道——城市新产业空间战略》,人民出版社,2008。

[12]宁越敏、张务栋、钱今昔:《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3]汪斌:《全球化浪潮中当代产业结构的国际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5]魏星:《上海产业集聚及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研究》,(博士论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5。

[16]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1。

[17]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8]许纪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9]姚士媒:《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

[20]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21]杨公朴等:《产业结构:上海的抉择和优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2]阎小培:《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科学出版社,1999。

[23]叶贵勋等《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4]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5]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上海三联书店,1991。

[26]周振华:《世界城市:国际经验与上海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7]朱希伟:《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间专业化》,(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5。

[28]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9]郑锋:《产业结构变动对城市发展影响研究》,(博士论文)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系,2001。

[30]〔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

[31]〔美〕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2]〔美〕奥利沙文、阿瑟等:《城市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3。

[33]〔美〕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4]〔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5]〔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6]〔美〕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5。

[37]〔英〕彼得·霍尔:《世界大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38]〔英〕彼得·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9]〔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

[40]〔美〕E.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1]〔德〕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86。

[42]〔美〕根特城市研究小组:《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3]〔美〕盖尔等:《新的城市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4]〔加拿大〕赫伯特·G.格鲁伯、迈克尔·A.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上海三联书店,1993。

[45]〔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译林出版社,2005。

[46]〔美〕K.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

[47]〔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8]〔美〕曼纽尔·卡斯泰尔:《信息化城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9]〔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0]〔加拿大〕马克斯·H.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51]〔美〕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2]〔美〕萨尔坦·科马里:《信息时代的经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53]〔英〕山鹿诚次:《城市地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54]〔美〕维克托·R.富克斯:《服务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7。

[55]陈建华:《产业融合管制难题的信息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第8期。

[56]陈建华:《蔓延与极化:中国国际化城市空间发展趋向批判》,《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

[57]陈建华:《我国国际化城市化产业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58]陈建华:《上海的城市发展阶段与郊区新城建设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59]陈建华:《服务业发展与国际化城市空间极化》,《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

[60]陈建华:《我国城市蔓延问题成因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9年第4期。

[61]葛学军、许学强、阎小培:《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3期。

[62]洪银兴:《城市功能意义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经济学家》2003年第3期。

[63]后锐、西宝:《信息化条件下城市空间演化的特征研究》,《学术交流》2004年第2期。

[64]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上海城市利用转变类型及其空间关联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第4期。

[65]王颖:《上海城市社区实证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6期。

[66]吴启焰、张京祥等:《现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研究》,《人文地理》2002年第6期。

[67]谢守红:《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的形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4期。

[68]赵晓斌、陈振光、薛德敖:《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大城市发展趋势》,《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第5期。

[69]赵云伟:《当代全球城市空间重构》,《国外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第5期。

[70]A.D.King,Global Cities:Post-Imperial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London,London:Routledge,1990.

[71]Arthur O’Sullivan,Urban Economics,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0.

[72]Amin,Thrift,Nigel,Cities:Reimagining the Urba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73]D. Felsestein,E. W. Schamp,A. Shachar,Emerging Nodes in the Global Economy,Kluwer: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

[74]D.Harvey,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Oxford:Blackwell,1989.

[75]Frank Maulaert,Rodriguez et al,The Globalized C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76]Francois Perrorx,Regional Economic. New York:Fress Press,1970.

[77]Grogory D. Squires,Urban Sprawl:Causes,Consequences and Policy Responses,Washington D.C.:Urban Institute Press,2002.

[78]J.Gottmann,Metropolis: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1.

[79]J.Gottmann,What are Cities Beacoming Centers of?Sorting out the Possibilities,London and Delhi:Sage,1989.

[80]J.F.Brotchie,The Future of the urban Form:The Impact of New Technology,Croom Helm:Nichols Pub. Co.,1985.

[81]Josef Gugler,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ing Worl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82]John Patten,The Expanding City,London:Acadamic Press Inc.LTD.,1983.

[83]John Friedmann,Where We Stand:A Decade of World City Researc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84]Manuel Castells,The Urban Question,London:New York:Edward Arnold Ltd.,1977.

[85]Manuel Castells,Peter Hall,Technopoles of The World,London:Routlege,1994.

[86]Peter Hall,World Cities,Mega-Cities and Global Mega-City-Regions,GaWC Annul Lecture 2004.

[87]Peter M. Wolf,The Future of the City:New Directions in Urban Planning,New York:Watson-Guptill Publications,1974.

[88]Peter Geoffrey Hall et al,Urban Future 21:A Global Agenda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Cities,London and New York:E & FN Spon,2000.

[89]Peter Marcuse,Ronald van Kempen,Globalizing Cities:A New Spatial Order?,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0.

[90]Robert B. Potter,Sally Lloyd-Evans,The Cit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Edinburgh: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8.

[91]Saskia Sassen,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California:Pine Forge Press.2000.

[92]Saskia Sassen,Cites in a World Economy,Thousand Oaks:Pine Forge Press,2000.

[93]A.J.Scott,“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A Geographical Agenda”.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6,76(1).

[94]B.Derudder,P.J.Taylor et al.,“Beyond Friedmann’s World City Hypothesis:Twenty-Two Urban Arenas Across the World”,Mitteilungen der Osterreichischen Geographischen Gesellshaft,2003,145:35-55.

[95]Brian J.Godfrey,“Restructuring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a World City”,Geographical Review,1995,85(4).

[96]David L.Greene,Urban Subcenters:“Recent Trends i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Growth and Change,1980,(1).

[97]Helle Norgaard,“The Global City Thesis-Social Polarization and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Wages”,Geografiska Annaler,2003,85B(2).

[98]J. Friedmann,G.,“Wolff. World City Formation: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arch,1982,(3).

[99]J. Friedmann,“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and Changes,1986,(1).

[100]J. Friedmann,“World City Revisited:A Comment.Urban Studies”,2001,38(13).

[101]J.N.Marshall,“Business Reorg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Services in Metropolitan Areas”,The Geographical Journal,1994,160(1).

[102]J.V. Beaverstock,M.A.Doel,P.J.Hubbard,P.J.Taylor,“Atten-ding to the World:Competition,cooperation and Connectivity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Global Networks,2002,2(2).

[103]J.V.Beaverstock,P.J.Hubbard,J.R.Short,“Getting Away with it:The Changing Geographies of the Global Super-Rich”,Geoforum,2004,35(4).

[104]Jean-Pierre Gilly,Frederic Wallet,“Forms of Proximity,Local Governance and the Dynamics of Local Economic Spaces:The case of Industrial Conversion Process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1,25(3).

[105]M.A.Doel,P.J.Hubbard,“Taking World Cities Literally:Urban Competition and the Spatialities of a Global Space of Flows”,City,2002,6(3).

[106]P.J.Taylor et al,“World Cities in the Pacific Rim”,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2000,21(3).

[107]P.J.Taylor,“Regonality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4,56(181).

[108]P.J.Taylor,D.R.F.Walker,“World Cities:A First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ir Service Complexes”,Urban Studies,2001,38(1).

[109]Paul 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1).

[110]Paul Krugman,“Confronting the Mystery of Urban Hierarchy”,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996,10:399-418.

[111]Paul Krugman,“Space:The Final Frontier”,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12(2).

[112]Saskia Sassen,“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American Cit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0,16.

[113]Saskia Sassen,“The Informal Economy:Between New Develo-pments and Old Regulations”,The Yale Law Journal,103:2289.

[114]Saskia Sassen,“Miami:A New Global City?The Transformation of Miami”,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471-477.

[115]Sirat Morshidi,“Globalising Kuala Lumpur and the Strategic Role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Urban Studies,2000,37(12).

简 介:本书对浦东新区产业发展、城区功能完善和综合配套改革等相关领域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路径与政策的剖析,以及对浦东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航运金融业发展的比较,对2012年浦东新区产业发展的趋势作了展望,书中还分析了浦东新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