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安全发展报告(2015)图书
Annual Report on Automobile Safety in China(2015)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中国汽车安全产业亟待加快发展,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及对车辆安全管理的建议,汽车安全技术与智能交通系统的集成发展,汽车安全性对汽车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国外汽车安全标准法规、防挥鞭伤害标准、汽车正面碰撞乘员保护标准、商用车辆和挂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标准、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标准等标准法规及C—NCAP当前研究重点分析,安全带、安全气囊、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等技术发展状况,企业先进安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安全带产品性能评价等内容。
相关信息
序言
Abstract
Contents
汽车安全蓝皮书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BⅠ 总报告
B.1 中国汽车安全产业亟待加快发展
一 中国汽车安全形势发展现状
(一)道路交通安全环境有所改善
(二)中国汽车安全标准法规体系建设逐渐完善
(三)消费者对汽车产品安全性关注度提高并表现出一定差异性
(四)不同企业的安全带产品在主观、客观评价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但是自主品牌企业与外资、合资企业产品差距逐渐缩小
二 中国汽车安全未来发展趋势
(一)道路交通安全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确保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预防
(二)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引起高度重视,C-NCAP将继续推动主动安全技术发展
(三)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的开发和完善仍将是汽车安全技术研究热点之一,并将呈现被动安全技术与主动安全技术相融合趋势
BⅡ 宏观环境篇
B.2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及对车辆安全管理的建议
一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当前道路交通及安全发展状况
(二)2013年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成效
1.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取得新突破
2.重点区域事故预防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3.重点交通违法行为、重点公路管控取得进步
4.重点车辆交通安全管控成效显著
(三)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重大安全隐患监管仍需进一步完善
2.严重交通违法导致的事故仍然高发
3.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管理力量建设有待加强
4.恶劣天气条件下事故预防能力仍然不足
5.道路基础设施安全状况薄弱
二 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及主要特点
(一)道路交通事故地区分布特征
(二)货运车辆肇事导致交通事故情况
(三)不同类型道路事故分布情况
(四)重点交通违法行为肇事导致交通事故情况
(五)不同驾龄驾驶人肇事事故分布情况
(六)恶劣天气道路交通事故情况
(七)交通事故时间分布情况
(八)重型载货汽车肇事和长下坡、交叉口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上升
三 对车辆安全管理的发展建议
(一)当前车辆安全管理面临的一些问题
1.低安全性能车辆所占比例仍然偏高
2.车辆生产安全技术标准亟待提高
3.车辆安全管理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
4.车辆非法改装现象严重
5.载货汽车数量大、安全性能差,管理薄弱
(二)改善车辆安全管理的建议
1.开展中国机动化进程发展态势研究
2.加强中国机动车类型构成政策研究
3.建立事故车辆信息采集、分析及应用工作体系
4.大力开展违规车辆治理
5.实施重点车辆运行安全保障工程
6.建立完善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机制
7.进一步完善重点驾驶人培训、考试和管理模式
B.3 汽车安全技术与智能交通系统的集成发展
一 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国际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历程及主要趋势
(二)中国智能交通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整体构想跟踪起步(1995~2000年)
2.第二阶段:技术攻关试点应用(2001~2005年)
3.第三阶段:集成服务示范应用(2006~2010年)
4.第四阶段:大规模应用(2011年至今)
(三)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四)智能交通产业与标准化
二 基于智能交通的汽车安全技术
(一)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汽车安全概况
(二)以交通安全为目标的合作式智能交通系统
1.汽车辅助驾驶
2.交通运输安全
3.交通管理
4.运输管理
(三)中国智能交通系统与汽车安全协同发展策略
B.4 汽车安全性对汽车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一 汽车消费者与汽车安全性概述
二 汽车消费者属性特征与汽车安全性的关系
(一)不同城市级别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评价情况
(二)不同区域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评价情况
(三)不同年龄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评价情况
(四)不同性别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评价情况
三 汽车消费者汽车消费特征与汽车安全性的关系
(一)消费者对品牌与汽车安全性的理解
(二)消费者用车时关注的汽车安全性技术
BⅢ 标准法规篇
B.5 国外汽车安全标准法规发展分析
一 欧盟汽车安全技术法规发展
(一)EC 661/2009新安全装置和要求
1.轮胎的滚动阻力要求
2.轮胎的滚动噪声要求
(二)欧盟未来可能采用新的儿童约束系统,提高儿童乘车安全性
(三)在整车型式核准中,贯彻落实EC 661/2009,以ECE法规替代现有的欧盟技术指令
(四)其他已制定技术法规的安全新技术或装置
1.自适应前照明系统
2.LED灯具
(五)全欧盟统一的车辆卫星定位系统
(六)未来将要立法的其他新的安全技术和装置
(七)2011~2020年的欧洲的道路安全政策方针
1.智能交通系统
2.全欧盟通用的道路电子收费系统
二 其他国家和地区汽车安全技术法规发展
(一)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统一市场
1.车辆强制安装卫星定位和紧急呼叫系统
2.三国统一市场未来实施的安全技术法规动向
(二)巴西
1.巴西卫星定位和防盗追踪系统技术法规及其实施
2.巴西汽车零部件技术法规和认证
(三)东盟
(四)海湾七国
B.6 C-NCAP当前研究重点
一 主动安全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环境
(一)人的因素
(二)车的因素
(三)路的因素
二 国际NCAP组织的导入情况及评价方法
(一)US NCAP
(二)Euro NCAP
三 C-NCAP主动安全技术研究范畴
四 C-NCAP主动安全评价的路线图
(一)开展针对中国道路交通情况的基础研究工作
(二)制订主动安全测试评价技术研究的中长期计划
(三)吸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四)评价方案的制订和实车验证
(五)公示和企业交流
(六)出台测试评价规程
B.7 防挥鞭伤害标准最新进展与未来动向分析
一 防挥鞭伤害标准对比分析
二 防挥鞭伤害标准最新进展
B.8 汽车正面碰撞乘员保护标准解读及影响分析
一 国内外碰撞标准概况
二 标准研究历程
三 新旧版标准对比分析
四 对汽车安全技术的影响分析
B.9 商用车辆和挂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标准解读与分析
一 概述
二 GB 12676-2014与GB 12676-1999的主要差别
(一)修改了标准名称并删除了M1类车辆的内容
(二)术语和定义的变化
(三)机动车和挂车的气制动系统连接(2014版4.1.3、1999版4.1.5)
(四)制动系统定期技术检查(2014版4.1.4)
(五)复合电子控制系统(2014版4.1.4、附录H)
(六)同一车轴(桥)之间的制动力分配(2014版4.2.1.8、4.2.2.5)
(七)安装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车型(2014版4.2.1.22、4.2.2.13,1999版4.2.20、4.3.13)
(八)电力再生式制动系统(2014版4.2.1.24)
(九)电控传输的驻车制动系统与行车制动系统(2014版4.2.1.25、4.2.1.26、4.2.2.15)
(十)挂接力控制系统(2014版4.2.1.27)
(十一)正常行驶试验(2014版5.1.5.4)
(十二)Ⅲ型试验(2014版5.1.7)
(十三)满足ⅡA型试验的车型(2014版5.1.8.1、1999版5.2.5)
(十四)允许挂接无制动挂车的机动车辆(2014版5.2.1.2)
(十五)装有电力再生式制动系统车辆应急制动试验附加失效检查(2014版5.2.2.6)
(十六)行车制动传输装置失效后的剩余制动性能(2014版5.2.4.1、1999年版的5.2.2)
(十七)2014版其他新增加的内容
三 GB 12676-2014与ECE R13(10系列)的主要差异
(一)删除了与中国现行管理体系不适应的部分内容
(二)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
(三)制动试验和制动系统性能
(四)删除了ECE R13(10系列)部分附件
1.删除了有关认证内容的附件2、附件3
2.删除了附件5
3.删除了附件9
4.删除了附件13
5.删除了附件19
6.删除了附件20
(五)删除了标准正文及附件中有关M1类车型的内容
(六)GB 12676-2014增加了“空载质量”的定义。主要为了规范试验的操作,使得不同试验部门的试验具有比较好的一致性
(七)GB 12676-2014用“最大设计总质量”代替ECE R13中的“最大质量”
(八)GB 12676-2014增加了4.1.4.7“复合电子控制系统的定期检查”、5.1.1.2“制动系统的磨合要求”、5.1.1.3“制动距离的试验程序和评价指标”、5.1.2.5“试验道路要求”、5.1.2.6“道路试验的环境要求”、5.4.4“挂车的制动响应时间”等条款
(九)ECE R13(10系列)保留的附件与GB 12676-2014附录的对应关系
四 相关制动标准的发展动态
(一)GB/T XXXX-201X《商用车辆缓速制动系统性能试验方法》
(二)GB/T XXXX-201X《商用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B.10 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标准分析
一 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
二 国内外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标准、法规进展
(一)国际标准
1.ISO 6469-4《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4部分》(草案)
(1)电气安全
(2)电解液泄漏
(3)测试方法
2.SAE J1766-2014《电动和混合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碰撞完整性试验推荐规程》
(1)碰撞测试规范
(2)碰撞后安全要求
(二)国际法规
1.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汽车法规
(1)ECE R12《关于就碰撞中防止转向装置伤害驾驶员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
(2)ECE R94《关于就前碰撞中乘员防护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
(3)ECE R95《关于就侧碰撞中乘员防护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
(4)ECE R100《就特殊要求方面批准电动车辆的统一规定》
2.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法规
3.日本法规
(三)中国现有相关标准
1.GB/T 18384.1-2001《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车载储能装置》
2.GB/T 19751-2005《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三 中国GB/T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报批稿
1.技术要求
2.试验程序
BⅣ 技术研究篇
B.11 汽车安全带技术发展状况
一 构造与原理概述
(一)基本构造
(二)工作原理
二 核心零部件及技术
(一)卷收器
(二)限力器
(三)预紧器
1.预紧卷收器
2.锁扣预紧器
三 技术发展趋势
(一)双级限力式安全带
(二)预警预紧限力式安全带
(三)气囊式安全带
(四)四点式安全带
B.12 汽车安全气囊技术发展状况
一 构造与原理概述
(一)基本构造
(二)工作原理
二 核心零部件及技术
三 技术发展趋势
(一)安全气囊气袋的设计将向轻薄、柔软、更易折叠的方向发展
(二)安全气囊新材料将得以应用
(三)外置安全气囊可能成为流行趋势,但目前还不能得到具体应用
四 代表产品分析
(一)产品性能及特点
(二)关键技术
(三)产品配套
(四)未来产品发展规划
B.13 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发展状况
一 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背景及必要性
二 构造及原理概述
(一)防抱死制动系统
(二)制动辅助系统
(三)牵引力控制系统
(四)横摆稳定性控制系统
1.车辆状态感知模块
2.横摆力矩分配模块
3.车轮滑移控制模块
4.轮缸压力控制模块
三 核心零部件及技术
四 技术发展趋势
(一)底盘一体化控制技术
(二)先进驾驶辅助技术
(三)ESC的测试评价技术
BⅤ 技术创新与应用篇
B.14 车身安全模拟计算技术的应用
一 车身结构抗撞性模拟计算
(一)高速碰撞模拟计算
(二)低速碰撞模拟计算
二 乘员保护模拟计算
三 行人保护模拟计算
四 系统匹配(CAE智造及智汇平台)
B.15 安全新技术在商用车产品上的应用
一 商用车安全技术发展背景
二 商用车安全性相关法规
(一)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
1.正面摆锤碰撞
2.顶部抗压强度
3.后围抗挤压强度
(二)下防护装置强度
(三)安全带固定点强度
(四)正面碰撞
三 典型企业商用车安全技术状况
(一)基于NAM流程的商用车安全开发体系
(二)商用车安全性能开发
1.CAE安全仿真
2.商用车安全试验验证
3.载货汽车安全气囊约束系统开发
(三)商用车安全技术规划
四 商用车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B.16 先进安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一 预紧限力式安全带
二 头部安全气囊和膝部安全气囊
三 多次碰撞预防系统
四 预安全乘员保护系统
B.17 安全新技术在自主品牌车型上的应用
一 车辆安全开发技术研究
(一)整车安全开发目标制定与分解
(二)整车被动安全模拟计算
(三)子系统开发匹配
(四)整车试验
(五)整车安全目标的达成
二 被动安全系统开发
(一)奔腾X80项目开发匹配过程
(二)全新奔腾B70项目开发匹配过程
三 主动安全系统开发
(一)一汽轿车ESC技术
1.基本功能
2.附加功能
3.ADAS功能
(二)ESC研发体系
1.准确的性能目标定义
2.合理的控制策略设定
3.严格的实车评价
4.完善的功能测试
四 一汽轿车车辆安全技术发展规划
(一)基于ADAS的主动安全
(二)高度集成化的制动控制系统
B.18 碰撞安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一 国内外碰撞安全技术发展状况
(一)汽车碰撞安全评价发展状况
(二)汽车碰撞安全设计发展状况
1.汽车车身碰撞性能研究发展状况
2.前碰撞约束系统性能研究发展状况
(1)国外技术现状
(2)国内技术现状
3.国内外技术差距
二 典型企业技术状况
(一)车辆结构兼容性技术
1.前碰撞车体结构兼容性设计
2.产业化应用
(二)零部件动态冲击试验关键技术
1.安全气囊压力测试技术
2.动态冲击限位装置关键技术
3.产业化应用
(三)台车模拟偏置碰撞技术
1.建立了台车模拟整车偏置碰撞试验技术
2.偏置碰撞台车试验通用台架技术
3.产业化应用
(1)台车、整车加速度曲线对比
(2)假人响应分析
(四)碰撞安全集成技术
1.目标分解闭环管理技术
2.碰撞安全集成正向开发体系
3.产业化应用
(1)基于碰撞安全设计概念的总布置控制及造型优化技术
(2)系统性的造型控制及优化技术
BⅥ 专项调查篇
B.19 安全带产品性能评价分析
一 安全带产品客观评价
(一)基于熵权法的安全带整体性能客观评价
(二)安全带客观评价分析
二 安全带产品主观评价
(一)关键部件的生产能力不同,造成用户对产品外观的主观评价差异明显
1.带扣
2.插锁
3.织带
(二)产品设计能力不同,造成用户在使用和佩戴感受上差异显著
1.高度调节器的操作便利性
2.卷收器的灵敏性
3.安全带佩戴后的舒适性
三 小结
BⅦ 附录
B.20 附录1 2014年中国汽车安全大事记
B.21 附录2 NCAP测试评价统计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