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6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青龙寺村卷图书

Case Studies of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and Alleviation in 100 Villages

SSAPID:101-6830-0127-06
ISBN:978-7-5201-3774-4
DOI:
ISSN:

[内容简介] 青龙寺村地处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属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秦巴山片区。本书在秦巴山片区贫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聚焦青龙寺村,对该村主要的贫困问题、贫困成因、精准扶贫工作进展、产业扶贫成效等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和分析,认为应提升片区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建立“微产业、小循环”的扶贫机制,通过较短的产业链,面向地方或范围较小的市场提升贫困人口的产业发展能力,从而实现精准脱贫。

相关信息

丛书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丛书
作 者: 侯一蕾
编 辑:郑庆寰;杨鑫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前言

 后记

 文前辅文

 总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项目协调办公室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贫困的概念

   二 贫困的成因

   三 贫困的测量

    (一)基于公理化标准的贫困测量方法

    (二)基于非公理化标准的贫困指数

   四 反贫困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精准扶贫相关研究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二)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精准扶贫的瞄准问题研究

    (四)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与路径

   二 产业扶贫相关研究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产业精准扶贫的脱贫机制探讨

  第一节 产业精准扶贫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 产业扶贫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二 公平的实现:对象瞄准

   三 效率的实现:产业定位

  第二节 产业精准扶贫的动力分析

   一 产业精准扶贫的驱动力

   二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利益连接机制

  第三节 “微产业、小循环”的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固县贫困现状及扶贫发展历程

  第一节 秦巴山片区贫困问题分析

   一 秦巴山区贫困特点

   二 基于农户调查的秦巴山片区多维贫困现状

    (一)样本的选取

    (二)多维贫困理论及测度方法

    (三)多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四)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城固县贫困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 城固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二 城固县贫困状况及特点

  第三节 城固县扶贫开发历程及成效

   一 城固县扶贫开发历程

   二 城固县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

  第四节 城固县精准扶贫推进情况

   一 城固县建档立卡工作开展情况

   二 城固县精准帮扶措施

  第五节 城固县产业精准扶贫的优势

   一 自然条件良好

   二 区位及交通优势

   三 农业产业基础好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政策及制度安排

  第一节 城固县精准扶贫相关政策

   一 产业扶贫政策

   二 农业扶贫政策

   三 林业扶贫政策

    (一)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

    (二)造林补贴政策

    (三)林下经济和特色林业产业扶持政策

    (四)生态效益补偿

    (五)生态护林员

   四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五 教育扶贫政策

   六 健康扶贫政策

    (一)门诊报销方面

    (二)住院报销方面

    (三)特殊慢性病报销方面

    (四)贫困残疾人报销方面

    (五)贫困人口终末期肾透析报销

    (六)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

    (七)转诊方面

    (八)专项救治方面

    (九)分级诊疗

   七 危房改造政策

   八 社会保障政策

    (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核审批程序

    (二)农村“五保”供养申请审核审批程序

    (三)城乡医疗救助申请审核审批程序

    (四)城乡居民临时救助申请审核审批程序

    (五)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审核程序

  第二节 城固县产业扶贫发展的历史机遇

  第三节 产业精准扶贫的初步成效

  第四节 精准扶贫与农业产业发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青龙寺村产业精准扶贫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村及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第二节 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第三节 精准扶贫政策在村层面的实施推进

   一 成立精准扶贫工作小组

   二 建档立卡实施情况

   三 精准帮扶措施及实施效果

    (一)原公镇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措施

    (二)青龙寺村精准扶贫措施及实施效果

  第四节 基于农户调查的产业扶贫效果分析

   一 农户样本基本特征

   二 农户收入情况分析

   三 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政策响应

    (一)企业扶贫的响应

    (二)合作社扶持的响应

    (三)贫困户生产项目

   四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满意度分析

    (一)村民对扶贫政策的基本认知

    (二)村民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

  第五节 不同主体的产业发展需求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完善产业精准扶贫政策的建议

  第一节 产业精准扶贫的总体思路

   一 产业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

   二 产业精准扶贫的发展途径

  第二节 产业精准扶贫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 壮大特色农业产业

   二 加快发展工业产业

   三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第三节 产业精准扶贫的制度保障

   一 提升贫困人口素质

   二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三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四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五 加强组织考核检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丛书”编委会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保罗·萨缪尔森、〔美〕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陈立中:《转型时期我国多维度贫困测算及其分解》,《经济评论》2008年第5期。

陈希勇:《山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来自四川省平武县的调查》,《农村经济》2016年第5期。

党国英:《贫困类型与减贫战略选择》,《改革》2016年第8期。

邓维杰:《贫困村分类与针对性扶贫开发》,《农村经济》2013年第5期。

方迎风:《中国贫困的多维测度》,《当代经济科学》2012 年第4期。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 ,《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贡保草:《论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扶贫模式的创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 》,《开发研究》2015年第2期。

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黄新星:《民族地区扶贫产业及其政策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李鹍、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李培林、魏后凯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 》,《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刘胜林、王雨林、庄天慧:《基于文献研究法的精准扶贫综述》,《江西农业学报》2015年第12期。

罗江月、唐丽霞:《扶贫瞄准方法与反思的国际研究成果》,《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4期。

马尚云:《精准扶贫的困难及对策》,《学习月刊》2014年第10期。

莫光辉:《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

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人民论坛》2015年第30期。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农村经济》2015年第9期。

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3期。

王小林、Alkire:《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中国农村经济》2009 年第12期。

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农村经济》2014年第6期。

卫松怡:《河南省洛宁县政府扶贫开发模式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谢谦:《郴州市安仁县产业扶贫发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徐翔、刘尔思:《产业扶贫誕资模式创新研究》,《经济纵横》2011年第7期。

杨颖、田东林、路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当代经济》2012年第6期。

张全红、张建华:《中国农村贫困变动:1981-2005——基于不同贫困线标准和指数的对比分析》,《统计研究》2010年第2期。

赵俊超:《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周伟、黄祥芳:《武陵山片区经济贫困调查与扶贫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Amartya S.,“Poverty: An Ordin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 (1976).

Chakravarty S. R.,Deutsch J. and Silber J., “On the Watts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and Its Decomposition,” (2008).

David Bigman,P. V. Srinivasan, “Geographical Targeting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s;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 in Rural India,” 24 (2002).

R. Li Y. ,H. L. Long and Y. S. Liu,“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A Rurality Index Perspective,” 38 (2015).

Remy Canavesio,“Formal Mining Investments and Artisanal Mining in Southern Madagascar: Effects of Spontaneous Reactions and Adjustment Policie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 36 (2014).

Sanfo S.,Gérard F.,“The Case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in the Plateau Central Area of Burkina Faso,”,110, 5 (2012).

Temilade Sesan,“Corporate-l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ergy Poverty Alleviat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The Case of the C1ean Cook in Nigeria,”45(2013).

William D. Sunderli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Community Forestry in Cambodia,Laos, and Vietnam: An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 8 (2006).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保罗·萨缪尔森、〔美〕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陈立中:《转型时期我国多维度贫困测算及其分解》,《经济评论》2008年第5期。

陈希勇:《山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来自四川省平武县的调查》,《农村经济》2016年第5期。

党国英:《贫困类型与减贫战略选择》,《改革》2016年第8期。

邓维杰:《贫困村分类与针对性扶贫开发》,《农村经济》2013年第5期。

方迎风:《中国贫困的多维测度》,《当代经济科学》2012 年第4期。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 ,《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贡保草:《论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扶贫模式的创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 》,《开发研究》2015年第2期。

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黄新星:《民族地区扶贫产业及其政策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李鹍、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李培林、魏后凯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 》,《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刘胜林、王雨林、庄天慧:《基于文献研究法的精准扶贫综述》,《江西农业学报》2015年第12期。

罗江月、唐丽霞:《扶贫瞄准方法与反思的国际研究成果》,《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4期。

马尚云:《精准扶贫的困难及对策》,《学习月刊》2014年第10期。

莫光辉:《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

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人民论坛》2015年第30期。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农村经济》2015年第9期。

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3期。

王小林、Alkire:《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中国农村经济》2009 年第12期。

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农村经济》2014年第6期。

卫松怡:《河南省洛宁县政府扶贫开发模式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谢谦:《郴州市安仁县产业扶贫发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徐翔、刘尔思:《产业扶贫誕资模式创新研究》,《经济纵横》2011年第7期。

杨颖、田东林、路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当代经济》2012年第6期。

张全红、张建华:《中国农村贫困变动:1981-2005——基于不同贫困线标准和指数的对比分析》,《统计研究》2010年第2期。

赵俊超:《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周伟、黄祥芳:《武陵山片区经济贫困调查与扶贫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Amartya S.,“Poverty: An Ordin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 (1976).

Chakravarty S. R.,Deutsch J. and Silber J., “On the Watts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and Its Decomposition,” (2008).

David Bigman,P. V. Srinivasan, “Geographical Targeting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s;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 in Rural India,” 24 (2002).

R. Li Y. ,H. L. Long and Y. S. Liu,“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A Rurality Index Perspective,” 38 (2015).

Remy Canavesio,“Formal Mining Investments and Artisanal Mining in Southern Madagascar: Effects of Spontaneous Reactions and Adjustment Policie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 36 (2014).

Sanfo S.,Gérard F.,“The Case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in the Plateau Central Area of Burkina Faso,”,110, 5 (2012).

Temilade Sesan,“Corporate-l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ergy Poverty Alleviat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The Case of the C1ean Cook in Nigeria,”45(2013).

William D. Sunderli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Community Forestry in Cambodia,Laos, and Vietnam: An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 8 (2006).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保罗·萨缪尔森、〔美〕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陈立中:《转型时期我国多维度贫困测算及其分解》,《经济评论》2008年第5期。

陈希勇:《山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来自四川省平武县的调查》,《农村经济》2016年第5期。

党国英:《贫困类型与减贫战略选择》,《改革》2016年第8期。

邓维杰:《贫困村分类与针对性扶贫开发》,《农村经济》2013年第5期。

方迎风:《中国贫困的多维测度》,《当代经济科学》2012 年第4期。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 ,《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贡保草:《论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扶贫模式的创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 》,《开发研究》2015年第2期。

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黄新星:《民族地区扶贫产业及其政策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李鹍、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李培林、魏后凯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 》,《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刘胜林、王雨林、庄天慧:《基于文献研究法的精准扶贫综述》,《江西农业学报》2015年第12期。

罗江月、唐丽霞:《扶贫瞄准方法与反思的国际研究成果》,《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4期。

马尚云:《精准扶贫的困难及对策》,《学习月刊》2014年第10期。

莫光辉:《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

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人民论坛》2015年第30期。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农村经济》2015年第9期。

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3期。

王小林、Alkire:《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中国农村经济》2009 年第12期。

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农村经济》2014年第6期。

卫松怡:《河南省洛宁县政府扶贫开发模式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谢谦:《郴州市安仁县产业扶贫发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徐翔、刘尔思:《产业扶贫誕资模式创新研究》,《经济纵横》2011年第7期。

杨颖、田东林、路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当代经济》2012年第6期。

张全红、张建华:《中国农村贫困变动:1981-2005——基于不同贫困线标准和指数的对比分析》,《统计研究》2010年第2期。

赵俊超:《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周伟、黄祥芳:《武陵山片区经济贫困调查与扶贫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Amartya S.,“Poverty: An Ordin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 (1976).

Chakravarty S. R.,Deutsch J. and Silber J., “On the Watts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and Its Decomposition,” (2008).

David Bigman,P. V. Srinivasan, “Geographical Targeting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s;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 in Rural India,” 24 (2002).

R. Li Y. ,H. L. Long and Y. S. Liu,“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A Rurality Index Perspective,” 38 (2015).

Remy Canavesio,“Formal Mining Investments and Artisanal Mining in Southern Madagascar: Effects of Spontaneous Reactions and Adjustment Policie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 36 (2014).

Sanfo S.,Gérard F.,“The Case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in the Plateau Central Area of Burkina Faso,”,110, 5 (2012).

Temilade Sesan,“Corporate-l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ergy Poverty Alleviat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The Case of the C1ean Cook in Nigeria,”45(2013).

William D. Sunderli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Community Forestry in Cambodia,Laos, and Vietnam: An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 8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