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公共管理学前沿探微图书

Exploration of cutting-edge issues in public management

SSAPID:101-6780-3336-22
ISBN:978-7-5097-1479-9
DOI:
ISSN: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公共管理学特别是政府管理模式多年研究的结晶。书中主要研究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责任型政府、政府责任和行政问责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法制政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政府管理模式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三合一"政府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三是区域创新体系与农村行政管理法制化,讲作者的理论应用于吉林省的实践。

相关信息

丛书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作 者: 张创新
编 辑:赵学秀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前言

 第一章 责任型政府论*

  第一节 理解责任型政府

   一 政府责任的含义

   二 建立责任型政府的内涵及必然性

  第二节 政府责任的类型

   一 政府的政治责任

   二 政府的法律责任

   三 政府的行政责任

   四 政府的道德责任

  第三节 责任型政府服务的对象

   一 对公民负责

   二 对国家负责

   三 对社会负责

   四 对市场负责

  第四节 责任型政府服务方式与方法

   一 责任型政府的四项基本理念

    1.以民为本的理念

    2.法治行政的理念

    3.政府诚信的理念

    4.权责一致的理念

   二 责任型政府的四项基本要求

    1.公正

    2.透明

    3.廉洁

    4.高效

   三 责任型政府的四项基本措施

    1.政治责任机制的完善

    2.法律责任机制的完善

    3.行政责任机制的完善

    4.道德责任机制的完善

 第二章 行政问责学理论

  第一节 行政责任概念的比较分析*

   一 行政法学的行政责任概念

   二 行政学的行政责任概念

   三 两种行政责任概念的比较

   四 行政学行政责任概念的扩展分析

    1.行政的政治责任

    2.行政的法律责任

    3.行政的道义责任

  第二节 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初始构建与效能提升*

   一 道德话语下的官员责任

   二 我国官员问责的制度化建构历程

   三 官员问责制的效能提升

    (一)强化异体问责力度

    (二)厘定官员问责标准

    (三)完善行政生态环境

   四 结语

  第三节 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实施行政问责制的问题与难点

    (一)行政体制中权责不清,导致问责标准模糊

    (二)问责主体缺位,权力机关问责薄弱

    (三)问责程序不够严格规范,操作过程有失公允

    (四)没有统一的问责法规,问责弹性较大,难以实现依法问责

    (五)引咎辞职的运用还应进一步规范

   二 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的对策

    (一)加强行政伦理教育,建设新型行政文化

    (二)构建行政问责制的法制保障——行政问责立法

     1.问责事由的确定

     2.问责主体的确定

     3.问责程序的确定

     4.问责方式的确定

    (三)完善行政问责制的政治生态环境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其监督权力,构建问责制度的基础

     2.完善干部人事制度,规范权力授予机制

     3.公众参与

     4.健全行政救济制度

     5.政务公开

  第四节 行政问责的制度理性*

   一 制度变迁的学理演绎

   二 行政问责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三 行政问责的制度变迁成本

   四 行政问责的制度变迁效应

   五 结语

  第五节 行政问责制度设计理论原则*

   一 制度的重要性

   二 权力制约和独立监督

   三 权力和责任的适当配置

   四 责任落实的个体化

   五 公共参与的价值

  第六节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

   一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信息失真的三种类型

   二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信息失真的成因剖析

    (一)政府组织的层级结构及其规模的限制

    (二)绩效评估指标设置不合理、不科学

    (三)绩效评估缺乏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持

    (四)评估过程中存在着技术性差错

    (五)绩效信息监督机制的缺失

   三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信息失真的综合治理

    (一)充分发挥非正规制约的效用

    (二)建立健全正规制约

    (三)增强实施机制的有效性

    (四)推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信息系统的建设

  第七节 基于流程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机理初探*

   一 信息化条件下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的发展趋势

   二 从部门评估到流程评估的理性思考

    (一)部门评估的问题已显端倪

    (二)流程评估的优点日益凸显

   三 基于流程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充分地搭建流程评估的制度平台

    (二)明确地执行流程评估的实施步骤

    (三)有机地契合部门评估与流程评估

  第八节 从“新制”到“良制”*

   一 责任、行政责任与行政问责

   二 行政问责主、客体的动态平衡

    (一)行政问责的主体及问责途径

    (二)行政问责的客体及其责任承担方式

   三 行政问责的制度层次设计

    (一)行政责任的确定

    (二)行政责任的追究

    (三)行政问责的救济

   四 结语

 第三章 政府管理模式论

  第一节 领导本质初探*

   1.领导者保障组织生存的一级本质

   2.领导者谋求组织发展的二级本质

   3.巩固组织发展的三级本质

  第二节 行政决策权力体制的效率分析*

   一 官僚制行政体制的决策效率问题

   二 我国行政决策权力体制的效率现状

    1.公共决策权限划分的现状

    2.行政决策体制内部决策权限划分的现状

   三 改进行政决策效率的权力分配与体制选择

    1.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党政分开的权限前提

    2.行政决策领导体制的效率完善

    3.功能分离主义决策体制的效率改进

    4.行政决策权力分合的几个维度的效率价值

  第三节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一 党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二 就公民有序参与而言,主要包含“公民参与”与“有序”两个概念

   三 公民有序参与是符合中国时代需要的良性的公民参与形态

  第四节 理念创新二题探析*

   一 实现由传统发展理念向科学发展理念的转变

   二 实现由权力理念向责任理念的转变

   三 结语

  第五节 “三合一”型政府管理模式初探*

   一 法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一)法治型政府

    (二)责任型政府

    (三)服务型政府

   二 法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相互关系

    (一)三种政府模式是不同的价值理念对政府行政提出的不同要求

    (二)三种政府模式是紧密相连、内在统一的有机体

   三 结语

  第六节 大部制改革与小政府模式辨析*

   一 大部制的产生与发展

   二 大部制改革的内涵及特点

    (一)大部制按职能统一大部制的改革思路推进

    (二)大部制坚持权责一致

    (三)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四)大部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 小政府的内涵

    (一)小政府的概念

    (二)小政府的具体特征

     1.政府规模“小”

     2.政府权力“小”

     3.政府职能“小”

   四 大部制与小政府的内在统一性

    (一)从政府的规模变化来看

    (二)从政府的职能变化来看

    (三)从政府的权力运行来看

    (四)从政府改革要达到的目标看

   五 结语

  第七节 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理论分析*

   一 民主行政

   二 法治行政

   三 服务行政

   四 公开行政

   五 有限行政

  第八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

   二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四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五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社会公正的价值诉求

  第九节 政府信用建设制度选择初探*

   一 政府信用缺失及制度根源探析

   二 政府信用建设的目标

   三 政府信用建设的制度选择

    (一)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针对性的政府信用信息公开制度

    (二)健全完善控制性的政府信用责任制度

    (三)探索创新性的政府官员选任制度

    (四)实行引导性的政府守信激励机制

   四 结论

 第四章 社会和谐发展论

  第一节 社会资本理论与社会公正问题*

   一 社会公正与社会资本的结构关联

   二 我国社会资本的现状对实现社会公正的制约因素分析

   三 以社会资本的整合促进社会公正实现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与公正行政*

   一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二 科学发展观切合公正的内涵

   三 公正行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

  第三节 发展社会保障型民间公益组织的若干思考*

   一 引言

   二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1.重视立法规范

    2.突出政府支持

    3.强化监督机制

   三 我国民间社保组织的现状

    1.我国民间社保组织的一般情况

    2.我国民间社保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 发展我国民间社保组织的思路和对策

    1.重视立法规范

    2.大力改善行政管理

    3.民间社保组织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初探*

   一 政治公正与和谐社会

   二 友爱与和谐社会

   三 内乱与和谐社会

   四 法治与和谐社会

   五 教育与和谐社会

  第五节 当代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新思维与和谐社会的契合*

   一 当代中国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应取路向

   二 法治、责任、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的理性审视

    (一)法治型政府

    (二)责任型政府

    (三)服务型政府

    (四)法治型、责任型、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的三合一

   三 “三合一”型政府管理模式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联

   四 以“三合一”型政府管理模式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六节 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自利与公共利益冲突及其制度协调初探*

   一 政府自利与公共利益冲突的含义

   二 协调政府自利与公共利益冲突: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度安排

    1.完善行政监督制度

    2.健全行政问责制

    3.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三 协调政府自利与公共利益冲突: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制度安排

    1.以公民知情权制约权力

    2.以公民参与权制约权力

    3.以公民表达权制约权力

    4.以公民监督权制约权力

 第五章 农村行政管理法制论*

  第一节 中国当代乡村治理结构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行政法制化发展沿革

   一 行政法制与村治制度初步确立(1980~1987年)

   二 行政法制与村治制度的完善发展(1988~1997年)

   三 行政法制与村治制度的系统化(1998~2005年)

  第三节 吉林省农村行政法制化客观评价

   一 地方法规立法相对完善

   二 结合省情制度创新

   三 村治行为法制化程度较高

   四 普法教育形式多样

   五 探索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化的有效形式

  第四节 影响吉林省农村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制约因素

   一 历史因素

    1.法治观念淡薄

    2.宗族势力的复兴

   二 村治制度因素

    1.法规内容比重失衡

    2.可操作性差

    3.省级法规立法滞后

    4.村民自治权无法律救济

    5.法规内容不全面

   三 乡政法制因素

    1.乡政有法难依

    2.乡政执法不严

    3.乡政工作人员法律素质低下

    4.乡政监督系统缺失

  第五节 深化吉林省农村行政法制化改革建议

   一 路径选择:探索新型乡村治理结构

    1.县政·乡派·村治模式

    2.乡镇自治模式

    3.乡派镇政模式

   二 化解历史制约因素是农村行政管理法制化改革的基础

    1.农村干群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农村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先导

    2.宗族势力的治理是农村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社会条件

   三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是农村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

    1.完善地方政府村治立法

    2.规范农村基层政权在村治中的指导作用

   四 完善农村基层政权行政法制是农村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主要内容

    1.行政组织法制化

    2.行政行为法制化

    3.完善基层政权行政监督机制

 第六章 区域创新体系论*

  第一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一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

    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2.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

    3.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功能

    4.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原则

   二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1.区域创新网络平台的构建

    2.区域创新支撑平台建设

   三 区域创新体系的管理制度设计

    1.创新激励机制

    2.创新引导机制

    3.创新扩散机制

    4.创新保障机制

    5.创新监督机制

  第二节 国外典型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启迪

   一 国内外区域创新体系的更替

   二 国内外管理制度运行方式的变迁

  第三节 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瓶颈

   一 “十五”期间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 国内部分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比较

   三 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比较研究

   四 结论: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瓶颈

    1.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

    2.区域创新网络建设

    3.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第四节 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管理制度与运行方式新思路

   一 吉林省区域管理创新

    1.组织架构的新突破

    2.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3.区域创新体系管理制度创新

    4.创新管理制度环境的营造

   二 吉林省区域创新管理制度运行方式新思路

    1.传统区域创新管理制度运行特点

    2.区域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方式创新

   三 吉林省区域创新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政策建议

    1.创新引导机制的实现问题

    2.创新激励机制的结构问题

    3.创新传导机制的效率问题

    4.创新保障机制的完善问题

  第五节 区域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分析*

   一 区域创新体系概述

    (一)区域创新体系提出的背景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三)区域创新体系要素及其运行方式分析

   二 地方政府介入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分析

    (一)地方政府介入区域创新体系必要性分析

     1.创新活动成本的节约

     2.市场体系不完善、法律不健全

     3.创新活动的外部性要求*

     4.地方企业竞争力不强

    (二)地方政府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地方政府职能的双重性

     2.几个关系的界定

     3.区域创新并不一定带来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

   三 承担什么角色: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的角色定位

    (一)决策——区域创新体系规则的制定者

    (二)导航——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引导者

    (三)服务——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1.物质性的基础设施

     2.人力资本投资

     3.提供创新信息,推广新技术*

    (四)协调——区域创新体系运作的协调者

    (五)监管——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监督者

   四 对策性建议:完善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功能

    (一)理念创新:以观念转变为先导

    (二)组织创新:实现组织架构改革新突破

     1.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

     2.设立首席科学家办公室

     3.重视间接管理,组织机构社会化

    (三)方式创新:寻求切实有效的管理方式

    (四)制度创新: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第六节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