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发展报告NO.1图书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Youth in China No.1: Social Inclusion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内容简介] 本书以青年发展问题为根本观照,在总体性社会转型的视角下,探讨了当代中国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的现状以及当前的相关问题。全书分析了大学生、农民工以及新兴社会阶层这三类青年群体在社会融入、文化融入、政治态度、自组织状况等方面的现状,同时对当代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展、青年社会组织的变迁历史、青年网络参与行为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分析。
Abstract
青年发展蓝皮书编委会
摘要
前言
主要编撰者简介
Ⅰ 总报告
B.1 扩大青年社会参与,推动青年社会融入
一 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的实践性
二 青年社会参与和融入进程的总趋势
(一)总体性社会的转型与公共参与空间的生成
(二)参与机制:从行政动员到自发参与
(三)社会融入:从特定问题到多领域、多层次问题
三 不同青年社会群体参与和社会融入的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
1.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参与状况不容乐观
2.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意愿高,但基层民主参与度低,存在激进政治参与的风险
3.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融入处于一种“半融入”状态
4.农民工参与正式组织的比例较低,参加情感性自组织的比例较高
(二)大学生群体
1.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方兴未艾,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大学生温和型政治参与的意愿较高,政治参与情况总体良好
3.高校社团自组织体系蓬勃发展,对社会建设实践具有重要启发
(三)新兴青年群体
四 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的几个具体问题
(一)青年志愿者发展
(二)青年社会组织发展
(三)青年网络参与
五 结语
Ⅱ 群体篇
B.2 当代中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报告
一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简要发展历程
二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发展现状
(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
1.组织程序规范,运作模式成熟
2.活动时间较为固定,活动主题体现“与时俱进”
3.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以重点团队和专项工作为载体实施
(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现状
1.实践团队数量显著增加,参与人数明显增多
2.宣传手段日益丰富,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
3.帮助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在服务实践地社会经济发展中凸显效果
三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缺乏对社会实践的广泛认同,参与程度仍不够高
(二)实践项目与专业联系度不高,缺乏对实践地农村和农民实际需求的深入了解
(三)实践活动经费保障不足,资助额度难抵实际开销
(四)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造成项目评估方式出现偏差
四 推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长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动员社会各方面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加大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全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同
(二)项目主题应以基层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拓展和创新“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充分结合学科专业,发挥学生专长
(三)完善实践活动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专项经费制度,拓宽多元化的资金渠道,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支持,广泛吸纳整合社会资源
(四)实行“过程化评估”,优化考评机制,推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B.3 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分析报告
一 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
(一)大学生政治面貌以团员为主
(二)近七成与周围人讨论政治话题
(三)超过四分之一的在互联网上讨论政治问题
(四)不到一成的大学生参与过向新闻媒体写信反映意见
(五)7.66%曾经参与向政府部门反映意见
(六)较少有激进的政治参与行为
(七)大学生政治参与整体状况良好
二 大学生线上线下政治参与行为分析
(一)党员大学生更倾向于线下政治参与
(二)男性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比例高于女性
(三)非农业户口大学生线上政治参与程度相对较高
(四)加入过学生社团的大学生政治参与度相对较高
(五)四种线上政治参与和线下政治参与交互类型分析与总结
三 主要对策和建议
B.4 当代中国大学生自组织的发展与治理报告
一 大学生自组织的发展概况
二 大学生自组织的特征
三 大学生自组织发展的原因
四 大学生自组织的治理过程
五 大学生自组织发展与治理的影响
六 小结与讨论
B.5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参与研究报告
一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参与的总体状况与群体差异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参与总体水平较低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参与存在明显群体差异
二 “弱关系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日益重要
(一)除工作时间外来往最多的人
(二)一般求助对象
三 新生代农民工社区关系个体化,迁移距离影响社区关系
四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组织参与度低,教育和单位类型影响显著
(一)是否参加社会组织或社团
(二)社会组织参与多样化程度
(三)社会组织活动参与情况
五 总结
B.6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融入研究报告
一 多角度呈现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融入的状态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以及文化的“半融入”状态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1.新生代农民工性别均衡,以大龄青年为主
2.东部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远距离迁移
3.新生代农民工完成高等教育者占1/5,从事第三产业比重大,群体内部收入不均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融入处于一种“半融入”状态
三 从职业、社区和观念三方面呈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融入
(三)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观念提高,网络运用得心应手
四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融入的内部差异
(一)职业文化融入
1.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文化融入程度越高
2.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压力越小,对工作的自我效能越重视
(二)社区文化融入
1.来自西部的年长的男性新生代农民工能更好融入社区
2.受教育程度高的、收入高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本地好友数量越多
(三)观念文化融入
五 结论与建言
B.7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研究报告
一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情况的回顾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行为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面貌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讨论状况
(三)新生代农民工与政府部门的互动
(四)新生代农民工基层民主参与
(五)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性的激进政治表达
三 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态度
(一)新生代农民工基层民主态度
(二)自我政治参与能力与积极性评价
四 结论与讨论
B.8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自组织研究报告
一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参与现状
二 新生代农民工非正式自组织——老乡会与趣缘群体
(一)新生代农民工非正式自组织的发起特征
1.新生代农民工自组织的组建动机
2.新生代农民工自组织的组建路径
3.新生代农民工自组织的规模
(二)新生代农民工非正式自组织的运行特征
1.新生代农民工自组织的存续与发展历程
2.新生代农民工自组织的活动时间
(三)新生代农民工非正式自组织的功能
1.新生代农民工自组织的事务功能
2.新生代农民工自组织的获得感功能
3.新生代农民工自组织的安全阀功能
三 农民工正式自组织
(一)正式自组织的组建特征
1.自发组建与登记经过
2.正式自组织首先有非常明确的组织框架与机构
(二)正式自组织的存续特征
1.帮扶农民工及其家人——自组织的活动开展
2.救助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文化价值理念
3.结构稳定性与动态改进
四 正式自组织的功能:互惠双赢与多赢
五 讨论与展望
B.9 当代中国新兴青年群体发展调研报告
一 新兴青年群体的十大特征
(一)从成长特点看,具有较为明显的身份标识
(二)从经济地位看,属于比较典型的中等收入群体
(三)从生活保障看,个体普遍面临较大的焦虑和生活压力
(四)从空间分布看,以“大城市”为中心
(五)从就业方式看,表现为“专业化”生存
(六)从价值实现看,“无赋权的权威”初露端倪
(七)从社会参与看,呈现“逆组织化”趋势
(八)从社会结构看,位于“边缘化”地位
(九)从价值观念看,流露出“体制外”担忧
(十)从社会影响看,充当着“路由器”节点
二 新兴青年群体的政治价值观分析
(一)新兴青年群体的政治价值观整体呈积极向上的态势
1.在政治制度信任感方面,绝大多数新兴青年群体对制度先进性、民主满意度和党的领导力表示认同
2.在执政绩效满意度方面,绝大多数新兴青年群体点赞“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实施情况
3.在政府信息权威性方面,有限信任政府权威,对民生问题改善充满期待
(二)新兴青年群体思想状况存在群体差异,价值观分众化趋势显著
1.知识资本的累积影响政治制度信任感
2.与体制距离的远近影响对执政效能的满意度
3.时间空间的变化影响对国家发展的信心
(三)新兴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对党的执政理念高度认同,但对其在基层落地生根心存疑虑
2.对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充满期待,但不乏担忧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上持肯定性评价,但少数新兴青年群体在局部问题上持批判性评价
三 做好新兴青年群体工作的思路与建议
Ⅲ 专题篇
B.10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 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一)发起实施阶段(1993~1997年)
(二)发展建设阶段(1998~2002年)
(三)深化推进阶段(2003~2007年)
(四)优化提升阶段(2008~2013年)
(五)开拓创新阶段(2014年至今)
二 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制度环境
(一)地方性有关法规
(二)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制度
三 我国近十年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概况
(一)青年志愿服务者和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注册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二)青年志愿服务基于各类服务项目逐步推进,志愿精神得到长足发展
(三)青年志愿者坚持在探索和创新中谋发展,志愿服务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
四 我国注册青年志愿者的特点
(一)青年是注册志愿者的中坚力量之一
(二)青年注册志愿者中女性占多数
(三)手机移动端和互联网是两大主要注册渠道
(四)活跃注册志愿者中青年群体占比最高
(五)青年注册志愿者平均每月提供10.4次志愿服务
(六)青年注册志愿者在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中发挥着相对重要的作用
五 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不足、建议与展望
(一)志愿服务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
1.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参与成本大、专业效果有待提升的问题
2.注册青年志愿者的活跃率仍待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动员机制有待完善
3.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建议与展望
1.加强各部门自身建设,优化合作关系和部门工作运行程序
2.完善社会动员机制,提升注册青年志愿者参与程度,改善青年志愿者服务质量
3.对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进行有效管理,提升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制度化水平
4.加强青年志愿者的技能培训工作,提升青年志愿者的专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B.11 中国“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发展现状研究
一 中国“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的建立
二 北京社区青年汇的发展与现状
(一)北京社区青年汇的发展历程
1.空间布局:依托社区公共空间,辐射周边青年
2.工作队伍: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
3.组织活动:统一活动、特色活动与个案服务相结合
4.组织资源:政府与社会共同支持,发展基于居住地的共青团外围组织
5.组织管理:利用微信、QQ、青年之家云平台等现代网络工具
(三)北京社区青年汇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三 中国“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的未来发展
B.12 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发展报告
一 关于青年社会组织
二 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回顾
三 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概况
(二)普遍性特征
(三)个性化特征
(四)外部支持
四 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展望
B.13 中国青年网络参与报告
一 青年使用互联网的总体情况
二 互联网对青年日常生活的塑造
(一)青年互联网生活关键词: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
(二)随身伴侣:80后和90后网络原住民与社交网络
三 网络参与对青年社会交往的丰富
(一)寻找“同好”:线上与线下的连接
(二)促进亲密关系还是强化代沟
(三)连接社会关系与新型就业模式
(四)工作与生活的交织
四 青年的网络文化参与和公共参与
(一)网络参与场域的转换
(二)提升青年的话语权和文化认同
(三)拓宽青年参与公共生活的渠道
五 青年网络参与的展望
B.14 青年群体参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情况研究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状况
二 青年政治参与
三 青年人大代表的政治参与状况
(一)人大代表能够较好地代表年轻人,但青年人大代表比例不高
(二)青年人大代表中女性比例较高,更能体现民生诉求
(三)青年代表中非党员比例较高,政治参与具有广泛性
(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五)各地青年代表比例落差大,部分省份青年代表为零
(六)青年人大代表多无职称,行政职级也较低
(七)青年人大代表职业分布较为平均,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较低
四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把青年人大代表的比例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规定性指标
(二)青年人大代表的选拔不能只是选优,还要充分考虑青年群体之间的差异性
(三)注重青年人自身的成长性,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倡导青年人积极参与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No.1编委会
陈成文、孙嘉悦:《社会融入: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6期。
国家卫计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中国人口出版社,2017。
赵联飞:《现代性与虚拟社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陈爱民、陈剑:《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杜冉、尚艺、马宇平:《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躲不开的“钱关”》,《中国青年报》2016年7月25日第12版。
廖悦:《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现状研究》,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
王左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
陈振明、李东云:《“政治参与”概念辨析》,《东南学术》2008年第4期。
常思纯:《投票率视角下的日本青年政治冷漠现象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顾旭光、田丰:《“太阳花学运”以来港台的民粹青年运动:特点与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6期。
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刘洪玲:《高政治参与率下政治冷漠的原因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
马峰:《特朗普现象与美国青年激进政治态度生成机制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3期。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孙兴春:《对当代青年的“政治冷漠”现象的分析与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
万斌、章秀英:《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路径》,《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2期。
王锋、何包钢:《在“冷漠”与“积极”之间:澳大利亚青年政治参与探析》,《青年学报》2018年第1期。
萧子扬、田丰:《用“家国情怀”铸就强国一代》,中青在线,2017年12月28日。
晏辉:《在冷漠与激情之外——论政治表达的第三种方式》,《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张树辉:《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赵灯峰:《“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衍变与治理拓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胡继冬:《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动力及其引导策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向顺涛:《大学生社团文化的偏差浅析》,《青年研究》1992年第6期。
胡康:《文化价值观、社会网络与普惠型公民参与》,《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6期。
孔娜娜:《认知、服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认同建构与社区融入》,《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2期。
李洁瑾、黄荣贵、冯艾:《城市社区异质性与邻里社会资本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潘泽泉、杨金月:《社会关系网络构成性差异与“强弱关系”不平衡性效应分析——基于湖南省农民工“三融入”调查分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悦中山、李树茁:《从“先赋”到“后致”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社会》2011年第6期。
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青年探索》2010年第3期。
Redfield R.,R.Linton & M.J.Herskovits,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1936,38(1),pp.149-152.
蔡禾、王进:《“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邓秀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邓秀华:《农民工政治参与模式变迁及其实现路径选择》,《求索》2007年第2期。
郭未、宋天阳:《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图景——基于CFPS的发现》,《青年研究》2014年第2期。
郝保英:《试论新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影响》,《河北学刊》2014年第6期。
胡庆亮:《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以深圳龙岗为例》,《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雷勇:《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述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2期。
李骏:《住房产权与政治参与:中国城市的基层社区民主》,《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李培林、田丰:《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社会》2012年第5期。
李培林、田丰:《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社会》2011年第3期。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2008年第5期。
刘春泽:《代际差异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刘林平、张春泥:《农民工工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企业制度还是社会环境》,《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彭远春:《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服务员的调查分析》,《人口研究》2007年第2期。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EB/OL].(2010-6-21)[2010-10-24].http://news.sina.com.cn/c/2010-06-21/113817685852s.shtml。
史成虎:《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孙秀林:《城市移民的政治参与: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社会》2010年第1期。
陶美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为选择》,《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7期。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吴建华:《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及其改善》,《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2期。
熊光清:《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分析——基于五省市的实地调查》,《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4期。
熊易寒:《从业主福利到公民权利——一个中产阶层移民社区的政治参与》,《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6期。
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华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困境及对策》,《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徐志达、庄锡福:《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主体素质的现状及提高之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4期。
杨桂宏、王伟:《农民工政治参与比较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赵芳:《“新生代”,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以湖南省青玄村为例》,《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
郑永兰:《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郑永兰、丁晓虎:《基于区域合作治理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考量》,《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23期。
郑永兰、徐亚清:《2010~2014年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综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朱平:《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对其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Liang,Zai. 2001.“The Age of Migration in China.”27(3):499-524.
Tsai,Lily L. 2007.“Solidary Groups,Informal Accountability,and Loc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 101(02):355-372.
高崇、杨伯溆:《新生代农民工的同乡社会网络特征分析——基于“SZ人在北京”QQ群组的虚拟民族志研究》,《青年研究》2013年第4期。
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人口研究》2010年第2期。
刘万顺、刘洋:《农民工城市生活的实践逻辑——基于济南市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2010年第6期。
莫筱筱、明亮:《社会组织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影响研究》,《青年探索》2017年第2期。
陶建杰:《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兼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人口与经济》2013年第5期。
陈剑主编《中国新的社会阶层研究》,学苑出版社,2017。
邓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身份认同研究:开拓新领域凝聚新力量》,河海大学出版社,2017。
黄天柱:《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价值、特点及引导》,《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李春玲:《新的社会阶层的规模和构成特征——基于体制内外新中产的比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8期。
李路路:《新社会阶层:谱系·变革·挑战》,《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年第4期。
廉思等:《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特征分析、杠杆作用以及工作思考——关于新社会阶层的调研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11期。
任世红、张卫:《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成长轨迹及政治心态分析》,《江海学刊》2013年第6期。
山磊:《海派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上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成长特点初探》,《科学经济社会》2015年第3期。
新社会阶层江苏研究基地课题组:《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认同研究》,《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张林江:《新的社会阶层兴起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8期。
陈晶环:《青年志愿服务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梁绿琦:《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兴起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14日。
刘洪玲:《关于青年志愿服务国家性立法缺位的思考》,《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陆士桢、杨小强:《青春荡新风: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国青年研究》1999年第1期。
王婕:《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505个志愿服务项目的数据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6期。
郗杰英、安国启、张卫民、郝瑞庭、彭泗清:《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2期。
张卫民、郝瑞庭、彭泗清:《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报告(续)》,《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3期。
卓汉容、谭建光:《中国社会志愿服务转型的探讨》,《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
林红:《我国非政府组织作为环境治理主体合法性的建构路径:以“环境保护法”修订过程为例》,《社会发展研究》2015年第4期。
林红:《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的历时和共时向度》,《中华环境》2016年第8期。
卢宪英:《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组织培育:现状、政策趋向与建议》,载《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6~2017年)》,2017。
孙克勤、卢汉龙主编《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陶传进:《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四重演变》,《文化纵横》2018年2月。
王名、徐宇珊:《中国民间组织的2003现象》,《学海》2004年第4期。殷辂、牛苏林、刘道兴主编《2016年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朱庆跃:《改革新时期以来党对权力运行外部监督群的培育路径探索》,《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
彭榕:《“场”视角下的中国青年网络参与》,《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5期。
杨成虎:《公众网络参与若干问题探析》,《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赵联飞:《现代性与虚拟社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赵联飞:《中国大学生中的三道互联网鸿沟——基于全国12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6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6,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qsnbg/201608/t20160812_54425.htm。
Granovetter,Mark S. 1973,“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Vol.78(6),1360-1380.
Madianou,Mirca & Daniel Miller 2013,“Polymedia:Towards a New Theory of Digital Media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16(2):169-187.
Miller,Daniel 2016,. London:UCL Press.
陈振明、李东云:《“政治参与”概念辨析》,《东南学术》2008年第4期。
邓希泉:《青年政治参与政策与青年发展》,《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2期。
王明生、杨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参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俞可平:《中国政治发展三十年》,《河北学刊》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