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7

《新媒体与社会(第七辑)》图书

New Media and Society(No.7)

SSAPID:101-6750-8253-66
ISBN:978-7-5097-5200-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此书为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推出的《新媒体与社会》系列的第七辑。本辑主打食品安全舆情研究,精选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舆情案例进行解析,书中还关注新媒体研究中不同的受众和行为,涉及社会集体行动、网络流行语的政治实践,也关注网络新闻对老年人的形象再现、少数民族受众网络接触行为、大学生消费心理等。本辑还有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撰写的《中国医疗舆情年度报告(2012)》。

相关信息

丛书名:新媒体与社会
作 者: 谢耘耕 陈虹
编 辑:黄金平;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新媒体与社会》第七辑编委会

 卷首语

 观点荟萃

  观点荟萃

 圆桌论坛

  第三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研讨会

   大数据与电视受众满意度调查

   如何“做”大数据?

   手机的媒体定位及发展趋势

   从后台到前台,新媒体趋势环境下新闻业的可视化

   大数据与数据理性

   新媒体对电视的挑战和影响

   新媒体运营的经验和逻辑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三重交互

   圆桌论坛:大数据挖掘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重构·融合·展望:新媒体视域下的社会发展与媒介生态

   新媒体如何改变社会

   新媒体与传播生态重构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转型

   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应对和危机处理

   新媒体与舆论表达、司法公正、伦理道德

   新媒体与大数据时代

 专题策划: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生态重构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颠覆与重构

  传统媒体的转型问题

  传统广电如何向新媒体转型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司法与公共舆论

  体制内立场——互联网中“意见共同体”

 学术沙龙

  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社会集体行动形成逻辑*

   一 引言

   二 理论背景与文献评述

    (一)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紧张与国家治理变迁

    (二)公民社会、虚拟社会崛起与网络公共领域

    (三)集体行动、抗争政治与虚拟社会中的集体行动

   三 变迁、结构与话语:一个集体行动2.0的分析框架

    (一)社会变迁是集体行动2.0发生的社会条件

    (二)虚拟社会是集体行动2.0发生的载体场域

    (三)治理不当是集体行动2.0发生的必要条件

   四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含义

     1.提高虚拟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2.增强虚拟社会崛起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

     3.构建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

  新媒体环境中草根群体的崛起与社会变迁

   引言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二 数据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文献研究数量逐年上升,“草根”议题学术关注度呈攀升趋势

    (二)文献刊载集中在新闻传播学科领域内并向学科外刊物扩散

    (三)单篇高被引论文引证分析

     1.文献被引频次差距较大,与发文量之间非正相关

     2.研究者以学界、业界人士为主,研究机构集中在高校

   三 脉络梳理与回顾反思

    (一)早期:媒体技术发展与草根群体会聚

    (二)中期:网络空间中草根群体的亚文化表达

    (三)近期:草根群体的自发性集聚与社会变迁

   结语

  弱者抗争的“武器”:解读网络流行语的话语政治实践功能

   一 引言

   二 网络流行语何以成为“武器”

    (一)传统民意表达及网络表达渠道的受限

    (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优势

     1.形式简洁、朗朗上口

     2.紧贴时政热点

     3.公共利益指向

   三 抗争的“武器”是怎样炼成的

    (一)提炼与衍生:对抗性解码

     1.事件质疑型的对抗:“欺实马”

      背景事件

      网络流行语的介入

     2.针锋相对型的对抗:“表哥”

      背景事件

      网络流行语的介入

    (二)戏谑与反讽:创造性编码

     1.戏谑式的智慧

      背景事件

      网络流行语的介入

     2.反讽式的反思

   四 弱者抗争的效果初显

    (一)促进事件进入政治议程

    (二)公民文化与公共领域

  网络新闻对老年人的形象再现研究*

   一 研究背景及动机

   二 文献探讨与研究方法

    (一)媒介再现与老年人形象再现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设计

     1.定义研究的问题和总体

     2.抽样——选择具体的网络媒体和选择日期

     3.编码系统

   三 分析结果

    (一)“老年人”议题报道总量激增,呈现多元化特征

    (二)新闻事件性质:正面报道年均过半,在2008年达到峰值

    (三)报道主题类型:关注老年人私人领域的报道明显多于公共领域

    (四)网络新闻中老年人形象再现:消极形象居多

    (五)小结

   四 老年人网络媒体形象成因探讨

    (一)媒体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平衡

    (二)话语权缺失,老年人群体成为网络新闻中的“他者”

    (三)社会文化变迁,老年人群体不再是社会崇敬的来源

  受高等教育新疆维吾尔语受众网络媒介接触探究*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设计

   三 受高等教育新疆维吾尔语受众网络媒介接触现状

    (一)网络新媒介并非是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

    (二)相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受众,受高等教育的维吾尔语受众对网络的接触度较高;但与传统媒介相比,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弱,使用率较低

    (三)更多地关注网络图片信息,对网络中的专题也较为感兴趣

    (四)对网络媒体信任度偏高

   四 对受高等教育新疆维吾尔语受众媒介素养的思考

    (一)对网络的认知及使用还有待增强

    (二)获取信息较为平面化,对新媒体所提供信息的深入阅读能力薄弱

    (三)对网络过度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受众对信息辨别能力的下降

   五 小结

  网络购物中大学生消费者的从众心理探析

   一 研究现状

   二 文献综述

    (一)“从众”行为与心理研究

    (二)淘宝“双十一”活动

    (三)网络购物中的从众心理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方法

   四 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1.个体研究分析:个体因素对从众心理影响不显著

     2.群体研究分析:群体因素对从众心理具有显著影响

     3.情境研究分析:情境因素对从众心理具有显著影响

    (三)深度访谈分析

   五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与可行性措施

 专题报告

  中国医疗舆情年度报告(2012)

   一 2012年医疗舆情特征分析

    (一)2012年医疗舆情特点分析

     1.时间分布:第二季度医疗舆情事件最为集中,5-6月达到舆情沸点

     2.地域分布:华东、华北、华南为医疗舆情高发区域,北京为医疗舆情高发地

     3.事件类型:医疗过失、政策发布、药品安全、医方言行不当等舆情热度相对较高

    (二)医疗舆情传播特点分析

     1.传播时效:事件发生到曝光时间半天-1天和7-14天的情况居多;一半事件舆情持续时间在1周以内

     2.首曝媒介:新媒体为2012年医疗舆情的首曝媒介类型;医疗舆情在网络新闻、报纸、微博三类媒体中进行首曝的比例较高

    (三)2012年医疗舆情应对特点

     1.干预时效:大部分事件在事发半天内得到干预,发生即干预所占比重较大

     2.干预主体:2012年医疗舆情事件的主要干预主体为地方政府

     3.信息发布方式:接受媒体采访为主要的信息发布方式,但发表声明和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引发媒体和网民关注度最高

     4.问责方式:追究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是最主要的问责方式;行政处罚引发的媒体和网民关注度最高

   二 危机处置与医院形象塑造

    (一)信息发布速度

    (二)信息发布渠道

    (三)媒体沟通力

   三 医疗舆情应对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医院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常设性新闻发布

    (二)完善独立的第三方调解机制,妥善处理医患纠纷

    (三)重视医疗领域各类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舆论

    (四)政府和医疗机构应分阶段进行层级信息发布,但内容和口径要保持一致

    (五)媒体应客观公正报道医疗事件,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六)公众需提升媒介素养,理性认识医疗舆情

 个案分析

  危机事件中的劝服策略初探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目的与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一)认知策略

     1.一方为主,多方联动

     2.强调弱势群体

     3.迎合受众,满足需求

    (二)动机策略

     1.向善的愿望

     2.物质的满足

    (三)行动策略

     1.专属微博,便于检索

     2.提供姓名全称和联系电话,途径简便

     3.交代时间紧迫性

   五 研究结论

  危机情境下的企业沟通策略与媒体效能研究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回顾

    (一)危机情境理论(SCCT)

    (二)危机沟通策略

    (三)媒体效能理论

   三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采集

    (三)研究类目

     1.危机情境

     2.危机归因方式

     3.危机沟通策略

     4.媒体效能评估

   四 研究结果

    (一)农夫山泉“标准门”之危机情境

     1.归因方式

     2.责任归属

     3.组织形象

    (二)农夫山泉危机沟通策略

     1.农夫山泉在“标准门”中的沟通失当

     2.应对内容不实报道时企业危机沟通策略

    (三)农夫山泉“标准门”危机沟通策略之媒体效能

   五 结论与讨论

  网络时代的企业危机公关

   一 研究缘起与文献综述

   二 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方法

    (二)比较研究方法

    (三)二手资料分析方法

   三 可口可乐“含氯门”事件回顾

   四 可口可乐“含氯门”事件网络危机公关分析

    (一)公关应对反应迟缓,发布信息被动

    (二)在没有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推卸责任

    (三)网络媒体运用不当

   五 企业网络危机公关的策略分析

    (一)争取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掌握事件报道的舆论方向

    (二)针对危机事件的性质特点,加强与主流网站的合作

    (三)建立企业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跨国企业危机公关应对策略研究

   一 事件概述

   二 肯德基速成鸡事件的媒体报道分析

    (一)事件舆论爆发期

    (二)事件舆论发展扩散期

    (三)事件舆论消退期

   三 肯德基速成鸡事件企业危机公关分析

   四 肯德基速成鸡事件的5S分析

    (一)承担责任(shouldering the matter)

    (二)真诚沟通(sincerity)

    (三)速度(speed)第一

    (四)系统(system)运行

    (五)权威(standard)证实

   五 企业危机公关遵循原则及应对措施

    (一)以人为本,坦诚沟通

    (二)信息发布及时,重视媒体

    (三)信源一致,信息言简意赅

    (四)整体策划,统筹安排

    (五)加强跨国企业本土化优势,赢得市场

    (六)参与公益活动,支持政府工作

  红牛“添加门”事件中议题流变

   一 舆情过程概述

    (一)第一阶段:事件的发生曝光阶段(2月9日)

    (二)第二阶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迅速关注,舆论形成阶段(2月10日)

    (三)第三阶段:红牛“添加门”舆论高潮阶段(2月11日-13日)

    (四)第四阶段:还原事件真相,舆论消退阶段(2月14日-17日)

   二 红牛“添加门”公共议题的裂变式传播

    (一)食品中的添加剂问题

    (二)企业的危机公关应对——红牛利用新媒体,力证“清白”

    (三)对国家食品的添加剂标准的质疑

    (四)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的质疑

    (五)红牛产品“下架门”

   三 网络时代条件下公众议题嬗变的原因分析

    (一)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

    (二)公众的公民意识的提高,通过网络推动公共议题的流变

    (三)公共议题在网络中裂变式传播

  意见领袖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探究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一)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理论

    (二)网络意见领袖的产生及其作用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一)事件曝光阶段:职业媒体人选择微博爆料,赵普微博被转发13万次

    (二)事件发展阶段:传统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中国乳制品相关协会和企业澄清“谣言”

    (三)事件结果阶段:公众对中国乳制品再度失去信心,老酸奶销量下滑

    (四)事件后续阶段:爆料人赵普被“停职”、被“封杀”等传闻不断受到网友猜测与质疑

   五 研究结果

    (一)赵普在“老酸奶事件”中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1.起到“把关人”作用

     2.提供信源

    (二)网络意见领袖应该避免滥用话语权

    (三)政府可利用意见领袖作用机制引导食品安全网络舆情

  食品危机事件中的危机应对

   一 血鸡蛋事件的报道分析

    (一)事件背景

    (二)事件分析

   二 血鸡蛋事件中危机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权力部门的不作为和监管不力

    (二)企业和行业缺乏社会责任及危机公关意识

     1.企业和行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2.企业和行业缺乏危机公关意识

    (三)企业主要负责人言语不当

   三 血鸡蛋事件危机应对的阶段分析

    (一)危机监测

    (二)危机预警

    (三)危机决策

    (四)危机处理

   四 血鸡蛋事件中企业的危机应对

    (一)在处理危机事件时首先要与消费者协商沟通并做出损失补偿

    (二)权威部门或权威人士提出正确的意见

    (三)及时给媒体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

    (四)企业重塑良好的公众形象

   总结

 他山之石

  从美国2012年总统选举谈媒体对美国社会与政治的影响

此书为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推出的《新媒体与社会》系列的第七辑。本辑主打食品安全舆情研究,精选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舆情案例,如西瓜膨大剂风波中的“微博卖瓜”、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可口可乐“含氯门”事件、肯德基速成鸡事件、红牛“添加门”事件、“老酸奶事件”、血鸡蛋事件等,对其进行了单独的案例解析。本辑“学术沙龙”关注新媒体研究中不同的受众和行为,涉及社会集体行动、网络流行语的政治实践,也关注网络新闻对老年人的形象再现、少数民族受众网络接触行为、大学生消费心理等。本辑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既可作为学界研究新媒体的参考资料,又可作为业界、普通读者了解新媒体、认知新媒体的案头读物。

[1]〔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

[2]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3-24.

[3]陆学艺,李培林.中国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2):55-73.

[5]李汉林等.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结构紧张[J].中国社会科学,2010(2):121-143.

[6]〔美〕基欧汉,〔美〕奈.权利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8.

[7]肖滨.信息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双面性与非均衡性[J].学术研究,2009(11):31-36.

[8]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90;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09-122.

[9]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M].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56.

[10]刘学民.网络公民社会的崛起——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J].政治学研究,2010(4):83-90;杨国斌.互联网与中国公民社会[J].二十一世纪(香港),2009(4);曾润喜等.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网络社会治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5):121-125.

[11]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34;胡泳.在互联网上营造公共领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120-124.

[12]〔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二版)[M].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86.

[1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M].郑波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50.

[14]杜俊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7):76-80;黄荣贵,桂勇.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5):29-52;黄荣贵.社会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J].社会,2010(2):178-197;娄成武,刘力锐.论网络政治动员:一种非对称态势[J].政治学研究,2010(2):74-86;李婷玉.网络集体行动发生机制的探索性研究——以2008年网络事件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2):87-94;乐国安、薛婷.网络集群行为的理论解释模型探索[J].南开学报,2011(5):116-123;许玲、何道宽.网络行动的发展历程与概念阐释[J].武汉大学学报,2012(5):122-126.

[15]王国勤.“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5):31-35.

[16]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4(4):57-70.

[17]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J].社会学研究,2009(6):105-122;应星.“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8]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114-120;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9]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年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35-61.

[20]〔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7.

[21]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1.

[22]王国华,戴雨露.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6):116-120.

[23]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5):86-99;蔡文之.国外网络社会研究的新突破——观点评述及对中国的借鉴[J].社会科学,2007(11):96-103;〔英〕乔伊森.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M].任衍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1.

[24]丁汉青,王亚萍.SNS网络空间中“意见领袖”特征之分析——以豆瓣网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3):82-91;宋石男.互联网与公共领域构建——以Web2.0时代的网络意见领袖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2010(3):70-74;王君泽等.微博客意见领袖识别模型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6):81-88.

[25]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1;曾庆香.话语事件: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的争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4-11;李红,董天策.符号学分析: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的新路径[J].新闻大学,2012(1):99-108.

[26]〔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09-415.

[1]苏克军,赵彬.我们即媒体[J].读书,2007(3):142.

[2]李华驹.21世纪大英汉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15.

[3]季丹,谢耘耕.中国网络舆情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基于CNKI、CSSCI高被引论文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9.

[4]汪玲玲.把根留住——浅谈草根文化[J].新闻爱好者,2004(8):16-17.

[5]燕舞.21@21并非远离草根——访电视“铁嘴”于丹[J].今传媒,2005(6):61.

[6]史梁,吕艳.草根记者与“DIY”新闻——由美国总统大选看博客新闻[J].新闻传播,2005(2):55-56.

[7]罗攀.博客:网络一族的“大众情人”[J].青年记者,2006(20):71.

[8]丁未.从博客传播看中国话语权的再分配——以新浪博客排行榜为个案[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53-58.

[9]闵大洪.草根媒体:传播格局中的新力量[J].青年记者,2008(5):9.

[10]李建新,曾瑶婷.野百合的春天有多远——透过“恶搞现象”看“草根文化”[J].新闻爱好者,2007(4):8.

[11]欧阳楠.草根新闻:矛盾三重奏[J].青年记者,2008(5):20.

[12]罗锋.参与式草根新闻:从想象的共同体到个体化修辞——以重庆“钉子户”事件为例[J].现代传播,2007(6):98.

[13]郑一卉.虚拟世界中的一阵骚动:草根新闻批评[J].现代传播,2008(2):129.

[14]陈龙.Web2.0时代“草根传播”的民粹主义倾向[J].国际新闻界,2009(8):76.

[15]顾卓俐.微博的草根性功能——以2011年的微博“打拐”为例[J].传媒观察,2011(7):40.

[16]周立春.从“冷笑话精选”看草根微博影响力[J].传媒观察,2012(1):41.

[17]曾俊.精英与草根之辩:博客视界中话语权的严重失衡——对新浪博客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0(1):135.

[18]王江涛.从明星闪耀到草根狂欢——审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J].青年记者,2010(11):76.

[19]张萍.电视娱乐节目:草根化≠低俗化[J].传媒,2010(10):51.

[20]〔澳〕格雷姆·特纳.普通人与媒介[M].许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1]卜卫.互联网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国际新闻界,1998(4):33-40.

[2]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2):125-130.

[3]曾繁旭,黄广生,刘黎明.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新模式[EB/OL]. http://www.opentimes.cn/bencandy.php?fid=369&aid=1728.

[4]Peng Yang,Sanyong Tang. Political Network Catchwords—A Special Expressive Form of Public Opinion[J].China Media Report Overseas,2011(7):68-72.

[5]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9):39-66.

[6]罗钢,刘向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7.

[7]shally.欺实马欢迎你[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b39ce0100dkgs.html.

[8]屎记·表哥列传[EB/OL].http://bbs.tianya.cn/post-free-2761943-1.shtml.

[9]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

[10]“高铁体”的微博[EB/OL].http://t.qq.com/p/t/87529028168472/14?&#p=9&time=1311650824&mid=11135093664434&apiType=14&format=1.

[11]朱大可.流氓的盛宴[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4.

[12]程明.“喝开水死”:看守所的江湖总有扑朔迷离[EB/OL].http://hlj.rednet.cn/c/2010/02/26/1909800.htm.

[1]吕诺.明天,怎样养老?谁来养老?[N].人民日报,2012-4-8.

[2]陈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对老年形象的呈现[J].甘肃社会科学,2006(6):247.

[3]吴予敏.论媒介形象及其生产特征[J].国际新闻界,2007(11):51.

[4]〔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9.

[5]闫志刚.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社会,2006(1):23-35.

[6]吴予敏.论媒介形象及其生产特征[J].国际新闻界,2007(11):55.

[7]安德斯·汉斯等.大众传播研究方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11.

[8]王淑伟.选择性报道视阈下的媒体舆论导向——从媒体报道“老人倒地”事件说起[J].新闻爱好者,2012(3):29.

[9]宣宝剑.媒介形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74.

[10]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9.

[11]吴定勇,王积龙.浅析美国媒体老年人形象问题[J].国际新闻界,2007(4):37.

[1]Skills &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by Elizabeth Thoman from Center of Media Literacy of USA.引自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3(1):116.

[2]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3(1):117.

[3]林晓华.少数民族农民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当代传播,2008(2):65.

[4]李明.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率超96.9% 覆盖人口世界第一[EB/OL].(2010-07-07)http://tech.ifeng.com/telecom/detail_2010_07/07/1731498_0.shtml.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7):5.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7):11,53.

[7]何芝莹.浅谈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研究的转向[J].现代交际,2012(6):108-109.

[1]宋官东.从众新论[J].心理科学,2005,28(5).

[2]刘江,朱庆华等.网购用户从众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电子商务,2012.(12)

[3]倪慧.网络事件营销之策划与运作探析[J].考试周刊,2011(78).

[4]向霜.淘宝商城双十一促销刷新纪录:销售额破33.6亿[N].DONEWS,2012.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R].2013.

[6]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北京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2—2015年)[EB/OL].http://zhengwu.beijing.gov.cn/ghxx/qtgh/t1300296.htm.

[2]曾胜泉.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指南[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34.

[3]北大医院医生诊室被刺[N].佛山日报,2012-04-14.

[4]华科大在读医学博士校内捐精猝死其父索赔400万[N].长江商报,2012-06-20.

[5]关注医院新闻发言人[N].健康报,2012-10-18.

[6]张杰.论医疗纠纷的调解机制[D].中国人民大学,2008:29.

[7]黄利鸣,王建强.第三方调解机制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2012(05):41.

[8]王卫东,范贞.医疗纠纷第三方援助机制思考[J].中国医院,2008(05):48-49.

[9]卫生部回应医生灵堂下跪事件:私了助长医闹[EB/OL]. 2012-05-09.http://news.21cn.com/hot/cn/2012/05/09/11763472.shtml.

[10]陈力丹,赵一争.风险放大与媒体责任[EB/OL].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http://www.cssn.cn/news/511438.htm.

[1]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48.

[2]Dorwin Cartwright.Some Principles of Mass Persuasion:Selected Findings of Research on the Sale of United States War Bonds[J]. Human Relations,1949(2):253-267.

[3]王政挺.中外劝导艺术博观[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297-301.

[4]社会说服论[EB/OL]. http://student.zjzk.cn/course_ware/diffuse/web/11/11-2-1.htm.

[5]周晖.道德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如何有效凝聚社会共识——以《南方日报》《东方早报》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为例[J].新闻知识,2012(6):53-55.

[6]彭巧莲,王志霞.劝服理论与危机报道[J].现代视听,2007(6):16-18.

[7]胡继红.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中政府说服大众效能探析[J].现代商业,2012(6):171.

[8]银俊芳.劝服理论在蒙牛危机公关策略中的运用[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5):62-63,90.

[9]刘青,王一越.有关危机公关中进行说服活动的几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2):287.

[10]农业部就进一步禁用和淘汰高毒农药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EB/OL].(2011-07-0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nyb/201107/t949352.htm.

[11]夏菁,吴静等.本地西瓜不需要用“膨大剂”[N/OL].2011-05-31.东南快报.http://digi.dnkb.com.cn/dnkb/html/2011-05/31/content_167957.htm.

[12]陕西:猕猴桃保卫战 杜绝使用膨大剂[EB/OL].(2011-06-04).西部网.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1-06/04/content_4689170.htm.

[13]简宁斯·布莱恩特,道尔夫·兹尔曼主编.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第二版)[M].石义彬,彭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27.

[1]Hearit,K. M.The Use of Counter-attack in Apologetic Public Relations Crises:The Case of General Motors vs. Dateline NBC[M]. Public Relations Review,1996(22):233-248.转引自吴宜蓁.危机沟通策略与媒体效能之模式建构——关于肠病毒风暴的个案研究.新闻学研究,2000(1):1-34.

[2]Coombs,W.T.& Holladay,S.J.Exploratory Study of Stakeholder Emotions:Affect and Crisis. In N.M Ashkanasy,W.J. Zerbe,& C.E.J.Jartel(Eds),Research on Emotion in Organizations:The Effect of Affect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New York:Elsevier. 2005:271-288.

[3]Benoit,W.L.Image Repair Discourse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Public Relations Review,1997-23(2):177-186.

[4]Coombs,W.T.Choosing the Right Words:The Development of Guidelines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Appropriate”Crisis-response Strategies[J].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95-8(4):447-476.

[5]Coombs,W.T.Academic Research Protecting Organization Reputations During a Crisis: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Crisis Communication Theory. 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2007-10(3):163-176.

[6]吴宜蓁.撇清?遗憾?或策略性模糊?——解析兴票案的危机情境、反应策略与媒体效能[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7]Russell,D.The Causal Dimension Scale:A Measure of How Individuals Perceive Caus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2(42):1137-1145.

[8]农夫山泉官方微博[EB/OL]. http://weibo.com/nongfuspring2010.

[9]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论战”升级 专家称两败俱伤[EB/OL].中国广播网. 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5-08/4799470.shtml.

[10]农夫山泉官方微博[EB/OL]. http://e.weibo.com/1778777264/zs92npDOJ.2013-04-14.

[11]农夫山泉官方微博[EB/OL]. http://e.weibo.com/1778777264/zsrk2C0Gb.2013-04-16.

[12]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斗争激烈 火拼不会有赢家[EB/OL].环球时报. http://finance.huanqiu.com/china/2013-05/3911577.html.2013-05-08.

[13]农夫山泉,失败的危机公关[EB/OL].看看新闻网.http://society.kankanews.com/job/2013-05-17/1512662.shtml.2013-05-17.

[14]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4.

[15]农夫山泉“标准门”风波危机公关点评[EB/OL].财讯网. http://economy.caixun.com/content/20130425-CX03bmtr-3.html.2013-04-25.

[16]陈力丹,毛湛文. 规范传媒监督行为——评议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中《京华时报》的表现[J].新闻记者,2013(06).

[17]吴宜蓁.危机沟通策略与媒体效能之模式建构——关于肠病毒风暴的个案研究.新闻学研究,2000(1):1-34.

[1]龚蕊.食品安全事件中企业危机公关的媒体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知网.2012.

[2]〔英〕 大卫·菲利普斯.危机公关[M].陈刚,袁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219.

[3]游昌乔.危机公关:中国危机公关典型案例回放及点评(第1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4-271.

[4]人民网:关于可口可乐拒不退货事件的网络调查[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GB/86800/17804015.html.

[5]丰田召回事件.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231696.htm?fromId=3218301.

[6]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时间:2012年4月17日至5月2日14时[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05/02/c_123068263.htm?prolongation=1

[7]谢耘耕,陈虹.新媒体与社会(第四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25.

[8]游昌乔.危机公关:中国危机公关典型案例回放及点评(第1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5-121.

[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9-110.

[10]王德胜.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68-69.

[1]新浪新闻中心[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2-11-23/230125649987.shtml,2012-11-23.

[2]华西都市报[EB/OL].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21124/45093.shtml,2012-11-24.

[3]肯德基再曝安全隐患 肉鸡监管存在严重漏洞 [EB/OL].中国广播网,2012-12-06.

[4]游昌乔.危机公关:中国危机公关典型案例回放及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游昌乔.反败为胜——如何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6]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7]马成.公关经理第一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东方网. 王铭泽:红牛饮料被指含禁用色素 上海家乐福已全面下架[EB-OL].http://sh.eastday.com/m/20120210/u1a6356489.html.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红牛饮料检验结果的通报[EB-OL].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http://www.sda.gov.cn/WS01/CL0051/69055.html.

[3]百度百科.裂变[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46258.htm.

[4]冯喆.2008年雪灾报道中大众媒体议题的形成与呈现[J].新闻世界,2009(3):98-99.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9.

[2]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98.

[3]刘锐.意见领袖在网络突发公共事件舆论中的作用——以韩寒为例[J]. 新媒体与社会,2011(1):180-209.

[4]陈然,莫茜.网络意见领袖的来源、类型及其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24):6.

[5]贾文凤.BBS舆论领袖的构成及其影响[J].青年记者,2006(20):70.

[6]肖冰.记者发微博称别吃酸奶果冻,引网友关注呼吁辟谣[EB/OL]. http://news.china.com.cn/txt/2012-04/09/content_25096736.htm.

[7]肖丹,岳亦雷.赵普老酸奶说激起千层浪,网友称不细说不如不说[N].北京晨报,2012-04-10.

[8]周筱赟.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1410242783/ydO7kqmOK.

[9]范春旭,廖爱玲,李静.央视主播:果冻老酸奶“内幕可怕”[N].新京报,2012-04-10.

[10]史寅昇,龙毅,邹娟一条微博引发“老酸奶”疑云[N].东方早报,2012-04-10.

[11]胡笑红.三协会为老酸奶正名[N].京华时报,2012-04-11.

[12]周蕊,俞丽虹.专家称老酸奶加工业明胶可能性不大,高营养或涉嫌炒作[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2-04/11/c_122959313.htm.

[13]李梦.是不是“皮鞋奶”谁来还消费者一个明白[N].大众日报,2012-04-16.

[14]崔亚明.“明胶不明”,兰州酸奶销量受挫[N].兰州晨报,2012-04-17.

[15]王祎.曝明胶内幕后,赵普“失语”11天[N].法制晚报,2012-04-20.

[16]陈文.被传停职,央视主持人回复记者短信[N].新闻晨报,2012-04-21.

[17]小新.赵普复出[N].南岛晚报,2012-08-14.

[18]王年华.站着中枪[N].南方人物周刊,2012-12-25.

[19]罗杰斯.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95.

[20]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62.

[21]李琳.微博空间中职业媒体人公共性言论的边界——关于赵普、杨锐两起微博事件的若干思考[J].新闻记者,2012(9):39.

[22]刘锐.微博意见领袖初探[J].新闻记者,2011(3):57-60.

[23]洛厄里·德福勒.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M].刘海龙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6.

[1]曹凯杰,魏玮.市民买到血鸡蛋 厂家称因母鸡到生理期[N]. 大众网-《半岛都市报》,2012-3-4.

[2]任良韵.市民买到血鸡蛋 厂家称母鸡来例假[N]. 安徽卫视《社会透明度》,2012-3-6.

[3]新华网-《新闻晚报》[EB/OL].(2010-10-11).http://news.xinhuanet.com/life/2010-10/11/c_12647263.htm.

[4]王臻真,褚建勋.企业危机传播的制约因素分析[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2):32-33.

[5]欧朝法. 以人为本,关注食品质量安全——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J]. 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2012(3):128-131.

[6]黄杰.鸡蛋事件引爆饲料业潜规则[N]. 北方牧业-特别报道,2008-11-15.

[7]陈君石.食品安全问题企业是第一责任人[N]. 现代快报,2012-6-19.

[8]试论奥斯汀与赛尔言语行为理论[EB/OL].(2013-1-2).http://www.doc88.com/p-381741427830.htm.

[9]危机阶段论[EB/OL].(2012-11-20).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9713050.html.

[10]张波,庞秀英.危机公关的应对策略[J]. 经济论坛,2002(19):39.

[11]血鸡蛋,百度百科[EB/OL].(2012-3-8).http://baike.baidu.com/view/8048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