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0

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图书

Research on Urbanization and Changes of Consumption Culture

SSAPID:101-6733-2310-59
ISBN:978-7-5201-2030-2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消费文化的变迁和城镇化进程分不开。本书借鉴中西方各种消费文化理论来研究中国之情况。书中从总体性的层面来讨论消费文化。城镇化通过多种中介对消费文化总体性产生影响。在乡村经济主导的城乡关系之下,消费文化出现过城市向乡村的逆向传播,而随着城镇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发展对生活方式及消费文化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当前消费文化的基本面是积极的、正面的、向好的。未来要引导消费文化健康发展需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革新来着手。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喻厚伟
编 辑:吕霞云;刘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政治理论

 附录 调查问卷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西方消费文化研究的视角、代表人物及观点

    1.空间性视角

    2.符号化视角

   二 马克思消费文化理论

    1.把消费作为与生产相对应的概念来展开

    2.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紧密联系

    3.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来讨论生产和消费

    4.马克思的休闲理论

   三 中国消费文化理论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镇化影响消费文化变迁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 路径分析的方法论原则

   一 消费文化的意蕴

    (一)消费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

    (二)消费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三)消费同时还具有生态意蕴

   二 城镇化的维度

   三 总体性与中介的统一:一种方法论的建构

    (一)作为总体性的消费文化

    (二)作为中介的具体路径

  第二节 生产方式中介路径分析

   一 城镇化推动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一)城镇化首先在生产资料、劳动资料上推动生产方式的变化

    (二)城镇化改变劳动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

    (三)城镇化改变生产形式即改变劳动交换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

    (四)城镇化改变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劳动的社会形式

    (五)城镇化对上层建筑的改变具有重要影响

   二 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消费文化变迁

    (一)生产方式决定消费文化

    (二)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消费文化变迁

   三 空间生产是生产方式中介影响消费文化的主要形式

    (一)功能性空间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1.城镇化消除了商品流通的空间障碍

     2.城镇化消解了消费观念的空间区隔

    (二)空间生产之于消费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生活方式中介路径分析

   一 城镇化影响生活方式进而影响消费文化

    (一)城镇化空间生产推动社会关系再生产及生活方式重塑

     1.城市空间生产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消费文化的梯度分层与模仿转移

     2.城市空间生产重构社会关系及生活方式

    (二)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消费文化的变迁

     1.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消费观的改变

     2.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消费品需求的改变

     3.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消费方式的改变

   二 日常生活批判维度下城镇化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一)城镇化强化了消费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被控制

     1.城镇化通过消费空间的架构与再造规训日常生活及消费文化

     2.城镇化通过景观的美学意义引导消费文化的时尚倾向

     3.城镇化加剧了日常生活和消费文化的物化

    (二)城镇化助推了集体消费层面上的消费文化异化

     1.城镇化推高了集体消费的水平并在消费文化中体现为新的不平等

     2.城镇化通过集体消费消解了消费文化自觉的现实路径

 第三章 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的历史关系

  第一节 乡村经济主导下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

   一 前现代城乡关系特点下的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

    (一)前现代城乡关系特点下的城市发展与消费文化

     1.城市功能从政治性主导转向政治性、经济性共存

     2.城市生活主体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影响消费文化的变迁

    (二)商品化和市场化背景下的城镇化与消费文化

     1.城镇的发展为商品流通提供交易市场和消除空间障碍

     2.城镇发展在制度上促进商品流通

   二 乡村经济主导下消费文化的逆向传播

    (一)乡村主导的经济结构及乡村消费文化对城镇消费文化的“含化”

    (二)空间生产的使用价值导向延缓了商品经济消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三 城镇发展推动城乡生活方式的改变进而推动消费文化的改变

    (一)封建生产关系发端至繁荣时期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期的生活方式及消费文化

  第二节 现代城镇化萌芽时期的消费文化变迁

   一 城乡关系逆转背景下的近代城镇化

    (一)城乡关系的逆转

    (二)近代城镇化的特点

   二 新的生产方式催生新的消费风格

    (一)生产方式的改变对消费主体的影响最为深刻

    (二)新的生产方式改变消费主体的消费时空

    (三)生产方式的改变为消费品的供给带来了诸多变化

   三 新的生活方式带来新的消费文化

 第四章 城镇化和消费文化的现实关联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城镇化与消费文化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十年的城镇化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化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及由此对消费文化产生的影响

    (一)“优先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时期居民消费水平不高但消费文化积极健康

    (二)所有制结构单一及其非市场化特征致使居民消费生活相对均等化

   三 新的生产方式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及消费文化

    (一)生活主体流动管理与生活方式均质化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民的消费生活及消费文化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对生产方式的重构及“消费社会”的勃兴

   一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空间生产及生产方式的重构

    (一)城市空间的生产与重塑

     1.空间生产的交换价值导向增强

     2.空间生产与重构的信息化、市场化特征明显

     3.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体系的重构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对生产方式的重构

     1.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推动经济体制变革

     2.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推动所有制结构调整

     3.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4.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加快劳动力的流动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推动社会发展阶段逐渐进入“消费社会”

    (一)国内外学界对于“消费社会”是否存在有着广泛的争论

    (二)“消费社会”作为“社会形态”是否存在其争论的本质是生产和消费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1.对于生产与消费二者关系的认识应该遵循马克思的辩证思维方法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2.厘清生产和消费何者第一性之前要全面理解消费

     3.消费需求的升级是对生产发展的反映

     4.“消费社会”不符合关于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划分的理论原则,但其表述依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三)“消费社会”现象层面的变化并未改变其资本控制的本质

     1.“消费社会”在现象层面的变化并未改变其资本控制的本质

     2.工人阶级在“消费社会”中的消费本质上依然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四)充分认识“消费社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消费社会”生活方式变更

   一 城镇化背景下“消费社会”的生活主体

    (一)从一般意义上讲,城镇化与生活主体的自我构建有重要关联,城镇化对主体的自我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1.城镇化改变生活主体的生存空间

     2.城镇化改变人们的实践方式与生产方式

     3.新的社会群体必然创造出某种新的“生活方式”

    (二)从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看,城镇化背景下生活主体的变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农民工市民化是生活主体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1.市民化的农民工以及期望市民化的农民工从主体意义上讲属于主体能力较强的群体

     2.农民工市民化是其社会关系的重构

   二 城镇化背景下“消费社会”的生活时空

  第四节 “消费社会”背景下城镇化之于消费文化变迁

   一 短缺向丰沛、大众向个性、使用价值向符号意义的跨越

    (一)普遍性短缺到结构性过剩再到相对丰沛社会

    (二)大众消费走向个性消费

    (三)以使用价值为主向符号意义优先的跨越

   二 消费观念从生活必需品消费到多元消费、从工具性到目的性、从崇尚节俭到追逐时尚

   三 消费方式从即时消费、低端消费、线下消费转向即时与超前、低端与高端、线下与线上消费并存

   四 当前消费文化的总体评价

 第五章 城镇化与消费文化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生产方式革新构建健康消费文化

   一 需求侧主导的生产方式容易导致消费文化的异化

    (一)从量的角度来看需求侧主导的生产方式容易带来消费文化的异化

    (二)从结构上来看供给的结构性问题是消费文化异化的重要诱因之一

    (三)从个人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来看部分企业、行业的福特制生产方式盛行导致个人主体性构建途径的缺失,进而引发消费文化的异化

   二 供给侧改革:引导生产生态化和消费文化回归健康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一)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灵魂和根本动力,更是消解消费文化异化的法宝

    (二)“去产能”“去库存”是供给侧改革的当务之急,培育新兴产业是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路径,二者是弱化消费主义的利器

    (三)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引领消费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

  第二节 生活方式革新构建健康消费文化

   一 现代城镇化某种程度上禁锢主体自由而全面发展进而诱发消费文化异化

    (一)现代城镇化影响生活主体对城市的“集体记忆”

     1.消费文化全球性融合是当前的一个大的历史背景

     2.西方消费文化及其价值观加速对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改造

    (二)现代城镇化一定意义上会造成生活主体的主体性缺失

    (三)现代城镇化一定意义上会导致生活主体的主体性受压抑

   二 未来城镇化应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着手引导消费文化健康发展

    (一)未来城镇化之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生活生态化

    (二)未来社会主体的自我建构与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

     1.辩证看待“符号压抑”下主体自我建构性消费对“消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引导主体自我建构性消费的发展,倡导新型“使用价值主导”的综合性消费观

     3.结合城镇化的未来进程,给主体提供多元的途径来建构自我,避免自我建构途径的单一化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中国消费文化的变迁和城镇化进程分不开。本书借鉴中西方各种消费文化理论,主要是为研究中国之情况。第一,本书从总体性的层面来讨论消费文化。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总体性存在,其自身的变迁过程是本书的研究对象。第二,城镇化通过多种中介对消费文化总体性产生影响。一方面,城镇化在不断地推进消费文化的进步;另一方面,在一定历史时期,城镇化又会以多种形式来助推消费文化的异化,它会消解消费文化自我防御、自我觉醒、自我创建的现实路径。第三,在乡村经济主导的城乡关系之下,消费文化出现过城市向乡村的逆向传播,而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发展对生活方式及消费文化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第四,中国当前消费文化的基本面是积极的、正面的、向好的,但一些消极的、负面的、畸形的消费思想也在迅速扩散。第五,未来要引导消费文化健康发展需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革新来着手。从生产方式来看,倡导生产的生态化是解决当前城镇化问题及由此而带来消费文化异化的重要手段;从生活方式来看,通过倡导生活的生态化及生活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来构建健康生活主体之主体性,是引导未来消费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

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New York:Harper & Row,1971.

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I,London:Verso,1991.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1991.

Russell W.Belk,Third World Consumer Culture,JAL Press,1988.

L.Sklair,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Harvester Wheat sheaf,1991.

Barchrach P.,Outline of Theory of Practice,Cambrid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77.

Barchrach P.,Power and Poverty: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Herman E.Daly & J.B.Cobb,For the Common Good: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the Environment,and A Sustainable Future,Beacon Press,1989.

Christensen,Karen,Encyclopedia of community,Sage Pubns,2003.

Castells,M.,City,class and power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78.

Harvey D.,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

Corrigan,Peter,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London:Sage,1997.

Lury,Celia,Consumer Cultur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6.

Slater,Don,Consumer Culture and Mondernity,Cambridge:Polity Press,1997.

Douglas M. & Isherwood B.,The World of Goods,Harmond sworth:Penguin,1980.

Gross Gary,Time and Money:The Making of Consumer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3.

Castells,M.,“Theory and ideology in urban sociology,” Urban Sociology,1976(1).

H.L.Gauthier,E.J.T.aaffe. Three 20th century “Revolutions” in American geography,Urban Geography,20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法〕亨利·勒菲弗:《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美〕大卫·哈维:《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黄煜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杨渝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美〕托斯丹·邦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德〕奥格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北京文艺出版社,2001。

〔美〕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美〕弗雷德里克·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

〔法〕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孙沛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美〕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王崑、朱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法〕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77。

〔日〕堤清二:《消费社会批判》,朱绍文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英〕伊恩·伯基特:《社会性自我》,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德〕尼采:《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余鸿荣译,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李培林:《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高文武等:《消费主义与消费生态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唐正东、孙乐强:《资本主义理解史》第4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张永红:《马克思的休闲观及其当代价值》,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理论研究——基于全球化的视野和历史的维度》,人民出版社,2013。

尹世杰:《消费需要论》,湖南出版社,1993。

尹世杰:《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冯奎:《中国城镇化转型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朱克英等:《城市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王伟光等:《社会生活方式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姚建平:《消费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王玉波等:《生活方式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张鸿雁:《春秋战国城市经济发展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余也非:《中国古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91。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陈国灿:《南宋城镇史》,人民出版社,2009。

肖建乐:《唐代城市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汪圣铎:《宋代社会生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傅崇兰等:《中国城市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尚园子等:《宋元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2。

包伟民:《宋代城市研究》,中华书局,2014。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第12卷,中华书局,1983。

(明)佚名著,孔宪易校注:《如梦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华书局,2009。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冯尔康等:《情人社会生活》,沈阳出版社,2001。

张研:《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黄敬斌:《民生与家计:清初至民国时期江南居民的消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郭蕴静:《清代商业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

陈达:《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市镇工人的生活》,劳动出版社,1993。

宋钻友等:《上海工人生活研究(1843-1949)》,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杨西孟:《上海工人生活程度的一个研究》,北平出版社,1930。

朱邦兴等:《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江文君:《近代上海职员生活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许学强:《中国城市化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2

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魏后凯:《中西部工业与城市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顾朝林:《中国与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

魏心镇:《工业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郭绪印:《新编中国现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刘方棫:《消费经济学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刘方喜:《消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姚建平:《消费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闫方杰:《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社会理论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

欧阳力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蒋建国:《晚清广州城市消费文化研究》,暨南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萧俊明主编《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根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李泽中主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孙逊等主编《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上海三联书店,2008。

李文海等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一编)》[城市(劳动)生活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杨剑龙主编《都市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主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主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罗骞:《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光明日报》2015年5月27日,第14版。

蒋南平等:《中国城镇化与农村消费启动——基于1978-2009年数据的实证检验》,《消费经济》2011年第2期。

潘明清等:《我国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影响效应的检验与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1期。

廖进中等:《湖南农村消费启动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消费经济》2009年第2期。

蒋勇等:《城镇化、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1期。

余凤龙等:《中国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经济管理》2013年第7期。

王振红等:《金融发展和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机理研究》,《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17期。

李新家:《消费文化和文化消费》,《消费经济》1989年第2期。

张应祥、蔡禾:《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述评》,《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

张敏等:《基于日常生活的消费空间生产:一个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框架》,《人文地理》2013年第2期。

章敏敏、夏建中:《集体消费理论及其本土化反思》,《城市问题》2014年第11期。

阎守诚:《从唐代看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吴慧:《清前期粮食的亩产量、人均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李映涛:《民国前期内地城市工人生活研究——以成都为例》,《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张爱玲:《谈女人》,香港皇冠出版社,1998。

刘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3期。

郅秀丽:《简析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变化》,《文教资料》2009年10月号下旬刊。

李平:《建国5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8期。

郭飞:《深化中国所有制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代谦、田相辉:《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中的劳动力流动:1978~2010年》,《经济评论》2012年第6期。

刘维刚、赵玉琳:《应重新认识消费与生产的主从关系》,《经济纵横》2014年第8期。

唐正东:《马克思历史雎物主义消费观的生成路径及理论特质》,《哲学研究》2014年第5期。

王琪延:《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分析》,《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齐心等:《我国北方农民的生活时间配置》,《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石智雷等:《工作时间、业余生活与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薛品:《科研人员的时间分配与生活满意度——性别的视角》,《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刘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3期。

王昕:《市民时尚超前消费观念升温》,《西安日报》2013年7月9日。

赵玲:《消费的人本意蕴及其价值回归》,《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

任震宇:《高端消费人群发生结构性变化》,《中国消费者报》2015年5月1日。

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