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9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2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ocial Mentality of China (2021)

SSAPID:101-6720-0675-57
ISBN:978-7-5201-9342-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年度研究成果。本书主题是迈向共同富裕的社会心态,撰写者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全书从安全感与公平感、获得感与幸福感、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探索迈向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已涌现出的社会心态。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心态蓝皮书
作 者: 王俊秀 陈满琪
编 辑:张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豆雪姣、董洪杰、谭旭运:《客观社会地位对民众获得感的影响》,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谭旭运、范玲霞、吕邈:《民众获得感调查报告》,本书。

杨宜音、王俊秀:《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张衍:《主客观地位和流动感知对公平感的影响与变化(2019~2020年)》,本书。

王俊秀、刘晓柳、刘洋洋:《关注社会心态动向,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周迎楠:《我国公众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体验的变化——基于2019年和2020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的对比》,本书。

Connor,Kathryn,M.,and J.R.T.Davidson,“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Depression and Anxiety,18 (2003).

Diener,Emmons,Larsen,and Griffin,“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49(1985).

Werner,E.E.,“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4 (1995).

Yu,X. and J.X.Zhang,“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with Chinese People”,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35 (2007).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方长春、刘欣:《地理空间与住房不平等——基于CFPS2016的经验分析》,《社会》2020年第4期。

王俊秀:《面对风险:公众安全感研究》,《社会》2008年第4期。

Jacobson,D.,“Toward a Theoret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tress Components of the Job Insecurity and Job Loss Experiences”,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9 (1991).

Maslow,A.H.,“The Dynamics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insecur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4 (1942).

Maslow,A.H.,Hirsh,E.,and Stein,M.,“A Clinically Derived Test for Measuring Psychological Security-insecurity”,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33 (1945).

Tobler,W.R.,“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Economic Geography,46 (1970).

刘欣、胡安宁:《中国公众的收入公平感:一种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解释》,《社会》2016年第4期。

怀默霆:《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李培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平等与公正的变化》,《东岳论丛》2020年第9期。

王俊秀:《“冷词热传”反映的社会心态及内在逻辑》,《人民论坛》2021年第15期。

许琪、贺光烨、胡洁:《市场化与中国民众社会公平感的变迁:2005~2015》,《社会》2020年第3期。

郑雄飞、黄一倬:《社会公平感知对农村养老保险参与行为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实证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20年第5期。

魏钦恭:《收入差距、不平等感知与公众容忍度》,《社会》2020年第2期。

Hirschman,A.O.,and M.Rothschild,“The Changing Tolerance for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7 (1973).

Kluegel,J.R.,and E.R.Smith,“Beliefs about Stratification”,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7 (1981).

Whyte,M.K.,Myth of the Social Volcano:Perceptions of Inequality and Distributive Injus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U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曹现强:《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

董洪杰、谭旭运、豆雪姣、王俊秀:《中国人获得感的结构研究》,《心理学探新》2019年第5期。

何小芹、曾韵熹、叶一舵:《贫困大学生相对获得感的现状调查分析》,《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季雨:《新冠疫情冲击对个体建构美好生活观的四重启示——以风险防控为视角的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马振清、刘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深层逻辑联系》,《国家治理》2017年第44期。

谭旭运:《获得感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关系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

谭旭运、董洪杰、张跃、王俊秀:《获得感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社会学研究》2020年第5期。

谭旭运、豆雪姣、董洪杰:《社会阶层视角下民众获得感现状与提升对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唐海波、何奎莲:《困境与希望:新冠肺炎疫情下民众疫后愿望调查》,《宜宾学院学报》2020年第7期。

唐有财、符平:《获得感、政治信任与农民工的权益表达倾向》,《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

王俊秀、陈满琪、应小萍、高文珺、谭旭运、刘晓柳:《疫情期间社会心态变化调查》,《北京日报》2020年2月10日,第010版。

王俊秀、高文珺、陈满琪、应小萍、谭旭运、刘晓柳:《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调查报告——基于2020年1月24日~25日的调查数据分析》,《国家治理》2020年第Z1期。

王俊秀、刘晓柳、谭旭运、苗瑞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体验与获得感》,《红旗文稿》2019年第16期。

王俊秀、杨宜音、陈午晴:《风险与面对:不同群体的安全感研究》,《民主与科学》2007年第6期。

王俊秀、应小萍:《认知、情绪与行动:疫情应急响应下的社会心态》,《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4期。

吴文婷、陈莉:《新冠肺炎期间疫情起伏与民众心理安全感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年第4期。

尹雪、曾令丹:《人本主义需要理论视角下护理人员防控疫情心理需求的研究》,《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0年第2期。

张建荣、左新亚:《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心态调适功能研究》,《西藏发展论坛》2021年第2期。

张品:《“获得感”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赵岩、高明华:《新冠疫情冲击下的社会信任——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的阶层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郑风田、陈思宇:《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

周海涛、张墨涵、罗炜:《我国民办高校学生获得感的调查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9期。

高文珺:《不同主观社会阶层美好生活需要分析报告(2020)》,载王俊秀、乌云特娜主编《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王俊秀、刘晓柳:《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个体路径和社会路径》,《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

王俊秀、刘晓柳、刘洋洋:《关注社会心态动向,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2019年民众美好生活需要调查报告》,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王俊秀、刘晓柳、刘洋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层次结构和实现途径》,《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王俊秀、刘晓柳、谭旭运、苗瑞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体验与获得感》,《红旗文稿》2019年第16期。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董洪杰、谭旭运、豆雪娇、王俊秀:《中国人获得感的结构研究》,《心理学探新》2019年第5期。

高文珺、杨宜音、赵志裕、王俊秀:《几种重要需求的满足状况:基于网络调查数据的社会心态分析》,载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高文珺:《“90后”青年的社会价值取向分析》,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李原:《不同目标追求对幸福感的影响》,《青年研究》2017年第6期。

李原:《个人目标追求与婚姻满意度研究》,《青年研究》2020年第5期。

《习近平主席的“奋斗幸福观”》,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328/c40531-29893174.html,2021年8月5日。

《“不懈奋斗,永远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侧记》,新华社,http://www.gov.cn/xinwen/2021-06/30/content_5621548.htm,2021年8月5日。

《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写在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之际》,新华社,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01/c_1120227295.htm,2021年8月5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新华社,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1年8月5日。

张钊、郭永玉:《个人奋斗及其相关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6期。

Diener,Emmons,Larsen,& Griffin,“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49(1985).

Kasser & Ryan,“Further Examining the American Dream:Differential Correlate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2(1996).

Kasser & Ryan,“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Optimal Functioning and the Relative Attainment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Life Goals and Well-being:Towards a Positive Psychology of Human Striving;eds. Schmuck & Sheldon,Kirkland: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2001.

Kasser,The High Price of Materialism,Cambridge:MIT Press,2002.

白福宝:《论死亡焦虑的本质》,《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5年第10期。

陆杰华、张韵:《转型期中国死亡社会学的思考:现状、进展与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

雷明、迪金森:《温暖消逝:关于临终、死亡与丧亲关怀》(第八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李原:《有关死亡态度的调查报告》,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孟祥寒等:《恐惧管理理论的争议及其对死亡心理研究的启示》,《心理科学进展》2021年第3期。

王进、朱东莉:《不惑,不忧,不惧———高校生死教育的目标定位》,《现代大学教育》2019年第6期。

徐晟等:《老年人死亡恐惧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第1期。

杨红、韩丽沙:《死亡焦虑及其量表的研究与发展》,《医学与哲学》2012年第1期。

杨红等:《中文版死亡焦虑量表的应用及对死亡教育的启示》,《护理学杂志》2013年第11期。

赵树雕、陈燕:《国外死亡焦虑研究概况》,《医学与哲学》2008年第4期。

周仁会等:《大学生个体死亡焦虑量表的编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4期。

Collett,L.J.,Lester,D.,“The Fear of Death and the Fear of Dying”,Journal of Psychology: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ed,72(1969).

Cicirelli,V.G.,“Personal Meanings of Death in Older Adults and Young Adults in Relation to Their Fears of Death”,Death Studies,25(2001).

Feifel,H.,“Older Persons Look at Death”,Geriatrics,11(1956).

Fredlund,D.J.,“Children and Death form the School Setting Viewpoint”,Journal of School Health,11(1977).

Gesser,G.,Wong,P.T.,& Reker,G.T.,“Death Attitude across the Life-span: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Death Attitude Profile(DAP)”,Omega,18(2) (1987).

Kastenbaum,R. J.,Death,Society and Human Experience(11v.),Routledge,2012.

Lester,D.,Templer,D.I. & Abdel-Khalek,A.,“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Death Anxiety:A Brief Note”,Omega,54(2006-2007).

Neimeyer,R.A.,Moser,R.,& Wittkowski,J.,“Assessing Attitudes toward Dying and Death:Psycholmetric Considerations”,Omega,47(2003).

Neimeyer,R.A.,Wittkowski,J. & Moser,R.,“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Death Attitudes:An Overview and Evaluation”,Death Studies,28(2004).

Russac,R.,et al.,“Death Anxiety across the Adult Years:An Examination of Age and Gender Effects”,Death Studies,31(2007).

Templer,D.I.,“Th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Death Anxiety Scale”,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82(2)(1970).

Twelker,P.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ath Anxiety,Sex,and Age(2004)”,http://www.tiu.edu/death-anxiety.htm.

Wong,P.T.,Reker,G. & Gesser,G.,“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Attitudes toward Death”,In Neimeyer,R.A.(Eds),Death Anxiety Handbook,New York:Taylor & Francis,1994.

白臣:《道德自觉论》,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4。

高文珺、陈浩:《网络集体行动认同情绪模型的理论构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高文珺:《道德事件测量与CAD模型的验证》,载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0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卢国显:《空间隔离与集中化生存方式: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研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李原:《道德判断与文化》,载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0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吕晓芹、刘文清、张旭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理论视野》2019年第11期。

申竹月:《“社会性死亡”背后有一把锋利的刀》,《中国青年报》2020年11月27日。

〔美〕托马斯·林奇:《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张宗子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吴宝沛:《基于情绪的道德判断,厌恶与愤怒的不同效应》,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王瑞:《简论全媒体时代网络编辑的法制观念与版权意识》,《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年第11期。

徐美玲:《社会规范与荣辱感对两难合作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2。

赵东伟:《道德情绪:厌恶、愤怒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区分》,《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4期。

赵凌云、赵文:《差异化的社会距离——论城郊结合部群体间的社会关系》,《农村经济》2013年第2期。

张登浩、黄莲琼、董妍:《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年第6期。

Bogardus,E.S.,“Measuring Social Distance”,Journal of Applied Sociology,9(1925).

Batson,C.D.,et al.,“Anger at Unfairness:Is It Moral outrage?”,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37(2007).

Haidt,J.,“The Emotional Dog and Its Rational Tail:A Social Intuitionist Approach to Moral Judgment”,Psychological Review,108(2001).

Haidt,Matthew,A.,Hersh,“Sexual Morality:The Cultures and Emotions of Conservatives and Liberals”,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31(2001).

Haidt,J. & Graham,J.,“When Morality Opposes Justice:Conservatives have Moral Intuitions that Liberals May not Recognize”,Social Justice Research,20(2007).

Hutcherson Cendri,A.,Gross James,J.,“The Moral Emotions:A Social-functionalist Account of Anger,Disgust,and Contemp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0(2011).

Manqi Chen,Yuan Li,Wenjun Gao,“Priming Modernity and Work Experiences Strengthen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irness/Harm Concerns and Anger”,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2016).

Rozin,P.,Lowery,L.,Imada,S. & Haidt,J.,“The CAD Triad Hypothesis:A Mapping between Three Moral Emotions(Contempt,Anger,Disgust) and Three Moral Codes(Community,Autonomy,Divin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6(1999).

Rozin,P.,Haidt,J.,& McCauley,C.R.,“Distrust”,In M.Lewis,J.Haviland-Jones,& L.Barrett(Eds),Handbook of Emotion(3ed),New York,NY:Guiford,2008.

Shweder,R.A.,“In Defense of Moral Realism:Reply to Gabennesch”,Child Development,61(1990).

Shweder,R.,Haidt,J.,“The Future of Moral Psychology:Truth,Intuition,and the Pluralist Way”,Psychological Science,4(1993).

Williams,K.D.,“Ostracism”,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8(2007).

Wenjun Gao,Manqi Chen,Yuan Li,“Descriptive Norms Influence Reactions to Anger-related Moral Events”,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2016).

Yuan Li,Wenjun Gao,Manqi Chen,“Do Chinese Distinguish between Ethics of Community,Autonomy and Divinity?”,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2016).

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

陈满琪:《自我类别化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青年研究》2019年第5期。

谭旭运:《中国社会参与现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王兵:《社会认同感与社会参与及其测量》,载杨宜音、王俊秀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杨宜音:《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杨菊华、张莹、陈志光:《北京市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研究——基于不同代际、户籍及地区的比较》,《人口与经济》2013年第3期。

曾锦华:《社会发展中的青年社团参与》,《当代青年研究》1997年第1期。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

Bukov,A.,Maas,I.,& Lampert,T.,“Social Participation in Very Old Age: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Findings from BASE”,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Series B: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57(2002).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华东师范大学,2005。

栾博:《社会参与》,载张文宏等著《城市居民的职业、生活与社会态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谭旭运:《中国社会参与现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杨宜音、王俊秀:《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应小萍:《中国社会道德行为的城乡差异:关系流动性的影响》,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Fudge Schormans,A.,“Social Participation”,A. C. Michalos,Encyclopedia of Quality of Life and Well-Being Research,Dordrecht:Springer Netherlands,20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11/content_5624201.htm。

《2021最新一到五线城市排名官宣:“上北深广”再现,宁波重归新一线!(附完整名单)》,https://www.yicai.com/news/10106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