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0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Innovation City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2013)

SSAPID:101-6709-5552-70
ISBN:978-7-5097-4854-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2012年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政策环境,探讨了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了广州2013年创新型城市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对2013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态势进行展望与预测。最后,提出了加快推进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七大对策措施。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广州蓝皮书
作 者: 李江涛 张赛飞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法律声明

 广州创新型城市编辑委员会

 BⅠ 总报告

  B.1 2013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

   一 2012年运行特征

    (一)创新要素不断集聚,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1.研发资金投入稳步增长

     2.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人才集聚效应明显

     3.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二)拥有一批高端技术成果,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1.专利总量快速增长,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

     2.拥有一批高端技术成果

    (三)技术交易中心地位凸显,成果转化稳步推进

     1.技术交易大幅增长,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2.科技孵化器建设快速推进

    (四)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企业掌握一批关键技术

     2.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

    (五)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推进步伐加快

     1.高新技术产业保持稳步增长

     2.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行业领域相对集中

     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二 2012年创新政策

    (一)出台《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

    (二)推出新型城市化“1+15”政策文件

    (三)重点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五)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

    (六)优化创新环境

   三 2012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不足

     1.创新资源与要素相对缺乏

     2.创新能力与动力仍显不足

     3.科技中介服务发展仍显滞后

    (二)主要原因分析

     1.体制因素的制约

     2.经济结构的制约

     3.文化环境的制约

   四 2013年发展展望

    (一)发展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外部环境,倒逼企业提高创新能力

     2.全球创新合作与竞争加速,给广州带来机遇与挑战

     3.创新发展的国内环境将大力促进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

     4.国内创新型城市发展迅速,对广州形成较大的竞争

     5.南沙新区的建设将成为广州创新型城市的新示范

    (二)发展态势展望

     1.科技创新

     2.企业创新

     3.产业创新

     4.创新环境

   五 2013年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总体设计,明确创新驱动战略

    (二)优化创新机制,合理配置创新资源

    (三)强化主体地位,全面激发企业活力

    (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进产业转型

    (五)集聚高端人才,打造国际人才港

    (六)树立良好形象,着力营造创新氛围

    (七)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BⅡ 区域篇

  B.2 基于钻石模型的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一 创新型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一)概念及构成要素

     1.创新的内涵

     2.创新单元体系

    (二)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1.国外相关评价体系回顾

     2.国内相关评价体系回顾

     3.理论小结

   二 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测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准确性、完整性与独立性原则

     2.可操作性、适用性与动态性原则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4.理解性与可比性原则

    (二)评价体系的构造方法

    (三)评价指标解释

     1.核心要素

     2.创新投入

     3.框架条件

   三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一)样本城市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二)评价结果分析

     1.创新型城市综合评价指数

     2.一级指标综合分析

    (三)二级指标体系分析

     1.创新的核心要素空间集聚程度高

     2.珠三角地区各要素之间分布有所侧重

     3.准创新城市成绩突出,但出现“短板效应”

     4.普通城市仍具有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潜力

   四 政策建议

    (一)运用本体系加强全省创新型城市/区域的评价考核

     1.明确考核评价的适用对象

     2.划清考核评价的责任部门

     3.纳入各级政府统计口径和政绩考核

     4.发布年度创新型城市/区域建设报告(含评价指数及其排序)

    (二)根据评价考核结果持续改善全省区域创新体系

     1.优化区域创新分工,实现错位发展

     2.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实现联动发展

     3.推动技术梯度转移,实现有序发展

    (三)突出重点,着力推动全省创新型城市/区域建设

     1.优化珠三角自主创新先行区建设

     2.强化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圳、广州)

     3.深化各级高新园区建设

     4.提升全省专业镇建设

   五 结语

  B.3 珠三角区域研发产业空间集聚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发产业的界定、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发产业的界定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来源

   三 研发产业在珠三角区域空间集聚分析

    (一)集聚过程

     1.珠三角研发产业规模增长过程

     2.珠三角研发产业时空变化过程

    (二)主要技术领域集聚特征

     1.新材料及应用技术

     2.电子与信息技术

     3.先进制造技术

     4.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技术

   四 集聚因素分析

    (一)政府引导

    (二)历史基础

    (三)市场作用

   五 结论与讨论

  B.4 广州高新区创新发展定位研究

   一 中国高新区发展绩效、演化轨迹

    (一)正确评估中国高新区发展绩效

    (二)中国高新区基本遵循四个阶段演化轨迹

   二 广州高新区发展历程、阶段判断与发展机遇

    (一)广州高新区发展历程

    (二)广州高新区发展阶段判断

    (三)广州高新区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三 广州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定位分析

    (一)要根据区域特色提出创新定位

    (二)要确立创新驱动的发展目标

    (三)要推动竞争手段创新与核心产业创新

   四 促进广州高新区创新发展的主要载体

    (一)重构创新驱动的空间布局

    (二)打造自主创新型产业集聚区

    (三)加快外源与内源集聚双向互动

    (四)建设高端园中园与智慧社区

    (五)构建高端科教智慧一体化平台

    (六)大力促进生态型公共环境提升

    (七)实施社会公共治理与服务创新

    (八)建设多元化新型城市社区

   五 推动广州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

    (一)构筑高端人才与实操人才网络平台

    (二)实施招商引资倾斜式与功能性政策

    (三)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互动体系

    (四)建立强有力创新驱动奖励政策体系

    (五)实施有效的创新投资与研发政策

    (六)加快推动常态化创新文化形成机制

 BⅢ 产业篇

  B.5 广州智能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一 前言

   二 战略意义

    (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增长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夯实智慧城市发展根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三)推动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加快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

   三 有利条件

    (一)市场需求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二)产业依托基础好,研发能力强

    (三)区域产业规模大,相关配套完备

    (四)产业政策支撑强,扶持力度大

   四 发展思路

    (一)战略定位:全国智能产业高地

    (二)重点领域:智能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展贸、总部经济等

    (三)战略突破口:建设广州(黄埔)国际智能产业园

     1.落实布局区域

     2.明确功能布局,即“四大基地、三个中心、两大平台”

     3.设定发展目标

     4.明确建设操作主体

     5.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B.6 物联网与云计算推动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

   一 前言

   二 创新型经济概念界定与广州态势评估

    (一)创新型经济概念界定

    (二)广州创新型经济发展态势评估

   三 物联网云计算是广州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一)物联网云计算已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重点

    (二)物联网云计算融合发展带来巨大社会经济效应

    (三)国内五大试点城市加快云计算应用布局

    (四)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是广州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客观要求

   四 物联网云计算推动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借鉴新加坡的发展经验,开展物云产业顶层设计

    (二)以国家级平台落户为契机,着力突破关键技术

    (三)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融合发展

    (四)以应用服务带动云计算的发展创新

    (五)加强穗港两地云计算战略合作

    (六)加强穗台两地物云产业战略合作

  B.7 广州服务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一 理论分析

    (一)内涵解析

     1.国内外主要流派及学者的观点

     2.界定

     3.主要特征

    (二)类型

     1.产品创新

     2.流程创新

     3.组织创新

     4.传递创新

     5.重组创新

     6.特色创新

     7.形式创新

    (三)决定和影响服务创新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

     2.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基础

     3.知识与人力资本积累

     4.社会环境与文化特质

     5.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二 广州服务创新现状与能力评估

    (一)广州服务创新发展成效与现状

    (二)服务创新能力评估框架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2.新型业态或商业模式创新的水平

     3.品牌创新的实力和水平

     4.服务创新龙头企业的实力

     5.社会创新投入的强度和规模

     6.创新文化的支撑力

     7.政府对服务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

    (三)广州与国内主要城市服务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

     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2.新型业态或商业模式创新的水平

     3.品牌创新的实力和水平

     4.服务创新龙头企业的实力

     5.社会创新投入的强度和规模

     6.创新文化的支撑力

     7.政府对服务创新的支持力度

  B.8 推进广州研发外包快速发展研究

   一 广州发展研发外包的意义

    (一)扩大出口规模,带动经济稳步发展

    (二)承接国际研发产业转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科学发展

   二 研发外包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二)外包联盟趋势更加明显

    (三)离岸外包成为最重要的外包形式

   三 国内外发展研发外包的主要经验

    (一)国外经验

     1.印度

     2.爱尔兰

    (二)国内经验

     1.上海:完善组织架构,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2.大连:重视引进高端人才,激励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3.北京:力度较大的财政配套与金融支持

   四 广州研发外包发展的特征、问题及成因

    (一)发展特征

     1.研发外包快速增长

     2.信息技术外包发展势头良好

     3.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加速增长

     4.工业设计、动漫网游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

     5.研发外包载体发展各具特色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横向比较来看,总体规模相对偏小

     2.与先进城市相比,信息技术外包规模偏小

     3.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龙头企业相对缺乏

     4.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偏少,成为广州快速发展研发外包的主要瓶颈

     5.行业服务水平相对偏低,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主要成因

     1.企业研发能力偏弱

     2.外资研发机构相对偏少

     3.发展环境仍需优化

   五 加快推进广州研发外包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全力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着力延伸研发外包价值链

    (三)大力提升企业研发供给能力

    (四)尽快提高研发外包服务水平

    (五)加快建设研发外包人才集聚地

    (六)不断推进技术交易市场发展

 BⅣ 企业篇

  B.9 艾美特:信息化促进企业创新

   一 企业发展历程

   二 信息化发展历程

    (一)艾美特信息化发展阶段

     1.松散式应用阶段

     2. E化导入阶段

     3.系统整合阶段

    (二)艾美特的信息安全建设

   三 信息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

    (一)信息化促进研发创新

     1.信息化提升研发团队激励效果

     2.信息化促进研发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

     3.信息化促进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提升

    (二)信息化促进管理流程创新

     1. SOP优化业务架构,促进流程优化

     2.信息系统优化财务管理流程

     3.信息平台改进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4.信息系统支持内外信息有效传递,实现出货可控性

     5.信息化促进成本降低,提升服务满意度

    (三)信息化促进供应链整合创新

     1.信息化促进供应链采购管理,实现组合分工的系统应用模式

     2.信息化促进企业与经销商协同作业,提升运作效率

     3.信息化提供技术力量,增强协力厂商的综合品质管理水平

   四 企业未来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1.价值服务

    2. BI应用的创新和持续改进

    3.“云计算”——实现供应链体系的高可用性

   五 结论

  B.10 “梦芭莎”电子商务模式及其启示与借鉴

   一 “梦芭莎”品牌发展概况

   二 “梦芭莎”模式成功要素分析

    (一)瞄准微笑曲线的两端创新赢利模式

    (二)实施自主品牌和多品牌相结合的品牌战略

    (三)基于数据挖掘的快速响应机制成就网络快速时尚

    (四)以超值顾客体验实现品牌溢价

    (五)强势推广 快速放大销量

   三 启示与借鉴

    (一)构建自主品牌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二)创新商业模式是推动流通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

    (三)发展电子商务是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重要途径

  B.11 真维斯商业模式转型升级研究

   一 真维斯发展历程

    (一)真维斯企业简介

    (二)真维斯信息化发展历程

     1.信息化入门阶段(1992~1995)

     2.信息化平台阶段(1996~2002)

     3.企业信息化阶段(2003~2006)

     4.信息化企业阶段(2007年至今)

   二 真维斯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

    (一)信息化促进品牌价值主张的转变

     1.信息化控制成本、提升品质,落实“物超所值”的品牌理念

     2.信息共享促进真维斯产品设计理念的转变——从规避“大众化”到“顾客先行”

    (二)信息化促进营销模式的升级

     1.电子商务平台的灵活运用

     2.从“模糊管理”到“差异化营销”——信息系统支持差异化营销策略

     3.信息化支持下的高效营销配送网络

    (三)信息化提高企业商业模式运作的难以模仿性

     1.系统之间的高度协同及智能化分析

     2.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精细化管理

    (四)信息化加速价值创造模式的转型和升级

     1.信息化促进生产模式的转型

     2.信息化提升供应链的协同运作价值

   三 结论

 BⅤ 其他篇

  B.12 广州创新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

   一 当前广州创新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

    (二)创新的人文氛围不浓

    (三)创新的基础条件不足

    (四)创新的制度支持不够

   二 广州创新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亟待创新文化的引领

    (二)走出经济发展低端困局亟待创新文化的救赎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创新文化的助推

    (四)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亟待创新文化的支撑

   三 推动广州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机遇

    (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迎来新机遇

    (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迎来新机遇

    (三)在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过程中迎来新机遇

  B.13 广州加快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对策研究

   一 状况评估

    (一)建设现状

     1.基地建设

     2.平台建设

     3.政策环境

    (二)国内外城市基地建设经验

     1.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经验

     2.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经验

     3.深圳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经验

     4.天津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经验

     5.苏州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经验

     6.新加坡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经验

    (三)广州与国内外城市实践比较分析

     1.引进海外人才工程与相关支持政策力度不够

     2.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相对较少

     3.吸引海外人才与创办企业情况差距明显

   二 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 对策措施

    (一)制定创新创业基地中长期发展战略

     1.政策扶持

     2.制度创新

     3.人才储备

    (二)加快国家级基地创建

     1.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2.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基地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环境

     3.推动企业创新基地建设

    (三)建立人才特区

     1.制定规划

     2.明确领域

     3.打造平台

     4.实施人才工程

    (四)完善人才的政策支持体系

     1.改善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政务环境

     2.以创业为导向,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3.完善高层次人才创新评价和奖励机制

  B.14 广州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思路研究

   一 科研机构集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

    (三)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四)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是促进科研机构做大做强的重要契机

    (五)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是承接国际研发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六)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手段

   二 广州科研机构集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聚现状

     1.重点科研机构呈“一主两副”的分布态势

     2.战略性新型产业研发机构呈“一主三副”的集聚格局

     3.重点园区已现科研机构集聚雏形

     4.多种集聚模式与管理模式并存

    (二)主要问题及成因

     1.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制约科研机构集聚发展

     2.土地供应不足,影响集聚发展的带动能力

     3.体制机制不完善,影响集聚效应提升

     4.高端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制约科研机构向外集聚

   三 广州科研机构集聚发展主要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思路

    (四)空间布局

     1.提升中部集聚区

     2.拓展东部集聚带

     3.开拓南部集聚带

     4.优化北部集聚区

   四 广州科研机构集聚发展三大工程

    (一)重点打造两大新型集聚示范区

     1.南沙科研机构集聚区

     2.增城科研机构集聚区

    (二)加快推进十大研发机构集聚区

     1.中新广州知识城科研机构集聚区

     2.广州民营科技园科研机构集聚区

     3.天河智慧城核心区科研机构集聚区

     4.广州国际创新城科研机构集聚区

     5.广州科学城科研机构集聚区

     6.广州国际生物岛科研机构集聚区

     7.广州大学城科研机构集聚区

     8.花都科研创新基地

     9.从化医药科研机构集聚区

     10.广州(白云)国际健康产业城科研机构集聚区

    (三)着力提升七大内生发展集聚区

     1.五山—长兴科教机构集聚区

     2.五山软件、网游动漫产业研发机构集聚区

     3.东风东路—中山二路高端医疗健康研发机构集聚区

     4.黄花岗信息产业研发机构集聚区

     5.新港路专业检测机构集聚区

     6.科技信息服务业研发机构集聚区

     7.花地河现代信息技术研发机构集聚区

   五 促进广州市科研机构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科研机构集聚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着手解决科研机构空间集聚的土地制约问题

    (三)大力扶持科研机构做大做强

    (四)建立和完善研发创新服务体系

    (五)着力培育高端人才与技术市场

  B.15 广东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一 发展现状

    (一)企业数量多且经济总量大

    (二)近年发展速度快于大中型企业

    (三)创新活动较活跃

    (四)孵化企业中走出一批科技小巨人

    (五)科技政策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二 存在的问题

    (一)缺引导

    (二)缺资金

    (三)缺服务

   三 对策建议

    (一)用好专项基金,带动各级政府加大投入

    (二)健全小微企业公共创新服务体系

    (三)科技金融帮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落实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自主创新政策

  B.16 新加坡依靠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 新加坡基本情况

   二 新加坡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

    (一)政府强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二)建设以“三资”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

    (三)坚持高强度的政府投入

    (四)推动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

    (五)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教育

   三 新加坡经验对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启示

    (一)提升城市创新的战略定位,强化战略规划和执行

    (二)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三)培育优势高端产业,打造国际性优势产业集群

    (四)强化人才战略,培育创新原动力

    (五)强化服务配套,建设世界级创新环境

 主要编撰者简介

 Abstract

 摘要

 皮书数据库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3)》是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持编写的“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是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李江涛研究员担任主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撰写的关于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最新报告。它不仅是探讨广州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了解广州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本书对2012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相关政策进行总结梳理,对2013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进行预测与展望,并从区域创新、产业创新及企业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广州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度剖析。

祝一君:《国外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与启示》,《杭州科技》2007年第6期。

张洁、刘科伟、刘红光:《我国主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11期。

张立柱、郭中华、李玉珍:《山东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及“四大创新圈模式”构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6期。

霍丽、惠宁:《制度优势与创新型城市的形成》,《学术月刊》2006年第12期。

石忆邵、卜海燕:《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比较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1期。

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4期。

李彦苹:《石家庄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1。

李弘祺:《创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1。

陈珲:《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导向的苏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苏州科技学院,2011。

孙磊:《哈尔滨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傅家骥等:《工业技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曹征海、潘照东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等译,中央编译局,2002。

卢小珠等:《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10期。

戚湧:《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11期。

胡彬:《创意产业促进城市发展的内容与途径》,《城市问题》2007年第7期。

魏江等:《杭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研究》,《杭州科技》2007年第3期。

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第2期。

杨冬梅等:《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8期。

[1]Oslo Manual,3rd Edition,2005:29.

[2]J.Schumpet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12.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07,第63页。

[4]Landry C.Lineages of the Creative City,Research Journal for Creative Cities,2000 (1):15-23.

[5]Florida,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Leisure,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New York:Basic,2002.

[6]Landry C.et al.,The Creative City,London:Comedia,1995.

[7]Simmie J.,Innovative Cities,London:Spon Press,2001.

[8]邹燕:《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结构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

[9]江蕾、李小娟:《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际测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第3期。

[10]陈红、侯仁勇、杨道云:《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7期。

[11]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第2期。

[12]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时间及启示》,《前线》2006年第2期。

[13]谢攀:《创新型城市指标评价体系问题研究》,西北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胡钰:《创新型城市的评价与实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期。

[15]杨华峰:《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11期。

[16]《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技厅省统计局江苏省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乡镇新型园区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2010年8月6日。

Gerald A. Carlino,Jake K. Carr,Robert M. Hunt,et al..The Agglomeration of R&D Labs. Research Department,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Working Paper,No. 11-42,September,2011.

Markusen Ann.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Economic Geography,1996,72(3):293-313.

P.Krugman.What’s new about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Oxford Review Economic Policy,1998,14:7-17.

Paul 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Vlume 99,Issue 3.

A.J.Scott.New Industrial Spaces:Flexible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North American and Western Europe. London:Pion,1988.

杜德斌、周天瑜、王勇等:《世界R&D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世界地理研究》2007年第16期。

高技:《EXCEL下基尼系数的计算研究》,《浙江统计》2008年第6期。

耿莉萍、陈念平:《经济地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黄鲁成:《研发产业内涵、成因及意义》,《科研管理》2005年第5期。

姜念云:《研发产业:审视研发活动的一个新视角》,《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8期。

刘长全:《企业研发迁移机制及中国研发集聚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期。

柳卸林、刘建兵:《北京研发产业建设的机遇、现状与对策》,马林主编《研发产业初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盛垒:《跨国公司在华R&D空间集聚及知识溢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王承云:《日本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影响因素分析》,《地理学报》2010年第4期。

邹文杰:《研发产业及其组织形式:日本的实践与启示》,《中国经济问题》2012年第4期。

张元智、马鸣萧:《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空间》,华夏出版社,2006。

Henri L.F.de Groot,Jacques Poot,Martijn J.Smit,“Agglomeration,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http://www.tinbergen.nl,2007.

Tomohiro Machikita & Yasushi UEKI,“Linked Versus Non-linked Firms in Innovation:The Effects of Economies of Network in Agglomeration in East Asia”,from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JETRO,2009.

陈劲等:《创新思想者——当代十二位创新理论大师》,科学出版社,2011。

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增长极——高新区产业组织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李耀尧:《集聚发展理论:中国开发区演变的经济学考量》,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周元、王维才:《我国高新区阶段发展的理论框架——兼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能力评价》,《经济地理》2003年第4期。

朱岩梅等:《创新的力量——中国经济增长新路线》,中信出版社,2011。

M. Drozdzynski,S. Edelkamp,A. Gaubatz,S. Jabbar,and M. Liebe,“On constructing a base map for collaborative map gene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urban mobility planning,” in Proc. IEEE Int. Conf. Intell. Transp. Syst.,Sep. 30-Oct. 3,2007.

S. Edelkamp,S. Jabbar,and T. Willhalm,“Geometric travel planning,” IEEE Trans. Intell. Transp. Syst.,Vol. 6,No.1,Mar. 2005.

J. Roth,“Extracting line string features from GPS logs,” in 5. GI/ITG KuVS Fachgespr?ch “Ortsbezogene Anwendungen und Dienste,” Nürnberg,Germany:Univ. Appl. Sci.,2008.

L. Cheng,B. Henty,D. Stancil,F. Bai,and P. Mudalige,“Mobile vehicle-to-vehicle narrowband channel measure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5.9 GHz 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DSRC) frequency band,” IEEE Select. Areas Commun.,Vol. 25,No.8,Oct. 2007.

吴珊红:《新加坡信息化建设吸引外商眼球》,《国际商报》2007年7月13日。

杨海峰:《 新加坡“智慧国”第一年考验政府效率》,《 通信世界》2007年第25期。

诺达咨询:《智能家居控制市场专题分析》,诺达咨询有限公司,2011。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简介》,http://www.sinomach.com.cn/ templates/T_basicIntro/index.aspx?nodeid=2。

邓寿鹏、王钦若:《物联网—云计算融合发展与海峡两岸合作》,《广东经贸》2012年第1期。

吴晓波主编《2004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朱近之主编《智慧的云计算——物联网发展的基石》,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张晓强:《物联网云计算支撑我国未来各行业发展》,《中国信息化推进报告(2011~2012)》,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2011。

苗圩:《推进物联网产业快速有序发展》,《中国信息化推进报告(2011~2012)》,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2011。

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第2期。

杨久炎、李启华:《提高广州自主创新能力与激发创新资源活力的对策研究》,广州市发改委编《广州市“十二五”规划公开选聘课题研究成果汇编》,2010。

杨久炎、李启华:《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重在激发创新资源活力》,《广东经贸》2011年第4期。

杨久炎、李启华:《粤台科技经济合作与广东转型升级的战略对策》,2011年中国南方智库论坛《广东转型升级之路论文集》,2011。

王鹏等主编《云计算中国未来的IT战略》,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杨东日、杨久炎:《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物联网广东平台落户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经贸》2012年第7期。

谭云龙:《智能交通云服务平台的预期效益分析》,2012。

杨久炎、王钦若、李启华:《物联网与云计算融合发展支撑广东创新型经济》,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创新型经济与转型升级”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2。

张为民等编著《物联网与云计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李江涛主编《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常春喜:《服务创新是产品创新成功的保证》,《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刘书瀚:《发达国家服务创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

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魏江、Beden M.:《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创新》,科学出版社,2004。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杨名:《服务创新及其对服务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大连理工大学,2008。

R. Barras.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in Services. Research Policy,1986,(15):161-173.

R. Barras.Interactive Innovation in Financial and Business Services:the Vanguard of the Service Revolution. Research Policy,1990,19:215-237.

J. Gadrey,F. Gallouj and O. Weinstein. New Modes of Innovation:How Services Benefit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1995,6(3):4-16.

R. Bilderbeek,P. Hertog. Conceptualizing (service) Innovation and the Knowledge Flow between KIBS and Their Client. The results of SI4S Topic Paper 11,SI4S Project,1998.

J. Sundbo. Standardization vs. Customization in Service Innovation. SI4S Topical Paper,1998.

陈峰:《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广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6期。

杜鹃:《研发外包与技术创新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5期。

费方棫、李靖、郑育家等:《企业的研发外包:一个综述》,《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3期。

郭德:《广州服务外包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11年1月(下旬刊)。

广州生物工程中心:《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地图》,2011。

伍蓓、陈劲、吴增源:《研发外包的内涵、动因及模式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4期。

王静波:《全球合同研发外包(CRO)服务业发展动态与趋势》,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id=801,2004-10-13。

王晓红、杨双慧:《中国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的发展及趋势》,《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8期。

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2012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爱尔兰多措并举推动软件产业发展》,http://www.people.com.cn/h/2011/1129/c25408-1-883617368.html,2011-11-29。

张曙:《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策略》,《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第3期。

毕新华、历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精益创新总体战略框架研究》,《情报科学》2004年第9期。

胡艳春:《以信息化促进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2008年第5期。

宫伟建、吴洪波:《信息化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科技与管理》2006年第8期。

吴晓明:《以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现代情报》2004年第24期。

祁明:《电子商务安全与保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陈银凤、赵丽霞、贺慧:《电子商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浅析》,《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第10期。

何晓洁、尹国标:《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企业技术开发》2005年第8期。

温辉:《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刍议》,《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20期。

王晓燕、王晓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现状及对策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1期。

肖新林、张怡琼:《浅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年第6期。

邓崧、彭艳:《论电子商务的影响及其对策》,《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1期。

徐思新、郭海湘、诸克军:《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初探》,《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9期。

刘跃、张利平:《电子商务下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创新》,《管理学报》2005年第22期。

丁会凯、王红艳、陈伟达、达庆利:《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其发展过程中的规模问题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10期。

吴比:《绝对民牌:真维斯品牌20年》,中信出版社,2012。

程愚、孙建国:《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要素及其关系》,《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期。

罗小鹏、刘莉:《互联网企业发展过程中商业模式的演变》,《经济管理》2012年第2期。

郭毅夫:《中美上市企业商业模式对比与创新走向——基于MIT的商业模式框架》,《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第9期。

隋伟、张文松:《基于价值链向价值网演变角度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4期。

王伟光主编《创新与中国社会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周永章等:《创新之路——广东科技发展3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李宗桂等:《文化精神烛照下的广东——广东文化发展3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李恒瑞主编《发展观的革命:当代中国发展观论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李仁武、高菊编著《现代企业创新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兰斯·A.伯杰等:《人才管理》(第二版),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比尔·康纳狄等:《人才管理大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丹·赛诺、索尔·辛格:《创业的国度》,中信出版社,2010。

Daedeok Innopolis,Daedeok Innopolis Brochure,http://www.ddinnopolis.or.kr/eng/04_news/07_brochure.jsp. 2009-12-07.

Deog-Seong Oh,Byung-Joo Kang,Creative Model of Science Park Development-Case Study on Daedeok Innopolis,The IC2 Institute Workshop,AT&T Executive Education Center,May 2009.

安宁:《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0。

陈健:《功能性园区开发的探索和创新——以宁波研发园建设为例》,《三江论坛》2010年第8期。

段存广、李建昌:《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研究评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董路宁:《上海企业研发机构的空间集聚特征》,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方伟、廖玲、万忠:《广东省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基于广东省属科研机构调研的分析》,《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10期。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宁波市建设研发园区的调研报告》,http://www.zjkjt.gov.cn/news/node11/detail1104/2008/1104_12981.htm,2011-12-09。

张擎:《关于我国科技园区发展转型升级的思考》,《中国高新区》2011年第7期。

中国科技部政策法规司:《韩国科技法规选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曾玉玲:《小微企业融资瓶颈与解决途径探析》,《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

舒威:《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企业家天地》2011年第12期。

张玲、宰红玲、乔中秋:《新政策背景下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时代金融》2011年第23期。

王辉、赵岚岚:《“十二五”时期如何加快小微企业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21期。

李燕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江苏大学》2010年第6期。

李红军、李小捧、王春光:《发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职能的实施对策》,《中国政府采购》2009年第3期。

张静中、黄芬、曹文红:《政府采购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邹大挺、王关昌、邓天佐:《新加坡的科技发展与政策措施》,《中国科技论坛》1992年第4期。

程如烟:《各国应对科技全球化的主要举措》,《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8期。

詹正茂、田蕾:《新加坡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4期。

曹云华、朱幼恩:《跨越分水岭——新加坡是如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7期。

李威:《新加坡促进科技创新的实践及启示》,《安徽科技》2012年第5期。

赵刚:《科技创新化解金融危机——由美国带来的启示》,《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9年第8期。

王正毅:《新加坡:20世纪最大的赢家》,《世界知识》2004年第17期。

郑存库:《论科技创新的调控及作用机制》,《科技·人才·市场》2002年第5期。

夏露:《科技创新 政策为舵》,《科技·人才·市场》2002年第6期。

李昕:《新加坡建设创新型国家成功经验分析》,《世界经济情况》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