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73

社区治理:价值匹配(NGT)分析方法图书

Community Governance: Values Matching Analysis

SSAPID:101-6697-9621-67
ISBN:978-7-5201-1511-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的“价值匹配(NGT)分析方法”试图运用模式化的思维方式,为社区治理研究和社区治理本身搭建一个简约明晰的分析框架。与其他社区研究的一些范式相比,“价值匹配(NGT)分析方法”有自己的创新,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也具备比较实用的实践操作性,特别是运用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中,更能体现出其价值。该分析方法对于推动社区达到善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陈之曦;佟英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序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导论

  一 北京:超大城市特点及其对社区治理研究的意义

  二 传统的“社区”理论与“治理”理论:优势与局限

   (一)社区概念

   (二)治理概念

  三 寻找社区研究的新路径

   (一)从个体化思维到模式化思维

   (二)社区治理的三个范畴

   (三)社区研究新路径的基本特点

  四 全书篇章结构

 第二章 价值匹配模式

  一 基本概念和理论假设

   (一)社区治理分析的三个基本概念:自然禀赋特征、治理方式、目标价值实现

    1.社区自然禀赋特征的概念

    2.社区治理方式的概念

    3.目标价值实现的概念

   (二)基本理论假设

  二 基本概念的维度化和工具性界定

   1.社区治理方式的维度化

   2.社区自然禀赋特征的维度化

   3.目标价值实现的维度化

  三 社区自然禀赋特征类型和治理方式的现实选择

   (一)理论与现实框架选定问题

   (二)现实类型的选择

    1.社区自然禀赋特征类型的选择

    2.社区治理方式的选择

    3.社区禀赋特征类型和治理方式组合选择

 第三章 匹配问题

  一 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匹配理论

   (一)经济学的匹配研究

   (二)社会学的匹配理论

  二 匹配的三种形态

   (一)对位匹配

   (二)错位匹配

   (三)匹配紊乱

   (四)错位匹配和匹配紊乱的不良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

   (五)理想型偏离状态

  三 匹配专用性问题

 第四章 新建商品住宅小区社区治理的案例与分析

  一 主要概念和基本情况

  二 商品房小区的社区治理:基于NGT框架的分析

  三 治理类型及其案例

   (一)市场交易型:AD小区案例

   (二)权力主导型:SH小区案例

   (三)协商民主型:北京GA村小区

   (四)权钱支配型:SG小区案例

  四 四种治理类型的匹配性及其评价

   (一)匹配性分析

   (二)评价及前景

    1.供需平衡中的市场交易型:维持与打破

    2.权力主导下的社区治理:兜底的界限

    3.协商民主:希望与困境

    4.权力引导市场:国家动员的力量

 第五章 单位制社区治理的案例与分析

  一 单位制社区的定义

  二 单位制小区的资源禀赋特征

  三 单位制小区的分类

  四 单位制小区的治理主体——单位、政府、居民自治组织、市场的力量强弱分布

   1.单位

   2.政府

   3.居民自治组织

   4.市场

  五 单位制小区的治理机制

  六 单位制小区的治理评价

  七 讨论

 第六章 老旧街区社区治理的案例与分析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古都风貌保护渐渐让位于城市建设

  二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北京城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

  三 2000年至今,推动老旧街区传统文化再生产和社会治理

  四 西城区DZL街道的个案调查研究

   (一)DZL反映了北京城变迁的历史文化痕迹

   (二)DZL街道社区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1.年龄结构:本地人的老龄化与外地人的年轻化

    2.工作与生计

    3.房屋与居住

  五 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建立“公共参与”的长效机制

  六 结语

 第七章 城中村社区治理的案例分析

  一 城中村的禀赋特征

   (一)区位

   (二)资源

   (三)传统

  二 城中村的治理方式

   (一)政府

   (二)市场

   (三)社会

  三 何种城中村: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一)MN村居民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1.性别构成

    2.年龄分布

    3.教育程度

    4.职业分布

    5.家庭规模

   (二)MN村居民的社会经济特点

    1.住房情况

    2.收入

    3.汽车拥有率

    4.自行车或电动车拥有率

  四 当前的社区治理效果:居民对本地生活的评价

   (一)生活总体评价

    1.居民对本地生活总体评价均衡

    2.不同人群对本地生活总体评价差异

   (二)生活具体评价

    1.生活设施满意度

    2.社会服务满意度

    3.福利服务满意度

    4.社会关系满意度

   (三)外来人口的生活评价

    1.生活总体评价

    2.生活设施满意度

    3.社会服务满意度

    4.福利服务满意度

    5.社会关系满意度

  五 社区治理中的社会参与

   (一)日常参与

    1.日常公共参与意愿

    2.社区活动参与频率

   (二)改造认知与参与意愿

    1.改造责任认知

    2.修缮改造参与意愿

    3.不同群体的参与改造意愿差异

    4.修缮改造参与方式

    讨论:城中村治理的价值实现

 第八章 农村社区治理的案例与分析

  一 农村社区的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

   (二)北京农村社区发展概况

  二 农村社区的特征及治理要素

   (一)农村社区的特征

    1.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规模及人口呈缩小态势

    2.空间区位偏远,交通不便利

    3.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缺乏

    4.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自然资源依赖较为严重

    5.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明显,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6.居民地缘、血缘关系密切

   (二)治理模式及治理要素

    1.政府部门

    2.自组织:村民委员会

    3.在地精英

    4.公司组织和社会组织

   (三)案例

    1.L村——协商民主型

    2.X村——休闲养老型

    3.W村——政府主导型

  三 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农村社区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治理意识不足

   (二)政府在社区治理中行政色彩过浓,社区自治程度不高

   (三)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短缺,集体经济缺乏活力

   (四)农村社区建设人力资源匮乏,后备力量不足

   (五)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广泛性不够

   (六)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不足

  四 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因势,选择适合的社区发展模式和路径

   (二)发展都市型农业,将农村社区治理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三)调整农村社区治理权力配置,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体系

   (四)以改善农民生活为导向,构建城乡一体的民生服务体系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一 价值匹配分析与新建商品房住宅小区

  二 价值匹配分析与单位制社区

  三 价值匹配分析与老旧街区

  四 价值匹配分析与城中村、城边村社区

  五 价值匹配分析与农村社区

 附录1 福利流失与关系损耗:保障性住房配建社区的治理与服务

  一 问题、设计与发现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三)主要发现

  二 公租房群体特征

   (一)家庭结构与规模

   (二)家庭收入

  三 公租房居住状况

   (一)住房情况

   (二)房租补贴

   (三)居住满意度

   (四)十分钟步行圈

  四 公租房消费支出

   (一)日常家庭支出

   (二)冬季取暖费

   (三)流动(购房)意愿

   (四)机动车辆

  五 公租房社区参与

   (一)邻里互动

   (二)居民纠纷

   (三)社会资本:以春节拜年为例

  六 政策建议

   (一)属地负责、多方共管

   (二)保障房社区的硬件建设

    1.户型设计与房屋质量

    2.公共服务设施

    3.交通系统布局

   (三)保障房社区的软件建设

    1.属地化管理

    2.福利补贴

    3.就业机会

   (四)社区营造

    1.社区营造规划

    2.社工机构

    3.居民自组织

   (五)公租房社区:重建社会空间

 附录2 流动人口的社区治理

  一 引言

  二 城市外来人口治理的两种思路:控制、排斥与提供服务

   观点一:需严控外来人口

   观点二:服务促进整合

  三 外来人口的社区环境

   (一)低收入人口社区

   (二)脏、乱、差的社区形态

    1.社区住房私搭乱建,毫无规划

    2.社区管理缺失

  四 脏乱差的社区因素——本地人和外地人不同的住房权利

  五 二元制度——社区秩序混乱的根源

   (一)不同的用工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

   (三)教育制度

   (四)小结

  六 结论与讨论

 附录3 农村社区治理

  一 研究基础与核心问题

   (一)研究基础

    1.村庄类型

    2.村庄问题

    3.治理挑战

   (二)核心问题

    1.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

  二 基本发现:村庄禀赋

   (一)人口结构

   (二)经济发展

    1.自然禀赋与地理区位

    2.集体收入

  三 村庄治理特征

   (一)社会互动与社会信任

   (二)公共服务与社区参与

   (三)村庄类型与治理模式

    1.村庄类型

    2.矛盾与治理

  四 推进村庄社区化建设

   (一)从村庄社区化管理到村庄社区化建设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民主有机结合

    1.加大财政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2.优化项目配置,合理利用资源

    3.完善村民自治,确保村民参与

    4.创新管理方式,改造农村社区

   (三)因村制宜,集中力量解决核心问题

    1.工业村

    2.农业村

    3.城中村

    4.山区村

本书提出的『价值匹配(NGT)分析方法』试图运用模式化的思维方式,为社区治理研究和社区治理本身搭建一个简约明晰的分析框架。与其他社区研究的一些范式相比,『价值匹配(NGT)分析方法』有自己的创新,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也具备比较实用的实践操作性,特别是运用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中,更能体现出其价值。该分析方法对于推动社区达到善治具有积极意义。

滕尼斯,1999,《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2004,《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

林耀华,1987,《三上凉山(下)——探索凉山彝族现代化中的新课题及其展望》,《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陆学艺等,1993,《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路风,1993,《中国单位制的形成和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第5期。

郭于华等,2012,《居住的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威廉姆森,200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

奥斯特罗姆,2012,《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康德,2013,《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李秋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罗伯特·芮德菲尔德,2013,《农民社会与文化》,王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G.A.Hillery.1955.“Definitions of Community,Areas of Agreements”,Rural Socilogy 20(2):111-123.

罗伯特·吉本斯,1999,《博弈论基础》,高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奥利弗·E.威廉姆森,2001,《治理机制》,王健、方世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罗纳德·科斯,1990,《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上海三联书店。

奥利弗·E.威廉姆森,2001,《治理机制》,王健、方世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克·格拉诺维特,2008,《找工作》,张文宏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詹姆斯·M.布坎南等,2000,《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肯尼思·阿罗,2000,《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哈里森·C.怀特,2009,《机会链:组织中流动的系统模型》,张文宏、魏永峰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于华等,2012,《居住的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夏建中,2003,《北京城市新型社区自治组织研究——简析北京市CY园业主委员会》,《北京社会科学》第2期。

薄大伟,2014,《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柴彦威、张纯、何宏光译,东南大学出版社。

陈荞,2014,《百个老小区将试点自治,试点小区将获至少6万元补贴》,《京华时报》3月21日。

郭于华等,2012,《居住的政治——B市业主维权与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开放时代》第2期。

李骏,2009,《住房产权与政治参与:中国城市的基层社区民主》,《社会学研究》第5期。

乔永学,2004,《北京“单位大院”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华中建筑》第5期。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04,《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历史沿革》,《北京观察》第9期。

陈军,2009,《北京工业发展30年:搬迁、调整、更新》,《北京规划建设》第1期。

陈荣光,2005,《20世纪50年代北京旧城改建中的拆迁与安置工作》,《北京党史》第2期。

董光器,1998,《北京规划战略思考》,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单霁翔,201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

宋晓龙,2006,《北京名城保护:20世纪80年代后的主要进展和认识转型》,《北京规划建设》第5期。

方可,2000,《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欧阳文、薛蕊、汤羽扬,2012,《以人口疏解为前提的北京四合院更新改造初探》,《北京规划建设》第6期。

崔健,2009,《北京胡同保护规划研究》,《北京规划建设》第6期。

巩峥,2014,《西城每年疏解人口 3000 户》,《北京日报》1 月9 日,第4版。

林培,2015,《北京:留住历史街区的原汁原味儿》,《中国建设报》8月11日。

梁思成,2001,《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载《梁思成全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Zhang,Jie.1997.“Informal Construction in Beijing's Old Neighborhood.” Cities,Vol.14(2).

易国锋,2010,《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研究述评》,《理论与改革》第3期。

张璇,2013,《我国农村社区发展问题综述》,《安徽农业科学》第6期。

李长健,2009,《论我国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建立与完善》,《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6期。

李芹、马广海,1999,《社会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

郑杭生,1999,《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2006,《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北京市财政局农业处,2012,《大力支持北京市新农村建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马克斯·韦伯,1997,《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

北京市财政局农业处,2014,《大力支持北京市新农村建设》。

张汉为、刘娥苹,2012,《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有效性的路径》,《上海党史与党建》第12期。

段成荣、邹湘江,2012,《北京人口规模调控研究:人口流动受益者的责任重构》,载《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会议论文集(上)》。

冯晓英,2006,《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的再思考》,《北京社会科学》第6期。

顾海英、史清华、程英、单文豪,2011,《现阶段“新二元结构”问题缓解的制度与政策——基于上海外来流动人群的调研》,《管理世界》第11期。

韩嘉玲、张妍,2012,《流动人口与贫困问题》,载朱晓阳主编《边缘与贫困——贫困群体研究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华羽雯、熊万胜,2013,《城郊“二元社区”的边界冲突与秩序整合——以沪郊南村为个案的调查与思考》,《上海城市管理》第5期。

康雯琴、丁金宏,2005,《大城市开发区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城市管理研究》第6期。

蓝宇蕴,2007,《我国类贫民窟的形成逻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

李春玲,2006,《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社会学研究》第5期。

李远行、陈俊峰,2007,《城市居住空间分化与社区交往——基于南京市东山新区个案的实证研究》,《开放时代》第4期。

彭宅文、乔利滨,2005,《外来流动人群社会保障的困境与出路——政策分析的视角》,《甘肃社会科学》第6期。

曲丽丽、徐嘉辉、马国巍,2009,《外来流动人群社会保障的路径选择与制度重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童星、马西恒,2008,《“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

王春光,2006,《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

王瑞,2007,《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第2期。

吴晓,2003,《“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城市规划》第7期。

姚俊,2010,《外来流动人群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困境及其理论阐述》,《天府新论》第1期。

张建伟、胡隽,《居者有其屋:外来流动人群市民化的落脚点》,《求实》第9期。

张雪筠,2006,《外来流动人群居住形态的城市社会学解读》,《社会工作》第9期。

周大鸣,2002,《外来工与“二元社区”——珠江三角洲的考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王安顺,2014,《政府工作报告》,《北京日报》2月3日。

韩嘉玲,2005,《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流动儿童教育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新问题》,载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著《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人民教育出版社。

韩嘉玲,2004,《北京市流动人口中的儿童生活及权益保障现状》,载景体华主编《中国首都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简 介:本书从社会结构、社会建设、养老专题、社区治理和公共卫生等几个方面入手,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北京高校毕业生住房租赁需求、农村留守儿童、职工工作和家庭责任平衡、疫情背景下社区工作者的压力与支持、健康脆弱群体的健康安全保障、居民收入与消费、党员捐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博物馆社区服务、邮政报刊亭建设、养老服务、涉老法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