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报告(202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Chengdu Chongqing Area Double City Economic Circle (2022)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概况与形成过程,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对策建议;总结了成渝地区加强合作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提出了优化和稳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供应链的对策、加快重庆市发展、规划建设成都都市圈的系统设想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思路;选取了《达州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研究》《开江县发展战略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泸州红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作为案例,均是经过深入调研、全面分析形成的研究成果。
Abstract
成渝蓝皮书编辑委员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报告(2022)》编辑部
摘要
法律声明
Ⅰ 总报告
B.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报告
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概况
(一)区位条件优越
(二)战略意义突出
(三)西部地区发展的引擎
(四)城镇体系较为完善
(五)区域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六)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与规划的形成过程
(一)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二)2016年,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三)2020年,中共中央批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三 “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路
(一)辐射带动,核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二)体制创新,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三)以人为本,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四)开放合作,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四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高质量建成国家物流枢纽
(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支撑中国发展的第四极
(三)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四)建立一体化产业政策体系,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五)重视高新区、经开区、新区的发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六)深化西部省区市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Ⅱ 专题篇
B.2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 从川渝分治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一)1997~2006年:川渝分治的最初十年
(二)2007~2015年:成渝经济区的合作
(三)2016~2019年:成渝城市群的探索
(四)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起航
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东部城市群的比较
1.发展基础比较
2.发展环境比较
3.战略定位比较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中西部的独特地位
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进展
(一)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力提速
(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三)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四)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取得新进展
(五)毗邻地区联动发展亮点纷呈
(六)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多点突破
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水平较低,内部差异较大
(二)发展模式不同,断层特征明显
(三)产业结构趋同,同质竞争严重
(四)交通投入不够,综合运输能力有待提升
(五)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
1.空气污染情况
2.水土流失和污染情况
3.垃圾污染情况
(六)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统一,政策协调难度较大
五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梯队建设,分层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
(二)坚持分类指导,形成错位发展产业格局
(三)加大政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全力提升交通综合运输能力
(四)联防联建,共抓生态保护
(五)强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适度分离
(六)共建共享,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B.3 优化和稳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供应链对策研究
一 优化和稳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供应链是我国拓展市场空间、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一)有利于建设国家双循环重要枢纽,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二)有利于强化国家战略腹地支撑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三)有利于培育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二 现实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一)成渝两地已形成各自产业优势,具备协同发展潜力空间
(二)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不高、协作不够、韧性不强、支撑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1.产业链价值链处于中低端
2.产业开放性协作性不够
3.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强
4.产业平台支撑作用不足
三 对策建议
(一)强化轴向拓展,打造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循环发展的动力轴
1.加密成渝中部主轴联系,打造“双城互动”发展动力轴
2.促进沿江城市协调发展,构建“多点支撑”发展动力轴
3.加快重要交通轴线成型,建设“四向协同”发展动力轴
(二)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跃升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1.分类施策,构建融入国家和全球产业链的区域产业生态圈
2.合作共进,构建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服务体系
(三)提升产业平台作用和能级,强化产业集聚能力
1.以重大平台为引领,构建多层次平台共同支撑的产业生态圈
2.战略性合作与战术性实施共促,构建重大平台协同联动有效机制
(四)强化开放发展,构建内外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产业链
1.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新渠道
2.深化与国内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
3.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开放,打造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
(五)强化金融要素引领,完善区域资源要素保障体系
1.推进金融要素市场一体化
2.推动土地要素市场一体化
3.推动能源市场一体化
(六)勠力同心,共同争取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
1.聚焦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争取产业扶持政策
2.聚焦产业发展支撑平台争取创新政策支持
3.聚焦产业人才集聚争取相关配套政策
(七)发挥政府与市场作用,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体作用
1.川渝两地政府协同推进
2.创设论坛营造发展氛围
3.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B.4 双循环战略视野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重庆市的高质量发展*
一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深入实施双循环战略的重大举措
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态势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
1.加快理顺体制
2.推进务实合作
3.公共服务领域率先示范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障碍
1.体制机制问题
2.产业趋同问题
3.协同创新问题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潜在风险
1.政府急市场不急
2.双城急圈层不急
3.一区急两群不急(一干急多枝不急)
三 “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辩证发展观指导
(一)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突出全局观和全域观
(三)充分体现辩证法
四 “十四五”时期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要注意的几个重大问题
(一)战略规划研究
1.明晰定位和发展目标,高水平制定发展战略
2.坚持规划导向,高规格编制各类规划
(二)比较研究
(三)高新区、经开区、新区研究
1.坚持“三协同”,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供重庆市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新区范本
2.坚持“三提升”,推进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新区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推动重庆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1.重点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2.精准解决企业急难愁盼
3.打响消费品品牌
4.促进区域产业协调联动
5.全面优化一流营商环境
(五)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1.培育建设学理支撑体系
2.建设战略规划体系
3.培育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4.培育建设国际品牌体系
(六)第三方评估研究
1.加强顶层设计,为评价第三方评估架构科学的制度安排
2.优化第三方评估的运行机制,为评价第三方评估提供内生动力
3.增强第三方评估的应用,确保评价的实施效果
4.加强第三方评估自身建设,提高评价的服务能力
B.5 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战略研究*
一 设立背景
(一)合作基础
1.优势互补
2.资源丰富
3.交通便捷
4.往来密切
5.交流频繁
(二)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高
2.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竞争
3.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4.公共服务共享刚刚起步
5.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三)面临的机遇
1.长江经济带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万达开地区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3.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万达开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4.西部陆海新通道助推万达开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2.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3.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4.坚持先行先试,开拓创新
(三)战略定位
1.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2.中西部省际交界区域合作示范区
3.西部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4.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践行区
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统筹发展先行区
(四)发展思路
1.内协外联,强化合作
2.内聚外迁,集中发展
3.链群结合,平台共铸
4.重点突破,协同推进
5.生态优先,环境共保
(五)发展目标
三 空间布局优化
(一)形成“一轴一带三核多支点”空间格局
1.强化一轴:达万发展轴
2.聚焦一带:万源—宣汉—达州—大竹—渠县经济带
3.提升三核:达州、万州、开州
4.夯实支点
(二)完善城镇体系
1.300万以上人口的Ⅰ型大城市:达州
2.100万以上人口的Ⅱ型大城市:万州、开州
3.中小城市:开江、大竹、渠县、万源、宣汉
4.重点镇
5.中心镇
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1.建设国家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
2.建设重要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建设西南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4.建设川渝地区重要的智能装备制造基地
5.建设辐射川渝鄂陕结合部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6.建设区域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二)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
1.建设川渝陕结合部现代商贸服务中心
2.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物流枢纽
3.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4.建设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
5.建设区域性新兴服务业集聚区
五 构建高层次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加快铁路大通道建设
2.建设国家级公路枢纽
3.建设川渝开放型航空枢纽
4.开辟水运大通道
(二)打造开放包容新平台
1.在万州设立保税港区
2.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3.共享会展资源
4.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5.建设对外开放口岸
6.建设进出口基地
六 生态环境共保
(一)共同推进生态保护
(二)共同开展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
(三)共同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联合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2.统筹利用土地资源
3.共同建设“无废城市”
(四)共同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1.推动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
2.促进生态产品向生态产业转化
3.培育绿色产业新动能
七 公共服务共享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推动基础教育合作
2.打造特色职业教育学校
3.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二)共建科技创新体系
1.完善创新激励制度
2.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3.建立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三)共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建立疾病联防联控机制
2.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3.统一医疗保险政策
(四)强化公共文化服务
1.整合文化设施资源
2.繁荣文化事业发展
(五)推动就业、人才和社会保障合作
1.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2.推行人才资质互认
3.推进社会保障跨区域转移接续
(六)加强社会治理协同
1.建立健全区域信用体系
2.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
3.共建区域应急防控体系
八 体制机制创新
(一)建立统筹发展体制机制
1.建立组织领导机构
2.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
3.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4.探索行政区、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
(二)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机制
1.建立政策协调机制
2.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三)建立健全要素市场有序流动机制
1.建立标准互认机制
2.共建区域社会信用机制
3.探索企业异地注册机制
4.健全信息协作机制
5.完善技术交易机制
6.共同建立市场监管机制
(四)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协同推进机制
1.建立健全社会治理联动机制和情报线索转递核查机制
2.探索跨区域联合执法
3.搭建跨地区社会治理的平台
4.强化社会治理领域新技术的应用
(五)健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
1.完善退耕还林补偿和管护机制
2.建立碳汇林融资机制
3.合力实施跨界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六)建立规划引领机制
1.推动编制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
2.强化规划实施的责任分工
3.加强规划实施评估
九 支持政策与保障措施
B.6 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分析
一 成都都市圈的建设背景和意义
(一)国家推进都市圈建设的必然举措
(二)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必要举措
(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四)四川省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
二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为成都都市圈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规划》兼顾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区域发展特点
(二)《规划》强调宏观导向与建设路径相结合
(三)《规划》具有先锋性
(四)《规划》注重与其他规划文件的衔接性
三 成都都市圈建设进展成效与问题挑战
(一)成都都市圈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1.“1+1+N”都市圈规划体系持续完善
2.都市圈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果初显
3.“同城同网”都市圈综合交通建设“先锋”作用显著
4.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基本构建
5.三次产业协作共兴局面逐渐展现
6.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7.公共服务合作不断推进
8.生态环境联防共治不断强化
(二)成都都市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对标先进都市圈差距明显
2.周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3.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有差距
4.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短板明显
5.协同开放水平差距较大
6.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不够
7.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
四 推进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战略跃升:提升成都都市圈在国家战略中的显示度
1.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家战略政策合力
2.积极承担国家改革创新职能
3.加速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分离创新改革
(二)创新引领:打造西部科技创新策源地
1.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提升科技转化能力
3.强化人才吸引力
(三)产业驱动:打造链式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
1.构建链式分工协作的产业格局
2.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3.加速推进毗邻地区产业融合发展
(四)开放助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1.做强国际门户枢纽
2.共同搭建对外合作平台
3.协同推进制度改革
(五)服务保障:打造公共服务发展共同体
1.统筹四市公共服务行业领域布局
2.以智慧都市圈建设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六)公园城市建设塑造特色:构建公园都市圈协同新格局
1.稳步推进都市圈“双碳”建设
2.构建都市圈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Ⅲ 案例篇
B.7 达州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研究*
一 达州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1.地形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
2.经济发展水平在四川省排名中等偏低
3.城市发展水平在四川省排名中上等
4.产业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与四川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差距较大
2.人口流出数量较大
3.产业发展质量不高
4.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5.经济集聚度不高
(三)与周边地市比较
1.达州市发展腹地较大
2.达州市经济综合实力偏弱
3.达州市劳动力较为丰富
4.达州市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5.达州市交通条件较为优越
6.达州市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发挥出来
二 达州市的SWOT分析
(一)优势(S)分析
1.川渝陕三省市交界区域中心位置
2.国家重大交通干线的交汇点
3.全国重要的资源能源基地
4.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
(二)劣势(W)分析
1.长期处于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政策的边缘
2.难以接受成渝两大都市的辐射带动
3.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4.城市发展水平不高
(三)机遇(O)分析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大通道建设为达州中心城市建设带来重大机遇
3.国家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和支持省际交界地区发展
4.四川省强化向东开放,支持达万协同发展
(四)挑战(T)分析
1.面临周边地市的激烈竞争
2.重化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约束趋紧
三 达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短板
(一)城市经济支撑较弱
(二)城市功能有待加强
(三)城市空间布局分散
(四)产业链条较短
(五)创新驱动能力不足
(六)城市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四 达州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思路
(一)功能定位
1.四川省域副中心城市
2.川渝陕三省市交界区域中心城市
3.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4.全国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发展思路
1.集聚产业,增强实力
2.集中人口,壮大规模
3.完善功能,提升品位
4.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建成区面积
2.人口规模
3.经济体量
五 达州城市空间布局
六 达州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
(一)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交通运输和商贸物流中心
(二)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
(三)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教育医疗中心
(四)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五)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大数据和应急防控中心
(六)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七)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人口最多的城市
七 达州建设川渝陕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对策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构筑产业发展平台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四)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五)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六)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
(七)营造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B.8 开江县发展战略研究*
一 基础条件
(一)优势与劣势
1.优势分析
(1)地处万达开区域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突出
(2)几百平方公里平坦的土地,具有空间优势
(3)农业发展条件好
2.劣势分析
(1)地处边缘,难以接受都市的辐射和带动
(2)经济总量和县城规模较小
(3)工业基础薄弱
(4)水资源相对稀缺
(二)机遇与挑战
1.机遇分析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
(2)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支持省际交界地区发展
(3)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挑战分析
(1)周边地区同质化竞争激烈
(2)县政府能级的限制
(3)国家对基本农田的严格保护
(4)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加倍重视
(三)现状与问题
1.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处于达州市中低水平
(2)开江县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3)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达州处于中上等水平
(4)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积极推进
2.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与达州市、四川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2)县城规模小,人口净流出问题突出
(3)产业结构质量不高,工业对经济的拉动力不足
(4)城乡收入差距明显
二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
2.坚持绿色引领
3.坚持开放合作
4.坚持改革创新
(三)战略定位
1.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先行区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与绿色农产品基地
3.川渝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4.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试验区
(四)战略方针
1.抢抓机遇,跨越发展
2.开放合作,协同发展
3.建设平台,集聚发展
4.创新体制,融合发展
(五)发展目标
1.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
(1)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规模和城市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2)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质量大幅提升
(3)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4)社会稳定和谐
(5)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
三 空间布局优化
(一)空间格局:一主一副多支点
1.一主:开江中心城区
2.一副:任市镇
3.多支点:长岭、回龙、甘棠、讲治、永兴
(二)提升城镇能级
1.推动淙城、普安、新宁一体化
2.推动长岭、八庙、广福一体化
3.推动永兴、灵岩、梅家一体化
(三)建设产业发展平台
1.做大做强开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2.规划万达开统筹发展产业集聚区(三峡新区)
(四)划定三区三线,强化空间管控
1.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2.从严管理三条控制线
四 产业发展
(一)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新六产”
(二)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集群
(三)积极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五 基础设施建设
(一)强联系,推动内外基础设施连接
1.加快建成县内“三条大环线”
2.强化与万州、开州、达州、梁平等外部交通连接
3.建设万达开综合物流枢纽
(二)补短板,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2.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3.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重保障,加快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
2.巩固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1.推进国土绿化行动
2.严格耕地保护
3.完善河湖林管护体制机制
4.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二)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1.加强水污染治理
2.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3.强化土壤污染防控
4.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三)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优化配置水资源
2.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四)加强生态环境合作
1.加强与梁平区的合作
2.加强与开州区的合作
(五)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1.推动生态产品转化为生态农产品
2.推动生态产品转化为生态旅游产品
七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二)推进财政管理体制创新
(三)推进土地管理体制创新
(四)推进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创新
八 促进开江县借势崛起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
(二)改善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快淙城、普安、新宁一体化
(四)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对接精准度
(五)重视空间规划,强化空间管控
(六)扭住产业发展不放松
(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破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八)创新体制机制,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
(九)加强组织领导
B.9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泸州红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泸州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四 泸州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旅游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二)旅游景点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创新水平低
(三)红色研学景点单一,研学体验感不强
(四)新媒体宣传力度弱,旅游景点知名度低
五 推进泸州红色旅游的发展路径
(一)以巴蜀文旅走廊建设为引领,主动融入成渝红色文旅协同发展大格局
1.全力建设川渝红色文化旅游合作先导区
2.建立文物保护传承区域合作机制
3.加强红色文化艺术交流
(二)促进多元化的文旅业态发展,鼓励泸州红色文旅创意创新
1.完善泸州的红色文旅产品体系
2.积极利用线上推广平台
3.大力发展新型红色文旅产业
(三)以完善全域文旅功能为重点,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2.健全城市旅游休闲功能
3.注重红色文化注入及形象展示
(四)加强红色旅游规划,深入挖掘红色遗产内涵
1.整合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2.加大红色文化学术研究力度
3.健全城市旅游休闲功能
(五)以提升红色旅游品质为重心,提高红色研学质量
1.加大红色研学投入
2.高品质打造现场教学点
3.突出泸州红色研学的创新性,深度挖掘文化元素内涵
Ⅳ 附录
B.10 附录一 大事记(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
2020年
1月
1月3日
1月6日
1月10日
1月17日
2月
2月21日
2月28日
3月
3月12日
3月17日
3月23日
3月31日
4月
4月7日
4月13日
4月15日
4月17日
4月23日
4月28日
6月
6月9~11日
6月12日
6月17日
7月
7月1日
7月3~4日
7月10日
7月13日
7月18日
7月27日
8月
8月3日
8月26~27日
9月
9月8日
9月16日
9月19日
9月23日
9月24日
9月25日
10月
10月12~16日
10月16日
10月18日
10月19日
10月28~29日
10月30日
11月
11月4日
11月9日
11月14日
11月25日
11月30日
12月
12月1日
12月2日
12月7日
12月11日
12月14日
12月31日
2021年
1月
1月4日
1月13日
2月
3月
3月5日
3月8日
3月30日
3月31日
4月
4月15日
4月25日
4月29日
5月
5月15日
5月22日
5月27日
6月
6月7日
6月17日
6月27日
7月
7月15日
8月
8月17日
8月23日
9月
9月26日
10月
10月20日
11月
11月15日
12月
12月1日
12月14日
12月27日
12月30日
B.11 附录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目录
一 规划基础
二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 构建高品质对外运输网络
(一)畅通陆海互济、四向拓展运输大通道
(二)建设高水平国际枢纽集群
四 完善成渝“双核”辐射综合交通网络
(一)打造高效互联城际交通网
(二)构建都市圈通勤交通网
(三)分类推进大中小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四)优化城乡融合交通网络
五 打造高品质出行服务系统
(一)优化综合客运枢纽衔接
(二)完善多样化城际客运服务
(三)提高都市圈通勤服务品质
(四)推动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
(五)培育壮大枢纽经济新业态
(六)打造美丽宜游交通系统
六 构建高效率物流体系
(一)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
(二)推进物流枢纽建设
(三)提升多式联运水平
(四)提高城乡货运效率
(五)推动物流与制造业融合
七 提升绿色智能安全发展水平
(一)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全国智能交通发展高地
(三)全面提升建设运营安全水平
八 创建一体化协同治理样板
(一)建立规划共绘机制
(二)建立设施共建机制
(三)建立服务共享机制
(四)建立运营共管机制
(五)有序推进毗邻地区交通融合发展先行先试
九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二)加大政策支持
(三)优化标准体系
(四)强化规划引领
十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
(二)预防和减缓不良影响的对策措施
B.12 附录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主要原则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提升双城发展能级
第二节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第三节 促进双圈互动两翼协同
第四节 分类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
第四章 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一节 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节 强化能源保障
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章 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第三节 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节 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第六章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节 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第二节 优化创新空间布局
第三节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第四节 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第七章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第一节 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
第二节 构建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
第三节 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费环境
第八章 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第一节 推动生态共建共保
第二节 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
第三节 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
第九章 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第一节 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
第二节 高水平推进开放平台建设
第三节 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第四节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五节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第六节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第十章 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
第二节 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第三节 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第十一章 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
第二节 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
第三节 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
第四节 健全应急联动机制
第十二章 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节 强化组织实施
第三节 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第四节 健全合作机制
B.13 附录四 四川省区域发展学会
B.14 附录五 蜀道仙山——四川江油窦圌山
皮书数据库
基本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