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15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0图书

Annual Report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China No.10

SSAPID:101-6666-5653-37
ISBN:978-7-5201-144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国治霾之城市责任”为主题,紧密围绕国家加强环境治理和加快发展转型的战略要求,共设计了总报告、综合篇、经济篇、能源篇、交通篇、建设篇、管理篇、经验篇八大篇章,分专题深入讨论了当前雾霾治理所面临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对全国重点地区主要城市采取的治理措施进行总结,系统评价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状况,分析研究城市雾霾治理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强化雾霾治理、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城市蓝皮书
编 辑:薛铭洁;陈晴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2013年以来,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为主要构成的雾霾污染在中国频频发生,波及中国30个省份1000多个市、县,呈现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污染程度重等特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健康,也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雾霾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首次将细颗粒物纳入约束性指标,并将改善环境质量纳入官员考核体系。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考察北京时指出:必须聚焦重点领域,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积极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2014~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政府将重拳治霾”“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PM2.5首次被纳入国家五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雾霾治理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霾锁中国,倒逼着环境治理,倒逼着发展转型,倒逼着能源革命。《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0》(以下简称《报告》)以“大国治霾之城市责任”为主题,紧密围绕国家加强环境治理和加快发展转型的战略要求,共设计了总报告、综合篇、经济篇、能源篇、交通篇、建设篇、管理篇、经验篇8大篇章,分专题深入讨论了当前雾霾治理所面临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对全国重点地区主要城市采取的治理措施进行总结,系统评价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状况,分析研究城市雾霾治理取得的成效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强化雾霾治理、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报告》指出,随着政府重拳治霾和地方防治措施的升级,城市空气质量逐步得到改善,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降低,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和达标城市增加,雾霾天气出现频次和覆盖范围减少。2016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同比增加11个,平均优良天数所占比例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1%,空气质量总体向好。但与此同时,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人口密集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依然较重,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的PM2.5浓度相比上年不降反升,各地区雾霾成因各异、复合型特征突出,全国范围内重污染天气频发、空气重污染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报告》建议,应立足各地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根据各地区的主要致霾原因,因地制宜推进雾霾治理。建立污染性企业退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城市综合治理,抑制机动车污染的过快增长;积极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逐步恢复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区域协同治霾的长效机制;加大环境污染监测和监察力度,切实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齐抓共管,共同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等:《空气质量评估报告:北京城区2010~2014年PM2.5污染状况研究——从统计学的视角解读北京雾霾》。

贺璇、王冰:《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模式演进:构建一种可持续合作机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刘强、李平:《大范围严重雾霾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年9月15日。

马丽梅、刘生龙、张晓:《能源结构、交通模式与雾霾污染——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财贸经济》2016年第1期。

裴江涛:《中国雾霾治理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能源与节能》2016年第3期。

王秋彬:《能源约束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9。

袁东等:《城市雾霾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傅华、玄泽亮、李洋:《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进展及理论思考》,《医学与哲学》2006年第1期,第12~15页。

Hancock T. The evolution,impac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healthy cities/healthy communities’movement.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1993,14(1):5-18.

马祖琦:《健康城市与城市健康——国际视野下的公共政策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魏后凯:《中国城市行政等级与规模增长》,《城市与环境研究》2014年第1期。

魏后凯:《中国特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及其治理策略》,《城市与环境研究》2015年第2期。

贺璇、王冰:《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模式演进:构建一种可持续合作机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李惠茹、杨丽慧:《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进展、效果与对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刘瑞明、赵仁杰:《国家高新区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吗?——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验证》,《管理世界》2015年第8期。

刘瑞明、赵仁杰:《匿名审稿制度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学进步吗?——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研究》,《经济学》(季刊)2017年第1期。

石庆玲、郭峰、陈诗一:《雾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来自中国地方“两会”的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5期。

邢春冰:《教育扩展、迁移与城乡教育差距——以大学扩招为例》,《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1期。

杨骞、王弘儒、刘华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来自山东省会城市群的经验证据》,《城市环境研究》2016年第4期。

张成、周波、吕慕彦等:《西部大开发是否导致了“污染避难所”?——基于直接诱发和间接传导的角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4期。

张生玲、李跃:《雾霾社会舆论爆发前后地方政府减排策略差异——存在舆论漠视或舆论政策效应吗?》,《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3期。

周黎安、陈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Brunsdon C,Fotheringham S,Charlton M. Geographicallyweightedregression.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D,1998,47(3):431-443.

Fotheringham S,Charlton M,Brunsdon C. The geographyofparameterspace:aninvestigationofspatialnon-stationarity. InternationalJournalof 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s,1996,10(5):605-627.

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8.

Maddison D.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A spatial econometric approac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6,51(2):218-230.

Poon JPH,Casas I,He C. The impact of energy,transport,and trade on air pollution in china.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6,47(5):568-584.

陈耀、陈钰:《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第10期。

东童童、李欣、刘乃全:《空间视角下工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理论与经验研究》,《经济管理》2015年第9期。

韩雅、朱文博、李双成:《基于GWR模型的中国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6期。

贺灿飞、周沂:《环境经济地理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

黄寿峰:《环境规制、影子经济与雾霾污染——动态半参数分析》,《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11期。

黄志基、贺灿飞、杨帆、周沂:《中国环境规制、地理区位与企业生产率增长》,《地理学报》2015年第10期。

金祥荣、谭立力:《环境政策差异与区域产业转移——一个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理论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康雨:《贸易开放程度对雾霾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经济科学》2016年第1期。

冷艳丽、杜思正:《能源价格扭曲与雾霾污染——中国的经验证据》,《产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1期。

李博、曾宪初:《工业结构变迁的动因和类型——新中国60年工业化历程回顾》,《经济评论》2010年第1期。

李根生、韩民春:《财政分权、空间外溢与中国城市雾霾污染:机理与证据》,《当代财经》2015年第6期。

李力、唐登莉、孔英、刘东君、杨园华:《FDI对城市雾霾污染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管理评论》2016年第6期。

林伯强、杜克锐:《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2013年第9期。

马丽梅、张晓:《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4期。

马丽梅、张晓:《区域大气污染空间效应及产业结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7期。

马丽梅、刘生龙、张晓:《能源结构、交通模式与雾霾污染——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财贸经济》2016年第1期。

秦蒙、刘修岩、仝怡婷:《蔓延的城市空间是否加重了雾霾污染——来自中国PM2.5数据的经验分析》,《财贸经济》2016年第11期。

任保平、宋文月:《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形成与治理的经济机制探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王立国、高越青:《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10期。

王秋彬:《能源约束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

王书斌、徐盈之:《环境规制与雾霾脱钩效应——基于企业投资偏好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4期。

于水、帖明:《变化环境下的地方政府雾霾污染治理研究——基于354个城市2001~2010年PM2.5数据的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答记者问》摘录,《城市开发》2017年第3期。

潘小川、李国星、高婷:《危险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穆泉、张世秋:《2013年1月中国大面积雾霾事件直接社会经济损失评估》,《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第11期。

彭建、郭思远、裴亚楠、张松:《大陆居民对北京雾霾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10期。

《能源发展呈现新格局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八》,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707/t20170707_1510973.html,2017年7月7日。

《消费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快速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二》,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707/t20170721_1515388.html,2017年7月21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实录),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news/2014lianghui/2014-03/05/content_31678795_5.htm,2014年3月5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707/t20170714_1513096.html,2017年7月14日。

YANG Jintian,Air Pollution and Total Coal Consumption Control,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16 November 2013。

刘强、李平:《大范围严重雾霾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年第5期。

邓瑶:《地方政府撑腰河北瞒报钢铁产量近5000万吨》,《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9月5日。

霍沫霖、赵佳、徐朝、单葆国、贾德香:《中国散烧煤消费地图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电力》2017年第1期。

靳全锋、马祥庆、王文辉等:《华东地区2000~2014年间秸秆燃烧排放PM2.5时空动态变化》,《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第2期。

环保部:《燃煤排放是雾霾的根本原因》,《京华时报》2015年12月2日。

环保部:《9城找到雾霾源》,《北京晨报》2015年12月7日。

环保部:《再谈雾霾成因:机动车已成主要来源》,中国汽车报网,2017年2月27日。

马丽梅、张晓:《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4期。

南华早报:《港媒:钢铁重镇被指“雾霾源头”折射中国治污困境》,《参考消息》2016年12月23日。

倪元锦:《劣质“散煤”污染严重如何解》,《中国质量报》2016年1月13日。

任伟等:《面对劣质煤:你别无选择》,中国煤炭新闻网,2005年7月1日。

邵帅、李欣、曹建华等:《中国雾霾污染治理的经济政策选择——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经济研究》2016年第9期。

石庆玲、郭峰、陈诗一:《雾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来自中国地方“两会”的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5期。

王静宇:《河北瞒报钢铁产量是个案吗》,《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9月13日。

王玉珏、胡敏、王渝等:《秸秆燃烧排放PM2.5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化学学报》2016年第4期。

文雯、吴殿峰:《引起大雾霾的小秸秆能不能治?》,《中国环境报》2016年12月29日。

向堃、宋德勇:《中国省域PM2.5污染的空间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9期。

闫伶:《城区机动车尾气排放量与雾霾关系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年第1期。

玉泉:《燃烧秸秆引发雾霾》,http://www.pm25.com/news/161.html,2014年5月9日。

庄国顺:《汽车尾气才是雾霾的罪魁祸首》,《文汇报》2014年1月10日。

周曙东、欧阳纬清、葛继红:《京津冀PM2.5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内在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4期。

Zhang L.,Liu Y.,Hao L. 2016.Contributions of open crop straw burningemissions to PM2.5 concentrations in China.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11(1).

Feng E.:《中国整治虚报钢厂关闭问题》,《金融时报》2017年3月28日。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罗国亮、王明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农村能源清洁利用问题》,《中国能源》2015年第7期。

鲁欢、邢飞、桂瑰、潘秀林:《绿色改变地产》,《京华时报》2015年3月27日。

邱玥:《建筑节能发展迎来“窗口期”》,《光明日报》2017年1月3日。

江亿:《我国建筑能耗趋势与节能重点》,《中国建设报》2006年4月24日。

钱永涛:《京津冀需重点治理农村散烧煤》,《中国环境报》2013年6月7日。

骆倩雯:《本市“清煤降氮”4年减排二氧化硫6.3万吨》,《北京日报》2017年6月21日。

杜宇:《如何看待南方供暖——访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新华网,2013年1月23日。

刘晓慧:《北京城六区供热“十三五”末实现“无煤化”》,《中国矿业报》2016年7月14日。

巩志宏:《散煤使用量大面广成治霾难点》,《经济参考报》2016年4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中国建筑业协会:《2016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局:《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供热的意见(征求意见稿)》,2017。

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统计局、能源局:《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2014。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天津市供热发展“十三五”规划》。

《河北省城镇供热“十三五”规划》。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世界城镇化展望报告》,2014,http://www.un.org/zh/development/desa/news/population/world-urbanization-prospects-2014.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九》,2017,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707/t20170711_1511794.html。

焦秀琦:《世界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城市规划》1987年第2期。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16年全国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持快速增长:新登记汽车2752万辆 新增驾驶人3314万人》,2017,http://www.mps.gov.cn/n2255040/index.html。

郭继孚、刘莹、余柳:《对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认识》,《城市交通》2011年第2期。

林雄斌、杨家文:《城市交通拥堵特征与治理策略的多维度综合评述》,《理论与政策》2015年第8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http://www.mot.gov.cn/fenxigongbao/hangyegongbao/201510/t20151013_ 1894757.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16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http://zizhan.mot.gov.cn/zfxxgk/bnssj/zhghs/201704/t20170417_2191106.html。

贺泓、王新明、王跃思等:《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第3期。

吴兑:《近十年中国灰霾天气研究综述》,《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第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7)》,2017,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706/t20170603_415265.htm。

Chang D.,Song Y.,Liu B.,“Visibility trends in six megacities in China 1973-2007”. Atmospheric Research,2009,94(2),161-167.

Che H. Z.,Zhang X. Y.,Li Y.,et al.,“Haze trends over the capital cities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1981-2005”.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09,97,235-242.

张小曳、孙俊英、王亚强等:《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科学通报》2013年第13期。

赵士洞:《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邱晨辉:《中科院集中发布大气灰霾研究进展——大气质量总体改善,为何公众感受不明显?》,《中国青年报》2017年3月2日。

郝吉明、傅立新、贺克斌等:《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HEI Panel on the Health Effects of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emissions,exposure,and health Effects”,HEI Special Report 17. Health Effects Institute,Boston,MA,2010.

张广昕、孙晋伟、张传桢等:《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交通节能与环保》2013年第2期。

Brugge D.,Durant J.L.,Rioux C.,“Near-highway pollutants in motor vehicle exhaust a review of epidemiolnic evidence of cardiac and pulmonary health risks”. Environmental Health,2007,6,23.

Beckerman B.,Jerrett M.,Brook J. R.,et al.,“Correlation of nitrogen dioxide with other traffic pollutants near a major expressway”.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8,42,275-290.

Yli-Tuomi T.,Aarnio P.,Pirjola L.,et al.,“Emissions of fine particles,NOx,and CO from on-road vehicles in Finlan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5,39(35),6696-6706.

Brantley H. L.,Hagler G. S. W.,Kimbrough E. S.,et al.,“Mobile air monitoring data-processing strategies and effects on spatial air pollution trends”. 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2014,7,2169-2183.

Hankey S.,Marshall J.D.,“On-bicycle exposure to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Particle number,black carbon,PM2.5,and particle siz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5,122,65-73.

Wang Z.,Lu F.,He H. D.,et al.,“Fine-scale estim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and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concentrations in proximity to a road intersection by using wavelet neural network with genetic algorithm”.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5,104,264-272.

Wang Z.,He H. D.,Lu F.,et al.,“Hybrid model for prediction of carbon monoxide and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concentrations near road intersecti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15,2503,29-38.

Wang Z.,Lu Q. C.,He H. D.,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carbon monoxide concentrations near a road intersection”.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2017,11(1),63-75.

Hagler G. S. W.,Thoma E. D.,Baldauf R.W.,“High-resolution mobile monitoring of carbon monoxide and ultrafine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in a near-road environment”. 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10,60(3),328-336.

Zhu Y.,Kuhn T.,Mayo P.,et al.,“Comparison of daytime and nighttime concentration profiles and size distributions of ultrafine particles near a major highwa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6,40(8),2531-2536.

王嘉松、黄震:《城市高架道路对局地大气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第3期。

雷丽、董力耘、宋涛等:《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高架路交织区交通流的研究》,《物理学报》2006年第4期。

保丽霞、杨晓光:《快速路进口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的协调优化控制模型》,《中国公路学报》2009年第2期。

Oke T.R.,“Street design and urban canopy layer climate”. Energy and Buildings,1988,11,103-113.

李鹏飞、周洪昌:《城市高架道路建设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影响分析》,《上海环境科学》1999年第10期。

Quang T.N.,He C.,Morawska L.,et al.,“Vertical particle concentration profiles around urban office building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2,12,5017-5030.

Gao Y.,Wang Z.,Lu Q.C.,et al.,“Prediction of vertical PM2.5 concentrations alongside an elevated expressway using neural network hybrid model and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2017,11(2),347-360.

Edussuriya P.,Chan A.,Ye,A.,“Urban morphology and air quality in dens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in Hong Kong. Part I:district-level analysi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1,45(27),4789-4803.

Xue P.,Mak C. M.,Ai Z. T. “A structured approach to overall environmental satisfaction in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Energy and Buildings,2016,116,181-189.

Hanák T.,Marovi?I.,Aigel P.,“Perception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Cities:A Comparative Study”. Procedia Engineering,2015,117,500-506.

Schatzmann M.,Leitl B.,“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obstacle-resolving urban dispersion model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2,36,4811-4821.

Li X. X.,Liu C. H.,Leung D. Y.,et al.,“Recent progress in CFD modelling of wind field and pollutant transport in street canyon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6,40(29),5640-5658.

张晓伟:《住宅小区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及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史瑞丰、崔桂香、王志石等:《城市小区空气流动与交通污染的大涡数值模拟》,《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第2期。

汪光焘、王晓云、苗世光等:《大气环境数值模拟在城市小区规划中的应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9期。

Zhou Y.,Levy J.L.,“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extent of mobile source air pollution impacts:a meta-analysis”. BMC Public Health,2007,7(12),2565-2586.

Durant J. L.,Ash C.A.,Wood E.C.,et al.,“Short-term variation in near-highway air pollutant gradients on a winter morning”. Atmospheric Chemistry & Physics,2010,10(17),8341-8352.

Jian L.,Zhao Y.,Zhu Y.P.,et al.,“An application of ARIMA model to predict submicron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from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t a busy roadside in Hangzhou,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2,426(2),336-345.

渠玉英、渠丽娜:《交通污染对大气环境影响的探讨》,《中国环保产业》2013年第11期。

周磊、王伯光、汤大钢:《重型柴油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排放的控制》,《环境科学》2011年第8期。

周学双:《提高油品质量标准须先行》,《中国石油和化工》2014年第8期。

新浪财经头条:《大颠覆,又一个百年不变的行业变天了!》,2017年8月9日,http://cj.sina.com.cn/article/detail/2628413633/352485?column=china&ch=9&。

陈瑞青、白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汽车工业研究》2015年第1期。

Nichols B. G.,Kockelman K. M.,Reiter M.,“Air quality impacts of electric vehicle adoption in Texa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 Environment,2015,34,208-218.

Kim J. D.,Rahimi M.,“Future energy loads for a large-scale adop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in the city of Los Angeles:Impacts on greenhouse gas(GHG)emissions”. Energy Policy,2014,73(13),620-630.

Shi X.,Wang X.,Yang J.,et al.,“Electric vehicle transformation in Beijing and the comparative eco-environmental impacts:A case study of electric and gasoline powered taxi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37,449-460.

Li N.,Chen J. P.,Tsai I. C.,et al.,“Potential impacts of electric vehicles on air quality in Taiwan”.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66-567,919-928.

Li X.B.,Lu Q.C.,Lu S.J.,et al.,“The impacts of roadside vegetation barriers on the dispersion of gaseous traffic pollution in urban street canyons”.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6,17,80-91.

环保部:《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环境保护部网站,2017年6月5日。

环保部:《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7)》,环境保护部网站,2017年6月3日。

北京市交通管理局:《北京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报告》,《中国环境报》2016年7月14日。

鲍晓峰等:《机动车排放是雾霾元凶吗》,《中国经济报告》2017年第2期。

温旭丽等:《国内外公交分担率现状及启示》,《公路交通科技》2015年第2期。

国家交通运输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公报》2013年第24号。

陈铖彬:《电动汽车开发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路线浅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第8期。

邓鹏毅等:《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及发展趋势》,《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4期。

黄艺苗:《2001~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综述》,《汽车工业研究》2017年第7期。

欧阳明高:《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展望》,《科技导报》2016年第6期。

徐建伟、李金峰、郇环:《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16年第54期。

杨艳、李春玲:《电池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核心动力》,《汽车与配件》2015年第37期。

楚峰:《一大波共享汽车来了这些要素是关键》,《运输经理世界》2016年第7期。

冯也苏:《共享交通对城市交通发展的作用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第6期。

江远强、周溪召:《国外汽车共享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交通企业管理》2014年第9期。

钱寒峰:《共享交通模式海外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综合交通》2013年第9期。

王静:《中国网约车的监管困境及解决》,《行政法学研究》2016年第2期。

夏凯旋、何明升:《国外汽车共享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城市问题》2006年第4期。

薛跃、杨同宇、温素彬:《汽车共享消费的发展模式及社会经济特性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期。

颜婧宇:《Uber(优步)启蒙和引领全球共享经济发展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15年第19期。

伊文婧:《我国交通运输能耗及形势分析》,《综合运输》2017年第1期。

虞同文:《“互联网+交通”衍生的现代共享交通——“汽车共享”概念流变》,《交通与港航》2016年第5期。

张颖:《汽车共享驶入快车道》,《汽车与配件》2017年第18期。

周迪、蔡小丹:《私家车拼车法律问题之探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7期。

朱学杰:《国内汽车共享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第29期。

白志鹏、蔡斌彬、董海燕:《灰霾的健康效应》,《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第283期。

仇保兴:《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陈吉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经济日报》2015年11月30日。

汪光焘:《气象、环境与城市规划》,北京出版社,2004。

杨风、陶斯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特点与趋势》,《兰州学刊》2010年第6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2016。

张军扩:《中国城镇化的成就、问题与前景》,《中华建设》2010年第3期。

凤凰国际智库城市课题小组:《“城市改变中国”——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6。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征求意见稿)》,2015。

中国国土资源部:《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3。

中国国土资源部:《2014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4。

中国国土资源部:《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5。

中国国土资源部:《2016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6。

中国国土资源部:《2016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结果》,2017。

中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2016。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李善同:《中国城市化进城与区域发展》,《世界银行远程培训班——“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与管理”》,2009。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

郭瑛琦、齐清文、姜莉莉等:《城市形态信息图谱的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地球科学信息学报》2011年第6期。

房小怡、蒋维楣、郭文利:《北京城市环境气候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王咏薇、蒋维楣、季崇萍、郭文利、王晓云:《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气象环境影响的数值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6期。

汪光焘、王晓云、苗世光、蒋维楣、郭文利、季崇萍等:《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影响多尺度评估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第35期。

Mills G.Urban Form,Function and Climate.Heat Island Effect,Webcast Presentations: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05.

Oke TR. Boundary Layer Climates. London,Routledge1987.

刘姝宇:《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的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比较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任超:《城市风环境评估与通风廊道规划——打造“呼吸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初子莹、张莉、邹旭凯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气象学报》2005年第6期。

YANG X,Hou Y,Chen B. Observed Surface Warming Induced by Urbanization in East China. Journal of Geoph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2011.

刘德义、黄鹤、杨艳娟、傅宁:《天津城市化对市区气候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第3期。

魏虹、俞迪、郑宏翔:《城市化发展对南昌局地气候的影响》,《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

李怀瑾、朱超群:《城市对风速影响的分析》,参考中国地理学会《城市气候与城市规划》,科学出版社,1985。

中国工程院、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吴兑:《近十年中国灰霾天气研究综述》,《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吴丹、于亚鑫、夏俊荣、曹双:《我国灰霾污染的研究综述》,《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12期。

中国环境保护部:《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4,第52页。

孙瑾、缪宇鹏、张建忠:《雾霾天气成因分析及应对思考》,《中国应急管理》2014年第1期。

王钊、彭艳、白爱娟、董妍、李星敏:《近60年西安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高原气象》2012年第1期。

吴兑:《大城市区域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第9期。

吴兑:《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演化》,《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第3期。

吴兑、吴晓京、李菲、谭浩波、陈静、曹治强等:《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气象学报》2010年第5期。

Shi Y,Lau KKL,Ng E. Incorporating Wind Availability into Land Use Regression Modelling of Air Quality in Mountainous High-Density Urban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7.

朱瑞兆:《风与城市规划》,参考中国地理协会:《城市气候与城市规划》,科学出版社,1985。

朱瑞兆:《风与城市规划》,《气象科技》1980年第4期。

济南市环保局:《济南市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汇报》,2015。

吴兑、廖碧婷、吴蒙、陈慧忠、王迎春、廖晓农等:《环首都圈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吴兑、吴晟、李海燕、陈欢欢:《以珠三角典型灰霾天气为例谈资料分析方法》,《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第6期。

胡琳、苏静、陈建文、李亚莉、王琦、张文静:《西安地区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7期。

徐建春、周国锋、徐之寒、周德、郑升:《城市雾霾管控:土地利用空间冲突与城市风道》,《中国土地科学》2015年第10期。

左长安、邢丛丛、董睿、康翠霞:《伦敦雾霾控制历程中的城市规划与环境立法》,《城市规划》2014年第9期。

彼得·布林布尔科姆:《大雾霾:中世纪以来的伦敦空气污染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WBI.Urbanization and Urban Air Pollution,the Development Education Program,the World Bank Institute(Wbi),http://Www.Worldbank.Org/Depweb/Chinese/Beyond/Pdf/Beg_10.Pdf. The Development Education Program,The World Bank Institute(WBI);2016,2016.07.15.

Shi Y,Lau KKL,Ng E. Developing Street-Level Pm2.5 and Pm10 Land Use Regression Models in High-Density Hong Kong with Urban Morphological Factor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城市地理小组:《风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1974年第2期。

杨吾扬、董黎明:《关于风象在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中的运用》,《中国科学》1979年第11期。

程华昭、陈锡淮、何朝芳、徐锁兆:《合肥市污染风玫瑰与城市规划的探讨》,《城市规划》1980年第5期。

张景哲、刘继韩:《风的污染指数和不同风向的污染机率——城市总体规划中风和大气污染问题新探》,《环境科学》1982年第6期。

包应宗:《甘肃省风与城市规划》,《环境研究》1984年第2期。

苏志:《污染风与城市规划》,《广西气象》1987年第Z2期。

周一星:《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风象原则》,《地理科学》1988年第2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6。

任超、袁超、何正军、吴恩融:《城市通风廊道研究及其应规划应用》,《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第3期。

《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技术指南》,2015。

赵娜、刘树华、虞海燕:《近48年城市化发展对北京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大气科学》2011年第2期。

李书严、陈洪滨、李伟:《城市化对北京地区气候的影响》,《高原气象》2008年第5期。

窦晶晶、王迎春、苗世光:《北京城区近地面比湿和风场时空分布特征》,《应用气象学报》2014年第5期。

徐阳阳、刘树华、胡非、马楠、王瑤、石宇宁等:《北京城市化发展对大气边界层特性的影响》,《大气科学》2009年第4期。

刘勇洪、徐永明、马京津、权维俊:《北京城市热岛的定量监测及规划模拟研究》,《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第7期。

《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技术指南》(第1版)2015年12月。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空气流通评估方法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摘要》(中文版),2005。

Ng E. Policies and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Urban Planning of High-Density Cities - Air Ventilation Assessment(Ava)of Hong Kong.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9;44(7):1478-1488.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60132308001455.

DEVB. Technical Guide for Air Ventilation Assessment for Developments in Hong Kong,Housing,Planning and Lands Bureau Technical Circular No. 1/06,Environment,Transport and Works Bureau Technical Circular No. 1/06 Hong Kong Development Bureau,Hong Kong Government;2006.

Department HKP. Hong Kong Planning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Hkpsg). 2011 2011.

任超、吴恩融、Katzschner L.:《城市环境气候图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应用气象学报》2012年第5期。

Plan D. Executive Summary,Urban Climatic Map and Standards for Wind Environment-Feasibility Study. Technical Report,Commissioned by the Planning Dept. Of Hong Kong Government. Hong Kong:2012.

Ng E,Katzschner L,Wang Y,Ren C,Chen L. Working Paper No. 1a:Draft Urban Climatic Analysis Map-Urban Climatic Map and Standards for Wind Environment-Feasibility Study. Hong Kong:Planning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Government,2008.

潘家华、李国庆、周伟铎、陈捷:《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第七章,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年4月。

〔美〕艾米·R·波蒂特、马可·A·詹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共同合作——集体行为、公共资源与实践中的多元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吴志功主编《京津冀雾霾治理一体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5。

文魁、祝尔娟主编《京津冀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015年。

李萌、潘家华、郑志:《关于构建京津冀生态利益协调体系的建议》,《领导参阅》2015年第24期。

齐子翔:《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马树强等主编《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河北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保率先突破十项重点工作》,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5-12/03/c_1117345473.htm。

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研究进展及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第3期。

《国家卫计委将在全国建126个监测点加强雾霾科学防控》,http://news.xinhuanet.com/2016-12/23/c_1120178843.htm,2017年8月3日。

付保荣:《从雾霾天气谈我国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年第4期。

《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已建成》,《绿色中国》2017年第5期。

吴季友:《环境监测事权上收有何作用?》,《中国环境报》2016年10月31日。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产业信息网。

《采暖季未到空气“重污染”缘何多地频发》,新华社,2016年10月19日。

《北京为何雾霾?》,《北京晨报》2016年10月3日。

《京津冀再临秋冬雾霾季》,《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10月16日。

《雾霾治理——新能源车在行动》,国际在线,2016年3月15日。

《新能源汽车如何行稳致远》,《人民日报》2017年8月12日。

《解决雾霾应优化城市规划》,《中国环境报》2015年4月1日。

地球環境経済研究会「日本の公害経験-環境に配慮しない経済の不経済」、合同出版,1991年。

東京都「環境白書」、各年度版。

冈崎雄太,“环境对策支持机制”,南川秀樹编著《日本环境问题:改善与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冈崎雄太「日本环境省专家独家披露 日本是怎么拯救空气的?」、时代周报、2014年1月10日~16日。

環境庁「公害白書」及び環境省「環境白書」、各年度版。

内山勝久「公害防止と開銀融資」、DBJ Research Center on Global Warming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45,2013年。

日本の大気汚染経験検討委員会「日本の大気汚染経験」、公害健康被害補償予防協会,1997年。

寺尾忠能「日本の産業公害対策経験からのインプリケーション」、寺尾忠能他『日本とアジアの機械産業‐競争力をつけたアジア諸国との共存に向けて‐』、アジア経済研究所,2002年。

新华社“专访:治理污染,日本做了些什么——访日本环境问题专家冈崎雄太”,2016年12月20日。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https://www.epa.gov/

北极星环保网,http://huanbao.bjx.com.cn/

Blair T. Bow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80s and Beyond:An Appraisal. The Environmentalist,1984(4):253-264.

Brian H. Potts. The Practical,Legal and Equitable Problems With EPA’s New Cross-State Air Pollution Rule. The Electricity Journal,2011(10):1-12.

Howard G. Applegate. Transfrontier Air Pollution Along the UnitedStates-Mexico Border. The Environmentalist,1984(4):219-227.

Hyder Lakhani. Air Pollution Control by Economic Incentives in the U.S.:Policy,Problems,and Progres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82(1):9-20.

William C. Malm. Atmospheric Haze:Its Sources And Effects on Visibility in Rural Areas of the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1989(12):203-225.

William R. Mangun.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Major Pollution Control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 German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79(5):387-401.

秦虎、张建宇:《以〈清洁空气法〉为例简析美国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

王曦:《论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对完善我国环境法制的启示》,《现代法学》2009年第7期。

庄彦、蒋莉萍、马莉:《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运作机制及其对电力市场的影响》,《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第8期。

沈文辉:《三位一体——美国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启示》,《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

卢璐、邓红兵:《美国温室气体减排努力现状及近期动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年第3期。

汪小勇、万玉秋、姜文、缪旭波、朱晓东:《美国跨界大气环境监管经验对中国的借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3期。

张信芳、席婷婷:《看美国环境管理架构运行机制的启示》,《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第6期。

陈晓红、胡维、王陟昀:《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XX)为例》,《中国管理科学》2013年第8期。

万如意:《美国联邦采购中的永续发展: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例(上)》,《中国政府采购》2013年第11期。

代双杰:《浅析欧美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激励政策》,《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13期。

叶瑞克、赵鹏、鲍健强:《长三角区域碳排放交易计划的体系设计——基于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计划的启示》,《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肖翠翠、杨姝影:《美国移动源污染排放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年第1期。

江峰琴:《美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管理经验及启示》,《环境与发展》2015年第6期。

宋飞:《浅析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行动对我国碳市场的借鉴》,《金融经济》2015年第6期。

程玉:《美国大气污染治理投融资机制研究及借鉴》,《中国环保产业》2015年第9期。

林艳、周景坤:《美国雾霾防治公共服务政策与启示》,《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9期。

吴大磊、赵细康、王丽娟:《美国区域碳市场的运行绩效——以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为例》,《生态经济》2017年第2期。

李春林、庄锶锶:《美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公众健康优先原则》,《东南学术》2017年第2期。

王倩:《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治理空气污染政策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09。

梁睿:《美国清洁空气法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0。

刘丽:《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空气污染治理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