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6

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5-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ocial Development of Beijing (2015-2016)

SSAPID:101-6665-9106-96
ISBN:978-7-5097-9357-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社会结构、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城市问题等几个方面,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人口调控、劳动关系处理、流动人口二代融入、青年择偶观、性别问题、外籍人口管理、住房问题、社会组织发展、城市病治理、各种类型社区治理等问题做出了细致的分析,以期为实务界和研究界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蓝皮书
作 者: 李伟东 李洋
编 辑: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Z5 年鉴、年刊

 北京蓝皮书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主要编撰者简介

 Ⅰ 总报告

  B.1 促进社会均衡 实现包容性发展

   一 近年来北京社会建设成绩

    (一)社会服务和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二)社会管理迈上新台阶

    (三)教育资源配备更均衡

    (四)医疗卫生支出增幅超过GDP增幅

    (五)不断进行养老服务智能化探索

    (六)万众创新的就业氛围初步形成

   二 北京社会发展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仍任重道远

    (二)普惠性的社会福利制度初步建立,养老问题依然严峻

    (三)残疾人群体社会保障需求满足缺口较大

    (四)流动人口社会需求仍需重视

    (五)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六)社会治理的主体尚需培育

   三 完善北京社会建设与治理的建议

    (一)照顾群体差异,实现均衡发展

    (二)关注弱势群体,致力包容发展

    (三)创新治理体制机制,夯实社区治理

    (四)培育社会组织,实现合作治理

 Ⅱ 社会结构篇

  B.2 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 选取前门大栅栏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

    (一)前门大栅栏——旧时老北京市井文化的核心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前门大栅栏

    (三)大栅栏投资有限公司的运作

    (四)大栅栏地区目前的人口结构

   二 前门大栅栏地区的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分类

    (一)根据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备案进行分类

     1.在政府登记注册的社区社会组织

     2.在区级政府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各社区的“平台型组织”

     3.没有注册与备案,但实际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

    (二)依据服务类型、覆盖人群与组织来源进行的分类

     1.那些为全体居民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组织更像是政府工作职能的延伸

     2.服务的种类与覆盖面有限

     3.文体类的组织只是小圈子内的自娱自乐

    (三)依据组织来源、服务项目—覆盖人群进行分类

     1.街道与居委会牵头发起的社会组织

     2.居民自发成立,而后街道与居委会帮助推进的社会组织

     3.外来组织

   三 大栅栏地区目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的问题

     1.政府提供资金有限且社区“不敢花”

     2.政府在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与角色不明晰

    (二)社区社会组织层面的问题

     1.外部引入NGO——从“乌托邦的布道者”到“拥有社区服务技术的服务员”

     2.发源于社区的组织——负担重且“行政化”

    (三)居民层面的问题

   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区建设中的经验及建议

    (一)政府层面的干预

    (二)社会组织层面的干预

    (三)在地居民层面的干预

  B.3 北京市促进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 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问题和困境

    1.基层社会组织数量不足,服务内容难以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2.基层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有待提升

    3.在参与方式上有短期性和应景化倾向,事业性不强

    4.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尚未发挥平台作用

    5.社会组织孵化器等支持性社会组织*仍未充分对接基层

   二 促进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1.发展基层社会组织是加强民生建设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契机与重要基础

    2.构建基层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是发展基层社会组织的必经之路

    3.发展社会企业有助于实现基层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三 促进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相关部门要创新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和实施路径

    (二)构建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服务体系

     1.按不同功能和层次分类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

     2.发挥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孵化和能力建设功能

     3.对操作型社会组织进行分类支持和引导

     4.因地制宜地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企业

    (三)加强和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力度和范围,创新服务购买的运营机制

     1.要求政府转变观念,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树立政府“出钱”而不“管钱”的科学理念

     2.保证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和可持续性,扩大购买服务的覆盖范围

     3.要创新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运营机制

     4.创新政府购买社工岗位和社工考试录用机制,探索多种方式增加专职社工供给

    (四)有效对接社会组织孵化器,放宽公益性草根NGO的备案和登记条件

  B.4 北京市社会各阶层的空间分布研究

   一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空间分布

   二 企业负责人的空间分布

   三 专业技术人员的空间分布

   四 办事人员阶层的空间分布

   五 北京商业服务人员阶层的空间分布

   六 北京产业工人阶层的空间分布

   七 北京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空间分布

   八 结论

  B.5 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 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

    (一)社会保险状况

     1.职工社会保险参保情况

     2.养老保险参保情况

     3.医疗保险参保情况

    (二)社会救助情况

    (三)福利补贴情况

   二 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社保与就业衔接不够,影响了残疾人就业积极性

    (二)对某些特困残疾人群的保障仍显不足

    (三)残疾人医疗保障有待加强

    (四)部分残疾人的集中托养问题亟待解决

    (五)残疾人住房保障有待加强

   三 发展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

     1.更新发展原则

     2.强化政策统筹协调

     3.制定短期、中期、远期规划

    (二)完善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1.强化残疾人社会保险

     2.提升残疾人社会救助

     3.优化残疾人社会福利

    (三)全面保障残疾人各项基本生活需求

     1.全面提高残疾人医疗保障水平

     2.为城乡贫困残疾人提供更好的住房保障

     3.健全残疾人养护照料体系

    (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积极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1.提高就业残疾人的收入和福利水平

     2.将部分保障项目与工作或职业培训相关联

  B.6 制度地位、干预水平和社会参与:北京市残疾人的日常境遇

   一 样本结构基本描述

    1.残疾类别

    2.残疾等级

    3.残疾性质:先天还是后天

   二 残疾者的日常境遇:制度地位、社会干预和社会参与/支持

    (一)日常生存处境:制度性地位和基本福利

     1.教育获得水平

     2.婚姻市场地位

     3.职业和劳动力市场地位

      (1)本人就业类型

      (2)在业者的就业来源分布

     4.经济状况

      (1)本人自我报告收入

      (2)家庭收支平衡状况

     5.其他福利地位

      (1)基本养老保险

      (2)低保证和低收入证拥有情况

    (二)残疾的社会干预水平:治疗和康复需求、辅具利用和能力补偿

     1.因残疾导致的医疗和康复满足程度:最近1~2年

     2.康复服务利用率和效果评价

     3.未来残疾治疗和康复利用的意愿及可能障碍

     4.辅具利用

      (1)按残疾类别的平均拥有辅具数

      (2)肢体残疾人的辅具利用情况

      (3)听觉类残疾人(含言语和多重残疾)的辅具利用情况

      (4)视觉类残疾人的辅具利用情况

      (5)辅具利用效果自评

     5.生活自理情况

      (1)是否需要家人照料

      (2)家人照料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调查对象的生活所需

      (3)外部机构利用

     6.能力补偿

      (1)听力/言语/多重残疾者的说话和手语能力

      (2)视力残疾者的盲文使用能力

      (3)视力残疾者的无障碍功能和软件的使用情况

    (三)残疾者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

     1.业余兴趣

     2.每周从事文化体育活动时间(小时)

     3.身体移动能力

      (1)身体移动能力的定性描述

      (2)每周/每月外出次数

     4.现代通信手段的利用情况

      (1)手机使用情况

      (2)电脑、智能手机应用和互联网使用情形

      (3)网络社交平台的使用情形

     5.主要社会支持来源排序

     6.社交场合地位描述

   三 总结

  B.7 当前北京市职工需求状况调查及其特点分析*

   一 北京市职工队伍的基本状况

    (一)年龄结构较轻,“80后”“70后”是北京职工的主体

    (二)政治文化素质较高,拥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型”职工占主体

    (三)职业分化加快,以专业技术人员与办事人员为代表的“中产”阶层占主体

   二 北京市职工队伍需求现状分析

    (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二)职工面临工作、精神、住房和家庭生活四大压力,对心理、健康类的需求最为迫切

    (三)职工对生活类和大众化娱乐需求强烈,专业性娱乐需求一般

    (四)职工发展需求较高,参加培训的愿望强烈,最愿意参加与工作有关的职业技能培训

    (五)随着就业市场化和规范化程度提高,职工对就业、维权类服务需求降低

   三 北京市职工需求的特点分析

    (一)职工总体需求趋向多样化

    (二)职工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年龄越低需求越高

    (三)职工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城镇户籍职工的需求高于农村户籍职工

    (四)职工需求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文化程度越高的职工需求越高

    (五)职工需求呈现出明显的收入差距,收入越高的职工服务需求越低

   四 北京工会系统在满足职工服务需求中的不足

    (一)普惠制原则与差异化需求间的矛盾

    (二)区域、行业分割与职工流动性需求间的矛盾

    (三)不同区域地方工会提供服务的能力不同,职工在享受工会服务方面存在差异

    (四)非公企业服务职工的水平参差不齐,受企业领导个人的影响比较大

 Ⅲ 社会建设篇

  B.8 北京市“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与今后医联体建设方向

   一 “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1.医疗资源进一步增强

    2.医疗资源显著增长背后是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长

    3.社会资源投入总量迅速增加与结构性失衡加剧并存

    4.卫生总费用供给结构趋向合理但医疗保险保费支出增长不可持续

   二 医联体建设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三 今后医联体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1.医联体的组合原则,在强调地域覆盖的基础上应结合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引入适度竞争

    2.结合城市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要求,处理好医联体的“统”与各成员机构的“分”之间的关系

  B.9 北京市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对教育资源供需影响及政策建议*

   一 高中阶段教育人口与资源供给变化

    (一)高中阶段学校数

     1.普通高中

     2.中等职业教育

    (二)高中阶段的在校生数

     1.普通高中

     2.中等职业教育

    (三)高中阶段招生人数

   二 高中阶段适龄人口与教育需求预测

    (一)在校生数量需求预测

    (二)招生数需求预测

   三 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供需分析与政策建议

  B.10 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 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性要求

    (二)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发展阶段

   二 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

    (一)标准引领、统筹配置,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二)资源统筹、配置创新,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总量

     1.整体设计,绘制首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地图

     2.区县创新多元模式,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供给

     3.集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促进中小学校特色发展

    (三)取消“共建”、破解“择校”,推进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均等

    (四)机制保障、设立专项,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逐年上升

    (五)引导师资合理流动,促进干部教师队伍配置均衡

    (六)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弱势群体补偿政策

    (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信息资源共享

   三 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厘清区域整体性与学生差异性的关系

    (二)加快教师资源合理流动制度化建设

    (三)明晰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B.11 “医养融合”模式与北京社区养老服务创新

   一 老龄化加速背景下凸显“医养融合”模式重要性

    (一)北京市老龄化特征分析

     1.老龄人口基数庞大

     2.高龄化特征明显,失能失智老人增多

     3.养老服务需求总量日益增大,专业化服务需求迫切

    (二)“医养融合”的内涵

   二 北京市养老服务的新趋向及“医养融合”的发展契机

    (一)养老服务政策的设计及创新

     1.养老福利政策导向:从“补缺型”到“普惠制”

     2.养老福利政策内容趋于规范性、标准化

    (二)社区养老的智能化探索与实践

    (三)当前“医养融合”服务模式的初步发育形式

   三 当前“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瓶颈

    1.医疗资源总量有限、分布不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足

    2.规范化服务流程不足,智能服务平台的建设有待推广

    3.“医养融合”的服务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四 完善“医养融合”服务模式的规划与对策

    (一)提高服务意识,深化对服务需求的分析

     1.拓展多功能的服务产品包括智能化服务

     2.应当认识到:将居家养老和健康管理结合起来,将有效缓解养老财政的压力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搞好协调

     1.优化医养结合的制度环境

     2.在具体操作层面,考虑到老年人群的特殊性,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应为老年群体提供照顾服务的指南,包括照顾诉求、申请流程、服务内容和服务费用等

    (三)规范服务流程,丰富照顾内容

     1.规范社区照顾的服务流程

     2.构建心理关爱支持系统

     3.拓展智能化服务

  B.12 北京市2015年就业领域主要趋势分析

   一 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带动创业就业

   二 创业促进政策频出,各类人群创业踊跃

   三 就业扶助的组织化、专业化不断增强

   四 创业、就业向郊区拓展以及京津冀三地协同逐步推进

   五 整合各类职教集团推动教育、职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B.13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站发展研究*

   一 北京市社区服务站发展背景及个案选取

    (一)北京市社区服务站建设历史沿革

    (二)H社区服务站基本情况及其代表性

   二 社区服务站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社区服务站在与居委会的权力博弈中处于劣势

    (二)多数社区服务站人员、场地不独立

    (三)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不断流失

    (四)缺乏有效的志愿者激励机制

   三 社区服务站和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政策建议

    (一)改革制度:实现服务站人员、资金、场地独立

     1.人员问题:设置专职社工,规定硬性指标

     2.场地问题:优先选择租赁和改造原有用房

     3.注重策略:制度上居站分离,工作中积极合作

    (二)有效途径:留住专业社工,加强软性服务

     1.打通上升渠道

     2.提高工资待遇

     3.提高社会福利

    (三)补充策略:建立激励机制,广泛培养志愿者

     1.扩大“荣誉奖励”

     2.增设“资金奖励”

     3.建立“优惠政策”

 Ⅳ 社会治理篇

  B.14 北京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分析报告

   一 北京S区城市管理模式的考察

   二 北京S区城市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建设还不健全,影响城市管理效率性

     1.政府组织与城市管理问题

     2.经济组织与城市管理问题

     3.社会组织与城市管理问题

    (二)多元主体共治还未形成,影响城市管理包容性

     1.城市管理管什么

     2.城市管理由谁来管

     3.包容性的城市管理

    (三)体制机制创新还不完善,影响城市管理协调性

     1.政策群还不能很好适应转型群

     2.“增量创新”仍需进一步完善

     3.“存量改革”需提上议事日程

    (四)综合执法保障有待加强,影响城市管理统一性

     1.执法过程问题仍比较突出

     2.街道管理权限仍有待提升

     3.运动式综合执法有待商榷

    (五)信息化建设还有待提高,影响城市管理现代性

     1.数字化城市管理处于初级形态

     2.数据信息渠道多元且标准不一

     3.城市管理行政记录定位再认识

   三 未来北京城市治理体制改革走向

    (一)坚持党建统领,提高城市治理领导力

    (二)完善全方位的组织机构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效率

    (三)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关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四)深化城市治理体制改革创新,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五)加强城市治理的法治化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权威

    (六)加强城市治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四 未来北京城市治理需要着力推进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加快研究制定《北京城市治理条例》

    (二)加快研究制定《城市治理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加快研究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5~2020)》

    (四)组建一所城市治理(干部)学院

    (五)加快研究制定城市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B.15 空气污染的阶层分布

   一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一)北京市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

    (二)污染的空间分布与阶层结构

   二 数据及来源

    (一)研究区域划分

    (二)数据来源

    (三)数据选取和处理

     1.2014年2月AQI数据的选定与收集

     2.各区县AQI数据的处理

     3.各区县的代表数据选取

   三 研究模型

   四 数据分析

    (一)区县间AQI水平的回归分析

    (二)区县间不同空气质量等级下AQI水平的回归分析

    (三)区县间不同人均工资等级下AQI水平的回归

   五 小结

  B.16 北京市民的饮食消费环保主义:行为与态度

   一 引言

   二 数据来源与样本结构

   三 北京市民饮食消费环保主义的行为谱系:非常规食材的消费

   四 北京市民饮食消费环保主义的态度基础

    1.公益广告知情度与支持度

     (1)均值分析

     (2)组间均值比较

    2.调查对象的濒危物种意识偏离度

     (1)海鲜食材濒危度判断的偏离程度

     (2)调查对象总合偏离度的描述性统计及均值比较

     (3)想象的威胁程度

     (4)调查对象对海鲜品种的国家保护级别的了解程度

    4.影响饮食消费环保主义态度的因子分析

     (1)北京消费者关注食品安全多于海鲜物种保护

     (2)海鲜消费的环保主义各维度的具体得分

     (3)海鲜消费环保主义态度的降维处理:因子分析

     (4)海鲜消费环保主义态度总得分:描述性统计与均值比较

   五 简要总结

  B.17 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治理

   一 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基本情况

    (一)性别比例

    (二)年龄结构

    (三)婚姻状况

    (四)文化教育程度

    (五)居住时间

    (六)就业状况

    (七)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

    (八)房屋数量与人均居住面积

    (九)房屋产权

   二 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对搬迁腾退的态度

    (一)本地居民对于搬迁腾退的态度

    (二)影响本地居民搬迁腾退的因素

     1.性别比的影响

     2.年龄结构的影响

     3.文化教育程度的影响

     4.就业状况的影响

     5.收入水平的影响

     6.同住人数和人均居住面积的影响

     7.生活条件满意度的影响

     8.房屋产权性质的影响

     9.居住时间的影响

   三 本地居民对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价

    (一)对治安状况的评价

    (二)对环境卫生的评价

    (三)对教育资源的评价

    (四)对福利保障的评价

    (五)对社会服务的评价

    (六)对邻里关系的评价

     1.与本地居民的邻里关系

     2.与外来人口的邻里关系

   四 对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治理的相关建议

   五 结语

  B.18 协管员统筹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一 协管员基本情况

    1.从街道来看,人数趋于缩小和稳定

    2.从社区来看,人数和待遇均存在较大差异

    3.从协管员来看,个体差异明显

   二 协管员统筹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

     1.街道统筹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为80%左右

     2.总量控制机制落实的为80%

     3.工资待遇规范落实的为93.3%

     4.会商准入机制落实的为66.7%

     5.考核退出机制落实的为60%

     6.协议签订还存在不一致

    (二)当前协管员队伍的三大问题

     1.待遇低

     2.同工不同酬

     3.队伍不稳定

    (三)赞成统筹管理,但不赞成一岗多责、一人多能

    (四)协管员管理乱象依然存在

    (五)协管员管理制度不衔接

    (六)协管员的工作总体上认可度较高

    (七)协管员统筹管理方向正确,但实施困难

    (八)协管员与社区工作者不能混同

   三 进一步推进协管员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抓住协管员管理体制这一根本,完善协管员统筹管理制度

    (二)抓住协管员这一基础,实现精兵简政

    (三)抓住“利益”这一核心,维持各委办局平衡

    (四)抓住制度执行这一关键,凸显制度硬约束

  B.19 朝阳区治理“开墙打洞”调查报告

   一 基本情况

    (一)“开墙打洞”的界定

    (二)“开墙打洞”的现状

    (三)“开墙打洞”的危害

    (四)“开墙打洞”以往整治存在的不足

   二 主要做法

    (一)上下联动,统筹推进

    (二)多元参与,形成合力

    (三)民主协商,共治共享

   三 治理工作初见成效

    (一)遏制了“开墙打洞”违法经营现象的蔓延

    (二)探索了动员社会力量治理痼疾顽症的路径

    (三)加快了社区组织化建设步伐

    (四)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四 问题和建议

    1.加快推进“开墙打洞”治理的人大立法

    2.加大对部分房屋中介机构的规范和处罚

    3.将是否存在违法拆改行为作为工商执照办理的前置条件

    4.对拒不整改的房主由房管部门暂停办理该套房屋登记变更手续

    5.对参与擅自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的建筑施工企业、装饰装修企业加大处罚力度

    6.对正在实施的“开墙打洞”违法行为,纳入城管综合执法范围

  B.20 北京单位制社区的治理

   一 单位制社区的起源与历史

   二 单位制社区的现状

   三 单位制社区社会化改革后的问题:后单位制的社区发展

   四 单位制社区的治理对策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本报告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为主,并在北京市党政机关和大学学者参与下,集体撰写而成。本报告共分“总报告”“社会结构篇”“社会建设篇”“社会治理篇”四个部分。报告在总结近年北京社会发展和建设成绩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社会领域发展和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弱势群体的需求满足不充分;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合作治理的居民主体有待形成。报告提出未来社会发展要照顾到群体的差异,实现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保证发展的包容性;在社会治理方面,需加强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夯实社会治理的社区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促进合作治理新格局的形成。报告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北京各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发现其分布表现出较明显的空间特征,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化初步显现。同时,研究发现,北京地区的空气污染同样存在显著的阶层分布。对2014年2月空气质量指数的分析表明,北京市不同区县间的平均收入与空气污染程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且空气污染程度较高时,平均收入对污染分布的作用也就会越大。报告还分析了职工需求。职工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职工基本需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健康需求最为迫切,民生需求和一般性娱乐需求较高,发展需求强烈,但就业和维权的需求下降。当前北京职工需求总的特点是趋向多样化,职工需求与年龄、户籍、职业、文化程度、收入等存在比较高的相关关系。当前职工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还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需要今后重点关注和解决。缓解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问题。养老问题依然突出,养老机构医疗保健水平低;基层医疗资源闲置与二级、三级医院医疗资源浪费的局面并存;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残疾人保障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包括社保与就业衔接不够,影响了残疾人就业积极性;对某些特困残疾人群的保障仍显不足;残疾人医疗保障有待加强;部分残疾人的集中托养问题亟待解决;残疾人住房保障有待加强。在社会治理领域,通过对北京S区城市管理模式的考察,发现实践中仍然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多元主体共治未形成、体制机制创新不完善、综合执法保障有待加强、信息化建设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我们认为亟须推动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标明未来北京城市治理体制改革走向,明确城市治理需要着力推进的几项重点工作,以指导城市治理现代化实践。

李培林:《我国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未来》,《社会》 2013年第3期。

王思斌:《走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门户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506/20150600832371.shtml,2015年6月10日。

任国峰:《2014年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的概况与进展》,《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陈洪涛、王名:《社会组织在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基于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视角》,《行政论坛》2009年第1期。

夏建中、张菊枝:《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城市观察》2012年第2期。

DiMaggio,Paul J. and Walter W.Powell,1983,“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罗家德等:《自组织运作过程中的能人现象》,《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王名:《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启动社会组织法立法程序》,《经济界》2015年第3期。

王思斌:《社会治理结构的进化与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李一宁、金世斌、吴国玖:《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2期。

朱健刚、陈安娜:《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1期。

项飚:《普通人的“国家”理论》,《开放时代》2010年第10期。

北京市政协医药卫生界专题考察组:《探索医疗联合体建设》,《北京观察》2014年第10期。

刘阳:《从民生视角看北京公立医疗体系改革》,《北京社会建设(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史明丽:《我国纵向型区域医疗联合体的进展与挑战》,《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年第7期。

师伟等:《北京市朝阳区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卫生资源》2014年第11期。

许俊峰:《〈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工作方案〉文件解读》,《中国全科医学》2014年第22期。

詹国彬等:《英国NSK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Michael Fabinyi,Neng Liu,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Chinese Food System: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Beijing Seafood Market,Sustainability 2015年第8卷。

李文英、王国红、武春友:《我国发展绿色消费的障碍及对策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青平、严奉宪、王慕丹:《消费者绿色蔬菜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6期。

朱庆华、郭亚茹:《可持续消费影响因素与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期。

李新春、张雷:《环保性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3期。

杜鹏:《消费者绿色食品支付意愿研究:顾客体验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11期。

张小霞、于冷:《绿色食品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基于上海市消费者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6期。

曾寅初、夏薇、黄波:《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与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消费者调查的分析》,《消费经济》2007年第1期。

张婷、吴秀敏:《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行为分析》,《商业研究》2010年第12期。

刘能:《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多维度的解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史明正:《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李艳玲:《美国城市更新运动与内城改造》,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单霁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

李路路:《论单位制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李路路:《单位制的变迁与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1期。

马卫红、桂勇:《从控制到治理:社会转型与城市基层组织框架的变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的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中国社会学》1993年第二卷。

杨荣:《北京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边燕杰、李路路、李煜、郝大海:《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毛子丹、柴彦威:《中国城市单位社区治理模式转型路径及其未来趋势:以北京市毛纺南社区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3期。

张纯、柴彦威、陈零及:《从单位社区到城市社区的演替:北京同仁堂的案例》,《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第5期。

朱建刚:《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对一个街区权力结构的分析》,《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4期。

卢汉龙:《单位与社区: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组织重建》,《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