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党史学者论坛 第二辑图书
[内容简介] 《青年党史学者论坛》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青年教师为主,并邀请校外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参加研讨,由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担任评论人,为中共党史青年学者架设的一个制度化的学术交流平台。本辑围绕“中共史学家研究前沿”“中共新闻史研究前沿”“抗战时期根据地研究前沿”“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前沿”“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前沿”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中不乏新论题与新观点,反映了目前学界在党史研究领域的机新进展。
相关信息
后记
工作坊专刊学术指导委员会
文前彩插
工作坊专刊编辑委员会
第六期 中共史学家研究前沿
胡乔木与中共党史研究*
一 胡乔木的党史研究理论
1.关于党史研究的特点:强调其战斗性和科学性
2.关于党史研究的功能:强调其政治功能
3.关于党史研究的对象:指出党史研究的对象应有一定的范围
4.关于党史研究的内容:指出应适当扩大党史研究的内容
二 胡乔木党史研究的原则
1.历史主义的原则
2.“既要实事求是,也要顾全大局”的原则
三 胡乔木党史研究的方法
1.历史分析法
2.“四面八方”法
3.普遍联系法
4.辩证思维法
5.纵横比较法
6.科学区分法
胡绳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一 早年研究近代史的概况
二 “三次革命高潮”的提出
三 胡绳晚年的近代史论述
陈伯达与延安时期党史学范式的转型*
一 毛著代史的开创:《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二 路线斗争史观的确立:《内战时期的反革命与革命》
三 陈伯达与党史学新范式的关系
龚育之与中共党史研究*
一 学界龚育之研究现状
二 龚育之的中共党史研究
1.龚育之的生平和经历
2.龚育之的中共党史研究
3.龚育之党史研究的特色和风格
三 龚育之研究的心得与展望
第七期 中共新闻史研究前沿
运动式新闻与新闻事件研读
一 运动中的媒体与媒体中的运动
二 毛泽东与大公报:角色与转换
三 报纸的报魂:专业至上还是工具优先?
四 新闻事件:镜像的呈现抑或是非的研判?
中共新闻史研究史料资源的比较讨论
一 舆论纷纷:民众心理与民众行为
1.畏战求安心态
2.漠然无谓心态
3.恐美、崇美与亲美心态
二 谣言蜂起:民众恐慌的逻辑
1.谣言
2.恐慌
3.逻辑
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起源*
一 关于政治学范式的输入
二 哲学范式的出现及影响
三 为什么是哲学范式?
四 关于新闻工作的劳动属性与专业性
五 新闻理论研究的困境及范式危机
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反修学术批判事件始末
一 反修学术批判的发动
二 反修学术批判的运作和内容
三 反修学术批判的甄别平反
第八期 革命堡垒内部的革命:抗战时期根据地研究前沿
封闭的村庄:1940~1944年晋西北救国公粮之征收*
一 装“马铃薯”的袋子:村庄与征税
二 “数字分配”与“分数征收”:封闭的村庄
三 调查与评议:村庄内部的战斗
四 减租与公粮:从替代到策略工具
乡土规则与华北革命根据地的参军动员*
一 基层干部对政治动员的困惑
二 动员对象的选择
三 现实的物质利益
四 人情和面子
五 苦难背后的激情
六 结论
农民劳动互助何以成为可能——根据地变工运动中的农民与党*
一 农民变工的起源
二 变工队的建立
三 危机的出现
四 变工队的制度化
五 结论
第九期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前沿
从“宝塔式”到“纺锤形”:土改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动*
一 东北、华北老区中农化日趋普遍
二 新区土改后新中农的迅速崛起
三 新中农的经济地位及思想倾向
四 农村社会结构从“宝塔式”变为“纺锤形”
国外学者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社会史
一 国外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开启和初步发展(1950~1970年代末)
二 国外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蓬勃发展(1980~1990年代末)
三 21世纪以来国外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繁荣
四 评析
1949~1965年农民进城与社会管理*
一 农民进城的四重奏
1.灾荒饥荒与农民进城
2.工农生活差异与农民进城
3.工业建设与农民进城
4.干部行为与农民进城
二 社会管理二元化的逐步形成
三 反思与启示
第十期 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前沿
中共党建首要难题之成因及解决路径
一
二
三
四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初步成型
一 扎根延安,学习奠基——从瓦窑堡会议到六届六中全会
二 延安整风——三大报告
三 总结历史经验,形成历史问题决议
四 学习蔚然成风,培养大批干部
五 历史教训
新时期以来国外“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的特点
一 选题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
二 注重理论框架的运用与建构
三 采用跨学科、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四 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