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图书
Migrant workers: social distance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内容简介] 西方社会学家在使用社会距离测量种族、职业阶层与群体关系的时候,已经构建了多种有趣的理论模型。很久以来,很少有中国学者将这一独特的分析工具用来解释中国社会中的阶层与群体关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在城市,农民工的比例不断增加,他们与市民的关系正经历着竞争、冲突、融合与同化的社会适应过程。如何恰当地描述和解释这一过程是一个很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情。本书尝试借鉴西方社会距离理论与方法,对农民工与市民的关系状况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制度制度经济学分析,或许是一种社会距离研究与制度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中国尝试。
相关信息
致谢
前言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综述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社会距离的研究状况
(一)欧洲早期社会学对社会距离的研究
1.塔尔德的社会距离观点
2.迪尔凯姆的社会距离理论
3.马克斯·韦伯的地位团体理论
4.齐美尔的社会距离理论
(二)美国社会学关于社会距离的研究
1.帕克的社会距离观点
2.博格达斯及其社会距离量表
3.布劳对地位距离的研究
4.劳曼对职业社会距离的研究
5.古拉豪恩和卢米斯的比较研究
6.肯劳奇对种族关系的研究
7.帕基尼尼和摩根对社会距离的研究
8.社群隔离研究
(三)中国社会学对社会距离的研究
1.吴泽霖对社会距离的研究
2.李强对农民工与市民关系的研究
3.孙久霞对族群关系的研究
三 制度主义与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研究
(一)制度的定义、构成
(二)制度的功能与结构
(三)制度的心理基础
(四)制度与文化
(五)制度与社会地位
(六)制度的起源与变迁
(七)技术与制度
(八)制度与博弈
(九)交易费用理论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调查活动
一 理论框架与研究变量
二 研究假设
(一)制度假设
(二)地位差距假设
(三)空间隔离假设
(四)交往频率假设
(五)秩序假设
三 社会距离的操作定义与指标体系
(一)主要概念及其操作定义
1.社会距离、主观距离、行为距离(或交往距离)
2.社会距离的操作定义
(二)社会距离的指标体系
四 调查活动与样本特征
(一)研究方式与样本
(二)问卷设计与主要调查指标
(三)抽样方案
(四)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五)资料分析方法与分析工具
(六)样本特征
五 本书的创新
六 本书的章节安排
第一章 社会距离的统计描述
第一节 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类型
一 社会距离的总体类型
二 主观距离的类型
三 交往距离的类型
第二节 农民工与市民的主观距离
一 信任程度
二 理解程度
三 阶层交往意愿
四 情感倾向
五 交往意愿
六 阶层意识
七 交往感觉
八 声望评价
第三节 农民工与市民的交往距离
一 语言沟通
(一)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语言交流
(二)农民工与房东和同事的语言沟通
二 娱乐参与
(一)农民工与市民同事的娱乐
(二)农民工与居住区市民的娱乐
三 朋友关系
四 私域交往
五 社会支持
(一)市民对农民工的经济支持
(二)市民对农民工的信息支持
第四节 农民工与市民的通婚意愿
一 关于通婚的研究状况
(一)西方学者对通婚的研究
(二)中国学者对农民工与市民通婚的研究
二 农民工的家庭状况
三 市民对农民工的婚姻接纳程度
四 农民工与市民的通婚意愿
(一)农民工的通婚意愿
(二)市民的婚姻意愿
第五节 农民工与市民同事的社会距离
一 博格达斯量表的测量结果
二 同事社会距离
三 同事社会距离的类型
(一)总体关系类型
(二)在私营企业工作的农民工的同事社会距离类型
四 单位内部的社会距离
第六节 农民工的邻里社会距离
一 农民工的居住状况
二 租房户与房东的距离等级
三 房东与农民工租房户的主观距离
四 房东与农民工的交往距离
(一)房东对租房户的经济支持与就业支持
(二)农民工的社区参与
第二章 社会距离的地位分析
第一节 制度、文化、地位与社会距离
一 地位—距离理论模型
二 中国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地位格局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经济地位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一 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1.市民样本的基本特征
2.农民工样本的基本特征
(二)农民工的职业地位
二 社会经济地位假设的检验
(一)经济地位对主观社会距离的影响
1.经济地位对信任程度的影响
2.经济地位对阶层交往意愿的影响
3.收入水平与交往意愿
(二)经济地位对交往距离的影响
1.收入水平与语言沟通频率的相关性
2.收入水平与娱乐频率的相关性
3.收入水平与私域交往
4.收入水平与市民对农民工租房户的支持频率的相关性
(三)经济地位对同事社会距离的影响
(四)经济地位对农民工与市民婚姻意愿的影响
三 讨论与政策建议
(一)对假设的讨论
(二)提高农民工经济地位的政策建议
第三章 社会距离的文化分析
第一节 农民工与市民文化的差异
一 文化的定义与构成
二 文化对交往的影响
三 农民工文化与市民文化的差异性
第二节 文化差异与社会距离的相关性
一 文化差异与社会距离的关系
二 文化差异对主观距离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阶层交往意愿的影响
(二)文化差异对婚姻意愿的影响
三 文化差异对交往距离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娱乐参与的影响
(二)文化差异对农民工语言沟通频率的影响
(三)文化差异对朋友关系的建立和私域交往的影响
第三节 文化、距离与制度变迁
一 文化、制度与社会距离
(一)文化与制度
(二)制度与距离
二 文化对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影响
三 文化、制度均衡与非均衡
第四章 非正式制度与社会距离
第一节 非正式制度与社会距离
一 非正式制度
二 作为非正式制度的观念与社会距离的关系
第二节 非正式制度的统计描述
一 市民对农民工的态度
二 政策意愿——制度合理性评价
三 市民对农民工的态度与社会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一)自变量与因变量的介绍
(二)市民态度与主观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三)市民的态度与交往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制度评价与社会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一 农民工的制度评价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二 市民的制度合理性评价与社会距离的相关性
三 文化差异与制度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空间隔离与社会距离
第一节 农民工与市民的隔离状况
一 农民工的聚居现象
二 农民工的集中化就业
第二节 空间隔离与社会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一 职业隔离与社会距离
二 居住隔离与社会距离
第三节 文化差异与空间隔离的关系
一 文化程度与居住隔离的相关性
二 文化差异与职业隔离的相关性
第六章 交往频率与主观距离
第一节 交往频率与心理距离的相互影响
一 信任与交往行为的相关性
二 情感倾向与交往行为的相关性
三 理解程度与交往行为的相关性
四 娱乐行为与主观距离的相关性
五 朋友数量与主观距离的相关性
六 私人领域的交往与主观距离的相关性
七 社会支持与主观距离的相关性
第二节 交往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一 娱乐行为与其他交往行为的相关性
二 交往朋友数量与其他交往行为的相关性
三 就业支持与其他交往行为的相关性
第三节 主观距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一 信任、情感和理解之间的相关性
二 情感、信任、理解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三 理解、信任和情感之间的相关性
第七章 制度、距离与冲突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对社会冲突的研究
一 科塞的冲突理论
二 达伦道夫的冲突理论
三 柯林斯的冲突理论
四 制度主义学者对冲突的研究
第二节 农民工与市民的冲突描述
一 冲突的形式
(一)交易性冲突
(二)非交易性冲突
二 冲突的程度
第三节 农民工与市民冲突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地位差异对冲突的影响
二 文化差异对冲突的影响
三 社会距离与社会冲突
1.主观距离与社会冲突的关系
2.交往距离与社会冲突的关系
第四节 农民工与市民冲突的性质与功能
一 农民工与市民冲突的功能分析
(一)农民工与市民的冲突对社会融合的作用
(二)农民工与市民的冲突有利于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
(三)农民工与市民的冲突的社会功能
二 农民工与市民冲突的性质
第五节 农民工与市民冲突的预防与处置
一 加快制度创新步伐
二 加快和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水平
三 重视单位制的社会价值
四 改革城市社区管理办法
五 预防、打击农村流动人口违法犯罪行为
六 建立冲突预警机制
七 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
第八章 社会距离与农民工组织化
第一节 农民工组织化的意义与研究状况
一 农民工组织化的定义与意义
(一)农民工组织化的定义
(二)农民工组织化的意义
1.提供情感需求
2.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农民工的组织化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 研究状况
第二节 农民工的组织化状况
一 农民工参与工会组织
二 农民工参与党、团组织活动
三 农民工参与同乡会状况
四 农民工参与宗教组织状况
五 农民工参与非法组织
第三节 农民工组织参与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农民工缺乏组织意识
二 农民工的经济地位差异的影响
三 社会距离、社会冲突对组织化的影响
四 农民工的安全感和安全程度的影响
五 制度供给不足
第四节 农民工组织化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
一 农民工组织化的制度分析
二 建立健全农民工组织的有关法律制度的思考
三 继续发挥单位和社区的作用
四 做好农民工的安居工程
五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第九章 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治安参与与社会距离
第一节 农民工的政治地位
一 政治地位、政治参与与治安参与
二 农民工政治地位的重要性
(一)农民工政治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他们保护自身权益
(二)影响政策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农民工政治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工与市民的融合
三 农民工的政治地位缺失
第二节 社会距离与治安参与的关系
一 农民工的治安参与状况
(一)农民工的治安参与意识
(二)农民工的治安参与行为
二 社会距离与农民工治安参与的关系
第三节 政治地位缺失的制度分析
一 对《公务员法》的探讨
(一)录用条件限制了农民工报考公务员
(二)公务员的招录范围,基本上将大部分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农民工排除在公务员之外
二 对《立法法》的探讨
三 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探讨
四 制度、政治参与与社会距离
第四节 加快政治融合的政策建议
一 完善相关法律
二 推行“陪审团”制度
第十章 社会距离、社会安全与公共安全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社会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内涵
二 社会距离与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的关系
(一)社会距离与社会安全
(二)社会距离与公共安全
(三)社会安全与公共安全
三 变量与指标
第二节 农民工的社会安全状况
一 农民工的社会安全状况
二 农民工的公共安全状况
第三节 社会距离、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的相互关系
一 农民工的社会安全与社会距离
二 农民工的安全感与社会距离
三 社会安全与公共安全
四 农民工公共安全内部因素的相关性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制度结构失调与制度创新
一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的均衡
二 正式制度内部和正式制度与实施机制的均衡
三 非正式制度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均衡
第二节 制度的功能与非合作间接博弈
一 制度的功能分析
二 非合作间接博弈
(一)博弈理论的研究状况
(二)博弈的三种形态
(三)间接博弈与制度创新
第三节 技术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一 技术与制度的关系
二 制度创新中的技术问题
第十二章 单位制、社区制与农民工政策
第一节 单位制与社区制的内涵及其演变
一 单位制的定义、特征、功能
二 单位制向社区制的演变及其对城市管理体制的影响
第二节 社区制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的局限性
一 社区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的价值
二 社区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的局限性
(一)农民工问题的内容及其实质
(二)社区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的局限性
三 重提单位制
第十三章 社会距离与户籍制度改革
第一节 户籍制度的内涵、分析框架与阶段性划分
第二节 户籍制度的功能演变与结构分化
一 第一阶段(1949~1957年):户籍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
(一)发展重工业政策制定的特殊环境
(二)发展重工业战略的设计理念
(三)户籍制度功能及其演变
二 第二阶段(1958~1977年):严格控制人口流动与治安功能的过度强化
(一)重工业发展战略与各项制度安排
(二)第二阶段户籍制度的功能演变
三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一)第三阶段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
1.小规模调整:增加流动途径和扩大流动范围
2.户籍政策的每一步改革都与就业政策的改革密不可分
3.1984年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具有很高的政策价值
4.户籍制度改革转向地方
5.国务院参与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与小城镇改革结合起来
(二)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其他制度改革滞后是户籍制度改革顺利完成的障碍之一
2.户籍制度改革本身不彻底
第三节 户籍身份与社会融合:描述与相关分析
一 身份制与市民的代际划分
二 户籍身份与社会距离的关系
第四节 户籍制度的合理性评价与社会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一 户籍制度的合理性评价
二 户籍制度的合理性评价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三 户籍制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第五节 户籍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 身份证“一卡通”信息平台的建立
(一)建立身份证“一卡通”信息平台,开发利用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智能卡功能
(二)人口信息网络平台与组织体系创新
(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信息法》
二 成立临时机构
三 修改《宪法》,恢复公民迁徙自由权
四 剥离户籍制度所担负的社会功能
第十四章 社会距离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第一节 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劳动时间太长
二 休息时间较少
三 地位流动机会少,待遇低
四 享受福利待遇状况
五 农民工被排除在保障体系之外
六 农村保障体制已经过时
七 社会保障经费问题
八 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
九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仍未理顺
第二节 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形成的原因
一 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
二 心理原因
(一)立法者的轻视心理
(二)城市市民的歧视心理
(三)农民工保险意识差
三 用人单位积极性不高
四 政府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中责任不清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 保障制度与社会距离的关系
二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
三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
四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对当前学术界提出建议的评价
(二)本书的建议
第十五章 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第二节 土地制度的沿革及功能变化
一 第一阶段土地制度的沿革(1949~1956年)
二 第二阶段的人民公社时期的土地制度(1957~1978年)
三 第三阶段的土地制度(1978年至今)
第三节 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状况
一 土地所有权与土地流转问题
二 小块经营
三 保障功能弱化
四 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
第四节 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与政策建议
一 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所导致的社会问题
二 农村土地制度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与原则
(一)农村土地改革的目的
1.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生活质量
2.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益
3.促进离乡农民工市民化和城市化
(二)农村土地改革的原则
1.社会稳定原则
2.农民自愿原则
3.身份与土地相分离原则
四 关于三种所有制的讨论
(一)土地国有化讨论
(二)土地私有化的讨论
(三)关于集体土地所有制的讨论
四 关于四种改革模式的讨论
(一)山东平度市的两田制
(二)北京顺义的竞价承包
(三)山西吕梁地区的“四荒”所有权拍卖
(四)广东南海的土地股份合作制
五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中、长期规划建议
第十六章 结论:距离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状况及制度的影响
一 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状况与类型
二 制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机制
(一)接触频率与心理距离相互影响
(二)经济地位差距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三)文化差距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四)空间隔离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五)制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距离的功能及其对秩序的影响
一 对社会距离的本质认识
二 社会距离的影响
第三节 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发展趋势:以北京市为例
一 社会距离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一)市民对农民工的总体态度变化
(二)相互理解程度
(三)交往感觉
(五)同事关系
二 影响社会距离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积极因素的影响
1.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社会距离的变化
2.政策调整因素是导致社会距离变化的重要因素
(二)消极因素的影响
第四节 促进社会融合的制度创新
一 制度变迁的失调与“非合作间接博弈”
二 社区制与单位制
三 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
四 本书的局限性
Bogardus,E.S.,Measuring Social Distance,
Edward O.Laumann,James M.Beshers,Social Distance:A Network Approach,
Robert E.Park and Ernest W.Burgess,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
Andrew G.Walder:《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传统主义》,龚小夏泽,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6。
D.C.诺思:《制度变迁的理论纲要》,《中国社会科学辑刊》(香港)1995年夏季卷。
D.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D.C.诺思、R.P.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历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89。
D.菲尼:《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L.E.戴维斯、D.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M.A.拉曼纳、A.尼雷德门:《婚姻与家庭》,李绍荣、蔡文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5。
R.E.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宋俊岭译,华夏出版社,1987。
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反思与重构》,《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
威廉·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王晓毅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同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艾春岐:《关注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经济要参》2004年第61期。
白南生、何宇鹏:《回乡,还是进城》,李培林主编《农民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蔡昉:《论就业在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中的优先地位》,《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5期。
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蔡禾:《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曹景椿:《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进程》,《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
陈刚、王东岩:《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管理信息系统》,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陈美球:《农民工社保时机成熟了吗》,《中国改革》2003年第7期。
陈剩勇:《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浙江的实践与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陈贤寿:《武汉市流动人口家庭化分析及对策思考》,《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5期。
陈宗海:《我国现行户籍制度评析》,《改革导报》1995年第6期。
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程玉申、周敏:《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邓大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动研究》,《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10期。
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3期。
窦玉沛等:《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段娟、曾菊新:《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的障碍及其排除对策》,《农业经济》2004年第3期。
樊小钢:《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4期。
樊小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最大障碍》,《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1期。
范小玉、且淑芬:《我国农村劳动力及转移状况分析》,中国统计信息网,2002年第4期。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风笑天:《城市在职青年的婚姻期望与婚姻实践》,《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
风笑天:《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符泰光等:《海南现代经济发展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高金登:《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辜胜阻、成德宁:《户籍制度改革与人口城镇化》,《经济经纬》1998年第1期。
辜胜阻、简新华:《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国务院扶贫办、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农村扶贫联合调查报告》,“21世纪初中国扶贫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黄瑞芹:《农民工进城就业歧视政策的外部性分析》,《经济师》2002年第12期。
江夏:《去年劳动力外出就业超过9400万人》,2003年1月16日《人民日报》。
姜微等:《上海,为农民工投保的启示》,《半月谈》2004年第4期。
揭爱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空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5期。
景天魁:《探索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结构》,《现代化研究》(台湾),第十四卷,1998年第4期。
柯兰君等:《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里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蓝春娣:《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黎元生:《农村土地市场发育滞缓的原因与对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福州)》1999年第4期。
李程骅:《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城市住宅空间的社会学思考》,《社会学》2003年第7期。
李汉林、李路路:《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李汉林、渠敬东:《制度规范行为——关于单位的研究与思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李路路:《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家》,《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6期。
李路路:《向城市移民——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李培林:《新时期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年第5期,第46~48页。
李强:《关于“农民工”家庭模式问题的研究》,《浙江学刊》1996年第1期。
李强:《户籍分层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
李强:《民工无保障,市民不安全》,《改革内参》2001年第3期。
李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困境与出路》,中国农村研究网,www.ccrs.org.cn,2003。
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鹭江出版社,2000。
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李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李强、唐状:《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
李迎生:《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
李迎生:《论我国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与现阶段的政策选择》,《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李雨适:《美国社会学者有关社区归属感的讨论》,国外社会学,1995。
梁茂春:《什么因素影响族际通婚——社会学研究视角述评》,《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刘畅:《制度排斥与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制度》2003年第9期。
刘芳:《近年来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综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刘福垣:《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方向》,《红旗文稿》2003年第15期。
刘海波、吴静:《天凉好个秋:一个非经济人对经济的困惑》,1999年10月22日《经济学消息报》。
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卢汉龙:《单位与社区: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组织重建》,《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卢汉龙:《中国城市治理的模式》,《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陆学艺:《三农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罗遐、夏淑梅:《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
马小勇:《理性农民所面临的制度约束及其改革》,《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7期。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城市处社区建设课题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导论》,1999。
牧野、郑衡:《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追溯及展望》,《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5年第3期。
穆怀中、陈德君:《社会保障概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潘乃谷、马戎:《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潘允康、关颖:《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感》,《社会学研究》1996年年第3期。
彭庆恩:《关系资本和地位获得》,《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彭穗宁:《市民的再社会化:由单位人、新单位人到社区人》,《天府新论》1997年第6期。
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乔庆梅:《失业保障产品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丘海雄:《社区归属感》,《中山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桑德岁·斯奇巴尼:《婚姻家庭和遗产继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石人炳:《婚姻挤压和婚姻梯度对湖北省初婚市场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司马俊莲:《农民工社会保障障碍及对策分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宋林飞:《城市移民的文化矛盾与社会安全》,《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宋林飞:《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宋晓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苏振芳:《社会保障概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
孙九霞:《广东外来人口对粤文化的吸纳与整合》,《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孙小民:《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短期与长期选择》,《唐都学刊》1999年第4期。
唐钧:《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唐鸣:《民族文化差异与民族矛盾——论我国现阶段民族矛盾的文化原因》,《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田雪原:《加速推进人口管理信息化》,2001年10月10日《经济参考报》。
汪国华:《城市农民工婚姻家庭的再造》,《南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汪来杰:《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障碍及对策》,《经济师》2005年第2期。
王春光:《当前中国职业流动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2期。
王春光:《社会流动与社会重构——京城“浙江村”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市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王春光、孙晖:《中国城市化之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王汉生、刘世定等:《“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王梦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2004年3月16日《中国经济时报》。
王培刚、庞荣:《都市农民工家庭化流动的社会效应及其对策初探》,《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王玉玫:《建立健全城镇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吴克荣:《户籍最终要走向自由迁移》,《改革内参》2000年第6期。
吴巍:《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参与不足的原因以及对策》,《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吴云霞:《论户籍制度的梯度化改革》,《社会科学》1999年第10期。
武中哲:《“单位制”变革与城市社会成员的贫富分化》,《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夏国锋、陆继锋:《关于农民工文化生活及其科层化现象的典型调查》,《农业经济》2006年第1期。
夏建中:《中国公民社会的先声——以业主委员会为例》,《文史哲》2003年第3期。
肖行:《我国社会保障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10期。
谢苗诺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蔡俊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徐苏林、左鹏:《两位博士的对话关于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北京观察》2001年第3期。
徐熙元:《现代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徐志昊:《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城市适应性——对福州市五区132户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课题组:《对国家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的建议》,《经济要参》2004年第60期。
杨立雄:《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社会》2003年第9期。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姚洋:《农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世纪中国网站,2002年4月22日。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2年第2期。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商务印书馆,2001。
余红、刘欣:《单位与代际地位流动:单位制在衰落吗?》,《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
余红、刘欣:《地位取得研究及其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曾曦:《农民工进城带来家庭嬗变》,《乡镇论坛》2004年第6期。
曾曦:《农民工进城让农村家庭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改革》2004年第6期。
张德元:《实行土地国有化,赋予农民永佃权》,中国农村研究网,2002年第8期。
张平、林梓:《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6期。
张启春:《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江汉论坛》2003年第4期。
张曙光、赵农:《决策权的配置与决策权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年第1期。
张英红:《二元户籍制:半个世纪的“城乡冷战”》,2004年4月29日《西部发展报》。
张哲:《我省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2002年10月14日《陕西日报》。
张志浩:《关于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4期。
赵曼、刘恒庆:《社会保障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赵人伟:《关于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思考》,《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0期。
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和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
郑功成:《应当分层分类保障农民工的权益》,2001年11月29日《经济日报》。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郑杭生:《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年第5期。
郑品石:《户籍制度近期不宜改》,2001年6月8日《经济学消息报》。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周倩:《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探析》,《律师世界》2003年第5期。
周庆智:《文化差异:对现存民族关系的一种评估》,《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6期。
周亦桥:《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周智:《青年流动人口的性问题及其疏导》,《青年研究》1994年第10期。
朱建刚:《城市社区建设:在实践中的反思理论》,《北京社会科学(增刊)》,1999。
朱力:《从流动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看城市适应》,《河海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学林出版社,1999。
邹东涛:《文化冲突、文化整合与中国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第6期。
简 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本书所收录的各项研究成果正是在中国社会治理创新背景所展开的,包括对社会治理的基本认识、政府社会治理体制的研究、城乡社会管理问题矛盾分析、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抗争政治及其治理转型、中国农民抗争的分析等,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对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创新大有裨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
简 介:本书以“自雇佣的个体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融合、社会关系融合、制度融合、心理融合以及社区融合五个层面,考察了自雇佣者群体的社会融合状况,划分出农民工群体城市社会融合的低度、中度、高度三个发展阶段。提出了制订未来30年改革农民工体制的总体规划、分群体分阶段地逐步改革农民工体制、着手从社区试点逐步推动农民工实现城市社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3月
|
简 介:本书在描述乡城移民家庭城市融入状况的基础上,考察了制度环境、迁移意愿及方式与乡城移民家庭城市融入的关联;提出移民家庭的城市融入水平相对较高,且呈现进城时间的阶段性差异和进城地点的区域性差异,土地、城市住房等制度性因素,及家庭迁移意愿、迁移方式等主体性因素影响了移民家庭的城市融入状态。
作者:
胡书芝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