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4

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ichuan (2016)

SSAPID:101-6663-0215-08
ISBN:978-7-5097-8888-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15年和2014年四川省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生态建设投入和成效进行系统地评估,对2016年四川生态保护与建设几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如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治理机制形成双刃剑等进行了展望,并用12个专题较为深入地为读者展现四川生态保护与建设中新技术运用、模式创新、实践探索三个方面的前沿性信息,为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者提供了思路与经验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四川蓝皮书
编 辑:高振华;张丽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皮书数据库

 摘要

 主编简介

 Abstract

 Contents

 Ⅰ 总报告

  B.1 四川生态建设基本态势

   一 四川生态建设总体概况

    (一)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二)生态系统调节能力

    (三)生态支撑功能

    (四)生态文明功能

    (五)四川生态建设的压力

    (六)政策与法律法规制定

    (七)生态工程实施

    (八)环保产业发展

    (九)科技支撑

    (十)保护机制创新

   二 四川省生态建设的“状态”、“压力”和“回应”分析

    (一)四川省生态建设的状态

     1.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1)饮用水

      (2)森林

      (3)草原

      (4)湿地

      (5)生物药材等林副产品

      (6)野生动植物

     2.生态系统调节能力

      (1)空气质量*

      (2)水土保持

      (3)垃圾分解

      (4)洪水调节

     3.生态支撑功能

      (1)固碳

      (2)土壤质量

      (3)生物地化循环

     4.生态文明功能

      (1)生态旅游景观价值

      (2)传统生态文化传承

      (3)自然资源利用冲突与社会公众自然保护意识

    (二)四川省生态建设的压力

     1.自然压力

      (1)地震

      (2)气温、降雨与森林火灾

      (3)暴雨与地质灾害

      (4)干旱

      (5)沙尘暴

     2.人为压力

      (1)人口变化

     2.工业布局*

    (三)四川生态建设的回应

     1.制度建设、政策与法律法规制定

      (1)政策、制度

      (2)法律法规

     2.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

      (1)天然林保护工程

      (2)退耕还林工程

      (3)沙化、石漠化治理工程

      (4)湿地恢复保护工程

      (5)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6)退牧还草工程

     3.减轻现有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环境教育

     5.生态建设科研与保护模式创新

   三 四川生态建设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一)存在问题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经济建设任务繁重

     2.经济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制约生态保护与建设

     3.生态功能区与贫困区域高度重合

     4.跨区域管理中各方利益协调难度大

     5.部门之间存在管理职能分割与交叉矛盾

     6.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区的威胁加重

     7.生态治理的市场化、社会化培育程度低,生态保护与建设动力不足

     8.科技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不够

    (二)2016年展望

     1.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不断创新

     2.精准扶贫热潮中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

     3.污染信息披露机制加强,社会参与环境治理形成双刃剑

     4.观赏与药用植物引领植物保护模式创新

 Ⅱ 新技术应用篇

  B.2 新技术广泛应用的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调查

   一 关键技术问题

    (一)野生大熊猫保护支撑技术

     1.缺乏区域性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测算方法

     2.缺乏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体系和科学方法

     3.缺乏野生大熊猫干扰因子影响机理研究

    (二)野生大熊猫保护应用技术

     1.损毁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技术

     2.野生大熊猫遗传交流走廊构建技术

     3.野生大熊猫生态监测技术

     4.野生大熊猫保护红线划分技术

     5.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

   二 大熊猫调查主要应用的新技术

    (一)野生大熊猫保护支撑技术方面

    (二)野生大熊猫保护应用技术方面

   三 野生大熊猫种群分布和数量

   四 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和面积

   五 大熊猫栖息地质量

   六 大熊猫栖息地内的人为干扰因子

   七 野生大熊猫面临的主要威胁

   八 野生大熊猫保护建议

  B.3 四川山地生态治理理念与技术应用

   一 四川山地生态系统重要性及治理的战略意义

    (一)四川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1.山地生态系统是天府文明发育的重要庇护

     2.山地生态系统是四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3.山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强、易遭破坏、治理难度大

    (二)四川山地生态治理的战略意义

     1.四川山地生态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赋予的历史使命

     2.山地生态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3.四川山地生态治理是四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诉求

     4.四川山地生态治理关乎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

   二 四川山地生态治理的主要实践

    (一)山地灾害治理

    (二)山地防洪治理

    (三)坡耕地生态环境治理

    (四)天然林区生态治理

    (五)物种退化治理

    (六)湿地治理

    (七)沙化治理

    (八)石漠化治理

    (九)地震灾后生态治理

    (十)日本治山技术四川试点

   三 四川山地生态治理的理念与技术

    (一)四川山地生态治理理念

     1.综合治理

     2.部门共治

     3.社会参与

     4.尊重自然

     5.以人为本

    (二)四川山地生态治理技术

     1.林业治山的由来与定义

     2.林业治山的核心理念

     3.林业治山技术模式

     4.林业治山的普及推广价值

     5.林业治山的社会学启示

   四 四川山地生态治理重大事件(2015)

    1.《新环保法》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

    2.《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3.四川启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4.若尔盖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100名录》*

    5.“四川岩溶区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应用技术研究”重大成果通过鉴定*

    6.松材线虫生物疫区扩展

    7.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主题论坛举行*

    8.林业治山政策研讨会

    9.四川省与丹麦王国签署土地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研究合作谅解备忘录*

    10.第一届海峡两岸湿地保护交流研讨会召开*

   五 四川山地生态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

    (二)四川山地生态治理的本土挑战

     1.“山”

     2.“水”

     3.“林”

     4.“田”

     5.“湖”

     6.“物”

     7.“人”

   六 四川山区生态治理2016年展望

    (一)山地生态治理必将成为四川贯彻绿色理念的重大使命

    (二)“绿化全川”理念将引领城乡绿化全域提档升级

    (三)生态红线制度必将更加完善并助推生态治理提速

    (四)污染治理将真正上升到人民健康安全的认识高度

  B.4 四川川西北防沙治沙

   一 四川西北部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沙化治理范围窄、规模小,川西北高寒沙地分布广而零星,不能满足指导生产的需要

    2.治沙乔灌木材料匮乏

    3.沙地土壤瘠薄,不适宜植物生长

    4.模式单一,恢复群落稳定性差

   二 目前川西北防沙治沙研究的目标、方法

    1.研究目标

    2.研究方法

     (1)重点研究区域法及重点区域的样带设置法

     (2)植物材料的筛选试验设计

     (3)植物群落特征调查

     (4)沙化特征调查及判别方法

      ①沙化土地技术指标

     (5)土壤特征与样品采集、分析方法

     (6)模糊聚类分区方法

     (7)植物固沙效果测定方法

      ①风速测定

      ②沙尘测定

      ③植物群落特征

     (8)植物群落特征分析方法

   三 四川省西北部防沙治沙总体策略

    1.流动沙地林草植被恢复应“固沙措施先行,以灌为主、灌草结合”

    2.固定半固定沙地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应“以草为主、草灌结合”

    3.露沙地林草植被恢复应“预防为主,补草补肥”

   四 四川省西北部防沙治沙恢复模式与技术措施

    1.流动沙地治理模式

    2.固定、半固定沙地治理模式

    3.露沙地治理模式

   五 四川西北部防沙治沙现行治理模式成效评价

    1.流动沙地治理模式成效分析

    2.固定半固定沙地治理模式成效分析

    3.露沙地治理模式成效分析

  B.5 四川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与价值评价

   一 生态系统概述

    (一)生态系统

    (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水源涵养

     2.保育土壤

     3.固碳释氧

     4.净化大气环境

     5.调节气候

     6.生物多样性

     7.防风固沙

     8.医疗保健价值

   二 四川森林植被概况

   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价方法

   四 四川森林水源涵养能力与价值评估

    (一)水源涵养能力

    (二)价值评估

  B.6 四川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一 四川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现状

   二 四川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目标

   三 指标体系的构建

    1.构建思路

    2.构建原则

    3.指标选择

    4.指标目标值的确定

    5.指标权重的确定

    6.试测算与评估

   三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优先活动

    1.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监测工作机制

    2.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信息共享机制

    3.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动态监测和评估

    4.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分解和责任考核

  B.7 四川生态红线(警示线)的划定

   一 生态红线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生态红线研究与实务

    (二)生态红线认知和应用存在的困境

   二 生态红线落地困难的新思路

    (一)对生态红线概念的新认识

    (二)生态红线空间特征

     1.分异性

     2.双向警示性

     3.异质互补性

     4.尺度效应特性

     5.制度性

    (三)对生态红线适用领域的再扩展

    (四)对生态红线再定义

   三 生态红线划定方法

    (一)划定思路

    (二)划定原则

    (三)主要任务

    (四)主要技术路线和方法

   四 生态红线——警示线的划定技术

    (一)第一层:区域生态红线——区域发展方向指导性警示线

    (二)第二层:景观生态红线——景观格局控制性警示线

    (三)第三层:斑块生态红线——斑块管控性警示线

    (四)第四层:细胞生态红线——单元治理性警示线

   五 生态红线警示线的具体划定方法步骤

    (一)明确区域对象空间与时间

     1.明确区域对象及其空间等级尺度

     2.明确时间阶段

    (二)调查列出生态问题清单

     1.问题清单

     2.问题尺度化-过滤化

     3.问题严重性级别化-强度化

    (三)生态红线警示线的空间雏形

     1.问题空间化——红线概念雏形

    (四)红线维护成本与维护平衡初步评估

     1.红线雏形维护(多元)成本评估

     2.红线维护效益价值评估

     3.红线维护支撑力评价

     4.本区域红线维护平衡评估

    (五)生态红线警示线的最后划定

    (六)区域生态红线警示线的管理维护协调政策制定

     1.红线政策

     2.红线调整

 Ⅲ 模式创新篇

  B.8 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旅游的创新发展

   一 四川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新机遇

    (一)经济新常态下转型调结构给生态旅游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二)“互联网+”国家行动重构生态旅游新格局

    (三)通江达海战略阶段成果优化旅游时空距离

    (四)四川外交地位再提升推动“入境旅游”提速

    (五)国民生态旅游需求增长保持强劲势头

    (六)四川生态旅游自然资本显著优化

   二 四川生态旅游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理念创新,引领旅游发展全面升级

    (二)体制机制创新,激活旅游系统内生动力

    (三)融资模式创新,驱动旅游发展资本聚变

    (四)产品融合创新,引燃旅游业态爆发

    (五)孵化平台创新,提升旅游市场主体地位

   三 2015年四川生态旅游发展相关大事记

    1.成都荣登世界旅游胜地榜*

    2.PATA-乐山山地旅游示范基地揭牌**

    3.旅游业纳入四川“互联网+”重点工作

    4.四川省首届生态旅游博览会召开

    5.“厕所革命”四川行动启动

    6.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在成都举行*

    7.中国(四川)首届森林康养年会召开*

    8.“行南丝绸之路·游大熊猫家乡——欧洲熊猫粉丝四川探亲之旅”*成功举办

    9.四川首个旅游商品溯源平台亮相义乌旅博会*

    10.全国森林疗养国际理念推广会在成都召开

    11.四川评出“首批森林氧吧”

   四 2015年四川生态旅游发展态势

    (一)四川旅游市场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二)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支柱地位全面巩固

    (三)四川已成为旅游产业投资热土

    (四)四川生态旅游发展软实力显著增强

    (五)林业生态旅游稳步提速升位

    (六)森林体验、自然教育与观鸟等发展情况

   五 四川生态旅游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

    (二)生态旅游景区整体开发建设水平不高

    (三)生态旅游产品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四)独特性差异化产品开发滞后

    (五)生态旅游产品品牌培育力度不够

   六 2016年四川生态旅游发展展望

    (一)四川生态旅游发展迎来更大新机遇

    (二)生态旅游景区及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将提档升级

    (三)旅游“三板市场”将持续增长

    (四)森林康养将成为新的生态经济热点

    (五)观鸟及自然教育等的产业化推进时机日渐成熟

    (六)“共享”理念与健康中国战略倒逼生态景区利益机制革新

  B.9 杜鹃花保护创新四川珍稀植物保护新模式

   一 四川珍稀植物保护现状与问题

    1.四川珍稀植物资源情况

    2.四川省珍稀植物保护现状与问题

    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四川珍稀植物保护策略探索

   二 杜鹃花——珍稀植物中的大熊猫

    1.四川杜鹃花资源状况

    2.珍稀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物种

     (1)杜鹃花是有趣的植物类群

     (2)杜鹃花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3)杜鹃花与文化象征

     (4)杜鹃花园艺

     (5)杜鹃花摄影

   三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杜鹃花保护新探索

    1.举办十大最美杜鹃花观赏地评选

    2.社会公众参与杜鹃花科学考察

  B.10 新常态下四川自然保护地及其发展战略

   一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

   二 中国自然保护地类型和数量

    1.自然保护区

    2.风景名胜区

    3.地质公园

    4.森林公园

    5.湿地公园

    6.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7.水利风景区

    8.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9.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

    10.饮用水源保护区

   三 四川省自然保护地发展现状

   四 四川省自然保护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类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极为严重

    2.相关法律法规部门利益化

    3.社会公益性性质不清

    4.多头管理效率低下

   五 新常态下四川自然保护地发展战略建议

    1.重新划分四川省自然保护地类型

    2.改革生态和环境保护体制

    3.建立自然保护地法律标准规划体系

    4.建立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障体系

    5.建立自然保护地监督和参与机制

 Ⅳ 实践探索篇

  B.11 生态建设中的公众监督

   一 生态建设中公众的监督发展趋势研判

    1.政府导向更加明晰

    2.社会组织专业力量更加突出

    3.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意识更加强烈

    4.企业绿色社会责任明显强化

   二 四川生态建设中公众监督现状与问题

    (一)公众监督现状

     1.信访监督

     2.公益诉讼

     3.社会组织举报

     4.媒体报道与曝光

    (二)存在的问题

     1.政府治理有待提高

     2.信息公开程度不够

     3.社会组织专业性有待提高

     4.公众意识有待提高

   三 四川公众监督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提升信息公开广度和深度

     1.运用大数据扩大有效信息供给

     2.扩大信息公布范围

     3.优化信息公开工具

    (二)充分发挥监督主体力量整合

     1.充分发挥媒体在社会参与中的整合效应

     2.发挥社会组织联动效应

     3.鼓励个人环境维权

    (三)引导企业开展自我监督

     1.开展绿色生产

     2.发挥企业示范作用

    (四)营造公众监督的良好环境

  B.12 四川省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

   一 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与意义

    1.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概况

    2.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与四川生态建设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二 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大事记

    1.《都江堰市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启动编制

    2.四川省长宁县参加201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3.四川省第二次大型“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公布*

    4.四川阿坝州试点湿地生态补偿*

   三 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在推进四川生态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取得的成绩

     1.制订了省级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并选择示范点推进

     2.四川省建设完善保护体系,部分湿地正在逐步恢复

     3.生态补偿资金到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2.政策法律体系化建设有待完善

     3.管理能力不足

     4.监测体系有待整合和完善

     5.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和机制

     6.部门协调和公众参与亟待加强

     7.应对气候变化的保护网络尚未形成

     8.重要生态系统及其功能保护未得到足够重视

     9.科学研究薄弱

   四 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展望

    1.未来中国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展望

    2.未来四川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展望

    3.四川面临的挑战*

     (1)四川是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带

     (2)四川生态与环境形势严峻,物种与生态系统安全存在较大风险

     (3)气候变化已存在和潜在的挑战

   五 四川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的省级政策与法规

    2.提升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3.建立并完善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监测网络体系

    4.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信息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

    5.加强国际国内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工作的协作和交流

    6.建立并完善引导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制

    7.强化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手段和措施

    8.积极推进缓解气候变化的行动

    9.深化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研究

  B.13 全球垃圾资源化态势分析与四川省的发展

   一 当前资源与环境面临的压力

   二 国外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能源化的范例

    (一)用常规方法从源头控制垃圾的产生

     1.垃圾回收筒的容量与人们的参与度呈正比

     2.为旧物品找到新用途

    (二)企业驱动型“污染源头防治”实现垃圾能源化

     1.创新型处理工业废弃物

     2.畜牧业垃圾的能源化创新

     3.家用乙醇发生器实现家庭餐厨垃圾能源化

    (三)“城市采掘”新观念引领垃圾资源化管理的实践

    (四)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打造智能垃圾和雨污分流处理系统

   三 四川省在生活垃圾与秸秆处理上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大气环境污染

    1.成都市垃圾数量连年攀升

    2.垃圾分类标准不统一,缺乏地方性法规的指引

    3.成都市主要以焚烧的方式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加剧大气污染

   四 四川省(特别针对成都市)的垃圾减量与资源化建议

    (一)提高垃圾分类利用率,从源头控制并减少垃圾的生产

    (二)各部门尽快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与标准

    (三)政府部门应关注国内解决垃圾分类、抑尘与焚烧的高新技术突破,积极培育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

     1.新技术解决垃圾分类问题

     2.新技术解决扬尘问题

     3.新技术部分解决了垃圾不完全焚烧问题

    (四)以点带面在全国率先推出针对电商产品包装的终端回收指导意见与法规

 四川蓝皮书编委会

《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16)》以“状态-压力-回应”为框架,系统地呈现了四川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基本态势以及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报告还以《新技术广泛应用的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栖息地调查》《四川山地生态治理理念与技术应用》《四川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等在内的12个专题较为深度地为读者展现四川生态保护与建设中新技术运用、模式创新、实践探索三个方面的前沿性信息。《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16)》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中心负责编写,得到了四川省统计局科研所、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四川省林业厅外事处、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管理站、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气象局、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世界遗产管理办公室的大力支持。

张文军:《科尔沁沙地活沙障植被及土壤恢复效应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7。

陈家模:《四种人工固沙植物群落对土壤养分及生物活性的改良作用》,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大学,2009。

李慧卿:《固沙植被恢复与重建》,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5。

周丹丹:《生物可降解聚乳酸(PLA)材料在防沙治沙中的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姜丽娜:《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促进带间土壤、植被修复效应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胡开波、刘凯、蒋勇等:《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研究进展》,《四川林业科技》2009。

黄月艳:《荒漠化治理效益与可持续治理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0。

李清雪:《共和盆地沙漠化土地典型人工植被的土壤改良效应》,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王润:《红原草地荒漠化变化遥感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农业大学,2005。

李慧卿:《荒漠化研究动态》,《世界林业研究》2004年第1期。

庄立文、吴捷:《借鉴国外经验加速沙漠化治理》,《中国林副特产》2004年第3期。

王涛:《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沙漠》2004年第1期。

邓东周、宋鹏、周金星等:《川西北高寒沙区引进桑树种试验初探》,《四川林业科技》2012年第3期。

霍红、张勇、陈年来等:《干旱胁迫下五种荒漠灌木苗期的生理响应和抗旱评价》,《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期。

邓东周、杨执衡、陈洪等:《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寒区土地沙化现状及驱动因子分析》,《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邓东周、鄢武先、武碧先等:《川西北防沙治沙试点示范工程成果巩固必要性分析》,《四川林业科技》2015年第1期。

鄢武先、邓东周、余凌帆等:《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治理有关技术问题探讨——以川西北防沙治沙试点示范工程为例》,《四川林业科技》2015年第3期。

刘海涛、王德春:《一些国家治理沙漠、开发沙产业的成功经验》,《红旗文稿》2003年第14期。

干友民、罗元佳、周家福等:《川西北沙化草地生态恢复工程对沙地植被群落的影响》,《草业科学》2009年第6期。

蔡丽平、李芳辉、侯晓龙等:《木荷杉木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第242~243页。

陈超:《青海大通高寒区典型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4。

陈德叶:《福建柏等4个珍贵树种人工纯林涵养水源研究》,《四川林勘设计》2008年第2期。

陈东立、余新晓、廖邦洪:《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分析》,《世界林业研究》2005年第1期。

陈仁利、余雪标、黄金城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热带林业》2006年第2期。

陈引珍、程金花、张洪江、李猛:《缙云山几种林分水源涵养和保土功能评价》,《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第2期。

陈卓梅、黄先华:《秃杉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代杰:《米亚罗林区云杉人工林水源涵养效益及防护成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农业大学,2009。

董铁狮:《黑龙江省东部山地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4。

戈峰主编《现代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8。

龚伟、胡庭兴、王景燕等:《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枯落物层持水特性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第3期。

郭立群、王庆华:《滇中高原区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系统分析与评价》,《云南林业科技》1999年第1期。

郝奇林:《岷江上游亚高山森林林冠截留与枯落物层持水特性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7。

洪长福:《不同杉木混交类型幼龄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黄进、张金池、陶宝先:《江宁小流域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第1期。

蒋有绪:《川西亚高山冷杉林枯枝落叶层的群落学作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1年第2期。

雷泽兴:《马尾松檫树混交林生物量及水源涵养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李长荣:《武陵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林业科学》2004年第2期。

李道宁:《江西省大岗山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14。

李金昌:《要重视森林资源价值的计量和应用》,《林业资源管理》1999年第5期。

李双权:《长江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林波、刘庆、吴彦等:《川西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枯枝落叶及苔藓层的持水性能》,《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年第3期。

林开敏、吴擢溪:《封山育林的马尾松群落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李少宁:《江西省暨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

李少宁、王兵、赵广东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理论与方法》,《世界林业研究》2004年第4期。

李文华、欧阳志云、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气象出版社,2002。

李文华:《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管理卷》,科学出版社,2013。

刘钦:《木荷人工混交林涵养水源的功能》,《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刘向东、吴钦孝、赵鸿雁:《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和山杨林林冠截留作用的研究》,《水土保持通报》1991年第1期。

刘向东、吴钦孝、赵鸿雁等:《黄土丘陵区人工林油松和山杨林林冠对降水的再分配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森林水文生态与水土保持林效益研究专集),1991。

刘玉龙、马俊杰、金学林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综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期。

毛富玲、郭雅儒、刘雅欣:《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河北林果研究》2006年第3期。

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马书国、杨玉盛、谢锦升等:《亚热带6种老龄天然林及杉木人工林的枯落物持水性能》,《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第2期。

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欧阳志云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生态学报》1999年第5期。

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第5期。

潘明亮、丁访军、谭伟等:《贵州西部四种典型林地土壤水文特性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第5期。

彭云、丁贵杰:《不同林龄马尾松林枯落物储量及其持水性能》,《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孙昌平:《祁连山中部青海云杉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甘肃农业大学,2010。

唐佳、方江平:《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西藏科技》2010年第3期。

田雨、周晓波、周燕、潘红丽、谢强:《茂县大沟流域典型植被群落的水源涵养能力》,《四川林业科技》2014年第1期。

王冬云、张卓文、苏开君等:《广州流溪河流域毛竹林的水文生态效应》,《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王光玉:《杉木混交林水源涵养和土壤性质研究》,《林业科学》2008年第S1期。

王景升、王文波、普琼:《西藏色季拉山主要林型土壤的水文功能》,《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王鹏、黄礼隆、邱进贤、罗成荣:《四川盆北山区马尾松、麻栎林水源涵养能力的初步研究》,《四川林业科技》1996年第3期。

王治国等编著《林业生态工程学——林草植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温庆忠、赵元藩、陈晓鸣等:《中国思茅松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动态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10年第5期。

吴炳生、谢华、谭淑:《毛竹林群落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的初步研究》,《竹子研究汇刊》1992年第4期。

向成华:《川中浅丘区不同林分类型的综合效益评价》,《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6年第1期。

辛慧:《泰山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与价值评估》,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农业大学,2008。

许阳萍、林媚珍、陈志云:《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评估》,《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第8期。

杨澄、刘建军:《桥山油松天然林水文效应的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杨光梅、李文华、闵庆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6年第1期。

杨俊玲:《几种典型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3。

杨柳林:《福建樟湖35年生楠木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福建林业科技》2006年第3期。

张君玉、程金花、张洪江等:《晋西黄土丘陵区3个树种人工林枯落物的持水特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10期。

张顺恒、陈辉:《桉树人工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福建林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张颖:《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复研究》,《林业经济》2001年第3期。

赵海凤:《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量与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4。

赵海蓉、帅伟、李静等:《华西雨屏区几种典型人工林降雨截留分配特征》,《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第6期。

赵海珍、冯学全:《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的碳汇功能评价》,《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赵进红:《泰山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农业大学,2009。

郑江坤、王婷婷、付万全、杨润红、宫渊波:《川中丘陵区典型林分枯落物层蓄积量及持水特性》,《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第3期。

钟祥顺:《长苞铁杉天然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周彬:《太岳山油松林人工林水文特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3。

周祥:《云南纳帕海典型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1。

周宗哲:《福建柏混交林水文特征研究》,《林业勘察设计》2010年第2期。

朱志芳、覃志刚、陈林武、朱绍勇:《嘉陵江流域低山丘陵区几种主要森林类型水文特征研究》,《四川林业科技》2003年第3期。

Costanza R,d’Arge R,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Ecological economics,1998,1(25):3-15.

Costanza R,Folke C.Valuing ecosystem services with efficiency,fairness,and sustainability as goals,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Island Press,Washington,DC,1997:49-70.

Daily G.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Island Press,1997.

张坤民:《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1996年第11期。

宋国君:《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政策探析》,《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周国辉:《公众监督的缺陷分析及其对策》,《唯实》2001年第5期。

《2015年SEE会员企业绿色发展报告》。

公众信息研究中心、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014~2015年度120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报告》。

杨维汉、崔静:《公众有望参与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调查处理》,《新华每日电讯》2015年4月14日。

路月玲:《生态文明建设中媒体的角色和责任》,《青年记者》2014年11月12日。

吴军、张称意、徐海根:《〈生物多样性公约〉下的气候变化问题:谈判与焦点》,《生物多样性》2011年第4期。

刘影、邹玥屿、朱留财等:《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和措施:国际经验及启示》,《生物多样性》2014年第3期。

吴建国、周巧富、李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期。

蔡蕾:《2007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环境教育》2007年第5期。

蒋琛娴、武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国——中美欧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行为研究之三》,《市场论坛》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