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5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再理解图书

The Re-understanding of Lenin's Imperialism Theory

SSAPID:101-6631-0012-07
ISBN:978-7-5097-5091-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列宁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的前后两种变化。本书打破传统的“对立统一”理解模式,把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看成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核心内容。作者研究指出,当代“新帝国主义理论”和“后帝国主义理论”同列宁的理论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今天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部分地印证了列宁所论述的帝国主义的特征。

相关信息

丛书名:海西求是文库
作 者: 刘维春
编 辑: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海西求是文库》编辑委员会

 总序

 导论

  一 再理解之必要

   1.认识苏联解体与看待列宁主义命运之必要

   2.把握后帝国主义时代之必要

   3.理解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之必要

  二 再理解之现状

   1.国内外研究的总体状况

   2.西方学者的具体争论与探讨

   3.亚洲学者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

  三 再理解之障碍

   1.斯大林的抽象化和神圣化时期

   2.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研究中的新生机

   3.20世纪80年代末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

  四 再理解之核心

 第一章 帝国主义概念的界定与划分

  第一节 帝国主义的语源与理解的多义性

   1.帝国主义的语源

   2.帝国主义理解的多义性

  第二节 帝国主义概念的划分

   1.非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

   2.传统帝国主义和新帝国主义的划分

   3.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一种政策还是一种重复出现的现象

   4.有形的帝国主义与无形的帝国主义

   5.多样化的帝国主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

   2.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第二章 列宁资本主义观的两种范式及其转换

  第一节 1914年之前的经典资本主义观

   一 经典资本主义观内容之概要

    1.生产方式的纵向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包含着多阶段的统一过程

    2.生产方式的横向变化:不同经济成分中资本主义的生长

    3.社会关系的分化:俄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二 经典资本主义观的理论渊源和形成语境

    1.对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的继承和普列汉诺夫的影响

    2.与民粹派思想的斗争和交融

    3.与“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联合与斗争

    4.同经济派的斗争

  第二节 两种范式的转换

   一 1914年之后资本主义观的主要内容

   二 两种范式转变之历程

    (一)1905~1908年,列宁资本主义研究重心的转移以及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探讨

     1.1905~1908年列宁资本主义观转变之表现

     2.1905~1908年列宁资本主义观转变之背景与语境

    (二)1908~1914年在社会需要基础上对资本主义态度的转变

     1.1908年之后列宁资本主义观转变的表现

     2.1908年后列宁资本主义观转变的主客观背景

  结语 转换的代价

   1.对自由资本主义否定过多

   2.把帝国主义范式等同于资本主义观的最后和最高成就

 第三章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的关系

  第一节 对拉法格帝国主义基本特征理论的整体继承

   一 拉法格关于帝国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1.资本主义已演进到特殊阶段

    2.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 列宁对拉法格帝国主义理论基本特征的整体性继承

    1.对拉法格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的肯定

    2.对拉法格的帝国主义基本特征的整体继承

  第二节 对霍布森“资本扩张本质论”的利用和帝国主义寄生性的补充

   一 霍布森的帝国主义理论内容之概要及“资本扩张本质论”之实质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政策

    2.以财富分配为原点的“资本扩张本质论”

    3.对帝国主义政策的批驳与“帝国联合”的提出

   二 列宁对“资本扩张本质论”的批判利用与帝国主义寄生性的补充继承

    1.对霍布森“资本扩张本质论”的批判利用

    2.对霍布森的帝国主义特点思想的赞同

    3.对霍布森帝国主义寄生性的补充继承

  第三节 对希法亭“金融资本垄断论”的基本继承

   一 现代资本主义时期资本的支配形态是金融资本

   二 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取代了自由竞争

   三 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特征是金融资本的政治控制

  第四节 对卢森堡“积累规律论”的部分借鉴

   一 资本积累理论之简要概述

    1.对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质疑

    2.对资本主义横向扩展的分析

    3.关于帝国主义的论述

   二 列宁对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批判

   三 列宁对卢森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认同

  第五节 对布哈林的资本“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直接吸收

   一 以世界经济为基础的帝国主义论

    1.世界经济的资本国际化趋势

    2.资本家利益的民族化过程——垄断金融资本集团的形成

    3.帝国主义是全世界范围的资本积聚和集中的再生产过程

   二 列宁对布哈林世界经济“国际化”和资本利益“民族化”理论的吸收

    1.对建立在世界经济基础上的世界体系的吸收

    2.对资本集中垄断的认同

    3.对国家资本主义组织概念的借鉴

    4.对帝国主义历史性以及推翻它的形式——社会主义革命——的吸纳

  第六节 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全盘否定

   一 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

    1.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

    2.帝国主义的定义和对“超帝国主义”可能性的鼓吹

   二 列宁对考茨基帝国主义理论的全盘批判

    1.对帝国主义定义的批判

    2.对“超帝国主义”的批判

  结语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原创性和缺陷

   1.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原创性所在

   2.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自身缺陷

 第四章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生成与核心内容

  第一节 两大笔记向《帝国主义论》的演变

   一 《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向《帝国主义论》的转型

    1.关于帝国主义理论材料的搜集——《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

    2.从《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的“四个提纲”“二十个笔记”转型为《帝国主义论》一书

   二 《哲学笔记》是《帝国主义论》辩证法的宝库

    1.1914年之后列宁重读黑格尔哲学之必要

    2.《哲学笔记》的具体研读过程——遭遇黑格尔

    3.辩证法思想在帝国主义论中的具体运用

  第二节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系统表述

   一 帝国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经济基础

    1.帝国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2.垄断的经济基础

   二 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1.五大基本特征

    2.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特征

   三 帝国主义的不平衡发展规律

    1.国内资本结构的不平衡发展

    2.国际不平衡的发展

   四 帝国主义的地位

   五 1914~1917年相关著作对帝国主义的研究

  第三节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核心——否定之否定辩证法

   一 “自我运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生产集中向垄断的发展

    1.“自我运动”的始点:生产集中

    2.生产集中向垄断的发展

   二 “自我运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否定

    1.垄断对自由竞争的否定

    2.金融寡头专制对自由民主的否定

    3.资本输出对商品输出的否定——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间接瓜分

    4.重新瓜分世界对世界已瓜分完毕的否定: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的发展

    5.垄断资本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对自由资本主义进步性的否定

    6.“贵族”工人对工人的否定

   三 “自我运动”发展的第二个否定之否定:社会主义对垄断的否定

    1.对战争性质的界定

    2.战争造就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革命形势

    3.社会主义革命主观形势的锻造和可能

    4.社会主义革命的实现

  结语 苏联对列宁帝国主义论核心的理解

   1.内容上的具体化

   2.对帝国主义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的夸大

   3.对对立统一辩证法的重视

 第五章 “新帝国主义论”和“后帝国主义论”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关系

  第一节 “新帝国主义论”与“后帝国主义论”的兴起

   一 “新帝国主义”理论的兴起

    1.“新帝国主义论”的形成背景

    2.“新帝国主义”理论之兴起与理论概要

   二 “后帝国主义”理论的兴起

    1.“后帝国主义论”兴起的背景

    2.“后帝国主义论”的兴起与观点主张

  第二节 “新”“后”两种理论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关系

   一 两种理论对列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新帝国主义”和“后帝国主义”以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为基础

    2.“新帝国主义”和“后帝国主义”在理论上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补充发展

    3.“新帝国主义”和“后帝国主义”理论的缺陷和不足

   二 两种理论形成的经济基础仍然具有垄断性质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垄断发展的不同阶段

    2.当代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变化表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并没有过时,当代资本主义仍具有列宁所揭示的“垄断”特征

   三 两种理论所折射的资本主义的特点证明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没有过时

    1.当代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和寄生性意味着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在今天仍有意义

    2.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论断在今天仍没有过时

  第三节 列宁帝国主义论发展的空间

   1.列宁夸大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趋势,而对另一些趋势则又估计不足

   2.过分强调了资本主义的腐朽和停滞,忽视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功能

   3.对垄断发展过程的忽略

   4.在理论方面,列宁没有对民族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作出具体的说明

   5.在关于资本主义的前景方面,只肯定了革命形式而忽略了改良方式

  结语 当代中国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

   1.发展的历程

   2.发展的内容

 后记

从历史的视角看,一方面,列宁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有着前后两种变化;另一方面,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既是对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继承,又有着自己的原创性。从再理解的层面看,本书打破传统的“对立统一”理解模式,把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看成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核心内容。从现实的视阈看,当代“新帝国主义理论”和“后帝国主义理论”同列宁的理论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今天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部分地印证了列宁所论述的帝国主义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

《列宁全集》第1~59卷,人民出版社,相应年份。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

《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

中央编译局:《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6辑,人民出版社,1979。

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5辑,人民出版社,1982。

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8。

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4辑,人民出版社,1983。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第1辑,人民出版社,1996。

中央编译局:《列宁研究》第2辑,人民出版社,1993。

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拉法格文选》,人民出版社,1985。

蔡中兴:《当代帝国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2。

蔡中兴、漆光瑛:《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陈德兴:《列宁传》,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

何秉孟主编《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胡大平:《后革命氛围与全球资本主义——德里克“弹性生产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靳辉明、罗文东主编《当代资本主义新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刘怀玉等:《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沉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李惠斌、叶汝贤主编《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马健行、高峰等:《垄断资本概论——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历史与当代》,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马健行:《帝国主义理论形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马健行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苏绍智等主编《布哈林思想研究(译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

唐正东:《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王金存:《帝国主义历史的终结——当代帝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张一兵:《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张一兵:《张一兵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

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文本学解读语境的历史在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商务印书馆,2006。

张亮:《“崩溃的逻辑”的历史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张翼星、贺翠香、陈岸瑛:《读懂列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郑异凡:《布哈林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毛金里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德〕安德烈·冈德·弗兰克:《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高铦、高戈译,译林出版社,1999。

〔德〕卡尔·考茨基:《帝国主义》,史集译,三联书店,1964。

〔德〕罗莎·卢森堡、〔苏〕尼·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三联书店,1959。

〔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福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

法共中央经济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

〔加拿大〕埃伦·M.伍德:《资本的帝国》,王恒杰、宋兴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高铦、高戈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主编《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施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商务印书馆,2003。

〔美〕杜娜叶夫斯卡娅:《哲学与革命》,傅小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美〕保罗·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蔡中兴、杨宇光译,商务印书馆,2000。

〔美〕保罗·巴兰、〔美〕保罗·斯威齐:《垄断资本》,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系译,商务印书馆,1977。

〔美〕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陈观烈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

〔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周晓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南〕普雷德腊格·弗兰尼兹基:《马克思主义史》第2卷,胡文建、杨达洲、贾泽林译,人民出版社,1988。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5。

〔苏〕瓦尔加:《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基本问题》,三联书店,1958。

〔苏〕H.A.查戈洛夫主编《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世界经济教研室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苏〕卡拉达也夫·雷金娜:《经济学说史讲义》(下册),翟松年译,人民出版社,1983。

〔苏〕马·莫·罗森塔尔:《哲学家列宁》,北京出版社,1985。

〔苏〕马·莫·罗森特尔:《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法》,周秀凤、赵国顺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苏〕H.H.伊诺泽姆采夫主编《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与当代现实》,张承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苏〕尼·布哈林:《世界经济与帝国主义》,蒯兆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希〕A.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对帝国主义贸易的研究》,文贯中等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8。

〔英〕梅格纳德·德塞:《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汪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英〕M.C.霍华德、〔英〕J.E.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1929~1990)》,顾海良、张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英〕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陆俊译,重庆出版社,2003。

〔英〕约·阿·霍布森:《帝国主义》,纪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M.C.Howard,J.E.King,A History of Marxian Economics,Volume 1,1883-1929,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RG21,2XS,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9.

Neil Harding,Lenin’s Political Thought,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77.

Neil Harding,Leninis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

Robert Service,Lenin:A political Life,Volume 1,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 RG21,2XS and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5.

Budgen,Sebastian,Kouvelakis Stathis,Lenin Reloaded,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007.

Louis Al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and Other Essays,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2.

Ronald Grigor Suny,A State of Nations:Empire and Nation—Making in the Age of Lenin and Stalin,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埃及〕萨米尔·阿明:《帝国与大众》,段欣毅译,《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5期。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帝国〉: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张兆一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8期。

刘淑春:《美国学者布劳特撰文捍卫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第4期。

王丽华:《国外列宁研究中的不同观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刘淑春编译《前苏联学术界对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第1期。

熊乐兰、詹真荣:《国外学者关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综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刘淑春:《俄罗斯共产党人眼中的列宁》,《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5期。

关山:《西方史学研究中的“帝国主义理论”》,《国外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朱本源:《列宁究竟怎样评价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苏联历史问题》1985年第2期。

姚顺良:《第二国际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理论的当代审视——兼论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贡献和缺陷》,《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林锋、林秀琴:《国内外学术界的列宁晚年社会主义观研究综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刘霏:《中国理论界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相关著作研究综述》,《江汉论坛》2007年第2期。

马立党:《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创新路径探析》,《前沿》2006年第4期。

曲延春:《列宁是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现实意义》,《探索》2006年第6期。

宋朝龙:《列宁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扬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

唐玉琴:《赫鲁晓夫的对外战略思想评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夏银平:《列宁与俄国民粹主义关系再认识》,《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1期。

徐亦让:《列宁“无产阶级民主”思想辨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俞良早:《被曲解的列宁与真实的列宁》,《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扬周相:《浅析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经济理论的创新》,《科技信息》2006年第1期。

魏海东:《浅谈列宁东方社会理论及其现代中国意义》,《甘肃农业》2006年第12期。

左凤荣:《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的调整与中苏关系正常化》,《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10期。

张嵩、相林均:《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