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3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22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7)图书

Blue Book of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The Repor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stern Region of China(2007)

SSAPID:101-6629-7818-88
ISBN:978-7-80230-809-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编单位组织西部学者群体历时一年之久,总结了西部大开发的成果与经验,尤其针对2006年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与预测。它把西部经济发展研究的学术活动推进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不同的角度对西部开发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西部蓝皮书
编 辑:周映希;张文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及其转变难点(代序)*

 编委会

 法律声明

 总报告

  2006年西部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2007年预测

   一 2006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情况

    (一)GDP继续快速增长

    (二)工业经济强势增长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明显回落

    (四)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五)对外合作水平大幅回升

    (六)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二 2006年西部社会发展状况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提高

    (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1.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改善重点区域基础设施

    (三)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四)产业发展特色化显著,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六)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三 2006年西部地区区内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经济增长水平趋同

    (二)产业结构差异明显

    (三)投资规模层次分明

    (四)对外开放程度基本相似

    (五)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不同的层次

   四 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预测

    (一)GDP增长率将保持现有水平

    (二)固定资产投资将小幅下降

    (三)消费需求将继续快速稳定增长

    (四)价格指数温和上涨

    (五)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将小幅上升

 西部农村发展报告

  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报告*

   一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业的发展

    1.农业生产条件

    2.农村经济

    3.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二 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差距

    1.农业生产率的差异

    2.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

    3.西部地区的农村贫困

   三 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运行分析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

    2.农业生产总值在波动中增长

    3.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4.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

  西部农村金融发展报告

   一 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一)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的总量分析

     1.西部农业贷款支农力度逐渐加大

     2.西部农村信用社资产不断壮大,信贷投入逐年增长

     3.小额信贷模式趋向多样化,贷款覆盖面有所提高

     4.政策性扶持资金持续增长,西部地区信贷资金来源困难的问题有了一定缓解

    (二)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分析

     1.西部农村金融存在明显的二元性特征

     2.西部农村金融机构职能各有侧重,农村信用社是支农主力军

     3.西部农村金融服务单一

    (三)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的差异分析

     1.西部内部农村金融发展的差异分析

     2.西部与全国其他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差异分析

   二 西部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西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西部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

     2.西部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西部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抑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2.资金来源的限制和资金外流现象,制约了西部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

     3.西部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正规金融服务弱化

     4.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面临发展困境

     5.西部农村普遍缺乏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

   三 促进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培养农户的金融意识

    (二)明晰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在扶持“三农”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1.强化政策金融支农作用,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

     2.加大商业金融的支农力度,借鉴国外模式,促进农村资金回流

     3.注重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

     4.发挥邮政储蓄的优势,建立起促进农村资金良性循环的机制

    (三)促进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四)加快农村金融创新

    (五)建立农村金融风险的分担和转移机制

    (六)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促进农村金融的和谐发展

     1.发挥政府在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中的积极作用

     2.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货币政策

  西部农村劳动力现状及转移分析报告

   一 西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一)西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分析

     1.数量庞大

     2.增长迅速

     3.转移缓慢

     4.富余严重

    (二)西部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分析

   二 西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状况

    (一)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比例偏高

    (二)乡镇企业发展落后

   三 西部农业劳动力的富余状况分析

    1.富余数量多,转移压力大

    2.转移速度慢,城乡差距难以缩小

    3.分布不均衡,区域内差异明显

   四 西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分析

    (一)西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现状

     1.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

     2.主要在东部及西部区域内流动

     3.建筑业从业比重较高,就业有所集中

     4.人员结构不断变化

     5.转移的方式以自组织为主

     6.外出务工具有一定的兼业性和季节性

     7.务工收入取得较快增长

     8.就业环境仍需改善

    (二)西部农村劳动力的流向分析

   五 促进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与建议

    (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二)以区域内转移为主

     1.区域内转移可以保留西部稀缺的人力资本

     2.区域内转移可以缩小东西部的差距

     3.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止土地抛荒

    (三)增强西部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1.创造条件,吸引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西移

     2.积极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3.划分区域功能区,实施差异化发展

    (四)健全和完善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度

     1.逐步放开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及其相关的各项制度

     2.建立城乡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

     3.改革二元的就业体制

     4.完善和规范政府管理

    (五)加速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1.发展西部乡镇企业

     2.发展农村私营和个体经济

    (六)促进乡镇企业集群,发展小城镇

  2006年西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回顾分析与前景预测报告*

   一 2006年西部地区农产品贸易状况的回顾和分析

    (一)西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情况

    (二)西部地区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

   二 西部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农产品贸易的区域结构分析

    (二)农产品的贸易方式分析

     1.农产品加工设备相当落后,加工技术水平低

     2.农产品总体加工率低,深加工比例更低

     3.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产值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4.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成本较高

    (三)西部地区农产品贸易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1.“绿色贸易壁垒”是目前困扰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首要障碍

     2.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不健全,应对技术壁垒的能力较弱

     3.农产品外贸体制不完善,标准执行状况较差

     4.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发育程度低

     5.农产品出口秩序混乱,缺乏行业自律

   三 相关的政策建议和前景预测

    (一)完善西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建议

     1.推进农业产业化

     2.要逐步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

     3.提高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4.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推广农产品出口行业标准和标识

     5.培育农产品流通体系

     6.加快出口农产品行业组织建设

     7.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

    (二)对2007年西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前景预测

     1.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出口规模将有所增加,其拉动就业的作用也会增强

     2.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贸易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3.西部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地理结构将会发生些许变化

     4.西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可望得到调整

  2006年西部农民收入分析与预测报告

   一 2006年西部农民收入总体状况

   二 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分析

    1.农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2.工资性收入稳定增加

    3.各项惠农政策补贴促进收入稳定增加

    4.特色优势产业的强劲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5.农民非生产性纯收入继续增长

   三 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分析

    1.传统农业结构未得到根本改变,初级产品占农业产品的比重过高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3.农户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偏低,对农业的依赖性大,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的质量和速度

    4.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

    5.劳动力职业技能缺乏

   四 2007年西部农民收入展望

    1.要进一步进行政策扶持和财力物力支持

    2.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培育农村市场

    3.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救助与保险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

    4.加大教育文化投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

    5.激活创收主体,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西部特色产业发展报告

  西部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与加工业发展报告*

   一 西部地区资源开采与加工发展现状

    (一)西部煤炭开采、加工及煤化工基地建设现状

     1.鄂尔多斯神华煤制油直接液化项目

     2.宁东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

     3.陕北能源化工基地

     4.新疆乌鲁木齐、哈密三道岭、艾维尔沟三大煤炭生产基地

    (二)大型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基地建设现状

     1.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三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

     2.陕甘宁气田

     3.四川盆地气田

     4.内蒙古苏里格气田

    (三)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业现状

     1.云南个旧锡开采与加工业

     2.甘肃有色金属开采加工业

     3.新疆有色金属产业

     4.青海钾肥产业

     5.贵州铝产业

     6.内蒙古稀土产业

    (四)可再生资源发展现状

     1.风能

     2.水能

     3.地热资源

   二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西部拥有丰富的能源,但未形成开采优势和加工业优势

    (二)由于技术问题,优势资源与优势产业的关联度不高

    (三)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粗放型开采比较严重

    (四)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五)西部地区得到的资源开采补偿甚微

    (六)可再生能源方面问题

     1.成本比较高,削弱了竞争力

     2.对自然资源勘查滞后

   三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工业发展对策

    (一)依托资源优势,建立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和产业基地

    (二)健全资源合理开发机制、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及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三)靠科技进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

    (六)整合周边国家能源资源,纳入西部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建立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安全大通道

    (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1.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意识

     2.做好风电资源勘查评价

     3.发展地热资源的直接利用和梯级利用

     4.合理开采,有效保护,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八)政府要加大对西部发展的支持

  西部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报告*

   一 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特色农业及其特点

     1.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2.具有一定的产业化经营规模

     3.产品技术含量高、质量优

     4.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高

     5.具有多样性

    (二)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农林牧渔业产值比较

     2.主要农作物规模比较

     3.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类型

   二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程度不高

    2.农村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产业组织的发育水平低

    3.政府服务体系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

    4.重资源、轻市场,盲目发展,结构类同

    5.产业链比较短,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6.劳动力素质结构偏低,思想意识落后

    7.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落后

    8.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三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的对策

    1.明确区域定位,制定优先发展特色经济的规划

    2.要大力发展循环型特色农业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构建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

    5.加强政府调控和扶持力度

    6.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7.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实施特色农产品走出去的战略

  西部特色畜牧业发展报告*

   一 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二)西部地区草原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草原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差

     2.粗放的经营方式和落后的生产条件

     3.草原沙化、退化严重

     4.草地管理工作的矛盾多

    (三)加快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1.增加政府投入

     2.加快牧民定居和集镇建设

     3.建立和完善天然草场的承包责任制,合理利用草资源

     4.加强草地建设、保护和管理

     5.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

     6.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牧区三大基地

     7.搞好畜产品加工,促进畜产品流通

   二 西部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西部地区肉类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肉类生产现状

     2.肉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肉类生产的对策

    (二)西部地区乳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西部乳业发展现状

     2.西部奶业发展中的问题

     3.西部奶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西部特色优势旅游业发展报告*

   一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1.西部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

     2.西部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近几年西部旅游发展情况

     1.受到地区政府重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交通等基础设施及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

     3.西部旅游需求不断升温

   二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优势没有转换为市场优势

    (二)缺乏旅游营销的理念

    (三)旅游发展不平衡,各省区差异大

    (四)旅游基础设施、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推行制度创新,增强旅游业实力

    (三)构建西部旅游三大板块,促进西部旅游平衡发展

    (四)突出资源特色优势,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五)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提高西部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

    (六)旅游营销,维护净化旅游市场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大关中城市群体系构建研究报告

   一 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紧迫性

    (一)落实中央对陕西的期望需要加快发展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

    (二)全国城市群发展的态势要求加快发展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

    (三)进入西部大开发新阶段必须加快发展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

   二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及存在的问题

    (一)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和核心区

    (二)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大西北的龙头

    (三)陕西率先发展和带动陕南陕北发展的基地

    (四)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现状和问题

     1.中心城市太少

     2.市带县数量不匹配

     3.核心城市规模不够大

     4.未形成城市体系

   三 以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体系框架

    (一)组建大西安中心城市

    (二)构筑大西安都市圈

    (三)健全关中城市群体系

     1.发展关中西部的工业重镇宝鸡

     2.发展关中东部的门户城市

     3.发展新的中心城市

    (四)发展大关中城市群

   四 构建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实施方案

    (一)培育区域中心城市

     1.健全关中城市群体系的实质是加速城市化

     2.健全关中城市群体系,首先要做大做强现有地级以上城市

     3.城市的基础是经济,必须有主导产业作支撑,并形成产业集群,区域中心城市才能发展起来

    (二)调整城市行政区划

    (三)选准调整区划突破口

     1.要选准调整区划的突破口

     2.积极推进华阴(华山)市、韩城市升格

    (四)做好近期过渡工作

   五 努力建设以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经济区

    (一)做大做强西安心脏

    (二)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三)规划建设四大产业基地

     1.先进制造业基地

     2.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3.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4.绿色产业基地

    (四)筹划一批战略项目

     1.关中老工业基地振兴项目

     2.中国创新科技城项目

     3.保护古都西安国家工程

     4.省行政中心北迁项目

     5.西亚欧大陆桥输油管道工程

     6.亚欧经济合作国家基地

     7.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8.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9.古贤水库建设与三门峡库区治理

     10.整合关中陕南交通工程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西安都市圈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一 西安都市圈范围的划定

    1.西安都市圈范围的划定原则

    2.西安都市圈的划分方法

    3.西安都市圈范围的确定

   二 西安都市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有利于发挥西安都市圈在我国西部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

    (三)有利于减缓城市就业压力

    (四)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顺利推进

    (五)有利于主体功能区的建设

     1.以西安都市圈为主体的主体功能区的合理划分

     2.以西安市为中心的西安都市圈涵盖了这四类功能区的主要部分

   三 西安都市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与问题

    (一)西安都市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特点

     1.西安都市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

     2.西安都市圈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特点

    (二)西安都市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与问题

     1.承接总量不够,增长速度不快,停留在引资数量型增长阶段

     2.投资软环境较差和商务成本偏高对西安都市圈吸引外资产生一定障碍

     3.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产业配套能力低

     4.开发区引资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5.外资的利用和管理缺乏完整而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撑

     6.周边省市招商引资之间竞争激烈,招商的优惠政策和手段滞后

    (三)西安都市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

     1.西安都市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

     2.西安都市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战略目标

     3.西安都市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原则

     4.西安都市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

   四 西安都市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及实现机制

    (一)西安都市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

     1.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一般模式

     2.西安都市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

    (二)西安都市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

   五 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促进西安都市圈经济发展

    1.建立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管理机制与组织

    2.大力改善区域投资环境

    3.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布局的优化升级

    4.积极引导外资企业向重点领域和行业投资

    5.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增强区域产业发展配套能力

  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报告

   一 农业发展条件

    1.土地资源

    2.水热资源

    3.农业资源

    4.劳动力资源

   二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农业生产总值

     2.主要农产品

     3.农业结构

    (二)农业生产布局

    (三)农民收入与支出

   三 农村扶贫开发

    (一)雷波县的贫困状况

    (二)贫困原因分析

    (三)扶贫开发历程

     1.“八七扶贫计划”时期(1994~2000年)

     2.“十五”计划期间

    (四)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步伐

   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

    (二)以特色经济培育和农牧业现代化改造为重点,强化雷波县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1.大力推广农副秸秆加工利用和“草-畜-沼”良性循环模式

     2.建立起良性的土地流转制度和其他农村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机制,推动农业经济的适度规模经营

     3.以畜牧业产业化为重点,促进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

    (三)以农村学习型和谐社区的构建为主要内容,创建新型农村文化教育体系

    (四)按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建立全覆盖的农村合作医疗与社会保障体系

    (五)加强党的领导,努力扩大农村基层民主,逐步建立、落实乡村治理机制

 西部新农村建设农户意愿分析报告

  西部新农村建设农户意愿调查分析报告*

  西部农户家庭收入与支出分析报告

   一 引言

   二 2005年西部农户家庭收入状况分析

    (一)2005年西部地区农户收入现状分析

    (二)2005年西部地区农户收入水平的特征分析

     1.西部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同步增长

     2.西部农户家庭经营收入是构成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最大

     3.总收入中收入货币化程度明显提高

     4.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农民第三产业收入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5.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并且高于全国水平

     6.地区收入差距缩小,西部地区省际收入差异变化不大

    (三)影响西部地区农户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1.农业产业性质的特殊性和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2.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4.西部地区农村市场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

   三 2005年西部地区农户家庭支出现状及特征分析

    (一)2005年西部地区农户家庭支出现状分析

    (二)2005年西部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特征分析

     1.西部农户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继续稳定增长

     2.食品消费和居住消费仍是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最大开支

     3.西部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西部农村居民的现金消费比重在提升

    (三)西部农户生产性支出特征分析

     1.西部农户生产性支出持续增长

     2.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的主体

     3.西部农户农业生产性支出中现金支出较高

     4.西部与东、中部农村居民生产性支出的差距在扩大

    (四)影响西部地区农户支出的因素分析

     1.西部农户低下的收入水平

     2.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3.西部地区较低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不良的消费环境

     4.西部地区农村传统和保守的消费观念

   四 改善西部地区农户收支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西部地区农户收入水平的对策建议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

     2.强化财政支持,并对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控

     3.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促进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

     4.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

     5.重视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二)改善西部地区农户支出的政策建议

     1.增加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是提高西部地区农民消费需求的关键

     2.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3.加快西部地区农村的城镇化和市场化步伐

     4.加强对西部地区农村市场的管理并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5.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户的信贷支持

  西部农户家庭新农村建设需求意愿分析报告

   一 引言

   二 新农村建设:西部农户的评价和期盼

    (一)农户心目中的新农村建设

    (二)农户的满意度

    (三)农户对新农村建设中关键问题的认识

    (四)农户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

   三 从农户需求角度看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门路狭窄

    (二)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滞后、且严重不足

    (三)惠农政策落实不够

    (四)基层组织建设不强、凝聚力差

   四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牢固树立“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思想

    (二)新农村建设必须按计划、分主次地推进

    (三)正确界定新农村建设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责关系

    (四)加快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的综合改革,尽快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五)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强化基层领导班子

  西部农户家庭金融服务需求与满足程度分析报告

   一 序言

   二 西部地区农户家庭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一)西部农户家庭金融服务需求现状

     1.资金需求的总体情况

     2.西部农户家庭的资金需求构成

     3.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认识和参与情况

    (二)西部农户家庭金融服务供给现状

     1.金融服务的供给主体

     2.金融服务的供给现状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西部农户家庭金融服务供给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不匹配

     1.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总量不匹配

     2.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结构不匹配

    (二)西部农户普遍金融意识淡薄,对金融服务的利用率低

     1.西部农村经济落后是根本原因

     2.西部农业生产特点和消费需求构成制约了农户的金融需求

     3.西部农户文化水平低、观念保守,导致农户金融服务意识不强

    (三)农村信用社支农中存在诸多问题

   四 加大西部地区金融支农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培养农户的金融意识

    (二)促进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

    (三)强化其他金融支农途径

    (四)增加农村资金回流途径,加大资金供给

    (五)拓宽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加大支农金融产品创新

  西部农户对基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分析报告

   一 引言

   二 我国西部农村公共服务的总体情况分析

    (一)农村基本建设支出

    (二)西部农村社会保障状况分析

    (三)西部农村教育状况分析

    (四)西部农村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状况分析

    (五)分析结论

   三 我国西部农户公共服务的现状、问题、意愿及满意度分析

    (一)西部农户基本公共设施状况分析

    (二)西部地区农户社会保障状况分析

    (三)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状况分析

    (四)西部地区农村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情况

    (五)西部地区农户对政府的需求意愿分析

   四 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需差异成因分析

    (一)国家投资不足导致公共服务的供给有限

    (二)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农民需求脱节

    (三)西部地区农户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较低,期望值较高

   五 改善西部地区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

  西部农村卫生资源供给与农户需求分析报告

   一 引言

   二 我国西部农村卫生资源供给现状分析

    (一)第一级别:县级医院

    (二)第二级别:农村乡镇卫生院

    (三)第三级别:村卫生室

    (四)农村环境卫生——改水改厕情况

   三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对卫生资源的需求分析

    (一)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对卫生资源供给的需求意愿

    (二)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对卫生资源供给的需求强度

   四 西部地区农村卫生资源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国家财政对改善西部地区农村卫生资源供给状况的投入不足

     1.我国对农村卫生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2.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上明显不足

    (二)大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导致有效需求小于意愿需求

    (三)西部农村居民自我保障意识淡薄

   五 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资金投入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实践形式要有区别、有针对性

    (三)增强西部农村居民的参保意识

  西部新农村建设农户意愿分析报告参考文献

 西部区域竞争力分析报告

  2007年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分析报告*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整、模型和分析方法

   一 2007年西部区域省(区、市)经济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整说明

    1.新增加了资源环境竞争力

    2.新增加了企业竞争力

    3.对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

    4.对政府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做了调整

   二 评价模型和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方法

    (二)系统聚类分析法

    (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步骤和数学模型

     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步骤

     2.运用系统聚类法的进行聚类分析的一般步骤

  西部各省区市宏观经济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二 西部各省区市宏观经济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

    (一)宏观经济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1.综合排名

     2.各个分级指标

    (二)宏观经济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1.从综合排名上看

     2.从各个分级指标上看

   三 结论与政策建议

  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二 产业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一)第一产业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s

    (二)第二产业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三)第三产业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四)产业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三 产业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一)第一产业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二)第二产业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三)第三产业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四)产业竞争力动态评价

  西部各省区市对外开放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对外开放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 对外开放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一)对外开放竞争力静态分析

     1.提取公共因子

     2.计算主成分以及综合主成分值

    (二)基于对外开放竞争力静态指标的结果分析

   三 对外开放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一)对外开放竞争力动态分析

     1.提取公共因子

     2.计算主成分及综合主成分值

    (二)基于对外开放竞争力动态指标的结果分析

   四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竞争力2006年与2005年排名比较

  西部各省区市科教与创新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西部各省区市科教与创新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二 西部各省区市科教与创新竞争力的静态分析与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

    (二)聚类分析

     1.四川、陕西处于第一类

     2.重庆处于第二类

     3.第三类的省区

     4.宁夏和青海处于第四类

   三 西部各省区市区域科教与创新竞争力的动态分析与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

    (二)聚类分析

     1.内蒙古处于第一类

     2.云南、陕西、宁夏处于第二类

     3.处于第三类的省区市

     4.四川处于最后一类

  西部各省区市政府作用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 政府作用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1.基础设施竞争力

    2.政府财政能力

    3.社会保障能力

    4.社会公平度

    5.政府作用竞争力(静态)测度

   三 政府作用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1.基础设施:

    2.政府财政能力

    3.社会保障能力

    4.社会公平度

    5.政府作用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三 结束语

  西部各省区市金融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区域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 测度结果

    (一)金融静态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1.方法的检验

     2.分析并推出结果

     3.结果的评价

    (二)金融动态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

     1.分析并取得结果

     2.结果的评价

   三 政策建议

    1.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金融业

    2.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保持金融竞争力

    3.规模与效率兼顾,提升西部金融竞争力

    4.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西部各省区市环境资源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指标体系的设计

   二 西部各省区市环境与资源静态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三 西部各省区市环境资源动态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四 结束语

  西部各省区市企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研究意义与理论背景

   二 指标说明

   三 西部各省区市企业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四 西部各省区市企业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西部各省区市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西部区域竞争力分析报告参考文献

 附录

  西部大开发及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工作大事记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挪威Fafo应用国际研究所:《西部人民的生活》,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陈达云,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

〔美〕亚尔·蒙德拉克:《农业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度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国家统计局:《2006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网,2007-2-28。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内蒙古自治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2007-3-2。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广西壮族自治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2007-3-8。

青海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2006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2007-2-16。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2007-3-5。

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2006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2007-2-17。

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2006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2007-3-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

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2006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2007-2-28。

杨小平:《云南省农村金融现状及问题调查》,《中国金融》2006年第1期。

人民银行咸阳市中支课题组:《关于旬邑县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西安金融》2006年第1期。

刘伟建:《新疆小额农贷推行多样性的调查》,《中国金融》2006年第9期。

刘玉平:《金融“功能观”:重构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整体思路》,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姜雅莉、张祖庆:《关中陕北农村民间借贷情况调查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2期。

《障碍西部城乡信用社中间业务拓展的因素分析》,中国合作金融网,2005-8-30。

人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课题组:《重庆农村金融服务状况调查》,《金融研究报告》2006年第47期。

高伟:《临沂市农村金融调研报告》,《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李刚:《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人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经选择》,《西安金融》2006年第12期。

余跃泉:《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问题探讨》,《西安金融》2007年第3期。

《对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中国合作金融网,2004-9-28。

李艳鑫:《西部农村的金融抑制与创新》,《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10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http://gcs.mofcom.gov.cn。

海关统计资讯网:http://www.chinacustomsstat.com。

商务部外贸司:《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

商务部外贸司:《2006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和2007年出口形势展望》。

新华社:《我国农产品遭遇国外技术壁垒冲击对策分析》,2006-09-30,新华网。

马光霞:《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农业展望》2006年第2期。

翁鸣:《2005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农业展望》2006年第4期。

郭晓鸣、吴永红:《加入WTO背景下西部农业发展选择》,《决策咨询通讯》2001年第12期。

王万忠:《我国西部农村特色农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第19期。

农业部:《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

《我国去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57元》,http://www.fweb.cn/inc/detail.jsp?id=6603&typeid=6711。

《新疆农民增收突破历史 连续三年超过200元》,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7-02/09/content_9276116.htm。

《2006年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50元》,http://news.qycard.com/2007-2/200722112943.html。

《广西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1%》,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1/032512486769.shtml。

《陕西省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突破500万人》,http://www.sxjyw.net/News.asp?NewsID=2923&BigClassName。

《四川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70302_402388608.htm。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70322_402393582.htm。

《内蒙古自治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70309_402392889.htm。

《广西壮族自治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70314_402392891.htm。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70319_402394631.htm。

《四川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70302_402388608.htm。

《2006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70315_402392892.htm。

《青海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70301_402388606.htm。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70322_402393582.htm。

《宁夏回族自治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70329_402395520.htm。

《陕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70327_402395254.htm。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六部门:《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2002年5月22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发改委副主任王金祥:《加快发展西部特色优势产业》,中国网,2005-11-9。

魏后凯、安树伟:《要大力推进西部特色产业发展》,2004年12月13日《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200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http://www.gov.cn。

《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http://www.gov.cn。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www.gov.cn。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http://www.gov.cn。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http://www.gov.cn。

《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http://www.gov.cn。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http://www.gov.cn。

《西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http://www.gov.cn。

《云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http://www.gov.cn。

《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http://www.gov.cn。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网站,2006-11-8。

国土资源部:《第二轮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国土资源部网站,2007-3-13。

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

张丽君:《论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特色农业》,《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王笑梅:《我国西部特色农业面临的风险及其对策》,《商业经济》2005年第7期。

陈印军、杨瑞珍、尹昌斌:《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优势、问题与对策》,《中国农业资源区划》2003年第2期。

吴敬秋:《发展特色农业应突出五个特色》,《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10期。

谷树忠、杜杰:《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问题与方向》,《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10期。

民建中央课题组:《特色农业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经济界》2001年第1期。

曹新向、丁圣彦:《特色农业的选择》,《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郭丽英、任志远、靳晓燕:《西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潜力与定位分析》,《人文地理》2006年第1期。

阿里巴巴农业频道。

新华网,中国网,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农博网。

“关于西藏农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战略问题”咨询考察组2005年资料。

宁夏网:《宁夏牛羊——迈向畜牧业强区的必由之路》。

陕西省政府公众信息网。

刘书亮:《四川羊肉生产加工的现状及发展建议》,四川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2006年11月24日。

四川畜牧业协会:《中国西部奶业发展对策与研究》,2005年7月19日。

王丽娟:《西部重点发展六类特色优势产业》,2006年7月12日《中国改革报》。

宋丁:《未来西部旅游发展十大动向(上)》,2007年1月26日《中国旅游报》。

宋丁:《未来西部旅游发展十大动向(下)》,2007年1月31日《中国旅游报》。

周荃、苏斌:《西部旅游业发展应走区域合作之路》,2006年9月27日《中国旅游报》。

张孝德:《打造“中国西部旅游带”提升西部开发新内涵》,2006年9月19日《中国经济时报》。

陈敏:《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新重庆》2006年第7期。

王姗姗、赵银德:《关于西部地区旅游营销的探讨》,《江苏商论》2007年第2期。

李树民:《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西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胡永亮:《2004~2005年中东部产业转移与西部产业集群分析》,载韦苇主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丁任重:《西部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西安已具备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条件》,2006年4月6日《西安日报》。

莫建备等:《大整合·大突破——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罗建华、邱先裕:《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山西科技》2005年第1期。

M.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Free Press,1990。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0~2001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1998~1999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孔泾源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4)》,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李小云、左停、叶敬忠主编《2003~2004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刘斌、张兆刚、霍功编著《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李实、张平、魏众、仲济垠等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伊志宏:《消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章洪海:《“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切入点探析——来自山西省寿阳县的农村调查分析》,《农业经济》2006年第3期。

陈丽萍:《关注三农:浦江地区农村调查报告》,《中国农村科技》2006年第9期。

聂华林、张帅:《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白永秀等:《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及建设思路》,《福建论坛》2002年第7期。

王雁:《公共财政支出与西部新农村建设》,《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王科:《基础设施与西部新农村建设》,《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余跃泉:《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问题探讨》,《西安金融》2007年第3期。

《阻碍西部城乡信用社中间业务拓展的因素分析》,中国合作金融网,2005-8-30。

唐双宁:《解决中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问题是当前重点》,2006年11月27日《金融时报》。

《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现状的典型调查》,中国农村金融网,2007-4-11。

人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西安金融》2006年第12期。

《对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中国合作金融网,2004-9-28。

《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中国财政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中国公路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中国农村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和模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吴业苗:《农村公共产品生产与农民负担问题》,《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胡华、刘毅:《农村公共产品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探讨》2006年第2期。

《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纲要》,中国卫生部网站。

《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王晓凑等:《对浙江省沿海地区农村卫生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嘉兴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伍雁:《探讨我国农村卫生医疗体制》,《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年第2期。

李惠莲:《农村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三农》2006年第4期。

张晓芳:《关注农村医疗卫生》,2006年6月8日《宁夏日报》。

艾国强、杜祥瑛:《我国科技竞争力研究》,《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7期。

白钦先:《再论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第7~14页。

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84~94页。

陈庆尧、谭云飞:《金融竞争力:一个综合分析框架》,《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55~60页。

狄昂照、吴录明、韩松、李正平:《国际竞争力》,改革出版社,1992。

刁慕容、庄丽娟:《我国六省市服务业竞争力的总体评价及对策研究》,《财贸研究》2004年第4期。

段治国:《区域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第41~48页。

范柏乃、徐伟红:《中国地区科技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与实际测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6期。

范丽先、范明华:《中国各地区科技竞争力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年第7期。

冯利华等:《主成分分析法在地区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第6期,第73~75页。

顾华祥:《深化西部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新疆农垦经济》2003年第4期,第37~39页。

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科技竞争力主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4~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6。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4~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6。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6。

韩强:《全社会资产配置不平衡中的区域发展与区域金融非均衡调整》,《海南金融》2000年第8期,第7~10页。

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商务印书馆,2004。

黄繁华:《中国经济开放度及其国际比较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1期,第19~23页。

姜法竹:《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8~68页。

蒋满元、唐玉斌:《基于区域经济学基本假定的区域竞争力形成机制解释》,《财贸研究》2005年第2期,第13~17页。

焦瑾璞:《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雷钦礼:《经济管理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李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度量与比较》,《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第28~31页。

李建平、岳正华:《提升我国农业市场竞争力分析——基于波特钻石理论的启示》,《财贸经济》2004年第7期,第75~78页。

李闽榕:《全国区域经济综合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管理世界》(月刊)2006年第5期。

李伟明:《多元描述统计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李正辉、吕忠伟:《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研究》,《海南金融》2005年第3期,第37~40页。

林广明、谭庆华:《金融资源论:对金融功能观与机构观的综合研究》,《金融论坛》2004年第6期,第3~8页。

刘加:《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银行家》2003年第2期,第104~107页。

刘伟、李绍荣:《中国的地区经济结构与平衡发展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刘伟、潘宏胜:《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1期,第74~76页。

刘洋、甘红:《区域农业竞争力系统评价》,《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年第11期。

刘英、李娟:《中西部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支持》,《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第12期,第66~68页。

伦蕊:《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学术论坛》2005年第10期。

罗望:《西部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建设》,《西南金融》2005年第10期,第6~10页。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2003。

苗润生:《中国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方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潘杰义、刘西林:《设计统计指标体系的原则探讨》,《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彭靖里、赵光州、朱明辉:《基于波特“钻石”模型企业战略竞争情报研究》,《现代情报》2006年第10期,第205~207页。

施建祥、赵正堂:《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财经》2003年第8期,第22~24页。

苏斌等编著《SPSS统计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苏金明:《统计软件SPSS12.0 for Windows应用及开发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谭庆华:《用金融资源论的观点度量金融国际竞争力》,《金融论坛》2002年第2期,第2~6页。

谭影慧:《论对外开放度的度量》,《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72~75页。

唐学锋、苟世祥:《中国西部旅游发展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

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系竞争力研究工作室:《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1985~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王秉安:《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王丽辉、乐娟:《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经济》2006年第10期,第232~234页。

王连月:《区域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6~15页。

王仁祥、孙亚朝:《城市金融竞争力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2期,第45~48页。

王文长等:《西部特色经济开发》,民族出版社,2001,第30~32页。

王晓津、郑大鸣:《区域性资本市场:西部金融创新的突破口》,《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63~66页。

王益、齐亮:《资本市场开放下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经济科学》2003年第3期,第70~82页。

韦苇主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93~103页。

韦苇主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吴进红:《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途径》,《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9期,第21~25页。

吴玉鸣:《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及非均衡差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西部各省区市统计局:《西部各省区市统计年鉴(2004~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6。

《西部各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2005~2006)》,《国家统计局地方年度统计公报》。

夏杰长、马胜杰、朱恒鹏:《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肖红叶:《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肖红叶等:《中国区域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53~2002)》,2003。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2000。

徐璋勇、封妮娜:《陕西关中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26~31页。

姚慧琴:《西部大开发中政府的特殊职能-理论分析及五年来的绩效检验》,韦苇主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533~575页。

游光荣、狄承锋:《我国地区科技竞争力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1期。

游士兵、肖加元:《农业竞争力的测度及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7期。

于良春、鲁志勇:《中国银行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94~98页。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张欣、宋化民:《我国东西部科技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2期。

赵玲玲、马行裕:《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南方经济》2003年第6期,第33~36页。

赵彦云:《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及其发展》,《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

郑爱:《环境保护活动评价分析指标体系设计》,《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15期。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4~2005)》,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评价》,科学出版社,2003。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中国31省市农业竞争力评价报告》,2003年7月25日《中国信息报》。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国家体改委等:《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003。

朱春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生产力研究》2003年6期。

左继宏、胡树华:《关于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设计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年第4期。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Fundamentals 2006,Institu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http://www.imd.ch/documents/wcc/content/Fundamentals.pdf,on 2006-5-17.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Competitiveness Factors 2006,http://www02.imd.ch/wcc/factors/,on 2006-5-17.

简 介:2009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与实施十周年。本书以“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回顾与总结”为主题,重点从西部经济总体发展、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特色优势与新兴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发展环境、民生与公共服务发展、省区市发展、竞争力评价与分析等方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西部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与分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