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6

性别视野中的中国历史新貌图书

A New at Chinese History Through the Lensof Gender

SSAPID:101-6622-6898-60
ISBN:978-7-5097-3441-4
DOI:
ISSN:

[内容简介] 该书效法古人分内外两篇,“内篇上”收有14篇文章,是与会学人根据交流会当日的发言增订整理而成的;“内篇下”则收有22篇文章,为主编在会议完结之后邀请各方同行新撰之短稿;“内篇下”所收文章以自由发挥为主,篇幅较短,旨在胪列议题,点到即止;至于“外篇”,主要选录在展览上曾经陈列过的中外名家导航性语录,内容围绕性别视野如何有利于提升我们对历史之理解,包括整体性论述和断代或分期论述。无论“内篇上”还是“内篇下”,均以专题史为讨论中心,探究性别视野如何有助于构建历史新貌。该书不以精深微观研究为宗旨,反而希望广泛展示性别镜子对中国史研究的价值,眼光求宽阔、议题求众多,希望启动以性别思维补充甚至改写历史之工作,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和学术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刘咏聪
编 辑:潘焕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后记

 撰译者名录

 出版筹备委员会名单

 鸣谢

 文前彩插

 导言

  导言

 内篇上

  存在?不存在?

   一

   二

   三

  性别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新貌

   一 前言

   二 西潮与东风:从社会史到文化史

   三 个别与整体:中国社会史中的性别议题

   四 扩充与改写:性别视野与中国社会史新貌

   五 结语

  最近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妇女与性别问题

  性别视野中的中国医疗史新貌

  地方史与妇女/性别议题:一个研究案例的启示

  性别视野中的中国民族史教学与研究

   一 研究专题﹑思路以及考察方式

   二 教学课程的重点

   三 将来需要补充的领域

    (一)进一步将非汉族非外来化,而且放弃过去所受儒家思想影响将非汉族视为野蛮人等看法

    (二)因为很多非汉族居住于中国的边疆,民族史与边疆史不可分割

    (三)有关汉民族的身份认同是极具效果的研究领域

    (四)今后的研究应该两性并重

    (五)更多的历史学家应努力建设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分析方式

  性别视野中的中国军事史新貌

  阴阳之性:中国性文化史研究路径初探

   一 缘起: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性文化史?

   二 路径:中国性文化史研究发凡

    (一)循名:中西对接与本土固有命名及其论说梳理

     1.身/心

     2.性/命

     3.欲/情

     4.伦/育

     5.小结

    (二)将“阴阳之性”作为性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

     1.“阴阳”在中国性文化史中的特别位置

     2.移花接木,开拓新路

    (三)实证研究:进入“性实践”层面

     1.操作策略

     2.三个层面

      (1)肉体生命:聚焦在个体性事情欲。

      (2)人种生命:聚焦于生育繁衍与性。

      (3)妓业中的色性才艺享献。

     3.整合三个层面,解释其内在联系

   三 起点:在梳理、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生产新知识

    (一)已有研究成果概述

    (二)原始文献梳理

    (三)视角转换与方法革新

  性别视野中的儒学思想史新貌

   一 儒学的性别观及其反思

    (一)传统儒学性别观与妇女史研究

    (二)“儒学性别观”再诠释

   二 历史变化中的儒学新意涵与新性别观

    (一)文翔凤女兄——葛夫人

    (二)杨甲仁与周氏(悟性、了心)

    (三)杨屾的观点

  性别视野中中国文学史的困扰与进展

  性别视野中的中国史学史新貌

   一 史学家

   二 史学著作

   三 修史制度

   四 史学思想

  佛学院课程性别议题缺席的意涵

   一 前言

   二 佛学院性别课程欠缺与公案教材性别词语运用之省思

   三 女禅师的性别意识与佛学教材的援用

   四 结语

  明清女性绘画

   一

   二

  性别视野中的服饰文化史新貌

   一 绪论

   二 成果举隅

   三 个人研究经验

   四 结语

 内篇下

  考古材料中的性别讯息

  性别史与经济史

  性别视野中的消费文化史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科技史

  从性别思考礼仪,由礼仪观察性别

  中国妇女教育史研究评析

  性别视野中的考试制度史

  当体育遇上性别

  儿童史研究与性别视野

  性别视野中的新移民史研究

   一 美国学中的华裔妇女

   二 跨国移民网络中的妇女与家庭

   三 区域流动中的妇女

  帮会史中的女性

  道教女性与女性道教

  性别视野中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一 英美学者的研究

   二 大陆与港台的研究兴起

   三 从妇女研究到性别研究

  古文字材料中的性别研究讯息

  经学史的性别内容

  性别与书法史

  中国诗词史的性别面貌

  性别视野与中国小说史

  性别视野中的中国戏曲史

  性别视野中的中国文评史新貌

  性别视野中的尺牍史

  家训文献的性别面貌

 外篇

  语录 整体论述

  语录 分期论述

   (一)远古至秦汉

   (二)魏晋南北朝

   (三)汉唐/唐/唐宋

   (四)宋/宋元明

   (五)明

   (六)明清

   (七)清

  附录 性别视野中的中国历史新貌:研究与教学经验交流会暨语录及书籍展览活动纪要

   前言

   引论

   各场评论与回应

本书是第一部从专题史切入,构建性别视野中中国历史新貌的论文集。全书“内篇”上、下共有30多位来自海峡两岸、香港地区、美国及加拿大的作者,分别通过发掘个别专题领域之性别内容而共同参与改写历史、构建历史新貌的初步工程。有关讨论牵涉30多个不同领域中的性别课题,虽未臻齐备,但已尝试尽力包罗,希望能启动以性别思维补充甚至重写历史之长远工作。“外篇”部分则主要选录中外名家导航性语录,内容围绕性别视野如何有利于提升我们对历史之理解,包括整体性论述和断代或分期论述。本书力求广泛展示性别视野对中国历史研究的价值。当代学者已不甘停留于努力“在历史中发现女性”的阶段,而是希望以性别作为一项分析工具,挑战既有的历史叙述和解释,并以两性平等立场重新解读历史。随着性别视野的引入,当代史家又同时强调阶级、地域、族群等思维为历史研究带来之活力与贡献。学风所及,中国历史已陆续呈现出纷繁多样的崭新面貌。

Ahern,Emily M.“Power and Pollution of Chinese Women.” In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Edited by Margery Wolf and Roxane Witke(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pp.169-190.

Bell,Catherine.Ritual:Perspectives and Dimension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Epstein,Maram.“Writing Emotions:Ritual Innovation as Emotional Expression.” Nan Nü,11.2(Sept. 2009):155-196.

Kulp,Daniel Harrison,II..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 Volume I,Phenix Village,Kwantung,China.New York:Bureau of Publications,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66 [repr. 1925].

Lam,Joseph S. C.“Ritual and Musical Politics in the Court of Ming Shizong.” In Harmony and Counterpoint:Ritual Music in Chinese Context. Edited by Bell Yung,Evelyn S. Rawski,and Rubie S. Watson(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35-53.

Lin,Wei-Hung(林维红).“Chastity in Chinese Eyes:Nan-Nu Yu-Pieh”,《汉学研究》9卷2期(1991年12月),第13~40页。

Mann,Susan.Precious Records: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McLaren,Anne E..“Women’s Work and Ritual Space in China.” In Chinese Women:Living and Working. Edited by Anne E. McLaren(London:CurzonRoutledge,2004),pp.169-187.

Rawski,Evelyn S..The Last Emperors: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Sangren,P. Steven.“Female Gender in Chinese Religious Symbols:Kuan Yin,Ma Tsu,and ‘The Eternal Mother’.” Signs,9(1983):4-25.

Walter,Ann.“A Princess Comes of Age:Gender,Life-Cycle and Ritual in Song Dynasty China.”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Ritual:Formalized Behavior in Europe,China,and Japan,Edited by Jo?lle Rollo-Koster(Leiden:Brill,2002),pp.35-56.

Zito,Angela.“Ritualizing Li:Implications for Studying Power and Gender.” Positions: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1.2(Fall 1993):321-348.

小島毅:《郊祀制度の変遷》,《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08(1989年2月),第123~219页。

小島毅:《嘉靖の礼制改革について》,《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17(1992年3月),第381~426页。

井上彻:《明朝对服制的改定——〈孝慈录〉的编纂》,收于氏著、钱杭译《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从宗法主义角度所作的分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第329~352页。

王小健:《从〈仪礼〉看性别的社会化》,《妇女研究论丛》5期(2004年9月),第42~47页。

萧琪:《父母等恩:〈孝慈 〉与明代母服的理念及其实践》,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11。

衣若兰:《被遗忘的宫廷妇女——浅论明代公主的生活》,《辅仁历史学报》10期(1999年6月),第27~55页。

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乡出版社,2002)。

吴玉廉:《香火缭绕中的规范与记忆:徽州地区女祠堂研究》,《女学学志》18期(2004年12月),第1~37页。

吕妙芬:《颜元生命思想中的家礼实践与“家庭”的意涵》,收于高明士编《东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一)——家族、家礼与教育》(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第143~196页。

李安宅:《礼仪与礼记之社会学研究》(北平:商务印书馆,1931)。

柳立言:《宋代公主的一生》,《历史月刊》117期(1997年10月),第40~47页。

张邦炜:《宋代的公主》,《思与言》28卷1期(1990年3月),第39~57页。

张寿安:《十八、十九世纪中国传统婚姻观念的现代转化》,《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8期(2000年6月),第41~87页。

郭善兵:《略论南朝皇帝“七庙”中的女性宗庙》,《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4卷1期(2007年3月),第5~8页。

陈弱水:《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识》,收于氏著《唐代的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台北:允晨文化,2007)。

新城理惠:《唐代における國家儀礼と皇太后——皇后·皇太后受朝賀を中心に——》,《社會文化史學》(茨城),39(1998年),第55~70页。

新城理惠:《唐宋期の皇后·皇太后——太廟制度と皇后——》,收於野口鐵郎先生古稀記念論集刊行委員会編《中華世界の歴史的展開》(東京:汲古書院,2002),第133~155页。

郑雅如:《中古时期的母子关系——性别与汉唐之间的家庭史研究》,收于李贞德主编《中国史新论:性别史分册》(台北:联经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第135~190页。

周愚文:《中国教育史纲》(台北:正中书局,2001),第九章“妇女教育”。

周愚文:《近五十年我国教育史学门研究之探讨》,《台湾师大学报》48卷1期(2003),第1~14页。

周愚文:《近二十年大陆教育史学门研究的量化分析》,《台湾师大学报》49卷1期(2004),第91~101页。

周愚文:《中国教育史中被忽略之儿童与妇女探讨的检讨》,《教育学报》(北师大)6期(2009),第99~106页。

Bao,Xiaolan.Holding Up More than Half of the Sky:Chinese Women Garment Workers in New York City,1948-1992.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6.

Honig,Emily.Sisters and Strangers: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1919-1949.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Hsu,Madeline Y..Dreaming of Gold,Dreaming of Home:Transnationalism and Migr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 China,1882-1943.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Lee,Ching Kwan.Gender and the South China Miracle:Two Worlds of Factory Wome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Lee,Erika and Judy Yung.Angel Island:Immigrant Gateway to America.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Leong,Sow-theng.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Hakkas,Pengmin,and Their Neighbors. Edited by Tim Wright.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令狐萍:《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McKeown,Adam.Chinese Migrant Network and Cultural Change:Peru,Chicago,Hawaii,1900-1936.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

Ong,Aihwa.Flexible Citizenship:The Cultural Logics of Transnationality.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9.

Yung,Judy. Unbound Feet:A Social History of Chinese Women in San Francisco.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Yung,Judy.Unbound Voices: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Chinese Women in San Francisco.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Zhang,Li.Strangers in the City:Reconfigurations of Space,Power,and Social Networks within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