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China (2017)

SSAPID:101-6607-2771-16
ISBN:978-7-5201-1907-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四部分,总报告呈现了当前形势下中国儿童参与的现状及特征,并提出建议;调查篇从家庭参与、学校参与、放学后时间安排、社会交往、校外教育参与、网络参与、公共参与七个方面呈现了中国儿童参与的基本状况,并对这些基本状况进行了性别、同胞结构、学校质量、家庭背景方面的差异分析,同时也考察了儿童参与对学校表现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专题篇通过生动的案例及充分的数据报告呈现了实际生活中儿童参与的概貌。

相关信息

丛书名:儿童蓝皮书
编 辑:陈晴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Abstract

 皮书数据库

 《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编委会

 法律声明

 Contents

 中国儿童中心简介

 摘要

 主要编撰者简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Ⅰ 总报告

  B.1 把儿童参与作为促进和保障儿童全面发展的大事

   一 背景

   二 儿童参与的内涵及价值

   三 中国儿童参与的现状与问题

    1.儿童参与领域广泛,参与意愿强烈,参与能力强大

    2.学习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学校之外的参与很不充分

    3.儿童参与受时间、空间等基本条件的限制

    4.儿童参与的一些重要议题被忽略

    5.儿童参与存在很大的群体差异

    6.儿童参与和儿童发展关系密切

   四 推动儿童参与的思考与建议

    1.加强国家儿童工作体系中儿童参与的顶层设计

    2.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动儿童参与

    3.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独特功能与价值

    4.关注“互联网+”对儿童参与的影响

    5.推动儿童参与的学术研究和观念普及

    6.持续监测儿童参与状况

 Ⅱ 调查篇

  B.2 中国儿童参与的基本状况

   一 基本概念

    (一)儿童

    (二)参与

   二 研究问题

   三 抽样方法和数据收集

   四 儿童参与的调查框架

   五 中国儿童参与的基本状况

    (一)家庭参与

     1.亲子沟通

     2.亲子活动

     3.家务参与

     4.财务参与

    (二)学校参与

     1.上学目的

     2.社团参与

     3.师生交流

     4.校园欺凌

    (三)儿童放学后的时间安排

    (四)社会交往

     1.同伴交往

      (1)同伴关系

      (2)同伴交往方式

     2.邻里交往

     3.国际交往

    (五)校外教育参与

     1.校外活动

      (1)校外主题活动

      (2)国内外营地活动

     2.课外班

      (1)兴趣班

      (2)补习班

    (六)网络参与

    (七)公共参与

     1.信心

     2.兴趣

     3.行为

   六 总结和讨论

  B.3 不同群体的儿童参与:性别、同胞结构和学校差异的比较*

   一 男孩和女孩的参与差异

    (一)家庭经历的差异

     1.亲子沟通的差异

     2.亲子活动的差异

     3.家庭参与的差异

    (二)放学后的时间分配

    (三)学校参与的差异

    (四)校外教育的差异

    (五)社会交往的差异

    (六)网络参与的差异

    (七)公共参与的差异

   二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参与差异

    (一)家庭经历的差异

     1.亲子沟通的差异

     2.亲子活动的差异

     3.家庭参与的差异

    (二)放学后的时间分配

    (三)学校参与的差异

    (四)校外教育的差异

    (五)社会交往的差异

    (六)网络参与的差异

    (七)公共参与差异

   三 普通学校和优质学校的儿童参与

    (一)优质学校儿童和普通学校儿童的家庭经历差异

     1.亲子沟通的差异

     2.亲子活动的差异

     3.家庭参与的差异

    (二)放学后的时间分配

    (三)学校参与的差异

    (四)校外教育的差异

    (五)社会交往的差异

    (六)网络参与的差异

    (七)公共参与的差异

   四 总结和讨论

    (一)男孩和女孩的参与差异

    (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参与差异

    (三)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儿童的参与差异

  B.4 不同群体的儿童参与:家庭背景差异的比较*

   一 城乡儿童参与的差异

    (一)家庭经历的差异

     1.亲子沟通的差异

     2.亲子活动的差异

     3.家庭参与的差异

    (二)放学后时间分配的差异

    (三)学校参与的差异

    (四)校外教育的差异

    (五)社会交往的差异

    (六)网络参与的差异

    (七)公共参与的差异

   二 家庭经济背景和儿童参与

    (一)家庭经历的差异

     1.亲子沟通的差异

     2.亲子活动的差异

     3.家庭参与的差异

    (二)放学后时间分配的差异

    (三)学校参与的差异

    (四)校外教育的差异

    (五)社会交往的差异

    (六)网络参与的差异

    (七)公共参与的差异

   三 父母职业和儿童参与差异

    (一)家庭经历的差异

     1.亲子沟通的差异

     2.亲子活动的差异

     3.家庭参与的差异

    (二)放学后的时间分配

    (三)学校参与的差异

    (四)校外教育的差异

    (五)社会交往的差异

    (六)网络参与的差异

    (七)公共参与的差异

   四 父母教育水平和儿童参与

    (一)家庭经历的差异

     1.亲子沟通差异

     2.亲子活动差异

     3.家庭参与的差异

    (二)放学后的时间分配

    (三)学校参与的差异

    (四)校外教育的差异

    (五)社会交往的差异

    (六)网络参与的差异

    (七)公共参与的差异

   五 总结和讨论

  B.5 儿童参与和学校表现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 家庭经历和学校表现

    (一)亲子沟通和学校表现

    (二)亲子活动和学校表现

    (三)家庭参与和学校表现

     1.家务劳动和学校表现

     2.家庭财务参与和学业成绩

     3.家庭决策参与和学校表现

   二 放学后参与和学校表现

    (一)放学后的自主性和学校表现

    (二)放学后生活和学校表现

   三 学校参与和学校表现

    1.走读/住宿和学校表现

    2.学校社团参与和学校表现

    3.师生交流和学校表现

    4.校园欺凌和学校表现

   四 校外教育参与和学校表现

    (一)校外活动和学校表现

    (二)课外班参与和学校表现

   五 社会交往和学校表现

    1.同伴交往和学校表现

    2.邻里交往、国际交往和学校表现

   六 网络参与和学校表现

   七 公共参与和学校表现

    (一)公共参与意愿和学校表现

    (二)公共参与行为和学校表现

   八 总结和讨论

  B.6 儿童参与和非认知能力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 家庭经历和儿童非认知能力

    (一)亲子沟通和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关系

     1.亲子沟通和儿童大五人格的关系

     2.亲子沟通和儿童的自尊水平、意志力水平和控制点的关系

     3.亲子沟通和社会互赖倾向的关系

    (二)亲子活动和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关系

     1.亲子活动和儿童大五人格

     2.亲子活动和儿童的自尊、意志力和控制点

     3.亲子活动和儿童的社会互赖倾向

    (三)家务、财务参与和非认知能力

     1.家庭参与和儿童大五人格

     2.家庭参与和儿童的自尊水平、意志力水平和控制点

     3.家庭参与和社会互赖倾向

   二 放学后参与和儿童非认知能力

    (一)放学后的自主性和非认知能力

    (二)放学后时间分配和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

     1.放学后时间分配和儿童大五人格

     2.放学后生活和自尊、意志力和控制点

     3.放学后生活和儿童社会互赖

   三 学校参与和儿童非认知能力

    1.学校参与和大五人格

    2.学校参与和自尊、意志力、控制点

    3.学校参与和儿童社会互赖

   四 校外教育和儿童非认知能力

    (一)校外活动和儿童非认知能力

     1.校外活动参与和大五人格

     2.校外活动和儿童的自尊、意志力和控制点

     3.校外活动和儿童的社会互赖倾向

    (二)课外班和儿童非认知能力

     1.课外班参与和儿童大五人格

     2.课外班参与和儿童自尊、意志力、控制点

     3.课外班参与和儿童的社会互赖倾向

   五 社会交往和儿童非认知能力

    (一)同伴交往和儿童非认知能力

     1.同伴交往和儿童大五人格

     2.同伴交往和儿童的自尊、意志力和控制点

     3.同伴交往和社会互赖

    (二)邻里交往、国际交往和儿童非认知能力

     1.邻里交往、国际交往和儿童的大五人格

     2.邻里交往、国际交往和儿童的自尊、意志力和控制点

     3.邻里交往、国际交往和儿童的社会互赖倾向

   六 网络参与和儿童非认知能力

    1.网络参与和大五人格

    2.网络参与和儿童的自尊、意志力和控制点

    3.网络参与和社会互赖

   七 公共参与和儿童非认知能力

    (一)公共参与意愿和非认知能力

     1.公共参与意愿和儿童的大五人格

     2.公共参与意愿和自尊、意志力和控制点

     3.公共参与意愿和社会互赖倾向

    (二)公共参与行为和非认知能力

     1.公共参与行为和大五人格

     2.公共参与行为和自尊、意志力和内控

     3.公共参与行为和社会互赖倾向

   八 总结和讨论

 Ⅲ 专题篇

  B.7 儿童参与政治生活: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 儿童参与立法

   二 儿童结社、参政议政

   三 儿童建言献策

   四 儿童意见表达

   五 小结

  B.8 “让学生回到学校的中心”

   一 为何关注学校中的学生参与

   二 十一学校为什么改革

   三 十一学校如何改革

    1.学生“走起来”

    2.学生自选课程*

    3.特殊需求学生的“私人订制课程”

    4.让学校生长学生的想法

    5.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四 十一学校的改革何以可贵

   五 未来学校中儿童参与何以可能

  B.9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儿童

   一 什么是“安吉游戏”

   二 “安吉游戏”为何受到世界的欢迎

   三 向“安吉游戏”学什么

    1.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

    2.充分信任儿童、解放儿童

    3.家园合作共建良好教育生态

   四 “安吉游戏”为什么能成功

    1.“安吉游戏”的教材来自孩子的生活

    2.“安吉游戏”的玩具取自孩子的生长环境

  B.10 校外教育中儿童参与的经验探索

   一 我国校外教育发展概述

   二 校外教育中儿童参与的策略经验

    (一)教育内容:以儿童经验和能力为中心

    (二)教育方法:引导与启发为主

    (三)教育过程:活动全过程设计和运用

    (四)教育环境策略:友好对话的支持性环境

   三 校外教育中儿童参与的案例分析——以中国儿童中心为例

    (一)儿童参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评估/起草/宣传系列活动

     1.活动过程

      (1)意识开发与技能培训

      (2)实地考察

      (3)表达分享

      (4)建议采纳

      (5)宣传品开发

     2.分析与点评

      (1)为儿童增权赋能同时,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2)探索建立儿童参政议政的通道,同时完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3)拓展校外教育新领域与新模式

    (二)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中的儿童参与

     1.项目简介与特色

     2.生态项目中的儿童参与

      (1)多元开放的教育目标

      (2)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内容

      (3)强调体验与探究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4)活动案例

     3.分析与点评

      (1)在以儿童为本促进儿童参与的同时,创新德育新模式

      (2)教师的意识开发是促进儿童参与践行的有效途径

    (三)“小精灵弹拨乐队”母亲节音乐会活动中的儿童参与

     1.活动过程

     2.分析与点评

      (1)技能培养打底,能力与素养并重,培养儿童健康人格

      (2)教师鼓励与引导,儿童全过程参与

      (3)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为儿童参与创造支持性环境

   四 推动校外教育中儿童参与的建议

  B.11 社区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儿童参与

   一 社区治理与社区儿童参与

   二 社区儿童参与的探索与实践

    (一)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二)社区儿童参与的干预路径和干预模型

    (三)提升社区意识:让儿童描绘理想社区

    (四)搭建参与平台,提出公共议题,通过简单易辨的方式,选择参与事项

    (五)通过趣缘和业缘,促进社区儿童参与

    (六)尝试社区儿童全过程参与社区环境更新

    (七)可持续参与机制

    (八)效果

   三 启示与建议

    (一)组织化:通过再组织,搭建社区儿童参与平台

    (二)治理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有选择地策划社区活动

    (三)互联网:“互联网+社区”儿童参与

    (四)资源整合:探索社区基金会

    (五)共同体:以人为本的治理价值观

  B.12 中国城市儿童网络参与的基本状况及对策研究

   一 儿童网络参与的背景和意义

   二 我国儿童网络参与的状况和特征

    (一)儿童网络参与状况

     1.娱乐行为

     2.交往行为

     3.学习行为

     4.表达行为

    (二)儿童网络参与特征

     1.小玩家:幼儿园(3~6岁)

      (1)媒介活动以娱乐为主

      (2)家长起主导作用

     2.小用户:小学中年级

      (1)掌握网络主动权

      (2)线上交往更活跃

      (3)电子游戏成最爱

     3.小创客:初中阶段

      (1)网上生活成主流

      (2)我的媒体我发声

      (3)上网学习成习惯

      (4)在线活动反超家长

   三 儿童网络参与的问题分析

    (一)不健康:作为使用者的风险

    (二)不安全:作为参与者的风险

    (三)不文明:作为行动者的风险

   四 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层面: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儿童网络参与权利、维护儿童网络安全

    (二)社会层面:推动儿童网络素养教育

    (三)家庭层面:提高家庭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B.13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儿童的声音

   一 儿童权利与社会支持*

   二 儿童成长需要安全的环境*

   三 儿童需要的理想化空间及可施行的措施*

   四 儿童友好型社区创建的几点建议*

   五 成长空间——孩子们所需要的活动空间设计*

   小结

 Ⅳ 附录

  B.14 中国儿童参与大事记

   导语

   上篇:1949~1992年

   下篇:1992~2017年

 儿童蓝皮书编委会

 子库介绍

“儿童参与”作为一个专有概念,最初来源于儿童权利领域。但儿童参与的意义和作用绝不仅是对儿童参与权的维护与倡导,让儿童有机会表达意见、被成人世界听取。更为基础和重要的儿童参与是指儿童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广泛的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及文化生活中,接触真实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获得丰富和均衡的生活体验和教育实践,从而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增强自信,这样他们才有机会,也才能更好地表达意见、更为主动全面地发展。因此,儿童参与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与功能。这也正是本书所倡导的,从儿童教育和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参与,研究儿童关键的生活经历和教育实践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总报告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对儿童参与进行界定,呈现了当前中国儿童参与现状及特征,并从政策的顶层设计、各方合力共同推动、发挥校外教育的独特功能、关注网络参与的影响、推动研究和实践深入开展等方面提出建议。调查篇根据全国7个城市8847名中小学生数据,从家庭参与、学校参与、放学后时间安排、社会交往、校外教育参与、网络参与、公共参与七个方面呈现中国儿童参与基本状况,并对这些基本状况进行了性别、同胞结构、学校质量、家庭背景方面的差异分析,同时也考察了儿童参与对学校表现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儿童参与领域广泛,参与意愿强烈,参与能力强大;②学习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学校之外的参与很不充分;③儿童参与受到时间、空间等基本条件的限制;④儿童参与的一些重要议题被忽略;⑤儿童参与存在很大的群体差异;⑥儿童参与和儿童发展关系密切。专题篇通过案例及数据呈现了实际生活中儿童参与的概貌。主要有:儿童如何参与政治生活,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例探讨学生在学校改革中的参与情况,以安吉游戏为例说明幼儿园中的儿童参与,以中国儿童中心为例论述当前校外教育中儿童参与理念的践行,基于社区治理视角的社区儿童参与,通过调查数据呈现儿童网络参与的基本状况及对策,以及儿童本身对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观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