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

运河研究年度文选(2017)图书

Annual Sel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of China Research (2017)

SSAPID:101-6598-0880-31
ISBN:978-7-5201-3693-8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其历史文化资源尤为重要。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有关运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研究视角和领域不断拓宽。本书对2017年大运河的相关研究进行摘选,分别从总论,河工与漕运,运河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运河城市,运河遗产与大运河文化带五部分进行整理和收录,从一个新的视角,呈现运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宫辉力
编 辑:范明礼;韩莹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K9 地理

 《运河研究年度文选(2017)》编委会

 主办单位简介

 总论

  运河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 对多民族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发展和巩固的贡献

   二 对中华文明内涵吸纳、包容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河工与漕运

  鸿沟引水口与渠首段经流考辩*

   引言

   一 鸿沟开凿前荥阳地区水系格局

    (一)河水、沁水与济水

    (二)济隧、荥渎与石门水

    (三)荥泽与圃田泽

   二 战国时期鸿沟渠首段辨析

    (一)主流观点与问题

    (二)荥阳地望与韩魏边界

     1.荥阳地望

     2.韩魏边界

     3.鸿沟初开时的引水渠道——济隧

   三 秦汉时期引水口与渠首段

    (一)渠首段——荥渎

    (二)荥口演变

   四 魏晋时期的引水口与渠首段

    (一)渠首段——石门水

    (二)石门亭方位

   结论

  宋代内河船夫群体的构成与生计*

   一 宋代船夫群体的数量

   二 宋代船夫群体的来源

   三 宋代船夫群体的秩序构成

   四 宋代船夫的劳作和待遇

    (一)船夫的劳作及技能

    (二)船夫的待遇

   结论

  从淮仓到淮库:漕粮加耗折银与明代财政*

   一 淮安仓*:从漕粮转输到支行粮兼抽税

    (一)支运法的起点

    (二)专供运军行月粮

    (三)管仓兼管抽税

   二 淮库与漕粮加耗折银

    (一)轻赍银征收制度的确立

    (二)过淮鞘封与轻赍贮淮

    (三)轻赍银三七分的出现与制度成熟

    (四)淮库的挪借与轻赍银贮淮的停止

   结论

  明代中前期京通地区漕运脚费初探*

   一 脚费支出无定:京通二仓并立体制的形成阶段

   二 脚费的定额化:京通漕运的弊端及应对之策

   三 脚费收归户部:通惠河的修复与漕运秩序的建立

   结语

  明代前中期北运白粮重役佥征流变*

   一 明代白粮的性质

   二 以粮长为核心的白粮输送体制的确立

   三 明代前中期北运白粮役佥征主体的变更

  清代漕运水手群体初探*

   一 漕运水手之来源

   二 漕运水手的基本生活状况

    (一)抢劫

    (二)勒索身工银

    (三)运输私货

    (四)骚扰商民行船

    (五)帮派之间械斗

   三 漕运水手不法行为原因及政府治理措施

    (一)漕运水手经济收入低,这是造成大量不法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二)漕运水手多为游民,缺乏乡里、家庭观念的约束,这是造成不法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明清漳、卫交汇及其对区域社会的影响*

   一 明清漳、卫两河交汇地点变化及原因

    (一)明代漳、卫交汇地的变化

    (二)清代漳、卫交汇地的变化

    (三)明清漳、卫交汇地变化的原因

   二 漳、卫合流对漕运的影响

    (一)漳、卫交汇对漕运的有利影响及国家维护措施

    (二)漳、卫交汇形成的洪水对漕运的危害

   三 漳、卫交汇对区域社会的影响

   结语

 运河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

  运河环境、寄户身份与白居易符离修业生活考论*

   一 白家与符离的关系及符离的生活环境

   二 寄户身份与白居易的符离苦读

   三 符离运河环境与白居易《策林》《百道判》的拟构

  宋代运河与话本的兴盛*

   一 运河与草市镇、瓦舍勾栏及宋话本的兴起

   二 运河交通与宋话本的传播及其故事题材

   三 宋话本再现了宋代运河都市图景

   结语

  建构与解构:明代浙东湖水纠纷中的利益表达*

   一 湖水灌溉范围与运河水情

   二 “割田造湖说”的形成、发展与质疑

   三 运河南岸的葛氏家族与地方志编纂

   四 纠纷处理与水权确定

   结论

  明清时期江北运河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 正面效应

   二 负面效应

   三 启示

  清中叶至民国初年山东“沉粮地”的垦务开发*

   一 乾隆二十年代的大水灾与“沉地豁粮令”的颁布

   二 晚清地方官、民开发“沉粮地”的尝试

   三 民初潘复的“南运计划”与沉粮地的概念建构

   四 民国济宁州、县志对“沉粮地”的历史书写

   结论

 运河城市

  水与城的双向互动:隋唐五代时期运河变迁与城市兴衰*

   一 水系疏导:运河城市兴盛之动力

   二 运河开凿:沿岸城市勃兴之要件

   三 运河变迁:运河城市兴衰之动因

  明清北京通州古城研究*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一 关于明以前通州城池建设的探讨

   二 明清时期通州城的发展

    (一)城垣的建设和扩展

    (二)通州城护城河

   三 通州城的街巷布局与功能分区

    (一)旧城街巷与功能分区

     1.北大街与南大街的形成

     2.东大街与西大街的形成

     3.功能分区

    (二)新城街巷与功能分区

    (三)关厢地区街巷与功能分区

     1.居住区和商业区

     2.码头分布区

   四 通州城的主要城市职能

    (一)明清时期通州城仓储职能

    (二)明清时期通州城的漕粮转运职能

    (三)明清时期通州城的商业职能

   结论

  明清华北运河城市变迁研究*

   一 明清馆陶县的河政建置与河工施建

   二 明清馆陶的漕运与商业

   三 明清馆陶的灾荒、兵燹与区域社会

   结语

  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研究*

   引言

   一 区域水文条件对台儿庄聚落发育的影响

    (一)黄河水患与运河改道

    (二)聚落发育的运河区位因素

   二 台儿庄基于防洪需求的空间格局

    (一)聚落高程格局

    (二)多重防护的城墙与城壕格局

   三 台儿庄基于水资源约束的空间格局

    (一)水资源的约束背景下的格局演变

    (二)古城水系空间格局

   结语

  历史廊道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探索*

   导言

   一 大运河历史廊道的三重特征

   二 历史廊道地区的核心问题

   三 解决问题的技术簇群

    (一)历史文化全息系统

    (二)城河空间形态系统

    (三)动静视觉观览系统

   四 设计理念和空间形态

    (一)设计理念

    (二)空间形态

     1.基于历史廊道地区的空间形态塑造

     2.基于线性地区的空间形态塑造

     3.滨水地区的空间形态塑造

   五 专项设计和重点地区

   结语

 运河遗产与大运河文化带

  浅析大运河(北京段)文化带的内涵*

   一 大运河(北京段)文化带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 关于大运河(北京段)文化带时间范围的思考

   三 关于大运河(北京段)文化带空间范围的思考

   四 大运河(北京段)文化带建设所包含内容的思考

  “三个文化带”与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思考*

   一 “三个文化带”的提出

   二 “三个文化带”简介

   三 “三个文化带”与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思考

   四 关于进一步推进“三个文化带”与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建议

    (一)在“三个文化带”建设中,昌平区南口镇值得关注

    (二)在“三个文化带”建设中,永定河值得关注

    (三)在“三个文化带”建设中,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值得关注

    (四)在“三个文化带”建设中,房山区作为雄安新区文化走廊建设值得关注

    (五)抓住北京城中轴线申遗,加强首都核心功能

  北京保护和发展运河文化带的思考*

   一 打造运河文化带的提出与现存的问题

    (一)河道断流、河水污染、岸线固化严重

    (二)沿线旅游景点交通连接不畅

    (三)保护开发中与当地居民互动不足

    (四)缺少统一管理机构和针对性法律

   二 国外运河保护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二)实施分区分级管治

    (三)合理组织旅游线路

    (四)完善法律规章体系

    (五)建立高效管理方式

   三 北京运河文化带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二)刚性与柔性的关系

    (三)地下与地上的关系

    (四)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四 对策建议

    (一)提炼运河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二)开展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

    (三)实行分区分级管治

    (四)建立完善法律体系

    (五)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的协同保护机制*

   一 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是他组织复杂系统

   二 属地为界、分段保护管理的困境与根源

   三 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协同保护的机制

  京杭运河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法

     3.数理统计法

     4.系统分析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一)运河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整体性

     2.共生性

     3.和谐性

    (二)京杭运河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运河武术馆校大发展及“全国武术之乡”文化品牌

     2.消费需求增长,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3.运河传统体育项目在各级各类学校没有得到普及

    (三)京杭运河体育文化建设路径

     1.创新运河体育文化建设的传播与推广手段

     2.构建运河体育文化资源保障体系

     3.传统与现代同步,彰显运河城市体育文化

     4.不同运河城市区位划分与体育文化产业选择

     5.构建运河体育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结语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其历史文化资源尤为重要。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有关运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研究视角和领域不断拓宽。在中国大运河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四周年之际,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带研究院和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大运河工作委员会联合编辑出版《运河研究年度文选(2017)》。该文选对2017年大运河的相关研究进行摘选,分别从总论,河工与漕运,运河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运河城市,运河遗产与大运河文化带五部分进行整理和收录,从一个新的视角,呈现运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旨在促进运河研究的交流与借鉴。

王建国:《城市设计》(第2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刘庆余:《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经验借鉴》,《东南文化》2013年第2期。

杨丽霞:《英国世界遗产地哈德良长城保护管理的启示——兼议大运河申遗及保护管理》,《华中建筑》2010年第3期。

唐剑波:《中国大运河与加拿大里多运河对比研究》,《中国名城》2011年第10期。

李泉:《中国运河文化的形成及其演进》,《东岳论丛》2008年第3期。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保继刚、孙九霞:《旅欧规划的社区参与研究——以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规划师》2003年第7期。

钱俊希、朱竑:《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地理研究》2015年第3期。

樊杰、孙威、陈东:《“十一五”期间地域空间规划的科技创新及对“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年第6期。

樊杰、孔维锋、刘汉初等:《对第二个百年目标导向下的区域发展机遇与挑战的科学认知》,《经济地理》2017年第1期。

侯仁之:《古代北京运河的开凿和衰落》,《北京规划建设》2001第4期。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5。

李敏、管子衡、王晶等:《社区参与的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开发问题探析》,《新西部》2015年第9期。

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城市规划》2003年第4期。

苗长虹、王兵:《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经济地理》2003年第5期。

阮仪三、肖建莉:《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城市规划》2003年第6期。

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南方文物》2006年第4期。

王成志、韩玉国、杨林林:《北京市朝阳区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北京农业》2016年第1期。

万婷婷、王元:《法国米迪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解析——兼论中国大运河申遗与保护管理的几点建议》,《中国名城》2011年第7期。

吴晓、王承慧、王艳红:《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市一级)的总体思路探析》,《城市规划》2010年第9期。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1年第10期。

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俞孔坚、方婉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建筑学报》2006年第8期。

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

张广汉:《加拿大里多运河的保护与管理》,《中国名城》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