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46

中国人口:太多还是太老图书

Chian’s Population: Too Much or Too Old?

SSAPID:101-6595-9816-68
ISBN:7-80190-802-3
DOI:
ISSN:
关键词:

人口 研究 中国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了“新世纪中国人口问题展望”、“稳定低生育率与现行生育政策”、“人口数量与结构问题之争”、“人口百年发展战略”四个专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当代中国人口问题研究系列
作 者: 李建新 翟振武
编 辑:邓泳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

 新世纪中国人口问题展望

  当代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一 人口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

   二 21世纪人口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展望

  新世纪中国人口问题展望(论坛)

   背景

   进一步认识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21世纪中国人口展望

    1.人口增长趋势

    2.老龄化

    3.城市化

    4.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投资

   人口迁移,将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1.人类社会发展史说明:没有人口迁移,就没有现代化的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显示:人口迁移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已初见其效

    3.新世纪的展望:人口迁移将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主持人评论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

   一 引言

   二 中国人口的现状

    (一)20世纪90年代的生育水平

    (二)20世纪90年代人口的变动趋势和特点

     1.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2.人口结构的一些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

     3.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

   三 现行生育政策效果的评估

    (一)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原则与指标

    (二)现行生育政策的积极效果

     1.促进生育率大幅度地降低,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被有效地遏制,成功地实现了人口低增长的目的

     2.减轻了人口和土地、资源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改善了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有效降低了因怀孕导致的死亡风险,提高了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4.生育率迅速下降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现行生育政策的负面效果

     1.在生育意愿尚未完全转变的情况下,强硬的行政管理使得干部的工作难做,干群关系紧张,影响社会稳定

     2.妇女成为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体现者,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影响妇女地位的提高

     3.国际社会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抨击过多,有损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影响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

     4.伴随生育率的急剧下降,还产生了一些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负面效应

    (四)不同生育政策试点的效果和启示

   四 生育意愿的调查与分析

    (一)未婚人群的生育意愿

     1.“初婚年龄”的意愿:绝大多数能够接受晚婚的号召

     2.“生育数量”的意愿:接近或略高于现行生育政策的规定

     3.“婚育间隔”的意愿:基本上是自然间隔

     4.“子女性别”的意愿:有一定的男孩偏好,生女孩也能接受

    (二)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

     1.平均期望子女数:明显高于现行生育政策的规定

     2.平均生育子女数略高于平均期望子女数

     3.妇女的生育意愿与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关系

   五 未来50年中国人口的预测

    (一)预测条件的设定

     1.死亡率参数

     2.迁移与城市化参数

     3.生育率参数

    (二)推荐方案的考虑及分析

     1.假定维持1998年城乡各自的生育率不变(方案1)

     2.在现行政策基础上,在全国允许双方独生子女夫妇生育二孩(方案2)

     3.在现行政策基础上,允许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包括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二孩(方案3)

     4.在现行政策基础上,普遍允许农村妇女生育二胎(方案4)

     5.城市农村普遍允许生育二孩(方案5)

    (三)对未来50年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1.总人口规模

     2.劳动年龄人口

     3.人口老龄化

     4.总抚养比

    (四)关于现行生育政策“微调”影响的估计

   六 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

    (一)我国后人口转变时期的基本特征

     1.我国的人口转变基本完成

     2.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人口变动的基本特征

    (二)未来50年中国人口发展战略

     1.人口发展战略目标

     2.实施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战略

    (三)稳定低生育水平战略的政策支持体系

     1.外生性低生育率向内生性低生育率的转变

     2.实现内生性低生育率的政策支持体系

     3.生育控制成本的社会补偿

   七 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

    (二)坚持“以人为本”和“制度创新”,实施“东稳西降、分层推进”的策略

    (三)建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保障机制

    (四)构建支持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稳定低生育率与现行生育政策

  稳定低生育水平:概念、理论与战略

   一 概念:如何理解低生育水平

    (一)关于更替水平

    (二)关于人口零增长与低生育水平

    (三)关于内在自然增长率

   二 理论:中国的人口转变尚未完成

    (一)人口转变的界定与度量

    (二)中国的人口转变:正处于第三阶段

   三 辨证地看待中国人口问题

    (一)21世纪中叶人口总量不突破16亿,不应成为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依据

    (二)在中国人口问题中,数量问题仍是第一位的

    (三)辨证、科学地认识中国人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四)解决中国人口结构问题,并非仅仅只有调整生育政策这一条路

  从稳定低生育率到稳定人口

   一 低生育率的涵义

   二 稳定低生育率是实现人口零增长的必要条件

   三 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

    (一)总人口*

    (二)年龄结构

    (三)劳动力资源

   四 关于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思考

  稳定低生育水平与现行生育政策思考

   一 引言

   二 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界定与涵义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涵义

    (二)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目标的手段

   三 稳定低生育水平与近、远期人口目标

   四 稳定低生育水平与现行生育政策

 人口数量与结构问题之争

  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一 人口总量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矛盾

   二 人口规模与人口年龄结构关系分析

    (一)未来40年内老年人口变化与人口老龄化过程无关

    (二)提高生育率的结果——增加失业人口

    (三)抚养比实质上是经济概念

    (四)提高生活水平也可以拉动内需

    (五)倾斜教育资源,避免人口逆淘汰

    (六)“四二一”家庭可能是场虚惊

   三 人口总量控制与年龄结构调整的妥协

    (一)中国人口总量多少合适

    (二)削峰填谷,通过人口流动减弱年龄结构的负面影响

  也论中国人口数量与结构问题*

   一 引言

   二 数量首位,还是数量与结构并举

   三 未来中国人口数量目标是减少,还是可持续不减

   四 “数量与结构并举”的现实意义

   五 结语

  21世纪中国人口数量与发展的矛盾分析和战略选择

   一 人口数量与发展矛盾的一般理论分析

   二 中国人口数量与发展矛盾的历史分析

   三 中国人口数量与发展矛盾的未来分析

   四 未来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战略选择

    (一)关系系统扩容——全面发展是硬道理

    (二)实体系统缩量——“二步走”人口数量战略

    (三)坚持政府干预——强化政府计划生育管理的职能,提高政府计划生育管理和指导水平

    (四)重在素质建设——解决人口与发展诸矛盾的基本战略

    (五)实现结构优化——在总体上形成更高的质

  数量控制:21世纪中国人口生育政策导向

   一 持续已久的政策争论

   二 数量控制是先于一切的大局

   三 多生解决不了结构问题

   四 结论

  风险社会与中国人口结构安全

   一 引言

   二 风险社会与风险规避

   三 不同的人口结构风险

    1.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风险

    2.出生性别比结构风险

    3.“四二一”家庭结构与独生子女问题

    4.其他可能的结构问题

   四 结语

  中国人口数量:究竟多少亿才合适?

   背景

   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关于中国人口数量的长远目标

    2.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的必要性

    3.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的可能性

    4.向主张扩大二胎学者提出的建议

   中国人口:不能以追求减少人口数量为目标

    1.追求减少人口数量目标实际上是“人口数量决定论”的翻版

    2.追求减少人口数量目标是割裂了人口数量与结构的辩证关系

    3.中国人口:以追求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条件为目标

   中国的人口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做出选择

   主持人评论

  中国人口转变与“战略机遇期”

   一 未来20年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有多宽

   二 东亚经济起飞给我们的启示

   三 “人口机会窗口”关闭后会怎么样

   四 中国利用“人口机会窗口”的机遇有多难

  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

   一 老年人多的特点引发的政策思考

    (一)老年人多的特点

    (二)老年人多的政策含义

     1.中国人的健康长寿仍需努力

     2.老龄政策中老年人健康问题作为重点

     3.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镇有别的医疗保障

   二 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引发的政策思考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特点的几个表现

     1.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是阶段性的快

     (2)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底部老龄化为主

    (二)老龄化速度快的政策含义

     1.利用机遇发展经济、做好应对老龄化的各种准备

     2.改变当前的稳定低生育水平政策的建议需从长计议

     3.要有对实行计划生育户养老的优惠政策

   三 未富先老和老年人地区差异大引发的政策思考

    (一)未富先老的特点

     2.老年人地区差异大

    (二)未富先老和老年人地区差异大引发的政策思考

     1.老龄政策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2.老龄政策城乡有别,因地制宜,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协调

     3.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养老问题必须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

     4.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

 人口百年发展战略

  人口控制:一个需要不断深入认识的战略性问题*

   一 正确认识和对待“人地矛盾”

   二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产生的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能混淆

   三 “人口控制”是长期战略性问题

  对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一 中国的发展不能以人口的过分减少为追求目标,更不能越少越好

   二 既保持经济强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又保持人口大国的优势,应是我国人口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人口大国是建设经济大国,体现综合国力强国的重要条件

    (二)人口多,劳动力充足,加之人口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动力

    (三)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回旋余地广,竞争能力强

    (四)人口多,国防力量强

     1.俄罗斯

     2.日本

     3.美国

     4.巴西

     5.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日利亚

     6.中国和印度

   三 对策思考

    (一)在稳定低生育水平基础上尽快实现人口零增长

    (二)全方位,多渠道的迅速提高人口质量是保持和发挥人口规模效益的最重要任务

    (三)适当时期调整现行人口政策,向一对夫妇生2个孩子平稳过渡

    (四)组织人口的国内、国际流动,加速人口城市化进程

    (五)运用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杠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

    (六)解决“三农”问题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

  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与对策

   引言

   正文

   一 两个百年人口战略目标及依据

    1.人均意识与人均资源劣势要求减少人口总量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潜能,要求减少劳动力供给总量

    3.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缩减人口总量

   二 减少二胎生育的政策依据和可行性

    1.二胎孩子的社会成本与家庭收益

    2.百姓的生育政策观与生育上的经济账

    3.一胎化可以实现国与家两利的结果

   三 进一步控制二胎生育的对策措施

    1.一项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的政策

    2.进一步减少二胎生育的对策措施

    3.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

   四 以社会保障控制二胎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1.“无中生有”的农村社保资金来源与逆人口投资的收益

    2.“一举多得”的社会经济效果

  也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

   一 世界人口格局与人口变化趋势

    1.世界人口变化及趋势

    2.世界人口格局中的中国人口变迁

   二 中国人口百年战略的基本依据

    1.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

    3.迅速减少人口数量带来的其他结构问题

   三 西方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启示

   四 一些质疑

   五 结语

未来30多年中国人口规模的继续增长是否仍然构成中国发展的最重大挑战?已经降到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是否还需要继续下降?当前中国人口结构问题是否已经取代人口规模而成为中国人口的首要问题?老龄化会成为压垮21世纪中国社会新的“人口” 包袱吗?中国人口:究竟是太多还是太老?……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2000年5月8日《人民日报》。

②刘铮:《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③彭珮云:《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

①翟振武、刘爽、段成荣:《常用人口统计公式手册》,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

②林富德、翟振武主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③李竞能:《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增长乡—城迁移与就业压力》,南开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5期。

④李建民等:《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中国人口发展》,科学出版社,2000。

⑤于学军:《中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2期。

⑥科尔:《人口转变理论再思》,载于顾宝昌编《社会人口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1992。

⑦郭志刚:《从近年来的时期生育行为看终身生育水平》,《人口研究》2000年第1期。

⑧United Nations(1999).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1998 Revision,vol.I.New York.

⑨Zhang Weimin.Current Changes of China’s Population.23rd IUSSP General Population Conference—Sym-posium on Demography of China.(第23届国际人口科学大会中国人口论坛文选)。

①乔晓春:《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人口研究》增刊,1995。

②陈卫:《有关低生育率的几个问题》,《人口研究》2000年第2期。

③李宏规、陈胜利:《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报告集》。

④张为民等:《当代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状况——对中国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的简要分析》,《第23届国际人口科学大会 中国人口论坛文选》,中国人口学会,1997。

⑤曲格平、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⑥李建新:《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人口研究》2000年第2期。

①邬沧萍、穆光宗:《低生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②陈为:《中国的低生育率》,《人口研究》1995年增刊。

③乔晓春:《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人口研究》1995年增刊。

④乔晓春:《中国生育率下降后果研究:理论假设与研究思路》,《人口研究》1995年增刊。

⑤李建新:《不同生育政策选择与中国未来人口》,《人口研究》1997年第1期。

⑥于学军、杨书章:《从21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变动趋势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人口研究》2000年第2期。

⑦United Nations(1999).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 The 1998.

⑧Revision Vol.1 Comprehensive Tables,New York,1999.

⑨姜向群、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2期。

①《人口研究》编辑部:《新世纪中国人口问题展望》,《人口研究》2000年第1期。

②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课题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人口研究》2000年第3期。

③郭志刚:《现行生育政策与我国未来的家庭结构》,《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工作论文》2001年002。

④彭松建:《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⑤《老龄化的中国——首届全国中青年学者老龄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人口研究》1999年增刊。

①蔡昉:《鹰和人都吃鸡》,《读书》2001年第6期。

②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③〔美〕查尔斯·哈珀,肖晨阳等译《环境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④〔美〕盖尔·约翰逊:《人口增长与经济财富》,《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5期。

⑤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政策研究》,《人口研究》2000年第3期。

⑥蒋正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年第2期。

⑦经济学消息报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⑧科恩:《地球能养活多少人》,《人口研究》1998年第5期。

⑨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

⑩李建民、原新等:《持续的挑战——21世纪中国人口形势、问题与对策》,科学出版社,2000。

⑾李建新:《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人口研究》2000年第2期。

⑿李建新:《稳定低生育水平与生育政策过渡的最佳时机》,《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⒀刘金塘、林富德:《从稳定低生育率到稳定人口》,《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⒁翟振武等:《稳定低生育水平:概念、理论与战略》,《人口研究》2000年第3期。

⒂翟振武:《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人口研究》2001年第3期。

①Beech,Hannah China’s lifestyle Choice. Times,August 6,2001,P.32.

②曾毅:《逐步提高平均生育年龄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人口与经济》1991年第2期。

③曾毅、金沃泊:《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④李建新:《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农村生育政策》,《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4期。

⑤李建新:《不同生育政策选择与中国未来人口》,《人口研究》1997年第1期。

⑥李建新:《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人口研究》2000年第2期。

⑦梁中堂等:《中国人口控制状况与生育政策趋向研究》,《人口研究》1999年增刊。

⑧乔晓春:《关于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的思考》,《人口研究》1999年第2期。

⑨王国强:《对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人口研究》1999年第3期。

⑩尹文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与二孩家庭生育模式百年模拟与选择》,《人口学刊》2001年第3期。

⑾刘金塘、林富德:《从稳定低生育率到稳定人口:新世纪人口态势模拟》,《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⑿刘金塘、林富德:《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前景》,《人口学刊》2001年第3期。

⒀于学军:《“十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前瞻性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1期。

⒁李宏规:《面向新世纪的重大决策》,《人口与计划生育》2000年第3期。

⒂杨书章、汤梦君:《稳定低生育水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⒃穆光宗:《“一胎化政策”的反思》,《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⒄张妍:《中国失业问题综述:1996~1999》,《人口学刊》2000年第1期。

⒅杨宜勇:《失业冲击波》,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⒆蔡昉:《2000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⒇冯兰瑞:《中国第三次失业高峰的情况与对策》,《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21)朱国宏、刘子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2)Peng,Xizhe and Guo zhigang The Changing Population of China Blackwell P.72~73.

(23)国家计生委课题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人口研究》2000年第3期。

(24)严梅福、石人炳:《中国农村婚嫁模式在生育率下降中的作用》,《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6期。

(25)叶文振:《孩子需求论:中国孩子的成本与效用》,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6)袁建华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前景》,《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27)蒋正华、张羚广:《中国人口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①〔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于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④〔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肖晨阳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⑤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⑥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社会学》2003年第1期。

⑦李建新:《文明冲突中的中国文明与人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人口要素》,《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

⑧林毅夫:《人口老龄化和我国人口政策的思考》,引自金小桃郑晓英主编《聚焦中国人口安全》,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⑨〔德〕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维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⑩〔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郗卫东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⑾央视新闻(2004):《我国将对2.3亿青少年健康状况进行干预》,www.cctv.com/健康版。

⑿丁弘文:《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是统计失真还是事实偏高》,《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⒀于学军:《中国人口转变与“战略机遇期”》,《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1期。

⒁张维庆:《关注人口安全促进协调发展》,《市场人口与分析》2003年第5期。

⒂朱楚珠、李树茁:《关爱女孩 保护女孩》,《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⒃David E. Broom & Jeffrey G. Williamson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 NBER Working Paper No. 6268 November 1997.

⒄Jeffrey G. Williamson “Demographic Change,Economic Growth,and Inequality” Population Matters Edited by Nancy Birdsall,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①王梦奎、陆百甫、卢中原:《中国经济未来50年: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探讨》,《新经济导刊》2002年5月号。

②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载于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③〔日〕黑田俊夫:《亚洲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学刊》1993年第4期。

④魏甫华:《中国经济的“皱纹”》,《财经》2002年第34期。

⑤2002年11月27日《青年参考》。

⑥Andesson,B.(2001),Scandinavian Evidence on Growth and Age Structure,Regional Studies,Vol. 35,No. 5.

⑦Andrew Mason(1997),Population and the Asian Economic Miracle,Asia-pacific Population Policy,East West Center,Honolulu,Hawaii.

⑧Birdsall,N & S. Sinding(1998),Report on Symposium o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November2-6,Bellagio,Italy.

⑨Bloom,D.E. & Williamson,J. G.(1997),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Working Paper 6268. Cambridge,M.A. NBER.

⑩United Nations(2001),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0 Revision,Volume I,New York.

⑾UNFPA(2002),State of World Population.

⑿World Bank(2002),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Dynamic World.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And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New York,1956.

Aging in the Third World.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THE CENSUS,1988.

An Aging World Ⅱ.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BUREAU OF THE CENSUS,1993.

An Aging World: 2001.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U.S. CENSUS BURFAU,2001.

Building a Society for All Ages,Second World Assembly on Aging,2002.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0 Revision VolumeⅠ:Comprehensive Tables. United Nations,New York,2001.

World Population Aging 1950~2050.United Nations,New York,2002.

⑧彭珮云主编《中国计划生育全书》,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

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老龄工作干部读本》,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

⑩邬沧萍:《社会老年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⑾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①李小平:《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②李建新:《中国人口:不能以追求减少人口数量为目标》,《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③赛康德:《中国道路将胜过美、日、德模式》,《德国利珀乡土报》2003年10月1日。

①李建新:《中国人口:不能以追求减少人口数量为目标》,《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②李建新:《文明冲突中的中国文明与人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人口要素》,《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

③曾毅:《继续提倡晚育,逐步适当放宽二孩政策:访曾毅教授》,《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④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可持续性:兼论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⑤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

⑥胡鞍钢:《中国人口发展报告: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异研究》,1999年。

⑦Jolly,Carole L. & Torrey,Babara Boyle(Erds)(1993),Population and Land Us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eport of a Workshop. National Academy Press,Washingtogn,D.C.:pp84~86.

①〔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于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②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③〔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肖晨阳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④〔英〕戴维·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⑤〔美〕莱斯特·R.布朗:《B模式》,林自新等译,东方出版社,2003。

⑥李兵编译《全球老龄化的挑战:人口学如何重塑21世纪的世界》,《人口研究》2003年第2期。

⑦李建新:《中国人口:不能以追求减少人口数量为目标》,《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⑧李建新:《风险社会与人口结构安全》,《中国研究》2005年第1期。

⑨李建新:《文明冲突中的中国文明与人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人口要素》,《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

⑩联合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简要报告》,联合国出版物,2001年,纽约。

⑾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⑿〔英〕罗纳德·米克编《马克思恩格斯论马尔萨斯》,梁继宗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

⒀李小平:《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与对策》,《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3期。

⒁〔美〕人口委员会等《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若干政策问题的思考》,于学军译,商务印书馆,1996。

⒂〔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新华出版社,2005。

⒃〔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

⒄泰戈尔:《吉檀迦利》诗三十五,谢冰心译,人民出版社,1984。

⒅于学军:《中国人口转变与‘战略机遇期’》,《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1期。

⒆David E. Bloom & Jeffrey G. Williamson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 NBER Working Paper No. 6268 November 1997.

⒇ Jeffrey G. Williamson “Demographic Change,Economic Growth,and Inequality” Population Matters Edited by Nancy Birdsall,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1)John Bongaarts “Population Aging and the Rising Cost of Public Pensions” PDR,Vol.30,No.1 March 2004.

(22)Peter McDonald &Rebecca Kippen “Labor Supply Prospects in 16 Developed Countries,2000~2050” PDR Vol.27(1),MARCH 2001.

简 介: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是最具“中国特性”的本源型传统之一,它映衬着中国的过去与未来,更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的历史起点和给定条件。经历了剧烈变迁之后,中国的家庭及家庭政策如何在超越传统局限性的同时注重传统的延续性,将直接关系到当下中国社会能否顺利完成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这无疑需要对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征及逻辑有相...

作者: 胡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