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17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图书

Research on China's Economic Potentialities

SSAPID:101-6567-2857-60
ISBN:978-7-80230-760-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资源承载、部门发展等层面,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进行了详细和客观的分析,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幅中国发展潜力的具体图像。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文库(28)
作 者: 袁富华
编 辑:张景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经济研究文库》编委会

 Abstract

 《经济研究文库》总序

 内容摘要

 第一篇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条件:理论框架

  第一章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典型化事实:本书的研究对象、结构及主要结论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典型化事实

    一 传统力量与新生力量交互作用的制度体系

    二 庞大农业部门与庞大工业部门并存的结构特征

    三 人—地关系紧张

    四 制造业规模不经济现象突出

    五 投资驱动经济增长

    六 技术进步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立意

   第三节 本书研究对象

    一 经济增长概念的界定

     (一)经济增长是一个产出不断增加的过程

     (二)经济增长是一个由储蓄和投资增加驱动的过程

     (三)经济增长是一个制度效率提高促动的过程

     (四)经济增长是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过程

     (五)经济增长是实现社会最大增长潜力的过程

    二 制度变迁和结构变化

    三 资源约束

   第四节 本书结构和研究结论

    一 结构

    二 本书揭示的问题和主要结论

     (一)理论分析中揭示的问题和主要结论

     (二)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约束

     (三)中国投资和消费潜力分析

     (四)部门增长潜力分析

     (五)战略的提出

   第五节 本书的创新

  第二章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国内制度环境

   引言

   第一节 制度与经济增长

    一 卡尔多思想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中的延续

    二 卡尔多思想更深刻的内涵

    三 卡尔多思想在制度经济学中的回应

     (一)诺斯对制度的界定

     (二)市场、计划与交易费用

     (三)制度变迁中的经济增长

   第二节 中国第一次制度变革中的经济增长

    一 目标函数和制度环境

    二 计划体制下生产组织的行为方式:对经济增长的阻塞

    三 自适应性与经济增长

     (一)机器制造机器

     (二)原料制造机器

     (三)能源交通制造机器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中的经济增长

    一 中国制度变迁的秩序选择

    二 市场交易、分工与增长

     (一)1978~1984年“以调为主、调放结合”阶段

     (二)1985~1992年“调放结合、以放为主”阶段

     (三)1993年以来价格并轨阶段

    三 制度变迁过程中增长潜力开发的阻塞因素

     (一)利益集团行为与改革进程关系的简单描述

     (二)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及对经济增长的阻塞

   第四节 结论:制度定型及其相关问题

    一 资本一般:重新认识资本的作用

    二 增长潜力开发中政府的作用

     (一)技术进步的需要

     (二)基础性资源和战略资源合理开发的需求

     (三)战略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结构

   引言

   第一节 关于经济结构推移的一个解释

    一 库兹涅茨型增长:技术、结构和制度分析

    二 经济结构中异质性产生的机理

    三 中国经济结构的异质性:一个典型化事实

   第二节 典型二元结构下的经济增长

    一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分析

     (一)模型的假定

     (二)农业部门增长的形式化分析

     (三)农业剩余对工业增长的支持

    二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增长分析

    三 工农部门的互补性与增长

   第三节 技术突进对经济结构的扰动

    一 技术突进与经济结构

    二 适用技术问题

   第四节 结构变迁与增长潜力:简短的结论

 第二篇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因素和方面(一):可能的约束

  第四章 中国基础性资源潜力评估

   引言

   第一节 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承载能力

    一 中国的土地承载力:一个值得警觉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约束的基本观点

     (二)中国“人—地关系”现状

      1.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耕地较少

      2.中国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总体质量较差

     (三)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二 中国耕地减少的经济因素

     (一)人口增长对耕地减少的压力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耕地减少的压力

     (三)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对耕地减少的压力

    三 中国耕地总量的未来趋势

    四 耕地规模的相关制度分析

   第二节 中国国内能源供求与经济增长

    一 以石油为动力的工业化阶段:一个典型事实

     (一)日本经济学家把本国经济增长潜力成功开发的基础归结为石油的利用

     (二)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巨型重化工业在能源替代的背景下得以迅速增长

     (三)日本官方对石油资源的看法

    二 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状况:历史和现实

     (一)能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及其问题

     (三)对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分析

    三 中国能源生产消费的潜力分析

     (一)中国能源消费潜力

     (二)中国能源生产潜力

    四 中国能源潜力开发利用的制度方面

   第三节 水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承载潜力

    一 工业化与水资源:一个典型化事实

    二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历史和现实

     (一)中国水资源的开发

     (二)中国水资源的利用

    三 中国水资源潜力与经济增长

     (一)中国水资源供给的潜力

     (二)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潜力

      1.农业灌溉用水

      2.工业用水

      3.城乡生活用水

     (三)进一步的说明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援性经济可利用潜力评估

   引言

   第一节 中国粮食进口潜力评估

    一 世界粮食生产贸易状况:价格和数量

     (一)世界粮食供求及出口现状

     (二)国际市场粮食价格

     (三)世界粮食出口潜力

    二 中国粮食贸易现状

     (一)中国粮食贸易现状

     (二)中国粮食进口日益增加的原因

    三 中国粮食进口前景:一个估算

   第二节 中国石油进口的前景

    一 国际石油产销状况和趋势

    二 世界石油供需前景*

     (一)未来20年世界石油供给状况

     (二)未来20年世界石油消费状况

     (三)未来世界石油出口潜力

    三 中国石油进口前景

    四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

     (一)在石油进口上,实行来源多元化

     (二)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利用天然气资源

     (三)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第三节 中国外资利用的潜力

    一 中国外资利用的经济学原理

    二 外资利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 中国外资利用的结构和技术进步

    四 外资的挤入挤出效应和外资利用潜力

   第四节 结论

 第三篇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因素和方面(二):投资和消费结构分析

  第六章 中国投资潜力评估:历史、现状与趋势

   引言

   第一节 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分析

    一 第一次制度变革中的投资与经济结构异质性的形成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规模和效益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

     (三)投资分布与经济结构异质性关系的检验

    二 第二次制度变革中的投资与经济结构异质性弱化的原因(1978~1990年)

     (一)1978~1990年投资规模和投资效果分析

     (二)1978~1990年投资的部门分布分析及经济结构异质性缓解的原因

    三 关于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经济结构异质性重新扩大现象的解释

    四 投资的产业分布趋势

   第二节 中国投资的主体结构分析

    一 第一次制度变革时期的投资主体结构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投资主体结构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单一投资主体模式与投资结构倾斜

    二 第二次制度变革时期的投资主体结构

     (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二)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三)个体企业、外资企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

    三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主体的结构趋势

   第三节 中国投资的地区结构分析

    一 中国地区间增长“二元性”与投资规模差距的相关性检验

    二 中国投资的地区结构:历史和现实

     (一)第一次制度变革时期中国投资的区域分布及作用

     (二)第二次制度变革头20年地区间投资结构“二元化”的事实和原因

    三 中国投资分布的地区结构趋势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居民家庭消费潜力分析

   引言

   第一节 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一 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倾向分析

     (一)居民消费倾向总体状况分析

     (二)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倾向

     (三)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分析

    二 城乡居民家庭消费行为分析

     (一)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居民收支行为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支行为分析

    三 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潜力分析

   第二节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商品结构分析(一):城镇居民的商品消费结构

    一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规律: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二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规律:截面数据的分析

    三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商品结构分析(二):农村居民的商品消费结构

    一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规律: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二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规律:截面数据的分析

   第四节 城乡居民消费的商品结构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

    一 斯通(Stone,R.)—卢希(Lluch,C)模型:线性支出系统和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

    二 运用线性支出系统和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对中国城乡居民商品消费结构的分析

     (一)中国城镇居民线性支出系统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分析

      1.城镇居民总支出的恩格尔曲线

      2.城镇居民线性支出系统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

      3.对城镇居民线性支出系统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估计值的解释

      4.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趋势

     (二)中国农村居民线性支出系统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分析

      1.农村居民总支出的恩格尔曲线

      2.农村居民线性支出系统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

      3.对农村居民线性支出系统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估计值的解释

      4.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趋势

    三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篇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因素和方面(三):部门增长潜力

  第八章 中国农业增长潜力分析

   引言

   第一节 中国农业产出的增长趋势(一):基于乔根森模型的分析

    一 对模型假设的说明

    二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农业部门增长因素和趋势:技术进步的作用

    三 技术进步对农业部门增长潜力开发的具体说明

     (一)计划经济时期复种指数及其趋势

     (二)其他技术进步因素

    四 简短的结论

   第二节 中国农业产出的增长趋势(二):1978~2002年

    一 1978~1990年和1991~2002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及增长潜力开发

    二 第二次制度变革时期中国农业部门增长潜力开发因素的具体分析

    三 中国的粮食问题

   第三节 结论:农业增长潜力开发中的制度环境和政府的作用

  第九章 中国制造业增长潜力及其对第三次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基于卡尔多命题的分析

   引言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增长中的卡尔多规则

    一 制造业增长的卡尔多规则

    二 中国制造业部门增长潜力分析

     (一)制造业部门技术进步的计量分析:对卡尔多规则Ⅰ的检验

      1.就制造业全部30个行业而言

      2.就制造业前12个行业(参见附表9-1)而言

      3.就制造业第13~22个行业(参见附表9-1)而言

      4.就制造业第23~28个行业(参见附表9-1)而言

     (二)制造业内部行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的动态分析

      1.增加值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的制造业行业

      2.增加值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的制造业行业

      3.增加值比重基本稳定的行业

     (三)制造业部门潜力进一步开发的路径:适用技术的选择

      1.外来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问题

      2.高级技术的自主开发

      3.用外来技术和自主开发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质量

    三 制造业增长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卡尔多规则Ⅱ的检验

   第二节 制造业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建立

    一 中国制造业出口对经济整体增长的促动作用

     (一)初级产品的出口倾向

     (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倾向

      1.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倾向

      2.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倾向

      3.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倾向

      4.杂项制品(服装、鞋类、家具等)的出口倾向

    二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再论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增长的作用

     (一)制造业内部各大类商品出口结构及竞争能力分析

      1.机械运输设备出口比重迅速上升

      2.杂项制品出口比重波动幅度较大,目前趋于下降

      3.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和化学品出口表现为显著的下降态势

     (二)机械运输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状况分析

      1.中国装备制造业投入和产出质量

      2.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增强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思路

      1.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低的情况,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推动企业间的兼并和联合,减少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

      2.针对我国技术引进消化资金和技术创新资金不足的状况,国家应加大有关方面的财政支持

      3.针对目前国内出现的制造业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流失的现象,政府应审时度势,抓住加入WTO的契机,制定思路清晰的“装备制造业振兴专项规划”

    三 小结:“制造立国”观念的强调

   第三节 以制造业增长为载体的第三次产业的增长

    一 制造业促进分工网络扩大的原因

    二 处于分工网络过程的第三次产业

    三 中国第三次产业增长潜力分析

     (一)中国第三次产业的增长状况

     (二)制造业对于第三次产业增长的作用

     (三)第三次产业发展的趋势

   第四节 结论

 第五篇 本书研究的政策意义

  第十章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的政策含义

   第一节 “重农固本、制造立国”战略的实质和意义

   第二节 体现“重农固本”理念的经济政策

   第三节 体现“制造立国”理念的经济政策

1.Ranis G. (1998),Analytics of Development Dualism. in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Edited by H. Chenery and T. Srinivasan,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 B.V.

2.Lance Taylor (1988),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ories. New Theories 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Edited by Fabrizio Coricelli,Massimo di Matteo and Frank Hahn,Macmillan Press LTD.

3.Romer,P.M.,(1986)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4.5(October),1002~1037.

4.Romer,P.M.,(1990)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5(October),part Ⅱ,71~102.

5.Lucas,R.E.,Jr.(1988),On The Mechanics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1(July),3~42.

6.Yang,X. (1994),An Equilibrium Model Endogenizing the Emergence of a Du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ector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 25.

7.Yang,X. and Wills,I. (1990),A Model Formalizing the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Jour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4.

8.Yang,X.,Wang,J.,and Wills,I. (1992),Econominc Growth,Commercialization,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Rural China,1979~1987,China Economic Review,3.

9.Schultz,T. W. (1980),The Economics of Being Poo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

10.Lewis,A. (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Manchester School,5.

11.Jorgenson,D. (1966),Testing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in I. Adelman and E. Thorbecke,The Theory and Desig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altimore,MD:Johns Hopking Press.

12.Hicks,J.R. (1965),Capital and Growth.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3.Kuznets,S.(1966),Modern Economic Growth,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

14.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89。

15.索洛:《经济成长理论:一种解说》,胡汝银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1。

16.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

17.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张定胜、张永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8.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19.许涤新:《我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的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0.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下)》,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21.汪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2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常勋译,石景云校,商务印书馆,1999。

23.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蔡昉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4.金德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5.阎康年:《通向新经济之路》,东方出版社,2000。

26.史清琪、尚勇:《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7.郭克莎:《工业增长质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8.朱高峰等:《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9.汪海波:《中国积累和消费问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0.李嘉图:《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商务印书馆,1982。

31.D.米多斯等:《增长的极限》,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4。

32.唐华俊、伊·范朗斯特:《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农业利用》,气象出版社,2004。

33.成升魁等:《2002年中国资源报告》,商务印书馆,2003。

34.曲格平、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5.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科学出版社,1998。

36.石玉林:《中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7.鲁奇、任国柱:《农业资源态势分析与优化配置》,科学出版社,2002。

38.曲福田等:《经济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人民出版社,2001。

39.张风荣等:《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40.林直道:《现代日本经济》,色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1.前田靖幸:《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42.董锁成等:《中国百年资源、环境与发展报告》,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3.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4.王伟中:《中国可持续发展态势分析》,商务印书馆,2001。

45.周凤起、王庆一:《中国能源五十年》,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46.刘昌明、何希吾等:《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科学出版社,2001。

47.朱尔明、赵广和:《中国水利发展战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48.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49.王德荣等:《水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北京出版社,2001。

50.石玉林、卢良恕:《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51.刘昌明、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52.杜青林:《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3.聂振邦:《世界主要国家粮食概况》,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54.农业部:《2002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5.朱杰等:《21世纪中国粮食问题》,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55.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1》中译本,地质出版社,2002。

56.王巾英、崔新健:《中国利用外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7.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8.邹昭晞:《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59.杨柳勇:《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用外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0.林森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透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61.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62.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数典1950~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64.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2000~2001年西部开发调研课题(四)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小企业发展专辑》,2003年3月,内部资料。

65.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2000~2001年西部开发调研课题(一)综合政策专辑》,2003年3月,内部资料。

66.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7.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

68.国家统计局:《中国贸易物价统计资料1952~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69.范剑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人民出版社,2001。

70.陈光庭:《外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71.伍超标:《经济计量学导论》,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72.李溦:《农业剩余与工业化资本积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73.瑟尔沃:《增长与发展》,郭熙保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7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3》,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75.朱高峰等:《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6.国家统计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77.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动力剩余经济的发展》,王月等译,杨敬年校,华夏出版社,1989。

78.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戴睿、易诚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79.何晓星:《破解中国初期市场经济之谜(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80.《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财政经济出版社,1979。

81.卡尔多(1954):《经济发展的特征》,载《论经济稳定和成长》,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6。

82.卡尔多(1957):《一个经济成长模式》,载《论经济稳定和成长》,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6。

83.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

84.小阿瑟·阿什布鲁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经济方式的转变》,载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第一卷(上),上海对外贸易局国际贸易研究室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

85.林毅夫、蔡昉、李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道路》,载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

86.张军:《所有制、厂商规模与中国工业企业利润率的决定:解释及其政策含义》,载张军《转型与增长》,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87.托马斯·威恩斯:《中国农业技术政策和能力的演变》,载《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第一卷(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

88.刘易斯(1954):《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载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89.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5期。

90.刘世锦:《当务之急是启动和培育新增长领域》,1999年9月15日《中国经济时报》。

91.周平、巫英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初识》,《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制造业信息化专刊》2002年第3期。

92.刘瑞:《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定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5期。

93.丁霄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甘肃农业》2001年第2期。

94.习近平:《论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测度》,《经济学动态》 2001年第11期。

95.马斌:《积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96.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97.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5期。

98.李建伟:《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经济研究》1998年第9期。

99.唐传阳:《对当前土地流转的几点思考》,《中国评论》2003年第3期。

100.黄季焜:《中国农业的过去和未来》,《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

101.彭廷军、程国强:《中国农产品贸易回顾与展望》,《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第5期。

102.孟令国:《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创新及政府角色》,《农业经济导刊》2003年第8期。

103.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4期。

104.杨仕辉:《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105.樊纲:《中国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中南政法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106.杨丹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12期。

107.俞省云:《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力水平与经营业绩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10期。

108.吕薇:《提高装备工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和技术升级》,《中国经济信息》1999年第8期。

109.周德群:《中国能源的未来、结构优化与多样化战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10.朱跃中:《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7期。

111.史丹:《中国能源政策回顾与未来的政策取向》,中国能源网2003-01-09。

112.林波:《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分析和未来方向》,《经济改革与发展》1997年第9期。

113.叶裕民:《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及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114.苏刚:《完善我国第三产业政策的几点思考》,《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115.袁富华:《石油价格波动与中国经济安全》,硕士论文,2002年5月。

116.刘瑞、袁富华:《我国潜在总供给测算与社会生产能力利用状况评估》,《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117.袁富华、陈余富、史彦刚:《石油短缺与中国经济安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4期。

简 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腾飞阶段,尽快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当今举国上下既定的奋斗目标。因此,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经济理论界面临的重大的研究课题。本书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全国各地的试点实践经验,从各个方面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的城镇化建设问题,包括: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理论研究、农...

作者: 王振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