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4)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Internet Finance Development(2014)
[内容简介]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4)》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年度发展报告。报告旨在深刻揭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内涵,跟踪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新状况,总结和提炼互联网的金融发展模式,预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并重点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信息安全和监管,具有较强的学术前瞻性,可为金融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皮书数据库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4)》编委会
法律声明
BⅠ 总报告
B.1 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及展望
一 总体发展情况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史机遇
(二)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业务拓展情况
(三)2013年互联网金融呈现的新特点
1.创新不断,功能加速延展
2.机构、行业间的界限趋于模糊
3.互联网金融竞争加剧
4.新型机构和传统机构间竞争与合作共存
5.互联网金融步入监管时代
(四)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和监管政策倾向
1.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2.对互联网金融的争议
3.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趋势
二 各类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情况
(一)互联网融资
1.电商网络小贷
2.P2P网络借贷
3.众筹融资
4.互联网融资和银行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二)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
1.互联网支付
2.互联网理财
3.与传统金融服务的合作与竞争
(三)虚拟货币
1.以Q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
2.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电子币
(四)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进展
1.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发展
2.证券业的互联网金融发展
3.保险的互联网金融发展
4.信托与担保的互联网发展
三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BⅡ 专题报告
B.2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分析
一 互联网金融的微观经济理论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分析
1.互联网金融模式的PEST分析
2.互联网金融的价值创造逻辑
(二)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差异
1.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优势: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
2.互联网金融企业客户群体与业务种类的特点:基于长尾理论的解释
3.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市场战略:网络外部性分析
4.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定价理论
5.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架构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
二 互联网金融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产业组织理论基础
(二)互联网金融的SCP模型分析
1.市场结构分析
2.市场行为分析
3.市场绩效分析
4.总体评价
三 互联网金融的宏观经济理论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与经济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与收入分配
(四)互联网金融与货币政策
1.互联网金融与货币创造乘数
2.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加速器
B.3 互联网金融与货币政策
一 互联网金融与货币政策关系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与价格型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二)互联网金融与数量型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二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
(一)基础模型
1.银行利润最大化决策
2.银行信贷及同业市场均衡
(二)互联网金融对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
1.利率的规模集聚效应
2.利率的信息传导效应
(三)互联网金融对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
1.货币乘数的扩张效应
2.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效应
3.货币流通的减速效应
三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
(一)互联网金融对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
(二)互联网金融对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
1.货币乘数的扩张效应
2.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效应
3.货币流通的减速效应
四 结论及建议
B.4 互联网金融下的货币范畴
一 虚拟货币的背景介绍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二)虚拟货币的含义及产生背景
1.虚拟货币的产生背景
2.虚拟货币的属性
3.虚拟货币的分类
4.虚拟货币的流通
二 国内外虚拟货币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虚拟货币的发展现状
(二)中国虚拟货币的发展现状
(三)新虚拟货币——比特币的发展现状
1.比特币的起源及发行机制
2.比特币的交易流通机制
3.比特币的产业链
4.比特币的特性
三 虚拟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虚拟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挑战
1.虚拟货币对中央银行垄断地位的影响
2.虚拟货币对货币供需的影响
3.虚拟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虚拟货币与通货膨胀
四 虚拟货币存在的问题
(一)虚拟货币在使用中的安全问题
(二)虚拟货币带来的社会危害
(三)比特币出现的问题
1.币值不稳,存在大起大落现象
2.退货币性,容易造成通缩风险
3.热钱流动的风险
4.可能存在庞式骗局
5.竞争威胁,呈“泛比特币”现象
五 相关建议
(一)虚拟货币的监管现状
1.国外虚拟货币的监管现状及经验借鉴
2.我国虚拟货币的监管现状
(二)我国虚拟货币发展的建议
六 结束语
B.5 互联网金融与征信
一 引言
(一)互联网金融和征信的关系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征信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四)互联网金融将加速征信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1.互联网金融给征信系统带来多方面的改变
2.互联网金融催生了征信系统新的需求
3.互联网金融能够促进征信体系的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二 国际征信机构及其互联网金融实务
(一)国际征信机构简介
1.益百利
2.艾克飞
3.环联
4.邓白氏
(二)国际征信机构的主要业务
1.信用服务(46%)
2.决策分析服务(11%)
3.市场营销服务(21%)
4.消费者服务(22%)
(三)国际征信机构的发展趋势
1.新领域的客户细分
2.全球化战略促进征信信息的共享
3.追求产品创新
4.征信衍生服务
(四)征信机构的互联网金融实务
三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实例
(一)面向个人消费者的ZestFinance
(二)面向小微企业的Kabbage
(三)国内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闪银
(四)传统征信体系和互联网征信的比较
四 国内互联网征信现状
(一)国内征信体系发展历程
(二)互联网征信现状
(三)互联网征信平台
(四)呼唤中国的FICO
(五)互联网征信与大数据技术
五 小结
B.6 移动支付发展
一 移动支付发展概况
(一)基本内涵及特点
(二)总体发展概况
1.移动支付产业蓬勃发展,业务量迅猛增长
2.移动支付应用以支付宝和网银为主
3.产品应用日益丰富,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三)主要的产业运营模式
(四)移动支付安全发展
1.移动支付安全概况
2.移动支付诈骗方式的主要类型与防范
3.安全防范与行业规范逐步完善
二 业务创新与技术发展
(一)NFC迅速发展
1.中国银联“闪付”迅速向全国覆盖
2.金融IC卡全面推广
3.NFC手机日益普及
(二)二维码支付受阻
(三)声波支付
(四)创新前沿
1.静脉支付(Pulse Wallet)
2.空付(Kung Fu)
三 国外移动支付市场发展情况
(一)发达国家移动支付发展情况
(二)发展中国家移动支付发展情况
四 现阶段发展特征及总体评价
(一)现阶段发展特征
1.远程支付先行,近场支付崛起
2.市场竞争激烈,各方合作加深
3.产业发展环境日趋成熟和完善
4.边远地区逆势发展,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和普惠金融发展
(二)总体评价
1.推进相关产业的融合与升级,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2.有利于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政府管理模式改革
3.提升居民消费的便捷性和生活方式的智能化水平
B.7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方向与路径
一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
(一)监管体制与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不匹配
(二)规避金融安全性监管
(三)引起金融波动
(四)增加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工作的压力
二 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争议
(一)容忍创新与底线监管:互联网企业与监管机构的博弈
(二)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监管机构内部博弈
三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一)既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又要科学把握创新的度与限
(二)既要防止监管套利,又要防控系统性风险
(三)既要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又要加强消费者教育
(四)既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实现全范围的数据监测与分析
(五)既要强化行业自律,又要处理好与政府监管的关系
四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
(一)适度创新金融监管方式
(二)更加突出安全稳定协调监管
(三)强化行业自律监管
(四)加强市场参与主体的保护
五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路径分析
(一)构建有序有效的监管体系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实现依法监管
(三)强化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
(四)加强金融监测和宏观调控,完善反洗钱制度体系*
(五)建立并完善征信体系,提高稀缺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六)加强市场参与主体的权益保护,提升社会监督力
(七)完善税收征管体系
B.8 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
一 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概况
1.消费者安全意识淡薄
2.消费者电子支付操作不当
3.木马软件泛滥
4.黑客攻击猖獗
5.网络钓鱼欺骗
(二)互联网金融常见的不同类别信息安全风险
1.客户端安全认证风险
2.信息通信风险
3.系统漏洞风险
4.数据安全风险
5.系统应急风险
6.内部控制风险
7.外包管理风险
8.操作风险
9.法律风险
(三)移动支付主要风险分析
1.移动操作系统层安全风险
2.移动终端客户端安全风险
3.针对移动支付的外界安全威胁
(四)互联网金融数据安全分析
1.数据质量的安全
2.数据访问控制安全
3.数据容灾安全
4.敏感数据分析安全
二 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主要解决方案
(一)中国电子基于攻击语境的主动防御体系
1.基于可信计算技术的“白细胞”操作系统免疫平台
2.可信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3.金融系统信息安全服务平台
(二)360安全解决方案
1.360“XP盾甲”的纵深防御体系保护方案
2.360天眼——下一代网络预警平台
3.360支付保镖
(三)腾讯联合扎篱笆计划
三 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与建议
(一)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的基本判断
1.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隐患突出,正逐步规范,总体风险可控
2.互联网金融只有通过落实信息安全制度,采用联防联控途径,才能实现信息安全风险可控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建议
1.推动信息安全产业链安全合作,联合防控
2.推进国产化替代工程,实现自主可控
3.完善国家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设施,逐步形成基于攻击语境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主动防御体系
B.9 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
一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力
(一)不断发展的技术创新
(二)政策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
(三)新金融形态的市场需求巨大
(四)资本市场因互联网金融掀起巨浪
二 互联网金融的八大趋势
(一)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将参与其中
(二)传统金融机构争先恐后触网
(三)互联网金融面临板块轮动和分化
(四)“大平台+众多小而美”的产业格局是未来方向
(五)资本市场将迎来互联网金融企业登陆潮
(六)政府具体监管措施和配套措施将逐步出台
(七)大数据日趋重要,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内容
(八)行业大规模整合并购促进行业前行
三 互联网金融的投资机会
(一)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数据
1.新技术革命高潮迭起,并带动理念层面进步
2.金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强的变现手段
(二)移动化+新金融模式存在商机
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2.移动互联网催生并改变传统消费行业格局
3.移动金融发展潜力巨大
(三)产业互联网将产生“BAT”
1.产业互联网迎来大机会
2.产业互联网重塑产供销模式
3.具备产业资源+用户资源的核心能力
4.产业互联网的平台型模式
B.10 互联网金融案例比较分析
一 互联网理财
(一)余额宝快速发展
(二)余额宝引起的争论
1.金融“吸血鬼”还是“助推器”
2.利率“干扰者”,还是“跟随者”?
3.存款准备金“当缴”,还是“不当缴”?
(三)余额宝:互联网金融的“点火者”
二 第三方移动支付
(一)微信支付
(二)支付宝钱包
三 P2P网贷
(一)2013年倒闭潮
1.众贷网
2.网赢天下
(二)2013年行业标杆
1.红岭创投
2.有利网
3.陆金所
四 传统金融互联网化
(一)商业银行互联网化
1.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的直销银行
2.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的移动银行
3.招行“小企业e家”服务平台
(二)保险业互联网化
(三)证券业互联网化
B.11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挑战及银行的应对
一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
(一)第三方支付业务对电商用户支付结算和代理收付业务的挤占效应
(二)非银行业互联网金融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相互渗透的冲击
(三)非银行业互联网金融业务给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竞争格局带来挑战
(四)非银行业互联网金融业务给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模式带来挑战
(五)非银行业互联网金融业务给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带来的挑战
二 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应用
(一)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小额信贷业务
1.建行与敦煌网合作的“e保通”、与金银岛合作的“e单通”
2.工行与阿里巴巴、生意宝和聪慧网等合作的“易融通”
3.中行、工行、中信、光大、江苏银行等与生意宝合作的“贷款通”
(二)搭建自有电商平台,将客户和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打造各类网络平台提升传统商业银行业务
(四)打造网络直销银行
三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创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战略思路
(二)创新合作方式、内容和范围,实现银行和非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双赢
(三)打造属于银行的各类平台,把握产业链的主导权
(四)与移动运营商紧密合作,开拓移动金融蓝海
(五)加强同业合作,促进银行账户间的互联互通,降低第三方支付对客户的吸引力
(六)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银行,探索银行产品和银行服务的虚拟化,为未来做出长远布局
BⅢ 评价报告
B.12 互联网“宝”类产品量化评价报告
一 互联网“宝”类产品的业务本质及发展历程
(一)互联网“宝”类产品的业务本质
(二)互联网“宝”类产品的发展历程及产品概况
1.互联网“宝”类产品是货币基金“T+0”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产物
2.互联网“宝”类产品合作网站性质各异,产品特性因此略有差别
二 互联网“宝”类产品的成功要素及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宝”类产品的成功要素
(二)互联网“宝”类产品面临的发展挑战
三 互联网“宝”类产品的量化评价
(一)互联网“宝”类产品量化评价方法和技术
(二)互联网“宝”类产品量化评价体系概况
(三)互联网“宝”类产品量化评价
1.收益能力
2.服务能力
3.平台影响力
4.产品认知度
(四)互联网“宝”类产品量化评价结果简评
四 综述
BⅣ 附录
B.13 互联网金融大事记
B.14 后记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白杰:《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研究》,《企业文化》2013年第4期。
蔡鎏:《网络金融:“搅局者”促金融大变革》,《投资北京》2013年第8期。
陈捷、吴晓光:《网络金融环境下的消费者隐私权保护》,《华北金融》2012年第1期。
陈轩、苗丹丹:《“阿里巴巴小额贷款”金融模式的前景探究》,《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10期。
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南方金融》2013年第5期。
郭忠金、林海霞:《P2P网上借贷信用机制研究——以拍拍贷为例》,《现代管理科学》2013年第5期。
胡世良:《移动互联网缺乏有效商业模式》,《中国电信业》2013年第2期。
胡熠:《技术脱媒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新金融》2012年第3期。
基路亚:《失控的货币》,《新经济》2013年第10期。
贾玢:《中外网上银行发展的比较与启示》,《经济论坛》2010年第4期。
焦豪、孙川、彭思敏:《基于合法性理论的社会企业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研究——以宜信集团为例》,《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年第5期。
刘堃:《浅析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现代商业》2013年第17期。
刘蕙:《建立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监管体系建议》,《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年第4期。
刘晓辰:《为企业装上一把“冲锋枪”——互联网化时代的商业战》,《管理学家》(实践版)2013年第7期。
马珊珊:《线上的“金融革命”》,《新理财》2013年第7期。
马骁、胡松筠:《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科技和产业》2012年第7期。
莫虹、王明宇、刘淑贞:《电商触金——探析“阿里金融”模式》,《电子商务》2013年第7期。
潘意志:《阿里小贷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存在问题探析》,《金融发展研究》2012年第3期。
施俊:《众筹模式与P2P应深度合作》,《新财经》2013年第7期。
宋滟泓、水寒:《一场电商掀起的金融革命》,《IT时代周刊》2013年第10期。
谈佳隆:《银行:被革命,或“革自己的命”》,《决策探索》2013年第7期。
杜征征:《互联网金融营销的兴起与发展》,《银行家》2012年第11期。
王晓帆:《网络上的民间金融》,《新经济》2012年第9期。
王雪玉:《互联网挑战银行之一:阿里金融》,《金融科技时代》2013年第5期。
魏凤春:《监管着眼控风险或影响市场情绪》,《股市动态分析》2013年第14期。
杨练:《金融遇上互联网》,《证券市场周刊》2013年第33期。
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金融科技时代》2013年第7期。
由曦、宋玮、刘琦琳、袁满、董欲晓:《交战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2013年第1期。
俞文婷:《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探析》,《现代营销》2013年第6期。
曾刚:《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银行家》2012年第11期。
翟光宇:《互联网金融会与银行决斗吗?》,《股市动态分析》2013年第32期。
赵睿:《金融电子化下的银行创新与风险防范——访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银行家》2013年第7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下半年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下)〉》,《互联网天地》2013年第3期。
周珍:《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经营的新变化》,《时代经贸》2013年第7期。
朱孟楠、叶芳、赵茜、王宇光:《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问题——基于最优资本监管模型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7期。
Allen,F.,McAndrews,J. & Strahan,P.(2002). “E-finance:An Introduction,”
Shahrokhi,M.(2008).“E-finance:Status,Innovations,Resources and Future Challenges,”
Magretta,J.(2002).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
Stiglitz,J. E.(2000).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Economics,”
Akerlof,G. A.(1970). “The Market forL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erson,C.(2004). “The Long Tail,”
Katz,M.L.,& Shapiro,C.(1985). “Network Externalities,Competition,and Compatibility,”
Klemperer,P.(1987). “Markets with Consumer Switching Costs,”
Armstrong,M.(2006).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Rhoades,S. A.(1985). “Market Share as a Source of Market Power:Implications and Some Evidence,”
Masson,R. T. & Shaanan,J.(1986). “Excess Capacity and Limit Pricing:An Empirical Test,”
Mishkin,F. S.& Strahan,P. E.(1999).“What Will Technology Do to Financial Structure?”(No. w6892).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erger,A. N.(2003).“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
Rajan,R. G.& Zingales,L.(2003). “The Great Reversals:the Politic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iedman,B. M.(2000). “Decoupling at the Margin:the Threat to Monetary Policy from the Electronic Revolution in Banking,”
Grjebine,T.(2013). “Does Modern Banking Lead to Money Privatization?”
Robinson,J.,1952,“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General Theory,” in:
Lucas,R.E.,Jr.,1988,“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iller,M. H.(1998). “Financial Markets and Economic Growth,”
Levine,R.(2005). “Finance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
Demirgü?-Kunt,A. & Levine,R.(2008). “Finance,Financial Sector Policies,and Long-run Growth,”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Vol.
Greenwood,J.& Jovanovic,B.(1990). “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Clarke,G. R.,Zou,H. F. & Xu,L. C.(2003). “Finance and Income Inequality:Test of Alternative Theories”(Vol. 2984).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Beck,T.,Demirgü?-Kunt,A.& Levine,R.(2007). “Finance,Inequality and the Poor,”
Bernanke,B. S.,Gertler,M..& Gilchrist,S.(1999).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
Metcalfe,B.(1995).“Metcalfe’s Law:A Network Becomes More Valuable As it Reaches More Users,”
Arthur,W. B.(1989).“Competing Technologies,Increasing Returns,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
唐海军:《长尾理论经济学原理探析》,《 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第1期。
谢平、尹龙:《 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曾刚:《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银行家》2012年第11期。
纪玉山:《网络经济的外部性与联结经济效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8期。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Al-Laham,M.,Al-Tarawneh,H. and Abdallat,N.,2009,“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oney and Its Impact on the Central Bank Role and Monetary Policy,”
Dong He and Honglin Wang,2013,“Monetary Policy and Bank Lending in China - Evidence from Loan-Level Data,” HKIMR Working Papers,No.162013.
Dong He and Laurent Pauwels,2008,“What Prompts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o Change its Monetary Policy Stance?Evidence from a Discrete Choice Model,” HKMA Working Papers,No.06/2008.
Feyzioglu,Tarhan,Nathan Porter and Elod Takats,2009,“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in China,” IMF Working Papers,No.09/171.
Freixas,Xavier and Jean-Charles Rochet,2008,
Porter Nathan and Nuno Cassola,2011,“Understanding Chinese Bond Yields and their Role in Monetary Policy,” IMF Working Papers,No. 11/225.
Porter,Nathan and TengTeng Xu,2009,“What Drives China’s Interbank Market?”IMF Working Papers,No.09/189.
Porter,Nathan and TengTeng Xu,2013,“Money Market Rates and Retail Interest Regulation in China:The Disconnect between Interbank and Retail Credit Conditions,”Bank of Canada Working Papers,No.2013-20.
Qin,Duo,Pilipinas Quising,Xinhua He and Shiguo Liu,2005,“Modeling Monetary Transmission and Policy in China,”
巴曙松:《转轨经济中的货币乘数波动与货币控制》,《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第1期。
胡援成:《中国的货币乘数与货币流通速度研究》,《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
姜永宏、刘晓娜、朱锦峰:《我国近期货币乘数变动与货币控制》,《南方金融》2007年第8期。
梁大鹏、齐中英:《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研究》,《经济科学》2004年第2期。
陆前进、朱丽娜:《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中国2003~2011年的数据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谢平、唐才旭:《关于中国货币乘数的预测研究》,《经济研究》1996年第10期。
周光友:《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周莉萍:《货币乘数还存在吗》,《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1期。
张延群:《中国货币供给分析及货币政策评价:1986~2007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何东、王红林:《利率双轨制与中国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研究》2011年第7期。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屈庆、陈黎、余文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市场及债券市场影响分析》,《债券》2013年第7期。
沈毅舟、李逍迪:《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和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思考》,《知识经济》2014年第4期。
施丹:《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特区经济》2014年第3期。
四川银监局课题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西南金融》2013年第12期。
肖大勇、胡晓鹏:《互联网金融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与货币政策启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Aleksande,B.,2008,“Virtual Money:The Next Big Thing in the Payments Market?”
Chaum,D. “Online Cash Cheeks,”
Guo,J.,Chow,A.,Wigand,R.,2010,“Virtual Wealth Protection through Virtual Money Exchange,”
Lehtiniemi,Tuukka,2007,“How Big is the RMT(Real Money Trading)Market Anyway?”http://www.virtual-economy.org/blog/how_big_rmt_market_anyway.
Linden Lab,“Economic Statistics,”http://secondlife.com/statistics/economy-data.php.
Mackenzie,R. “Virtual Money,Vanishing Law:Dematerialization in 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Financial Wrongs and Doctrinal Makeshifts in English Legal Structures,”
Peng,H.,and Xu,X. “The Analysis of Virtual Money Demand Under One-way Exchange Mechanism,”In 1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Wuhan,Hubei,China,2009,IEEE Computing Society Press,LosAlamitos,C.A.,2009,pp.719-723.
Solomon,E.H.,1997,
Wang,Y.,and Mainwaring,S. “Human-curreney Interaction:Learning from Virtual Currency Use in China,”In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Florence,Italy,April 5-10,ACM Press,New York,2008,pp.25-27.
毕夫:《比特币:泡沫中堆积风险》,《新观察》2014年第2期。
洪蜀宁:《比特币:一种新型货币对金融体系的挑战》,《支付创新》2011年第3期。
雷曜:《互联网语境下的货币概念》,《中国金融》2014年第17期。
赵严冬、郑丽:《基于交易模式的比特币对人民币的影响分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4年第16期。
鲁弈彬:《借鉴超主权货币的效能推进世界货币体系的探索》,《经济师》2014年第4期。
吴晓光等:《论加强对虚拟货币市场的监管》,《金融监管》2012年第1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16日。
包春静:《网络虚拟货币的特性、成因及对银行业的潜在影响》,《上海金融》2009年第12期。
蔡则祥:《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及其风险管理》,《管理世界》2008年第2期。
陈宇佳:《以Q币为视角探析虚拟币对现行货币体系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7期。
程皓:《中外虚拟货币的含义及其研究视角——兼评Q币的性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余希:《虚拟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丁建兵:《虚拟货币该是纳入监管的时候了》,《时代金融》2007年第1期。
范友鹏:《基于电子商务的虚拟货币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方圆:《虚拟货币对人民币的冲击及风险监管》,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耿运栋、魏来:《新型支付方式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82期。
何畅:《我国当前虚拟货币定位分析》,《财经界》2009年第12期。
黄达:《金融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黄良友:《网络货币对现行金融体系的影响和挑战》,《西南金融》2008年第7期。
黄志云、程皓、程雯:《虚拟货币对货币供给量和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价格月刊》2008年第12期。
姬智敏、吴洪、尚文敬:《网络经济背景下虚拟货币发展及兑换博弈分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李翀:《虚拟货币的发展与货币理论和政策的重构》,《世界经济》2003年第8期。
李嘉文:《虚拟货币统一发行的必要性探讨》,《中国商贸》2009年第9期。
李乐:《论网络虚拟货币的双重属性——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类货币的衍生属性》,《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李敏:《电子货币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及监管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李晓媛:《虚拟货币对我国金融市场冲击的可能性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李大庆、蒋立佳:《虚拟货币的本质属性、风险及监管创新》,《财会月刊》2008年第5期。
刘义纯:《网络虚拟货币与现实法定货币的本质区别及其发展的思考》,《科技信息》2008年第36期。
彭燕:《虚拟货币对中央银行职能的影响》,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宋应龙:《我国虚拟货币监管机制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苏宁:《虚拟货币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武庆悦:《虚拟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肖永红:《对虚拟交易征税的法律探讨》,《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谢灵心、孙启明:《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及其监管》,《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徐晋:《虚拟货币与虚拟银行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杨丽:《虚拟货币对现实金融影响的分析》,《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年第18期。
杨旭:《我国网络货币的发展与政策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10期。
张浩:《我国虚拟货币市场的规范与监管》,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赵锐:《基于互联网的虚拟货币对微观经济影响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郑榕凌、田甜:《当虚拟货币不再“虚拟”——虚拟货币现实流通状况调查报告》,《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年第8期。
邹恒:《构建我国虚拟货币监管制度的思考》,《南方金融》2008年第5期。
Bart Baesens,
Seth Freedman,Ginger Zhe Jin,“Do Social Networks Solve Information Problems for Peer-to-Peer Lending?Evidence from Prosper.com,” 2008.
Seth Freedman,Ginger Zhe Jin,“Dynamic Learning and Selection:the Early Years of Prosper.com,”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Maryland.
Mingfeng Lin,N.R. Prabhala,and Siva Viswanathan,“Judging Borrowers by the Company They Keep:Social Networks and Adverse Selection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2009.
Mingfeng Lin,N.R. Prabhala,and Siva Viswanathan,“Social Networks as Signaling Mechanisms:Evidence from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Working Paper,2009. Smith School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Mayland.
安建、刘士余:《〈征信管理条例〉释义》,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2013。
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中国农村金融》2012年第24期。
陈志武:《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经济观察报》2014年第106期。
第一财经新金融研究中心:《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的白皮书(2013)》,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廖理:《Kabbage:数据驱动的“贷款”公司》,《清华金融评论》2014年第2期。
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中国金融》2013年第10期。
刘明康、梁晓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不一样的风控》,《新世纪》2014年第3期。
刘士余:《秉承包容与创新的理念正确处理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关系》,《清华金融评论》2014年第2期。
芮晓武、刘烈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万建华:《金融e时代——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中信出版社,2013。
王汉君:《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挑战》,《中国金融》2013年第24期。
王晓蕾:《互联网金融与征信体系》,《清华金融评论》2014年第4期。
王希军、李士涛:《互联网金融推动征信业发展》,《中国金融》2013年第24期。
吴晶妹:《信用管理概论》(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吴晶妹:《未来中国征信:三大数据体系》,《征信》2013年第1期。
吴晶妹:《三维信用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
吴晓灵:《互联网金融争议根源在哪?》,福布斯中文网,2014年3月9日。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谢清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49期。
杨涛:《中国互联网金融:浪潮还是浪花?》,《金融时报》(中文版),2014年1月3日。
郭丹等:《移动支付的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电信业》2013年第2期。
章冀:《Yahoo!奇摩与淘宝网的经营模式比较》,《电子商务》2013年第3期。
张华强等:《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海南金融》2013年第3期。
张茜:《我国移动金融发展趋势及需要关注的问题》,《时代金融》2013年第4期。
梁丽雯:《支付宝线下“声波传钱”运营进一步消灭钱包》,《金融科技时代》2013年第5期。
胡霞等:《3G时代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分析》,《商业经济》2012年第20期。
庾力等:《中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西部金融》2012年第4期。
戴铁君:《物联网安全问题与其解决措施》,《科技风》2011年第2期。
郭效孟:《我国移动支付运营模式的比较及发展趋势》,《华北金融》2011年第7期。
颖颖:《移动支付:合作乃发展之道》,《中国新通信》2011年第2期。
《360发布中国移动支付安全报告,2014成移动支付元年》,科学中国,http://science.china.com.cn/2014-03/11/content_31747483.htm(科学中国)。
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2014年第一期手机支付安全报告》,http://m.qq.com/security_lab/news_detail_238.html(腾讯手机管家)。
《移动支付标准化工作起步 央行将建统一认证体系》,http://b2b.toocle.com/detail—6171488.html(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腾讯浦发联合发起移动支付安全守护计划》,http://it.21cn.com/itnews/a/2014/0522/16/27292769.shtml(21世纪科技)。
《央行力挺NFC支付 银联、中移动贴钱》,http://tech.163.com/14/0424/02/9QII3D8Q000915BE.html(网易科技)。
《解读〈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和手机支付业务指导意见〉》,http://biz.jrj.com.cn/2014/03/26184316934470.shtml(金融界)。
《多元的移动金融》,http://www.21cbr.com/html/magzine/2013/120/hot/2013/0507/13252.html(21世纪商评网)。
《支付宝将推出空付 可以拿蜥蜴付款》,http://www.mpaypass.com.cn/news/201404/01110918.html(移动支付网)。
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金融科技时代》2013年第7期。
搜狐财经,http://business.sohu.com/guoneixinwen.shtml。
李沛霖:《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考》,《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徐爱水:《审慎监管下的小额贷款公司——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规范的评析》,《华北金融》2011年第3期。
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南方金融》2013年第5期。
吴晓灵:《解读央行互联网金融监管:非着眼于动了谁的奶酪》,凤凰财经,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322/11957054_0.shtml。
《金融稳定报告:互联网金融监管应遵循五大原则》,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4/30/c_1110475794.htm。
《解读〈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官方五大监管思路》,中国支付网,http://paynews.com.cn/article/25408_1.html。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十二原则》,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120c/c1004-24175078.html。
罗培新:《奥氏金融制度变革中的政治与权术之争》,《证券法苑》2009年第1期。
罗培新:《美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与政策困局之反思——兼及对我国金融监管之启示》,《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
《金融监管应有“互联网心态”》,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i/2014-02-21/02399179412.shtml。
丁晓东:《浅析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今日湖北》(下旬刊)2012年第5期。
《互联网金融需适度监管》,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bank/n/2014/0430/c202331-24958833.html。
王菲:《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路径选择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9期。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llqy/201312/t2013202_45612.html。
《央行副行长给出互联网金融监管意见》,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2014/0221/c1009-24424324.html。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胡振虎、于晓:《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监管对策》,《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5月13日。
巴曙松、杨彪、朱海明:《中国网络支付安全白皮书》,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
张鼎:《试论我国网络金融安全的现状及改善对策》,《中国证券期货》2012年第9期。
邱均平、李艳红:《社交网络中用户隐私安全问题探究》,《情报资料工作》2012年第6期。
季小杰:《电子银行的安全神经》,《中国信息安全》2013第4期。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2014年第一期中国移动支付安全报告》,2014年3月11日。
白宁:《WiFi安全报告——六大问题威胁移动安全》,http://safe.zol.com.cn/440/4401099.html,2014年3月14日。
蔡晓卿:《电商类APP成病毒重灾区 产业链整合破安全乱象》,http://it.people.com.cn/n/2014/0505/c1009-24977335.html,2014年5月5日。
易欢欢:《寻找产业互联网的BAT》,http://www.microbell.com/docdetail_1237293.html,2014-3-7。
易欢欢:《互联网金融威胁到谁》,《中国经济报告》2013年第12期。
易欢欢:《大数据时代的跨界与颠覆: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http://www.microbell.com/docdetail_1042279.html,2013-6-18。
施俊:《众筹模式与P2P应深度合作》,《新财经》2013年第7期。
毛军华、杜丽娟:《余额宝:加速银行资金成本上升》,《中金公司银行业证券研究报告》,2014年2月27日。
舒明:《余额宝能干扰市场利率抬高社会成本吗?》,转引自新浪网新浪科技频道,http://tech.sina.com.cn/zl/post/detail/i/2014-02-22/pid_8442897.htm,2014年2月22日。
徐琦、宋祺灵:《“微信红包”的“新”思考——以微信“新年红包”为例,分析新媒体产品的成功要素》,《中国传媒科技》2014年第3期。
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南方金融》2013年第5期。
梁文玲:《金融信息化趋势对银行业的影响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聂庆等:《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六大趋势》,《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16期。
张铭:《移动互联的金融梦》,《新理财》2013年第7期。
李文博等:《浅谈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20期。
杜征征:《互联网金融营销的兴起与发展》,《银行家》2012年第11期。
王雪玉:《互联网挑战银行之一:阿里金融》,《金融科技时代》2013年第5期。
李安渝等:《第三方支付接口的技术比较研究》,《中国信息界》2011年第11期。
范琨:《货币·信贷·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科学咨询》2013年第1期。
刘璐:《论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的竞争与合作》,《潍坊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莫虹等:《电商触金——探析“阿里金融”模式》,《电子商务》2013年第7期。
胡素青:《草根金融:“网”聚钱的力量》,《金融科技时代》2011年第2期。
彭传金:《P2P小额信贷模式前景背后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23期。
《电子金融时代来临,监管改革与创新箭在弦上》,http://xyyhxh.xyjrw.com/news_show.Asp?Xid=30,2013年9月13日。
庾力等:《中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西部金融》2012年第4期。
《金融牵手电商基金公司动议淘宝开店》,http://www.eeo.com.cn/2012/0730/230903.shtml。
高广春:《创新型城市支持体系评价研究——四维框架下的财政金融视角》,《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6期。
黄国平、刘煜辉:《中国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设计与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6期。
简 介:本书由广州大学与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广州市统计局联合主编,全书由总论篇、经济发展篇、转型升级篇、产业发展篇、财政税收篇、贸易消费篇、附录七个部分组成,汇集了广州科研团体、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诸多经济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经济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
简 介:本书首次对互联网金融切入“三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对我国“三农”金融的总量、行业特征、区域分布和缺口进行了定量分析。依据北京同城翼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数十万户农户的数据,对“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模式、路径等进行了总结。对“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互联网金融参与精准扶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