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环境的转型与博弈图书
China's Environment in 2006 : Changes and Struggles
[内容简介] 继第一本《环境绿皮书》之后更加成熟的年度环境报告,用更深刻的思考、更科学的数据、更鲜活的语言分析2006年的中国环境事件。汇集学者、记者、环保组织成员等组成编写队伍,多视角、多思维观察。划分环境与社会、生态、水、森林四大主题板块,涵盖不同的环境领域。首创绿皮书年度指标,揭示近五年来中国的环境变化情况,为处于转型与博弈时期的中国环保状况留下珍贵真实的纪录。
相关信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特别鸣谢
法律声明
相关链接
《2006年:中国环境的转型与博弈》编委会与撰稿人名单
环境绿皮书调查意见反馈表
总报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 松花江事件中诞生“中国环保精神”
二 节能环保成了硬指标
三 “历史性转变”
四 难堪的“开局”
五 增长的代价
六 两种“保护”的博弈
七 危机“涛声依旧”
八 兵发四方
九 淬火加钢
1.政策手段
2.立法手段
3.经济手段
4.执法检查
5.统一战线
十 变革中奋发图强
一 环境与社会
绿色GDP核算:在挑战和问题中前行
一 解读2004年中国的环境绿色GDP
二 几乎胎死腹中的环境绿色GDP
三 绿色GDP核算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缺乏总体框架和体系
2.对绿色GDP的简单化认识
3.重复研究,缺乏深度和突破
4.绿色GDP核算技术仍不成熟,需要探索
四 绿色GDP核算的发展趋势
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还需要做大量基础研究工作
3.绿色GDP核算的发展趋势
环境思想的新攀越
一 潘岳的环境理论
二 关于《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 关于《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四 潘岳文章的反响
环境财政是落实“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的关键
一 “十一五”环境目标的资金压力
二 对中国环境保护资金机制的反思
1.政府投入不足,环境监管不力
2.已投入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3.环保投资不符合环境保护资金需求的规律
4.价格失灵,没有充分调动市场资金
三 建立环境财政的意义
1.最重要的政策执行手段
2.纠正市场失灵
3.有效配置财政资源
4.创建市场
四 建立环境财政落实“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
1.明确投资主体的责任,落实环境目标
2.建立稳定的环境财政支出科目
3.发挥政府环境定价的职能,纠正市场失效
4.在环境财政的总体框架下设计环境税收的改革
“十一五”环境立法开局良好
一 新法针砭时弊
(一)《可再生能源法》出台:战略地位提升
(二)司法解释出台:可操作性增强
(三)《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出台:公参立法首开先河
(四)《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出台:野生动植物贸易步入法制轨道
(五)《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出台:阻截污染势在必行
(六)《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出台:赋权督权保权三效合一
(七)地方环境立法:质量双收,百花齐放
二 法律修订与时俱进
(一)《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保护与开发并重
(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颁布:综合调控双管齐下
三 拟定中法律承前启后
(一)旗帜鲜明:龙头法律抓紧制定
(二)步调一致:节约型社会中节能法加紧修订
(三)纷纭众意:“保护地”立法在争议中前行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一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一)农村现代生活和现代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二)小城镇化与乡镇企业污染
(三)污染转移
(四)生态破坏
二 农村环境问题探源
(一)历史遗留问题对农村环境的直接影响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农村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
(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全球化与消费主义的环境代价
三 农村环境问题的可能应对方式
(一)农村环境治理的国家目标
(二)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环保
(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农村环境
(四)出台引导性环境政策
延伸阅读一 农村社会应对环境污染
一 农村的工厂污染:“能污尽污”
二 村民对污染的反应——出路少,效果差
1.政府职能部门漏洞依旧
2.抗争行为几乎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三 越过重重门槛保护农村环境
延伸阅读二 关怀生活的新农村建设
一 “五山模式”介绍
1.“先生活、后生产”——生活与生产方式的规划
2.共建和谐新农村——公众参与的规划
3.村规民约——文明与信仰的规划
二 五山模式剖析和经验总结
三 体会和感想
1.财力有限民力无限
2.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3.新干部、新农民、新农村
透视2006年的“打狗运动”
一 狗年打狗:从云南牟定开始
二 社会舆论对“打狗运动”的批评
三 狂犬病增多的原因
四 反思我国的“狗政策”
五 对“打狗运动”的网络论争
五 一些有益的建议
2006:中国绿色影视元年
一 导火线:《无极》剧组被曝毁坏碧沽天池
二 一场官司催生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三 高票房和景区开发的双重诱惑
四 “绿色影视”倡议获影视业支持
五 环保保证金和管理规范的出台
六 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
国际NGO组织在中国的环保活动
一 从拯救大熊猫开始
二 参与中国西南部的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
三 关注中国的气候变化、能源保护和可替代能源
四 绿色和平在中国
二 生态
大型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一 争议2006年一些重要大型工程
(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二)大西线工程(朔天运河方案)
(三)长江三峡工程
1.蓄水带来的影响
2.蓄水之后暴露的环境问题
二 大型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一)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二)对水环境的影响
(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五)对国际环境的影响
三 怎样避免大型工程对环境带来的风险与威胁
(一)从综合效益和可持续的角度把握宏观决策
(二)尊重利益相关民众自主发展与选择的权利
(三)放弃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错误观念
(四)实现真正的科学论证与评估
福寿螺事件与外来生物入侵
一 从福寿螺事件说起
二 无硝烟的战争
三 我们的对策
1.加强立法,建立严格的外来物种准入制度
2.严格动植物检疫
3.加大科技投入
4.加强国际合作
5.加强教育和宣传
野生动物狩猎权拍卖风波*
一 自由狩猎时代的结束
二 人类仍在进行的狩猎活动
三 争议野生动物商业狩猎
(一)开展野生动物商业狩猎活动是否合法
(二)猎杀被列入保护名录的野生动物是否合法
(三)开展商业性狩猎活动的论证程序和科学依据
(四)商业狩猎活动能否得到有效控制
(五)反思野生动物保护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围封禁牧是治理草原荒漠化的最好办法吗?
一 这完全是自然力吗?
二 退化草原围封几年就能得到恢复吗?
三 围封能否使草地变好?
四 少量高产人工草地能换来大面积天然草场恢复吗?
五 几点思考
三 水
呼唤安全的饮用水
一 八亿农民饮水安全不容忽视
1.目前全国有3.2亿人用水不安全
2.农村污水普遍缺乏有效治理
3.农村供排水设施建设与运营缺乏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二 地表水的污染与治理
(一)捉襟见肘的淮河治理
(二)发展的代价
三 地下水和海洋污染
(一)地下水污染严重管理落后
(二)海洋——人类最后的支撑
延伸阅读一 淮河治污 艰难前行
一 十年治污,为何仍面对污染加剧挑战
二 淮河治污举步维艰
三 淮河的生态灾难急需救助
四 治理污染拯救淮河救助百姓
延伸阅读二 缺水的北京如何应对奥运会
一 缺水的北京
二 北京如何应对2008年奥运会
1.2008年奥运会用水量的估算
(1)奥运前期新增用水估算
(2)奥运期间新增用水估算
(3)奥运会后需水
2.北京水资源的可供能力
3.面对奥运会的临近如何应对水危机的挑战
中国水权交易的探索与实践
一 我国水权交易的实践
(一)浙江东阳-义乌水权交易实践
(二)甘肃张掖水权交易实践
(三)宁夏、内蒙水权交易实践
(四)河北、北京水权交易实践
二 我国水权交易评述
(一)水权交易是未来解决水资源余缺的重要途径
1.通过水权交易,以利益机制解决余缺调剂中的争议和摩擦,优化水资源配置
2.水权交易能改善水资源分配的有效性,使社会福利增加
3.水权交易有利于水生态环境的保护
4.水权交易体现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平等
5.水权交易可以弥补水资源再分配的“政府失效”
(二)我国水权交易受到制度和技术等多重约束
1.产权约束
2.体制约束
3.规则约束
4.技术约束
(三)我国水权交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水权交易意义认识不足
2.利益保障机制不完善
3.运作模式机制不完善
4.水权交易管理机制缺乏针对性
三 完善水权交易的建议
(一)在国家层面上建立水权转让制度
(二)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三)完善水权交易机制
1.通过期水交易(预期结余水量的交易)向现水交易(目前结余水量的交易)的转换,提高利益保障程度
2.针对不同的水权采取不同的转换模式
3.完善水权转换协议
“中国水污染地图”
一 两大主题的结合点:水污染控制和环境信息公开
二 数据结合地图:方便公众查询
1.水质信息
2.水环境排污信息
3.污染源信息
三 地图定位:压力如何指向污染企业?
四 排名体系:谁是中国水污染之最?
五 信息公开指数:百家城市为何交出白卷?
四 森林
确保生态安全必须提高森林质量
一 森林质量的标准及在我国的表现
(一)中国现代森林质量评估
(二)我国森林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中龄林比重大,单位蓄积量低
2.纯林比重大,混交林及阔叶林比重小
3.森林的人工化和单一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4.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严重
5.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低
6.针叶纯林易发生森林火灾,并导致地力下降
7.营造转基因林的生态风险
二 我国森林整体质量差的原因
(一)理论层面:指导林业发展的理论滞后
(二)政策层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森林木材产品与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的单一化追求
(三)林业经营管理与生产技术层面
1.种苗生产
2.毁林造林
3.木材生产
4.乱砍滥伐与超限额采伐
5.森林覆盖率标准降低
三 林业是一门伟大的科学与艺术
(一)坚决保护原始林
(二)大力恢复天然次生林
(三)积极建设近自然的人工林
林权改革与天然林保护
一 林权改革与农村土地改革的思维
二 天然林破坏的三个案例
(一)福建霞浦县溪南镇傅竹村的天然林被破坏
(二)云南省兰坪县在“森林保护”名义下的天然林被破坏
(三)福建南平市“标青山”导致的国有和集体所有天然林被蚕食
三 对黑龙江伊春林改的担忧
四 建议和对策
(一)在林权改革中强化保护天然林的意识,坚持退耕还林政策
(二)林权改革应该有广泛的公众参与监督
(三)林权改革的受益者应该承担环境公益责任
(四)建立公益诉讼制度
中国的林产品出口和非法木材贸易*
一 中国林产品市场与贸易分析
(一)中国林产品消耗和贸易分析
(二)中国林产品进口分析
(三)中国林产品出口分析
(四)非法采伐、非法贸易和不可持续的消耗
(五)中国政府的承诺
二 中国林产品消耗对原始森林的影响
(一)原始森林面临的威胁
(二)天堂雨林对中国的林产品出口
(三)非法木材贸易有多严重?
(四)中国的选择
三 森林认证在木材生产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一)森林认证的引入
(二)森林认证对中国林产品贸易的影响
(三)中国森林认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四)森林认证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四 中国与全球森林危机引发的思考
五 大事记
2006年中国环境保护大事记
六 附录 环境绿皮书2006年度指标
环境绿皮书2006年度指标*
第一主题 大气
第二主题 水
第三主题 城市环境
第四主题 固体废弃物
第五主题 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
第六主题 环境财政
第七主题 二氧化碳排放
第八主题 其他
六 附录 政府公报
2006年重要政府公报摘要
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4.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5.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
6.中国生态保护
7.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5年)
8.环境信访办法
9.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批复
10.2005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
11.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12.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
六 附录 公众倡议
关于实施并完善北京市自行车交通规划的建议书
一 建议背景和目的
二 建议原因
(一)自行车是无污染的清洁交通工具
(二)自行车交通有其独特的优势
(三)自行车交通是现有北京市交通系统构成中的重要部分
(四)自行车交通能提供多方面的社会与文化功能。
(五)目前北京市的自行车交通面临很多问题
三 建议内容
(一)建设对自行车友好开放的路网系统
(二)保障骑车人的路权和行驶安全
(三)完善并改进现有的自行车存放设施
(四)规划“自行车友好”示范区
(五)骑行宣传和倡导
留住美好自然,成就绿色中国
在家里
在路上
旅行中(尤其是在自然地区旅行)
工作中
中国摄影师绿色宣言
绿色西藏游倡议
2006中国影视旅游产业绿色倡议
呼吁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政府停止打狗行动
六 附录 国际视野
世界环保绩效指数中国排名94
外国媒体大量报道环境污染影响中国形象
美日媒体倾向明显
欧洲的看法在变
影响民众对中国的印象
为何如此关注中国的污染
中国:最能引起环保者关注的国家
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
世界的新秩序
选择未来的资源
转向世界粮食市场
生态承载力:是否可以满足每个国家的需要?
做出选择
重新考虑全球议程
六 附录 调查报告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一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选择,而且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方向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2.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3.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
4.促进节约型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5.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绿色崛起”与和平发展的重要保证
6.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普遍意义
二 建设节约型社会面临诸多挑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任重道远
1.中华民族具有崇尚节约的传统文化,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了强烈的冲击
2.中国尽管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成效显著,但资源利用方式总体上仍十分粗放
3.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从历史和全局高度提出的战略举措,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盲目冒进的现象
4.建设节约型社会面临系统性的障碍,需要采用多种手段综合推进
三 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力争跨越式发展
1.由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国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必须结合本国国情
2.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大力推进结构转型和科技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3.环境保护已经从注重末端治理转向预防为主以及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控制
4.制度先行是发达国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的通行做法
5.政策措施趋向综合化、多样化,更加注重发挥经济激励手段和市场调节的作用
6.促进多方参与和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保证
四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1.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思路
2.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要实现以下三大战略转变
3.2020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4.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重点是建立五大支撑体系
五 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建议
1.制定节约型社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强政府监管
2.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框架下,稳步推进循环经济
3.全面推进现行制度的改革,消除节约资源的制度性障碍,完善节约型社会的制度安排
4.完善政策体系设计,充分发挥经济激励政策与强制性手段的组合配套作用
5.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6.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
中国环保民间组织现状调查报告(摘要)
一 中国环保民间组织的基本情况
1.环保民间组织的类型
2.机构与人员
3.注册登记与经费来源
4.工作条件
5.公共关系
二 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
三 我国环保民间组织面临的问题
1.对环保民间组织的认识不到位
2.环保民间组织的经费严重不足
3.参与政策制定和社会监督的渠道不畅
4.环保民间组织的专业性不强
5.公众参与环保民间组织的活动还不普遍
6.参与国际民间环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 促进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发展民间组织的高度上来
2.优化配置环境公共资源,为环保民间组织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和发展空间
3.加强指导和培训,提高能力
4.有效管理与严格自律并重,促进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的全面健康发展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5年度报告(有删节)
一 调查结果
1.公众环保认知
(1)公众对环保负面问题的敏感程度、关注程度较高
(2)公众看环保: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3)公众认为工业污染危害最大
(4)公众对环保权利认知不足,普遍认为权利=清洁+安静
2.公众环保信息
(1)环保信息公众获取渠道有限
(2)公众环保信息下情上达渠道不熟
(3)12369环境问题举报电话知名度低
(4)环境日:知其一不知其二
3.公众环保行为
(1)近三个月公众环保行为参与性差
(2)公众现阶段已参与的环保活动以简单的浅层为主
(3)家庭日常使用塑料袋较多,对其危害重视不够
(4)愿意多花钱买环保产品,但只希望增加少量费用
(5)公众环境保护的理想和实际行动不对称
(6)五年来小空间环保程度提升很快,期望未来一年大空间会有明显改善
4.城乡环保差异
(1)中国城乡公众对环保现状的感受差异显著
(2)城市与农村最关注的环保问题
(3)城市与农村对本地环境的看法
(4)公众对居住和办公区域最不满意的环境问题
二 反思
1.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
2.政府处理环保问题的力度不够
3.国家应该提高环保投入
4.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5.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
6.即使影响经济发展也要给予环境保护优先权
7.环保问题要两手抓,一手抓法律制裁,一手抓公共教育
8.最有效治理污染的措施是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全国食用野生动物状况及公众对野生动物消费态度调查报告(2005)
一 调查结果
1.实地调查结果
(1)餐厅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情况
(2)副食品商场和超市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情况
(3)集贸市场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情况
(4)调查中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类
(5)野生动物的来源
2.民众对食用野生动物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略)
二 调查结论
1.过去的一年内公众食用野生动物的比例在下降
2.绝大多数公众知道野生动物是许多疾病的传染源,并因此减少甚至不再食用野生动物
3.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已经成为食用野生动物的主要来源,来自野外的野生动物比例逐渐下降
4.与1999年调查相比,除餐厅外,经营野生动物的副食品商场和集贸市场有所增多,所经营的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种类也有所增加
5.多数公众认为滥食野生动物是一种不文明的消费行为,国家法律应当坚决制止
6.多数公众认识到食用非法来源的野生动物不安全
7.营养和滋补是公众食用野生动物最主要原因
8.可以使公众不吃野生动物的原因
三 建议
1.加大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及其相关法规的科普宣传工作
2.相关部门加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行动
3.进一步规范管理野生动物养殖业
关于“公民环境维权意识和环境法律需求”的调研报告调查问卷的设计由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志愿者宁琛、饶小静、陈艳、王艾芝、曹丽丽完成;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志愿者王灿发、许可祝、杨素娟、马燕、王丽、曲晓霞、付云飞、刘欣、陈懿、苏谦谦、徐婷、曹景丽、刘冰、付艳、刘磊、杨爱珍、郝冰等分别在各省市参与了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特此感谢。">*
一 调查结果
1.公众对现实环境状况的感受调查及统计分析
(1)公众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调查
(2)公众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调查
2.公众环境维权意识调查及统计分析
(1)公众对环保组织的认知情况统计*以及对环保组织作用的评价
(2)公众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措施了解情况统计*
(3)公众获知环境保护信息途径的调查*
(4)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认知情况和参与形式的调查
(5)公众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调查*
(6)公众在遇到环境侵害时,向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咨询情况调查
(7)当环境污染使多数人受害时,公众所采取的行为方式调查
(8)公众对环境诉讼困难程度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9)环境官司一审败诉后,公众所采取行动调查分析
(10)公众在政府行为侵害其环境权益后的行为选择统计分析
3.公众环境法律需求调查及统计分析
(1)公众对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关键因素的认知统计分析
(2)公众最想获知的环境信息统计分析
(3)公众希望民间环保组织提供的环境法律帮助选择分析*
二 结语
2006——中国西部江河行
一 四川
1.已建的紫坪埔大坝会使都江堰退出历史舞台吗?
2.没了木格措,更有后来人
3.雅砻江被腰斩,后果有待跟踪
4.二滩水电站和企业责任
二 云南
1.虎跳峡与和谐社会
2.澜沧江——我们怕搬穷了
3.怒江和世界遗产
江河之痛
一 江河源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1.气候变化
2.冰川退缩,雪线升高
3.沼泽枯竭,草甸退化
4.荒漠化加剧,沙漠征兆凸现
5.湖泊退缩,河流干涸
二 横断山开发态势
三 横断山地区开发建设格局面临的隐忧
六 附录 年度评选
中华环境奖
2006年地球奖
戈德曼环境奖
福特汽车环保奖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七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B
伴侣动物
濒危野生动物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
D
地面沉降
地下水可开采量
F
非政府组织
G
高锰酸钾指数
公共财政
公众参与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际河流
H
化学需氧量(COD)
环境财政
环境保护资金机制
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影响评价
荒漠化
J
积极的财政政策
L
“两控区”
林权改革
零点行动
绿色GDP
绿色影视
M
面源污染
N
南水北调工程
S
三峡工程
森林认证
沙尘暴
生物入侵
生态安全
湿地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
“十五小”企业
水市场
水权
水权转换 水权交易 水权转让
T
脱硫电价
退耕还林
W
外来入侵种
围封转移
污水集中处理率
X
血铅水平
Z
自然扩散
中国水污染地图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