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

区域创新系统动力论图书

The Power of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n building up Jiaxing as a sub-center for Zhejiang Province

SSAPID:101-6539-3329-96
ISBN:978-7-5097-1144-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系统动力学有关理论并参阅大量研究文献,分析区域创新主体、创新条件、创新环境及其创新机制的比较优势;以嘉兴副中心打造为个案,研究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动力构成,探索要素之间交互影响程度和机制耦合关系,构建以特色产业及企业科技资源需求为拉动力、以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科技资源供给为推动力,以政府科技投入及创新环境营造为驱动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动力模型;寻求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动力运行机制与保障措施。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青年学者文库
作 者:陈天荣
编 辑:叶灼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前言

 序言二

 序言一

 第一章 网络化开放型区域创新系统的现实条件

  第一节 浙江科技强省与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现实意义

   一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浙江的伟大实践

   二 浙江改革开放30年实现科技跨越

    1.科技投入持续大幅增长

    2.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3.科技创新人才加快集聚

    4.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5.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6.面向支撑引领经济发展

    7.浙江科技创新宝贵经验

   三 浙江模式的创新要求增强创新能力

    1.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2.珠三角创新合作机制形成压力

    3.浙江筑巢引凤工程的必然要求

   四 网络化开放型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

  第二节 嘉兴打造“全省创新体系副中心”的优劣分析

   一 发挥区位优势,形成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

   二 整合创新资源,构筑区域创新副中心的科技实力

    1.引进大院名校,密切官产学研合作

    2.强化创新平台,完善区域创新系统

    3.发展高新产业,突出企业创新主体

    4.保护知识产权,营造科教兴市氛围

  第三节 网络化开放型创新体系建设动力机制研究逻辑

 第二章 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动力机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系统动力学是动力机制的研究依据

  第二节 “钻石模型”是动力结构优化模型

  第三节 创新动力模式的述评提供重要借鉴

   一 国外学者对创新动力的研究成果

    1.创新动力的技术推动模式

    2.创新动力的需求拉动模式

    3.创新动力的综合作用模式

   二 国内学者对创新动力的研究现状

    1.界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来源

    2.分析创新动力系统的要素构成

    3.研究创新动力系统的运行机制

    4.提出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模型

    5.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风险

    6.分析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

  第四节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动力研究综述

   一 弗里曼和纳尔逊的研究

   二 朗德威尔等学者的研究

   三 OECD的国家创新体系概念

   四 形成国家竞争力国家创新体系

   五 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系统

  第五节 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动力机制研究

   一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二 区域创新系统的要素结构

    1.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2.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优化

   三 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动力

    1.创新自发运行的动力模式

    2.政府主导创新的动力模式

    3.政府与市场混合动力模式

    4.产业转移推动创新的模式

    5.创新知识和技术流动模式

   四 区域创新系统的成功范式

   五 产业集群创新动力的生成机制

    1.技术轨道与创新动力具有互动关系

    2.产业技术轨道自我形成与外来推动

    3.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生成与衍化

    4.自我技术轨道循环锁定或螺旋上升

  第六节 区域创新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环境

   二 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预期

   三 企业家缺乏自主创新精神

   四 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人才

 第三章 企业科技资源需求对区域创新的拉动力

  第一节 浙江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况

   一 浙江工业企业创新调查的分析

    1.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差距*

    2.浙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3.企业家对全面创新的认同感

    4.浙江企业创新还有潜力可挖

   二 浙江企业R&D投入少的原因

    1.技术创新“阀值效应”

    2.产业结构技术层次较低

    3.创新优惠政策不够完善

    4.以意大利为榜样是误区

    5.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缺乏

    6.“路径依赖”制约创新

  第二节 嘉兴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动态

   一 企业基本概况与创新数据分析

    1.工业企业基本概况

    2.工业企业技术创新

    3.创新创业成效显著*

   二 嘉兴企业技术创新的调研分析

  第三节 调查分析企业科技创新途径与成效

   一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分析

   二 装备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的分析

   三 传统产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分析

   四 三类企业科技创新指标的对比

  第四节 企业技术创新特色的典型案例剖析

   一 “东方日立”的技术创新意识

   二 “正原电气”的技术创新特色

   三 “禾欣实业”的技术创新成效

   四 “清河绝缘”的技术创新模式

   五 “加西贝拉”的技术创新历程

   六 “中华化工”的技术合作创新

   七 “光泰照明”科技创新为动力

   八 “巨石集团”科技创新促发展

    1.基于块状经济持续发展集群创新

    2.基于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跨界创新

    3.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

  第五节 企业自主创新现状的部分县区调查

   一 嘉善县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1.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调查

    2.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特点

    3.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

   二 海盐县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1.政府搭台培育企业创新

    2.专项资金保重点带一般

    3.官产联络制度企业受益

    4.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三 海宁市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1.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增多

    2.企业的科技收支同步增长

    3.技术创新的主导企业明确

    4.企业技术创新的层次提高

    5.企业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6.产学研合作体系基本完善

    7.企业专利意识在不断增强

   四 秀洲区企业技术创新成效

  第六节 企业科技创新取得实效的动因分析

   一 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推动技术创新

   二 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内外双动力”

   三 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潜力巨大

   四 特色优势产业要实施集群创新模式

  第七节 借鉴印度企业创新动力丰富的经验

   一 印度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

   二 印度企业创新动力的特点

   三 印度企业持续创新的启示

 第四章 政府营造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的驱动力

  第一节 不断完善激励创新的动力体系

   一 召开科技创新的系列会议

    1.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重视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促进

    3.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二 出台促进创新的政策体系

   三 激励科技创新的措施有力

    1.鼓励研发机构的建设

    2.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

    3.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

    4.加快科创中心的建设

    5.推动嘉兴科技城建设

    6.加强科技中介的建设

    7.借鉴其他地市的经验

   四 凝练创新发展的嘉兴精神

  第二节 迅速加大支持创新的财政力度

   一 嘉兴财政对科技创新的保障

   二 各县区科技创新的财政保障

   三 全省各地市的创新实力比较

  第三节 尽快加强科技创新的平台构建

   一 创新资源信息利用的重要性

    1.充分利用技术信息促进技术创新

    2.嘉兴企业以交流促进创新的途径

   二 科技创新条件共享平台建设

    1.科技城建设是副中心的重要载体

    2.行业创新平台是集群创新的源泉

    3.三大创新平台构筑区域创新系统

    4.构建高校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平台

  第四节 借鉴日韩政府主导创新的经验

   一 日本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

    1.研发驱动型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2.政府创新政策制定经历三个阶段

    3.重视地方政府科技能力科学评估

    4.从模仿欧美技术发展到自主创新

    5.汽车工业的民族化推动自主创新

    6.日本政府对产业的研发政策体系

    7.日本与美国的技术创新政策比较

   二 韩国政府推动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特点

    1.政府主导型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2.改革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促进创新

    3.科技法规建设同步科技创新战略

    4.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咨询审议机制

    5.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财政支持力度

    6.不断拓展科技创新资金支援渠道

    7.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

   三 日韩引进—吸收—再创新政策可借鉴

    1.日本注重引进更加强吸收再创新

    2.韩国“引进—吸收—自主创新”

  第五节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效能分析

   一 创新政策是系统化的政策体系

   二 改革开放后创新政策类别分析

   三 改革开放后创新政策演进阶段

   四 我国创新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

    1.从“科技政策”推进向“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同

    2.从“政府导向型”向“政府导向”和“市场调节”协同

    3.从政策制定(单项政策)向政策体系整体构建(政策组合)转变

   五 我国科技人才的激励政策体系

    1.科技人才保障政策

    2.科技人才评价标准

    3.职称制度改革政策

    4.科学技术奖励政策

    5.技术入股激励政策

    6.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7.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8.完善科技评估政策

    9.其他相关激励政策

 第五章 科技创新成果供给对区域创新的推动力

  第一节 大院名校的创新成果供给

   一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二 中科院嘉兴应用转化中心

    1.从“闭门搞科研”到市场找难题

    2.从1%的成功率到1%的失败率

    3.从服务嘉兴市扩展到服务长三角

  第二节 区域高校的创新资源支撑

   一 国内外高校促进区域创新的经验

    1.美国高等院校促进区域创新实现跨越式

    2.德国经济发展得益于应用性大学的作用

    3.中国高等院校与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模式

   二 嘉兴学院服务于区域创新的个案

    1.非嘉兴籍学生就业首选嘉兴本地

    2.学校专业设置围绕嘉兴产业特色

    3.更加重视服务嘉兴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 良好的文化与环境吸引优秀人才

  第三节 科技中介的促进创新服务

   一 科技中介受到重视而发展

   二 科技中介与区域创新系统

   三 我国科技中介的健康发展

   四 嘉兴科技中介的发展现状

   五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善

    1.加强政府政策法规引导

    2.鼓励科技中介相互交流

    3.完善科技信息资源平台

    4.建立科技风险投资体系

   六 日本科技中介服务的经验

    1.科技中介机构依法成立与运行

    2.日本科技中介主要职能与架构

    3.日本科技中介服务的运行模式

    4.日本科技中介服务形成的经验

 第六章 区域创新系统动力体系结构化模型分析

  第一节 结构化的动力要素结构

   一 营造创新环境的体制政策

   二 促进区域产业特色的形成

   三 强化官产学研金合作体系

   四 重视科技中介组织的建设

   五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

  第二节 “三螺旋”的上升结构

   一 三螺旋区域创新模型概述

   二 三螺旋交互提升区域创新

  第三节 “人体化”的结构模型

   一 大脑——政府科学创新政策机制

   二 左臂——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力

   三 右膀——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度

   四 左腿——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愿望

   五 右腿——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完善

  第四节 官产学研金的合作模式

   一 官产学研金合作体系的动力

    1.合作主体对创新的价值取向*

    2.异质性知识系统的耦合机制*

    3.官产学研合作系统的动力结构

   二 借鉴官产学研合作国际经验

    1.美国的多样化模式与合作趋势

    2.英国官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

    3.日本官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

   三 官产学研金合作体系的运行

 第七章 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动力机制的战略策略

  第一节 实施“集群创导”战略

   一 “集群创导”集聚创新要素的模型

   二 实施“集群创导”战略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运用“开放创新”策略

   一 区域创新主体“虚拟引进”

   二 企业创新构建“虚拟团队”

   三 企业创新的“研究联合体”

   四 企业合作创新“运行机制”

  第三节 强化“动力系统”运行

   一 区域间技术势差是运行条件

   二 系统各种要素流动促进运行

  第四节 重视“创新核心区”建设

   一 创新核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1.国外创新核心区建设的经验教训

    2.国内创新核心区建设的进展示范

   二 创新核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 创新核心区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四 创新核心区建设的目标定位

   五 创新核心区建设的战略部署

 第八章 区域创新系统动力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坚持三大“创新原则”

   一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原则

   二 坚持有所作为,形成特色的原则

   三 坚持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

  第二节 建设三大“创新载体”

   一 以创新核心区的建设为载体,加快形成研发高地

    1.高效配置研发资源

    2.科技创新接轨上海

    3.加强创新要素合作

    4.促进高校加快发展

    5.实施人才开发凝聚

   二 以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培育高新企业

    1.建立科技企业孵化网络

    2.提升产业园区创新能力

    3.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三 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产业创新步伐

    1.重视主导产业创新

    2.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3.建设行业研发机构

    4.公益技术联合攻关

    5.推行先进技术标准

  第三节 构筑三大“创新平台”

   一 构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保障科技资源服务

   二 构筑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 构筑科技交流服务平台,拓展创新合作范围

    1.创新条件平台的共建共享

    2.拓宽科技合作渠道和途径

  第四节 完善三大“创新体系”

   一 构建产学研合作的科研体系

    1.高校与大院名校科技合作

    2.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创新

    3.积极拓展海内外科技合作

   二 建设多元化的创新保障体系

    1.关键技术创新保障

    2.创新技术保障网络

    3.创新投入保障体系

    4.创新人才保障体系

   三 完善政府制度创新调控体系

    1.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2.培育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3.加强企业合作竞争体系

    4.培育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第五节 优化三大“创新环境”

   一 创新政策环境,明确政府定位与职责

    1.政府有所作为,积极推动

    2.部门整体规划,重点推进

    3.出台政策体系与激励措施

    4.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二 创新金融环境,强化资本与知识对接

    1.构建创新创业风险投融资机制

    2.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3.设立公共性创新投资基金体系

   三 创新文化环境,形成特色化创新网络

    1.创新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

    2.加强宣传营造创新文化的氛围

    3.区域产业文化是创新网络核心

    4.主体邻近性利于创新网络构建

    5.创新网络构建需要坚持的原则

 总结语

[1]李钟文等:《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人民出版社,2002。

[2]王黎娜:L《基于创新模式选择的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浙江工业大学,2006。

[3]温瑞珺:《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6。

[4]操龙灿:《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6。

[5]董静:《企业创新的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3。

[6]孙冰:《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2003。

[7]温珂、方新:《从模仿中实现跨越——韩国发展对我国的启示》,《科研管理》2003年第1期。

[8]梅丽霞、聂鸣:《国家创新系统与韩国个案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科技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9期。

[9]吕文栋、朱华晟:《浙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基于企业家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10]骆光林:《浙江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第212~217页。

[11]吴敏:《基于三螺旋模型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1期。

[12]亨利·埃茨科威兹著《三螺旋》,周春彦译,东方出版社,2005。

[13]陈月梅:《论地方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第2期。

[14]赵琨等:《科技中介与科技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1期。

[15]林迎星:《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2年第5期。

[16]朱秀丽等:《浅析产业集群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17]钱平凡:《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2期。

[18]李虹:《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及其动力机制分析与政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2期。

[19]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20]Cooke P.,Hans Joachim Brazyk H.J.,Heidenreich M.,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rms: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the Globalized Word. London:UCL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