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3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Development (2018)

SSAPID:101-6526-6063-39
ISBN:978-7-5201-3092-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状和未来路径进行展望、分析,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基础、产业背景、金融支持、商业模式、政策保障、技术创新。通过对理论前沿、发展政策、产业观察、案例研究、遗产保护及创新实践等几个部分的分析,结合具体个案研究的成果与实例,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路径。

相关信息

丛书名:文化科技蓝皮书
编 辑:丁凡;李惠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Abstract

 文化科技蓝皮书编委会

 摘要

 主要编撰者简介

 法律声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皮书数据库

 Ⅰ 总报告

  B.1 万物互联时代的数字创意产业

   一 从互联网到万物互联

    (一)互联网与5G

    (二)物质互联

    (三)场景互联

   二 从延时传播到即时传播

    (一)沉浸体验

    (二)业态变革

    (三)场景革命

   三 数字创意生态系统

    (一)文化资源数字化

     1.创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方式

     2.突破文化资源的形态与空间局限

    (二)生产消费数字化

     1.丰富创意产品的生产方式与展现媒介

     2.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与消费决策

    (三)技术装备数字化

     1.数字技术

     2.数字装备

   四 结论

 Ⅱ 理论前沿篇

  B.2 数字创意产业:一个新范式的兴起

   一 创意产业范式的整合

   二 创意产业的模糊数字维度

   三 创意产业与全球经济:中国案例

   四 结语:创意产业的数字化思考

  B.3 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与文化消费升级*

   一 数字技术创造文化消费新机遇

    (一)技术进步带来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传播升级促使文化活动形式的转型

    (三)数字创意为文化消费赢得新机遇

   二 数字创意时代的文化消费特征

    (一)碎片式消费

    (二)沉浸式消费

    (三)延伸式消费

    (四)社交式消费

    (五)虚拟式消费

   三 数字创意驱动下的未来文化消费图景

    (一)数字+创意:多元开启新时代

    (二)集群化+分众化:版权衍生新业态

    (三)UGC+PGC:用户打造新生态

    (四)传统+现代:历史造就新思路

  B.4 2017中国城市创意指数研究*

   一 引言

   二 中国城市创意指数模型简介

   三 2017中国城市创意指数榜单

   四 研究结论

  B.5 危机时期的“超级创意”:作为创造力驱动的文化工作者、艺术家与集体行动

   一 前言

   二 艺术文化背景下的“超级创意”:从行业到当代资本主义先锋

   三 艺术家与创新精神:从去工业化理论到资本主义的新形势

   四 “阅读”危机

    1.对危机的看法

    2.就业与文化参与

    3.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力

     (1)源于危机的创造力:艺术文化协会中的网络化学习与创意

     (2)网络化学习:智力、策略和分享文化

     (3)群体行动中的创新:去中心化的宣传推介

   五 结语

 Ⅲ 发展政策篇

  B.6 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建设深化文化治理变革*

   一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的文化理念从引入走向深化

    (二)文化治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题中应有之义

     1.应当立足公共文化基本权利的维护

     2.需求侧发力把文化需求作为发展导向

     3.公共民主治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的基本路径

     4.强化依法治理是根本性实现保障

    (三)公共文化服务也是公民国家精神塑造的载体

   二 文化治理实现的组织之困与制度之失

    (一)传统文化事业单位的组织性困局

     1.宏观文化管理体制需要实现文化间接管理变革

     2.公共文化机构内部亟须运营机制创新

    (二)传统文化管理制度建设的封闭性自设

     1.突破政策制定中短缺供给导向问题

     2.培育多元化的文化治理主体

   三 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是文化治理实现的要件

    (一)公共文化机构法人属性与理事会定位

    (二)实现法人治理的有益尝试与探索

  B.7 基于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条件下的文化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调查分析

    (一)文化部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基本情况

    (二)文化部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基本情况

   三 文化政务信息资源建设趋势分析

    (一)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成为大势所趋

    (二)文化政务信息化向应用和资源驱动转变

    (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发展迅猛,呈现多元化趋势

    (四)文化数字资源建设的规模化态势已经形成,资源存量逐步扩充

   四 困难与问题

    (一)信息手段支撑核心业务比例不高,未形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意识

    (二)政务信息资源分散,难以实现科学管理,制约数据价值发挥

    (三)缺乏有效的管理协同机制,影响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统筹推进

    (四)信息化程度发展不一,与国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对接要求存在差距

   五 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工作统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理顺工作关系

    (二)强化数据资产意识,建立政务数据信息资产管理

    (三)优化顶层设计,注重技术提升,逐步实现交互共享

    (四)结合应用驱动,发挥数据价值,释放数据红利

  B.8 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知识管理创新与国际影响力提升

   一 内容为王:精准出版与知识管理创新

    1.优化选题策划

    2.提高编审效率

    3.提升用户体验,实现精准推送

    4.协同创新下的知识管理

   二 平台建设:推进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

    1.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提高期刊的传播效率

    2.借船出海,善用国际平台进行海外传播

    3.加快自身国际传播平台的建设

   三 结语

 Ⅳ 产业观察篇

  B.9 区块链技术与创意产业

   一 什么是区块链?

   二 比特币之外的区块链

   三 创意经济中的区块链

   四 区块链可以为创意产业做什么?

   五 新的商业模式和社会运行体制

   六 数据市场与代币

   七 内容管理与控制

   八 知识产权

   九 结论——代币化的文化创意生产

  B.10 数字时代博物馆运营理念研究

   一 中国博物馆迎来黄金发展期

   二 博物馆创新趋势:穿梭历史,遇见未来

    (一)我国博物馆蓬勃发展

    (二)我国博物馆现存问题

    (三)发达国家博物馆发展现状与全球发展趋势

   三 博物馆运营理念:以终为始,运营为“线”

    (一)方向定位

    (二)功能职责

    (三)组织能力

    (四)技术标准

    (五)设备组合

  B.11 大数据如何缔造产品设计新“神话”*

   一 渐变还是突变?CAD数字技术开启的迭代进程

   二 数据实现三维实体的跨形态转换

   三 “贫矿”抑或“富矿”——大数据何以为大?

   四 从数字设计到数据设计的飞跃

   五 最新阶段:从多系统协作到个性化量产

   六 大数据热背后的冷思考

   七 结语

  B.12 第三方支付助力文化产业升级之路

   一 大消费时代背景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与创新

   二 第三方支付赋能文化产业

   三 第三方支付助力文化产业中面临的挑战

    (一)行业监管趋严

    (二)支付安全性并非完美

    (三)繁荣催生违规

    (四)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

   四 未来第三方支付和文化融合的趋势

    (一)监管规范、标准陆续将陆续出台

    (二)技术、模式到生态之争

    (三)B端支付助力文化产业起航

    (四)建立文化大数据信用体系

    (五)支付+金融科技+文化,造就文化生态

   五 结语

  B.13 金融科技在影视投资领域的应用

   一 前言

   二 产生背景

    (一)投资机构的需求

    (二)普通消费者的需求

     1.项目投资者

     2.影视评论者

     3.终端购买者

   三 应用场景

    (一)剧本创作

    (二)拍摄筹备

    (三)正式拍摄

    (四)市场宣传

    (五)正式上映

   四 未来展望

    (一)对技术发展的看法——区块链的应用

    (二)对行业人才的看法——复合型人才的崛起

 Ⅴ 案例研究篇

  B.14 数字游戏产业上市企业的发展驱动力

   一 全球领先力量:中国数字游戏产业的崛起

   二 迈向全球城市:上海数字游戏上市企业的活力

    (一)上海数字游戏上市企业的崛起

    (二)上海数字游戏上市企业的空间集聚

   三 国际化的拓展:“东扩”与“南下”的辐射

    (一)国际化拓展的东扩之路

    (二)进军新蓝海的南下战略

   四 优良的产业生态:持续激发正能量

    (一)打造数字游戏产业生态

    (二)建设“泛娱乐”的市场环境

    (三)形成复合型的联动格局

   五 内在的发展引擎:多核驱动的模式

    (一)骨干企业引领发展

    (二)游戏直播平台有力助推

    (三)电竞文化激发新的动能

    (四)大型会展集聚产业要素

    (五)专业化服务提升竞争力

    (六)文化金融服务注入动力

  B.15 智能点亮企业文化

   一 企业经营文化

    (一)企业经营文化

    (二)企业经营文化包含的内容

     1.企业的价值观与经营哲学

     2.企业制度文化

     3.企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习惯

     4.企业的物质文化

    (三)传统金融企业的经营文化

   二 智能金融时代文化

    (一)智能金融时代介绍

    (二)智能金融时代背后的特征对文化的影响

     1.规模

     2.标准

     3.独特资源禀赋

     4.行业理解与洞察

     5.合作深度

     6.合作广度

    (三)智能金融时代与传统金融企业文化的差异比较

   三 智能金融时代对企业经营文化的启示

    (一)智能金融时代科技型企业的文化转型

    (二)作为智能金融时代的传统金融企业的文化转型

     1.业务规划阶段提升情报分析与搜集能力

     2.目标实施阶段引入快速迭代与试错机制

     3.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人才与组织机制

   四 结论

  B.16 个人文化类微信公众号营销模式研究

   一 微信公众号:全新的阅读“想象的共同体”

   二 “六神磊磊读金庸”:一个“小号”的品牌化之路

   三 未来:“双轨发展”格局值得期待

  B.17 百色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创意模式的转型设想

   一 百色文化旅游数字文本形态的多元化嵌入

    (一)产品文本形态多元化数字更新的必要性

    (二)文本多元化的更新方法

     1.数字娱乐形式的跨界融合

     2.数字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

   二 基于消费主体数字商业模式的重新定位

    (一)产品多元化数字产业经营模式

    (二)大数据运营模式

    (三)开发百色文化旅游IP

     1.IP商业定位

     2.跨界互动

     3.长期运营条件

   三 百色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未来思考

   四 结语

 Ⅵ 遗产保护篇

  B.18 当传统遇见未来

   一 文化媒介的演进过程

   二 文化的传统和流行意义

   三 文化内容构成三要素

   四 文化产业的形成和数字方式

   五 文化产业的魅力生产机制

   六 文化产业化的三个模式

   七 小凉帽IP数字产业化案例

   八 结论

  B.19 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创新性推广途径与策略探究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

   二 非遗IP资源创新性发展案例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

     1.成立背景与组织宗旨

     2.建设非遗联盟大数据中心

     3.搭建非遗文化创意园区

    (二)非遗IP资源创新性发展的案例

     1.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小镇

     2.河南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

     3.泉州清源山非遗文化创意博览园

   三 非遗联盟非遗IP资源创新性推广途径分析

    (一)非遗IP资源+跨界合作

    (二)非遗IP资源+国家物联网OID注册体系

    (三)非遗IP资源+数字创新技术

    (四)非遗IP资源+电商社交运营体系

    (五)非遗IP资源+地域差异化战略

   四 基于非遗联盟IP资源创新性推广途径的策略分析

    (一)响应国家政策,创新传承优秀文化

    (二)坚守非遗定位,树立特色品牌形象

    (三)遵循适度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提高版权意识,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五)“互联网+”非遗,发展数字文化产业

    (六)加强宣传力度,构建立体传播体系

   五 结语

  B.20 数字影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

   一 引言

   二 文化遗产与数字影像技术

    (一)文化遗产的提出与嬗迭

    (二)数字影像技术的概述

     1.高度还原性

     2.传播时效性

     3.活态保护性

   三 文化遗产保护为何要运用数字影像技术?

    (一)文化遗产生存困境

     1.外部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邕剧失去扎根的土壤

     2.受众老龄化、规模萎缩

     3.邕剧传承的交接棒难寻接管人

     4.理论研究不足、欠缺教育宣传力度

     5.保护意识淡薄

     6.天灾人祸的威胁

    (二)文化遗产保护中数字影像技术运用的意义

   四 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字影像技术运用情况

    (一)我国总体文化遗产保护中数字影像技术运用

     1.总体起步晚、发展快

     2.国家政策扶持、政府部门支持

    (二)邕剧保护中数字影像技术运用

    (三)数字影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重技术、轻文化”的危险倾向

     2.数字技术运用层次尚浅,缺乏深度挖掘

     4.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拥有者的参与度不足

   五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数字影像技术的运用与提升之路

    (一)利用高度还原优势,深度挖掘文化遗产内涵

    (二)加快数字影像技术升级,优化浸入式体验

    (三)加强与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合作,“文化+科技”双剑合璧

   六 结语

 Ⅶ 创新实践篇

  B.21 全球创客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热点理论*

   一 引言

   二 文献梳理和研究方法

    (一)文献梳理

    (二)研究方法

   三 全球创客研究热点及其演进

    (一)创客研究的时空分布

     1.创客研究的时间轴分析

     2.创客研究的国别、机构和学者分析

    (二)创客研究的热点分布

     1.创客研究的学科领域

     2.创客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3.创客研究的突发性引用关键词

  B.22 中国“双创”政策引领的网络创意产业之路

   一 研究目的

   二 文献综述

    (一)中国电视产业的未来

    (二)自制视频的发展脉络

   三 中国在线视频平台发展概况

    (一)移动互联成为时代背景

    (二)在线视频平台的比较研究

     1.发展战略

     2.比较分析

   四 综述

  B.23 中国创客运动的构成要素及社会影响*

   一 引言

   二 中国创客运动兴起的构成要素

    (一)创客

    (二)创客空间和众创空间

    (三)产业基础

   三 中国创客运动的社会影响

    (一)创客运动对经济的影响

     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3.打造新经济引擎

    (二)创客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1.促进深度学习

     2.促进教育公平

    (三)创客运动对文化的影响

     1.与地域文化交融形成特色创客文化

     2.孕育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

  B.24 中国逐新:基于互联网服务的共享单车

   一 前言

   二 自行车在近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变化

    (一)19世纪晚期的洋马

    (二)自行车王国的兴与衰

    (三)对现代生活的集体诉求

   三 基于网络服务的共享单车

    (一)移动支付的社交性与普及

    (二)新模式:手机交互的智能解锁系统

    (三)新形象:设计、高科技、铝材和嬉皮士的群像

    (四)新政策:护城河里的单车与大数据里的单车

   四 新意的溯源

    (一)作为集体想象的新意

    (二)从意识形态到身份认同

   五 结论

 Ⅷ 大事记

  B.25 2017~2018年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大事记

   2017年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8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Contents

 基本子库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是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现状、融合路径分析、行业前沿及理论动态的战略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集合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理论及前瞻性研究成果。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经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数字创意产业在新经济的产业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理论、文化产业观察、发展政策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研究报告。本报告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状和未来路径进行展望、分析,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基础、产业背景、金融支持、商业模式、政策保障、技术创新。通过对理论前沿、发展政策、产业观察、案例研究、遗产保护及创新实践等几个部分的分析,结合具体个案研究的成果与实例,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路径。本报告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该报告是对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向及发展的总结性梳理,结合数字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述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作用和行业位置。第二部分是理论前沿篇。该部分以数字创意产业为核心议题,集合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前沿理论研究。《数字创意产业:一个新范式的兴起》一文将数字创意产业定位成一种新的范式,从理论层面论述了数字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与文化消费升级》一文结合数字创意产业的中国实践,探讨创意产业与文化消费升级的密切关系,既在理论上反思了产业与消费的经典议题,又结合我国的实际语境讲述了数字创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前瞻;《2017中国城市创意指数研究》是对城市创意指数的量化分析和数据建模,它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系统论、Interbrand品牌评估法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一个中国城市创意指数模型。《危机时期的“超级创意”:作为创造力驱动的文化工作者、艺术家与集体行动》关注作为创意主体的人,即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创作者和艺术家,探讨数字创意产业及个体在面对危机时候的相应变革和改良。第三部分是发展政策篇。该部分以发展政策为中心议题,探讨数字创意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与政策的互动关系,为数字创意产业勾勒了发展政策轮廓。《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建设深化文化治理变革》论述了文化治理深化进程中文化机构法人及治理建设的关系;《基于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条件下的文化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结合数据阐述了政务信息共享背景下的文化政务信息建设;《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知识管理创新与国际影响力提升》一文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探讨知识创新及知识管理与国家影响力提升的关系。第四部分是产业观察篇。《区块链技术与创意产业》和《大数据如何缔造产品设计新“神话”》从区块链和大数据的最新技术出发,探讨了这些互联网技术在创意产业和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第三方支付助力文化产业升级之路》和《金融科技在影视投资领域的应用》观照了互联网金融与影视产业及文化产业升级的密切联系。他们从技术的视角出发反观产业发展,为观察产业的视角和框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见解。《数字时代博物馆运营理念研究》更为关注数字博物馆的建构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操作对策。第五部分是案例研究篇。该部分选取了四篇个案研究的文章,涵盖游戏产业、文化旅游、新媒体及智能金融面向,通过个案的形式反映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对行业变革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趋向。第六部分是遗产保护篇。该部分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传统文化及文化遗产如何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语境和视野中获得新的发展。《当传统遇见未来——传统文化的数字产业模式结构探讨》针对传统文化的数字产业模式结构进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创新性推广途径与策略探究——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为例》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创新性推广途径与策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IP资源进行探讨;《数字影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以〈邕剧传人——洪琪微记录〉为例》以个案深描的方式讨论数字影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第七部分是创新实践篇。该篇共有四篇文章。《全球创客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热点理论》对全球创客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热点理论进行了回顾;《中国“双创”政策引领的网络创意发展之路》着眼网络创新,通过探讨视频网站的演变窥探影视文化的革新和万众创新的伊始;《中国创客运动的构成要素及社会影响》对中国创客运动的构成要素及社会影响进行详尽的分析和展现;《中国逐新:基于互联网服务的共享单车》通过共享单车的个案展现了我国日益蓬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第八部分为大事记。

毕小青、王代丽:《基于“钻石模型”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探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陈莎莉、蔡付斌:《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与城市发展互动研究》,《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27期。

胡晓云:《浙江文化创意指数及其测评体系研究》,《现代广告》2010年第13期。

李宜春:《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安徽省为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2期。

刘颖琦、吕文栋、李海升:《钻石理论的演变及其应用》,《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0期。

彭翊:《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史征:《国内外主要文化创意指数的比较与借鉴》,《经济论坛》2009年第21期。

王晖:《创意城市与城市品牌》,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辛诚、杜心灵:《文化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研究——以广东省为例》,《调研世界》2011年第5期。

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创意经济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赵建雷:《论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文化生态的构建》,《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2期。

马仁锋、梁贤军、姜炎鹏:《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学术群体与热点演进》,《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第24期。

蒋述东、刘容:《国内外创意城市发展经验研究述评》,《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5期。

王俊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综述》,《经济视角》2013年第7期。

唐守廉、朱虹:《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数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31卷第2期。

张伟、谢宇鸿:《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研究:广州与上海、深圳的比较》,《产经评论》2012年第5期。

Bell,D.(1973)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Basic Books.

Boltanski,L.,Chiapello,E.(1999)Le nouvel esprit du capitalisme. Paris:Gallimard.

Boltanski,L.,Chiapello,E.(2005)The New Spirit of Capitalism. New York:Verso.

British Council and Counterpoint.(2009)After the crunch. London.

British Film Industry.(2011)Statistical Yearbook,11. London.

Canada’s Performing Arts Alliance.(2009)Our Fiscal Performance. Toronto.

Canadian Heritage.(2011)Intersections:Updates from the cultural landscape. Cultural affairs sector 2008-2009 Annual Report. Ottawa:Industry Canada.

Chiapello,E.(1998)Artistes versus managers. Le management culturel face à la critique artiste. Paris:éditions Métailié.

Christies’s.(2009)Christie’s 2008 Global Arts Sales Total £2.8 billion/$5.1 billion. Press Release. London.

Conference Board.(2009)The Effects of the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on Canada’s Creative Economy in 2009. Ottawa:HR Council.

Corsane,G.(2005)Heritage,Museums and Galleries. London:Routledge.

Courchesne,A.,Turbide,J.(2009)L’économie des arts en temps de crise. Montréal:HEC,Chaire de gestion des arts Carmelle et Rémi-Marcoux.

DARES.(2009)Les métiers en 2009. Seuls quelques métiers résistes à la degradation du marché du travail. Paris:Gouvernement fran?ais.

DCMS.(2011a)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 Estimates. Full Statistical Release. London:HMSO.

DCMS.(2011b)Taking Part Survey 2011/12 Quarter 2. London:HMSO.

Hansen,H. K.,Niedomysl,T.(2009)Migration of the creative class:evidence from Sweden.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9(2).

Florida,R.(2002)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Leisure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Basic Books.

Heinich,N.,Pollak,M.(1989)Du conservateur de muse à l’auteur d’expositions:l’invention d’une position singulière. Sociologie du travail,31(1).

Hewison,R.,Holden,J.(2011)The Cultural Leadership Handbook. How to Run a Creative Organization. London:Gower.

IFACCA.(2009)IFACCA D’Art Report 37.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Recession:Impact on the arts. Sydney:Australia.

INSEE.(2011)Entrées dans les monuments et musées nationaux. Paris. Online statistics retrieved on December 12 2011.http://www.insee.fr/fr/themes/tableau.asp?reg_id=0&ref_id=NATnon05456

ISQ.(2011)Visiteurs dans les institutions muséales répondantes. Québec. Online statistics retrieved on December 12 2011.http://www.stat.gouv.qc.ca/donstat/societe/culture_comnc/musees/index.htm

Knight,L.,Pye,A.(2004)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etwork change and network learning. Management Learning,35(4).

Knight,L.,Pye,A.(2005)Network Learning:An empirically derived model of learning by groups and organization. Human Relations,58(3).

Lewis,J.,Miller,T.(2003)Critical Cultural Policy Studies. London:Blackwell.

Marontate,J.(2001)Réseaux de creation-médiation loin de l’oeil du public. Sociologie de l’art,12(1).

McGuigan,J.(2010)Cultural Analysis. 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Menger,P-M.(2003)Portrait de l’artiste en travailleur. Métamorphoses du capitalisme. Paris:éditions du Seuil.

Menger,P-M.(2009)Le travail créateur. S’accomplir dans l’incertain. Paris:Gallimard.

Mulcahy,K.(2003)Entrepreneurship or cultural darwinism:Perspectives on the American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and Society,33(2).

Mulcahy,K.(2006)Cultural policy:Definitions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 and Society,36(3).

Museum Association.(2011)The impact of cuts on UK museums. London.

Observatoire de la culture et des communications.(2011)Statistiques de l’industrie du film et de la production télévisuelle indépendante. Québec: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s communications.

Sainsaulieu,R.(1977)L’identité au travail. Les effets culturels de l’organisation. Paris:éditions de la Fondation nationale de science politique.

Sennett,R.(1998)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 The 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Work in the New Capitalism. New York:W.W. Norton.

Sennett,R.(2006)The Culture of the New Capitalis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Shearmur,R.(2006)L’aristocratie du savoir et son tapis rouge. Quelques réflexions sur la these de Richard Florida,in D-G. Tremblay and R. Tremblay,La compétitivité urbaine à l’ère de la nouvelle économie. Enjeux et défis. Québec:Les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du Québec.

Sotheby’s.(2010). 2010 Annual Report. London.

Statistics Canada.(2011)Bulletin de service. Les établissements du patrimoine. Ottawa:Industry Canada.

Touraine,A.(1969)La société post-industrielle. Naissance d’une société. Paris:Deno?l.

Antonopoulos,A.(2016)Internet of Money,Merkle Bloom LLC.

Berg,C.,Davidson,S.,Potts,J.(2017)“What is a cryptoasset?”.

Catalini,C.,Gans,J.(2017)“Some simple economics of the blockchai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Davidson,S.,de Filippi,P.,Potts,J.(2017)“Blockchains and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Handke,C.,Towse,R.(2014)“Creative industrie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Handbook of the Digital Creative Industries,Edward Elgar.

Nakamoto,S.(2008),“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www.bitcoin.org2008).

Narayanan,A.,Bonneau,J.,Felton,E.,Miller,A.,Goldfeder,S.(2016)Bitcoin and Cryptocurency Technologies: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

Palmer,A.(2015)The Art of Asking.

Swan,M.(2015)Blockchain. O’Reilly Media,CA.

Sward,A.,Vecna,Stonedahl,F.(2018)“Data insertion in bitcoin’s blockchain” Ledger.

Tapscott,D.,Tapscott,A.(2016)Blockchain Revolution. Portfolio.

Walport,M.(2016)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Beyond Blockchain,UK 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关昕:《数字博物馆与公众教育》,《博物馆研究》2006年第1期。

北京数字科普协会主编《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国家文物局印发〈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文物局网站,http://www.sach.gov.cn/art/2017/2/21/art_722_137348.html。

陈国欢、曹建强:《当前我国博物馆建设面临的困惑与问题》,《中国文物报》2010年第12期。

Gail Dexter Lord,Barry Lord,The Manual of Museum Planning(Altamira Press,2003)。

李国杰、程学琪:《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

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张体伟等译,中信出版社,2012。

〔美〕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萧潇译,中信出版社,2012。

〔美〕约翰逊·格雷厄姆:《高速数字设计》,沈立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英〕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变革》,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美〕彼得·马什:《新工业革命》,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中信出版社,2013。

〔美〕肯尼斯·库克尔:《数据,无所不在的数据》,《经济学人》2010年刊。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6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

智研咨询:《2017~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哈威·费舍:《数字冲击波》,黄淳等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罗伯特·保罗·欧文斯:《世界城市文化报告2012》,黄昌勇等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彭博基慈善基金会、BOP咨询公司、伦敦市长办公室:《世界城市文化报告2015》,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编译,2015。

王战、王振主编《上海2050发展愿景——建立在信息文明、生态文明、治理文明、文化融合基础上具有影响力的全球城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

肖林、马海倩:《国家试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设计》,格致出版社,2015。

曾康霖、蒙宇:《核心竞争力与金融企业文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孔航:《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以金融机构为例》,《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16期。

徐博闻:《论金融企业的企业文化》,《商》2013年第23期。

刘效祖:《金融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与核心竞争力》,《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2期。

刘艳:《智能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之路》,《商业观察》2017年第7期。

张末冬:《重塑金融生态 智能金融发展潜力巨大》,《金融时报》2018年第2期。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郑永年:《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邱道隆译,东方出版社,2015。

〔英〕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徐桂权译,华夏出版社,2010。

(宋)朱熹:《周易本义》,载《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经部),吉林出版社,2005。

(明)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何帆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美〕劳伦斯·利维:《孵化皮克斯:从艺术乌托邦到创意帝国的非凡之旅》,李文远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周子玉:《湘西世界:沈从文笔下的他者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3期。

马冰鹤:《迪士尼三部曲对女性主义的传承与发展》,《电影文学》2017年10月。

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6)》,商务印书馆,2016。

冯乃恩:《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理念与实践综述——以数字故宫社区为例》,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第1期。

Aldridge,A. O.(1984). Thomas Paine’s American Ideology.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Althusser,L.(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Notes towards an Investigation).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Monthly Review Press,New York.

Appadurai,A.,ed.(1986).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ppadurai,A.,ed.(1996). Modernity at Large,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Minneapolis,London.

Appadurai,A.,ed.(2013). The Future as Culture Fact,Essays on the Global Condition. Verso,London and New York.

Baudrillard,J.(1983). Simulations. Semiotext.

Barry,A.(2001). Political Machines,Governing a Technological Society,London and New York,Athlone Press.

Benjamin,W.(1999). Jennings,M.W. Walter Benjamin,Selected Writings,Volume 2,Part 2,1931-1934.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chli,V.(1999). An Archaeology of Socialism. London,Bloomsbury Academic.

Campbell,C.(1992). The desire for the new Its nature and social location as presented in theories of fashion and modern consumerism. in Silverstone,R. and Hirsch,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ampbell,C.(2015). The Curse of the New,how the accelerating pursuit of the new is driving hyper-consumption,” in Karin M. Ekstrom(ed.)Wast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Consumption,Reflections on consumer waste. London,Routledge.

Chan,C.W.(2015). Peony and the rose,social change and fragrance marketing in China bath market. in Drazin,A. and Küchler,S. The Social Life of Materials. Bloomsbury,London.

Drazin,A.(2015). To live in a materials world. in Drazin,A. and Küchler,S. The Social Life of Materials. Bloomsbury,London.

Du Gay,P.,S. Hall,L. Janes,H. Mackay,and K. Negus,(1987),Doing cultural studies,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culture media and identities. London,SAG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University.

Fehérváry,K.(2002). American Kitchens,Luxury Bathrooms,and the Search for a ‘Normal’ Life in Postsocialist Hungary,Ethnos,67,3,369-400.

Fiske,J.(1989). Shopping for Pleasure,Malls,Power and Resistance’ reprinted in J. Schor & D. Holt(Eds)2000 The Consumer Society,a Reader,The New Press pp.306-328.

Furness,Z.(2010). One less car,Bicycling and the politics of automobility.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Habermas. J.(1968). Technology and Science as “Ideology”.

Hamilton,G.G.(1977). Chinese Consumption of Foreign Commodities,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 42,No. 6,pp. 877-891.

Hart,K.(2001). The Memory Bank. http://thememorybank.co.uk/book/.

Hebdige,D.(1988). Object as image,the Italian Scooter Cycle. In Hebdige,D. Hiding in the light,on images and things. Routledge,London,New York.

Horton,D.(2010).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bicycle,http://thinkingaboutcycling.com/social-movements-and-thebicycle/.

Horst,H.A.(2012). New Media Technologies in Everyday Life. in Horst,H.A. and Miller,D. Digital Anthropology. Bloomsbury,London.

Litzinger. R.A.(2002). Theorizing Postsocialism,Reflections on the Politics of Margin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Volume 101,Number 1,Winter 2002,pp. 33-55.

Martin,J. L.(2015). “What is Ideology?” Sociologia,Problemas e Práticas 77,9-31.

Maurer,B.(2015). How Would You Like to Pay?,How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he Future of Money. 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McDonald,T.(2016). Social Media in Rural China. London,UCL Press.

Miller,D.(1984). Modernism and suburbia as material ideology. in Miller,D. and Tilley,C. Ideology,Power and Pre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North,M.(2013). The Making of “Make It New”. https://www.guernicamag.com/themaking-of-making-it-new/.

Rasula,J.(2010). Make It New. Modernism/ modernity,Volume 17,Number 4,November 2010,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713-733.

Sahlins,M.(1972). Stone Age Economics. Chicago & New York,Aldine Atherton,INC.

Schatzberg,E.(2003). Symbolic Cultur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The Cultural History of Aluminum as an Industrial Material. Enterprise & Society,Volume 4,Number 2,June 2003,pp. 226-271.

Sikk. A.(2011). Newness as a winning formula for new political parties. Party Politics. 2011. 18(4)465-486.

Suchman,L.(2011). Anthropological Relocations and the Limits of Desig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40,1-18.

Tilley,C.(2006). Objectification. in Tilley,C. Handbook of Material Culture,SAGE Publications,London.Thousand Oaks. New Delhi.

Walker,J. A.(1990). Design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design,Pluto Press,London.

Wang,XY.(2016). Social Media in Industrial China. London,UCL Press.

Winner,L.(1980). Do Artifacts Have Politics?Daedalus,Vol. 109,No. 1,Modern Technology,Problem or Opportunity?

Yan,YX.(2000). Of Hamburger and Social Space,Consuming McDonald’s in Beijing. In Deborah Davis. The Consumer Revolution in Urban China. pp. 201-225.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Zhang,H. Shaheen,S.A. Chen,XP. Bicycle Evolution in China,From the 1900s to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8,317-335,2014.

The Kitchen Debate-transcript. 24 July 1959. Vice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and Soviet Premier Nikita Khrushchev U.S. Embassy,Moscow,Soviet Union,https://www.cia.gov/library/readingroom/docs/1959-07-2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