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0

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2020)图书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frastructures in China (2020)

SSAPID:101-6525-9706-75
ISBN:978-7-5201-8825-8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数据剖析等方式,分析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现有规模、发展程度、管理运营以及效果发挥情况等。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总报告主要分析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总体情况,指出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专题报告主要针对“十二五”以来我国科技馆发展规模、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应急科普设施、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等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并给出相关发展建议;案例报告分别围绕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植物园科普要素研究、数字科技馆发展、基层科普设施等主要方面展开,剖析典型案例。

相关信息

丛书名:科普蓝皮书
编 辑:薛铭洁;祖国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杨家英、王明:《我国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建设初探——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实践的思考》,《科普研究》2020年第1期。

吴文晓:《基于本体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案例推理研究》,西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Zhang,J.,Comment,“Transparency is a growth industry,” Nature,Vol 545(7655),pp S65-S65,2017.

?ükrü Ersoy,Ali Ko?Ak,“Disasters and earthquake preparedness of children and schools in Istanbul,Turkey,” Geomatics,Natural Hazards and Risk,2015.

Mufti Nadimul Quamar Ahmed.Public Awareness on Earthquake:A study on a Residential Area under Sylhet City of Banglades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2017,8(9).

Richard,J.,Woods,Sara,K.,McBride,Liam,M.,Wotherspoon,et al.,Science to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ponse:Kaik?ura Earthquakes[J].2016,Bulletin of the New Zealand Society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17,50(2).

Field,H.,Powell,P.,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versu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research[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01,10(4).

“应急科普能力建设研究”课题组:《应急科普能力建设研究报告》,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上册),中国科学技术馆,2017。

周维丽:《科普基地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影响的调查》,《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第4期。

凌辉、周勇义、张媛、黄凯:《北京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年第33期。

王锐锋、陈鲁刚、马利军、宁海雯、韩和平:《地震台站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宣传科普工作》,《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邹文卫、张英、周馨媛、郭心、杨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发展新模式研究》,载中国科普研究所、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全球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馆校结合——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15。

李伟、张倩、唐立岩、倪海娜:《全国气象科普场馆建设发展现状与思考》,《科技传播》2016年第8期。

何国家:《“说教式”转向“体验式”让安全教育深入人心》,《中国安全生产报》2017年8月18日。

王涛:《突发公共事件元事件模型及事件演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姜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刘晓峰、付敏、何兢、姚令辉、欧社祥、陈理乐:《郴州市2004~201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资料分析》,《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年第17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0年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1年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2年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3年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4年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5年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6年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A8%E5%9B%BD%E7%A7%91%E6%99%AE%E6%95%99%E8%82%B2%E5%9F%BA%E5%9C%B0/6333947?fr=aladdin。

杨家英、赵菡、郑念:《中国应急科普场地发展分析》,《中国高新技术》2020年第6期。

谢书福:《安全教育体验馆的建设研究》,《科技视界》2017年第31期。

胡莲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科普作用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杨家英、郑念:《我国应急科普人才培养研究》,载郑念、任嵘嵘主编《中国科普人才发展报告(2018~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张平:《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记上海市闵行区纪王学校消防科普教育》,《平安校园》2015年第1期。

崔金涛:《防灾教育体验馆建设体系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蔡文东:《5G时代推进中国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学会》2020年第1期。

郝鹤:《推进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思考》,《吉林党校报》2019年12月15日,第4期。

李朝晖:《新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科普研究》2019年第14期。

王金:《关于科技馆建立馆内展品标准体系的意义》,《科技与创新》2019年第19期。

苑楠:《关于科技馆体系下主题展览巡展的几点思考》,《科技通报》2019年第35期。

遂宁市科学技术学会:《遂宁市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今日科苑》2019年第3期。

张梅芳、谢黎蓉:《2018年华中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高层论坛暨现代科技馆体系相关标准与规范研讨会召开》《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年第4期。

张祖兴:《基于核心科学概念的科技馆展览教育之思考》,《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年第3期。

Grace:《上海科技馆与巴斯夫联合打造“全链条”科普教育体系》,《上海化工》2018年第43期。

殷浩:《推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创新升级,助力公共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中国博物馆》2018年第2期。

“全国科技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全国科技馆评级指标体系研究报告》,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上册),中国科学技术馆,2017。

“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十三五’规划研究”课题组:《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发展研究报告》,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上册),中国科学技术馆,2017。

“科技馆体系下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提升科普教育能力的研究”课题组:《科技馆体系下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提升科普教育能力的研究报告》,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上册),中国科学技术馆,2017。

“科技馆体系下科技馆教育活动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科技馆体系下科技馆教育活动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上册),中国科学技术馆,2017。

“科技馆体系下科普大篷车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科技馆体系下科普大篷车发展对策研究报告》,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上册),中国科学技术馆,2017。

“科普影视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中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课题组:《科普影视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中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报告》,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上册),中国科学技术馆,2017。

“科技馆的协同办公和信息化流程研究”课题组:《科技馆的协同办公和信息化流程研究报告》,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下册),中国科学技术馆,2017。

徐扬、刘姝雯、王冰璐、刘芝玮、董思伽、魏思仪:《流动科技馆评估体系研究进展》,《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37期。

马麒:《广西推进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思考》,《科协论坛》2017年第2期。

赵雯雯:《智慧科技馆服务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科协论坛》2016年第9期。

蔡文东、庞晓东、陈健、任贺春、吴彦旻:《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中开展应急科普工作的研究》,《科普研究》2016年第11期。

《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科协论坛》2016年第7期。

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进展》,《科技导报》2016年第34期。

束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载《科技馆研究文选(2006~2015)》,中国科学技术馆,2016。

束为:《着力升级整合 服务创新驱动 开创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新局面》,载《科技馆研究文选(2006~2015)》,中国科学技术馆,2016。

朱幼文:《科技馆体系下大中城市科技馆 科普展教能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载《科技馆研究文选(2006~2015)》,中国科学技术馆,2016。

王舒:《基于家长视角的科技馆亲子游戏活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齐欣、朱幼文、蔡文东:《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发展研究报告》,《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年第1期。

张楠楠、高杨帆:《基于免费开放的科技馆绩效评价体系初探》,《科技传播》2016年第8期。

谭焱、朱珈仪:《科技馆常设展厅科普活动实施第三方评价体系的探究——以重庆科技馆为例》,《科技经济导刊》2016年第5期。

俞梁:《科技馆展览与科学知识建构互动模式设计与体系构建》,载王康友主编《全球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馆校结合——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15。

张鹰:《科技馆科学教育能力评估体系初探》,载王康友主编《全球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馆校结合——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15。

王贤:《我国“四位一体”科技馆体系的发展探究》,《科技传播》2015年第7期。

苑楠:《科技馆体系下流动科技馆人才队伍建设浅析》,《科技传播》2015年第7期。

刘菁:《在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工作中运用互联网的研究》,《大众科技》2015年第17期。

柏长春、陈智生、汤成霞、仇济群:《网络科普在科技馆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科协论坛》2014年第12期。

曾川宁:《关于特色科技馆体系建设的思考》,《科协论坛》2014年第11期。

崔滢滢:《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探析》,《科技传播》2014年第6期。

付森:《论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科技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才智》2014年第31期。

于峰:《战略思维与行业引领——“三馆合一”科普云远程视信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中的思考》,载中国科普研究所编《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4。

龙敏:《关于湖北省科技馆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载中国科普研究所编《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4。

黄曼、聂卓、危怀安:《免费开放的科技馆观众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基于7座科技馆的实证分析》,《现代情报》2014年第34期。

隋家忠、毕瑞芝、李丽:《浅谈科技馆有效开展基层流动科普服务的思路和对策》,《学会》2014年第7期。

张彩霞:《科技馆实验类教育活动体系研究》,《科普研究》2014年第9期。

陈珂珂:《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原因与预测》,《科普研究》2014年第9期。

管昕、勾文增、侯的平:《文化建设视域下科技馆的创新发展》,《广东科技》2014年第23期。

冯江围:《科学发展视野下的现代科技馆科普教育创新发展体系构建》,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人民政府编《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6以科学发展的新视野,努力创新科技教育内容论坛论文集》,2014。

马佳宁:《科技馆网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厦门大学,2014。

潘文、陈飞:《浅论我国科普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年第1期。

梅红:《关于构建网络科普的思考》,《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第22期。

莫扬、沈群红、温超:《科技馆专业人员评价制度研究》,《科普研究》2013年第8期。

刘春霞:《有效开展科技馆体系下辐射基层的流动科普服务探讨》,《科技视界》2013年第24期。

陈静:《科技馆旅游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华侨大学,2013。

吴成涛:《浅析“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在科技馆(科学中心)运行管理中的作用》,《广东科技》2012年第21期。

王洪鹏:《浅谈科技馆展品的评价标准》,《科普研究》2011年第6期。

安庆红:《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设计》,天津大学,2011。

张小林:《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关于互联网科普的若干问题之二》,《科普研究》2010年第5期。

谭岑:《大中型科学技术馆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10。

曾明花:《论科技馆培训体系的构建》,《学会》2007年第7期。

曾明花:《M科技馆工作人员培训体系的研究与设计》,厦门大学,2007。

周俊青:《建立科技馆科普评估体系之我见》,载李象益编《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西部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2005。

程东红:《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殷皓主编《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施行〈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2019年12月)等文件的决定》,http://www.ncha.gov.cn/art/2020/1/20/art_2318_43606.html。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和〈博物馆评估申请书〉的通知》,http://www.ncha.gov.cn/art/2008/2/15/art_2318_43488.html。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施行〈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等文件的决定》,http://www.ncha.gov.cn/art/2016/8/31/art_2237_4757.html。

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报告撰写组:《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报告》,《中国博物馆》2012年第5期。

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的通知》,http://www.ncha.gov.cn/art/2017/10/23/art_2237_23560.html。

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印发〈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http://www.ncha.gov.cn/art/2017/2/21/art_2237_42551.html。

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http://zwgk.mct.gov.cn/zfxxgkml/ghjh/202012/t20201204_906373.html。

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zwgk.mct.gov.cn/zfxxgkml/ghjh/202012/t20201204_906372.html。

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的通知,http://zwgk.mct.gov.cn/zfxxgkml/ghjh/202012/t20201204_906376.html。

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http://zwgk.mct.gov.cn/zfxxgkml/ghjh/202012/t20201204_906371.html。

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zwgk.mct.gov.cn/zfxxgkml/ghjh/202012/t20201204_906372.html。

科技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科技部 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http://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16/201612/t20161221_129720.html。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http://www.gov.cn/zhengce/2016-05/19/content_5074812.htm。

单霁翔:《博物馆的文化责任》,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

宋新潮:《关于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思考》,《中国博物馆》2015年第2期。

王康友主编《科普蓝皮书: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06~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王刚、郑念:《科普能力评价的现状和思考》,《科普研究》2017年第1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2002》,人民出版社,2003。

〔爱尔兰〕威士·杰克逊、P.S.、苏哲尔兰、L.A.:《植物园保护国际议程》,云南科技出版社,2020。

李佳、刘夙、胡永红:《与科学传播结合是博物学的新出路——以博物植物学为例》,《生命世界》2018年第9期。

齐培潇、郑念:《我国科普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科协论坛》2018年第9期。

尹霖、张平淡:《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科普研究》2007年第5期。

张青、叶昀:《探索科教融合新模式:中科院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在中学的实践与思考》,《传播与版权》2018年第1期。

李国忠、蒙福贵、赵忠平:《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实践与思考》,《大众科技》2011年第7期。

程嘉宝:《浅析与社会资源结合的武汉植物园科普夜游活动的可行性研究》,载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中国植物园第十八期》,2015。

贺赫、陈进:《中国植物园游客游览动机及满意度调查》,《生物多样性》2011年第19期。

陈昭锋:《我国区域科普能力建设的趋势》,《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2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81/38609.html,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2月5日。

李健民、杨耀武、张仁开等:《关于上海开展科普工作绩效评估的若干思考》,《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陈昭锋:《我国区域科普能力建设的趋势》,《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2期。

佟贺丰、刘润生、张泽玉:《地区科普力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2期。

李婷:《地区科普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7期。

任嵘嵘、郑念、赵萌:《我国地区科普能力评价——基于熵权法-GEM》,《技术经济》2013年第2期。

张慧君、郑念:《区域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科技和产业》2014年第2期。

张立军、张潇、陈菲菲:《基于分形模型的区域科普能力评价与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2期。

马宗文、陈雄、董全超:《科普投入对中国科普能力的驱动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8年第7期。

李璐、任贺春、卢志浩:《中国数字科技馆发展报告》,载殷皓主编《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数字科技馆发展研究”课题组:《数字科技馆发展研究报告》,载束为主编《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上册),科学普及出版社,2017。

李朝晖:《新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科普研究》2019年第5期。

周建强、马明草、包明明等:《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评价与科普产业发展研究》,载中国科普研究所编《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三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16。

陈珂珂:《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原因与预测》,《科普研究》2014年第3期。

陈珂珂、任福君、李朝晖:《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评估体系的比较》,《科技导报》2014年第11期。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参考网址:https://www.cast.org.cn/art/2017/7/19/art_97_316.html。

参考网址:https://www.cast.org.cn/art/2020/6/19/art_97_125455.html。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载新华日报社编《时政文献辑览(2006.3~2007.3)》,人民出版社,2007。

《八部委出台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若干意见》,《学会》2007年第4期。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科协论坛》2015年第8期。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年第15期。

参考网址:http://www.gov.cn/jr29/2006-03/20/content_231610.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日报》2018年3月22日,第1版。

孙久文等:《走向2020年的我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年第6期。